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 貴 儀 預約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交大 貴 儀 預約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蔡宏斌寫的 好活與安老:從病人自主權到安寧緩和,「全人善終」完全指南 和金滿樓的 紫禁城的落日:大清帝國覆滅的真相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發光體 和大旗所出版 。

國立體育大學 競技與教練科學研究所 鄭世忠所指導 周德倫的 我國棒球運動專案計畫執行效益及未來發展策略之研究 (2019),提出交大 貴 儀 預約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棒球、發展、運動產業、政策、投資。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交通大學 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學程 羅烈師所指導 羅玉伶的 當代新竹六張犁林姓聚落之地景變遷與認同(1971-2013) (2013),提出因為有 地景象徵、地景變遷、都市計畫、單姓聚落、新竹六張犁、認同的重點而找出了 交大 貴 儀 預約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交大 貴 儀 預約,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好活與安老:從病人自主權到安寧緩和,「全人善終」完全指南

為了解決交大 貴 儀 預約的問題,作者蔡宏斌 這樣論述:

  高齡醫療時代來臨 病患關鍵生命教育指南──   《病人自主權利法》只跟病人有關?   預立醫囑就能拿回自己的生命自主權嗎?   選擇安寧緩和療護,就是等死嗎?   如果走到人生終點,你想怎麼告別身邊的人,和這個世界?   自己的生命,自己作主。自己的終點,自己來寫!   醫療科技的進步,讓人們擁有更多的「生存」機會。但是,「活著」≠「好活」。   過多的醫療行為,只是延續生命,並未帶來更好的生活品質。   2019年初台灣《病人自主權利法》上路,施行一年之際,正是我們重新檢視的最好機會。   本書從醫療現場(安寧療護、預立醫囑、整合醫學、家屬衛教)、法規導讀(病主法、醫糾案例、遺

囑與遺產)到身後事(殯葬、告別式),完整提供醫病案例與實務建議。   我們都會老,但是又該如何「安老」?   作者蔡宏斌醫師長期於台大醫院行醫,專注投入患者照護的醫療環境與患者身心狀況的「整合醫學」,在銜接急性後期照護及基層醫療,扮演推動醫療改革重要的角色。關於善終,本書收錄最應該知道、不帶遺憾及早規劃的重點,提供讀者最應該知道的醫護重點實用指南。   重要事件   《病人自主權利法》於2019年1月6日施行 本書特色   1.快問快答!七個QA讓你認識《病主法》   《病主法》施行一年以來,成效如何?這可不是只有病人才需要,就連健康的你我都息息相關!關於「病人自主權」必知的七個Q&A

,循序漸進,讓你認識攸關你我的重要法規。   2.一本看懂!你我都需要的全人善終工具書   人生的最終章,如何寫下自己想要的生命結局?給病人、家屬、醫護,從臨終、身後事的交代與安排,還有身體到心靈的全方位看護,共同打造好命終老的實用手冊。   3.好命終老!醫病現場的第一線觀察省思   從醫病的現場觀察與個人省思,給醫護一堂重要的生命素養課;透過這堂課,也提醒讀者,一堂學校老師沒有教,每個人都必修的死亡素養,就從展卷開始。 各界權威‧誠摯推薦   政界推薦   陳建仁    副總統   邱泰源    立法委員、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   柯文哲    台北市市長   李伯璋    衛

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署長、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董事長   王英偉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署長   王宗曦    新竹市衛生局局長   企管界推薦   郭瑞祥    台大商研所教授   巫慧燕    施羅德證券投信董事長   社福界推薦   楊玉欣    《病人自主權利法》立法者、病人自主研究中心執行長   陳敏香    台灣酒駕防制社會關懷協會理事長   安寧學界推薦   黃勝堅    台北市聯合醫院總院長   蔡兆勳    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   胡文郁    台大醫院護理部主任   程劭儀    台大醫學院家庭醫學科副教授╱主治醫師、台灣

大學保健中心主任   教育界推薦   孫效智    《病人自主權利法》起草者、台灣大學生命教育研發育成中心主任   蔡甫昌    台大醫學生醫倫理中心主任   張睿詒    台大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教授   陳端容    臺灣大學公衛學院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教授暨所長   姜義村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授   法律界推薦   廖建瑜    法律實務工作者   林志潔    交大特聘教授、科法學院社會正義講座   謝筃絜    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醫界推薦   盛望徽    台大醫院內科部整合醫學科主任   黃尚志    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

