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經濟特區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上海經濟特區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孔誥烽寫的 邊際危城:資本、帝國與抵抗視野下的香港 和楊鳴宇,林仲軒,吳明軒,廖志輝,李展鵬,呂開顏,王紅宇,馬天龍的 澳門政經二十年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左岸文化 和五南所出版 。

國立屏東商業技術學院 不動產經營系(所) 鄭博文所指導 戴士玹的 北京、上海產業發展規劃比較之研究 (2013),提出上海經濟特區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產業政策、國家與社會關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北京市、上海市。。

而第二篇論文銘傳大學 經濟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黃建森所指導 朱昱遉的 海西經濟特區發展問題與對策 (2011),提出因為有 區域經濟、海西特區、經濟特區的重點而找出了 上海經濟特區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上海經濟特區,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邊際危城:資本、帝國與抵抗視野下的香港

為了解決上海經濟特區的問題,作者孔誥烽 這樣論述:

  數十年來,香港在大國的權力競逐之間始終保有著一種岌岌可危的自由。本書提供了一個及時且深入的敘述,說明香港如何從一個偏遠的漁村一路發展到九七之後的現狀。作者針對大量的經濟數據、政治事件、行為者與理念予以精細地分析,讓讀者得以了解香港在2019年爆發大規模抗爭的經濟、政治與社會成因,在此同時,又要明白這些抗爭必須放在全球金融體系與美中對抗的地緣政治脈絡中予以看待。在討論到香港未來,作者認為2019-2020年的抵抗與壓迫不會是香港的終結,而是一個與全球震盪進行長期對抗的開始。   各界推薦     孔誥烽不但是本土香港人,也是傑出的社會學家,他對香港的演化做出鞭辟入裡的分析,解釋這座城市如

何從擔任中國商業門戶、政治中立的狀態,逐漸轉變成一個扺抗大陸控制的政治共同體。數十年來,香港都是「超級特別自由貿易區」、「文化超市」,於是發展出它特殊的生活方式。中國當局開始把這種情況看成一項危險,因為許多香港人——包括中共的某些黨員——支持1989年六四在北京的民主示威。1990年代起,具有大陸背景的金融界精英加強他們對香港經濟的掌握,與本土政治精英合力,確保北京的政策得到遵守。孔誥烽追蹤兩套平行的演化路線,一方面,北京堅決要令香港人接受同化、併入中國,另一方面,香港本地則產生了獨自的光榮認同。兩股力量彼此衝撞,在2010年代掀起一系列大規模示威,最後,北京在2020年拿出嚴峻的國家安全法。

孔誥烽力陳,為了香港的將來所做的鬥爭尚未完結。可是,對於香港如何淪落到現狀,他的分析實在太有說服力,讓讀者難以抱持希望。——黎安友(Andrew J. Nathan),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系教授、東亞研究所主任,《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     這是一本有力道的作品,充滿了明確的事實分析,又因作者對本地人、本地社會有深刻而親密的理解,使得這些分析活靈活現。孔誥烽以高明的敘事,將香港的歷史故事放進不同視角,包括全球視角、地區視角、民族視角以及比較研究的視角。此刻有黑暗與絕望迫在眼前,本書乃是必讀的作品,它讓我們能夠明白過去的情況,打造一個美麗的新未來。——李靜君,美國加州大

學洛杉磯分校社會系教授,香港學會(Society for Hong Kong Studies)創會主席     在香港的許多自由似乎已經消失的此時,孔誥烽運用歷史知識、並對資本進行巧妙的分析,說明香港對自由價值觀的渴慕絕對尚未死心,而一段嶄新的、更加擁有希望的時期還是有可能開展。——芮納.米德(Rana Mitter),英國牛津大學近代中國歷史與政治學教授,中國研究中心主任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社會學家、來自香港的孔誥烽透過詳盡扎實的研究,審視了2019年在香港反中國統治的起義之「歷史根源」。孔誥烽追溯香港的發展,自十二世紀蜑家漁民定居一直到今天;他主張,香港從來就不是政治中立的。他寫道

,1997年主權從英國手上移交之後實施的「一國兩制」政策,乃是「1950年代北京將西藏納入版圖之策略的再現」,他也闡明了大陸移民湧入香港和西藏是如何引發抗爭活動及相應的鎮壓。此外,孔誥烽也探究了香港對中國的價值,香港既是經濟的火車頭,也是中國與西方的「接觸區」;他記錄了香港盼望改革的中下階層以及保守的商業精英兩者之間的隔閡;他還檢視了2019年起義之前所發生的政治運動,包括1990年代末的爭取普選運動及勞工權益運動,以及2014年的佔領中環。雖然孔誥烽對政治經濟方面的深入探討可能對一般讀者來說過於艱澀,但他描繪的脈絡富有價值,讓我們能了解現今香港的情況。對於這一項地緣政治的重大議題,本書提供了

