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奇謀天下陣容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三國之奇謀天下陣容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原遙平寫的 圖解三國時代更新版 和王子瑋、王經意、弗瑞等的 我的短刃抽出,便是長長的一生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易博士 和明日工作室所出版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黃儀冠所指導 葉思嫻的 性別、離散與空間─白先勇小說電影化研究 (2010),提出三國之奇謀天下陣容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白先勇、電影、文學改編、性別、離散、空間。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三國之奇謀天下陣容,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圖解三國時代更新版

為了解決三國之奇謀天下陣容的問題,作者原遙平 這樣論述:

漢朝衰頹,盛世不再, 在動盪不安的時局裡, 各路好漢心懷鴻鵠,逐鹿於中原。 幾番算計,幾番血戰, 誰,能留到最後? 東漢末年,朝政敗壞,各方勢力蠢蠢欲動,在董卓伏誅後群起割據互爭領土,正式拉開三國時代的序幕。群雄爭霸,軍將各為其主,在遼闊的中國大陸上,為了忠誠大義、為了自身理想,人人奮不顧身,彼此爾虞我詐。身處亂世,血統與身分已不再是權力的保證,想要成就霸業,唯有才智與實力才是成功的關鍵。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三國時代不只是遙遠的歷史故事,本書以正史《三國志》為主、小說《三國演義》為輔,不僅介紹歷史的發展過程,也講述當時的時代背景與地理環境,並且說明人物成敗因素、戰術謀略運用等,帶領讀者

走入三國時代的兵荒馬亂之中。紛紛擾擾數十年,含恨殞落者有之,趁勢而起者有之,魏蜀吳三分天下,明爭暗鬥費盡心機,共同寫下一齣高潮迭起的三國時代。   作者簡介原遙平  一九六三年生於日本長野縣,大東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科畢業。曾在私立高中擔任教師,之後專事著述。除了、等中國文學小說,他也喜愛以酒或旅情為主題的唐詩。尤其陶醉於李白(送友人)及(山中對酌)、白居易(琵琶行)、王維(送元二使安西)等作品,並對(敕勒歌)(作者不詳)情境之廣闊拜倒不已。著有、(日本實業出版社)。譯者簡介張嘉苓  淡江大學中文系、日本外國語專門學校日中通譯科、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碩士課程修畢。現為珩有翻譯工作室成員,譯有(

精英)、(東販)等書。 推薦序 浪漫與詭譎交織的三國舞台 宋德熹 作者序 中國史上最精采的三國時代 原遙平    第一章 中國史上的三國時代不可不知的《三國志》 第二章 這就是《三國志》撼動中國的百年故事 第三章 曹、孫、劉的性格與天時天時隱藏在人民的欲求之中 第四章 從地理看《三國志》三國得以自成天下的原因 第五章 三國時代決定性的十場血戰 第六章 《三國志》中的計策 第七章 《三國志》中的失敗學 第八章 《三國志》中的技術與科學   ‧三國志人物關係圖 ‧三國志的地理與地形 ‧當時各地區的大概位置 三國志年表 參考文獻 三國時代古今地名對照 索引 推薦序 浪漫與詭譎交織的三國舞台

文◎宋德熹(中興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一提起三國,馬上就能聯想到《三國演義》波瀾壯闊的小傳統題材,人物刻畫個個生動鮮明,有如國劇戲臺上的臉譜,蘇軾〈念奴嬌〉中「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詞句,正足以顯露後人對三國人物及其時代的神往與詠懷。大陸中央電視台百家論壇邀請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易中天製作《易中天品三國》節目,造成新一波說三國的熱潮,就是最佳寫照。另一方面,三國舞台也是爾虞我詐的世界,鬥智鬥兵鬥法的場面往往令人驚悚賁張。現代流行文化更藉由電腦遊戲、影視劇集、動漫畫及文學創作等途徑,不斷地重新包裝《三國演義》,更加深化後人對三國人物忠奸善惡的刻板印象。 以大眾口味閱讀市場而言,《三國