教授   蔡秀男    高雄民生醫院泌尿科主任   吳佳璇    精神科醫師、作家   周裕清    健康101診所院長   林玉茹    台北市防癌協會、健康101 診所執行長   粘曉菁    全民健康基金會、好心肝基金會、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執行長、臺大醫院家庭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   林裕峯    台大醫院7D整合醫療照護病房主任   傅彬貴    台中榮總企管部副主任   謝宛婷    奇美醫院緩和醫學科主任   朱為民    台中榮總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   余尚儒    好家宅共生文化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張凱評    台北都蘭診所所長、台灣在宅醫療學會秘書長 作者簡介     蔡

宏斌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學士、台大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碩士、台大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現職台大醫院整合醫學科主治醫師。   台灣醫院整合醫學會理事、台灣腎友生活品質促進協會理事、台灣酒駕防制社會關懷協會發起人、荒野保護協會永久會員。     長期關注醫護過勞與健康不平等議題,用心守護重症病人的健康, 陪伴家屬走出生命的幽谷。曾出版《好命到終老》系列書籍,主編《生命末期腎臟病人安寧緩和醫療評估指引》,經營《用心守護》臉書專頁,於2017年榮獲公共健康數位傳播獎。   用心守護-蔡宏斌臉書粉絲團:www.facebook.com/ntuhhint  (粉絲人數14萬) 如何使

用本書 推薦序 人生終點前,好活與安老的實用指南 推廣生命教育,促進生命識能 「好活與安老」,讓我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 勇敢面對,預約美好的生命終點 重視善終,是醫者落實病人安全與提升醫療品質的使命 如果想要善終,就把主控權掌握在自己手裡 終點讚!留給自己和所愛的人一個不留遺憾的禮物 「全人善終」的好活安老指引 各界名人推薦 自序    善終非自然可得,需要全民教育共同參與      第一章    認識《病人自主權利法》,必須知道的7個Q&A Q1:《病人自主權利法》跟病人才有關係吧? Q2:已經有《安寧條例》,為何還要《病主法》? Q3:「預立醫療決定」和「拒絕心肺復甦術意願書」不一樣嗎? Q

4:如果想要預立醫療決定,可以怎麼做? Q5:親戚、朋友都能當我的「醫療委任代理人」? Q6:什麼時候會執行預立醫療決定? Q7:預立醫療決定,是不是就等於安樂死?     後話:預立醫療決定後,我還能做什麼? 第二章身為病人,怎麼做準備?     2-1我和我自己——從容離世的三個準備 2-2我和我的家人——尊嚴告別的兩件提醒 2-3我和這個世界——人生最後的願望清單      第三章生命末期,怎麼說再見?     3-1選擇安寧緩和療護,不是宣判死刑 3-2留下最後的話語,身後事不留遺憾 3-3設計自己的「好活與安老筆記本」      第四章    預作準備,當我離開後...... 4-

1最後的尊嚴──臨終急救與處理 4-2最後的告別──臨終處理與告別式 4-3最後的安息──在此長眠的選擇      第五章    醫病現場,醫療緩和溝通實練 5-1現場1:如何與末期病人及家屬溝通 5-2現場2:家屬面對兩難,無法抉擇時 5-3現場3:用筆談,也能做醫療決策 5-4現場4:家屬的傷痛也需要撫慰 5-5現場5:極重度失智腹膜透析病人的整合性療護      結語    活在當下,寫給最後的我們 參考文獻與網站     自序 善終非自然可得,需要全民教育共同參與 蔡宏斌   秋風颯爽,落葉繽紛,或許有人會為落葉的凋零感到不捨、愁悵,但其實無需為它的消逝黯然神傷,因為這是生命

必經的過程。而我們的人生,不就好比是片葉子,從嫩芽開始,到枯黃掉落,落葉若是能夠歸根,還可化為養分作育新秀,豈不是最自然、最美好的循環。所以,積極的去面對死亡一途,規畫生命最後的旅程要怎麼過,並非壞事或是觸霉頭的詛咒,反倒可讓我們更從容的處理未了之事,也可在意外事故發生,或是大限來臨時,不致於留下過多的悔恨,還能有尊嚴的退場。   近年來,經由安寧療護團體的努力,與病人自主權立法的推動,不少國人已知道「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的重要性,也願意在健保IC卡註記登錄,這是好現象。但,根據筆者實務上經驗,真遇到時,其實多半還是無法立刻面對和接受的。   這或許是因為現代醫學科技發展

