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樂器八音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中國樂器八音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林良哲寫的 留聲機時代:日治時期唱片工業發展史 和林良哲的 留聲機時代:日治時期唱片工業發展史(博客來限量唱片造型杯墊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不屬於中國樂器的是哪種樂器 - Zhewang也說明:A:鏜(是兵器) 附上古代樂器簡述:中國古代樂器分八音,即金(鐘等)、石(磬等)、土(塤等)、革(鼓等)、絲(琴瑟等)、木、匏(笙等)和竹(管簫等)。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左岸文化 和左岸文化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民族音樂研究所 呂鈺秀所指導 羅元璟的 漢與非漢概念下的中國笙類樂器——以笙嘴為考察對象 (2021),提出中國樂器八音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笙類樂器、笙斗、笙嘴、漢與非漢。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民族音樂研究所 賴秀綢所指導 曾驛的 鍾耀光雙打擊樂協奏曲《秦王破陣樂》之探討 (2021),提出因為有 秦王破陣樂、破陣樂、雙打擊協奏曲、鍾耀光的重點而找出了 中國樂器八音的解答。

最後網站中國古代樂器漫談(一) 古樂八寶| 大紀元則補充:八音 圖.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音樂文化源遠流長。中國古代樂器是我們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文化底蘊很深,種類繁多,形狀各異,變化萬千,獨具風格,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中國樂器八音,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留聲機時代:日治時期唱片工業發展史

為了解決中國樂器八音的問題,作者林良哲 這樣論述:

「很久以前,世界是以七十八轉的速度運行的。」     十九世紀末,一種奇巧的西方機器引進臺灣,在當時稱為「蓄音器」,也就是「留聲機」。新機器的輸入,開啟了臺灣的唱片工業,也改變了大眾的視聽經驗與娛樂方式。自此,各大唱片公司紛紛設立,發行南北管、歌仔戲、客家八音等戲曲唱片,1931年以後更推出臺語流行歌唱片。為了拓展市場,各大唱片公司發展出商業體系,透過日本製作、臺灣發行的方式,在各城市鄉鎮設立「小賣店」,甚至藉由外貿方式,將唱片發售到中國閩南及南洋各國的華人社會,進而開創臺灣唱片工業第一波的高鋒。   在數位科技興起之前,唱片是儲存聲音的工具。其原理是將類比訊號(Analo

g Signal)轉換為軌道刻紋,再製作成圓盤模具,然後利用蟲膠(Shellac)或塑膠(Plastic)做為原料,壓制成為唱片。以蟲膠為原料的唱片每分鐘轉速標準為七十八圈,因此被稱為「七十八轉唱片」,英文名稱為Standard Playing(簡稱SP)。這種方式不但能保存聲音,而且能大量生產、製作,所保存的聲音也得以「複製」,音樂或是歌曲便藉由這種方式傳遞,從此改變了人類社會的閱聽習慣,並增加娛樂方式,創造出新的商業市場。     由於唱片的製作和發行必須透過商業體制來運作,經營者可從中獲取利潤,唱片工業因而應運而生。1890年代,歐美各國的留聲機及唱片製作技術日益成熟,唱片公司紛

紛設立,聘請專業錄音師帶著沉重的錄音器材,到各地錄製音樂,甚至飄洋過海來到東方的中國、日本、香港、印度等地,錄製當地的傳統音樂和民謠。1900年之後,日本等國也開始設立唱片公司,以擺脫歐美唱片公司的操控,不但能自行研發、生產留聲機及唱片,也能推陳出新,製作各種各樣的音樂,包括傳統戲曲、民謠,甚至配合當時的唱片工業而產生「新型態」的歌曲。     可見在唱片工業發展初期,聲音的儲存有所限制,錄音的品質尚待改善,而且唱片的設計、材質也有缺陷。到了1900年代,發展出儲存聲音且能大量複製的技術,讓人趨之若鶩,在西洋和東方社會,唱片市場逐漸興起,規模日益擴大。     以日本來說,在明

