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結婚 晚年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不結婚 晚年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金荷娜,黃善宇寫的 兩個女人住一起:非關愛情的同居時代 和(德)叔本華的 叔本華暮年之思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時報出版 和上海人民所出版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藝術與人文教學研究所 鄭曉楓所指導 顏千惠的 未婚單身女性參與表達性藝術活動之經驗 (2021),提出不結婚 晚年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未婚單身女性、表達性藝術活動、詮釋現象學分析方法。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 劉志如所指導 趙蕙伶的 中年未婚女性主管參與藝術媒材生命回顧方案之重要經驗和影響 (2018),提出因為有 中年未婚、女性主管、藝術媒材、生命回顧的重點而找出了 不結婚 晚年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不結婚 晚年,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兩個女人住一起:非關愛情的同居時代

為了解決不結婚 晚年的問題,作者金荷娜,黃善宇 這樣論述:

不結婚也不單身,非愛情卻超友誼 多元成家,其實還有這一種可能   ▲《朝鮮日報》、《韓民族日報》、《京鄉新聞》推薦好書   ▲Yes24網路書店2019年度之書   單身、未婚、獨居,難道就等於孤老終身?   我們拒絕套用公式人生!   1+1大於2──兩人四貓,加上一群鄰居摯友   組成史上最大家族,成為彼此最完美的人生伴侶!   獨居資歷超過20年的好友金荷娜、黃善宇,漸漸厭倦一個人住的孤單與不安全感。她們偶然看上一間房子,便決定一起買下它,展開同居生活。   住在一起後,兩個好友才真正看見彼此的巨大差異──囤積症vs極簡主義;料理白痴vs烹飪小天才,她們在爭吵磨合與長短互補間

,藉由與對方的差異,漸漸更懂得了自己。   一起吃飯、一起運動、一起喝酒、一起當貓奴,不用奉養對方的父母,不用成為誰家的媳婦,生病互相照顧、困難互相幫助……兩個女人住一起,找到了單身的輕盈感與有人相伴的溫暖,能夠同時並存的美妙。   「一個人製造的是記憶,和別人一起卻能成為回憶。   我們決定住在一起,創造雙倍快樂,共同走過人生各種曲折。」   臺灣單身人口已突破600萬的現今,傳統婚姻制度和家庭觀念,早已跟不上生活樣貌變化之快速。如同只在一家公司做到退休的工作模式已被打破,「多元成家」代表的不只是性別平權,更包括了突破以婚姻或血緣結合的傳統家庭形式。   金荷娜、黃善宇正是掙脫了傳統

價值束縛,讓我們看見「家庭組成不只有一種方式」。隨著她們的同居生活,重新找出各自獨立、又能平等付出的幸福生活新藍圖。 名人推薦   《保健教師安恩英》作者 鄭世朗──幸福讚譽   美好推薦──   Kristin(「一頁華爾滋」版主)   少女老王(作家)   柚子甜(暢銷心靈作家)   許菁芳(作家)   蘇乙笙(作家)   (依首字筆畫排序)   假如我有時光機,我最想把這本書拿給婚前的我。   我可以把這本書當成一面盾牌,輕鬆推開施加在女性人生中的社會壓力,   反駁那些不斷強調公式人生是最棒的、和別人一樣才叫過得好的人。   但願往後會有無數形式的家庭誕生,使兩位作者不是幸運

的特例,   每個人都能自在生活在社會的情緒安全網內,   想必那時,空氣中也將充滿幸福的粒子。──鄭世朗  

不結婚 晚年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結婚後就能保證會幸福嗎?擔心女兒晚年的母親卻被女兒的疑問給難倒了。
#周映君 #婚姻 #幸福

女兒該窮養還富養?真實案例讓黃宥嘉看傻了
👉https://youtu.be/KWBxH90kzK8
重機的天堂抓交替…超陰路段化煞無解內幕
👉https://youtu.be/_sYBJ8uBOf4
靠一張嘴搞定夏光莉?男星性愛行程露餡扯翻
👉https://youtu.be/qErfqgqonJ0

【不結婚又怎樣!男星17年感情驚爆分手】
完整版請點▶▶https://youtu.be/gPWAuLVxvjw
精華版 請點▶▶http://pse.ee/5PTNK​


每周二到周六凌晨12點半準時上傳最新節目!
支持正版,尊重版權請訂閱【新聞挖挖哇】
官方 Youtube 頻道喲!

