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人均gdp排名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亞洲人均gdp排名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王世榕寫的 2031中國崩潰 和山嵜一也的 用心的草率:看似不認真的英式精準,卻是成熟的做事智慧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Gdp 排名台灣也說明:台灣在1970-1990年代經濟高速發展,躋身亞洲四小龍之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 ... 台灣最新人均GDP達到5萬2304美元(約156.4萬元台幣)排名全球第19,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前衛 和大是文化所出版 。

國立中興大學 國際政治研究所 廖舜右所指導 黃璽帆的 國家品牌的質性與量化研究:馬來西亞與日本之案例分析 (2015),提出亞洲人均gdp排名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國家品牌強度、國家形象分析、軟實力。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山大學 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 鄭博文所指導 吳家豪的 從群聚觀點探討台北金融中心之研究 (2003),提出因為有 產業群聚、金融中心、區位商數的重點而找出了 亞洲人均gdp排名的解答。

最後網站亞洲各國人均GDP排名(1980-2026) - Zuvio 校園話題則補充:亞洲 四小龍GDP排名比較(1980 ~ 2026) | GDP Normal of 4 Asian Tiger Ranking ... 亞洲人均GDP最高的國家| 亞洲各國人均GDP排名(1980-2026).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亞洲人均gdp排名,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2031中國崩潰

為了解決亞洲人均gdp排名的問題,作者王世榕 這樣論述:

2031年,中國,既崩且潰!   自2003年中國以「和平崛起」做為治國基調以來,十餘年間,中國不但躋身開發中國家之列,甚至於2010年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然而,建構了「偉大的中國夢」後,為何「中國」及「中國人」普遍不受到喜愛,甚至令人厭惡呢?在光鮮亮麗的外衣底下,包裹著的卻是幾千年來腐朽的專制體系及醬缸文化,又將把中國帶往何處?   本書從中國歷代天子主義、儒家思想、民族性、漢字系統、中共政權等多方面進行探討,大膽預言在2031年,「22大」來臨前,中國即將面臨社會與制度的大崩潰! 專文推薦   「本書完整地把中國官宦們心底最不願看到的悲哀情景,綜理了出來,屈指詳估他們將在

2031年崩潰。」──城仲模(台灣法治政策研究基金會董事長)   「如果中國執政者對於王老師的言論視同水火,再一次的封殺及禁止,那麼就提供走向崩潰的一些必要條件。」──張家春(中國文化大學勞工關係學系副教授)   作者簡介 王世榕   年近八十,台北市人。   在國內學士碩士畢業後,60年代遠赴比利時布魯塞爾大學勞研院進學,畢業後再赴日本遊學一年。   曾擔任聯合國國勞局官員、美國亞洲協會駐台執行長、大學教授、英文日報(Taiwan News)總主筆總編輯等職務。於2002至2008年扁政府時期擔任我國駐瑞士大使,任內完成拉法葉案子,取回百億台幣歸還國庫。   活躍於國內外社團

法人、財團法人。雖年近古稀,仍好學不倦、好發議論,忙碌異常。今(2017)年11月生日期間,與台北銀髮族總會人員遠征百岳向陽山和嘉陽湖。   推薦序/城仲模 推薦序/張家春 自序 第一篇 韜光養晦,和平崛起 第一章 韜光養晦 第二章 和平崛起 第二篇 中國夢 第一章 大國崛起 第二章 中國夢 第三章 強國夢 第三篇 認識中國(Chineseness) 第一章 天子主義 第二章 停滯的社會 第四篇 一窺中國的民族性 第一章 中國人的自我(ego) 第二章 土匪與癟三 第三章 六四與中國人性格 第五篇 漢字的負面影響 第一章 人類語文之演進 第二章 漢字符籙化現象 第

三章 漢字是弱智文字 第六篇 大崩潰的分析 第七篇 「王位」繼承問題 第一章 習大大第十九大的大佈局 第二章 2027年的新佈局 第三章 新上任的天子 第四章 打台灣,救中國 第八篇 為什麼大家都不喜歡,甚至討厭中國 第一章 政治經濟方面觀察 第二章 從社會文化面了解 第三章 歷史心理方面推論 第九篇 中國 第一章 誰要侵略中國 第二章 中國對世界文明的貢獻 第三章 人類未來的希望 後記   自序   1997,在經過文革十年的浩劫之後再過十年,老將鄧小平終於出掌大局,開始「改革開放」。不改革,準死;不開放,那就再薙髮,回到古代吧。因此個人不揣鄙陋,寫出些看法,書名叫《和平七雄

論》,希望中國的未來領導班子記取中國幾千年的教訓。中國在「宋朝」以前,還有一點東西對世人有點貢獻,所謂的四大「發明」和相對和平安定的小農生活。至於皇權至上的大帝國起起伏伏,幾乎無年無日的殺戮(古來大帝國的特色,東、西方皆然),獨尊儒教因而窒息了帝國的生命力和應變力那就更不用說了,乃是「必要之惡」。   宋以後中華帝國只能耍耍嘴皮子。其實,政治僵化,經濟走下坡,這是中國的真正面貌,至於後來一些腐儒還在辯稱截至鴉片戰爭前,中國尚握有世界一半的白銀,白銀來得快去得也快,真是信口雌黃。十九世紀,西歐社會已經大不一樣了,已然崛起,不再是騎士僧侶的封建制度社會;相對的,中華帝國早已成笑柄。只是身為當事人