治維新後積極吸收歐美文化,促成「文明開化」,唱片工業也隨之進入日本。唱片公司透過股票來籌募資金,大量錄製各種傳統音樂,後來日本的唱片公司看上殖民地臺灣,將這股浪潮引進,臺灣音樂也遠渡日本錄製,拓展了臺灣唱片市場。     1930年代,臺灣的唱片工業開始成長,唱片公司也紛紛成立,透過各地的「小賣店」,展示了各類型唱片;之後又配合著電影、無線電臺的發展,讓歌曲傳播出去。我們所熟知的歌曲〈望春風〉、〈雨夜花〉、〈心酸酸〉、〈青春嶺〉……就這樣被傳唱下來。     本書作者是臺灣挖掘留聲機唱片的先驅。多年來,他從唱片收藏家跨足到唱片工業的分析,甚至臺語流行歌曲的研究,在音樂創作和流行

歌研究上成績斐然。他以實證史學手法和非虛構的敘述方式,以一個個小故事的形態,書寫看似零散卻又重要的議題,帶領讀者一窺日治時期臺灣唱片工業的整體樣貌。     ※【紀臺灣】圖說臺灣史系列     《凝視時代:日治時期臺灣的寫真館》   《臺北歷史.空間.建築:新莊、艋舺、西門、大龍峒、圓山、劍潭》   《太陽旗下的制服學生》   《臺北城中故事:重慶南路街區歷史散步》   《從臺車到巴士:百年臺灣地方交通演進史》   《留聲機時代:日治時期唱片工業發展史》   名人推薦     徐玫玲|輔仁大學音樂學系專任教授   徐登芳|《留聲曲盤中的臺灣:聽

見百年美聲與歷史風情》作者   陳培豐|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陳明章|音樂創作人   廖振富|國立臺灣文學館前館長、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兼任特聘教授   (依姓氏筆劃排列)     各界好評     「良哲是臺灣最早期挖掘留聲機老曲盤的先驅,他不但熱心分享,也無私將所珍藏的留聲機唱片與臺大圖書館合作數位化,此回新書《留聲機時代:日治時期唱片工業發展史》更是集結他數十年沉浸臺灣老曲盤研究的心血結晶,再次嘉惠日治時期唱片音樂愛好者。」 ──徐登芳,《留聲曲盤中的臺灣:聽見百年美聲與歷史風情》作者     「良哲從唱片收藏家跨足到唱片工業的

分析,甚至臺語流行歌曲的研究,二十多年來始於『興趣』,爾後提升至『使命』」,為臺灣唱片收藏界的異數。此書,是他自詡對於留聲機音樂時代所應盡的書寫任務,流露出兼具收藏家與研究者豐碩之文字成果。」──徐玫玲,輔仁大學音樂學系專任教授     「本書像是一堆閃亮亮的碎鑽般,單位體積雖小但內容卻鉅細靡遺,具有相當的分量和價值。再加上這些內容附有很詳細的補充材料,各個單元亦按照時序書寫敘述,因此閱讀者只要按圖索驥便能透過多樣而不同議題的拼湊,進而一窺日治時期臺語流行歌曲的整體樣貌。」──陳培豐,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和良哲認識時,他還是一位大學生,爾後也成為了我在音樂創

作路上,一位重要的合作伙伴。早在二十六年前,他開始收藏台灣的七十八轉蟲膠唱片,每次見面,都聽著良哲像孩子一樣興奮,說起收藏的唱片故事。這本《留聲機時代:日治時期唱片工業發展史》正是他多年的心血,我只能說:『佩服!再佩服!』也謝謝他對台灣音樂史的整理,為歷史留下紀錄。」   ──陳明章,音樂創作人     「良哲的斜槓人生,一路走來,精彩無比,除資深記者的本業,他在音樂創作、流行歌與電影研究、地方文史探索、人物傳記寫作都迭有創穫。作者以他長期收藏蟲膠唱片、留聲機為基礎,輔以豐富的知識、生動的文筆,乃至蒐集、轉化史料的能力,寫出一本精彩的好書。   好讀又好看,有知識又有趣味,是本書的

一大特色。作者化身為高明的說書人,透過一連串生動的故事,將臺灣唱片工業的起源發展,娓娓道來,栩栩如生在讀者面前播映,絕無冷場。」──廖振富,國立臺灣文學館前館長、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兼任特聘教授

中國樂器八音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CANON IN D MELODY HO 何瑩瑩 古箏

