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區人口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中正區人口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楊志良寫的 生存革命 和齋藤保的 開一間鼓勵交流的社群咖啡館!:Community Cafe經營實戰指南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Re: [爆卦] 本土+874 境外+108(粗暴製圖) - Gossiping板也說明:目前每萬人比率前五名是地區 確診數每萬人比率基隆市中正區 125 24.52 ... 推IUOIUOIUO: 花蓮人口這樣算比例高捏18F 117.56.14.37 台灣04/14 14:18.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時報 和時報所出版 。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 顏上晴所指導 許擎的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的地方依附與民眾參與關係之探討 (2020),提出中正區人口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地方依附、民眾參與、使用經驗。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公共衛生碩士學位學程 陳端容所指導 李宗翰的 社區長者身、心、社會衰弱指標與跌倒及恐懼跌倒關係 (2019),提出因為有 跌倒、恐懼跌倒、身體衰弱、心理衰弱、社會衰弱的重點而找出了 中正區人口的解答。

最後網站人口帶動資產增值桃園區這裡增值最多 - 蕃新聞則補充:經國水岸住宅「天濶」專案經理杜培宇表示,經國重劃區同時擁有交通與生活機能,包含今年1月完成雙向通車的國道一號中正北交流道、興建中的捷運綠線(G12站)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中正區人口,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生存革命

為了解決中正區人口的問題,作者楊志良 這樣論述:

台灣社會正持續崩壞中 當危機威脅到生存,就應該及時革命 從個人、社會乃至於國家,重建公平與公義     為何民主未必帶來幸福快樂?為何窮者愈窮、富者愈富?為何台灣醫療水準高,國民健康卻比不上別人?     前衛生署長楊志良觀察到台灣社會當前的問題:政府施政無能又貪腐,為了選票亂放民粹式的福利政策;權、錢、媒結合,社會資源跟財富愈益集中,貧富差距擴大,階級固化;高齡化與少子化速度愈來愈快,社會及健康醫療保險都面臨破產;用意識型態防疫,造成無辜人命的犧牲,以及經濟的重大損失;種種因素交疊加成,終將引爆生存危機!      有鑑於此,楊志良決定發起新一波的革命,從國家、社會、健康三大議題切入,提出具

體有效的解方:   ‧針對罷免與公投修法,還權於民   ‧公營事業股票全民配股,還錢於民   ‧調漲公立學校學費,資源公平分配給學子   ‧支持稅改,讓社會福利能夠永續   ‧推動第三家庭以因應超高齡社會   ‧重視預防保健,醫療體制更完善     如果你也關心台灣的未來該何去何從,這本書將為你揭示政治與社會的亂象,以及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的影響,並回到實務層面,提出保健、社福、政治制度的改革與重建,以及如何落實分配正義,讓社會福祉的效用極大化,進而讓這個民主國家回歸「民有、民治、民享」的核心價值。 作者簡介   楊志良     1946年生,師大衛生教育系學士、台大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美國密西

根大學公共衛生博士。曾任台灣大學公共衛生系所科教授、所長;亞洲大學榮譽講座教授;參與經建會全民健保規劃小組;柳營奇美醫院執行長;行政院衛生署署長等。目前擔任多項公益社團理事長及董事長。     個性鮮明,說話直率,勇於面對困難,以實踐社會公義為人生目標。對台灣最大貢獻是規劃、推動全民健保,也監督、改革全民健保。     曾是台大公衛所破格任用的最年輕所長,也曾是經營績效佳的醫院管理者。擔任衛生署長時,不改快人快語作風,嚴辭批判時局,痛斥惡質媒體,多次挑戰立法院及監察院權威,是民調滿意度最高的內閣成員,被譽為「非典型政務官」、「台灣最有guts的歐吉桑」。     另著有《拚公義,沒有好走的路》

、《台灣大崩壞》(天下文化出版)、《分配正義救台灣》(時報出版),《中華民國如何不亡!?》。 序一知識份子裡的一軍 王惠珀 序二用心、用腦、用愛寫出的作品 馬以南 序三胸懷國事,執著發聲 蘭萱 自序求生存,非革命不可   第一部 生存,充滿了危機 一、國家分崩離析 1世界危矣!台灣危矣! 2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3台灣大崩壞「進行中」 4「這個國家」的「這個總統」 5蔡政府的滅國大計 6台灣徹底崩壞──1450萬碎 7横遭暴政,人民當如何? 8獨裁防疫必敗 9雖未蓋棺,早已論定 10台灣民主進步了嗎? 11國家使人變愚蠢? 12民眾偉大,政府混蛋 13誰是統派,誰是獨派? 14誰撕裂了兩岸三地

