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飲一啄,莫非前定,蘭因 絮果 必有來因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一飲一啄,莫非前定,蘭因 絮果 必有來因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琹涵寫的 唐詩 真滋味:五十則悠悠古風、永生永世不變的美麗意境。 和塔娜.法蘭琪的 神秘回聲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日出出版 和皇冠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 陳錦釗所指導 張雅文的 《聊齋誌異》果報故事研究 (2006),提出一飲一啄,莫非前定,蘭因 絮果 必有來因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聊齋誌異、蒲松齡、因果報應、果報故事、淨土宗。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一飲一啄,莫非前定,蘭因 絮果 必有來因,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唐詩 真滋味:五十則悠悠古風、永生永世不變的美麗意境。

為了解決一飲一啄,莫非前定,蘭因 絮果 必有來因的問題,作者琹涵 這樣論述:

唐詩,是生活的, 賞花、看雲、採訪、飲食、遊歷… 都是詩人筆下的題材,與我們這般貼近。 唐詩,也是生命的, 多少離合悲歡、遷徙滄桑, 引發了對人生的慨歎和感悟,也牽引了我們的心。   無論是誰,都會有幾首自己愛不釋手、反覆吟誦的詩篇。   《好詞》、《好詩》、《慢讀泰戈爾》暢銷書作家琹涵與唐詩的再相遇!   讀者期盼已久的全新現代讀本。   ◎唐詩全新現代讀本,邀請你在一杯咖啡的時間裡,領略唐詩的滋味。   詩的盛世在唐,唐代的大詩人輩出,加以應和者眾,相互欣賞、提攜的也多,因此蔚為大觀。唐詩宛如廣袤大地,各種奇花異卉多矣,讓人目不暇給,且嘆為觀止。   作者琹涵以溫

柔真摯的字語入文,引領讀者在生活的每個片刻,走進文學沃土的唐代,在一杯咖啡的時間裡,邀請讀者拋開俗世包袱,跳脫都會喧囂,品味一首首唐詩,讓精采的唐詩進入日常。全書結構三大篇,篇名分別以咖啡滋味暗喻與比擬人生滋味:分別是「香氣暖心」、「苦而不澀 」、「餘韻回甘」,閱讀唐詩宛如在寧靜的力量裡,獲得鼓舞與安慰,也彷彿有股魔力觸動生命的內在,教我們得以欣賞與體會屬於自己的人生風景。   ◎專屬唐人絕句的散文書,更適合忙碌現代人,給予心靈沉穩與鼓舞的力量。   本書只選定唐人的絕句詩,絕句只有四句,篇幅極少,字數不多,更適合忙碌的現代人來讀。也由於字句精簡更容易記誦,讓它藏在我們心的深處,時時咀嚼,

再三回味。就像年幼時唱過的雋永又優美的兒歌,即使不明其意,但熟記在內心裡,有一天在某個相似的情境裡,我們或歡喜或憂傷或困頓,驀然,會有幾句詩突然上了心頭,這般的貼切、契合,不只給了我們安慰和鼓勵,尤其,更給了我們沉穩的力量和知心的陪伴,我們從來都不會是孤單的。   ◎琹涵老師說「唐詩的滋味」。   唐詩,是生活的,賞花、看雲、探訪、飲食、遊歷……都是詩人筆下的題材,也和我們是這般的貼近。唐詩,也是生命的,有多少離合悲歡、遷徙滄桑,在在引發了對人生的慨歎和感悟,也牽引了我們的心。   一如在閒閒的午後,喝一杯咖啡,有著屬於個人的「小確幸」。當日子流淌而過,平安也是福。此刻的「田園靜好,歲月

無驚」,比起那在戰火中的顛沛流離、輾轉溝壑,我們又是何等的幸運。   絕句詩的字數極少,卻彷彿有著浩瀚千里之幅,這對我是深具吸引力的,這般細緻,卻又如此遼闊,道盡了絕句詩的特質。唐詩讀本可以成為我們的隨身書,時刻相伴,每個人的生命歷程不同,卻都可以從唐詩中得到安慰、鼓勵和寧靜的力量。   在我,唐詩如晨曦,帶來希望和勇氣。唐詩如江河,有磅礡的氣勢,也有溫柔的潺湲。唐詩更是生活的友伴,心靈的知己。   ◎閱讀詩之餘,望見詩人的內心風景:收錄琹涵獨家私房評點「讀詩人的心」五十首絕句,五十處內心風景。   全書精選唐代絕句佳作,包含賀知章、盧照鄰、王維、杜甫、張謂、張籍、李商隱、羅鄴、貫休、