的中華帝國讀書人不知,仍在猛抽鴉片,病態地欣賞中華仕女們的美麗小腳。   1997,世人已看出中國好像逐漸多少建立自信,但在中國往何處去的大方向上,中國似乎仍不知所措,似乎仍隨波逐流,保住政權成了唯一要務。當時的心態是管他往左往右,已走投無路,只能摸著石頭過河了。個人以為中國要定下心來,真誠檢討過去,認真了解自己(national identity),了解中國大陸此一大塊陸地上,是否有必要維持一個帝國的存在?《和平七雄論》書中再三指出,   中國有必要好好思考過去統一一半、分立一半的歷史。中國共產黨敢不敢大膽放手,讓中華帝國徐徐「打散成七個獨立的國家」,讓中國大陸上幾千年來第一次主動地散發

和平的空氣,第一次在此塊大地上各地區人民尊重對方,第一次學習合作。在「中央政府」的精心策劃下,十年,卅年或五十年,由老舊的大帝國和平地、慢慢地演變成七個國家。我在該書中說,有的國家可以不採行皇權至上的天子主義;有的國家可以推動民主政治看看;有的則試圖建立左派的烏托邦國家⋯⋯。建立時期長短不論,現在或未來五十年內都可以。只要各地區/各國提出行動表(PERT),一個時間表以及一紙和1997 年時的中央政府共同簽署的合約即可,保證支持以和平方式建立獨立自主的國家。當然,為了表示對國際社會的尊重,第三個表則由聯合國再加以確認並保證一旦有事,將出面調停,和平解決。當然,這只是「書生之見」,但在「言論自由

」的大纛下,提出來Brainstorming(集思廣益)一番,應當對當時徬徨的中國領導分子有點幫助。可惜,宛如「石沉大海」,而我也「嚇得」從此不敢再去中國遊歷。   二十年又匆匆過去了。中國已由當年的「不知我是誰」變成了至少是響叮噹的義和團愛國分子。中國在國際上該如何自處或與他人互動,雖仍然生澀,但是,走上軍國擴張主義,學學當年日本大帝國的作法,總是不錯的選擇。殊不知當年日本帝國是要建立一個大東亞共榮圈,來向當時的西方殖民帝國相拮抗,證明亞洲人也是有資格當殖民者的,也是有資格建設一個令西方稱羨而無法染指的共榮圈。   令人訝異不止的是,今日中國雖步上當年日本大帝國的擴軍道路,卻遲遲未能提出

令世人和西方耳目一新和願意追踵的願景。十八、十九世紀法皇拿破崙沾來的自由、平等和博愛的法國大革命口號和布爾喬亞(資產階級)的理想,十九世紀大英帝國提出的自由貿易,甚至二十世紀的美國也致力於民主的推動。但是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呢?提出什麼理想來帶領大家?取出孔家店應景?不可能吧!中國怎麼會變得這樣?   近卅年來,中國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世人的神經。「進步」太神速了,經濟成長率太快了,龐大市場、人口,以及聰明勤奮的中國人,一下子在2010 年就將中國打造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把日本比了下去。一些好事者還鼓譟,說在不久的將來(二十年內,約在2030 年),中國將會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但一個

如此神速成長的經濟體(至今中國每人平均GDP 尚未達9千美元,世界排名還遠遠落後),卻由幾千年來的老專制體制和腐朽的儒家(儒教)思想在指導和運轉,一群只知官商勾結的人治關係系統竟然要在人權盛行、平等盛行的民主法治社會裡開花結果?天下有如此違反科學和常識的定理或事情嗎?為了達成兩大目標(2021 年建黨百年和2049 年建國百年),中國駕著這部附加上神奇馬達的老馬車飛馳。「心浮氣躁」之餘,又拿著民族主義、愛國主義做成的鞭子,在鞭策前進,中國已瘋狂得把自己變成土匪,而把人民逼成義和團。中國人的老毛病發作,精神分裂了。中國已發瘋了,這就是個人寫本書的初衷。中國會清醒否?我看不會。 和平崛起 改革

開放後,海外的華裔企業家紛紛挾資懷技進入「祖國」中國,連一向不對盤的台灣商人們也在六四之後,陸續前進中國;不寧唯是,連一向彼此競爭慘烈的東亞四小龍,和亞洲的日韓、澳大利亞,也都搶灘中國,不吝將技術和資本投入中國。只要帶來資金,帶來技術,就是帶來工作、職業、安定和發展。隨著社會的穩定,經濟的復甦,特別在2008 年全球股市大動盪之後,歐美等地的資金更是紛紛進入中國。而拜開放交流政策之賜,一些海歸派(年輕的中國留學生,所謂的歸國學人)也陸續回國奮鬥。一步一步地,在2010 年,距離六四大屠殺還不滿二十年時,中國的經濟規模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多傲人的成績!中國已儼然成為第三世界邁向工

