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紀念堂聚餐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中正紀念堂聚餐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施慧玲寫的 施慧玲的媽媽經:不一樣的自閉兒 和伊唯塔.傑魯巴維的 沉默串謀者——真相,為何隱藏在眾目睽睽之下?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台北】中正紀念堂平價溫馨義大利麵!『曼鯊鯊餐坊』可愛 ...也說明:訪店日期:2021/12/4 離中正紀念堂捷運站距離很近的『曼鯊鯊餐坊』 是一間很溫馨的餐廳,裡面充滿著大小鯊魚陪伴平價親民的價格適合三五好友聚餐、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字遊出版 和早安財經所出版 。

國立中央大學 歷史研究所 王成勉所指導 陳志翔的 蔣中正的基督信仰與抗日戰爭 (2019),提出中正紀念堂聚餐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蔣中正、抗日戰爭、基督教、軍人信仰。

而第二篇論文中原大學 建築研究所 黃承令所指導 陳禹璇的 中正紀念堂場所精神之研究 (2017),提出因為有 場所精神、中正紀念堂、紀念性、紀念物、紀念空間的重點而找出了 中正紀念堂聚餐的解答。

最後網站【台北】中正紀念堂CAFE de GEAR 被綠意包圍的老洋房咖啡廳則補充:之前Mia和Kai在中正紀念堂附近上課,同桌的同學決定在最後一堂課程結束時和老師吃個飯,. 感謝老師的細心教導讓我們受益良多。這次的聚餐就選定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中正紀念堂聚餐,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施慧玲的媽媽經:不一樣的自閉兒

為了解決中正紀念堂聚餐的問題,作者施慧玲 這樣論述: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我們都習慣以成就、學歷、證照去評斷一個人,甚至每個人都被標以數字來作高低的評價。但是,對於這些「星星的孩子」們來說,這些世俗的東西並不能證明他們的價值。施慧玲老師是個星媽─她擁有一個充滿幽默感的自閉症兒子,並且以她的「高大師」為驕傲。本書並非一本教導如何教育自閉症的孩子或是與自閉症孩子如何相處的育兒指導書,相反的,是告訴大家如何去看待自己孩子的分享。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無論性別、種族、宗教,也無論是否健全或是不完美,都是特別的存在。但是我們總是看到不完美的那一面,去忽略了孩子美好的那一塊。本書用溫柔敦厚的口吻,細細描述這個一家三口是如何的開心生

活著。媽媽是用一個加分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兒子─開口說話了,加分;正確的執行動作,加分;對於班上的活動狀況外到「獲選大隊接力」,加分。對於人生的每一個意外或是每一個突發狀況,只要可以陪著孩子成長,走著的又是不一樣的風景。面對這個不按牌理出牌的孩子,媽媽突然發現人生不是0或100的選擇題,反而是可以在自己舒服的區間快樂的跳舞。      世界需要不同的思考,孩子需要不同的角度去肯定。      這是媽媽經,一個不一樣的媽媽的育兒經。    本書特色      每位媽媽都該擁有的一本書!     用輕鬆的語調,記錄陪伴高功能自閉兒的成長過程。     陪伴孩子走出自己,攜手邁向友善社會!      

蔣中正的基督信仰與抗日戰爭

為了解決中正紀念堂聚餐的問題,作者陳志翔 這樣論述:

自蔣中正為了迎取宋美齡,而答應岳母改信基督教後,基督信仰就開始越來越深入蔣中正的生活,進而影響其處事的想法。蔣中正身為一名軍人,也是當時中國的領導人,蔣中正的思想與精神戰力,是值得深入關注的。基督信仰對於蔣中正而言更是值得探討的重要一環,尤其在戰爭的危難時刻。 1937年抗日戰爭正式爆發,日軍的優勢裝備與武器,使國軍戰況危急。在長達八年的戰爭期間,無數的大小戰役與戰略因素,一直困擾著蔣中正。本文將抗日戰爭分為三個時期,第一為戰略守勢時期;第二為對峙獨立作戰時期;第三為太平洋戰爭時期。本文將以這三個戰爭中的艱困時期,來探討蔣中正與基督信仰的關係,緊扣戰爭與外交進程與基督信仰之主題,將「軍

人與信仰」之特殊性與重要性就凸顯出來。

沉默串謀者——真相,為何隱藏在眾目睽睽之下?

