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學小說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世界文學小說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金亮寫的 灰燼 和F.Dostoyevsky的 地下室手記:杜斯妥也夫斯基經典小說新譯(精裝本)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秀威資訊 和櫻桃園文化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楊昌年先生所指導 陳佳宜的 以情求道--蘇曼殊小說中的自我意識 (2014),提出世界文學小說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蘇曼殊、自敘體小說、自我意識。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中國文學系所 陳器文所指導 林以捷的 創傷與治療—論嚴歌苓的我說書寫 (2006),提出因為有 敘述觀點、我說書寫、創傷、離散、地母原型、敘事治療的重點而找出了 世界文學小說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世界文學小說,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灰燼

為了解決世界文學小說的問題,作者金亮 這樣論述:

  親愛的妹妹,就像老土電影的情節一樣,當妳看見這份手記時,我已不在人世。   有件事必須提,就在我開始動筆前,我隱約聽見有人在雪地細步走動的聲音。很微弱,但在這種荒山野嶺的深夜裡,極微弱的聲音也很容易聽出來。   我望向屋內,三個人仍在,那麼在屋外徘徊的是誰?   【推理x懸疑x超自然】   入選第七屆BenQ電影小說獎複選 香港新生代推理作家金亮 充滿影像風格的全新力作!   一場離奇的雪山命案,帶走秀晶與其他三人的性命。現場遺留有鼻煙壺碎片和白色灰燼,唯一的線索是本手記。根據這份手記,現場曾有過消失的第五人。   秀晶的妹妹秀姸不只要解開撲朔迷離的命案謎團

,還得面對埋藏在自身家族詛咒下的駭人真相……   李秀姸從小便能看見別人的回憶。   與她相依為命的姐姐秀晶,成天最掛心的,便是如何幫妹妹擺脫這個可怕的「詛咒」。一日,姐姐秀晶突然瞞著秀姸,遠赴日本一座荒廢的神社,沒想到卻從此一去不回。   另一方面,日本警方與搜救隊在一場暴風雪過後,在和歌縣雪山上已然荒廢的村落中,發現秀晶在內的四具屍體,初步研判秀晶的死因是服食過量安眠藥而死。秀晶身上有著三件遺物:鼻煙壺碎片、白色灰燼與一本手記,手記中記載了她被困的六日期間所發生的詭異事件。   最令人難以置信的是,根據手記的描述,事發現場一共有五個人,但搜救隊卻只尋獲四具屍體,且現場絕無可能有其他

生還者。警方研判,秀晶應該是精神錯亂後,服藥自盡。   強忍悲傷的秀姸,決定靠著姐姐遺留的手記,並在姐姐前男友文軒的協助下,追查雪山六日的真相。然而,隨著線索逐漸拼湊,秀姸發現自己要面對的,卻是匪夷所思的殘酷事實…… 本書特色   *推理x懸疑x超自然,香港新生代推理作家金亮 充滿影像風格的全新力作   *入選第七屆BenQ電影小說獎複選   *一場離奇的雪山命案,帶走秀晶與其他三人的性命。現場遺留有鼻煙壺碎片和白色灰燼,唯一的線索是本手記。根據這份手記,現場曾有過消失的第五人。秀晶的妹妹秀姸不只要解開撲朔迷離的命案謎團,還得面對埋藏在自身家族詛咒下的駭人真相…… 名人推薦   

【作家、博客來推理藏書閣選書人】提子墨   【人氣小說家】柳煙穗、舒果汁、蕭逸清  

世界文學小說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以情求道--蘇曼殊小說中的自我意識

為了解決世界文學小說的問題,作者陳佳宜 這樣論述:

蘇曼殊,清末民初活躍的詩人、小說家,短短三十五年的人生歲月哩,有著傳奇性的一生,特別的是他的身份多重,有著多樣的別名、稱號,雖然他以僧人自居,但反而置身紅塵之中,談情、喝酒、吃肉,並投身革命,甚至一度有著刺殺康有為的念頭,因此他介於「亦僧亦俗」、「不僧不俗」、與「半僧半俗」之間。 清末民初,這一個受到西方文明衝擊的動盪時代,傳統的思想文化在新一代知識分子的振臂疾呼下受到改革的吶喊,就純文學的角度思考,此時因為社會、文化、經濟的動盪,再加上西方文化的影響,實在很難有獨樹一幟的成熟風貌,可是這一個時代的作家卻肩負著從傳統中國的思維逐漸過渡到近代的一個關鍵點。可以說,這一代人所創造的小說,提