業先進國的模範生了。 然而這種令人驚豔的經濟成果,主要的支撐力量,基本上還是來自國家。換言之,即由共產黨所領導的資本主義體制所建立的。西方的資本主義由下而上,由中小型企業在自由公平的競爭體系中,在財產受到政府的保護中,一步一步地發展上來的。由中小型企業,往上到區域性企業,再跨越國界成為跨國公司,到然後,才成為大型的跨國企業,在最近數十年拜全球化趨勢和風氣之賜,匯成幾乎可以左右世界政局的跨國大企業。這些跨國大企業,全球迄今也不到千家而已。然而光以資本而論,目前世界十大跨國企業,中國就佔了四家,關鍵即在中國走的是黨國資本主義制度,以黨國全國之力,拉拔國內國企(soes)和具特殊關係的大型企業(一般

說來,企業主或經營者與黨國大老們具血緣或利害關係),在舉國為後盾下進軍國際,縱橫業界。以資本主義的跨國功能和現代機制,輔以黨國之特殊(patronage)關係,再加上中國數千年來代代流行的血酬人情關係,此即有名的具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老實說,這一套發財的利器,讓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強人總統,垂涎不已。

國家品牌的質性與量化研究:馬來西亞與日本之案例分析

為了解決亞洲人均gdp排名的問題,作者黃璽帆 這樣論述:

1996年學者賽門.安霍爾特(Simon Anholt)首先提出「國家品牌」的概念,之後國家品牌排行的推出,也讓影響層面更廣,世界各國更積極投入,越來越多人關注國家品牌,成為一項不可忽略的觀察指標。英國Brand Finance公司在2010年開始推出國家品牌排行榜,而在2014年公佈的國家品牌強度排行榜中,馬來西亞的排名不但領先台灣,同時也領先日本,表現引人矚目。馬來西亞領先日本的這種差距是跟我們一般的刻板印象不一樣的,因此馬來西亞與日本間彼此經濟實力及軟實力的消長,其各自的國家品牌策略之間的異同,值得進一步的探討研究。本文採取Brand Finance的國家品牌強度4指標「投資」、「商品

與服務」、「人民與技能」及「旅遊」為研究模式,來評估馬來西亞與日本的國家品牌強度。研究結果發現:(一)原生環境與政策內容的高度相關性;(二)馬來西亞在「旅遊」、「人民與技能」、「投資」等3個面向的品牌強度均優於日本;(三)企業品牌行銷「PDCA」理論的不適用性。

用心的草率:看似不認真的英式精準,卻是成熟的做事智慧

為了解決亞洲人均gdp排名的問題,作者山嵜一也 這樣論述:

  ◎英國主辦奧運,觀眾席居然只用臨時支架構成,這是草率還是聰明?   奧運結束後不留蚊子館,所有場館融入都市計畫,全世界只有英國人能辦到。   ◎為什麼被公司解雇了,英國人會視為生涯的勳章?   ◎英國人的好服務,是堅持請奧客出去!   ◎英國人工時比日本短很多,人均收入卻比日本高,   他們堅持合理的付出:「程度剛剛好」的努力,其中蘊含什麼做事竅門?      英國,這個已開發的「成熟國家」,常讓人覺得沒什麼飛躍的發展,天氣差……。   但本書作者山嵜一也深耕英國建築界12年,曾任倫敦奧運特聘建築師,   12年來,他從熬夜加班以示認真,變成夏季日照長就請假,冬天大雪就停班待在家;   結

果,工作效率不僅沒有減退,反而得到更多從容、氣定神閒的餘裕,   作者於是體會出,這種看似不認真的英式精準,卻是成熟的做事智慧。      ◎精準的工作態度——做到「這樣就好」:      ‧國定假日很少,所以休假絕不手軟,為了準時休假,大家會發狠!   英國人能面不改色的一次休三週的有薪假,但休假之前他們會化作拚命三郎,   拚死命把工作處理、交辦完。而全公司的人都願意為了同事的休假全力配合   ──因為輪到自己休長假時,也需要同事分攤工作。      ‧天氣惡劣,上不上班?不用問老闆,自我負責:   英式職場相信員工會自我判斷、自我負責。   一台筆記型電腦,一杯咖啡,在家優雅開工、線上開

會,   只要工作準時完成,沒人管你在哪裡完成。      ◎紳士的溝通方式——嘴角、目光、喬、巡。      ‧內向不善社交?跟英國警察學這招:   在辦公室擦身而過,反應不及也沒關係,嘴角先上揚。   學學英國警察,他們在值勤時會特地跑去小餐館用餐、買外帶咖啡,融入人群,   店裡頭遇到民眾,一定與對方目光交會、微笑,警察執勤竟能讓人覺得好親近。      ‧看似毫無意義的問候,其實能建立交情:   一句看似沒什麼意義的「你好嗎?」最能展現關心,開啟閒聊契機,   更是培養團隊默契的關鍵句。      ‧有禮冷漠?錯,英國人超會「喬事情」:   怎麼拜託,遠比拜託什麼更重要,你知道英國高手