臉書請搜尋【新聞挖挖哇粉絲團】
http://www.facebook.com/newswawawa​

#新聞挖挖哇​#鄭弘儀​#新聞挖挖哇2021

未婚單身女性參與表達性藝術活動之經驗

為了解決不結婚 晚年的問題,作者顏千惠 這樣論述:

本研究目的在了解未婚單身女性在表達性藝術活動中所經歷之正向自我概念與自我揭露情形,並探究該活動對於未婚單身女性之應用性。本研究方法採立意取樣,篩選6位20~30歲未曾經歷婚姻關係且無伴侶之女性。透過2日工作坊,共12小時之活動,並於活動前後各進行1次60分鐘的半結構式訪談,最後以詮釋現象學方法形成整體經驗詮釋進行討論。本研究發現:(1)影響未婚單身女性在表達性藝術活動中的正向自我概念因素有「當事人有致力改變自我的動力」、「透過對話建立支持個人改變的情境」、「透過自我瞭解提高自尊」。(2)未婚單身女性參與表達性藝術活動所展現之自我揭露情形為「示範性的互動學習有助於自我揭露的深化」、「自我揭露是

一種漸進式的溝通過程」、「在穩定且安全的關係中較易產生自我揭露」。(3)表達性藝術活動對於未婚單身女性應用性之內涵為「在創作中增強自信心」、「增進社交連結」、「藉由分享感到同在與接納」。

叔本華暮年之思

為了解決不結婚 晚年的問題,作者(德)叔本華 這樣論述:

收錄了叔本華生前未公開的兩部作品,《老之境》與《自我拷問—沉思錄》。這兩部作品都是他孜孜不倦地工作到去世前的“秘密”手稿,《老之境》耗費了叔本華8年心血,從1852年4月動筆直到去世為止,全部記錄在札記中。 《老之境》中大部分篇目的內容短小精悍,密佈著插入語、改動段落與替換語句,是他晚年的收成。他把這份收成播撒在了他更新出版的各本著作裡。 《老之境》是一本老來充滿智慧箴言的著作,但叔本華與世界的對峙並沒在這部書裡終結,其中有對猶太人的貶低和蔑稱,憤怒地撻伐氾濫成災的樂觀主義,還講了些神神鬼鬼的東西,如敲桌子占卜、美洲喚魂術、通靈神諭等。 《自我拷問—沉思錄》以希臘文為標題,短短的篇幅裡有

叔本華對自己的懦弱、膽怯、神經質的坦誠與諷刺,乃至無奈,是一本回溯自我與挖苦自我的傳記,類似於深剖內心的“懺悔錄”。他分析了自己無法與任何人相處,無論是在集體中還是與人獨處,平等的人際關係著實令他難受,所以不結婚。成名後,他的身旁聚集著仰慕與崇拜他的年輕人,但這並沒有驅散他與生俱來的孤獨感;相反,他對人類的厭惡日甚一日,對自己恪盡職守即將完成自然所賦予的使命——教導人類何謂幸福,感到歡欣鼓舞,直至生命最後一刻。 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 ,1788—1860)是德國著名哲學家,唯意志主義和現代悲觀主義創始人。主要著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附錄和補遺》等。