的華人? 15新冠肺炎是中國的陰謀?   二、社會困境重重 161993年世界銀行的忠告 17人類是否「進化」了? 18科技造福或禍害了人類? 19信仰的善與惡 20人類能否超脫? 21台灣人真幸福? 22台灣社福制度的困境 23信任:台灣幸福之鑰 24勞保費率,高一點好,低一點好? 25超前關懷,不是只有萊豬及疫苗 26假如我是年輕人 27是女不嫁,還是男不娶?   三、健康危在旦夕 28失控的WHO與疫情 29如果疫情大爆發,要先救誰? 30新冠肺炎肆虐救人類? 31疫苗政治學 32上窮碧落下黃泉的健康照護 33台灣從未實施「全民健保」 34稅制不公有害健康 35該不該進口日本核食?  

第二部 革命,是唯一辦法 一、重塑政治典範 36馬克思的陰魂必將再起 37見證世界霸權的殞落 38後疫情時代的世局預測 39疫情當前,要錢還是要命? 40失敗的團結 41政客們,為了國家,請去死吧! 42政府應還權於民、還錢於民 43分配正義救台灣 44建交狂想曲   二、擘畫社福願景 45推動《超高齡社會發展法》迫在眉睫 46攜手共老:第三家庭的倡議 47超高齡社會的銀髮商機 48長照服務的未來 49願景工程:台灣的幸福與挑戰 50以社會儲蓄代替個人儲蓄 51如何讓社會福祉的效用極大化? 52社會福利該不該排富? 53教育資源再分配 54拿了社會資源,就該服務社會 55非懲罰單身,而是照顧家

庭 56健康員工,幸福國家 57請聆聽基因的呼喚 58關懷一下周遭的人吧! 59吃人一口,至少還人半口 60建立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祥和社會   三、完善保健醫衛 61控制疫情的重要關鍵 62學習與新冠病毒共存 63為何高端疫苗不應取得緊急使用授權? 64健康政策需要宏觀改革 65健保未來只能減,不能加 66建立就醫準則與倫理,提升醫療品質 67衛福部瀆職,民眾健康大倒退 68增進病友參與權 69我們都是病友 70死能如願,才是尊重生命 71酒駕防制尚須努力 72烈酒捐,此其時 73請響應新「節食」運動 74幫助別人是利他還是利己? 75奉獻的人,最快樂健康   附錄追求公平正義:楊志良教授 

江東亮、林佳霈、牛傑薇 序一   知識份子裡的一軍 王惠珀     幾年前楊志良教授致贈《台灣大崩壞》,這本書從公共衛生與人民健康福祉出發,暢談社會問題,敲開了人人關心的生命、生活及生存議題,聽說刷了九版。      這本書敲響了公共事務治理的思維及共識嗎?顯然沒有。因為往後多年,專業在台灣成了政治傾軋中的棄兒。於是九年後的今天,楊老師又有了《生存革命》一書。     筆者很榮幸獲邀為《生存革命》寫序。這本書以時間為軸,縱向切入,從包羅極多的研究資料及作者參與的國家治理經驗裡,寫出了台灣的國家治理與政治擺盪對社會的影響,是一本屬於社會寫實的歷史文獻。      楊老師的研究生涯是幸福的,因為

台灣有著集權式的戶政、勞保及健保制度,人民為楊老師提供了科學研究的一手資料。本書以厚實的數據,鉅細靡遺探討政策對社會變遷造成的影響,也陳述了迫不及待需要解決的亂象,是一本實踐「格物致知」、具有全方位視野的鉅作。      做為一個生命科學家,楊老師的書裡充滿人道思維。例如他說台灣「只有醫保,沒有健保」,發聾振饋,一針見血。他憂心「不婚、不生、不養、不活」的社會趨勢及生命傳承的斷鏈,將使不婚一族到老時無所依歸。於是在書裡針對國家政策、社會結構、經濟走向及個人的生活規畫,有著超前部署的先見之明。在我看來,楊老師已將朱熹理學「居敬窮理」的天理運行之道,做了完整的哲學思維詮釋。     為台灣民主自由

放言高論     思維導引作為,作為決定命運。領導人的思維決定著台灣的命運,也決定著一個世代年輕人的命運。當下的領導人沒有胸襟要當全民總統,注定了是個井底之蛙,以三軍統帥四軍、五軍的政權,井蛙見少識淺,在回聲的加持下,個個不可一世,自然失去反省能力。台灣缺乏范仲淹「憂於未形,恐於未熾」的識見,亂象就在國人眼前一一呈現,一晃20年。而思想禁錮、失去知識基底的人群,也注定走向感官反射式的理盲濫情。      台灣的社會發展給了我們因果論的臨場教育,在對「天反時(選錯人)為災,地反物(不公不義)為妖,民(進黨)反德為亂,亂則(台灣)妖災生」無感的時候,能做「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一軍,需要有「不怕被