有成,延長末期病人的生命已不困難,所以大家總覺得再拚一下或許就有希望,因而使得人們變得越來越不能接受死亡。而且在面臨生死大事,必須做醫療決策時,病人會希望有家屬共同參與,也常見到交由子女來做要不要急救的決定,不要再逼問病人;對於病人至親來說,要撐住「不捨」與「不孝」的壓力,是需要極大的抗壓性與勇氣;此外,對於醫師來說,行醫的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戰勝疾病與死亡,醫師的責任就是竭盡全力的挽救生命,因此有時候,即使理性知道再多的醫療幫助,對於眼前的病人是不可能起作用了,但仍會抱持著這種責任感繼續奮鬥下去。   現在的重症醫療場域,跨團隊照護已是主流,不同科的主治醫師一起參與醫療決策,常常面臨到對於生命

末期的定義,不同科別的標準不一定相同。如腎臟科醫師普遍認為,末期腎臟病人接受長期透析治療,沒有合併其他器官系統的嚴重合併症:像是大片腦出血中風、心肌梗塞、呼吸窘迫症候群等,就不能算是生命末期。   如何凝聚不同科別專家來做生命末期的判斷,在在考驗著醫者的智慧,而我們也不可能照抄國外的經驗,在國情不同,國人的死亡素養還普遍不足的狀況下,大家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彼此互相學習。   是故,根據統計,在醫院裡使用葉克膜、呼吸器的人次數,就人口比例來看,台灣是世界第一,且目前使用呼吸器的病人,多數是七十歲以上又失去意識的老人家,而每年花費的健保經費更接近三百億元。事實上,這些病人的生命品質並不好……現

任台北市長柯文哲就曾綜合他多年的臨床經驗,對於生死一事領悟的說:「現代醫院單位的死亡場景,就分為有『插管』和『沒有插管』兩種而已!」   在《病人自主權利法》通過迄今的三年時間裡,我們看到高齡失智長期臥床病人,在罹患肺炎送醫呈現呼吸衰竭後,拔除呼吸管失敗因而接受氣切,呈現呼吸器依賴狀態,後來腎臟衰竭由家屬決定繼續接受長期透析,甚至需要使用升壓藥物來維持每一次透析過程。其實,病人活得很沒有品質,可是當醫師詢問家屬時,會聽到這樣的聲音:「我覺得只要病人活著,就是給我最大的安慰,他的生命力很強,一定可以過關,你們醫師宣判病人末期,是不夠努力!」   而從近幾年國內發表的公衛研究也可以看出,台灣的

確存在「健康不平等」的課題,加上台灣社會傳統的醫療決策模式仍是以病人家屬為中心,對於臨終患者隱瞞病情的作法,往往只會讓病人更難以獲得善終。   此外,有些偏鄉的長者在生命接近終點時,其長年在都市打拚的子女,常會要求醫療團隊務必要救治病人到最後……我們聽過無數天邊孝子症候群的故事,確確實實發生在我們的生活當中。但說實在的,你又怎捨得苛責家屬這種「孝道演出」的方式呢? 對於天邊孝子們的焦慮,更需要有醫療團隊提供哀傷輔導,讓全家人的痛苦與不捨,有適當的抒發與調處之道。   那麼,到底該怎樣做,才能達到人人心之所願的「善終」呢?到底誰能決定該全力搶救,還是適時放手呢?其實很多時候,選擇權是在「你」

自己的手上。因為即使是罹患相同的疾病,也可能因不同的原因而導致死亡,病人其實有許多的選擇,可選擇暫時休息、繼續,或完全停止人生這段旅途。當然,你也可以求助專業醫師的幫忙,一位熟悉病人病情、生活與價值觀的全人醫療醫師,將可提供你明智的建議。此外,適時地與家人進行對話溝通,也是重要的一環。   筆者發現,跟病人或家人談論生命末期,僅需一些技巧,例如抽離現在的時間,用假設的語氣:「如果有一天有個萬一,當然我不是說現在,那你(或我)會想怎麼做?」先藉此開啟話題,讓病人和家人有機會跟時間思考、再決定,他們就不會覺得被冒犯,多半也願意共同正視這個大哉問。   畢竟對於死者與愛他們的人來說,安詳離世是最

