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戰略版典藏差別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 林文欽所指導 陳思穎的 清代臺灣詩之海洋書寫研究(1683~1840) (2010),提出三國志戰略版典藏差別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清代臺灣、海洋書寫、海洋詩、海洋文學、臺灣文學。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三國志戰略版典藏差別,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清代臺灣詩之海洋書寫研究(1683~1840)

為了解決三國志戰略版典藏差別的問題,作者陳思穎 這樣論述:

本文主要探討清代康熙二十二年(1683)明、清澎湖海戰開始,至道光二十年(1840)為止,清代時期外國勢力尚未入侵臺灣之前的臺灣海洋詩篇,總共近八百首之多。八景詩共有二百一十五首,竹枝詞僅二十九首,這兩者之外的一般古典詩有五百餘首之多。 清代(1683~1840)臺灣詩必然為臺灣古典詩作;而「海洋書寫」的定義與「海洋詩」並無二致,本文採取廣義之海洋文學定義:描寫海洋及一切與海洋相關的作品,包含描寫海洋自然風景及海洋人類活動,亦含括作者對於海洋的感受,及蘊涵於各種海洋意象中的豐沛情感。 本文第一章主要論述題目界義及研究方法等,也概述明末及明鄭時期幾位重要的海洋詩家,來與清代臺

灣詩之海洋書寫銜接。第二章說明清代(1683~1840)消極治臺政策之下的臺灣社會,這也是詩家所處的時代背景。第三章至第九章進入正文論析,主要分成上、下兩編進行探討;上編探析一般古典詩(含臺灣竹枝詞)之海洋書寫,下編探析臺灣八景詩之海洋書寫,亦從中比較各種體裁創作特色之異同。第十章則為本文作結論。 當時臺灣本土文人尚未大量崛起,宦遊詩人來臺以欣賞異地風景或蒐奇志怪為主,再加上帝國主義封建思想的箝制,所以此時期的臺灣海洋詩乃以自然書寫為主,對人文海洋的關注較少。一般古典詩當中的渡海詩,可謂是臺灣海洋詩作裡最精采的部份,宦遊詠海物詩也是不可錯過的一環。八景詩是限景限題之作,在難以跳脫中國文人

的思考模式下,較難有優秀的創作;而竹枝詞的海洋人文書寫是不容忽視的,補充了不少古典詩裡不曾寫到的人文海洋活動。 清代臺灣詩海洋書寫(1683~1840)之四大意識,分為是:神仙意識、懷鄉意識、中國文化思考及宣揚清威意識。神仙意識的流貫使得海洋變成一個想像有趣的世界;懷鄉意識則產生宦遊與本地文人對臺灣認同感不一的差別;中國文化思考及宣揚清威的影響之下,此時期的臺灣海洋詩其實是中國的、清廷的臺灣海洋詩,臺灣本地特色並不突出,但這也是當時特殊時代背景之下,臺灣海洋詩的特色。 最後擇選出優秀的海洋詩家共六人,分別是〔康熙〕孫元衡、〔乾隆〕錢琦、卓肇昌(本地文人)、朱仕玠、胡健、〔道光〕周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