出征」的勇氣。展讀本書,楊老師愛這塊土地,護台灣人民,氣政客糟蹋台灣,以及表達「苦難就在離我們不遠的前方」的心情,躍然紙上。     托爾斯泰說:「老天有眼,暫時不語。」就以歷史學家余秋雨在《千年一嘆》所說:「無知或未知不是愚蠢,真正的愚蠢是對無知或未知的否認。」向志良大哥致敬。     1975年,志良大哥、文成與我同時到了密西根大學安娜堡分校,文成在統計系,志良大哥在公共衛生系,我在藥學系。外子洪永泰以政治系背景,在文成的建議下跨系主修統計,終身從事社會科學調查研究。我當了文成結婚時的伴娘,志良大哥是我結婚時的介紹人,一群年輕人在安娜堡分校時,實踐著志良大哥書中所說的「友善家庭」,互相提攜

與照應。     這本鉅著讓我好驕傲,因為過了45年,志良大哥仍是那位在密大校園為台灣走向民主自由、生活共好而放言高論,綻放著理想主義風采的知識份子。     (本文作者為前行政院衛生署藥政處處長)   序二   用心、用腦、用愛寫出的作品 馬以南     2021年,新冠病毒(Covid-19)疫情在台北非常猖獗的7月,有天忽然在line的訊息裡,看到楊志良前署長送來他的短篇作品檔案,準備集結成書,要我讀後寫序推薦。我感到非常驚訝,也非常光榮,於是就答應了。給人出書寫序,可是本人「大姑娘上轎,人生頭一遭」。     楊前署長擔任衛生署長的時候,我就聽說過他,但是從來沒有接觸。我原在藥廠研發部

門工作,藥品登記許可證等歸衛生署藥政處監督管理,不過楊署長接任時,我已經退休了,只知道他為健保制度做了改革,讓這個舉世稱道的健康保險能夠繼續經營。這幾年來,我常在新聞上看到許多他的批評言論,都感到心有戚戚焉。     例如他重視預防醫學,稱「台灣只有醫保,沒有健保」。2000年我回到台北定居,享受到健保的福利,當時就覺得如果健保可以包含「健康促進與預防疾病」這部分,可能節省的費用還比較多。再例如他談到教育與健康的關係,很多民眾之所以缺乏公衛常識與健康觀念,都是因為缺乏教育。     還有他主張「善終」,不要做無效醫療,我也認真做到了。2014年,先夫因自體免疫問題而藥石罔效,最後忍痛移除多項支

撐生命的儀器,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的決定是對的。      2021年的農曆年初,我碰巧參與了由楊前署長贊助發起的台北市街友熱便當公益活動,在萬華區與中正區親手分送熱便當到街友手裡,這才見到他的廬山真面目。我看過他寫的許多評論,也讀了他的作品,感覺他不只是心直口快的學者,也是對自己的國家、社會與人民非常關心的長者。他常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並對執政當局提出建議與批評。      為民喉舌,直言無隱     如今拜讀楊前署長的七十多篇文章,涵蓋2008~2021年這13年間的散文與評論,從馬克思主義到兩岸三地的未來;從宗教信仰到對執政當局經濟與社會政策的當頭棒喝;還有對台灣人口老化與少子化現象的憂

心,以及長照保險、男不婚女不嫁、不生不育等社會現象的解決辦法;對勞工勞保的關心;對食安問題的建議;指出當前政府防疫政策的錯誤⋯⋯ 引經據典,針砭時事,旁徵博引,為民請命,深入淺出,下筆有愛。     直覺楊前署長就是一個為民喉舌的好公民,嚮往著「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養」的大同世界。而在嚴肅的題目底下,也不失幽默。他說「奉獻的人,最快樂健康」, 自認是「資源回收」,還幽默說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是因為「有些事想做也做不來了,所以不會踰矩」!     雖然心中明白這些呼籲有如「犬吠火車」,但在今天的政治環境與社會氛圍中,像楊前署長這樣還願意不斷直言無隱的人,實在不多。他不是政客,沒有任何政治意

