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學術倫理教育資源中心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臺灣學術倫理教育資源中心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徐濟泰寫的 動物研究倫理 和蔡甫昌的 當代研究倫理綜覽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北護大)也說明:認識北護 · 學術單位 · 行政單位 · 圖書資源 · 推廣教育 · 招生資訊 · 資訊公開 · 防疫專區. Menu. ::: 教職員 · 學生 · 新生 · 校友 · 訪客 · 分機 · 行事曆 · 捐款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 和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所出版 。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碩士班 許建中所指導 沈杰的 桌上遊戲融入社會技巧課程對提升國小智能障礙學生社會技巧之行動研究 (2021),提出臺灣學術倫理教育資源中心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社會技巧課程、桌上遊戲、偏鄉國小、智能障礙學生、社會技巧。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田秀蘭所指導 陳姿蓉的 空檔年經驗對於成人初顯期個體生命意義感的建構歷程之紮根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空檔年、成人初顯期、生命意義感、紮根研究的重點而找出了 臺灣學術倫理教育資源中心的解答。

最後網站學術研究倫理教育課程 - 臨床資訊與醫學統計研究中心- 長庚大學則補充:1. 依本校學術研究倫理教育課程實施要點規定,自105學年度(含)起入學之碩士班(含碩士在職專班)與博士班學生,. 應完成「臺灣學術倫理教育資源中心」網站課程並取得修課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臺灣學術倫理教育資源中心,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動物研究倫理

為了解決臺灣學術倫理教育資源中心的問題,作者徐濟泰 這樣論述:

  本書之出版,源於2014~2018 年教育部「校園學術倫理教育與機制發展」計畫項下子計畫「學術倫理教育課程內容研發計畫」之部分研究成果。徐教授於是循序漸進、精準、有效率地完成了十個動物研究倫理單元!),從「動物使用於研究的歷史」開始,引領讀者思索人類或科學研究,是否應當毫無節制地使用動物於研究與犧牲動物,   並瞭解現行動物研究3R 原則(Replacement, Reduction, Refinement)的發展沿革與精神。   接著介紹研究者於研究行政上需遵守之規範,包括「動物使用於科學應用的現況與法規」、「實驗動物照護及使用委員會組成與運作」。而實際進入動物實

驗場域後,則藉由「動物的知覺感受」、「科學應用動物的空間與環境需求」、「動物的自然行為需求」、「科學應用時動物可能感受的不適與疼痛」系列單元,協助研究者瞭解並建立對於實驗動物之同理心,藉由精致化(Refinement)原則的體現,追求維持實驗動物的生活品質與減低可避免的痛苦。在替代(Replacement)原則部分,則透過「動物實驗的替代方案」單元提供研究者可具體實踐的作法。當來到實驗尾聲,則藉由「科學應用過程的動物疼痛管理」與「常用科學應用動物的人道終止點與安樂死」兩個單元,闡明如何減少實驗動物不必要的受苦及最終符合人道的生命終點,提供實務上符合倫理的作法與指引。  

桌上遊戲融入社會技巧課程對提升國小智能障礙學生社會技巧之行動研究

為了解決臺灣學術倫理教育資源中心的問題,作者沈杰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發展桌上遊戲融入社會技巧課程以提升國小智能障礙學生社會技巧,從實施歷程中探討其成效,透過教學省思及行動發展看到教師社會技巧知能之變化歷程,並提供未來課程設計及教學方面的建議。研究方法採行動研究的方式,針對兩位智能障礙學生進行十三次社會技巧課程介入。本研究以課程介入前後之訪談、觀察與省思記錄表、錄影、學生回饋、國民中小學社交技巧行為特徵檢核表等方式進行資料蒐集,再以內容分析法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如下:一、 桌上遊戲融入社會技巧課程設計具可行性。二、 課程介入後,智能障礙學生不論是在課程中或者是普通班的社會技巧表現皆有提升。其中處己、處人及處環境之改善情況分述如下:(一) 處己

方面:課程介入後,在「分辨與表達基本的正向或負向情緒」和「適時表達自己的感受或想法」的能力在原班及巡迴班課堂有提升。(二) 處人方面:課程介入後,在「在適當時機發言」和「給予適切的回應」的能力在原班及巡迴班課堂有提升。(三) 處環境方面:課程介入後,在「遵守團體或遊戲規則」、「具體解決問題的能力」及「輪流等待」的能力在原班級與巡迴班課堂均有提升。三、 研究者在「社會技巧課程的設計及規劃」、「教學專業」及「教學合作、溝通與協調」三個部分的的專業能力提升。最後根據研究結果與結論,提供教育現場之教師及相關人員在培養偏鄉國小智能障礙學生社會技巧之參考。

當代研究倫理綜覽

為了解決臺灣學術倫理教育資源中心的問題,作者蔡甫昌 這樣論述:

  本書乃是「學術倫理教育課程內容研發計畫」研究團隊老師們對於各學術研究領域常見研究倫理問題進行基本概論之專輯,涵蓋了生醫研究倫理、動物研究倫理、心理學研究倫理、社會文化人類學研究倫理、語言學研究倫理、資訊電機研究倫理、社會工作研究倫理、公共衛生研究倫理、體育運動科學研究倫理。  

空檔年經驗對於成人初顯期個體生命意義感的建構歷程之紮根研究

為了解決臺灣學術倫理教育資源中心的問題,作者陳姿蓉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索空檔年經驗對於成人初顯期個體生命意義感之建構歷程與內涵。研究者採用立意抽樣的方式,以10位在18—29歲時曾實踐空檔年者作為研究參與對象。研究者採用質性研究,以紮根理論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發現空檔年經驗對於成人初顯期個體生命意義感之建構歷程有四個階段:(1)生命的經驗與形塑;(2)面對生命困境的選擇與承擔;(3)衝擊的因應與意義感的轉化;(4)生命意義感的彰顯與影響。生命的經驗與形塑核心主題為生涯的發展、關係的經驗、生命的狀態。生涯的發展之內涵為:(1)生涯規劃;(2)課外活動的體驗;(3)就業的經驗;(4)轉折的契機。關係的經驗之內涵為:(1)成長背景;(2)內在需求與期待

;(3)人際模式。生命的狀態之內涵為:(1)無意義感;(2)獨立與自主的發展;(3)自我認同;(4)自我價值;(5)掌控感;(6)生活型態的認知。  面對生命困境的選擇與承擔核心主題為:實踐前外在環境的影響、實踐前內在歷程的覺察、空檔年的選擇與實踐、空檔年的衝擊與挑戰。實踐前外在環境的影響之內涵為:(1)空檔年的趨勢與熱潮的推力;(2)現實因素;(3)社會氛圍;(4)重要他人的反應;(5)機緣。實踐前內在歷程的覺察之內涵為:(1) 生涯的探索與考量;(2) 人際關係的期待;(3) 生命的期待。空檔年的衝擊與挑戰:(1)進行空檔年的時期;(2)實踐方式;(3)行前的前置作業。空檔年經驗的衝

擊與挑戰之核心內涵為:(1)存在的焦慮;(2)文化的差異;(3) 地理環境的差異;(4)人際關係;(5)生存的壓力;(6)死亡的焦慮;(7)意外的影響;(8) 理想與現實的落差;(9) 服務與工作的挑戰;(10) 自我價值;(11) 安全感;(12)政治議題;(13) 身心困擾。  衝擊的因應與意義感的轉化之核心主題為:有意義人際連結的滋養與內化、面對挑戰的回應、存在經驗的轉化、建立與自然環境的連結。有意義人際連結的滋養與內化之內涵為:(1) 深化與他人的連結;(2)在人際互動過程中的自我覺察;(3) 修復性經驗。面對挑戰的回應之內涵為:(1)積極採取行動;(2)心態的調適;(

3) 情緒的調節。存在經驗的轉化之內涵為:(1)存在孤獨的遭逢;(2)死亡焦慮的遭逢;(3)面對責任得以自由的轉化。建立與自然環境的連結之內涵為:(1)身處於自然之中;(2) 對自然現象的詮釋。生命意義感的彰顯與影響核心主題為:生涯自主性的彰顯、關係的平衡與調適、生命存有的回應。生涯自主性的彰顯之內涵為:(1)生涯的選擇;(2)生涯多元面向的拓展;(3)挑戰與衝擊;(4)生涯的反思與實踐。關係的平衡與調適之內涵為:(1) 內在狀態的自我照顧;(2)人際互動模式的調整;(3)挑戰與衝擊。生命存有的回應之內涵為:(1)存在的感受;(2)目的感的浮現;(3)覺察與反思;(4) 相關性;(5)

重要性;(6)行動與實踐。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認為空檔年的實踐象徵著成人初顯期個體的個體化歷程。研究參與者們在空檔年前面臨了各自的困境,生命的困境反而促成實踐空檔年的契機。而研究參與者在意識到生命的困境進而選擇空檔年實踐之間,她們也會根據外在環境的影響,以及內在歷程的動機與期待做為空檔年的選擇與實踐的基礎,並且進而承擔選擇實踐空檔年的責任。當研究者參與者在想辦法克服或調適在空檔年所經驗到的衝擊與挑戰時,生命的意義感也會從中焉然而生,因為生命意義感的發展源自於負向生命事件,促使研究參與者能夠反思存在的議題,面對挫折的苦澀亦能夠有所轉化。當研究者參與者們帶著在空檔年所構築的生命意義感返臺後,她

們在生涯的生涯自主性、關係的平衡與調適,以及生命存有的回應等方面都有所轉變。  本研究探討空檔年經驗對於成人初顯期個體生命意義感之建構歷程與內涵。最後,根據研究過程與結果提出研究限制與相關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