#wedding #music #weddingmusic #卡農小提琴

#johann #pachelbel
#sheet #composition #dのカノン
#pachelbel's canon #卡农钢琴

卡農(Kanon)在字面上是「輪唱」的意思;吉格(Gigue)則是「舞曲」。D大調卡農作於1680年,是巴洛克時期的音樂作品,原版由三個小提琴演奏,並以大鍵琴和大提琴及魯特琴伴奏。它曾被改編為多個不同版本,供不同樂器組合演奏。它原有吉格舞曲伴隨,但現在很少演奏這段。

其他精心傑作:
?#鬼滅之刃 https://youtu.be/nM4ts9Qh4rs

?#夢中的婚禮 千金 https://youtu.be/G5152xXsIXc

?#冰封的心 古箏女神原創曲
https://youtu.be/oVD5MfXTq-o

?#誰令你心癡 張國榮 https://youtu.be/hF5gkwgwxUM

?#追 張國榮 https://youtu.be/pifnKs2V-2s

?#倩女幽魂 張國榮 https://youtu.be/yvu0c5GxUps

?#沉默是金 張國榮 許冠傑
https://youtu.be/ignEIqCEkQw

?#邊個話我傻 #旱天雷 https://youtu.be/QJi3h6QgWT8

?#步步高 #廣東音樂 https://youtu.be/hZNl__IeSyw

?#Last Christmas https://youtu.be/XdC6O_H2U34

?#秋葉緣 古箏女神原創曲目
https://youtu.be/vJNXI-6WH-c

?#月圓花好 https://youtu.be/i1amyo1Wvvs

?#幸福渠水到俺川 https://youtu.be/Q_YWVsNcEag

?Contact melody 何瑩瑩 :

?Facebook: 古箏melody何瑩瑩
https://m.facebook.com/melodyingying/

❤️IG: Melodyguzheng
https://www.instagram.com/melodyguzheng/

??Youtude:古箏女神-何瑩瑩
https://www.youtube.com/c/MelodyHoying

✉️電郵: [email protected]


何瑩瑩個人簡介
?音樂學習歷程: 九歲學鋼琴,十歲學古箏。 古箏師隨許菱子教授,啟蒙於吳曉紅老師,獲錢璟老師的指導。 在演藝學院期間, 跟隨彭俊傑老師學習作曲,鄧樂妍老師學習編配。
?何氏多次獲得奬學金,得到名師指導: 多次獲《匯豐銀行慈善奬學金》到內地進修: 到廣州隨饒寧新教授, 到北京隨王中山教授。 到台灣隨樊慰慈教授 。 ?何氏參與不同類型的音樂會:


?主辦了: 2013《王中山作品專場》 2014《活五調與潮州箏曲》講座音樂會 2014《何瑩瑩碩士畢業演奏會》(全院滿座) 2016 瑩聲雅集《純箏》音樂會(全院滿座) 2018 《純箏2》音樂會 2019 《純箏3.千金之夜》音樂會 2020 《樂行純箏慈善音樂會》


?協辦了: 2013《箏動心弦中日箏曲音樂會》(全院滿座) 2015 《箏琛》音樂會(全院滿座) 音樂會重點嘉賓: 2017《二胡金曲欣賞》音樂會(全院滿座) 2017《水月鏡花原是夢》音樂會(全院滿座) 2017《經典重溫》音樂會(全院滿座) 2018《情人節音樂會之鄧麗君名曲》(全院滿座) 2018《粵語電影音樂與插曲》(全院滿座) 2018《秋月》音樂會(全院滿座) 2019《萬花吐豔伴梁祝》音樂會 (全院滿座) 與著名二胡演奏家辛小玲小姐同台演出 2019《梅豔芳名曲》音樂會(全院滿座)


?參與大型表演活動: 2013-2015 擔任「康樂及文化事務處」文化大使 2014《第一屆國際古箏研討會》獲選以《曉霧》一曲擔任《交流音樂會》的獨奏。 2017 遠赴大溪地擔任 《大溪地華裔小姐選舉》表演嘉賓 2020 帶領千金古箏表演團以滄海男兒和秋葉緣,兩首曲入選 「香港中樂團《同聲抗疫—香港網上中樂節》八音和鳴」 參與古箏論文演講: 2014《第一屆國際古箏研討會》發表《從活五調看潮州箏曲的調性轉換》。