喬事情之前下什麼功夫嗎?   其次,英國人非常能理解,面對面討論這招有多好用,絕不用電子郵件簡單處理,   對方就算覺得:真拿你沒辦法。結果還是被你收服。      ◎泰然自若的活著,叫成熟:      ‧懂得享受不方便,這叫成熟。   倫敦的特產:地鐵罷工。英國通勤族不叫苦連天,而是帶著「悟道」的表情、   彼此噓寒問暖的進辦公室。      ‧規定很嚴,但溝通了就給彈性空間:   在英國,只要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開口要求,就能多得到一點空間。   連和銀行打交道,所需文件都可以溝通出雙重標準!      ◎「有所不為」的聰明,顯得個性      ‧破衣舊鞋?英國人買什麼犒賞自己?   穿的

衣服有洞、騎的單車鐵鍊生鏽,因為錢要花在品味生活。   英國人看美術展像逛街,買藝術品像買鞋,比起打扮、掛上一幅畫心靈更充足。      英國人怎麼定義工作?他們不過度追求成長,而是在工作過程中追尋其他價值。   所以他們重目標、逆向思考、刪除不必要,並享受過程。   英國人的彈性,是為了追求更大的效率。    名人推薦   大英國辦公室小職員/Tammy   《經理人月刊》總編輯/齊立文    作者簡介 山嵜一也   一級建築士。山嵜一也建築設計事務所代表。      1974年生於日本東京都。芝浦工業大學研究所肄業。後於2001年隻身赴英,以觀光簽證的身分應徵當地五百家以上的公司

,被其中59家直接謝絕面試,就此展開在英國的建築生涯。任職於Hakes Associates時,以遊客中心的設計入選RIBA獎。之後轉任Allies & Morrison公司,負責歐洲最大地鐵轉乘站──國王十字聖潘克拉斯站的設計現場監察。其後負責製作倫敦奧運整體規畫模型、參與後奧運主要計畫架構、格林威治馬術競技場的現場監督工程。   Twitter:@yamazakikazuya 譯者簡介 林佑純   淡江大學應用日語系畢業,曾在日商企業擔任祕書,現為專職譯者。熱愛旅遊及接觸世界各地文化,相信任何類型作品皆有迷人之處。翻譯作品類型有奇幻、文藝、心理、財經、休閒等,期許自己成為廣度、深度

皆具的日文譯者。      譯有《管理你的慌張:「慌」能激發鬥志,也會壞事,所以要管理,這是經醫學證實有用的臨場絕招》、《人才或廢柴,主管如何一句話聽出來》(以上皆為大是文化出版)。   推薦序一 英國人的彈性,是為了追求更大的效率 推薦序二 學學英國人這樣想、那樣做 前言 不太認真的英式精準,成熟的做事智慧   第一章 精準的工作態度——「這樣就好」 1.奧運後不留蚊子館:不做不必要的事 2.天氣惡劣,上不上班?自我負責 3.付錢就是大爺?好服務得拒絕奧客 3.國定假日很少:為了準時休假,發狠啦 4.聖誕節別去英國:他們連病假都提早安排了 5.你想彈性上下班,就別要求人家

假日服務   第二章 紳士的溝通方式——嘴角、目光、喬、巡 1.內向不善社交?跟英國警察學這招 2.毫無意義的問候,能建立交情 3.哪裡是公司的情報交換所? 4.年輕人請陌生老人喝一杯:受教了 5.有禮冷漠?錯,英國人超會「喬」事情 6.從「巡」看出本性:請客與被請客   第三章 工作表現日不落,英式生活這情調 1.合理的付出:「程度剛剛好」的努力 2.伺機表現:你不為人知的一面 3被解雇是一種勳章:當成笑話講 4開門的鑰匙人:工作時間留白,面對自己 5公司必留避難所:給上班一點喘息 6英式的生活情調:懂「留白」   第四章 泰然自若的活著,叫成熟 1懂得享受不方便,這叫成熟 2路上沒車,慢慢

的闖紅燈吧 3規定很嚴,但溝通了就給彈性空間 4英式幽默:我的梗,夠聰明就懂 5天氣糟糕、食物難吃的享受 6英國女孩好難追:男女平等但女士優先   第五章 「有所不為」的聰明,顯得個性 1奧運寒酸?英國人「不為」,而非不能 2嬉戲和發呆的藝術館,造就人文素養 3破衣舊鞋:英國人買什麼犒賞自己? 4讀什麼?穿什麼?有型與率性 5日本人在倫敦被問路:合群不該成了壓力 6預測未的最好方法,就是去創造它——談永續   後記 從容、氣定神閒的餘裕 推薦序一 英國人的彈性,是為了追求更大的效率   還記得我在英國上班的第一天,很興奮但也很緊張。   找了半年工作,終於得到一份正職的辦公室工作,會

興奮是難免的,而緊張其實伴隨著很多憂慮,例如我的破英文不知道在上班時夠不夠用、溝通會不會有問題、不知道如何與同事相處,也不清楚辦公室裡有什麼潛規則,包括同事午餐都吃什麼、是自己帶便當還是出去買午餐?當時我連這種小事都擔心。   最後,我只好告訴自己,帶著開放的心態、入境隨俗,既然在英國公司與英國同事一起討生活,就照著他們的規則吧。   剛開始工作時,當然遇到很多「衝擊」,但也只能在心中默默的喊:「啊!這樣子啊!」   對於工作和生活態度,英國人認為兩者應該要達到平衡,即使有時需要加班,仍會盡量不讓加班犧牲了生活品質。因此英國人喜歡加早班,早一點進公司,而不是下班後留下,繼續加晚班。此外,

