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舊地名探索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三重舊地名探索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蔡棟雄寫的 三重舊地名探索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三重舊地名探索也說明:三重舊地名探索 · ISBN/ISSN:9789860247206 · 出版單位:新北市三重區公所 · 開數:A4 · 版次:初版 · 價格:定價$250.

法鼓文理學院 生命教育碩士學位學程 楊蓓所指導 王碧華的 尋找童年的天后宮媽祖廟-一位社工助人者的探尋、覺解與實踐 (2019),提出三重舊地名探索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自我敘說、社會工作專業體制、助人工作意義與價值。

最後網站地名資訊服務網則補充:台灣的地名有許多是以地形特徵做為命名。例如:高起來的小山丘或沙丘稱為「崙」;傾斜的山坡稱為「崎」;較周圍高而頂部平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三重舊地名探索,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三重舊地名探索

為了解決三重舊地名探索的問題,作者蔡棟雄 這樣論述:

  簡介三重歷史發展,探索三重舊地名的形成與由來,並條列深入分析舊地名,附錄三重市各里沿革表,日治時期三重埔住所番地與現代行政區域對照表,三重歷代行政區演變簡表,三重舊地名探索座談會紀錄等。

尋找童年的天后宮媽祖廟-一位社工助人者的探尋、覺解與實踐

為了解決三重舊地名探索的問題,作者王碧華 這樣論述:

社工工作內容繁雜,工作壓力過大,很容易出現倦怠感。助人者藉由自我敘說探討自身的困境,梳理及統整社工助人經驗,經由解構與重新建構的過程,以新的視框理解自我對專業社工的期待,整合在社工專業體制的衝突與迷失。研究者從小林村消失,連結至成長過程中的廟埕、眷村也早已物換星移,在不斷敘說與反思中,逐步擴展更多元的視角、重建與檢視助人的意義與價值;並在來來回回螺旋狀的發展歷程中,幡然醒悟,原來是自己始終抱著童年天后宮媽祖廟的圖像不放,並將之投射於工作中,想要透過專業的助人工作,重現那童年的溫情,才會在二十多年來的社工路上跌跌撞撞,與社會現實、社會工作專業體制矛盾不斷。這個發現,也讓研究者看到,在高壓體制中

,研究者在夾縫中的真情流露,原是珍貴的資源和力量,滋養著研究者始終不曾放棄助人的熱情。敘說至此,研究者練習放下童年已不存在的夢境,並跳脫社工專業憧憬,重新定義專業助人的意義與價值,正大光明的走菩薩道,終於為自己找到生命的方向與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