演義》的魅力遠超乎《三國志》。不過《三國演義》畢竟為一歷史小說,取材裴松之《三國志》注以及《說三分》、《三國志平話》之類宋元民間話本雜劇,添加了許多劇情和想像空間,自然無法等同於號稱良史的《三國志》大傳統記載。而本書內容建立在大傳統《三國志》的學術平台上,局部參酌小傳統《三國演義》高低起伏的佈局,運用生花妙筆,推廣三國歷史知識的常識化和通俗化。   縱橫兼具、角度多元的歷史分析 《圖解三國時代》的日文原書書名為《早わかり三国志》(快讀三國志),可見其內容旨在強調簡明易懂的歷史知識。作者一方面按事件時間排序,以淺顯文字帶出三國重要人物的登場及其相關史事;另一方面則藉由大量圖表及成語典故,揭示相關

地理環境、團隊組織等重要訊息,強化文字敘述之餘的閱讀印象。 可以肯定的是,本書不僅有縱向的時間敘述,亦兼及橫向的情勢分析,如由歷史地理角度思考三國鼎立的客觀背景,及以對陣戰略檢視幾次重要戰爭成敗關鍵等。近年來在實用歷史的潮流下,領導學、謀略學以史為鑑蔚然成風,三國人才學、三國謀略學尤為其中翹楚。因此作者也分別揭舉著名戰役所運用的兵法謀略,以及相關人物的性格優劣、處世得失,建構出三國群雄的成功學與失敗學,相當值得激賞。   從各種角度探討三國政權的優勝劣敗 本書第貳章借用西方海平面曲線理論,指出氣候寒冷與農作歉收導致飢荒叛亂的現象,再如第伍章述及赤壁之戰勝敗關鍵為曹操軍團不耐水戰、南方疾病蔓延。

學者五井直弘〈後漢王朝之豪族〉一文作有「後漢時代災害變亂次數表」,說明變亂與水災、旱災有因果對應關係,學界也普遍認為廣東血吸蟲症或傷寒、霍亂為兩湖地區流行傳染病,不利於南下的曹軍。此處顯示作者原遙平並非無的放矢。 學界探討三國政權優勝劣敗的現象,往往各擅勝場,譬如許倬雲《從歷史看領導》全方位剖析三國人力物力環境的優劣,谷霽光〈三國鼎峙與南北朝分立〉側重歷史地理的環境條件,本書第肆章特別標示三國鼎立的地理因素,觸及南船北馬資源生態、四川自然屏障等環節,皆與學界所論若合符節。   藉多面觀察勾勒出三國人物的真實樣貌 萬繩楠《魏晉南北朝史論稿》歸納出三國政權的立國方針,其中曹魏頒佈建安三〈令〉用人唯

才,並實施屯田復甦農業經濟與士家職業為兵之制,有其功過參半的歷史作用。本書第參章反映了這種觀點,顯示對曹操的歷史評價有重新認識的必要。此外,諸葛亮形象史也是學界討論不休的話題,杜甫〈八陣圖〉所謂「功蓋三分國」詩句,如果由統一論角度衡量,「三分」只能是過而不是功。而且,諸葛亮治實不治名、內修政理、南撫夷越的政績,襯托其為鞠躬盡瘁的治國良相,而並非《三國演義》中料事如神的用兵奇才。劉備的歷史角色也有再討論的餘地,唐宋以來戲曲小說瀰漫「尊劉抑曹」同情弱者的正統思想,本書第參章善用對比、設問索解的方式,勾勒史傳中劉備的真實面目,認為劉備雖擁有罕見的個人魅力與誠信的群眾基礎,但其性格又不具建設性與持續性

,反而是企圖毀壞時代者。 趙翼《廿二史劄記》卷七〈三國之主用人各不同〉指出:「人才莫盛於三國,亦惟三國之主,各能用人,故得眾力相扶,以成鼎足之勢。而其用人,亦各有不同者,大概曹操以權術相馭,劉備以性情相契,孫氏兄弟以意氣相投。」其實三國霸主用人方式容或不同,說穿了都是一方的梟雄。劉邵《人物志》對英雄的界定是「聰明秀出謂之英,膽力過人謂之雄」,由此觀之,不管劉備是狐或孫權是狸,英雄和梟雄乃一線之隔,成王敗寇的結果論最終不能影響歷史的蓋棺論定。 坊間出版界相當流行謀略與商戰、人事應用等出版資訊,本書第陸、柒章有關謀略、失敗學的文字可以一氣呵成連讀。三國電子遊戲中智囊武將團隊陣容在戰場上赤裸裸地捉對