崔惠童、王之渙、孟浩然、王梵志、李白、劉方平、朱放、薛濤、劉禹錫、許渾、杜牧、劉得仁、趙嘏、韋莊、王勃、劉長卿 、錢起、岑參、郎士元、王建、白居易、元稹、劉皂、雍陶、李涉、曹鄴、杜秋娘、張叔卿等三十餘位詩人共五十首詩作,每位詩人介紹中,亦延伸推薦二首詩作,陪伴我們度過生活中的每一刻。   琹涵老師古典文學涵養深厚,對於文字精簡的唐代絕句詩有多年閱讀的體會,本書額外收錄全書五十首唐詩賞析短文:「讀詩人的心」,藉由其精準、細膩與動人的筆力,讀者得以細細詩人的幽微心事。   【唐詩真滋味 絕句詩欣賞】   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王維〈竹里館〉   感

謝恬美的歲月,使詩人寫下了傳誦千古的好詩,   也成為愛詩人心中的文學瑰寶。   這樣富有禪趣的詩,也彷彿是我山居歲月最美的註解……   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此詩充滿了畫意,寫修竹、清水、靜亭,   繼寫枯荷、秋雨等,都是詩人抒情言志的憑藉,   寫得歷歷如繪,富有層次之美。   常恨言語淺,不如人意深。   今朝兩相視,脈脈萬重心。   ──劉禹錫〈視刀環歌〉   在人際關係裡,舉手投足、秋波流轉中,   已經傳遞了無數的訊息,   相形之下,有時候,訴諸言語反而顯得淺薄。   朝辭白帝

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李白〈下江陵〉   輕快的,不只是輕舟,   不只是兩岸變換的風景、一陣又一陣的猿聲,   更帶給讀者輕快的心情。 名人推薦   作家      凌性傑      詩人      陳  黎     熱情推薦   詩詞男神  張仲宇       新生代 古典詩詞男神 張仲宇  怎麼說:   「在浩瀚的銀河世界裡,唐詩是永遠閃爍的星子;在徬徨無定時予我方向,更在春風得意時撫我如慈母。我愛《唐詩 真滋味》,愛她如水晶般的絕句。」

《聊齋誌異》果報故事研究

為了解決一飲一啄,莫非前定,蘭因 絮果 必有來因的問題,作者張雅文 這樣論述:

佛法是諸佛如來對法界眾生(上至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佛教導我們要透過修行,將精神的染污、心地的染污、思想見解的染污斷除掉,恢復自性的清淨心,佛陀的教學就圓滿了。修行該從何處著手呢?無論是世間聖賢或是諸佛如來的教育都是以孝道、師道為中心,圓滿孝道、師道,是佛法自初發心一直到修成如來果地的不二法門。佛法是師道,從佛弟子稱釋迦牟尼佛為「本師」(根本的老師)即可看出端倪,而師道是要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地藏菩薩本願經》便是佛門孝經,它教導我們如何落實孝道與師道,「孝親尊師」不僅是待人處世的基礎,也是開發我們自性寶藏的根本大法。釋迦牟尼佛在淨土宗三經之一的《觀無量壽佛經》中為我們敘述

了一個故事:韋提希夫人遭遇家庭重大變故,她的兒子阿闍世王在提婆達多慫恿下,為了篡奪父親的王位,犯下殺父、害母的重罪,韋提希夫人在此巨變下萬念俱灰、了無生趣,懇求釋迦牟尼佛開示宇宙間離苦得樂的所在。釋迦牟尼佛非常慈悲,以神力將十方世界變現在韋提希夫人面前,讓她自行選擇,她看了之後,選擇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教區,之後她再度請求釋迦牟尼佛開示,要用什麼方法才能到達?世尊首先要求她修淨業三福:「佛言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佛特別為她說明,

這三福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三世是講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他們修的法門一定是不一樣,修學的宗派也不一樣,但是都能成佛。就好比我們無論蓋什麼式樣的房子,多麼高的大樓,都一定要有堅固的地基為基礎,「淨業三福」是世尊教導我們的修行基礎,這十一句就如同十一層大樓,後面的包攝前面,前面無法涵蓋後面的,必須按部就班循序漸進才行。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為世間及出世間不變的道理。天理昭彰,報應不爽。無論世間聖人,或出世間諸佛如來,皆以因果大道施行教化。若人人知因果,大治之道也;人人不知因果,大亂之道也。世間聖人的教化著眼於現生並及於子孫,諸佛如來則曉以三世因果之說,使人自然而然地隨順性德、斷惡修善,以