對英國人來說休假是天經地義的,不必不好意思。放空休息一下,再回來上班會更有效率,也能走更長遠的路。   本書作者還提到了,他在英國的工作期間,有四次被解雇及聘用的經驗及心情。在亞洲社會,被炒魷魚通常是很嚴重的事,總會讓人聯想到,公司營運不善或個人績效不佳,所以被解雇時,作者心情受挫、很難釋懷。但是,在英國的就業市場中,裁員是很常見的。像我上班的公司,依據公司經營的方向,每年幾乎都有一次組織調整,所以有些職務會被裁撤,但也會產生新的職缺。如同這本《用心的草率》作者說的,可以視「解雇」為「改變工作環境」的契機。   當我閱讀這本書時,常冒出共鳴:「對呀!這個我也體會過,原來英國人這樣想!」、「

我的辦公室也發生過這種情況。」我覺得英國人的彈性,其實是為了追求更高的效率,而彈性跟草率可能只是一線之隔,他們會用心的思考後並彈性的規畫。   2012年,英國舉辦的倫敦奧運,確實是一件國家大事,整個籌備過程相當複雜,需要嚴謹的規畫,從建築設計、規畫節目、訓練志工,都是以「年」、「千人」這種單位的規模來做準備。   然而,負責整個倫敦奧運的機構,居然是個臨時的公司組織(Private Company Limited by Guarantee),由它來招募各種人才和籌備活動,而奧運結束後,整個組織就結束營運。一般人可能會想,怎麼可以用臨時成立的組織,來籌備如此重要的奧運,應該要由固定的單位,

或有相關經驗的公司來承辦才是。   使用臨時的公司組織,看似沒有經過嚴謹的考量,其實這是因為考慮到臨時組織更有彈性、能聘用各種人才,並發揮最大的效能。如果是固定單位(如體委會),或長期營運的公司,就會受限於既有的公司營運方針,也可能沒有足夠的人才和雇員的彈性。   這個看似草率成立的臨時組織,卻不是一個草率的決定。   倫敦奧運期間,這項盛會幾乎成了全民運動,大家想盡辦法搶票,要去會場看比賽,每場電視轉播的收視率也都很高,英國國家廣播電臺(BBC)在轉播比賽的同時,也鼓勵大家,不論老少都要多多運動,一起喊出口號:「Get Inspired!」(受啟發)。   希望大家透過本書作者參與籌

辦奧運、觀察英國人對工作的想法和做事方式,也受到啟發。Be inspired! 大英國辦公室小職員/Tammy 推薦序二 學學英國人這樣想、那樣做   在你每日生活的場景裡看到「觀光客」時,或對方詢問你可能不會去吃的餐廳、不會去遊玩的景點時,你心裡八成會想:「他們沒有看到這個城市或國家真正的樣貌。」易地而處,換你去別的國家當起觀光客時,或許你也是別人眼中,那個毫不懂門路的過客。   然而,到異地、他鄉時,人們其實是很不甘願只當個「外人」。除了參訪名勝古蹟外,如果有任意門、有內行人帶路,我們更想去當地的巷弄市集、繁華街區,一瞥當地人是怎麼生活、上班的。最好還可以到尋常老百姓家坐坐聊

聊,如此一來,才能真正了解一個陌生地域的內裡。   要做到這一點,你到當地生活的時間勢必得夠長。《用心的草率》這本書就是在英國工作超過十年的日本建築設計師,分享他在英國職場上感受到的思想差異和文化震撼。   不難想見,一個在日本讀完研究所、沒什麼工作經驗的年輕人,帶著一口破英文,到英國求職、就業,在體驗到文化衝擊前,他先遭受到的無非是挫折。所以,我想先談談作者的勇氣和行動力。   很想看看這世界,但你敢勇敢去闖蕩嗎?   「好想去國外工作或生活一段時間喔,不是旅行或觀光,是想真正的在當地生活」。你是否聽過身邊的朋友這樣說過?還是說這話的人就是你?然後呢?現在你在哪裡?   根據作者自

述,他研究所畢業,單純的懷著「想見見外面世界」的念頭,便在2001年隻身前往英國。到了當地,自然也不是一帆風順,而是吃足了苦頭,像是他在求職時,「投遞了上百封的應徵信,也接獲了數不清的『未錄取』通知」,最後好不容易才有一家設計事務所錄取他。   試著問問也做過「出國生活、工作」夢的自己,你有這樣的執著和毅力嗎?把一個念頭轉化為行動力,給自己一個探索世界、挑戰自我的機會。   或許是英文不夠好的緣故,作者好不容易找到工作後,沒幾個月就被解雇了。往後,在英國的十二年間,他一共被解雇了四次。   相較於日本職場,有終生雇用的傳統(近年來已有所改變),對作者來說,被解雇不只是職涯上的挫敗,更是自