廝殺,畢竟不如本書從人才學、謀略學、成敗學角度,進行深入淺出的剖析,由此觀之,本書在流行文化的潮流中,自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

性別、離散與空間─白先勇小說電影化研究

為了解決三國之奇謀天下陣容的問題,作者葉思嫻 這樣論述:

摘要 本文以白先勇小說與其改編電影為研究對象,改編的作品共有六部,包括台灣導演白景瑞《金大班的最後一夜》(1984)、張毅《玉卿嫂》(1984)、林清介《孤戀花》(1985)、虞戡平《孽子》(1986),與大陸導演謝晉《最後的貴族》(1989)、《花橋榮記》(1997),本論文透過文學與電影的對照研究,瞭解影像對於原著的影響,以及影像所揭示的時代意義。第一章說明研究動機、研究方法,並整理既有的研究成果,說明本文寫作的構想;第二章先將白先勇小說與電影之間的背景與接合處加以說明,為後文論述做奠基的工作。 瞭解小說與電影的密切關係後,首先探討小說到電影主題的消長,透過電影與小說敘事的分

析,突顯出小說到電影主題的轉變,透過電影主題的呈現,說明一九八○年代台灣社會的轉變,當時極欲突破傳統的社會,加強了對於性別、情慾議題的探索,甚至是反映台灣社會的黑暗面,都在白先勇文學電影裡一一展示,筆者也認為白先勇的作品完成於一九六○、七○年代,具爭議性的主題至一九八○年代正好成為電影反映社會的良好題材。 釐清主題的差異之後,筆者認為電影空間再現小說空間的方式,更具體證明改小說編成影像後的特性。小說空間融入白先勇的人生經歷,主要可分為三個不同的空間「台灣、中國、美國」,電影再現此三個空間時,亦會加入導演個人的觀感,因此當小說空間被再現時,象徵的意涵又更多元,其中台灣以台北為主的空間被拍攝的

最為豐富,不僅紀錄台灣傳統到現代的風貌,更將白先勇小說在地化的展現,另外為了呈現中國為美好原鄉的樣貌以及美國為疏離之都,導演都各用巧思,具體的再現小說空間。 最後筆者整理了歷年來白先勇小說改編的影視與舞台劇作品,希望關照到白先勇小說改編的所有面貌,讓本文更加完整的呈現。關鍵字:白先勇、電影、文學改編、性別、離散、空間

我的短刃抽出,便是長長的一生

為了解決三國之奇謀天下陣容的問題,作者王子瑋、王經意、弗瑞等 這樣論述:

  溫世仁武俠大獎歷屆短篇武俠小說得獎作品輯  極快!極狠!極準!  十年鍛劍、百家爭鳴  全面收錄微武俠精品極作!   精準見血的武藝剖析,絕對豪華的武林陣容   張英珉、王子瑋、王經意、弗瑞、右京藍道生、朱一木、朱倬儀、沈默、周志仁、風過阡陌、施百俊、高普、徐行、莫之執、張啟疆、張斂秋、西門莊、馮鈞瀚、葛轅、落頁、東默農、劍雙華、薄發、櫻桃魚丸子   武俠界最精采的論劍大賞,各派絕學一次展現! 作者簡介 葛轅   一九八五年生,江蘇揚州人。畢業于南京大學法學院。現為公務員,從事政府法制工作。從小喜愛理科,卻放不下文科。曾任揚州市中學生文學總社社長。大學遇到一位史學精通的室友,在她薰陶下

,培養起讀史和看古人劄記的興趣。愛自然,愛旅遊,愛創作,愛靜思。發表過多篇小說、散文和詩歌。〈泊煙渚〉是其第一篇武俠小說。 王子瑋   一九八二年生,  目前寓居於苗栗山城,  過著簡單而小小確幸的日子。 高普   台灣桃園人,自由自在的書寫者。   小時候只想過當漫畫家,如今執筆寫作,覺得當個小說家其實也不錯,近來琢磨著寫漫畫腳本,期待有一天能重拾畫筆,漫畫小說兩不棄。   近期作品有《新企業神話》、《絕地通天》、《妖生》等書。 薄發   男,漢族,一九七六年生,畢業于武漢大學新聞學專業,文學學士學位,現居北京。自小喜讀小說,始終偏愛武俠。業餘寫作不輟,尤喜奮筆于武俠、奇幻類。目前創作多為短