老之境 1~134 自我拷問—沉思錄 135~168 箴言與座右銘 169~189 後記 190~192 譯者序 《叔本華暮年之思》收錄了叔本華生前未公開的兩部作品《老之境》與《自我拷問—沉思錄》。這兩部作品都是他直到去世前仍孜孜不倦地寫作的“秘密”手稿,雖然字跡潦草難認,內容略顯龐雜,但並不凌亂。之所以將這兩部作品合成一本奉獻給讀者,是因為兩者的撰寫時間雖然重疊,但是在兩種不同的寫作意願下,分別在兩條互不干擾的思維主線上的思考和記錄,由此可以窺見叔本華晚年依舊精力旺盛。在接待絡繹不絕的仰慕者之餘,他的腦海中的想法宛如大樹生出的枝丫,他在每一根分叉上都辛苦耕耘

。 《老之境》與《自我拷問—沉思錄》就是我們在這棵思想之樹上摘下來的果實。 叔本華給一捆200 頁的手稿注上了一個拉丁文標題“Senilia”,其中密密麻麻寫滿字的就有150 頁。 Senilia 是形容詞senilis 的中性複數形式,意思是“那些老的、上年紀的”。這是叔本華哲學思考的隨筆和記錄,是一點“老的、上了年紀的”想法,即《老之境》。另一本是以希臘文ε. .αυτ.ν 命名的小冊子,意為“面對自我”、“觀察自我”。它的命運很坎坷,直到現在我們也沒弄清楚底本究竟有多少頁。這是叔本華對自己的告白,一個活生生的、倔強的老頭躍然紙上,即《自我拷問—沉思錄》。 本書是依據胡布舍爾(Arthur

Hübscher,1897—1985)的5 卷本手稿(以下簡稱“胡氏手稿”)翻譯的。 《老之境》是叔本華從1852 年開始撰寫的,其中每段話開頭的左邊“[]”內的數字表示在原手稿中的頁碼;而每段話上面的數字是胡布舍爾所加,表示在該版本中實際的序號,胡氏手稿一共收集了108 條。 《自我拷問—沉思錄》選擇從第22 條起翻譯,原因是從寫作這一條的1831 年起,叔本華開始隱居法蘭克福。全書收錄了1831 年以後所寫的17 條隨筆及17 條箴言與座右銘。這兩部作品被胡布舍爾編輯在第4 卷中。後來,弗蘭克·沃爾皮(Franco Volpi,1952—2009 )重新整理了一本《老之境》,把原來被叔本

華塗抹和劃去,甚至不清晰的地方,統統還原了回來。所以實際上還有一個新版的《老之境》,比讀者看到的這個譯本的內容要多出許多,我希望有機會把沃爾皮的版本也翻譯出來,這樣讀者可以兩相比較,不失為一種樂趣。但沃爾皮的《自我拷問—沉思錄》與胡氏手稿相同。 胡布舍爾倒頗具老派學者的風骨,兢兢業業地把一輩子都投入到浩繁的叔本華書稿的整理工作中(他死後長眠在了叔本華身旁)。下面請允許我把胡氏手稿第4 卷的部分前言翻譯出來,以幫助讀者了解《老之境》手稿整理的來龍去脈。 那些老的、上年紀的想法 我們這個版本的《阿圖爾·叔本華手稿》第4 卷是收錄叔本華手稿筆記的最後一輯,在此把《老之境》編列入內。 《老之境》耗費了

他8 年的心血,從1852 年4 月動筆直到去世為止,全部記錄在這本札記中。 《老之境》的篇幅較前作都更短,僅包含了150 頁紙,內容短小精悍,密佈著插入語、改動段落與替換語句——《老之境》似乎可以說是叔本華8 年生命裡的一小份收成。數年心血換來的這份收成,卻播撒在了叔本華修訂出版的各本著作裡。 1854 年,《論自然界中的意志》第2 版(1854 年8 月寫出前言,並修訂與擴充)出版,這一年的晚些時候,論文《論視覺與顏色》修訂與擴充的第2版(1854 年11 月寫出前言)也問世了。 1859 年,《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3 版出版,叔本華自1858 年9 月起,就著手修改這本著作,並大幅度