圖;他不是名嘴,沒有收視率的壓力;他只是一個公衛專家,一個大學教授,一個學者,他真正用心、用腦、用愛寫出的作品,值得一讀。     (本文作者為退休生技人員)   序三   胸懷國事,執著發聲 蘭萱     這是一個國家紛擾撕裂,政治社會去權威、去精英化,鍵盤民主當道、草根言論火光四射的時代。人人可以出聲批評,卻無人能有效監督。      在這種氛圍下,楊志良老師在出版十年內第五本為國燒腦、臧否時政的書之前,曾經猶豫再三,並私下要我老實回答他,出書還有意義嗎?     我知道楊老師的考慮,當前書市如浩瀚大海,多數書籍付梓上架,猶如小石頭丟進海裡,縱使激起短暫漣漪,很快便如涓滴化為無形。    

 楊老師的直言評論素有大砲之稱,自然不只是小石頭;但政治言論近些年還有分眾化的明顯趨勢,同溫層裡的震耳砲聲,傳到不同立場者耳中,已彷彿遠方部落的稀微鼓聲,有時甚至阻絕在外。更不用說,就算砲彈狠狠擊中施政要害,民進黨政府因為外建「自我感覺良好」金鐘罩,一如他們過去嘲諷馬英九傲慢以對、充耳不聞,將可能是楊老師最討厭看到的結果。     良心與使命感終究勝利     倘若如此,還要多砍幾棵樹,何苦來哉?倘若如此,徒然引來藏身鍵盤後方1450的下流圍剿,何來執著發聲的理由?我想,這是許多真正胸懷國事、憂戚時政,不僅是想打知名度、騙選票,或是賺主持費、通告費和版稅的人,需要自我說服和心理建設的罣礙所在。

    思索至此,我腦中突然跳出陶淵明在魏晉南北朝亂世所寫,東方文人心中最佳理想國的〈桃花源記〉;想起文藝復興時期天文學家哥白尼,明知會觸怒教廷卻依舊堅持追求真相,發表地球非宇宙中心的《天體運行論》;又或者一部我很喜歡的現代小說《莫斯科紳士》,主角羅斯托夫伯爵在沙皇時期因文字被軟禁,雖囚於一方天地,猶堅守知識份子應有的良知自尊,試圖保有不被箝制的心靈與思想自由。     擁有身為知識份子、公衛學者不平則鳴的使命;不寫文章之餘,更多時間協助病友、關懷弱勢、專注政策,像是不曾卸下衛生署長的責任,我對楊老師最終的由衷之言是:「覺得該做的事就去做。一如一路走來,您只做對得起自己、對得起良心的事!」

  2020年夏天,經常採筍東籬下的楊老師,家中筍子盛產。套句老師常說的「吃人一口,還人一斗」,為感謝老師慷慨贈筍,自封老師「最佳筍友」的我,斗膽將老師和我之間的討論對話寫成序。     若你看到這篇序文,就表示在老師的天人交戰中,知識份子的使命感終究勝利。     (本文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自序 求生存,非革命不可 2012年初,本人出版《台灣大崩壞》一書,以冰冷的數據凸顯台灣不婚、不生、不養、不活(自殺)、年輕人沒有前景等,嚴重的社會解組現象。近十年過去了,前述的現象只有更加嚴重,而沒有任何舒緩的跡象;加上突如其來的疫情,更凸顯今日政府施政的腐敗與無能,讓庶民陷於民不聊生及驚恐之中。 求

生存是所有物種的本能,但由於個體不能永生,故均努力延續繼起的生命。台灣社會逆天道而行,是因為邪惡力量當道,少數人錢、權一把抓,以致萬民苦不堪言,故非進行生存革命不可。 分裂及弱化台灣的民粹政府 台灣從威權逐漸走向民主,再倒退到民粹化的敗壞,是從李登輝主導的修憲開始,造就超越美國的超級總統制。總統大權在握,甚至不必對國會負責。在陳水扁總統任內,朝小野大,尚有若干制約;馬英九總統對總統權力相對自制,常高度回應民眾及媒體的批評。但蔡英文總統則完全顛覆原創黨精英「自由、民主、愛台灣」的基本觀念,對權力為所欲為,將行政、立法、司法、監察一把抓,更不用說考試權,濫用人事到不知廉恥的地步。 更可怕的是行政權

與立法權,本應分立而平等,但蔡政府的行政權經常凌駕立法權,綠營立委政黨意識高於國會意識,完全自我馴化而全力配合1450及網軍,針對在野黨及民間針砭時事者,發動「認知作戰」。 新冠疫情更顯出執政黨七分從事政治鬥爭,不及三分從事防疫。他國是獎勵接種,台灣則是處罰「超前接種者」,疫苗分配更造成台南、雙北市長互控「占便宜」;接種順序分九類,造成各階層及世代間大內鬥;BNT疫苗拖延一年餘,最後仍回到原點,由民間公益團體與上海復星醫藥子公司簽約購買。 更可惡者,永齡基金會、台積電、慈濟基金會購買疫苗捐給政府,竟要「感謝蔡總統的恩准」,她忘了這是政府的責任,總統只是公僕而已。呂前副總統直言民進黨執政時死亡那