為了解決中正紀念堂聚餐的問題,作者伊唯塔.傑魯巴維 這樣論述:

什麼也沒做,什麼也沒說,你,真的確定自己,是個好人嗎?   惡人的劣言壞行固然可憎,好人視若無睹的緘默更可怕。世上許多不幸,源自沒有說出口的事。我們雖然自認只是不贊一辭的旁觀者,卻在不知不覺中,成了沉默的共犯…… 當我們眼見真理卻不發一語,就是我們開始死去的時候。   人們常會拒絕承認明擺在眼前的事實,在無心或有意中,成了沉默的串謀者,「國王的新衣」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但否認諸如亂倫、酗酒、貪污、大屠殺等社會或歷史真相,卻不是童話故事。在家庭、組織、社會,甚至整個國家中,充斥著沒穿衣的國王,還有,基於恐懼、痛苦、羞恥,或難為情等種種複雜情緒,不敢(或不願)聲張的沉默民眾。   沉默的串謀存在於社

會各階層,從家庭到公司,從私人情感到政治策略。它是一種集體行為,需要訊息的傳遞者及接受者共同對訊息諱莫如深。令人不安的真相隱藏在眾目睽睽之下,大家心知肚明,但卻不可談論、不宜議論也不可觸及,就像屋中的大象,明明巨大無可否認,眾人卻小心迴避,心照不宣的佯裝沒看見。   對於人們在面對日常生活或政治社會上「公開的秘密」時,所抱持沉默和否認的社會模式,作者帶來新穎獨特的見解。本書來回穿梭於不同的社會階層,從日常生活到大規模的歷史事件,並從新聞事件、戲劇、小說、童話,以及電影援引例證,旨在幫助我們了解「沉默串謀」背後的演變過程,以及為何我們會坐視所有人其實都知道的真相,試圖一起對現實視若無睹。作者告訴

我們,像這樣的串謀是如何發展、開啟社會壓力,導致人們即使事實明擺眼前卻依然拒絕承認。他也揭示,每個串謀者的否認是如何與其他人形成共存式的惡性循環,以致如癌細胞蔓延;當有更多人共謀,特別是當涉及重要的權力差異,沉默通常更加凝重。   沉默不僅是恐懼的產物,也是恐懼的一大來源。要克服恐懼,我們往往需要攤開那些一開始造成恐懼的不可談論的事情。沉默拖得越久,就越需要「以沉默掩飾沉默」。我們越集體否認大象,牠們越盤據在我們心頭。要打破這種暗中作祟的否認循環,有賴於公開討論「不能被討論」這種現象本身。本書提出了第一個有助於推動此種討論的系統化嘗試。 本書特色 日常生活社會學領域中,本書是關於集體沉默的第一

本完整研究著作。 作者簡介 伊唯塔.傑魯巴維(Eviatar Zerubavel)   美國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社會學教授。著有:《七日週期》(The Seven-Day Circle: The History and Meaning of the Week)、《完美界線》(The Fine Line: Making Distinctions in Everyday Life),以及《時間地圖》(Time Maps: Collective Memory and the Social Shape of the Past)。 激發我一度死寂的心(推薦序)陳浩 00

9 序 017 1 沉默的串謀 027 眾目隱藏的真相 029 視而不見,充耳不聞,緘默以對 031 恐懼與尷尬 035 震耳欲聾的沉默 039 公開討論「不能被討論」現象 046 2 為什麼否認屋裡有大象? 061 留意與文化 063 學著視若無睹 067 不相干法則 071 禁忌 075 世故 079 3 誰在說:別提那檔子事 091 注意力與權力 094 媒體的宰制 098 別多管閒事 101 閉嘴 103 非正式的壓力 108 大家一起來旁觀 117 集體的共生關係 119 沉默築起的雙層壁壘 123 拒絕承認否認 126 旁觀者與幫凶 128 沉默如癌細胞蔓延 132 5 可是,國王

