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發展史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中國經濟發展史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冀朝鼎寫的 中國歷史上的基本經濟區 和史志宏的 清代農業的發展和不發展(1661-1911年)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錢穆講中國社會經濟史 - 一本也說明:國學大師錢穆先生一生致力於研究和弘揚中國歷史文化,對於中國的史學、經學及文化思想等都有不可或缺的學術貢獻,其所著之《國史大綱》、《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等仍是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商務印書館 和社會科學文獻所出版 。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漁業生產與管理系 劉仁銘所指導 蕭琇文的 東南亞投資養殖蝦可行性評估之研究 (2020),提出中國經濟發展史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蝦產業投資。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中國文學系 林聰舜所指導 洪愷薇的 鹽鐵會議中「官營政策」之論爭探析 (2020),提出因為有 鹽鐵會議、官營政策、均輸平準、鹽鐵專賣、漢匈戰爭的重點而找出了 中國經濟發展史的解答。

最後網站中國經濟史 - Wikiwand則補充:歷史 學家認為古代中國的經濟重心轉移的趨勢是由北至南,並大體上可分為幾個重要的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中國經濟發展史,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中國歷史上的基本經濟區

為了解決中國經濟發展史的問題,作者冀朝鼎 這樣論述:

《中國歷史上的基本經濟區(120年紀念版)》提出了基本經濟區這樣一個重要的概念,這對瞭解中國經濟史是大有裨益的。通過對灌溉與防洪工程以及運渠建設的歷史研究,去探求基本經濟區的發展,就能看出基本經濟區作為控制附屬地區的一種工具和作為政治鬥爭的一種武器所起到的作用,就能闡明基本經濟區是如何轉移的,就能揭示基本經濟區同中國歷史上統一與分裂問題的重要關係,因而也就在這一研究的基礎上,對中國經濟發展史中的一個方面,給予了一種具體的同時又具有歷史表述的分析。總的說來,《中國歷史上的基本經濟區(120年紀念版)》的宗旨並不是對中國歷史賦予新的解釋。然而,如果基本經濟區的概念,被證明有助於解決中國歷史中基本問

題之一的話,那它就不會不對中國歷史發展全過程的理解與闡釋產生影響。為了把這一理論擺在恰當的地位並闡明其可能的引申與進一步的應用,也許講清楚作者對中國歷史經濟研究的一般想法會更好些。 人類撰寫自己的歷史,不只是在借用歷史留傳給它的各種條件下進行的,而且還要對過去的歷史加以再寫。這是因為歷史本身是歷史的,各個時代只能按照它自己的經驗去理解,也只對它自己有用。新的經驗會導致新的歷史見識,而根據新的見解,又可以闡述新的問題,可以重新審查新老論據,可以從大量似乎無用的資料中挑選出頗有意義的事實來。因此,歷史必須不斷地加以再寫,才能滿足各個特定時代中人們的需要。再寫歷史是人類為駕馭歷史力量所作努力的一部

分,而在歷史過程的每一轉捩點,這一任務都變得特別迫切。 自從十九世紀中葉“中國開放”以來,不僅在中國的知識界,而且在整個世界的知識界,就隱隱約約地提出了再寫中國歷史的問題。由於資本家的國外貿易與投資——通過它在世界市場的剝削——便產生了一種相互依賴的世界經濟,不同民族參差不齊發展的社會經濟結構,便投進了世界歷史的動盪潮流。中國的歷史,不再只是一個國家的歷史,也匯入了世界歷史的洪流。“西方的”各種制度,已經嚴重地侵入了中國的生活;而中國的生活也成了“西方”生活中的一個重要因素。這種狀況的深遠後果,就集中地體現在1925年至1927年的大革命和它後來的發展,從而在若干世紀以來首次引人注目地提出了

中國社會的一些根本的重大問題。 經濟史或者說辯證經濟學,確認這樣一個事實,即中國今天的根本問題,不能只靠研究當代的情況來瞭解,還必須歷史地去進行探索,也就是還要試圖解決那些由於我們時代所需要而提出的中國歷史的基本問題,發現那些左右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趨勢。 原序 第一章 基本經濟區的概念及其與水利事業的關係 一 概述 二 基本經濟區的定義 三 漕運的作用 四 統一與分裂的經濟基礎 五 中國歷史上基本經濟區的轉移 第二章 中國水利事業與經濟區劃的地理基礎 一 黃土與灌溉 二 淤沙的肥效價值 三 “持久農業”的自然基礎 四 中國降雨的多變性 五 水稻與灌溉 六 “河川之國