己的能力被否定了。不過,換個角度想,也正是因為他開啟了這道跨越國界的門,他才能積累多次從失敗中站起來的經歷,並得以近身觀察到英國企業和工作者對解雇的看法:   有些企業就是依循著「有業務才招募、沒必要就解雇的單純規則……勞、雇雙方無時無刻都處在緊張狀態……彼此互不依靠,只是為了短暫的共同目標而在一起。」   至於被解雇的工作者,雖然不免有人會覺得灰心喪志、難以釋懷,但也有些人將之視為參戰後的舊傷疤、輝煌的勳章,他們覺得這「不表示自身的能力不足,反而較近似於運氣不好」,而且待在同一家公司有一段時間了,有機會到別的地方看看,不也很好嗎?   日本視角的英式人生哲學   本書作者以旁觀者的視

角,懷抱著熱忱,想成為參與者,並深入觀察英國人的工作哲學、溝通技巧、思考模式、生存法則和創造理念。   粗略的說,我對日本人的刻板印象是拘謹,對英國人的既定印象是嚴肅。但是在這本書裡,日本這個島國人民的思維,對照於英國這個島國,似乎更壓抑、更無法放鬆,於是通篇處處可見「日本人習慣這樣想、這樣做,但不妨學學英國人放輕鬆,那樣想、那樣做」。   對於來自臺灣這個島國、工作環境還算自由的我而言,書中有些文化衝擊乍看之下會覺得,這還真只是追求完美、戰戰兢兢的日本人,才會覺得「新鮮」或值得一書。比方說,感冒、身體不舒服就請假;為了休長假,就急著把工作提前做完;即使自己是前輩,面對後輩的請教,不懂就說

不懂;在馬路上,左右兩側沒有來車,即使遇到紅燈,也直接過馬路……。   當然,書裡還有更多只有在英國生活、工作過,才看得到的景致和細節。特別是作者的建築設計背景,讓他深入觀察和分析,2012年倫敦奧運時,怎麼會和為什麼會建造出,沒那麼富麗堂皇、驚奇壯觀的競技場地。這也是全書的精髓所在:看透事物的本質,不為了完美而追求完美,而是從長遠的眼光逆推回現在,做正確而不浮誇的事。   我很喜歡作者對英國地鐵的註冊商標「mind the gap」的觀察和詮釋。書裡寫到:「走在倫敦街頭時,我常被陌生人問路或問時間。我一臉看起來就是個外國人,這些人為什麼還是像面對同胞一樣,向我詢問這些事情?」在臺灣,你會

去向一個看起來就是外國人的人問路嗎?   「mind the gap」原本是提醒乘客留意火車和月臺間隙的警語,但是在英國,或許是他們非常尊重人與人之間的差異(gap),所以已經發展到「將差異視為理所當然,心中沒有外國人與當地人的區別」。   差異,很多時候是衝突和誤解的來源,卻也是促成溝通和理解的契機。跟著作者一起戴上日本人的眼鏡,看待英國人的工作和生活哲學,最後再加入臺灣人的視角,三方對話,為自己的人生開拓新的視野。 《經理人月刊》總編輯/齊立文 前言 不太認真的英式精準,成熟的做事智慧   「成熟國家」、「紳士淑女之鄉」、「過往至今一直是經濟大國」、「大英帝國」……從很久以

前,英國就擁有許多稱號。   這個島國距離亞洲十分遙遠,位於歐洲大陸北方,人口約6500萬人。無論你是否曾到訪過英國,會拿起本書來讀,表示你或多或少對這個國家有點興趣,或有些印象。   談到「英國」,你會先想到什麼?   街頭巷弄的紅色電話亭?灰濛濛的天空?樸實的磚瓦建築?白金漢宮周邊威風凜凜的衛兵?穿梭在街道上的紅色雙層巴士?顯眼的英國米字旗?或是有「黑帽子」之稱,車頂偏高的計程車?   如果被問到對「英國人」有什麼印象,大多數人又有什麼反應?   有些人常接觸英國文學或電影,可能會聯想到態度裝腔作勢或紳士風度。有些人則會想到,街頭年輕人穿著時髦、隨性搭配粗織毛衣,或應付完工作後,

時間還早就往酒吧跑。   我在英國生活了十年以上,也融入了當地的生活,從英國人的談吐中發現,這些形象絕非浪得虛名。   從亞洲人的角度來看,以上任一項特點,似乎都帶著些許的負面意味。但事實上,英國號稱「成熟國家」,它有許多特點,值得亞洲國家借鏡,例如生活方式、工作型態等。   這本書可以說是我長期在英國工作、生活,並透過當地人的行事風格,希望能介紹一些新的觀點,讓我們能以此為參考。   百封履歷遭拒,到負責奧運監工   先簡單的自我介紹。   我在日本的研究所學習建築設計,於2001年前往英國,在倫敦負責住宅改建,和設計橋樑、音樂廳等各式有關建築的工作。   用這麼簡單的一句話帶

