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壢區環中東路653號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中原大學 設計學博士學位學程 黃承令所指導 郭建昌的 探索廣州舊城既有建築綠色改造的人文途徑 (2019),提出中壢區環中東路653號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既有建築、綠色改造、系統性回顧、現象學、多準則決策、人文途徑。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中壢區環中東路653號,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探索廣州舊城既有建築綠色改造的人文途徑

為了解決中壢區環中東路653號的問題,作者郭建昌 這樣論述:

近年來,隨著氣候變遷、能源危機和生態環境的惡化,為減緩自然環境的壓力,節能減排、控制環境污染勢在必行,營造可持續發展的人類家園已成為世界各國發展的戰略目標,綠色建築已成為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的重要舉措。自1970年代末中國大陸實施改革開放以來,伴隨城市大規模的擴張,既有建築的數量迅猛增加,既有建築的綠色改造如何滿足環境、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已成為學術界關注的重要議題。本研究結合歷史文化名城廣州的發展現狀,以廣州舊城區1978年至2006年期間建成的既有建築為研究對象,對其改造進行調研分析和總結,系統性文獻回顧了近年來既有建築綠色改造的研究成果,在自然主義和建築現象學的哲學基礎上建構

了人文綠色理念。論文採用管理學的多準則決策實驗法和IPA管理績效的研究方法,分析影響既有建築綠色改造的關鍵設計要素,探討了關鍵要素間的關聯性和績效。在對既有建築的價值構成進行分析和評估基礎上,基於前文所建構的人文綠色理念,探究了包括整體性設計、多元文化相生、空間生產和重構社會環境責任與倫理的綠色改造途徑。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針當前綠色改造存在的缺陷與不足,通過建構人文領域的綠色改造途徑,完善當今偏於物質領域的綠色改造,使綠色改造能夠增強使用者的認同感、歸屬感和集體記憶,使其所在城市的肌理和文脈得以延續。研究方法上採取了包括社會學、經濟學、環境心理學、管理學、物理學和建築學等跨領域多學科融貫的策略

,具體包括運用三角驗證法,將質性研究和量化研究方法相結合交互驗證,其中質性研究包括系統性文獻回顧和探討、田野調查和訪談等,量化研究方法採用的是多準則決策、問卷統計等。研究的主要成果包括三個方面,首先,為實現綠色改造所要求的改善人居環境,綠色建築所要求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目標,構建了包括呈現場所文化特徵和延續場所精神在內的人文綠色理念;其次,從廣州舊城濕熱氣候和地域文化特徵出發,識別了影響既有建築綠色改造的關鍵設計要素,分析各種關鍵因素間的因果關係,建立關係網絡圖,根據關鍵因素在綠色改造過程中所呈現的績效優劣對其進行分析評價;最後,研究嘗試建構了以整體性、多元性、空間生產、環境責任與倫理為核心的

人文綠色改造途徑,有別於當前綠色改造所強調節能減排、環境保護等物質技術領域的研究,以此彌補當前綠色改造的不足,使既有建築得以延續其生命價值,並以此為基礎,建構了綠色改造人文途徑的行動綱要,以形成多專業、跨領域和漸進式的協同改造模式,促進城市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本研究的意義體現在學術和實踐領域,學術意義在於完善和建構了人文綠色理念,將管理學中多準則決策的理論和實驗分析法創造性地運用到綠色改造的設計領域,具有一定的學術創新意義;實踐意義在於建構了基於人文綠色理念的既有建築綠色改造途徑,以響應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要求加強可持續性的城市化進程,以及加強保護和維護世界文化的呼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