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學新生宿舍111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國立金門大學 建築學系 張旭福所指導 吳祐超的 軍眷村以藝文休閒園區活化再利用準則之評估因子架構建立 (2021),提出中原大學新生宿舍111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軍眷村、活化再利用、藝文活動、藝文休閒園區、評估指標。

而第二篇論文銘傳大學 建築學系碩士班 徐明松、梁銘剛所指導 黃瑋庭的 陳其寬建築中的「游」與「留白」 (2020),提出因為有 陳其寬、游、留白、中國園林、現代建築、現代繪畫的重點而找出了 中原大學新生宿舍111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中原大學新生宿舍111,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軍眷村以藝文休閒園區活化再利用準則之評估因子架構建立

為了解決中原大學新生宿舍111的問題,作者吳祐超 這樣論述:

「軍眷村」為臺灣發展近半世紀的特殊性住宅型態,其形成與目的為了解決1949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結束後,大批軍民隨中華民國政府遷臺而來,所導致社會人口激增及安置居住的問題。一直到1996年頒布《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後,除了不再興建軍眷村之外,將臺灣軍眷村進行全面性拆除改建,使軍眷村的數量急遽減少消逝在臺灣社會。直至2007年將文化資產保存精神納入《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進行修法及2009年頒布《國軍老舊眷村文化保存選擇及審核辦法》後,開啟臺灣軍眷村的文化資產保存工作。在政策方面,軍眷村的保存是以國軍眷村文化園區為主,《國軍眷村文化保存及發展條例草案》中指出眷村文化保存園區以典藏、展示國軍眷村文物

並協助相關研究,及提供辦理文化展演、技藝傳習、推廣教育等相關活動為主要目的,其目的與藝文活動的意涵相呼應。因此本研究以藝文活動發展出的藝文休閒園區來作為軍眷村活化再利用的方向,並以國防部現今統計52處具有文化資產身份軍眷村作為研究範圍與限制,在這其中13處列管為眷村文化保存園區作為研究對象,來探討軍眷村活化再利用的評估因子架構。藉由文獻蒐集分析與實地田野調查,歸納出「歷史保存價值」、「生活場域營造」、「文化空間體驗」、「公眾參與精神」及「服務設施規劃」五個架構及相關評估因子,藉由專家及民眾問卷方式來調查兩者對於本研究活化再利用準則評估因子的重視程度,及分析比較兩者的差異性,最後整合一套可行性的

評估準則,以供日後軍眷村活化再利用的參考指標。

陳其寬建築中的「游」與「留白」

為了解決中原大學新生宿舍111的問題,作者黃瑋庭 這樣論述:

  陳其寬是「建築師」,也是「周末畫家」,如華人傳統士大夫,業務之餘,以畫畫調劑身心。雙重身份使陳其寬的建築創作也融入繪畫,作畫也隨時召喚空間,且擁有深厚的中國文化底蘊、西承包浩斯思想,為華人傳統建築與傳統繪畫之現代化的思索開啟一條獨特的路徑。  本論文試對陳其寬一生的創作做綜合性的回顧與評析,專注在其生平、養成、建築與繪畫作品(建築為主、繪畫為輔)、職業生涯的偶發事件,甚而個性,以歷史的橫向與縱向脈絡比對探討,試揭示其與作品之關聯性與創作意涵。  研究方法以文獻、設計圖說收集和探究、實地探勘建築作品、訪談陳其寬友人、同事等做為分析和交叉比對的依據。因現有建築文獻多停留在東海時期,故收集探究

「後東海時期」建築作品和文獻是本研究的首要目標,接著撰寫主題式文章,做為正式論文的基礎論述,後亦探尋繪畫文獻,以更廣泛的探討。  內文主要分為三部分:首先,回顧陳其寬一生經歷。其次,歸納出「游」和「留白」兩個創作取徑,精選經典作品論之;其作品善用中國園林的「步移景異」、重視「虛」空間的處理,以虛實相涵之手法,創造可「游」之意境。最後是,陳其寬的創作哲學,其豐富生命歷程的投射,和儒道易思想,尤其是道家哲學的轉化,以及值得後世學習的建築遺產。  文末,比較約略同一時代、相似養成的王大閎和張肇康兩位華人建築師,討論陳其寬、王大閎、張肇康如何思考「東方」現代性的議題,亦顯示陳其寬創作的「邊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