趨吉避凶。而小說對世道人心的教化,往往比聖賢的教誨更容易讓人接受。蒲松齡在科舉途上不遂意,終生都在鄉下坐館教書,這對於曾積極追求福祿皆至、立志拯濟蒼生的他,無疑是落魄失意的。這種失意的悲憤,訴諸於文字,就是他自稱為「孤憤之作」的《聊齋誌異》。透過瀰漫全書的佛教思想,蒲松齡創作命意的另一方面也展現出來,即:教誡世人,匡扶民俗,勸善懲惡,婆心救世,曲筆為文。佛法法門無量,有些宗派在明清之際幾乎後繼無人。唯有禪宗與淨土宗因其簡捷方便,仍在廣泛流行,但信奉者大多已經不拘泥於某一宗派,而是同時吸取和融合儒釋道三家的理論。蒲松齡在時代的影響下,反映在《聊齋誌異》中的佛教思想必然是以禪宗和淨土宗為主。筆者德

學疏淺,無法禪淨雙修,故擬以淨土法門為探討方向。近人以《聊齋誌異》為研究主題的學位論文數量頗豐,但卻少有人觸及此專題,或是尚不夠深入,因而引發筆者強烈的研究動機,希望藉由對故事中事理因果的探討,達到明瞭宇宙人生真實智慧的目的。本論文在第二章首先討論在佛法傳入中土前,中國本土早已有因果報應的觀念,遠至夏商週三代,便有敬鬼神之說。在先秦諸子的典籍裡,如墨子即有禮敬上天、賞善罰惡的觀念,孔孟老莊諸子欲以倫理常道代替傳統的鬼神信仰,而這種轉化與因果報應觀亦有密切關聯。秦漢時期有祭祀之風,漢有天人感應之說,皆承襲前人觀念而有所變通,並且指出有時候報應不一定是必然的現象。直到佛法傳入中土,它的教義始為此觀

念提供了理論基礎。這一學說解釋了傳統道德無法解釋的惡人得福,善人反而受欺的現象,殷殷勸導人們必須斷惡修善,隨順諸佛如來教誨,並遵守倫理道德及社會規範,以圖避免禍殃,獲取善報。再者就蒲松齡的宗教思想作一分析,他出生於一個平凡的半耕半讀家庭,對傳統儒家的道德規範、民間信仰及佛教、道教的通俗教義,從小耳濡目染,早就習以為常。而他所處的又正是民間秘密宗教最為盛行的時代,這些教派參雜在儒釋道三教思想內涵中,應該也或多或少影響著他。這些因素都融入在他的宗教世界,而具體地呈現在《聊齋誌異》的果報故事中。人生在世,無不追求功名利祿、聰明智慧及健康長壽。功名利祿、聰明智慧、健康長壽都是福報,想得到它就一定要修佈

施。佛教導我們「有施斯有財,有施斯有智,有施斯有壽」,財佈施得財富,愈施愈多;法佈施得聰明智慧;無畏佈施得健康長壽。財佈施是因,財富是果報;法佈施是因,聰明智慧是果報;無畏佈施是因,健康長壽是果報。第三章則依據釋迦牟尼佛在《佛說十善業道經》中的開示,分別就孝順與忤逆、護生與殺生、不淫與邪淫、捨財與慳貪、和顏愛語與惡口戲言等主題,進一步探討《聊齋誌異》中的果報故事。世尊在此地教導我們:晝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我們的心地善、念頭善、行為善,絕不會造惡業,當然也就能夠永離一切惡道苦。「積德修善、積功累德」,這也是儒釋道三家教化眾生的共同理念。吉凶禍福都在一念之間,世人若能真心懺悔,過去罪愆

永不再造,務必做到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定能年年如意、歲歲平安。筆者在第四章中從敘事時間、敘事角度及敘事修辭等三方面,來探討《聊齋誌異》果報故事的敘事方式。由於敘述者對故事時間的重視與否,使得該事件的敘事時間得以拉長或縮短,從而展現出深度的描寫、精緻的敘述,並透過省略、延宕、懸念等敘事手法,給予讀者不同的感受。因為這些都是敘述者的操縱與處理,其間蘊含敘述者及所敘人物的感覺、感情和理智,將所謂的敘事時間人文化,這也是研究敘事方式,何以不能疏忽敘事時間的原因。在敘事文學作品當中,敘述者與故事存在著相當重要的關係,西方小說理論家認為,二者之間實際上就是一個敘事角度的關係。敘事角度關係到事件被感知的具體