明明沒穿衣服! 141 膠帶不是拿來封嘴的 144 幫大象打上聚光燈 148 目盲與耳聵 153 6有些事情別說的好 165 保留顏面 168 製造麻煩的叛徒 170 別興風作浪 172 7 沉默,及其所崩壞的…… 179 變形的現實感 181 犬儒心態 184 導致孤獨的,是沉默 186 曲折的社會迷宮 188 黑暗中,殘酷和墮落在滋長 191 把大象趕出去 193 推薦序 激發我一度死寂的心 陳浩   大女兒剛上幼稚園的時候,教她學規矩和禮貌,見到人要打招呼,鄰居都稱讚她乖。一天我們進了電梯,裡面有鄰居一對夫婦,她對那男的喊「伯伯好」,「好乖啊」,然後對女的喊「婆婆好」,完了,密閉電梯

裡的空氣霎時冷凝固,我完全不知如何反應,所有人都像面具一樣維持著苦笑的臉,除了我家這位不知發生什麼事的小朋友。還好我們在五樓就逃出了電梯。   我笑彎了腰,她還問:明明就是個婆婆呀,你看不出來嗎?坦白說,要不是她開口叫婆婆,我壓根沒注意女的比男的看起來老很多,女兒誠實的說出她觀察到的真相,觸犯了某種社會禮貌的禁忌,很多年後她在自己的部落格裡寫了這則她小時候的「糗事」。我則是在讀了這本《沉默串謀者》之後想到書中所寫的,為什麼改寫後的<國王的新衣>寓言裡說出真相的是個天真的小孩。 在我的記憶所及,還有不少相關的故事:   我的青少年時期曾經有過一個對宗教十分虔誠(或熱血)的階段,不少寒暑假是在神學

院裡度過,讓我熱情冷卻的是一個事件:一天晚禱過後,修道院裡某神父的房間裡傳出淒厲的吼叫,隨後是家具翻倒的聲響,但沒有任何人談論這件事,它像一個禁忌,跟隨一連串的我本來就有的疑問,不只是情竇初開的少年對獨身禁欲等等直接的疑問,也包括神的試煉何以如此嚴酷,但一晚上這神父原有的完美神格般的形象不但完全破滅,我明明感受到許多人都有的懷疑眼神卻都垂首沉默,那巨大沉默導致的疑問更具破壞力。   大學讀的政治系是我的第一志願,當然也是台灣退出聯合國和老蔣總統去世等事件對我的影響,可以想見這可是一個當年的愛國青年。我讀的大學曾經是國民黨的黨校,幾乎所有的教授清一色忠黨愛國,但是政治系無論如何教的都是英美民主,

課堂上卻常緘口不談論時政。一次在教授家中聚餐,酒後教授忿忿談起新建的中正紀念堂,竟說這是搞人格神化,開民主的倒車,他死也不會進去那座「廟」,對大一新生的我是極有衝擊性和啟發意義的一段談話,影響頗大(至今我仍未曾進入那座高聳的廟裡參觀過),但疑問更大的是教授在課堂上仍然照本宣科,只是一場酒後吐真言。而隨後幾年在我的大學生涯中,「校外」接連發生中壢事件、對美斷交、美麗島事件、軍法大審等,走到街頭到處都有黨外群眾演說,課堂上的沉默、比沉默更糟的以說教的方式製造更多的沉默,在在激起了心中更巨大的疑問,我被迫早早便逃離了教室,自己去社會中找尋答案。   到黨外雜誌當編輯和到報館當記者也是我找尋答案的方式

。新聞前輩對我說:「你只要去跑國會,幾天之後你便自動成為反對派。」我跑的路線便是國民大會、監察院和立法院,萬年國會裡都是我爺爺輩的老人,雖然不乏值得尊敬的認真議事的不老仙,但更多養老院失智迷蹤的奇觀。國民大會選舉總統時,提著尿袋掛著點滴抬著擔架投票的末日怪譚,歷歷在目,卻全都是新聞報導的禁忌,別說電視的鏡頭一律避開,平面攝影更是自律得緊,大家都知道,按了快門是自找麻煩。我小小一個初級文字記者,早就知道不必多費筆墨,寫了也是被丟到字紙簍,更會被認為是麻煩製造者,以後旁觀者的機會都將被剝奪。這是平生親歷僅見的龐大製造沉默的機制,如果置入本書作者傑魯巴維的分析結構,細說此一沉默的串謀過程,足足可以另