過自己,讓人心中有些忐忑。因為這段歷程對我而言,幾乎可以用「坎坷」來形容。我當時在完全沒有社會歷練的情況下,隻身前往英國,不但寄出了上百封應徵信,也收到了不計其數的「未錄取」通知。最後,好不容易才被當地的設計事務所錄用。   當時我的英文程度不算好,所以沒過幾個月就慘遭事務所解雇。輾轉任職於其他幾間事務所後,才總算在一家略有名氣的建築事務所穩定下來。一開始,我在地下室的模型部門負責製作模型,但為了能早日成為獨當一面的建築師,我數度積極的向上司表示,想負責現場監工,也就是到工地現場,監督工程進行。2007七年,我終於獲得監工的機會,而且還是負責知名的倫敦地鐵轉乘站──國王十字聖潘克拉斯站(Ki

ng's Cross St. Pancrar Tube Station)的改建工程。當時我心想,終於能脫離模型部門,和在地下室工作的日子了,沒料到又馬上轉移到另一個「地下工程現場」,心裡不免多少覺得有些遺憾。   事實上,在英國工作的過程中,我發現自己與2020年東京奧運有著不可思議的緣分。   我曾參與2012年奧運主辦國徵選階段的模型製作工程,以及計畫奧運結束後,該如何活用園區空間的「後奧運主要計畫架構」(Legacy Masterplan Framework,簡稱LMF,將於本書中詳細介紹),之後還負責現場監工格林威治馬術競技場。   2013年,我回到日本東京。沒想到,這次輪到我

的故鄉爭取到奧運主辦權了。   我在英國生活了12年,所以無論在工作或生活上,都受到當地相當大的影響。此外身為一名建築師,能夠實際參與倫敦奧運這場盛事,對我來說更是難能可貴的經驗。   不過度追求成長,追尋其他人生價值   在英國,我得到了許多特別的經驗,也曾與各式各樣的人接觸。   其中,我感受到英國人生活在成熟國家的智慧。   對他們而言再普通不過的事,看在我這外國人的眼中,都十分先進、又相當簡單。因此在工作和生活中,我開始嘗試他們的想法和做法。舉個實際的例子來看,英國人在工作時,通常很懂得放鬆,換個說法就是,不過度追求成長。   從GDP(按:Gross Domestic P

roduct,簡稱GDP,國內生產總值)來看,英國的GDP確實比日本來得低(按:根據2015年世界銀行的統計,英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在全世界排名第5,約300萬美元;日本則是第三,約四百萬美元;臺灣排在第22名,總產值約為52萬美元),而且看似沒有積極的追求經濟成長。雖然GDP只能顯示出一個國家的全體動向(而且英國的人均GDP高於日本〔按:根據2014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英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在全世界排名第13名、日本排在第24名、臺灣則是第34名〕),仍不免讓人深思英國人究竟是怎麼定義工作的?我得到的結論是,他們不過度追求成長,而是在工作過程中追尋其他價值。   不過度勉強,就能以較持續

、有效率、平心靜氣的心態達到目標。根據一些統計結果顯示,英國人的總勞動時間比日本短,但勞動生產力卻比日本高出許多。   思考這類問題時,我總會想到「認真」的日本人,包括要懂得察言觀色、嚴守時間、顧客至上、工作力求完美……。就算日本人自己不這麼認為,但無可否認的是,其他國家人眼中的日本人,大多有這樣的傾向。   當然,認真這項特質有它好的一面。但認真過頭,甚至會極端到過勞死(這個詞彙已經成為世界通用的名詞了)、憂鬱和自殺。如果沒辦法用較輕鬆的心態面對工作,在長期的壓力累積下,認真過頭的工作者往往會把自己逼上絕路(英國的自殺率只有日本的1/3)。   看似「寒酸」的倫敦奧運小祕密   我會

這麼開始想的契機,就是剛才在自我介紹時提到的倫敦奧運。   相較於其他國家的奧運會場,倫敦奧運的主場館實在讓人感覺有些「寒酸」。不過到後來,我才知道這樣的會場其實是經過精心設計的,自此我才開始深入觀察英式的思考方式。   你知道倫敦奧運的「聖火臺」現在在哪裡嗎?答案就藏在英國人「永續經營」的想法中。仔細觀察倫敦奧運的整體營運模式,就可以發現他們是從某個明確的目標,逆向推算建造奧運場館的各種細節。這種避免過度浪費的想法,也滲透到全國民眾的思維中。   是的,這也正是為什麼本書的副標題為「這種做事和打發時間的方式,叫作英國式的精準」。   大原則——凡事都該自我負責   英式思維最關鍵的

重點就在於自我負責。我在第一章會解釋這項大原則,它不僅限於籌辦奧運,而是與英國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舉個例子來說,他們不會把目標訂為「一定要達成100%完美」,而是「就算只做到70%,能達到目標就好」。這正是英國人面對工作的成熟態度。   英國時常被稱作成熟國家。從這個詞中,可能感受不到積極的態度,讓人總覺得:「就是因為太過成熟,好像沒什麼發展性,似乎很無趣……。」但是,如果在工作上或生活中遭遇瓶頸、難以突破現狀時,英國人用心的草率,或許正是過勞的亞洲民族應學習的生活態度。   本書將依序介紹英國人的工作態度、思考方式等五大特徵。由於書中的許多故事,是出自我在英國12年間的真實體驗