麼多人,「最好相信閻羅王會跟你算帳」。陳時中這位多次對國會說謊的政務官,公開承認3+11是他的錯,後又改稱3+11不是防疫破口,至今居然好官自我為之,而蔡總統仍然力挺,可見她是敗壞官箴之人。

中正區人口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店名:壹森泰食堂(師大第一腿)師大總店
電話:02 2363-3391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龍泉街31 號 (師大夜市)
營業時間:am11:00 - pm23:00
公休日:FB粉絲團公告
FB粉絲團:https://m.facebook.com/yisentaishihtang/?locale2=zh_TW
關於:
我們的堅持 :以天然,新鮮的辣椒, 檸檬葉 ,椰漿, 雨露 ,咖哩 ,香茅調味. 不加味精 ,鹽巴. 有酸,甜,鹹,鮮多種誘人口味 !。
#Meck大叔#壹森泰食堂師大第一腿師大總店#碳烤泰式雞腿飯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的地方依附與民眾參與關係之探討

為了解決中正區人口的問題,作者許擎 這樣論述: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位處基隆市東側八斗子地區,擁有北臺灣豐富的海洋資源與歷史人文,並以生態博物館為願景。至 2020 年,海科館共有博物館區、容軒園區、望幽園區、潮境園區、濱海遊憩區等五大區域,企圖打造無牆博物館園區。當代的博物館受新博物館學影響而重視博物館與地方關係,然而我們怎麼知道博物館能成為聯繫人、環境和社會的地方呢?而海科館提供的設施或服務,是否真的為地方居民所需要?為此,本研究以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為研究場域,探討地方居民對海科館的地方依附與民眾參與關係。本研究採取量化研究法,以基隆市海科館的「周遭六里居民」及「六里外居民」為研究對象,共回收 387 份有效樣本,以分析「周遭六里居民」

及「六里外居民」兩種空間尺度下的地方居民對海科館的地方依附與民眾參與關係。研究結果為:一、地方居民對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的地方依附直接影響民眾參與;二、不同的居住地、性別、教育程度與造訪次數等屬性的地方居民,對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的地方依附有顯著差異;三、不同的居住地、性別、造訪次數等屬性的地方居民,對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的民眾參與有顯著差異;四、周遭六里居民比六里外居民更常造訪海科館,在服務經驗、公共服務參與經驗的參與程度上也較高;五、海科館回饋給周遭六里居民使用的停車優惠方案使用率極低。根據上述結論,本研究針對海科館提出以下實務建議:一、改善海科館的物理性特徵以提升地方依賴;二、改善居民對海科館

的態度以提升地方依附;三、透過提升地方史興趣強化地方依附;四、透過實境遊戲涉入強化地方依附;五、多舉辦民眾能發表觀點和意見交流的活動以提升民眾參與;六、未來展示更新與活動辦理可調查地方居民感興趣的主題再進行規畫以提升民眾參與;七、針對敦親睦鄰停車優惠方案進行認知及滿意度調查,決定加強宣傳或調整方案內容。最後,本研究給予未來研究以下建議:一、加入更多變項;二、可考慮不同時間尺度的研究;三、結合質性研究深入了解當地居民的想法;四、研究對象區分明確、取得足夠的樣本數;五、蒐集樣本應更加分散與平均。

開一間鼓勵交流的社群咖啡館!:Community Cafe經營實戰指南

為了解決中正區人口的問題,作者齋藤保 這樣論述:

在地創業、長照關懷、育兒交流、社區再造、地產地銷……可以怎麼開始呢? 答案統統是:「開一間社群咖啡館!」     ◆場域的力量,最高!   「社群咖啡館」一字源於Community Café,是一個由在地居民負責經營的開放式公共空間。所有人都可以來這裡放空或與人相聚,進而創造形形色色的邂逅,為自己的生活場域與地區帶來各式新契機。     不論出發點是長照關懷、育兒交流,亦或推廣在地農特產、活化老舊社區、里山經濟,也不論最後發展得多麼多元,對於凝聚人群與力量、持續且具體推動社區意識或議題,社群咖啡館都是最實際可行、也最貼近日常的方式。     ◆一本具體教導如何經營社群咖啡館的實戰指南   本書