過程和方式,它要解決的問題是:故事中的人、事、物是誰看見的?是看到了事件的全部乃至透視到了所有人物的內心活動,還是只看到了事件的某些部分、只透視到了某些人物的內心活動(抑或沒有人物內心活動的透視)?觀者與被觀者、敘事者與被敘事者的態度及關係又是如何?由此不難看出,敘事角度確實關係一部作品的基本風貌甚至質量的好壞,容不得作者有絲毫的馬虎。而修辭或修辭法,一般都理解為是語言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它主要指作者敘述技巧的選擇以及文學閱讀的效果。蒲松齡一生從事教育工作,除了在王村和豐泉鄉等地各教了幾年書外,便是在康熙十八年設帳於淄川西鋪村畢際有家,直到康熙四十八年才回家養老,其時年已七十。他特別強調因果報應

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教育是什麼呢?教育就是教導我們不愚癡,就是對於是非、真妄、邪正有能力辨別。換句話說,就是培養我們正確的思想、正確的見解、正確的行為。正的標準是什麼?與真如本性相應就是正,與「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相應就是佛菩薩,不相應仍是生死凡夫,這也是古大德所說:「一念相應一念佛,唸唸相應唸唸佛。」換言之,佛法教育的宗旨在教導我們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要想瞭解這個真相需要真實的智慧,唯有真實智慧才能破迷開悟,才能解決一切的問題。世間及出世間一切法,就是一個因果報應,連佛法都不例外。因果何以不空?第一個「因果轉變不空」,因變成果,果又變成因;第二個「因果循環不空」,因果循環,善有善報

,惡有惡報;第三個「因果相續不空」,佛門偈子有言:「不思議業力,雖遠必相牽,果報成熟時,求避終難免。」因為有轉變、循環、相續三種因果,所以它不空,佛法常講「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就是說的這個事情。佛法修習的目標,是令眾生明白宇宙人生的事實真相,從而通達「一飲一啄,莫非前定」的道理,當下覺悟在菩提路上勇猛精進、斷惡修善,不受一切境緣的干擾,能夠得到真正的自在安樂。因果循環的運行是一種自然現象,所謂解鈴還需繫鈴人,眾生所種的因,必有果報,這不是神明可以主宰的。既是自作自受,佛菩薩雖然大慈大悲,也是沒有辦法代替眾生受苦的。淨土法門斷惡修善,是依《大乘無量壽經》第三十二到三十七品為準則,世尊將五戒十善

的形相、修學的方法,以及業因果報的事實真相,苦口婆心的為我們說明善因善果,讓我們曉得修善得福的好處,對佛的教誡,要像窮苦人得到寶物一般的珍惜。並藉此勸勉我們要發心求生淨土,親近極樂世界諸上善人,達到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超凡入聖,究竟解脫、不可思議的境界。蒲松齡在《聊齋誌異》〈龍飛相公〉(卷十)中描述戴生「因思重泉下無善可行,惟長宣佛號而已」,佛號為何有如此大的功德呢?蕅益大師在《阿彌陀經要解》的跋文中說:「《經》云: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而得度。嗚呼!今正是其時矣,捨此不思議法門,其何能淑?」我們生在此時,億億人修行,卻難得有一個人成就。為什麼呢?成就都要斷盡煩惱,我們的貪瞋癡慢、

煩惱妄想,能不能斷掉?這兩樁事情斷不了,修行什麼法門都屬枉然,都不能成就。念佛為什麼得度呢?不要斷煩惱,不要斷妄想,只要深信切願執持名號,就能往生。如果念佛也要斷煩惱斷妄想,我們也沒有指望了。這個法門的殊勝處,就在此地。真心切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放下萬緣,身心世界不再牽掛,一心一意繫念極樂世界,這一念求生淨土、求見阿彌陀佛的心,就是無上菩提心。釋迦牟尼佛在五濁惡世修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圓成無上佛道,方法就是念一句「阿彌陀佛」,信願持名是一切諸佛所修,這不是普通法門,是一切如來果地上所修所證的法門。「阿彌陀」是無量的意思,「佛」是覺悟的意思,「阿彌陀佛」就是無量的智慧、無量的覺悟。世尊教導