✨何氏以獨奏身份與不同的樂團合作: 與香港演藝學院中樂團合作: 2012《周成龍專場音樂會》獲選二重奏《苗山春》 2014《周煜國專場音樂會》獲選領奏《雲裳訴》。 與香港演藝學院交響樂團合作: 2014勝出協奏曲比賽,獲選獨奏《雲裳訴》。


✨何氏比賽屢獲殊榮: 《首屆國際古箏之星協奏曲銀奬 》 《首屆國際箏之星專業組銅奬》 《校際音樂比賽箏深造組亞軍》 《校際音樂比賽古箏高級組亞軍》 《中華國際音樂藝術大賽十級組金奬 》 《中國關心下一代身心健康工程全國義演活動古箏金奬》 《古箏少年組新聲柸優異奬》 《香港國際青少年器樂大賽中樂青年專業組銅獎》《青樂杯專業組銀奬》等等。


⚡️曾參與樂團: 香港青年彈撥中樂團成員、 香港演藝學院中樂團(中阮及古箏)、 香港演藝學院古箏團、 2017 創立千金古箏表演團。


?電視節目: 2014-2019《TVB文化廣場》十多場的演出嘉賓 2019《TVB明愛䁔萬心》與區瑞強先生和吳岱融先生同台演出 2019《TVB流行經典50年》與黎耀祥先生同台演出 2020《藝文誌》半小時古箏專輯 2020《TVB流行經典50年》與歐瑞強先生和鄭子誠先生同台演出 https://www.facebook.com/523322747744477/posts/2850607571682638/


?配樂: 戲劇《只有香如故》 電影 《我媽媽是男人》 ?演唱會伴奏嘉賓: 2012《張偉文唱好爸爸》 2013《李龍基濃情金曲夜》 2018《區瑞強慈善私房音樂會 2019《區瑞強名曲巨星真經典演唱會》 2019《新二胡唱演流行夜-李軍20世紀魅力香港》 2019《張偉文離別的叮嚀40周年演唱會》 2020 《歐瑞強我家你online演唱會》


?音樂專欄: 現任東周刊 e-blog《瑩瑩樂樂》專欄作家。 https://eastweek.my-magazine.me/main/eblog/365
?音樂創作: 2018 何氏積極創作古箏曲目,並成為CASH香港作曲家作詞家協會的會員。 2018 何氏與關振宇先生創作的《秋.葉.緣》入選《第二屆盛事華箏.國際古箏音樂節》作品前40強,何氏並獲邀請擔任其決賽的評委。 2020 何氏與朋成一起創作的 《疫風中破浪》入選 「香港中樂團《同聲抗疫—香港網上中樂節》新韻傳音」。 2020 何氏首張個人音樂大碟《箏心真意古箏女神》面世。


?學生屢獲殊榮: 中央音樂學院古箏專業演奏級(優秀)。 中央音樂學院古箏專業九級(優秀)。 校際音樂節高級,中級,初級的組冠亞季軍。


首張個人純音樂CD專輯 “#箏心真意”正式推出
每張 CD $138- 內有 8 首歌曲 與及精美小相集
1. #傷逝 (原創曲)
2. #春霜 (原創曲)
3. #仲夏夜戀曲 (原創曲)
4. 秋、葉、緣 (原創曲) Facebook 專頁突破一百萬大關點擊率 5. #冰封的心 (原創曲)
6. #將軍令 (古曲)
7. #漁舟唱晚 (古曲)
8. #廣陵散 (古曲)

你是否想支持我的古箏專輯?? 如果是的請入數$138在以下戶口, 然後給我一張入數紙,確認購買。 然後請寫低你的地址,和電話號碼, 我會順豐給你,郵費順豐到付。 ??thanks!
1️⃣Ho Ying Ying 東亞銀行 015 526 10 22708 1
2️⃣公司户口號碼 Ho Ying Ying YING SING ART PRODUCTIONS 南洋商業銀行 支票户口 043-511-00042114 3️⃣Ho Ying Ying 匯豐銀行 456 881366 833
4️⃣Ho Ying Ying 中國銀行 012 601 1 027304 5
5️⃣payme 一按即 PayMe! https://payme.hsbc/melodyhk 6️⃣轉數快 +852-6677 2582
5️⃣和6️⃣可以截圖給我 謝謝您!?