篇,浸染傳統的同時樂於嘗試創新,有〈桃花門神〉、〈單槍〉等作品發表于《武俠故事》、《炫武門》等雜誌。 右京藍道生   本名李嘉華。文化大學中文系文藝創作組、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班畢業。   生於中壢,居於台北。以生命和行動創作的詩行者,也喜歡寫小說、聽故事、看布袋戲、演奏揚琴和作曲,名號中的「藍道生」三字即源自布袋戲。   組了個創作型國樂團「澄懷樂呂」,寫了些詩歌小說,出了本詩集《右京的海底遺跡》,在處處缺角的人間,努力張開自己的圓。 莫之執   生於蓬萊島西瀛媽宮城,乃一普通人。喜讀閒書,偶爾以觀覽雜學為消遣。 朱倬儀   東海碧島草民,既無三世豪門餘蔭,亦非白手富賈。習經文於椰林學府,

汲汲營生於煙硝商域。年近半百方有餘暇,舞文弄墨純屬興趣。無嚴辭禮教、道貌岸然之說,海濱觀雲客笑談武林逸事,僅娛樂眾生於滾滾紅塵。 林子瑄   我是個正在學習怎麼寫小說的初學者,看我的文學戰績就曉得,還真的是個初學者。那……戰績要去那裡查詢?真是不好意思,分數不夠高,還沒辦法列入武林排行榜。我會努力打敗眾家武林高手,讓諸君可以查詢得到我的戰績;小弟正在奮努力中。 張英珉   台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畢業,曾獲時報文學獎新詩獎、林榮三文學獎小說獎與新詩獎、梁實秋文學獎散文獎、優秀青年詩人獎。曾入選九歌年度小說、散文、童話選、並出版兒童文學作品。目前為影視編劇。 張斂秋   一九八五年生,浙江

金華人,筆名張斂秋。自小喜好武俠,初只是聊以自娛,未曾付諸筆墨,直到大學時遇及同道,俠志互契之下,書簿漸厚,興致愈濃,希望能堅執此志,敷興武俠。 王經意   一九七五年出生於馬來西亞,現居新竹。   作品以武俠、奇幻、科幻為主,其中《會江陵》、《魑魅案》及《百年一瞬》曾獲得文學獎項的鼓勵。   正式筆名為周錫,在網路上則多以orontia為ID潛伏著。 櫻桃魚丸子   譚任余,七○年代末出身,摩羯座女子。  喜歡看書看電影聽歌,也愛好戶外活動,  哪怕只是天氣晴好時在外面隨意走走也能讓我心情愉悅。  喜歡一切簡單明瞭,因為智商所限,太複雜的東西往往讓我有自慚形穢的感覺。   寫文對於我就像是

一種與自己交談的方式,對自己並沒有過高的期望,只是希望用這樣的方式告訴自己,人生中因為一次次的選擇而錯失、遺忘的,其實也可以用另一種方式成全。 徐行   台灣人。  剩下的,讓故事說。 沈默   一九七六年,降生於十月,武俠(寫字)人,與夢媧生活在愛戀的深處,育有兩頭貓兒子,現正專注地以寫字為生,將武俠視作畢生事業,意圖為武俠領域製造更多的突破與可能。已出版【孤獨人三部曲】、【天涯三部曲】、【魔幻江湖絕異誌】多部小說。2009年憑《誰是虛空(王)》、〈尋蛇〉雙料獲第五屆溫世仁武俠小說百萬大賞評審獎及短篇小說獎參獎,2012年再以《七大寇紀事》獲第八屆溫世仁武俠小說大獎(長篇武俠)貳獎。近期出版