我們要深信因果,此處的深信因果,是指深信念佛法門──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十方世界諸大菩薩,都是念佛成佛的,我們稱念佛法門為難信之法,真正能相信者,就如同《大乘無量壽經‧皆願作佛第十品》上所說的阿闍王子與五百位大長者一樣,他們過去生中的善根福德太深厚,曾經供養過四百億佛,安住於菩薩之道,但人有隔陰之迷,一轉世捨生受身還是不免退轉。所以要認真念佛,對於念佛法門能信、能解、能願、能行,才能了脫生死,修行證果。

神秘回聲

為了解決一飲一啄,莫非前定,蘭因 絮果 必有來因的問題,作者塔娜.法蘭琪 這樣論述:

10萬伏特的期待!《神秘森林》才女最新力作,中文版搶先全球出版!   「我要和你一起私奔!」  多麼動人的堅定告白,可是那一晚她卻失約了!  從此,不斷迴盪著的疑惑和心痛,  多年後,卻凝結成了呼喚他重返傷心地的聲音……   他用了一輩子的時間相信:   家,是用來逃離的!   而她卻給了他一個截然不同的答案……   暈黃的街燈見證了他的癡情,可是那只舊手提箱卻徹底粉碎了他的等待……   就在二十二年前的那個冬日夜晚,十九歲的法蘭克癡癡地等著蘿西出現,小小的船票是他們私奔的神聖約定。但是直到天色化為淺灰,他依然在「忠誠之地」的盡頭等待,而滿腔的心碎都化為一句疑問:「妳到哪裡去了?」   即使生

命浪潮猛烈地變了調,法蘭克還是選擇在當天遠離家鄉。被拋棄的苦澀讓他成了臥底警探的一頁傳奇,膽大無畏、肆無忌憚,喬裝臥底猶如天生的變色龍。但是妹妹潔姬的一通電話卻拆穿了他所有的偽裝──在老家附近的廢屋裡竟然發現了蘿西當年的手提箱!   要回去爛地方遠比逃脫容易得多,回到家鄉「忠誠之地」的法蘭克想查明一切,卻發現自己又再次陷入了劍拔弩張的家庭關係中。當他循線在廢屋地下室找到蘿西的骨骸時,法蘭克這才明白,當年自己並未被狠狠拋棄,蘿西也從未離開!   沒想到,此時弟弟凱文竟在廢屋墜樓身亡,是畏罪、還是遭到報復?法蘭克一心想要揪出真正的兇手,但是「忠誠之地」的居民卻不信任警察,同僚則希望他別插手……夾在

親情、道義、承諾和背叛的重重疑雲之中,他該如何掙脫這一切,尋回真相?   比《神秘森林》的懸疑佈局更張力十足,比《神秘化身》的駭人秘密更曲折難解!文壇才女塔娜.法蘭琪再次以靈犀之眼透視人性,讓讀者感受成長的苦澀、親情的羈絆,以及嫉妒和背叛的毀滅力道,精采到令人魂不守舍! 作者簡介 塔娜.法蘭琪 Tana French   從小由於父親工作的關係,住過愛爾蘭、義大利、美國、馬拉威等地,直至一九九○年才定居都柏林。因為經常搬家,接觸不同文化,使得她的觀察力也遠比一般人敏銳。   她在都柏林的三一學院接受專業演員訓練,並曾參與戲劇、電影、配音等工作,而這些經歷也幫助她能夠成功模擬角色的各種樣態。《神

秘森林》雖是她的第一本小說,但她以聰明、細膩、優雅的敘事手法,配合人物心理的精準掌握,讓英國和愛爾蘭的出版社為之驚豔,立即以六位數英鎊的高價搶下版權。   而《神秘森林》出版後也果然贏得全球各地書評的一致讚譽,不僅榮獲「愛倫坡獎」、「安東尼獎」、「麥可維提獎」、「巴瑞獎」等四項「年度最佳處女作」大獎,更躍登紐約時報、出版家週刊、今日美國報、舊金山紀事報、洛杉磯時報、丹佛郵報、波士頓環球報、Book Sense、北卡獨立書商協會等全美九大暢銷排行榜,並入選亞馬遜網路書店「年度編輯推薦選書」。目前已售出超過三十國版權,銷量更已突破五十萬冊!全書優美的文筆、神秘的氣氛,帶領讀者難以自拔地走入這片蒼鬱