七 氣候變動與灌溉 八 地方區劃的地理基礎 第三章 治水活動的歷史發展與地理分佈的統計研究 一 資料的來源與性質 二 資料的說明 第四章 作為中國國家經濟職能的治水的起源 一 禹和洪水的傳說 二 灌溉實踐的最早記載與井田制 三 對《孟子》的新解釋 四 “溝洫 五 發展大型水利工程的社會前提條件 六 作為封建鬥爭武器的水利工程 七 封建中國的人工水道 八 最早的大型灌溉工程 九 治水的公共職能 十 官吏的治水任務 第五章 作為基本經濟區的黃土地區與黃河中游 一 秦與鄭國渠 二 關中與漢朝的興起 三 漢武帝時期的水運與灌溉 四 漢武帝關於灌溉的詔令 五 防洪與基本經濟區 六 西北與淮水流域的

灌溉工程 七 白渠及其他工程 八 武帝之後的淮河與漢水流域的水利事業 九 河內的防洪工程與河內的開發 十 河內與後漢的建立 十一 淮河流域的兩個蓄水工程 十二 兩漢時期的基本經濟區 第六章 由黃河流域向長江流域的轉移 第七章 長江流域在經濟上的統治地位 參考文獻 索引 獨到的思維傳奇的專著

中國經濟發展史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楊世光 #楊世光在金錢爆
《楊世光在金錢爆》每日更新,帶給您最及时的全球經濟分析和財經解讀!想看懂經濟,看懂國際趨勢,看懂財經新聞,看懂A股美股,學習財經金融投資知識,關注我們✨
00:00世光今天要補充達里歐對中國經濟發展歷史的解讀,從歷史週期的角度來看中國在世界的地位。
07:45 達里歐眼中的新中國貨幣經驗 世光補充:共產黨的經濟和生產力重整
17:31 人民幣大幅貶值,為調控中國的收支逆差
22:25 中國歷史中古老的貨幣和信用週期,不止一次的文化大革命
33:59 達里歐指標:中國軍事和貿易領先全球!從歷史週期看中國的必然崛起,兩岸開戰可能性越來越低?

👉成為金鐵桿,收看每日會員獨享專題👈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rm095p7ZHRS1njmQ1wkgCg/join 👈👈
*注意只有金鐵桿及以上等級才能收看每日獨享專題

記得打開頻道鈴鐺🔔 光速接收金錢爆資訊
#楊世光 #金錢爆

東南亞投資養殖蝦可行性評估之研究

為了解決中國經濟發展史的問題,作者蕭琇文 這樣論述:

養殖環境改變讓產業外移嚴重,包括養殖環境的改變、勞動力缺乏、水質污染、致使經營成本提高,加上外在環境國外廉價土地與勞動力的競爭優勢,許多業者都紛紛出走東南亞,剛開始尤其是中國為首選,由於生活習慣、文化語言相近,又有低廉勞工與廣大而低價的土地承租可利用,使得中國成為台商產業外移對象。因而蝦養殖產業的外移與未來中國蝦養殖產品反傾銷至台灣,仍然是蝦養殖是否能永續經營的一大困境,本研究針對台灣蝦產業外移提出建言。1. 蝦產業先期草蝦發生病變打擊台灣蝦產業,台灣學者1996年引自厄瓜多爾白蝦苗,引進試養的南美白蝦penaeus vannamei,1997年起改為Litopenaeus vanname

i,白蝦能養出好成績在大陸已逐漸推廣育苗及大蝦場的許多業者都在密切注意白蝦繁養殖動態,引進種蝦繁殖反應良好,此蝦成活率較高,飼料節省養殖週期短,白蝦能活蝦上市,肉質也可以,白蝦可賣到高價。中國是1999年台商引入福建開始養殖。分析台灣白蝦養殖的成本收益,直接成本中最重要的依次為飼料費、勞動成本(主要為工資)、水電費與種苗費。以2020年分別為30.0 %、25.1 %、14.1 % 及7.9 %。各年的成本結構隨著種苗、飼料價格的變動而異,飼料費與水電費隨著養殖密度逐年增加其成本比重亦隨著提高。2. 臺灣白蝦由厄瓜多爾引進培育,草蝦種蝦由東南亞進口,斑節蝦在沿海海域捕撈。中國;白蝦由台灣引進