我是一位 #古箏導師,請大家多多指教! #music #流行曲 #增值 #放鬆 #relax #中國音樂 #樂器 #音樂 #藝術 #古箏 #表演 #即興音樂 #Live #二胡 #合奏 #演奏 #音樂 #流行音樂 #Hkgirl #model #千金古箏表演 #香港小姐 #民間音樂 #演唱 #表演 #古箏Melody何瑩瑩 #古箏碩士 #演藝學院

漢與非漢概念下的中國笙類樂器——以笙嘴為考察對象

為了解決中國樂器八音的問題,作者羅元璟 這樣論述:

本論文以中國的笙類樂器為探討對象,由於目前尚無笙類樂器在中國分布的總體性研究,因此笙類樂器形制的地域之別,以及其在漢與非漢文化圈下的差異,成為本研究的重點,而這其中,又特別著重笙嘴形制的差異,以及其與笙斗和笙管間的關係。 笙在傳統上屬於匏類樂器,因使用葫蘆製作,所以又有匏之稱。樂器形制上,主要由「笙斗」、「笙嘴」、「笙管」、「簧片」四個部分組成。最初形貌,可追溯至殷商甲骨文的 「竽」字。經由古文獻的蒐集與統整後可見,笙類樂器幾乎遍及現今中國31個省市自治區,並有22種稱謂。 笙類稱謂中屬於漢文化圈的笙類稱謂有:笙、笙簧、匏笙、巢、和、巢笙、大笙、和笙、鹿、鳳笙、

鳳翼笙、雲和笙、紫竹笙、竹笙,主要分布於中國的吉林、遼寧、黑龍江、北京、天津、湖北、湖南、河南、河北、山西、山東、陝西、浙江、江蘇、上海市、福建、江西、甘肅、青海、寧夏、內蒙古、安徽、四川、重慶市、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屬於非漢文化圈的笙類稱謂有:六管笙、蘆笙(或寫成盧笙或籚笙)、瓢笙、胡盧笙(或寫成葫蘆笙)、竹筒笙,主要分布於中國的湖南、湖北、新疆、西藏、雲南、貴州、海南、湖南、安徽、四川(重慶市)、廣東、廣西。其中湖北、湖南、雲南、貴州、安徽、四川(重慶市)、廣東、廣西8個省份,同時擁有了漢文化圈與非漢文化圈笙類稱謂的地區。 經測量與統計漢與非漢文化圈的笙嘴與笙斗之後,漢文

化圈笙類樂器的笙嘴長度、粗細、彎曲幅度以及角度會隨著朝代變化而有所不同,但笙斗形制並無改變。其中笙嘴的粗細與彎曲幅度兩者,有著必然的關係。粗笙嘴一定為直式,細笙嘴一定為彎式,此外,粗細與彎曲幅度在時代的劃分上也是一致的:周至隋代,主要為粗而直的笙嘴;唐代首先出現了細而彎的笙嘴,並與粗而直的笙嘴有著並存的現象;五代至元代,則僅有細而彎的笙嘴;明清時則為細而彎、粗而直的笙嘴並存的第二階段。 非漢文化圈笙類樂器的笙嘴、笙斗與笙管數量有著密切的關聯,特別是以笙斗的外形,將非漢文化圈的笙類樂器分成圓形笙斗與長型笙斗兩大類後,可看出笙斗與笙嘴長度、粗細、彎曲幅度、角度,以及笙管數量的關係:四

川省與貴州省的笙類樂器可自成一類,除了笙斗皆為長形斗外,笙嘴主要以長、細且直式笙嘴為主,管數主要以3~5管為主。雲南省的笙也自成一類,除了笙斗為圓形斗,其彎式笙嘴的特徵,亦是其他省份所沒有,另外,雲南笙其6~8管的管數,亦有別於四川與貴州省的笙,唯一與四川與貴州省相同之處,在於細笙嘴的形制。 本論文對笙類樂器從上古至清代的歷史文獻以及圖像進行了梳理,為笙類樂器形制與稱謂的歷史變化做一探討,並對於笙類樂器在中國分布進行了整理,提供清代及其之前漢與非漢文化圈中,笙類樂器的差異比較。當今,以本位視角(emic perspective)對於非漢文化圈笙類樂器的研究越見增多,期待本研究能提