著作有《天敵》、《傳奇天下與無神年代》。主持【飛一般沉默~夢之零界域~】個人新聞台Blog:mypaper.pchome.com.tw/news/shensilent 劍雙華   本名羅利,四川宅女一枚,愛好不多,自幼癡迷江湖武林,少時幻想成為江湖浪子,識辨三山五嶽,結交群雄豪傑。而今最愛將心中的江湖武林寄情於文字,將少時的夢,心中所感,一筆一劃刻成故事,與爾分享。浪跡江湖、仗劍同醉這樣的事,最是瀟灑快意,這樣的夢我想一直延續下去,永不破滅…… 施百俊   BJ www.bjshih.idv.tw   台客武俠創始人。台大商學博士,主要研究文化創意產業。   期望以傳奇的形式,將台灣歷史上的英

雄人物全都寫出來。   重要獲獎紀錄:  二○一二《浪花》、《血花熱蘭遮》獲文化部電視劇本創作獎、《小貓:林少貓傳奇》繪本獲選國家出版獎、二○一一《小貓》獲選法蘭克福國際書展台灣館優良出版品。   二○一○《浪花群英傳》獲溫世仁武俠小說百萬大賞首獎、《流民本色》行政院新聞局第一屆優秀電視劇本獎、《小貓》入圍台北國際書展年度之書大獎   二○○八《流民本色》溫世仁武俠小說百萬大賞評審獎   二○○六《小貓》溫世仁武俠小說百萬大賞評審獎、《鬼湖之戀》經濟部台灣故事拼圖優選獎。   明日工作室出版:《祕劍》、《浪花》、《本色》、《小貓》、《小貓:林少貓傳奇》、《走出二二八:以愛相會》 張啟疆   一

九六一年臺北出生,小說散文寫作者,出過幾本書,在武俠領域,算是新手。 馮鈞翰   現為執業醫師。同無數武俠小說迷一般,也曾為此廢寢忘食,被長輩告誡不可再看「古冊」(台語)。匆匆數載行醫,如今已屆而立—不惑之年,能重拾少年時代豪情壯志的懷想,並親手杜撰「古冊」,隨其中人物想像馳騁,實在是莫大的樂趣。 周志仁   本籍臺南縣鄉下。現職國立臺南二中國文教師。曾獲全國學生文學獎,空軍藍天藝展,教育部文藝獎,南瀛文學獎,府城文學獎【出版短篇小說集《尋你在生命 的隙縫中》】。 風過阡陌   祖籍山東,生於香港,長於台灣,遊於美國,現居基隆。男性,漢族,突變射手座。曾從事出版、餐飲、保全……諸多行業,現為家

庭照護員。喜歡海明威、馬奎斯、歐威爾、聶魯達、辛波絲卡、黃仁宇、沈從文、老舍、黃春明、陳映真。不輕易妥協。 落頁   一九七六年生,台灣大學機械研究所畢業,目前擔任儀器工程師。自小喜歡胡思亂想,但不習慣落筆為文。隨著年紀增長發現真實的自我,不存在於解不出的數學公式裡面;也不存於在越來越複雜的社會人際網路裡,反而是存在於想像的空間裡面,在虛幻與真實的交錯之下,可以找到最熟悉的自己,於是開始從事創作 朱一木   江蘇漣水人氏,民國六十七年生。已於北京居住十四年,曾於北京大學學習數學、經濟學,現從事新聞工作,業餘嗜讀武俠、推理及旅遊。此次乃生平第一次寫小說。 東默農   一九八五年生。第一屆中國好劇

本百強編劇,現從事編劇培訓與微電影腳本寫作,經營有部落格東默農的編劇教室:DMN.twbbs.org 西門莊   尷尬的八○後,曾經的殖民人。   成長期橫跨網絡出現前後期,深慶並非透過ACG認識三國跟金庸,後來有幸為一部叫《伏與龍》的三國漫畫擔任編劇,該是在圖書館翻破兒童版三國演義打下的基礎吧?   帶著殖民地的童年到特區的社會打滾,躬逢東西易位的巨變,心中始終對中國傳統文化心存敬畏與嚮往。敬畏,因為一知半解,仰望起來總是高大而遙遠;嚮往,是對「現代」的不滿和逃避,故寫寫小說,緬懷那個不知是否存在過,但肯定一去不回的故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