作者創立的「港南台城市咖啡館」如今已邁向第十五年,對於開咖啡館的錢從哪來?養得起多少位正職員工?怎麼找地點?房租的占比如何拿捏?有多少志工可以幫忙?訓練員工和志工的待客小祕訣是什麼?又該怎樣讓人聚集、流動?等問題,他將在書中手把手地大方分享關於社群咖啡館的所有know-how!     ◆日本亞馬遜讀者滿分評價   名人推薦     〜〜重量級專文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序)〜〜   朱明德.中華民國精品咖啡協會創會長   何志偉.中華民國立法委員   林承毅.林事務所執行長   高耀威.臺東長濱獨立書店「書粥」創辦人   盧秀卿.力麗基金會執行長     〜〜眾聲好評〜〜   Hally Chen

.《喫茶萬歲》作者、日本咖啡文化研究者   方荷生.臺北中正區忠勤里里長、「書屋花甲」創辦人   王琴里.雲林芒果咖啡館老闆、芒果女王   陳鈺萍醫師.助產所裡的belly daily咖啡館老闆 作者簡介   齋藤保     株式會社e-town董事長、橫濱社群咖啡館網絡代表。     一九六八年於富山縣福野町(現為南砺市)出生。於國立富山工業高等專門學校畢業後,遠赴紐西蘭生活兩年,回到富山YMCA擔任青少年教育與在地活動總監,二○○二年於橫濱市創業。     經營地區資訊網路e-town與設計事業的同時,自二○○五年開始提出「從cafe開始的有趣造鎮活動」口號,經營「港南台小鎮咖啡館」。

    為了推動在地團體、市民參加型的造鎮活動而四處奔波之後,從二○○七年開始擔任社群咖啡館社群生意支援事業製作人,於橫濱及全日本四處支援社群咖啡館的經營,也以地域製作人的身分推動「cafe達人」人才發掘與培育事業。     曾獲頒二○○八年「經濟產業省社群生意55選」、二○○九年與二○一三年「橫濱、人、小鎮、設計獎」、二○一○年「造鎮活動功勞者國土交通大臣表彰獎」。     目前擔任總務省地域力創造顧問、社群生意顧問/協調師、造鎮網絡橫濱共同代表、區域管理組織鹿島田DAYS幹事。   譯者簡介   許郁文     輔仁大學影像傳播學系畢業。因對日文有興趣,於東吳日語教育研究所取得碩士學位。曾

擔任日商多媒體編輯、雜誌日文採訪記者,現職為專職譯者。     譯作包含《東京歷史不思議》、《至死不渝的高速閱讀法》、《家事的科學》、《三明治研究室》、《三日間的幸福》、《海賊王的時代》。     Facebook:baristahsu   Email:[email protected] 推薦序 一處讓人與人、人與地重新鏈結的魅力之境/林承毅 推薦序 所有的故事,都從社群咖啡館開始/盧秀卿 推薦序 再怎麼說,融入社區最好的方法就是開一間店/高耀威 推薦序 打造一個幸福起點的空間/朱明德 推薦序 透過咖啡體悟深刻的服務哲學/何志偉   前 言 社群咖啡館    第1章社群咖啡館是小鎮的交

流據點:從港南台小鎮咖啡館的實踐開始 1誰都能輕鬆入內  2有場地才誕生的東西 3意想不到的發展讓地區變得更加豐富    第2章 分布於全日本的社群咖啡館:七個個性鮮明的實例 1讓養育小孩這件事為小鎮加分 2銀髮族照護機能與市民參與 3閒置房屋成為小鎮的緣廊 4將古民宅當成官民合力造鎮的據點 5串起整個地區的半開放式住宅咖啡館 6庭院咖啡館是大家的休憩處 7「行政機關×大學×地區」社群據點的實驗場所   第3章 開始社群咖啡館與持續經營的方法:從七個關鍵探索 何謂社群咖啡館的經營? 1設計想法  2款待的真意   3發掘人才與參加企劃的設計   4組織的建置與營運  5試著思考經營之道   6

學會可傳達的意志與力量  7重視共鳴點:合作與協調     解題 社群咖啡館於文明史的意義/名和田是彥  結語  推薦序   Community Cafe,一處讓人與人、人與地重新鏈結的魅力之境 林承毅(林事務所執行長)     無論是已經在日本或臺灣實踐已久的社區總體營造,或是因少子高齡等城鄉差距而從日本吹向臺灣的創生浪潮,也許兩者的實踐方法、策略與模式有那麼一點不同,但可以確定的是,如何讓人與人能夠再度鏈結,破除無緣社會、地方過疏等夢魘,重新讓人地串連,風土滋味、地域魅力的擦亮及找回,行動及實踐的關鍵,確實還是在「人」。     「所以要怎麼開始啊?」在各地演講結束後的交流時間,我經常被