,或許有部分無法完全反映出道地的英國風味,但這也是英國最真實的一部分。   如果本書能幫你透過英國人的想法找到靈感,來充實生活品質、減輕工作壓力,進而安穩的度過每個人生中的考驗,那將是作者無上的喜悅。 精準的工作態度——「這樣就好」 英國與日本同為島國,也都是先進國家,可能因為如此,兩國在經濟與文化上經常被拿來做比較。其實,英、日兩國間存在著相當大的差異。 許多人會有種既定印象,覺得英國人不食人間煙火、平時很有紳士風度,但有些冷淡,甚至有種裝腔作勢的感覺。 雖然不能這樣概括而論所有人,但英國人的民族性,有某種程度上的共通之處。探討其本質後,會發現這個共通點就是人生態度,他們常認為做到「這

樣就好」,這也是本書的主題之一。 這樣就好似乎有些妥協、放棄的意味。但對英國人來說,這樣的想法絕對沒有負面的意思。 舉個象徵性的例子來說,最近的發燒話題,就是英、日兩國,對奧運會場建設方面的決議大不相同。 日本東京成功爭取到2020年夏季奧運的主辦權,但消息發布時,新國立競技場的問題早已浮上檯面,包括景觀協調性、審核程序,和高額的建設費用等各式各樣的問題,奧運相關建設工程因此備受爭議。最後,在札哈‧哈蒂(Zaha Mohammed Hadid)奪得設計首獎約三年後,政府正式宣布撤銷原案。 另一方面,2012年,札哈曾為倫敦奧運設計游泳場館。當時的建設工程雖然也發生了類似情形,但幾經峰迴路轉,游

泳場館還是完工了,只是規模比原設計案縮小了約三分之一。 簡單來說,日本選擇撤銷原案、重新開始;而倫敦則是交涉後縮減規模。 當時,英國政府考慮到,即使游泳場館將是選手們爭奪奧運金牌的重要競技舞臺,但奧運結束後,他們預計將這個場地改建成市民游泳池,所以要考慮後續的維持、管理等各項細節。最終,英國政府決定在奧運期間設置支架,當作臨時座位區,這才完成了這座奧運游泳場館。 這座游泳場館與札哈當初提案的曲線優美的流線型設計,可說是相去甚遠。最初的設計經過調整後,臨時支架使鋼骨外露,有失美觀。當地媒體的報導甚至將其評為「醜小鴨」。 為什麼英國人會判斷做到這樣就好?設計者札哈是否接受(或難以接受)這種做法? 

這樣就好隱含了兩個思考重點,簡單來說就是: 一、確認原訂的目標後,判斷「不做不必要的事」。二、不一定要逐步完成既定事項,常以目標逆向推算,找出最好的方法。 無論哪一項,都與「目標意識」有關。這似乎與英國人習慣自我負責,並減少壓力、冷靜的面對工作,密切相關。

從群聚觀點探討台北金融中心之研究

為了解決亞洲人均gdp排名的問題,作者吳家豪 這樣論述:

摘 要 當代經濟競爭是以產業集群的競爭為主要方式,在國外例子有義大利的製鞋業、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的家具業、德國的化學業、英國的金融服務業;而我國的新竹科學園區和台中精密機械產業也都表現出強大的競爭力。總之,在產業群聚中可以接觸到更多的上游供應商、共同合作夥伴、勞動力市場資源、創新技術能力、以及透過公會組織所分享到的商業資訊,比起其他單打獨鬥的競爭對手而言,產業群聚將會獲得更多的商業優勢。同時,廠商也可以將焦點放在有前途的產業,而不會將力氣浪費在沒有前景的產業。在公司的營運方面,整個系統在使用資源上將會更有效率,生產量將會大於沒有合作之前的總和。 Jacobs (1985)指出,從

群聚觀點討論相關地理區域不只是侷限在國家,也可以延伸到城市或特定行政區域;也就是說核心大都市區域擁有特別好的經濟發展動力與創新,將影響所在國家的繁榮。王國剛(2003)也有提到說,金融中心是大型金融機構集中的場所,是各種金融證券交易林立的地方,也是跨國金融借貸融資活動發生的地方。21世紀的國際經濟情勢變化快速,而我國經濟發展則面對亞太經濟快速成長及整合帶來新的挑戰;加上兩岸經貿關係快速發展對台灣更有深遠的影響。面對此一情勢,政府制定跨世紀的經濟建設藍圖,尋求經濟發展的再突破。在亞太營運中心計劃中有關台北金融中心的未來藍圖,朝向完成資金自由進出,建立符合國際規範的金融體制。 本研究將利用區

位商數來分析我國金融產業的空間分佈狀況,並且從產業群聚相關理論以及亞洲金融中心案例(新加坡、香港、上海)中,歸納出基礎設施、人力資源、知識資源、資本資源、市場需求、群體學習、相關及支援產業、政府因素等八個關鍵的研究變數,然後透過深度訪談的方式,來對台北市金融產業進行分析,並且對政府在金融產業的政策上提出建言。關鍵字:產業群聚(Industry Cluster) 金融中心(Financial Centre) 區位商數(Location Quoti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