寫一本相同厚度的書。   那幾年的我過著「雙重生活」,和少數幾位新聞同業一樣,報館下了班就到黨外雜誌熬夜寫稿,把光天化日所見怪現狀和盤托出。一日某情治單位人員約談,閒閒道出我在黨外雜誌寫稿所使用的筆名,少有漏網,我竟也不甚驚奇,因那時已捅了更大樓子,訪問南非歸來在報系周刊上寫了短短幾篇「種族隔離」現狀及異議者的訪問,南非大使館發動「製造沉默機制」,發函給「黨中央」、外交部和報館余老闆,將《中國時報》及我本人列為不受歡迎機構及人物。而稍早因為寫了南韓反對領袖金大中的訪問稿,闖過類似的禍,余老闆一肩承擔,債多不愁也。南非南韓彼時俱是親密的「裸體國王」的友邦。   讀了這本《沉默串謀者》除了套入往事

,應驗作者觀點,也有現實的參照。昔日黨國威權,製造沉默的殺威棒,猶不能制止眾人眼見國王裸體由默息而耳語而喧譁,終有摧枯拉朽的一日。但沉默的串謀,仍一再重演,民進黨由黨外運動而建黨而取得政權,八年後百日內兩次選舉打回原形,黨內檢討反省支支吾吾,無處不癢卻騷不著癢處,有智者是該讀讀這本書了。   就說該黨的志士們如何以擴大敵我矛盾的方式串謀黨內的沉默吧,所謂「排藍民調」哪裡是製造沉默的開端呢?怎麼開始培養地下電台自我挾持的呢?怎樣「拿下」公私營媒體做為懲戒與鬥爭的工具?怎樣以拋紅帽子的手法處理內部矛盾的呢?怎樣互相聘用小舅子大姨子進單位的呢?怎樣自我催眠「台灣人民都對不起我黨」的?以上這些觀點,他

們黨內早有人認為昭彰如屋裡的大象,但更大的沉默力量仍然咬定乃「敵方的中傷」,和選前不同的是,沉默串謀者的結構因敗選而鬆動了,民進黨內對這類發自內部的聲音,已經不再能發動噤聲、閉嘴的報復和懲處。   同樣的,民進黨內的智士們如果仔細閱讀這本《沉默串謀者》,可能也應該會驚心動魄吧,書中處處警句,至少對下面這段話不會沒有感覺吧:   說來諷刺,沉默串謀的存在,部分是出於維護團結之故,然而由於它阻礙了誠實、互信的關係所不可或缺的開放性溝通,反倒傷害了群體的團結。為了「保護」群體,沉默的串謀往往反倒讓群體機能出現障礙。   沉默也會導致道德淪喪,因為它打開了傷害的大門。這就難怪沉默連同祕密,會成為違法犯

紀者的一大武器。畢竟,殘酷和墮落都「在黑暗中滋長,要驅除它們,你必須投以最明亮的光芒」。   《沉默串謀者》一書沒有提供打破沉默以後的集體更新之途,旨在還原巨大沉默力量的串謀形成經過,指出它的危害,作者最後說,「正是由於人們集體否認其無所不在的存在,才使『大象』得以如此龐大。一旦我們承認了它,彷彿變魔術一般,大象便會開始縮小。唯有當人們不再串通著忽略它,我們才能終於將這頭傳說中的大象,趕出房間。」作者在卷首將本書獻給諾姆,說﹁對於他敢看、敢聽、敢說的勇氣,我由衷佩服。   坦白說,我愈活愈容易沉默、容易屈從於沉默的脅迫,我也佩服敢看敢聽敢說的勇者,願他們激發我一度死寂的心。 (本文作者為作家、

資深媒體人) 第一篇:壓抑彷彿是……一道強制沉默的命令……彷彿是一種告白,表示對此沒什麼好說、沒什麼好看,也沒什麼好知道的。──傅柯《性史》(The History of Sexuality)「注意力規範」的存在,意味著人們對於何者應予以忽略,抱有一定程度的共識。然而,這樣的共識不見得總是存在。舉例來說,一般的傳統觀念中,習慣將藝術從視覺、聽覺環境分割開來,對此,藝術家試圖提出挑戰,像是竇加(Edgar Degas)的《女人與菊花》(A Woman with Chrysanthemums)、皮蘭德婁(Luigi Pirandello)的《今夜我們即興演出》(Tonight We Impro

vise)1、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的《紅黃藍的菱形構成》(Diamond Painting in Red, Yellow, and Blue),以及凱吉(John Cage)的《四分三十三秒》(4’33”),莫不是出於強烈自覺意識,對傳統注意力約束所進行的大膽攻擊2。而對於族裔應否列為大學入學許可評鑑要素的爭議,基本上則是一場涉及「關聯性」的論爭。情侶之間針對另一半是否管得著自己過去性經驗而引發的激烈爭執3,同樣提醒著我們:雖然有時候沉默是符合眾人期待的,但其他時候是否恰當,則很難說。到目前為止,我們探討了引發沉默串謀的規範壓力,然而,迫使我們漠視某些事情的社會壓力,只有一部