美好的祝福;而尊重病人的價值觀,讓他們依自己選擇的方式來迎接死亡,更是醫學藝術面向中重要的一環。近年來,常常在急診室看到家屬要求醫師要不顧一切代價,搶救、延長末期病人的生命,並揚言要上法庭、告醫師,其實這種作法不僅會對醫師造成很大的壓力,導致許多無效、防衛性的醫療行為發生,同時也剝奪了病人善終的機會、徒增病人的痛苦。   南華大學副校長慧開法師,曾在重症醫學討論會的場合和醫師們分享:「預知時至不是佛教徒的權利,大約在離世前一個月前可以預知!」在國內的一項前瞻性研究也發現,腎臟科醫師對於將腎臟病生命末期定義為六個月以內,仍有接近50%的醫師不同意,因為健保對於長期透析的重大傷病卡申請是在初次透

析後一個月內申請第一次,在三個月後申請第二次評估,因此可知健保制度也影響了醫者對於生命末期的判斷。   筆者認為,生命的長短和品質相比較,後者尤為重要。對於病人存活期的判斷,可以用更有智慧的說法,如:加拿大法律對於生命末期的定義為,「病人的自然死亡是可以被合理遇見的(Natural death is reasonably foreseeable)。」是故,在這幾年,雖然文獻中已發展出許多預測病人短期預後的評估工具,預測病人死亡時間由六個月、三個月、一個月都有,但是突然把這樣的訊息告訴病人或家屬,得到的回應往往是驚訝與莫名的恐慌。   當死亡確定來臨時,筆者認為,最後一刻實在不宜由科學來決定

,而應由所愛的人陪伴,不應被一些無意義的醫療處置來干擾。善終其實需要有時間準備,能夠藉由醫病共享決策工具的輔助,在萬一來臨前,和家人充分討論,完成法定的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程序,最後做成預立醫療決定,有準備的情況下,大家對於生命的結局可以有更從容的安排。   長久以來,我所任職的台大醫院,積極推廣「安寧善終」的觀念,而目前台灣的安寧療護服務有三種方式:住院安寧、安寧共照和安寧居家,可視病人狀況需要,由團隊給予全人、全家、全程、全隊與全社區的五全照顧與關懷。此外,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更進一步推動「社區安寧照護」的模式,協助年邁老人或末期病人,能在家中親人陪伴、甚至是在親愛家人的懷裡安祥離去。   在

筆者實際參與居家安寧療護的過程中,體會到北市聯黃勝堅總院長所說:「在雙北市(台北和新北市),二樓以上沒有電梯的公寓,就是醫療的偏遠地區 !」根據內政部統計,全台屋齡30年以上的老屋超過300萬棟,主要集中在六都,其中又以雙北市占多數;而雙北老屋中又以四、五樓無電梯公寓居多,每一次老人家出門就醫,需要人來揹上下樓,交通接駁的費用高昂,讓他們對出門看病視為畏途,這種醫療不平等的現象,值得大家思考。   目前在衛福部大力推動醫療垂直整合計畫的同時,鼓勵民眾看厝邊好醫師,也應該讓大醫院可以協助基層院所團隊,善用高科技與人工智慧輔助,提供有溫度的居家醫療服務。希望未來能夠整合北北基的安寧照顧資源,讓長

者們能夠生活在高齡友善的社區之中,醫療團隊可以即時到府關心,讓「適地老化」的社區照護網更加完善。   本書能夠順利完成,首先要感謝許多師長的教誨、鞭策與斧正,還要感謝同事及友人的鼓勵與幫忙,其中要特別感謝余文君專科護理師在第一章的協力撰稿,蔡蕙芳小姐,以及郭于菲、李怡潔兩位助理的資料整理,還有台大整合醫學科的夥伴們,大家十年來的努力,除了獲得2013 SNQ 國家品質標章的肯定,也終於在2019 年10 月成立整合醫學教學示範中心,我們應用最新的電子白板工具,進一步提升家庭會議的溝通品質,而許多標準作業流程(SOP)的建立,若沒有你們這些熱血夥伴的協助,本書是絕對無法付梓出版的。   最後