透澈的見解。——《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上海經濟特區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香港今日社論2020年12月28日(100蚊獅子頭)
https://youtu.be/bnEjSMNrwJk

請各網友支持巴打台
巴打台購物網址
https://badatoy.com/shop/
巴打台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badatoyhk/
巴打台Youtube Channel: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mc27Xd9EBFnc2QsayzA12g
------------------------
明報社評
時近年底,內地多個省市近一個月來發生多年未見的停電情况,涉及的地區從湖南、湖北、江西、浙江等地,擴散至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斷電不僅導致很多正在趕出口訂單的工廠被迫停產,更導致一些城市路燈熄滅,一片漆黑,民眾不能取暖,在寒潮中受凍,引來網上怨聲載道。國家發改委以一句含糊的「工業生產高速增長和低溫寒流疊加導致電力需求超預期高速增長」,來回應這一波停電的原因,惟各地的停電原因卻不盡相同。今次停電風波,可說暴露出中國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諸多發展軟肋,其中既有能源分佈不均的天然不足,亦有電價改革不到位的制度缺陷,更有地方官人謀不臧的胡亂作為。

蘋果頭條
至8月26日,中國海警在官方微博公佈廣東海警局於23日早上9時許,在粵港東南方向查獲一艘涉嫌非法越境的快艇,拘捕10多人。2日後,香港警方向港人家屬轉交內地的《港澳居民被採取刑事強制措施情況通報表》,指涉案眾人因涉嫌偷越國(邊)境案被內地拘留。深圳市鹽田區人民檢察院9月30日通報,以涉嫌組織他人偷越邊境罪批准逮捕犯罪嫌疑人鄧某某(即鄧棨然)和喬某某(喬映瑜);以涉嫌偷越邊境罪批准逮捕其餘10名犯罪嫌疑人。事件發生至今128日,12名港人的家屬,一直被阻止與被拘親人接觸,家屬委託的律師不斷遭受施壓,阻止接案,部份律師被迫退出案件。

東方正論
常言道,有危也有機,但在特區政府無能管治下,香港往往只有危沒有機,電子支付便是最好例子。疫情之下,市民減少出門消費,網購大行其道,同時傳統商業交易必須有直接接觸,容易散播病毒,本應是港府推行電子支付的大好時機。無奈庸官應做不做,應管不管,致使本港電子支付比內地落後何止10年,網購罪案直線上升才是最不堪設想。商戶在社交平台開設專頁銷售貨物,本來是網絡科技下的正常商業行為,足不出戶就能購物,為商戶及顧客帶來商機和便利,尤其是疫情之下市民減少上街,網購更是如雨後春筍。

星島社論
螞蟻集團(6688)暫緩上市風波未完,內地政府針對其關聯集團阿里巴巴(9988)立案調查反壟斷,阿里巴巴美股股價暴跌逾一成三,市值蒸發逾七千二百億港元。當局上周四第二度約談螞蟻,更進駐阿里巴巴總部展開調查。內媒報道,有關調查已全部結束,若最終認定構成濫用市場機制,阿里或被沒收相關收入,或按上一年度銷售額百分之一至百分之十作為罰款(罰款金額最高達五百一十億元人民幣)。分析指,現時監管方面仍有不明朗因素,即使阿里股價下挫,亦不宜急於「撈底」。而中央金融等相關部門亦對螞蟻提出五點整改要求,包括回歸支付本源,嚴禁不正當競爭等。

經濟社評
本港第四波新冠疫情反覆,政府專家顧問袁國勇透露,3%深喉唾液樣本疑以開水作弊,估計有人怕入院,沒工開、沒收入。抗疫工作要做到滴水不漏,須嚴格罰則和對真正需要經濟支持的人,作適當津貼兼備,杜絕各式造假誘因,更要大手投放更多資源改善接觸追蹤的短板,務求盡快壓低高企的不明個案,爭取盡快清零。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受訪時表示,高危群組過去一年所交的深喉唾液樣本之中,有3%不帶任何人類基因,相信樣本只是「水喉水」。

北京、上海產業發展規劃比較之研究

為了解決上海經濟特區的問題,作者戴士玹 這樣論述:

摘要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隨著改革開放以後,漸漸因而經濟穩定起飛成長,由於改革開放以後,隨之影響到中國大陸國家與社會的關係,國家以及政府對於社會的控制力量,也由直接轉變為間接的一股控制力量,也挑戰著中國共產黨統治的合法性,轉變為以經濟發展已達成國家與政府統治的合法性,也就使得經濟產業政策發展獲得了中國大陸共產黨的重視。產業政策對於中國大陸的決策能力上來說,是一個新的議題,所以中國大陸在處理各種產業政策方面,都會以試點的方式在特定區域開始進行,若試行的結果是滿意或者是有成效的則會開始推行到其他較適合的省區,北京市以及上海市的產業政策通常都是為最先行試點的主要城市之一。北京市的產業政策通常都是以國家

級的產業政策發展為主體,不管是在農業、工業以及製造業等都是中國大陸所關切的產業政策問題,上海市由於位於沿海,產業政策方面多元化於北京市,而且為中國大陸較早發展的城市之一,並且過去在貿易方面,也採取較開放的態度,所以獲得中國大陸先行試點的機會相對於其他城市也來的高,上海的產業政策通常會與對外貿易相關的產業政策為主體,有別於北京市與上海市的產業政策差異,主要一致的產業政策在於網路數位化,對於上海市以及北京市不管在哪個產業別內,都漸漸的開始強調網路的重要性,由於網路的開發可以創造出各個產業的高附加價值以及生產的規模,所以是很多產業別所必須面臨的升級問題。中國大陸在對於產業政策方面,透過十二五規劃,開

始明訂一些關於產業政策以因應世界的潮流以及提高中國大陸產業政策所影響的經濟成長相關議題,藉此可以穩定中國大陸國家與社會關係的未來發展。

澳門政經二十年

為了解決上海經濟特區的問題,作者楊鳴宇,林仲軒,吳明軒,廖志輝,李展鵬,呂開顏,王紅宇,馬天龍 這樣論述:

  連接「舊秩序」到「新時代」的全方位觀點!     四個世紀的歐洲文化融入了華人生活,締造出獨特的人文景觀。澳門城區是世界文化遺產,與大型的現代酒店互相輝映。這樣一個充滿傳奇、矛盾和獨特的地方,究竟有怎麼樣的故事?     一向被北京視為在其支持下,博彩業繁榮蓬勃、社會穩定,進而成為「一國兩制」模範的澳門,其實際發展究竟如何?     這是一本深入挖掘與探究澳門回歸二十年裡,政治、經濟和社會等方面變遷的論文集。本書吸引人之處正在於其「整全式」地回答了這個問題。若從架構來看,全書可大致區分為「國家」(中央政府與特區政府)、社會(資本家與一般民眾)以及國際因素(主要為葡萄牙與葡語系國家)三個

層次的關係,以及不同層次間的互動。     對關心澳門過去、現在與未來的華語讀者而言,這絕對是本值得一讀再讀的好書。   聯合推薦     王信賢 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呂大樂 香港教育大學香港社會研究講座教授、香港研究學院總監及大中華研究中心總監   吳德榮 澳門大學政府與公共行政系教授

海西經濟特區發展問題與對策

為了解決上海經濟特區的問題,作者朱昱遉 這樣論述:

「海峽西岸經濟區」(以下簡稱「海西區」)跨越四省份,以福建為主體,是離台灣最近、血緣最親之區域。繼中國各沿海經濟區的規劃與崛起,近年中國官方開始注重「海西區」尤其是面臨兩岸關係日趨平緩情況下,受到極度重視。2004年由福建省政府提出海西經濟區的構想、2006年被納入中央的「十一五」規劃至2009年中國大陸國務院通過「關於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後,建設「海西區」已成為兩岸共同矚目的焦點。「海西區」對中國來說,是否可在沿海地區構築一條完整且具有不同產業特色序列,成為亞太區域經濟走廊最重要的地帶,進而在台海兩岸經濟一體化下,成為整個亞太區域經濟中心,實值探討。因此,關心全球最

快速崛起之大國、思索兩岸問題的矛盾及未來發展,本文以探討海西經濟區政策之發展為主軸,分析其政策之目標內涵與可能對台灣之影響及「海西區」的建立,對於兩岸是否能達到互利局面。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法,利用中國大陸官方資料、統計數據、期刊論文及專業著作等,深入分析上海經濟特區之設立沿革與經過、經濟發展階段、產業結構變遷及經濟發展特色,以達研究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