前來聆聽的熱血鄉民這樣問。     我通常會問對方三個問題,第一個是「你有家鄉可回嗎?」如果答案是「有」,就接著問第二個問題「你有家業可接嗎?」如果答案是「沒有」,那就是第三題,通常我也會直接建議,如果沒有什麼想法,那就回鄉去開一家酒Bar!     「林老師你是開玩笑的吧!我們家那種鄉下誰會去啊!」其實我是認真的,走過臺灣與日本,看過那麼多不同案例,老實說許多地方有個共同問題,那就是沒有地方可以有效地讓人聚集在一起,尤其是夜晚,這也是許多想要返鄉的年輕人的顧慮。他們也許過慣了都會生活,帶著決心返回家鄉,卻發現生活是這樣的單一,晚上無處可去,所以改變常常就從夜晚一間營業中的酒Bar開始。  

  不要小看一家酒Bar,在人口不多的地方,旱地拔蔥般的存在也許本身就帶有些許違和感,但當店開起來,持續營運,慢慢地你就會看到一些不認識的人,默默地來喝一杯,這時如果有一個充滿魅力的店主前來招呼,進行人脈串連,熱絡的酒場就將成為在地夜晚的人群聚集點,不只從都會區回來的年輕人找回昔日回憶,當地生活多時的中壯年也從這樣的體驗當中,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魅力。人群的交流就從這而起,而屬於這樣的真實故事,近年也真的散見於全日本各地,如同本書所提出的コミュニティカフェ(社群咖啡館)般,成為活化街區或地域的一帖經典武器!     而無論是社群咖啡館或地方酒Bar,也許兩者鎖定的目標客群不同,但共同點都是在創造一

種「聚」,讓人與人、讓人與地,可以在此相互交會。唯有鏈結人的關係,當對於地方的真實,依戀及課題日漸深刻,許多的行動才會因此而起。地方報、地方網站,甚至一場又一場的交流會、分享會、小市集、音樂會等,都是在情感交匯下的集體創作,如此以人為本,以在地為歸依的據點(Hub),讓人在此找到舞臺、找到自信、找到同伴,建立跨世代的支持系統。     書中「港南台town café」的真實案例,再度讓我們見識到,改變往往就從一個人開始,十多年前齋藤保先生懷抱著夢想與信念,義無反顧地投入,如今「社群咖啡館」的概念與模式早已擴散到日本許多角落,而這些點,就猶如是隱藏區域之中的關係催化劑,聚集著不同的年齡層,展開多

樣性的活動。     這也讓我想起近幾年青年發展署推動的青據點、國發會推動的青年工作站,以及經濟部推動的在地青年創育坊,當我們先撇開「青年」兩個字,這些計畫背後的目的,不就同樣是「聚」嗎?因此,關鍵還是在於,你可以用什麼樣的模式,營造什麼樣的氣氛,透過什麼樣的活動,還有以怎麼樣的計畫來吸引人。     創生要成功,地區要共榮,城鄉要翻轉,實質的改變,往往就從這樣的行動開始,期待屬於臺灣style的社群咖啡館遍地開花,而在實踐之路上,請別忘了隨手帶上這本祕笈前行!   推薦序   再怎麼說,融入社區最好的方法就是開一間店 高耀威(臺東長濱書店「書粥」老闆)     這幾年,每次參與各地單位討論如

何與地區建立關係時,我都會建議:「何不在裡面開一間店看看?」無論對方是研究單位、地方協力組織、行銷策展公司,我都給予同樣的意見。開一間店代表著某種破釜沉舟的決心,店是必須透過良好的經營才能持續,也因為在最前線與消費市場接觸,能如肌膚接觸空氣一般,實際感受到環境的脈動。     由於我自己本身就是透過開店連結社區,開過的店的類型,無論是服飾店、食堂、書店或複合工作室,都帶著開放成為一個交流基地的想法而經營,所以本書作者齊藤保先生所描述的畫面與他的思維邏輯,讓我非常的感同身受,連突然莫名其妙地幫客人帶小孩的場景,我也同樣經歷過,深深明白那種「把自己的尾巴連結到店,店再連結到鄰里」(電影《阿凡達》裡

