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et expectation syn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圖文傳播學系 楊美雪所指導 朱家瑩的 行動社群參與者社交動機與自我呈現策略之研究 (2015),提出Meet expectation syn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行動社群、社交動機、自我呈現策略。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Meet expectation syn,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行動社群參與者社交動機與自我呈現策略之研究

為了解決Meet expectation syn的問題,作者朱家瑩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行動社群參與者社交動機與自我呈現策略。以網路問卷調查法,搜集行動社群參與者之社交動機,與自我呈現策略之情形。總計回收578份有效問卷。再以敘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式進行分析比對。最後,根據研究所得之結論,分別給予行動社群業者及後續研究者相關具體建議。茲將本研究重要發現分述如下:一、建立關係」、「維持關係」、「尋求歸屬感」、「尋求人氣」與「迎合性策略」、「炫耀性策略」、「示弱性策略」、「協助性策略」有著高度的相互影響力;尋求歸屬感」與「示弱性策略」,有中度正相關;「維持關係」、「尋求歸屬感」與「迎合性策略」呈中度正相關二、女性參與者「維持關係」之動機高

於男性;31歲以上之組別其「維持關係」之動機較30歲以下之組別高,41歲以上組別之「尋求歸屬感」之動機顯著低於其他年齡層組別三、教育程度較低者,其「建立關係」、「維持關係」、「尋求人氣」動機高於教育程度高者,研究所(含)以上在「尋求歸屬感」之動機顯著高於高中職;動態更新次數高者,其「尋求人氣」動機高於動態更新次數低者;使用時間較長者,在「建立關係」、「維持關係」、「尋求歸屬感」、「尋求人氣」之動機均高於使用時間較短者四、男性採用「示弱性策略」高於女性;年齡較低之組別,採用「炫耀性策略」高於年齡較高之組別五、參與者自我呈現策略中,國中(含)以下使用「炫耀性策略」高於高中職和大專院校;動態更新3-

4次者,採用「炫耀性策略」、「協助性策略」上顯著高於動態更新1-2次者;使用時間為1-2、3-4、5小時以上之組別,在採用「迎合性策略」、「炫耀性策略」、「協助性策略」上皆顯著高於1小時以內之組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