地增添內容(1859 年11 月寫出了前言)。這項工作相對耗時更長,因為叔本華把所有的手稿筆記重新仔細地審閱了一遍,期待找到能加進新版本中的東西。叔本華在編輯整理最後一本著作《倫理學的兩個基本問題》第2 版時,為了擴充內容與修正錯誤,認為同樣有必要把手中所有的手稿筆記都拿來梳理一番。 1860 年,在去世前的一個月,叔本華寫出了《倫理學的兩個基本問題》的前言。 假如把《老之境》里為各本著作草擬的前言都拿掉,那麼這個遺稿新版本留給我們的材料便所剩無幾了。叔本華此番又和從前一樣,把許多擬就的前言都挪到了札記本里,方便每次提取搬用,統統塞到了《老之境》裡。這些草擬好的東西,包括《論自然界中的意志》第

2 版前言(第14 、17 、19 、28 、35 、36—40 、41—46 、46 頁[1])、《論視覺與顏色》第2 版的簡短前言(第48 頁)。第57 頁中的一些想法則放到了《最終導論》這一標題下。然後就是第78 和第83 頁裡構思了一個為《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3 版所寫的前言,第147 頁中對《倫理學》的前言做了大幅調整。第138 和第149 頁裡,還夾雜著為預想中的“全集”的前言所擬的一些句子。 但是,《老之境》依然有一個有別於其他手稿筆記的特點,其他的手稿內容依靠(叔本華作品中)現存各種引用所形成的網絡,互相聯結在了一起,而且和其他手稿本里的內容能夠環環相扣。但是,與叔本華先前

寫就的《摘錄》[2](“Spicilegia”)一樣,這類引用也鮮見於《老之境》中。叔本華曾想把這兩本書中多出的內容,都放到《附錄和補遺》第2 版中,只不過他生前沒來得及實現。他一定是交代給了弗勞恩施塔特[3]和後來的編纂者,讓他們在他去世後問世的新版本(1862 年)中,在一個更龐大的框架之下,善 [1]在胡布舍爾的版本中,《老之境》每段前左[…] 內的頁碼,下同。 ——譯者註 [2]暫譯為“摘錄”。 ——譯者註 [3]尤里烏斯·弗勞恩施塔特(Julius Frauenst.dt,1813—1879),德國哲學家,叔本華晚年的擁護者和作品編纂者,與之私交甚篤。 ——譯者註 用這些材料。在我們

這個版本的第5 卷與第6 卷的附錄[1]裡,有一些段落已經被證明就是從《老之境》和《摘錄》裡提取出來的。在上述那些卷的附錄裡,這些段落一目了然地排列在一起,緊接在一些相對而言短小精悍的段落之後,而這些小段落已經被摘錄進了新版的《論自然界中的意志》與《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關於“論糟蹋語言” 《老之境》還有一個與眾不同之處,儘管《老之境》中也摻雜了別的筆記內容,但從第89 頁開始直到結尾,卻包含了許多段落,這些段落是為“論糟蹋語言”而寫的:除去一些零星的殘存筆錄與簡短的闡發,還有些更大篇幅的段落,其內容也是連貫相容的——但從手稿的整體協調性上說,這些段落之間不僅雜亂無章,更因為充斥著數不清的

補充和修改,某些地方幾乎讓人眼睛疲勞得無法閱讀。 [1]應指胡氏手稿全集版。 ——譯者註 叔本華很早便在思考如何正確使用語言。在1820 年的旅行筆記裡,有一段談及如何精煉地表達語言: “蹩腳和學生氣的縮字會被人們斥責:用Hirn 替代Gehirn ,用Nachweis 替代Nachweisung……”《附錄和補遺》第2 卷第23 章“論寫作與文風”就各種光怪陸離的語言錯訛現象,有過翔實的綜述。在手稿本里同樣的內容進一步得到了補充。 《老之境》裡第一批完成的相關段落,可以確定被收入在了第23 章,後來的《附錄和補遺》也在叔本華去世之後將之添加進去。叔本華在《老之境》第100 頁寫過一個續篇,明