,殷切期盼台灣的民眾及醫療專業從業人員,能夠盡早形成共識,將「社區安寧照護」的理念逐步推廣,讓人們能夠活得自在、死得尊嚴,實現在地老化、落葉歸根、「好活與安老」的最美結局。   【如何使用本書】   人,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逐步邁向死亡的命運。所以「死亡」不該是禁忌的話語,也非詛咒的代名詞。唯有認真的面對死亡,正向思考,才能讓有限的生命譜出最燦爛、有意義的完美篇章。   或許有不少人認為,反正家人一定知道自己的想法,如果有個萬一、如果失去意識,須由別人為你做決定時,必定能朝自己所希望的方向進行。然而事實上,有半數以上的至親,根本不了解你對於臨終治療的期望是什麼,對於善終的定義又是什麼

。   雖說死亡就像個不按牌理出牌的頑皮孩子,隨時可能出沒在你、我或是任何一人的身邊,無聲無息、冷酷無情的宣告人生落幕消息。幸而,只要我們能在生前好好地規畫跟整理屬於自己的「人生完美謝幕篇」,就能在「意外事故」發生時,或是在度過人生最後階段時,過得順心如意,也能讓家人在面對喪親之痛時,不致於為了籌備後事,或是擔心安排是否符合往生者意願而不知所措。在死亡面前,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喜愛的「善終」方式和演出「完美謝幕」的權利。   然而,要怎麼規畫自己的人生謝幕篇,或是該如何跟長輩或是重病病人溝通、確認他們的心意呢?筆者試著整理自己多年來的臨床實務經驗,拋磚引玉地提出一些問題、想法跟建議,希望能跟

你一起思考,怎樣才是告別人生最好的選擇,也希望本書能協助你或你的親友,譜下屬於自己最幸福、美好的休止符。   本書由五個章節所構成,第一章將2019年1月開始施行的《病人自主權利法》(以下簡稱為《病主法》)內容,以QA的方式呈現,解答大家在面對預立醫療照護諮商,和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時的疑惑,並列舉目前衛福部最新公告適用於《病主法》條件的11種疾病,讓讀者可以參考撤除維生醫療的相關規定。   第二章提出我們如何面對生死來預做準備,包含如何面對自己,面對家人和面對這個世界的三個層次,主要是希望大家可以積極、正向的去面對「人生無不散的宴席」這個事實,進而能夠有充裕的時間去思索自己真正的心願,或是去

溝通、了解家人心中真正的想望。   第三章則詳細介紹國內安寧緩和療護的制度,也整理《民法》、《保險法》等相關資料,包括遺產和遺物的分配等,希望能夠幫助你做好生前整理與規畫。大家可以善用第三節的「以防萬一筆記本」內容,來做完整的人生交代,不留下遺憾。   第四章介紹臨終時的處置,與器官捐贈和大體捐贈的相關內容,最近在器官捐贈方面除了傳統的腦死判定以外,也多了心臟死亡後捐贈的項目,我們以案例的方式讓大家了解,可以如何進行相關的程序,圓滿捐贈者的心願。除此之外,也介紹目前國內安息的選擇,包含環保自然葬與線上追思的相關規定,創造不以死害生的文化,讓生死兩相安。   第五章透過臨床現場觀察,將如何

與生命末期病人與家屬溝通,撤除維生醫療的兩難抉擇、醫病共享決策的甘苦,與對於家屬的哀傷撫慰,以案例的方式娓娓道來,讓大家參考在不同的情境之下,如何達成醫病家屬三方的共識,最後得到一個圓滿的善終目標。   附錄部分提供一個生命末期腎臟病人的照顧案例,並以臨床指引的方式讓讀者了解目前的臨床處理原則。這裡必須提出說明,每一個病人的生命旅程都是獨立的存在,本書內容無法取代照護人員基於病人利益的最佳判斷,照護人員與病人家屬都應依據個別病患的臨床特徵、客觀環境因素,及其他外在條件,來採行對病人最適合的治療模式。   本書雖是指引手冊,但沒有絕對的閱讀順序,也沒有唯一的標準答案,你可以依照自己的需求,翻

閱想要了解的章節進行閱讀,並依照自己的喜好,安排專屬於你的人生完美謝幕篇,讓自己與家人都能好活與安老。 【如何使用本書】 人,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逐步邁向死亡的命運。所以「死亡」不該是禁忌的話語,也非詛咒的代名詞。唯有認真的面對死亡,正向思考,才能讓有限的生命譜出最燦爛、有意義的完美篇章。 或許有不少人認為,反正家人一定知道自己的想法,如果有個萬一、如果失去意識,須由別人為你做決定時,必定能朝自己所希望的方向進行。然而事實上,有半數以上的至親,根本不了解你對於臨終治療的期望是什麼,對於善終的定義又是什麼。 雖說死亡就像個不按牌理出牌的頑皮孩子,隨時可能出沒在你、我或是任何一人的身邊,無