的謎霧森林中。   繼《神秘森林》贏得無數讚譽之後,塔娜.法蘭琪以《神秘森林》中備受讀者喜愛的女警探凱西為主角,完成了續作《神秘化身》,再次席捲國際文壇,並同樣入選亞馬遜網路書店的年度編輯推薦選書!   而在暌違兩年後,法蘭琪終於推出第三本小說《神秘回聲》,結合了青春的幻滅、真摯的情感、複雜的謎團,以及無法脫逃的罪與罰,再度呈現出一部精采絕倫的傑作!繁體中文版並搶先世界各國版本(包括英文版),獲得全球第一家出版的殊榮! 譯者簡介 穆卓芸   文字手工業者,譯有《神秘森林》、《神秘化身》、《藍眼菊兒》等書。 導讀不堪回首憶當年?【台灣推理作家協會會長】杜鵑窩人   「歷史沒有假設,時間不能重來

」,常見於史學界的這句話一直是對於那些自認為「以史為鏡者,可以知興替」的當權者或後來者,當成需要把握當下的一種提醒或警示。其實,人生似乎也應該是如此的謹言慎行才是,因為「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姑且不論形式上的好與壞,這還需要蓋棺論定,但是一個人過去的所作所為,勢必都可能會成為未來事件發生的原因!縱使雖然沒有到達佛家的那種「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或是「一飲一啄,莫非前定」那麼講究因果輪迴,報應不爽;但是不可否認,在人世間的行事法則,若要詳究起來,冥冥之中似乎都是有跡可循的!   定居在都柏林的女作家塔娜.法蘭琪(Tana French)從第一本書《神秘森林》開始以降,到第

二本作品《神秘化身》乃至最新的《神秘回聲》這三部曲似乎就一直在演繹著上述的概念。《神秘森林》裡的亞當,縱使已經長大後改名換姓成為羅伯警探,但是不論他如何逃避閃躲從前的回憶與過去,當類似的案件又再一次發生的時候,他終究還是要去審視過去,面對發生在過去時空中那個曾經吞噬兒時玩伴的神秘森林案件。   而接下來的《神秘化身》中的女主角凱西警探,不僅僅是要如何要求自己去融入那需要自己臥底的化身角色而已,同時她卻也不得不同時面對自己和化身兩個角色各自的過去;既要追尋她所扮演的角色宛如虛無且不存在的過去,以便來追查出命案真正的兇手,也要在反思「我是誰」的情形下去回顧自己過往那有所失落的人生,力求自己擺脫思想

矛盾的迷失。   如今到了第三本的《神秘回聲》之中,那位在前一本《神秘化身》中扮演凱西警探的臥底角色指導員的上司法蘭克警探,他出場時酷到不行,那睿智冷靜的形象,卻完全在本書中被慘綠少年時過往的一切給打破到一點都不剩了!而過去年少輕狂時的迷思,原來以為是初戀情人不告而別的背叛,竟然因一時的意外加上靈機一動的推測,意外地找出了初戀情人當時失約的真正原因,卻反而一再面對著傷口擴大到需要面對著親人與朋友之間的欺瞞與背叛,進而揭開的是更加不堪回首的往事傷痕與讓人不忍面對的事實真相。   本書《神秘回聲》的故事架構在偵探推理小說的創作世界並不是太新穎的內容,甚至可以說是老生常談了。一個過去的神秘且未解決的

案件,在有人刻意或無意中被出乎預料地掀開來重見天日,而過去的事件相關人員紛紛地再度捲入調查之中,並且也同時被迫不得不去去面對當時乃至現今都不願意面對的情景與事物,此時光陰卻又無情地在事件相關人員的人生旅途中刻畫出各式各樣的痕跡;再加上過去的悲劇被掀開後,真正的兇手為了掩飾謎團的真相,常常進而發生了新的殺人滅口案件,這樣的情節對於推理小說迷如我而言真的是太熟悉了。   而這樣的劇情之所以一再被運用,正是因為它的開局完全符合了台灣推理評論家傅博老師所要求偵探推理小說必備的四大要素的前兩點:「發端要神秘,經緯要緊張」,至於後面兩點的「結果要意外,解決要合理」則是看作者的功力是否不足,會不會有虎頭蛇尾

的悲劇發生了。而在《神秘回聲》這本書中,作者巧妙的佈局下也都有做到後兩點的要求,雖然並沒有讓讀者對真相或兇手感到特別地意外,卻也是水準之上的收尾,因此本書當然是真正的偵探推理小說,這是無庸置疑的。   就如普通的一道菜餚例如麻婆豆腐,縱使是類似的材料與手法,如果在專家與庸才手下常常是高下立判的情形。而相同的材料架構,在歐美日台各國推理小說作家都曾經利用來處理的情形下,要與眾不同,那就只有端看作者塔娜.法蘭琪的功力了!從《神秘森林》開始,她就以極為細膩、優雅乃至聰明的說故事方式,加上對於書中角色人物的心理狀態極為精確的掌握與描寫,讓讀者可以深深地完全融入故事之中。   在《神秘回聲》一書中,我們