培育大正蝦,天然捕撈(70%),人工培育(30%),草蝦東南亞進口。養殖方式;台灣以集約式養殖為主,但長期受病毒困擾也改混養。為減少池底汙染及病害,多採分段式養殖。近年來發展虱目魚、蝦、貝類、烏魚混養。台灣加工設備與技術均相當現代化,但近年來受環境惡化衝擊,一部分赴東南亞和大陸投資,原料供應不足,一部分開發冷凍調理食品。外銷價格;台灣15.01美元/公斤(以日本冷凍蝦零批市場2019~2020年平均價格)。中國外銷價格是14.86美元/公斤。3. 南美洲厄瓜多爾隨著全球對蝦養殖的暴漲,到90年代全球產量已經穩定在200萬噸左右,並且還在以25%的高速增長。海蝦是蝦類養殖的主要選擇,主要包括三

個品種:亞洲草蝦P. monodon(占比75%);日本對蝦 P.chinensis以及南美白對蝦 P.vannamei。隨後南美白對蝦養殖產量逐年增加,2021年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蝦類養殖產品,占80%以上。從南美洲原生到如今亞洲美洲國家的大量養殖,南美白對蝦憑藉耐養和極大的消費需求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對蝦養殖品種。蝦種:白蝦,蝦池面積:1.0公頃,放養密度:50尾/平方公尺,養殖天數:120天,最後體型:15公克,總收成量:7公噸(公頃),活存率:85%,飼料轉換係數:1.35:1,使用益生菌使用量:1200公斤,使用益生菌使用成本:US$1,500,單位生產成本:US$ 2.1/公斤,總利

潤:US$13,000(US$13,000/公頃)。4. 東南亞主要養殖國家養殖蝦產業得分依權重,養殖環境將考量到政府之相關政策、養殖地理環境、週邊設施發展、發展潛力等因數。其中蝦苗供應(占比10%)、飼料供應(占比10%)、經營團隊及專業能力(占比20%)、天然地理環境(占比10%)、週邊基礎建設(加工廠等)(占比15%)、政府政策(檢疫、獎懲等)(占比5%)、競爭優勢(占比10%)、東南亞銷售通路(占比10%)等。依權重積分設5分,印尼(總得分3.55)、泰國(總得分4.45)、越南(總得分4.50)、菲律賓(總得分4.00)、馬來西亞(總得分3.60)、汶萊(總得分3.20)、柬埔寨(

總得分3.10)、緬甸(總得分2.60)、中國(總得分3.40)。依積分排序印尼(排名5)、泰國(排名2)、越南(排名1)、菲律賓(排名3)、馬來西亞(排名4)、汶萊(排名8)、柬埔寨(排名9)、緬甸(排名10)、中國(排名6)。依投資區為越南為首選,其次為泰國、菲律賓等。5. 越南為首選本研究針對越南主要養蝦三個區域進行成本比較,越南檳椥市、越南牙莊市、越南金甄市進行養殖成本分析,蝦種同樣養白蝦蝦池面積:0.33公頃,放養密度(尾/m2):越南檳椥市122尾/m2、越南牙莊市167尾/m2、越南金甄市167尾/m2,養殖天數:越南檳椥市130天、越南牙莊市106天、越南金甄市120天,最後

體型:13.7公克,總收成量(公斤):越南檳椥市23,700公斤、越南牙莊市5,000公斤、越南金甄市21,000公斤,越南檳椥市活存率99.5%、越南牙莊市活存率84.7%、越南金甄市活存率90.6%,越南檳椥市飼料轉換係數:1.26:1,越南牙莊市飼料轉換係數:1.27:1,越南金甄市飼料轉換係數:1.12:1,使用益生菌使用量:120公斤,越南檳椥市每公斤生產成本130元:越南牙莊市每公斤生產成本106元:越南金甄市每公斤生產成本120元。越南檳椥市投資報酬率83.4%:越南牙莊市投資報酬率73.4%:越南金甄市投資報酬率83.7%:越南檳椥市每尾蝦苗收益(4.54元):越南牙莊市每尾蝦

