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壢火車站事故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另外網站快新聞/台鐵自強號冒火花! 中壢站白煙狂竄旅客驚呼:臭爆了也說明:今日晚間6時9分左右,中壢區中壢火車站一輛自強號列車冒火花,底部狂冒白煙,煙霧甚至蔓延至車站 ... 整起事故已於晚間7時22分處理完畢,恢復雙線行車。

中原大學 設計學博士學位學程 趙家麟所指導 黃彥文的 都市人本街道轉型過程中之社會性議題研究—以桃園市中壢區為例 (2020),提出中壢火車站事故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都市、人本街道、社會性、中壢、街道演變、老街區、重劃街區。

而第二篇論文明新科技大學 土木工程與環境資源管理系碩士班 陳鴻輝所指導 陳建銘的 考慮停車場與周邊臨停區因子對中壢火車站前交通改善之可行性探討 (2019),提出因為有 停車場、火車站、臨時停車區、道路規劃的重點而找出了 中壢火車站事故的解答。

最後網站台鐵中壢車站男子落軌失去生命跡象人卡列車下雙向暫停 - 聯合報則補充:台鐵中壢車站今天晚上7時26分傳出月台旅客落軌事故,台鐵1252次北上區間車行經中壢車站,一名男性旅客不明原因突然從月台掉落鐵軌,一時車站人員大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中壢火車站事故,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都市人本街道轉型過程中之社會性議題研究—以桃園市中壢區為例

為了解決中壢火車站事故的問題,作者黃彥文 這樣論述:

街道在一個城市的角色和功能為何?對於城市生活的影響有多深遠?街道除了交通運輸的功能外,也是都市主要的公共空間,更是社會活動與經濟行為的主要場域。台灣城市20多年來推動人本街道的政策,一再出現立意良善的改造計畫遭受民眾阻礙的現象,造成城市環境品質難以提昇的困境,這個糾結的困境需要被深入的探討與理解。本研究從城市街道多個面向的社會性議題切入探討。本文從台灣街道形成之都市規劃理論出發,從文化與哲學的角度探討人本與人本街道的理論,以及空間倫理及永續發展的關係,彙整與街道相關的經濟社會理論及交通發展文獻,進一步解析優良案例及其推動之經驗,從推動成果及其制度面回應與社會經濟間的關係。實證研究之部分,本文

以中壢城市之演變為探討,並分別以中壢歷史城區之老街區,與新興重劃之海華特區做為案例,分析歷史街區與新興重劃區,在推動人本街道改善時分別遇到的問題與困境。老街區街道在多次拓寬和路線更動之下,沿街面產生複雜的街道界面、地權界面與建築介面的重疊與衝突,衍伸複雜的權益糾葛。海華特區雖然沒有介面界面的複雜矛盾,但新興重劃區在以道路取代街道的體系背景下,產生公有道路與私人社區人行空間難以銜接的困境。這些都形成人本街道政策推動困境中之社會性背景。本研究將街道空間當作一個完整的知識主題,從社會經濟、歷史文化與規劃體系上做整合性的探討。結論提出四點台灣當前人本街道轉化的理念與原則:(一)在觀念上必須改變對街道的

認知及處理方式;(二)在知識上必須將街道整合成一種普遍而可以落實的完整專業;(三)在執行面上應該了解人本街道的落實是一個持續性而非一次性的工程;(四)在落地推動人本街道的作為必須能因地制宜。

考慮停車場與周邊臨停區因子對中壢火車站前交通改善之可行性探討

為了解決中壢火車站事故的問題,作者陳建銘 這樣論述:

中壢火車站為臺灣載客量第三大車站,但是站前卻沒有完善的交通規劃,導致每逢上下班或假日等尖峰時刻,常因交通等問題造成旅客、居民或者上班族學生因塞車造成諸多不變甚至交通事故。本研究目的在於從考慮停車場與周邊臨停區因子來探討中壢火車站前站交通問題改善之可行性,找出駕駛者所面臨的停車和行車問題,並分析火車站目前停車位的供給情形是否足夠與火車站前道路的動線規劃是否良好。研究方法是透過當地民眾問卷調查統計對於實際狀況的看法,得到的數據利用簡單數學統計加以分析,最後再透過實際現地停車場與周邊臨停區的土地使用法規配套,得出增設停車場可行配置方案。研究調查中發現其他因子如中壢火車站附近停車場相關資訊不足、道路

動線不明確、行人徒步動線與汽機車動線重疊等等,都會影響交通問題。研究結果顯示:有29.32%民眾認為改善中壢火車站前交通問題,最迫切的是增加停車場,最佳方式是整合車站旁邊附近的各既有小停車場並將臨停區納入規劃。研究結果另也顯示22.14%民眾認為優先改善臨停區,21.03%民眾認為優先改善道路拓寬、20.72%民眾認為優先改善是行車動線規劃、其餘4.76%改善計程車招呼站、2.09%增加紅綠燈號誌。因此增加停車場只是第一步,未來政府機關還須要對臨停區、道路拓寬、行車動線等等,逐步的探討改善這些交通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