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興里里長辦公室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羅烈師、周錦宏所指導 游素美的 區域拓墾與祠廟之關係: 以溪南楊梅伯公岡集義祠為例 (2014),提出福興里里長辦公室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溪南、萃豐莊、伯公岡集義祠、義塚、有應公信仰、區域拓墾。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大學 古典文獻與民俗藝術研究所民俗藝術組 鄭志明所指導 張慧玉的 三峽迎尪公祭典研究 (2011),提出因為有 尪公、祭典、祭祀組織、三峽清水祖師廟、虎邱林氏、里主尊王、神明會、尪公會的重點而找出了 福興里里長辦公室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福興里里長辦公室,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區域拓墾與祠廟之關係: 以溪南楊梅伯公岡集義祠為例

為了解決福興里里長辦公室的問題,作者游素美 這樣論述:

桃園縣楊梅市集義祠位在清代漢墾區萃豐莊東北方的伯公嶺莊。它是在光緒19年(1893)由業戶徐熙拱即徐慶江捐款及捐地,禀請建置之義塚旁的小祠廟。此義塚的建置的目的除了「緣我大溪墘一帶地方未有義塚,骸骨拋露,雲有不忍之心。」外,應是在眾佃「會庄抗租」妥協下,為了與這些佃人達成和解,業主只好以興修義塚的方式,來化解佃人長期抗租的衝突。「萃豐莊」墾區莊在雍正13年設立,後來由徐氏家族購得,並擁有八分之五的產權,為社子溪以南之大業主。整個「萃豐莊」墾佃絕大數都數是客家人。以粵籍為主的族群特徵,在清代的開墾歷程中已逐漸成形,透過1926年日治時代的《臺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書》資料中,更能看出此區域為粵

籍優勢區。此區域主要的土地拓墾和經營方式是業戶制,圍繞著這種制度所建立起來的是一種地緣社會組織,移墾社會的環境,缺乏宗族的條件,血緣無法成為社會認同的對象;萃豐莊徐熙拱家族冠以「國」字輩的「徐國和」公號,作為徐家對外共同活動的代表,維持徐家完整的經營與有效的管理,達一百餘年之久;而更以此公號也在義民廟溪南祭典區擔任總爐主,沿用至今。集義祠的跨庄輪值方式歷經百年不輟,分跨桃園縣及新竹縣四個鄉市的村里,其跨庄祭祀輪值制度,應受新竹縣枋寮義民信仰的祭祀影響。同時,顯示家族內部相當團結,提供並維持溪南地區相當完整的經營系統和強而有力的領導中心。本研究以施添福研究竹塹地區萃豐莊設立和羅烈師研究大湖口地區

做為背景,試著了解萃豐莊的形成和其與鄰近周邊粵籍族群共同整合的過程;接著分析集義祠有應公信仰與清代的厲壇祭祀及義塚社會制度的關聯性。最後,透過田調搜集資料整理分析,從八大祭祀輪值庄各庄輪值籌措資金及各庄運作祭典的方式來驗證施氏認為保留區所形成的是一個宗族聚居按照血緣而組織起來的社會,和前述萃豐莊截然不同。本研究發現使用代表宗族的「公號」在集義祠祭祀活動有逐漸式微的現象。

三峽迎尪公祭典研究

為了解決福興里里長辦公室的問題,作者張慧玉 這樣論述:

三峽區內尚無一間主祀尪公的廟宇,大部分的尪公都是由外地迎請來祭拜的,過去祭祀尪公具有一庄接一庄的流動性,即使經過時間的演變,今日迎尪公祭典型態已有部分改變,但是迎尪公祭典在三峽區內仍是一年中重要的年度祭祀,尪公信仰的源起背景深具歷史與文化的內涵,若是能蒐集相關文獻與現今田野調查資料,整合後可作為三峽史料的參考。 本論文以福建家族的宗教信仰、臺北地區的尪公信仰、祭祀組織三方面的前人相關研究作為論文鋪陳內容的基礎,再輔以虎邱林氏家族的族譜及各地公簿內的文字紀錄,以及進行三峽地區相關人士的深入訪談來探討三峽地區的尪公祭典的發展與現況。 三峽地區迎尪公祭典依照其祭祀活動的運作

模式可以分成兩類,第一類是以里或舊地名為單位,此類又可分成三種迎請尪公的方式,第一種是三峽清水祖師廟統一請尪公、第二種是獨立前往外地請尪公、第三種是在地尪公,三種皆為該地區的居民自發性組成祭祀組織負責年例的尪公祭典,大部分地區會選擇在農曆八月十五日舉行,同時以神明聖誕的名義來舉辦各項祭典活動。在祭典的運作上,各地都相當具有獨立性,祭典活動內容的變動也相當靈活。 第二類是以三峽地區的虎邱林氏家族從原鄉安溪縣攜來三峽的尪公,並且以里主尊王的名義來招集林姓共組神明會,會員在每年農曆二月二十八日舉辦的尪公祭典活動,三峽尪公會的組織規模雖然不大,但是可以看出一個地方家族如何在移民社會中組織親族,

並且在北部地區建立彼此連繫網絡,尪公會的發展與運作可為一個見證移民族群歷史的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