供之後對於民國以來,中國笙類樂器研究之歷史脈絡追尋,與漢及非漢文化圈對於笙類樂器描述的變化考證之可能性。關鍵字:笙類樂器、笙斗、笙嘴、漢與非漢

留聲機時代:日治時期唱片工業發展史(博客來限量唱片造型杯墊版)

為了解決中國樂器八音的問題,作者林良哲 這樣論述:

「很久以前,世界是以七十八轉的速度運行的。」     十九世紀末,一種奇巧的西方機器引進臺灣,在當時稱為「蓄音器」,也就是「留聲機」。新機器的輸入,開啟了臺灣的唱片工業,也改變了大眾的視聽經驗與娛樂方式。自此,各大唱片公司紛紛設立,發行南北管、歌仔戲、客家八音等戲曲唱片,1931年以後更推出臺語流行歌唱片。為了拓展市場,各大唱片公司發展出商業體系,透過日本製作、臺灣發行的方式,在各城市鄉鎮設立「小賣店」,甚至藉由外貿方式,將唱片發售到中國閩南及南洋各國的華人社會,進而開創臺灣唱片工業第一波的高鋒。   在數位科技興起之前,唱片是儲存聲音的工具。其原理是將類比訊號(Analog Signa

l)轉換為軌道刻紋,再製作成圓盤模具,然後利用蟲膠(Shellac)或塑膠(Plastic)做為原料,壓制成為唱片。以蟲膠為原料的唱片每分鐘轉速標準為七十八圈,因此被稱為「七十八轉唱片」,英文名稱為Standard Playing(簡稱SP)。這種方式不但能保存聲音,而且能大量生產、製作,所保存的聲音也得以「複製」,音樂或是歌曲便藉由這種方式傳遞,從此改變了人類社會的閱聽習慣,並增加娛樂方式,創造出新的商業市場。     由於唱片的製作和發行必須透過商業體制來運作,經營者可從中獲取利潤,唱片工業因而應運而生。1890年代,歐美各國的留聲機及唱片製作技術日益成熟,唱片公司紛紛設立,聘請專業錄音師

帶著沉重的錄音器材,到各地錄製音樂,甚至飄洋過海來到東方的中國、日本、香港、印度等地,錄製當地的傳統音樂和民謠。1900年之後,日本等國也開始設立唱片公司,以擺脫歐美唱片公司的操控,不但能自行研發、生產留聲機及唱片,也能推陳出新,製作各種各樣的音樂,包括傳統戲曲、民謠,甚至配合當時的唱片工業而產生「新型態」的歌曲。     可見在唱片工業發展初期,聲音的儲存有所限制,錄音的品質尚待改善,而且唱片的設計、材質也有缺陷。到了1900年代,發展出儲存聲音且能大量複製的技術,讓人趨之若鶩,在西洋和東方社會,唱片市場逐漸興起,規模日益擴大。     以日本來說,在明治維新後積極吸收歐美文化,促成「文明開

化」,唱片工業也隨之進入日本。唱片公司透過股票來籌募資金,大量錄製各種傳統音樂,後來日本的唱片公司看上殖民地臺灣,將這股浪潮引進,臺灣音樂也遠渡日本錄製,拓展了臺灣唱片市場。     1930年代,臺灣的唱片工業開始成長,唱片公司也紛紛成立,透過各地的「小賣店」,展示了各類型唱片;之後又配合著電影、無線電臺的發展,讓歌曲傳播出去。我們所熟知的歌曲〈望春風〉、〈雨夜花〉、〈心酸酸〉、〈青春嶺〉……就這樣被傳唱下來。     本書作者是臺灣挖掘留聲機唱片的先驅。多年來,他從唱片收藏家跨足到唱片工業的分析,甚至臺語流行歌曲的研究,在音樂創作和流行歌研究上成績斐然。他以實證史學手法和非虛構的敘述方式,