分是來自於規範。人們注意及談論的範圍,是由社會規範及政治限制共同所界定的;我們所看、所聽、所談論的內容,同時受到規範壓力與政治壓力的影響。唯有深入研究引發沉默串謀的政治環境,我們才能理解在童話故事<國王的新衣>中,為什麼是國王(而不是,好比說,他的某個隨從)沒穿衣服,才能如此戲劇性地捕捉所謂「屋裡的大象」的精髓。注意力與權力我們的第一步,就是研究在注意力與言論的社會結構中,「權力」扮演了何種角色。畢竟,社會關係通常涉及權力糾葛,而沉默與否認,則往往是權力分配不均的產物4。我們掌握哪些消息,某種程度上,取決於我們擁有多少權力。舉例而言,「機密」(遑論「最高機密」)與「非機密」資訊的取得管道,有其

規章限制,視人們的安全等級而定;消息靈通的程度,往往也與權力地位的高低互相呼應。權力也使人有能力掌控傳遞給他們的訊息多寡。假如一個人是透過非正式的管道取得資訊,而擁有這項資訊可能會帶來麻煩,那麼,這個人日後就可能會佯裝自己不知情,藉此逃避責任。畢竟,比起「知情不報」,「完全不知情」的風險,是要低得多了。因此,那些居高位的人,對於那些自己實際上心知肚明的非法行動,也許會保持「徹底且全然的不知情」(正式的說法,是「脫鉤」),以免受到牽連。或許,約翰.米契爾(John Mitchell)確實不曾向尼克森提及任何與水門案相關的事件,好讓尼克森保持「無菌般不知情」,因而免於法律上的麻煩5。然而,權力也使

人必須承擔更廣的注意視野,例如在科層組織中,社會位階愈高,所必須注意的層面也愈廣6。因此,一個旅長的考量,應該比他麾下的營長更全面,而營長的視野,又應該比連長更宏觀。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只有極少數資深的FBI官員,才有能力把該局鳳凰城與明尼阿波里斯分部,在九一一世貿中心與五角大廈攻擊前提供的資訊「串聯起來」。不用說,連長之所以從戰術而非策略角度看待軍事狀況,是基於規範上的角色期望所致,而非個人缺乏好奇心使然。我們平常也不會將校長與一般教職員對於校務的認識與關心程度不同,歸因於個人的好奇程度不同。權力不僅賦予人們更廣的注意範圍,更重要的是,它也賦予人們控制他人注意範圍的能力。舉例來說,透過擬定必讀書

單,老師決定了學生認為何者值得研讀;當律師試圖插入反對意見來吸引法庭注意時,法官有權決定接受或駁回其抗議。權力,也與言論範圍的「控制」有關。畢竟,通常是由上司指示部屬「別提那件事」7。舉例來說,當小布希要求當時的俄羅斯總統普丁加入伊拉克戰爭時,正是基於掌握言論範圍主導權的微妙政治角力,激得普丁說出,美國長期盟友沙烏地阿拉伯與巴基斯坦,在助長全球伊斯蘭恐怖主義中,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8。要控制他人的注意力與言論範圍,最常見的方法,就是控制「議題」(agenda)。從決定哪些議題該列入(其實同時也暗示了何者不該列入)討論範圍,進而正式定義「檯面上」媒體的宰制當然,國家領袖之所以能「抓住」全國注意力,