納美人藉由尾巴與其他物種連結)的生命共同體狀態。     書中描述關於「超越金錢交流的價值」、「即興的演奏家」、「水到渠成的人才仲介」,以及各種為了促進交流所發展出的基地核心理念「育兒中心」、「銀髮族照護聚會所」,或是為了兼顧生存及而設計出的經營模式「可帶外食,賣門票做為協助基金的咖啡館」、「以看護為主體,自由切換主題的咖啡館」,這些種種帶著想要改變小鎮的社會實踐精神,結合「非得把店好好經營下去」的頑強生存鬥志,實在讓人敬佩又欣賞。     文中有一段,描述某次活動中,高中生直接對商店組織嗆聲「這刊物很無聊」、「沒辦法讓知道這個小鎮的有趣」,最後演變成高中生主導刊物的編輯與設計,還自己騎腳踏車

去發送,讓人感到生猛的民間力量,地方就是該這樣充滿蠻性又幽默的創生才好玩嘛〜     開一間能創造各種連結的店,藉著微小的力量促成陣陣漣漪似的傳遞效益,小小的社群咖啡館幾乎可以說什麼都做得到啊! 前言 某天午後。 三位主婦將布小物攤在桌上,一邊喝著有機紅茶,一邊聊著天。看她們的樣子,孩子應該都已經長大了吧。不時傳出笑聲之餘,她們的雙手也不斷縫著印有花朵的布。 一旁的桌子坐了四名男女,正開著電腦與筆記本討論事情,看起來像是討論活動或講座。從堆積如山的資料以及他們認真的眼神,可以感受到這場討論多麼重要。 沙發區有位戴著耳機,獨自喝著熱可可的高中女生。應該是邊聽音樂邊讀書吧,桌上擺著一些看起來像參

考書的書籍,還有可愛的盒子。 吧檯區的銀髮族女性正與穿著圍裙的工作人員聊著手工藝品的發貨流程,廚房裡的志工與工作人員一邊談笑聊天,一邊用心製作湯品。 這裡是位於橫濱市南部,距離JR京濱東北根岸線港南台站兩分鐘,屋齡高達四十年的大樓。 由四扇高達三˙六公尺門片所組成的大門實在讓人為之震攝。由於大量使用神奈川縣在地杉樹打造,雖然營業了十四年,這裡依舊洋溢著美妙的香氣。深度長達十二公尺的壁面則是展示架,上頭擺著密密麻麻的「小箱商店」。 這間面積僅二十二坪的咖啡館與一般的咖啡館或雜貨店不太一樣。壁面設計成展示架的模樣,架上不只擺放介紹當地資訊的書報雜誌與傳單,也銷售在地麵包店手工烘焙的麵包,以及身障福

利設施製作的甜點,同時還有來自日本各地小鎮或災區的特產。更棒的是,這裡常常舉辦手作工坊、鎮民交流、音樂沙龍、銀髮族照護課程等活動。 位於廚房深處的後院則擺放了電腦、影印機、四臺電話與其他的事務機、書籍,形成一處不可思議的空間。 除了支薪的臨時工作人員,這裡許多工作人員都是志工,而這也是這間咖啡館的特色之一。 港南台小鎮咖啡館(以下簡稱「小鎮咖啡館」)除了是一間咖啡館與手作工坊,更是社區營造與舉辦在地活動的交流園地,所以又被稱為「社群咖啡館」。十四年前開幕之際,社群咖啡館這個名詞根本還沒誕生,最近卻在日本各地迅速普及。十年前,橫濱市內這類咖啡館只有零星幾間,如今已激增至六十五間。

社區長者身、心、社會衰弱指標與跌倒及恐懼跌倒關係

為了解決中正區人口的問題,作者李宗翰 這樣論述:

導論:本研究將衰弱的定義從傳統的身體層面,擴大到涵蓋身體、心理與社會層面,並加以闡明長者衰弱與跌倒及恐懼跌倒的關係。方法:本研究為橫斷研究採方便取樣收案,研究對象為居住或生活於臺北市中正區65歲以上長者(N= 693),以迴歸分析控制相關變項後,探討跌倒及恐懼跌倒與衰弱的關係。結果:心理及社會衰弱期與跌倒顯著相關,而身體衰弱期僅在未控制心理及社會衰弱變項下,才與跌倒顯著相關。另各衰弱前期中,僅心理衰弱前期與恐懼跌倒顯著相關,而各衰弱期(身體、心理及社會)皆與恐懼跌倒顯著相關。討論:心理或社會衰弱者,即使無身體衰弱狀況,仍需針對其心理或社會衰弱情形進行介入,以降低跌倒發生的機率,又身體衰弱者除

可進行體能訓練介入外,也可藉由改善心理及社會衰弱情形,來預防跌倒。另心理衰弱者需從衰弱前期即進行恐懼跌倒防治。本研究指出心理及社會衰弱與身體衰弱不同,評估時須各別考慮身體、心理與社會衰弱情形,以全面檢視長者衰弱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