以一個個小故事的形態,書寫看似零散卻又重要的議題,帶領讀者一窺日治時期臺灣唱片工業的整體樣貌。     ※【紀臺灣】圖說臺灣史系列     《凝視時代:日治時期臺灣的寫真館》   《臺北歷史.空間.建築:新莊、艋舺、西門、大龍峒、圓山、劍潭》   《太陽旗下的制服學生》   《臺北城中故事:重慶南路街區歷史散步》   《從臺車到巴士:百年臺灣地方交通演進史》   《留聲機時代:日治時期唱片工業發展史》   名人推薦     徐玫玲|輔仁大學音樂學系專任教授   徐登芳|《留聲曲盤中的臺灣:聽見百年美聲與歷史風情》作者   陳培豐|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陳明章|音樂創作人   廖振富

|國立臺灣文學館前館長、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兼任特聘教授   (依姓氏筆劃排列)     各界好評     「良哲是臺灣最早期挖掘留聲機老曲盤的先驅,他不但熱心分享,也無私將所珍藏的留聲機唱片與臺大圖書館合作數位化,此回新書《留聲機時代:日治時期唱片工業發展史》更是集結他數十年沉浸臺灣老曲盤研究的心血結晶,再次嘉惠日治時期唱片音樂愛好者。」 ──徐登芳,《留聲曲盤中的臺灣:聽見百年美聲與歷史風情》作者     「良哲從唱片收藏家跨足到唱片工業的分析,甚至臺語流行歌曲的研究,二十多年來始於『興趣』,爾後提升至『使命』」,為臺灣唱片收藏界的異數。此書,是他自詡對於留聲機音樂時代所應盡的

書寫任務,流露出兼具收藏家與研究者豐碩之文字成果。」──徐玫玲,輔仁大學音樂學系專任教授     「本書像是一堆閃亮亮的碎鑽般,單位體積雖小但內容卻鉅細靡遺,具有相當的分量和價值。再加上這些內容附有很詳細的補充材料,各個單元亦按照時序書寫敘述,因此閱讀者只要按圖索驥便能透過多樣而不同議題的拼湊,進而一窺日治時期臺語流行歌曲的整體樣貌。」──陳培豐,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和良哲認識時,他還是一位大學生,爾後也成為了我在音樂創作路上,一位重要的合作伙伴。早在二十六年前,他開始收藏台灣的七十八轉蟲膠唱片,每次見面,都聽著良哲像孩子一樣興奮,說起收藏的唱片故事。這本《留聲機時代:日治

時期唱片工業發展史》正是他多年的心血,我只能說:『佩服!再佩服!』也謝謝他對台灣音樂史的整理,為歷史留下紀錄。」   ──陳明章,音樂創作人     「良哲的斜槓人生,一路走來,精彩無比,除資深記者的本業,他在音樂創作、流行歌與電影研究、地方文史探索、人物傳記寫作都迭有創穫。作者以他長期收藏蟲膠唱片、留聲機為基礎,輔以豐富的知識、生動的文筆,乃至蒐集、轉化史料的能力,寫出一本精彩的好書。   好讀又好看,有知識又有趣味,是本書的一大特色。作者化身為高明的說書人,透過一連串生動的故事,將臺灣唱片工業的起源發展,娓娓道來,栩栩如生在讀者面前播映,絕無冷場。」──廖振富,國立臺灣文學館前館長、中興大

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兼任特聘教授

鍾耀光雙打擊樂協奏曲《秦王破陣樂》之探討

為了解決中國樂器八音的問題,作者曾驛 這樣論述:

《秦王破陣樂》最早起源於唐代,在經過時代的變遷後,雖然一度失傳,但經由各方學者研究及重新譯譜之後,將此曲繼續流傳下去,有許多作曲家以此曲作為創作題材,並重新編曲或創作出新曲子。鍾耀光所創作的《秦王破陣樂》,是以綜合打擊樂為主奏的雙打擊樂協奏曲。兩位演奏者在使用的打擊樂器中,一位演奏者主要使用中國打擊樂器,包含:雲鑼、排鼓、大堂鼓等,還有加上電鐵琴;另一位演奏者使用西洋打擊樂器,包含:大軍鼓、通通鼓、馬林巴木琴等。透過中西打擊樂的交融,使此曲擁有豐富的表現力。在演奏上,對兩位演奏者來說是一大挑戰,除了演奏者樂器的擺放位置、彼此都有複雜的旋律及節奏外,也考驗著演奏者彼此之間的默契。 本次研

究主要探討鍾耀光《秦王破陣樂》。透過兩個聲部之間的分析與詮釋可以更加了解作曲家在創作此曲的想法及中西打擊樂器的選用,例如:兩位演奏者在快板中都有加入金屬樂器,要表達戰爭時刀光劍影的畫面。進而探討中西打擊樂在國樂團的發展,可以得知打擊樂在樂團中的運用是更加廣泛及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