顯是想要插入到第23 章:“總而言之,就是為《論現代德語中的邪惡(可恥)胡謅》專門寫的一章。 ”第116 頁中,叔本華構思完一個引導讀者的段落之後,貼上了“本章起開始談論無恥”[1]的標題,第118 頁強調成“專論《普遍與無所不在的以競賽為手段的針對德語的摧殘》”,到了第124 頁最終修改成《章首》[2],大標題則是《論多年來對德語有遭手段的摧殘》。但是叔本華沒能來得及加工錘煉這一新的章節。 [1]原文為拉丁文initium capitis de infamia。 ——譯者註 [2]原文為initium capitis ad hoc。 ——譯者註 因之,所有在《老之境》裡出現的就都只是些“建築

材料”了,但是其中隱含的諸多線索,都指向了有目的的佈局與有規劃的構築活動,並且假如我們說《老之境》所包含的內容,本身就可以依據時間的先後順序,純粹還原成內容之間的相互疊加,那麼,這本冊子幾乎就沒有什麼意義可言了。然而,任何嘗試重現《老之境》體系的做法都會冒風險,要讓一個被叔 本華規劃中的整體框架在一個更大的輪廓中顯現出來。弗勞恩施塔特在叔本華的提示下,在1864 年出版的《阿圖爾·叔本華手稿》(萊比錫版)中,就嘗試以這樣的方式來重現叔本華的文風。他給《老之境》取了一個標題是《為“現代德語中的邪惡胡謅”一文預備的材料》。後一位編者愛德華·格里澤巴赫[1],循著弗勞恩施塔特開闢的道路繼續前行。格里

澤巴赫依據《老之境》第124 頁的內容,把標題定為《論多年來對德語有手段的摧殘》(《阿圖爾·叔本華手稿》,萊比錫1892 年版,第118 頁),該版本僅在比較無關痛 癢的細節上與弗勞恩施塔特的意見相左。格里澤巴赫 [1]愛德華·格里澤巴赫(Eduard Grisebach,1845—1906),德國外交家與文藝家,年輕時曾是叔本華的追隨者。 ——譯者註 在弗勞恩施塔特確立的分隔字母符號後面,加上了標註數碼的段落,更改了段落標題,以更合理的方式調整了各段落之間的順序。重要的是,他再次準確地核對了手稿,並據此修正與擴充了內容。格里澤巴赫的工作為後來的編纂者們奠定了一個有用的基礎。他對材料加以分類,

以及把無數小段落和殘篇規整進更大的群組,弗朗茨·默克豪爾的版本忠實地保留了這一點(杜爾森,1926 年,全集版第6卷),正如我在編纂這個版本時一樣。不過這個版本在細節上仍有一些亟需改進的地方。格里澤巴赫的理解在很多地方都需要被糾正和完善,而調整某些分段之間的順序也被證明是有必要的。默克豪爾開始給《老之境》的散落段落添加了頁碼,此舉最終使人們只需要看一眼,就不會再有《老之境》是自成體系的錯誤念頭了。因為僅憑《老之境》的“馬賽克”特性,也就是叔本華思考過程中產生的許多無法消融的不對稱現象,以及許多重複和更改,都沒有辦法一勞永逸地把人們重建體系的念頭打消。 [1] [1]胡氏手稿第4 卷下,第VII

—X 頁。 ——譯者註 叔本華的秘密“沉思錄” 嚴格說來,《自我拷問—沉思錄》不能百分之百地確定為叔本華所著。叔本華晚年周圍聚集著一群年輕的追隨者,叔本華辭世一個月後,亞當·馮·多斯跟朋友提及叔本華生前寫過一本很神秘的書: 1850 年時跟我言之鑿鑿,他賦予那個筆記本極其神秘的價值。尤其他還說,這本小冊子注定只能在他死後公之於世,我根據其他一些對小冊子內容的暗示,可以揣測出這本小冊子肯定包含了部分涉及他的個性與主觀狀態的東西,也肯定包含了部分東西,如果生前就示人的話,會在客觀上讓人覺得過於辛辣與刻薄。 [1] 據說叔本華去世之前,把這本神秘的小冊子交給了自己的追隨者格溫納[2],另一位追隨者弗