聲無息、冷酷無情的宣告人生落幕消息。幸而,只要我們能在生前好好地規畫跟整理屬於自己的「人生完美謝幕篇」,就能在「意外事故」發生時,或是在度過人生最後階段時,過得順心如意,也能讓家人在面對喪親之痛時,不致於為了籌備後事,或是擔心安排是否符合往生者意願而不知所措。在死亡面前,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喜愛的「善終」方式和演出「完美謝幕」的權利。 然而,要怎麼規畫自己的人生謝幕篇,或是該如何跟長輩或是重病病人溝通、確認他們的心意呢?筆者試著整理自己多年來的臨床實務經驗,拋磚引玉地提出一些問題、想法跟建議,希望能跟你一起思考,怎樣才是告別人生最好的選擇,也希望本書能協助你或你的親友,譜下屬於自己最幸福、美好的

休止符。 本書由五個章節所構成,第一章將2019年1月開始施行的《病人自主權利法》(以下簡稱為《病主法》)內容,以QA的方式呈現,解答大家在面對預立醫療照護諮商,和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時的疑惑,並列舉目前衛福部最新公告適用於《病主法》條件的11種疾病,讓讀者可以參考撤除維生醫療的相關規定。 第二章提出我們如何面對生死來預做準備,包含如何面對自己,面對家人和面對這個世界的三個層次,主要是希望大家可以積極、正向的去面對「人生無不散的宴席」這個事實,進而能夠有充裕的時間去思索自己真正的心願,或是去溝通、了解家人心中真正的想望。

我國棒球運動專案計畫執行效益及未來發展策略之研究

為了解決交大 貴 儀 預約的問題,作者周德倫 這樣論述:

中華民國行政院體育委員會自99至106年兩階段棒球專案計畫「振興棒球運動總計畫」與「強棒計畫」以建構國內棒球運動健全發展環境。本研究採個案研究法,以次級資料分析、並採結構式訪談蒐集參與棒球專案計畫之16位受訪者之見解,再結合研究者承辦棒球專案計畫之實務經驗,針對兩階段計畫中7項議題之36項子議題之推動效益、所產生的影響及對未來推動之建議,進行整理、分析及討論後,其中「基層棒球運動發展」9項子議題有3項已達效益,6項未達效益;「社會甲組棒球發展」4項子議題有1項已達效益,3項未達效益;「職業棒球運動發展」7項子議題有4項已達效益,3項未達效益;「國家隊選訓賽輔獎」6項子議題有2項已達效益,4項

未達效益;「棒球運動產業發展」4子議題有1項已達效益,3項未達效益;「軟硬體建設與投資」4項子議題有1項已達效益,3項未達效益及「經費之編列與運用」2項子議題均已達效益,也發現上述效益對國內棒球運動發展也各自產生正面及負面之影響。整體而言,政府未來仍應提出更完善之推動策略,透過各級棒球推動單位與企業投入更多資源,在政府及民間通力合作下,使我國棒球運動整體發展環境更健全。

紫禁城的落日:大清帝國覆滅的真相

為了解決交大 貴 儀 預約的問題,作者金滿樓 這樣論述:

城牆內的權謀悲歡,城牆外的戰爭無奈, 走過輝煌繽紛的歲月,一步步拼湊出晚清的衰亡軌跡。     春秋代序,花謝花開。走過康雍乾盛世,在鴉片戰爭前,滿清帝國素以「天朝」自居,睥睨諸國。但一個如此孤傲絕倫的富麗王朝,最後何以抵擋不住時代的潮流,步入歷史的塵埃?     晚清末年烽火四起,戰爭的失敗,讓中國無法再閉關自守,成為列強侵略的目標。不僅外國虎視眈眈,無數的割地賠款蜂擁而來,內部的動亂也讓清朝疲於奔命,太平天國、義和團之亂更是在晚清動盪政局中寫下重重的一筆。     細讀失落而褪色的帝國滄桑,勾勒出大清帝國由盛而衰的歷史脈絡,鴉片烽火、甲午海戰、維新變法、八國聯軍……那些盤根錯節卻又彼此相連

