秀琴歌劇團2021年9月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另外網站秀琴歌劇團農曆五月份戲路表 - 李靜芳粉絲團也說明:秀琴歌劇團 農曆五月份戲路表:05/02~05/03(國曆05/25-26)台南市成功路開基玉皇宮05/12~05/16(國曆06/04-08)基隆獅球路50號閩南 ...

國立清華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劉柳書琴所指導 呂政冠的 二十世紀初期台灣口述傳統的現代性轉轍:以傳說與印刷媒體的關係為中心 (2021),提出秀琴歌劇團2021年9月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口頭傳統、口頭檔案、民間文學、文類、傳說、現代性、楊乃武、嘉慶君遊台灣、廖添丁。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音樂學系 李之光所指導 翁德倫的 大廣弦運用於歌仔戲音樂之研究-以民權歌劇團 《孟姜女》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大廣弦、歌仔戲音樂、民權歌劇團、文場的重點而找出了 秀琴歌劇團2021年9月的解答。

最後網站2021藝術進區9月登場秀琴歌劇團打頭陣 - 臺南市政府則補充: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秀琴歌劇團2021年9月,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二十世紀初期台灣口述傳統的現代性轉轍:以傳說與印刷媒體的關係為中心

為了解決秀琴歌劇團2021年9月的問題,作者呂政冠 這樣論述:

論文摘要口述傳統曾經是民間社會傳遞訊息、交流經驗最重要的媒介;但是當口述傳統遇到名之為現代性的文化場域時,為了適應受眾結構的改變,產生了一定程度的調整。二十世紀初期是印刷媒體報紙頻繁地介入口頭傳播軌轍的時期,其中又以傳說文類最為明顯。因此本文將以傳說和印刷媒體的關係,進行其媒介轉轍的現象描述,並從中思索口述傳統的現代性意義。本文選擇了三個傳說案例,來說明三種口述傳統的現代性意義。第一則是「楊乃武」,約莫是在1920年前後以商業戲劇的形式傳播至台。這則渡海而來的傳說為我們展示現代語境底下,口述傳統亦會透過商業與人口移動,得以加速傳播,並擴大傳播範圍。「楊乃武」在傳說形成到傳播至台的過程中,經歷

多重轉轍的過程,在傳統冤案的基礎上,加入了現代司法的感性敘事,並使其在無傳說物依附的情況下,得以在台持續流傳。多重轉轍是現代口頭敘事的必然情況,但是本文舉出「嘉慶君遊台灣」為例,透過該則傳說形成的歷史記憶與地方起源說詞,藉此說明口述傳統在遭遇文字媒體時,並非全然的失守。一個仍保有活潑的傳講潛勢的傳說,證明了口述傳統在現代語境下仍然保有其生命力。最後,本文以「義賊廖添丁」的傳說生命史為例,指出亦有由文字流向口傳的「反向轉轍」的狀況。而這種反向轉轍的發生,必須同時建立在傳統框架的穩定敘事,與民間反應現代想像(或殖民想像)下的情境關係。因此本文認為「廖添丁」應該算是台灣第一個大型的當代傳說。最後本文

則以「口頭檔案」與「文字媒介」的觀察,去思考文字/口頭之間的相同與差異,並指出文字的侷限性,及其反應講述語境的可能性。

大廣弦運用於歌仔戲音樂之研究-以民權歌劇團 《孟姜女》為例

為了解決秀琴歌劇團2021年9月的問題,作者翁德倫 這樣論述:

傳統歌仔戲音樂中,有所謂的「四大件」樂器,如殻仔弦、大廣弦、三弦、品仔(笛子),其中大廣弦佔領著相當重要的地位,是歌仔戲音樂風格的關鍵樂器。然而當今歌仔戲文場伴奏中,多半以胡琴為主,大廣弦僅為特定曲調所使用樂器,進而當代的研究中較少針對大廣弦做深入探討。本次研究針對大廣弦樂器特色,扣緊歌仔戲展演的發展歷史,進行探討與解析,了解大廣弦的表演特質。再加上筆者特與民間樂師的學習四年,剖析大廣弦在文場演奏之角色與功能,進而分析大廣弦的演奏技巧與運用。最後以「民權歌劇團」《孟姜女》一劇作為劇目依據,分析探討該劇曲調內容,是在何種的故事脈絡與曲調情節上用大廣弦演奏,同時記錄整理民間樂師的大廣弦演奏技巧。

供歌仔戲音樂研究者參考,提供學習大廣弦的演奏能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