供了我們追尋這一代人面對變革心路歷程的線索,除了看得到這個時代知識份子面對中國新舊文化、中西文明的衝擊與融合,也看到了晚清作家一步一腳印嘗試改變的自覺過程,雖說此一過程有著傳統與新知抉擇的尷尬,可是幸運的是,這一代的知識份子透過看到新式教育、西方文明的更大的眼界,從此創作不再只有說故事說情節,更寫出這一代知識分子的審美趣味,投注更多的關懷在自身心靈的感受。 受到西方文化與小說影響,雖然曼殊所創作的均為文言小說,且文句具有濃厚的詩人氣息,但小說內容有別於傳統小說的自敘性敘事,因而我們可以藉此一窺曼殊的思想面貌:曼殊對於自己身世的自憐有著「難言之恫」,有著對母親殷切的孺慕,有著徘徊在佛門與紅

塵情愛的兩難,有著亂世中知識分子貧困奔勞的無奈,有著對顛沛流離下的百姓無限悲憫,有著不斷流浪的漂泊意識,……。從曼殊所寫的這些悲劇性的小說中,我們看到了具有著跨時代的朦朧抒情自覺歷程。

地下室手記:杜斯妥也夫斯基經典小說新譯(精裝本)

為了解決世界文學小說的問題,作者F.Dostoyevsky 這樣論述:

  ◎《地下室手記》作品出版150週年紀念版(1864-2014)   ◎全本俄文直譯,80餘則翻譯注釋,台大外文系助理教授熊宗慧專文導讀   ◎俄國心理小說大師的入門首選,《罪與罰》到《卡拉馬助夫兄弟》長篇巨著的序曲   ◎世界文學小說必讀經典   為什麼你們堅信只有幸福才對人有益呢?……或許,痛苦對人來說也一樣有益?   《地下室手記》是杜斯妥也夫斯基創作上的轉捩點,他從前期沉浸在小人物的人道悲憫、心理關懷中穿透而昇華,成了預見人類悲劇的哲學思想家,他「彷彿」藉由這部中篇小說告訴我們當時最缺乏而卻是世上最可貴的東西──個人的性格,並提出了一長串的疑問圍繞在這個中心主

題上。   沒有人像我,我也不像任何人──「我是一個,他們是全部。」……我一直渴望他們的侮辱──這是淨化,這是最尖刻、最疼痛的意識!   小說談到「個人」對抗群體,講到群體盲從自然規律到個人自我意識覺醒的信念重生的過程,透過「地下室人」這個杜斯妥也夫斯基創造出的文學形象表現出來,他象徵一個退縮到自己內心角落的文明邊緣人。他「有意識」地將自己埋進心裡的地下室,而與群體的關係,一是在思想上辯證,二是在社會上吵架。小說即依此分為對比鮮明的兩篇,作者頗自豪地稱這類似音樂上的變奏形式,且兩者互補相得益彰。   首篇中,地下室人是一個看似精神分裂的中年退休公務員,用獨白方式談自己縮到角落的原由,憤世

嫉俗又時而矛盾地貶低他人或自己,他自問自答暢談道理,從自己有病不看醫生談起,開始哲學性地扯到人的意識、利益、意志、理性、自然規律、欲望、自由、侮辱及痛苦的必要,它們種種既包容又矛盾的關係在他叨叨絮絮的詞語中,彷彿咒語似的從他口中不斷吐出,著實讓人既驚奇又直冒冷汗,如此高懸的心情轉至第二篇,卻是落到現實生活中「侮辱與被侮辱」的爛泥裡,他回憶起從前年少的學校生活至成年工作時的羞恥記憶,簡直是一路不斷被人侮辱的成長史,轉述了三個生動有趣的事件:讓路生悶氣、與同學聚餐吵架、上妓院找碴。   整個小說也帶出俄國當時的首都聖彼得堡的城市氣氛,雨雪溼漉、天色昏暗、孤獨陰鬱,地下室人像隻老鼠似的在這裡鑽進鑽