可以看到主角法蘭克.麥奇在作者的佈局下,苦苦地掙扎在已經無法挽回的過去那不堪的回憶之中,而家中親人之間理應親密的關係卻轉化成對抗、隔閡與崩解的結果,至於世代鄰居的交惡,與過去成長的朋友,乃至警方前後期同事之間的爾虞我詐,幾乎是集合了所有人性負面之大成。   雖然故事發生的地點是在愛爾蘭的都柏林的「自由區」(這個地名真的是具有極高度的諷刺意味),但是我個人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心中卻感覺宛如在數十年前台灣的眷村或任何都市的落後角落裡,都可能會發生與書中相同的故事。可見作者已經成功地跳脫了各個文化之間差異所造成的隔閡,而且是真的能夠引起不同國家的讀者內心深處的共鳴,這一點應該歸功於作者能夠精確掌握了

人性的弱點,並且成功地灌注入書中各個角色之中,甚至讓這些書中的角色活了起來,似乎幻化成你我身邊可見的人們,進而產生了認同感。   有醫學常識的人都知道,完好的皮膚一旦被劃傷,縱使縫合技術再高明,傷疤的結痂也會脫落,但是再長出來的皮膚也不會是完整如初的樣子了。而傷口的復原在結痂癒合脫落的過程中所產生的疼痛,更可能會讓人誤以為傷口再次裂開或再度受傷了,這也是台灣之光王建民復健時的一大困擾。畢竟過去一旦發生而沒有解決的問題,會一直存在那裡不會消失,除非時間真的夠長久,滄海桑田,物換星移,進而人事全非,不然創傷永遠都會留存。「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那是東坡居士過人的灑脫,卻也是本書男

主角法蘭克.麥奇最後的悲願! 作者中文版序塔娜.法蘭琪   出書最令人驚喜的事情裡,有一件就是想到在你從未踏上的遙遠國家裡,有一群人在讀你的作品。台灣讀者的支持深深撼動了我,非常感謝你們。   我是在寫《神秘化身》時想到《神秘回聲》的點子。我知道自己想再寫法蘭克.麥奇這個角色──他個性堅決、無所畏懼,為了抓到嫌犯,除了自己,也要別人願意做任何事。我很想知道,假如他發現要挖出真相,得冒險的不只是自己,還包括他最愛的人時,究竟會發生什麼事?   有天我走路回家,路上經過一棟內部毀損的老喬治亞式建築,從外面看,屋裡不過是一堆讓人想忽略的垃圾──發霉的壁紙、壞掉的燈,還有破爛不堪的藍色手提箱。我心中揣

測這手提箱擺在屋裡多久了、是誰留下來的、裡面又有什麼樣的故事……法蘭克和手提箱,這兩件事碰在一起,我開始思考一只老手提箱被發現後,可以怎麼把法蘭克拉回原生家庭,他想拋在腦後的那個家,然後進入他生命中風險最高的狀況……   我現在正在寫第四本書,這次的敘事者是球王甘迺迪,也就是出現在《神秘回聲》裡法蘭克的老朋友兼對手兼討厭鬼。我本來的計畫是寫年輕警探史帝芬──但我對第四本書已經有了基本前提,顯而易見是要寫球王的故事,而不是史帝芬。這個故事圍繞的主題對球王舉足輕重,影響史帝芬的程度則小得多。這正是我在寫作中覺得很有趣的──其他敘事者都不能述說這個故事,因為劇情的核心與角色的本質交錯橫陳。   在那

之後呢?誰知道?我很希望某天能寫出完整的故事迴圈,把故事拉回羅伯身上。我希望能持續寫一群同樣的角色一段時間──我對他們真的很有興趣!希望你們也是。在此再度致上我滿懷的謝意,感謝你們讀我的故事。          One of the most amazing things about having a book published is the thought of people far away, in countries you've never been to, reading your work. I've been overwhelmed by the support from Ta

iwanese readers. Thank you so much.   I got the idea for Faithful Place while I was writing The Likeness. I knew I wanted to write about Frank Mackey again - he's both ruthless and fearless, willing to do absolutely anything to himself or anyone else, in order to get his man, and I was interested i

n what would happen if he found himself in a situation where he actually had to risk not only himself, but the person he loved best, in order to get to the truth. Then I was walking home one day and I passed an old Georgian house that was being gutted. Outside it was a skip piled high with rubbish -

mouldy wallpaper, broken lamps, and a battered blue suitcase. I started wondering how long the suitcase had been in that house, who had left it there, what was inside it... And then the two things came together, Frank and the suitcase, and I started thinking about how the discovery of an old suitca

se could draw Frank back to the family and the home he thought he had left far behind, and into the most high-stakes situation of his life...   I'm working on Book 4 now, and this time the narrator is Scorcher Kennedy, who shows up in Faithful Place as Frank’s old friend/rival/annoyance. Originally

