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社大112春季班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中國文化大學 史學系 陳鵬仁所指導 楊紫瑩的 臺灣紀念郵票與時代意涵之研究—以兩蔣時期為中心(1945-1988) (2018),提出中山社大112春季班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紀念郵票、歷史記憶、文化復興、國族教育。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學系 馮朝霖所指導 謝易霖的 人智學啟迪下之華語文課程圖像 --宜蘭慈心華德福學校實踐經驗之敘說反思 (2014),提出因為有 華德福教育、人智學、課程圖像、語文教育、另類教育、課程行動研究、自我研究、教師哲學的重點而找出了 中山社大112春季班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中山社大112春季班,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臺灣紀念郵票與時代意涵之研究—以兩蔣時期為中心(1945-1988)

為了解決中山社大112春季班的問題,作者楊紫瑩 這樣論述:

近代新式郵政制度的出現,免除古代郵驛制度的各種弊端。同時,應運而生的郵票,是經過政府單位選定主題印製而成,是一種公開發行的有價票券,透過郵政系統的傳遞,流通於世界各地。故郵票在圖像與數字或文字的結合之下,蘊含著象徵意義。郵票與發行國的國家形象、局勢環境、政治決策、文化背景息息相關,其中尤以「紀念郵票」具有特定的發行目的,是以紀念某一事件而特別發行的郵票。其目的在對內宣達政令,對外表明國家的立場與特色。因此,郵票成為另類的記錄國家歷程與軌跡的重要史料。本文以戰後兩蔣主政時期所發行之紀念郵票所乘載的時代意涵為探討對象,藉由歷年發行紀念郵票上的設計風格的變化,觀察當代的社會文化變遷。在蔣中正時期以

建設臺灣、光復大陸、穩定發展,厚植國力為主。此時期各類型的紀念郵票主題,以反共復國為導向的國族教育為主。在蔣經國時期,臺灣經濟穩定發展,政府帶動國家的民主改革,奠定三民主義之民主憲政基礎。其次,在幾番嚴重的外交事件與能源危機的衝擊下,影響著國家的政經環境;而此時期國民體育的振興,經濟上的蓬勃發展,莊敬自強的凝聚意識,皆躍於當代郵票圖像上。透過郵票與其他媒介的宣傳,潛移默化中,建立了社會忠孝節義的核心價值。當代國族教育成功,也為外交風暴與兩岸軍事對峙的特殊時期,帶來社會人心的安定力量。再者,在郵票票面上加蓋的改值痕跡,紀錄了大環境的劇烈變動;郵票票值的變化,反映當代的經濟現象。郵票紙質色澤的演進

,呈現製作技術的進步。由於票面圖像主題受到政治外交、社會經濟與文化環境的影響,反映了當代的背景特色,瀏覽其中,重現歷史記憶。從本研究可以了解到郵票的發行時機與其呈現的圖像,是深具意義的。中華民國從1912年成立至今,外在環境影響著它的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等層面,從中我們可以觀察到執政者在面對這些不可控的因素下,做出因應決策與執行,在歷史的進程裡,有時順勢而為、盡如人意,有時大勢已去、難以挽回,無論順逆之境,皆在考驗、淬煉、造就這個國家的生命能量。

人智學啟迪下之華語文課程圖像 --宜蘭慈心華德福學校實踐經驗之敘說反思

為了解決中山社大112春季班的問題,作者謝易霖 這樣論述:

  臺灣華德福教育乃四一○教育改革浪潮之一環,宜蘭慈心華德福首先發展為K-12之完全學校,具指標意義。本研究為具自傳性、反思取徑之課程行動研究,帶有民族誌色彩。研究目的在以華語文課程為範疇,敘說慈心華德福中小學課程實踐暨轉化歷程,呈現華德福學校語文課程與教學,構思課程系統圖像,探究教師圖像與學校圖像。  本研究採參與觀察法、訪談法、文獻分析與自我研究法,由學校工作小組既有資料與研究我的反思書寫,採擷同仁觀點,形成「公開知識」、「我觀點」與「他者觀點」之理解視角。藉由實踐者即研究者的立場,研究者透過「敘說」交織兩條軸線,其一,基於行動研究之經驗基礎,本研究為「教學我」之教學敘說反思與華德福教育

之「課程理解」與「課程轉化」;其二,本研究為個案研究,場域為「研究我」服務之慈心華德福學校,聚焦「人智學」(Anthroposophy)啟迪下之華語文課程發展與實踐,及其中浮現之課程系統圖像。  研究發現﹕華德福語文課程於小學主要表現為口述故事、肢體與韻律活動、藝術活動等,以之進行教與學;中學著重語文的功能、現實性與規則,亦注重傳記、歷史故事與青少年發展之關係;高中階段與各門知識形成綜合文化學習與自我探究。就主課程而言,人智學啟迪之華語文課程系統圖像:「夢境」(一至五年級:童話、神話)、「真實」(六至八年級:文法:形式之現實;歷史:內容之現實)、「詩與思」(九至十二年級:詩的歷史理解、詩與哲學

)。就學習者,透過主體與世界之互動,可開採出「旅程」隱喻:在世界中尋求自我;由自我走向世界。十二年一貫統整課程實為學習者的「永恆樂園」,各個主課程都是一面世界之窗,個體之小宇宙與意識進化史之大宇宙呼應,可理解為「天人合一」,整體課程由小學至高中呈U型對映浮現學習者「聖盃」圖像;研究者推導華德福之語文觀,「人」不同於其他物種,「個人自成一類」,導出人必發展屬己的獨一無二之語言。教師由個人學習旅程之「英雄」,變衍為課堂中捨身之「基督」或「佛陀」;語文教師探索外在與內面世界,為透過創作分享眾生的「吟遊詩人」。慈心學校課程演化之經驗可以「西遊記」為隱喻。慈心學校發展由美感團體朝向求真團體。研究結果有助

於理解人智學如何形塑華德福課程與教學踐行。研究顯示,統整課程之理解為教學統整重要基礎,教育實踐的究竟思考引領教師成長並為課程理解基礎。社群互動與共好的文化氛圍為課程發展基礎。華德福華語文課程在地轉化應持續關注教育本質、自我認同與對華語文之理解的內在辯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