勞恩施塔特(叔本華第1 套全集編輯者)曾去信要這份文件,想要加進《附錄和補 [1]胡氏手稿第4 卷下,第288 頁。 ——譯者註 [2]威廉·格溫納(Wilhelm Gwinner,1825—1917),曾任法蘭克福地區大法官,是叔本華的忘年交。 ——譯者註 遺》中,但是格溫納這樣回复: 《自我拷問—沉思錄》不是什麼有科學價值的手稿,只涉及一些私事,涉及一些他和別人的私人關係,摻雜了一些智慧準則和自己喜歡的名言警句……那本小冊子總共就鬆散的30 頁紙,他交給我的時候還特別囑咐,一定要按照他的意願,在他死後把這些都銷毀掉。 [1] 弗勞恩施塔特沒有相信他的話,威脅要公開這件事情。 1862 年格

溫納出版《叔本華其人其事》一書,書中一些段落的文筆像極了叔本華的文筆,弗勞恩施塔特更懷疑格溫納剽竊了叔本華的手稿。這件事導致了叔本華的好友間的對立,一部分人站在格溫納一邊,承認曾聽叔本華說過要銷毀《自我拷問—沉思錄》。 《叔本華其人其事》1878 年出版第2 版時,格溫納又添加引用了一些叔本華的原話,這無疑間接地證明了他並沒有如其所承諾的,已經把小冊子銷毀了。再後來有人幹 [1]胡氏手稿第4 卷下,第289 頁。 ——譯者註 脆從那本傳記中把可疑的部分都找出來,還原成叔本華的 《自我拷問—沉思錄》一書。胡布舍爾在編纂5 卷本手稿的時候,根據之前的還原成果,再次逐條核定,最後確定了總

中年未婚女性主管參與藝術媒材生命回顧方案之重要經驗和影響

為了解決不結婚 晚年的問題,作者趙蕙伶 這樣論述:

中年,一個曾經不被關注的生命階段,隨著人類平均存活年齡的延長,成為新興的話題。女性接受教育的普及,移動了傳統就業市場以男性為主的管理版圖,同時也移動了女性的初婚年齡,中年未婚女性主管也與日俱增。本研究旨在探討中年未婚女性主管參與6次(每次2.5小時)一對一的藝術媒材生命回顧方案中所主觀覺察到的重要經驗和影響,採用立意取樣方式邀請三位年齡介於45~55歲的研究對象,並以質性研究和發現取向進行分析,最後形成研究結果。本研究結果主要發現如下:一、中年未婚女性主管具有相似的女性主管特質中年未婚女性主管在回顧方案歷程中展現相似的特質,包含有:面對藝術創作任務展現使命必逹的魄力、偏向理性且重視時間的特質

、正向思考與接納當下的自我鼓勵與期待貢獻一己之力等四項。二、職業屬性與個人特質影響其藝術創作風格及生命回顧的關注焦點在回顧方案歷程中,中年未婚女性主管的藝術創作風格和生命回顧的關注焦點,受到職業屬性與個人特質影響而有各自不同的呈現。三、中年未婚女性主管在回顧方案中,得以省思過去、整合自我,再次重新出發中年未婚女性主管在回顧方案歷程中,激發向內聚焦關注自我狀態,並藉由藝術創作擴大自我覺察和增進自我統整,肯定和接納自我價值,積極迎向未來。四、中年未婚女性主管在回顧方案中,認知和情緒會受到波動並再次回到平靜中年未婚女性主管在回顧方案歷程中,對自我生命的認知和情緒皆會產生變化和波動,隨著歷程的發展和轉

化,又再次回歸到平靜。五、中年時期進行生命回顧,具有完成中年發展任務和提前準備老年生活的優勢中年未婚女性主管在回顧方案歷程中,完成中年回顧和反省的發展任務,並可帶著重新對焦後的人生方向和自信,提前準備和規劃老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