苗收益(2.88元):越南金甄市每尾蝦苗收益(4.81元)。2020年的南美白蝦養殖過程依地區又有很大的差異,養殖戶要隨時修正環境因素適時調整操作模式,若以純海水養殖南美白蝦模式,在越南可以分二個月收成要50尾/公斤,三個月要30尾/公斤及四個月要20尾/公斤,尾數越大價格越好,但相對風險就大。6. 2020年東南亞白蝦國際行情價格,目前台灣蝦價還是東南亞國家中最貴的,其因近幾年育成率不高也是主因,加上內需市場強勁需求,台灣每公斤平均價格8.23美元,其次中國每公斤平均價格7.73美元,越南每公斤平均價格5.24美元,泰國每公斤平均價格4.69美元,馬來西亞每公斤平均價格4.81美元,印尼每

公斤平均價格4.12美元,菲律賓每公斤平均價格4.56美元,價格最便宜應該是印度與中美洲厄瓜多爾,印度每公斤平均價格3.62美元,厄瓜多爾每公斤平均價格3.65美元。7. 東南亞地區養殖蝦類影響成功與否因素相當複雜,總體環境加以評估包括蝦種來源、自然環境、天然種蝦、政治局勢與蝦苗、法律制度、政府的外資政策、基礎建設、土地利用、勞工供應、勞工效率、養蝦技術、週邊產業、水質汙染與病害、養殖密度、飼料供應、加工技術、企業壟斷、環保要求、幣值穩定、外匯管制、行政效率、治安情況、融資條件等等,每單項積分5分,總積分115分滿分。印尼總積分(79分)、泰國總積分(98分)、菲律賓總積分(82分)、越南總

積分(108分)、馬來西亞總積分(97分)、緬甸總積分(70分)、汶萊總積分(82分)、印度總積分(74分)、柬埔寨總積分(75分)、中國總積分(93分)。

清代農業的發展和不發展(1661-1911年)

為了解決中國經濟發展史的問題,作者史志宏 這樣論述:

史志宏著的《清代農業的發展和不發展(1661-1911年)》是一部綜合運用經濟學、歷史學和統計學方法,對清代農業的主要生產指標進行量化研究的學術專著。作者充分利用了超大量的原始資料和相關農業調查、統計數據,對清代8個關鍵時間點的耕地面積、糧食畝產量和總產量、糧食和種植業生產的總產值和增加值,以及包括農林牧各業都在內的全部農業總產值和增加值,逐一進行了量化估計。本書指出:清代農業在一系列主要生產指標上,與前代相比,都達到了中國傳統農業發展的最高峰;但是,自乾隆中葉以后,隨着人口的持續增長,人均耕地面積、人均糧食占有量以及農業勞動生產率等項指標逐漸惡化。19世紀中期以后的晚清時期,中國農業發展在總

體上呈現停滯甚至惡化趨勢,這成為制約中國傳統社會和經濟近代化轉型的深層次原因之一。本書附錄中近3000個清代糧食畝產量數據資料,系作者歷時20余年,從上千種清代原始檔案及官私文獻(主要是地方志)中辛勤搜集而得,是迄今為止公諸於世的覆蓋全國主要糧食產區、數量最為龐大的清代糧食畝產歷史數據資料。 史志宏,男,1949年生,北市人。經濟學博士。已退休。退休前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國經濟史學會古代經濟史專業委員會理事。1993年起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主要研究明清及近代經濟史,尤以農業史和財政史為主攻方向。代表作有《。青代前期的小農經濟》(中國

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中國經濟發展史》第三冊(明清卷,主編,中國經濟出版社,1999)、《晚清財政:1851~1894》(與徐毅合著,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8)、《清代戶部銀庫收支和庫存統計》(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等。發表過中、英文論文數十篇。

鹽鐵會議中「官營政策」之論爭探析

為了解決中國經濟發展史的問題,作者洪愷薇 這樣論述:

 元封元年,桑弘羊以均輸、平準制度整合了「鹽鐵專賣」,為國家帶了極大的財政效益,不僅緩解了各地的飢荒問題並補足了對外的邊費缺口。然而政府對於民生資源的掌控過度排擠民間獲利,從而造成民怨四起,因此在始元六年,霍光以昭帝之名義召舉賢良、文學論「民之疾苦」召開「鹽鐵會議」,藉此排解民怨。  在「鹽鐵會議」上,以鹽鐵私營為立場的賢良、文學與鹽鐵官營為立場的桑弘羊展開論辯,雙方爭對:官營政策之存廢問題、匈奴侵邊問題、帝國路線轉換問題,三個面向進行對話。本文透過兩造之間的論辯過程,探討官營政策對於漢帝國的重要性,以及在「鹽鐵會議」後,漢帝國政治路線兼容「武折」與「德懷」的政治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