出。作者試圖將整個時代,特別是負面的特徵放進這個人物形象中,對比綜合出別具一格的時代人物。   如果我們反覆咀嚼這些時而令人發笑時而使人瞠目的妄語,那麼,對於翻動人類靈魂、翻新社會生活的力量來源,或許將會有一番新的領悟。比如這個地下室人最後提出的問題:   哪一個比較好呢?是廉價的幸福,還是高貴的痛苦? 【評價】   杜斯妥也夫斯基是唯一讓我有所得的心理學家,他是我生命中最美妙的好運之一。──尼采   格里帕策、杜斯妥也夫斯基、克萊斯特、福樓拜,,我認為這四位是我真正的血親。──卡夫卡   《地下室手記》是他的登峰造極之作,是他所有作品的中心要旨,是他思想的線索。──紀德   歐

洲的年輕世代,特別是德國的年輕人,是把杜斯妥也夫斯基視為他們的典範,而不是歌德或尼采。──赫塞   他(杜斯妥也夫斯基)把所有的東西都混在一起了,又是宗教,又是政治……不過呢,他當然是一位真正的作家,所追求的有其深刻之處。──托爾斯泰   對我來說,《地下室手記》中有整個尼采。人們還不善於閱讀這本書,它的內容給了整個歐洲虛無主義和無政府主義的論據。──高爾基   杜斯妥也夫斯基是殘酷的天才。──米哈伊洛夫斯基   杜斯妥也夫斯基不僅是偉大的藝術家,也是偉大的思想家、偉大的心靈預言家,還是天才的辯證論者和最偉大的俄羅斯形而上學者。……他屬於基督教世界,其中已徹底顯露出存在的悲劇歷程……德

國人在存在的表層,看到上帝和魔鬼、光明和黑暗的衝突,而當走進精神生活的深處,則只看到上帝,想到光明,這時對立便消失。俄國的杜斯妥也夫斯基所揭示的是,上帝和魔鬼的對立、光明和黑暗的衝突,是位於存在的最深處。……上帝和魔鬼是在人的心靈最深處搏鬥……杜斯妥也夫斯基不像其他人(德國人),他發現悲劇的矛盾性,並不在於心理層面上,而在於存在的深淵中。──別爾嘉耶夫

創傷與治療—論嚴歌苓的我說書寫

為了解決世界文學小說的問題,作者林以捷 這樣論述:

摘要本論文因對嚴歌苓作品中大量的第一人稱女性敘事觀點感興趣而引起研究動機。以嚴歌苓第一人稱女性敘事觀點描寫女性經驗、身體與慾望的女性書寫,亦即本論文所指稱的我說書寫為基礎,分析嚴歌苓藉小說創作療癒個人生命創傷的深層心理及透過地母原型的書寫完成個體化的成熟的創作歷程。以精神分析、敘事心理學理論、敘事學及女性主義理論為方法論,展開六個章節的討論。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方法,介定研究範圍與架構,並回顧前人的研究成果,開發本論文的論述方向與空間。第二章「成長創傷與創作歷程」,歸納了嚴歌苓成長歷程中的重大創傷與作品的內在關係,突顯她以小說書寫個人經歷,抒發情感以達到文學治療的深層心理動機。第三

章「女性書寫/書寫女性」,釐析嚴歌苓企圖以女性書寫重新書寫女性,以女性觀點解構男性歷史敘事的慣性。透過第一人稱敘事觀點表達了女性自我言說的強烈意圖。第四章「女性的囚困與離散」,討論嚴歌苓「見山不是山」這一階段創作中,以女性視角與聲音批判父權文化對女性的囚禁與宰制以及闡述女性在主流文化場域中的內╱外部雙重流離。第五章「從蛻化到回歸」,探討嚴歌苓藉小說直視女體的原罪,並揭力為女體除罪,進而由母親原型的書寫獲得自我救贖的力量,得以療育女性的創傷與移民的孤寂。第六章「結論」,回顧嚴歌苓作品中的敘事特質、小說作品的成就與蛻變。並以近作《太平洋探戈》、《一個女人的史詩》與前期作品相對照,指出嚴歌苓小說創作

的最新趨向,以為日後研究關注之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