靠的是大眾媒體攫取注意力的力量(而且靠著廣播或電視,甚至能讓全國民眾在同一時間注意同一件事情)10。事實上,媒體決定了哪些事情會出現在我們的共同雷達螢幕上;雖然他們並非總能成功指揮我們想些什麼,卻「極其成功地支配我們想到什麼」11。此外,藉由決定哪些議題或事件登上報紙頭條、成為廣播及電視新聞的焦點報導,他們顯然也決定了社會大眾對新聞重要性的感受12。媒體光靠「不報導」,也幫忙阻擋了各種議題進入我們的意識。這種情況不僅出現在所有電視、廣播、報紙皆受政府管控的極權社會,就連多元化的政治體系,亦是如此。舉例來說,對於它們所認定在選舉中無足輕重的「弱勢」選人,美國媒體幾乎不約而同地拒絕報導13,很明顯

的,這麼做也限制了這類「沒有被報導」的新聞的重要性。大眾注意力的延續時間長短,其實也受到媒體的宰制。從我們經常接連數週追蹤某則新聞,卻在媒體停止報導後立即忘得一乾二淨,即可見一斑。特定議題或事件,會成為大眾關注焦點,然後停留一陣子,接著逐漸淡去,形成了一種由媒體主導的輿論注意力週期。從這角度來看,也許「犯罪潮」(crime wave)所反映的,是大眾對犯罪活動的關注隨媒體報導而產生的特定變化,而不是犯罪率真的有所升降14。畢竟,即便是非常重大的新聞事件,也往往在風頭過後,退到公共雷達螢幕上較不顯眼的位置,最後完全銷聲匿跡。最好的例子,就是《紐約時報》在二○○三年四月二十一日,於頭版底發表的聲明

:「最近幾週占據獨立版面的伊拉克戰爭及其後續效應的報導,今日起,回到正常新聞版面,起自第十版。」

中正紀念堂場所精神之研究

為了解決中正紀念堂聚餐的問題,作者陳禹璇 這樣論述:

諾伯休茲(Christian Norberg-Schulz)於西元1979年所提出「場所精神」,希望透過對「場所精神」的關注,探討場所本身的氣氛與有形的空間的連結,說明場所的空間特性,發掘場所的本質與價值。中正紀念堂設立於西元1975年,原為紀念先總統蔣中正的紀念物,為元首型紀念館,至今逐漸開始以不同的面貌呈現在世人面前,擁有「紀念館」、「博物館」、「公園」、「古蹟」、「市民空間」、「觀光景點」、「反叛空間」等多重身分。在2000年總統大選政黨輪替後,執政黨政府開掃蕩被視為權威象徵的中正紀念堂,直至今日中正紀念堂仍飽受爭議。本論文將討論中正紀念堂所乘載的歷史、記憶與其所擁有的價值,以及它在人

們心中的特殊性、重要性、紀念性。探討一個原先具有權威紀念意義的場域,如何在歷史的進程中,轉變為一個活動豐富的空間,滿足民眾多元的需求,成為不同族群的對話空間,體現歷史記憶的沉澱以及凝聚後其價值與紀念意義。本研究以場所精神為核心對中正紀念堂的本質做研究,探討中正紀念堂的起源到現今發展的過程、象徵意涵、空間的使用方式以及其園區內各方面的演變。再以現象學的角度於現場進行實地觀察,並記錄中正紀念堂園區內的使用現況,以觀察人和環境的互動經驗、園區內所發生的各種行為活動、空間的使用方式為主。注重人們產生於園區中的地方感、認同感以及各種獨有特質,其中也包含空間環境的共同記憶與人文意義。藉此得知中正紀念堂園區

當前所扮演的角色與功能,了解其能賦予地方特殊意義或價值,展現其存在的意義,以及延續歷史、記憶的重要性。透過歸納與分析整理其使用者特性、使用關係、空間意義,並透過手繪來表現空間使用型態,剖析中正紀念堂的場所空間的特徵,以及民眾使用中正紀念堂的情形為主要探討內容,進而構築出其場所精神的輪廓。紀念性的價值與意涵亦隨著時代而改變,在社會與政治的轉變下,紀念場所可能會產生與最初設立時不相同的意義。希望透過歷史與空間的面貌做探討,尋找出中正紀念堂區的場所意象及屬於自己的場所特質,使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價值能夠相互彰顯且被延續,客觀的傳達其場所精神,並以此做為日後保存以及未來研究參考用。同時說明了有形(如景觀

、場所、路徑、物件)與無形(記憶、口述、儀式、慶典)的價值,皆能賦予場所意義與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