I was planning to write about Stephen, the young detective – but I had a very basic premise for the fourth book, and it became clear that this was Scorcher’s story, not Stephen’s. The story spins around themes that are crucial to Scorcher, not so much to Stephen. And that’s what I’m interested in wr

iting – books where no other narrator could have told this story, because the core of the story intersects with the core of the character.   After that - who knows? Someday I'd love to come full circle, back to Rob Ryan. I'm hoping to keep writing about the same bunch of characters for a while - I'

ve got interested in them! I hope you will be too. Many thanks, again, for reading. 人一生重要的時刻不多,通常只有事後才能好好回顧,在早已事過境遷之後。要不要和那個女孩說話、前面的隱蔽彎道該不該煞車等等。不過我很幸運,我想各位可以這麼說,因為我曾經和關鍵時刻狹路相逢,而且一眼就認出它來。那天,冬日的某個夜晚,當我在「忠誠之地」盡頭等待,顯然感覺生命的浪濤正洶湧而來。那年我十九歲,大得足以應付世界,卻又小得經常幹出各種蠢事。那天夜裡,哥哥和弟弟一開始打鼾,我便扛起背包溜出臥房。地板吱嘎一聲,姊妹房裡有人

說夢話,但我那天神得很,高高踩在生命的浪頭上,誰都無法抵擋。我走過客廳,近得能摸到沙發床上的爸媽,但他們連身體都沒翻一下。柴火燃燒殆盡,只剩幾點紅光喃喃細語。背包裡裝了我所有的重要物品:牛仔褲、T恤、二手收音機、一百英鎊和出生證明。那時你只需要這些就進得了英國。船票在蘿西身上。我在路口等她,躲在昏黃的路燈光暈之外。空氣冷冽有如玻璃,帶著健力士黑啤酒的辛辣酒花焦味。我雙手深深插進德國軍大衣的口袋,最後一次傾聽我家這條街的擾攘隨著漫漫長夜流過。我想起蘿西頸間的香氣,忍不住對著天空微笑。我聽見城裡的鐘聲報時,宣告午夜來到。耶穌教會、聖派崔克和聖麥坎,渾圓雄厚的音律悠悠從天而降,有如慶典,慶祝我和蘿西

的秘密新年。鐘敲午夜一點,我開始怕了。後院傳來細微的窸窣與沉重的腳步聲,我直起身子,但蘿西沒有從尾牆翻過來。鐘敲兩點鐘,我心裡一片混亂,像是屁眼被人踹了一腳。我彈弓似的翻過尾牆,跳進十六號的後院。那地方從我出生就受人詛咒,但我們這群小孩還是佔領了它,無視於可怕的警告。院子裡到處是啤酒罐、煙屁股與失去的童貞。我一步四級,跳上毀壞的台階,不怕別人聽見。我非常確定,彷彿已經見到她張狂的紅銅鬈髮,雙手握拳放在臀上,媽的,你跑到哪裡去了?地板碎裂,灰泥牆面坑坑洞洞,瓦礫散落一地,寒風幽幽,沒有人在。我在客廳發現一張字條,從小孩學校作業本撕下來的。光線從破窗進來,在沒舖毯子的地板上畫出一塊塊光斑。字條隨光

飛舞,彷彿已經放了一百年。就在那一刻,我察覺生命的浪潮變了,硬生生掉轉九十度,猛烈得無法抵擋,從此與我分道揚鑣。我沒有帶走字條。離開十六號之前,我已經將內容牢牢記在心上,再用一輩子的時間試著相信它。我將字條留在原地,回到路口站在暗處守候,注視自己呼出的縷縷白霧飄向路燈,聽鐘聲響了三點、四點和五點鐘。深夜淡去,化成憂傷的淺灰,街角一台牛奶車喀喀沿著石子路走向酪農店,我依然在「忠誠之地」的盡頭等待蘿西‧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