的關係,早已隱喻紫禁城最終走向頹敗的命運。 作者簡介 金滿樓   原名金松,生於上世紀70年代,現居上海。本為歷史系,後修法學碩士,現為獨立作家與民間研究者;近年來專注於晚清民國史的通俗寫作,2007年後陸續出版《晚清帝國回憶錄》、《女人當國》等作品。 序言 前奏:馬戛爾尼訪華的不愉快之旅 一、鴉片戰爭:突如其來的不對稱戰爭 二、天京事變:權力再分配,兄弟大火拼 三、權力平衡:咸豐臨終安排的大漏洞 四、辛酉政變:於無聲處聽驚雷 五、和為上策:《中法新約》並非「不敗而敗」 六、並非偶然:維新變法為何說垮就垮? 七、己亥建儲:觸發事變的宮廷禍端 八、禮儀之爭:教會為啥惹

人厭 九、勾心鬥角:庚子年的外國公使面面觀 十、上諭問題:外國公使為何苦苦相逼? 十一、非常事件:西摩爾聯軍強行進京與公使遇戕 十二、使館之圍:慈禧太后對列強宣戰未必成立 十三、趁火打劫:俄國入侵東三省 十四、光怪陸離:義和拳的眾生態 十五、喪心病狂:八國聯軍的殺戮、掠奪與報復 十六、懲辦禍首:庚子國變後的替罪羔羊 十七、庚子賠款:一筆難以算清的心酸帳 十八、另闢蹊徑:從落第秀才到朝鮮監國 十九、財政問題:清末新政是本難念的經 二十、出乎意料:廢除科舉為何波瀾不驚 二十一、半新半舊:清末新政中的機構大調整 二十二、出師不利:炸彈為何扔向憲政考察大臣 二十三、漂洋出海:五大臣向各國取經 二十四、

明爭暗鬥:責任內閣背後的較量 二十五、丁未政潮:好人未必好官 二十六、迷霧重重:光緒真是慈禧謀殺的嗎 二十七、時代背影:慈禧太后的一生也不容易 二十八、爭權奪利:載灃為何沒能挽救清朝 二十九、憲政末路:國會大請願與皇族內閣 三十、利益糾葛:保路運動不太平 三十一、偶然必然:小排長葬送了大清朝 三十二、政權軟化:東南互保與清廷的分崩離析 前言   在中西方的海上新航路開闢之前,世界上的大國都是孤獨的,它們在彼此的勢力範圍中享受著傲視群雄的榮耀,孤傲而不喜歡被打攪,古老的中國便是其中之一。但歷史終究是歷史,它並不會為哪個國家或者民族而停留……你想要的,未必能得到;你不想要的,它未必會不來。

  1792年9月26日,當法國大革命正進行得如火如荼的時候,樸資茅斯港卻一片歡騰。英國的「獅子」號、「印度斯坦」號戰艦和一艘小型護衛艦「豺狼」號,在早潮時起錨了。它們的目標,不是法國,而是遙遠的中國。   在擁有六十四門火炮的「獅子」號船頭,艦隊的首領馬戛爾尼望著茫茫大海,深深地呼吸著海上的空氣。此時的他,肩負著英王賦予的神聖使命:為英國商業打開中國的大門。這個使團規模龐大,光正式人員就有近百人,包括外交官、青年貴族、學者、醫師、畫家、樂師、技師和僕役等,如果算上水手和士兵,整個艦隊有將近七百人。令人歎為觀止的是,英國從來沒有派出過如此龐大的使團,整個歐洲也從來沒有。   在世界的另一

端,英國東印度公司的特派員早已提前把一封預約函交給了駐廣州的兩廣總督。英國人在信中提示:「英王陛下為了增進兩個朝廷間的友好往來,為了發展於兩國都有利的貿易關係,決定派遣馬戛爾尼勳爵為全權特使赴北京訪問。」當中國方面接到這封信時,也幾乎是在馬戛爾尼使團出發的時候。   商業拉近了世界的距離,產業的升級換代更是讓地球日漸縮小,原本支離破碎的地區版圖,在歐洲探險家、傳教士和商人數百年的努力下,最終在商業利益和權力欲望的整合下產生了強勁的紐帶聯結。   18世紀歐洲工業革命開始後,在重商主義的思潮影響下,各國對通商貿易都寄予厚望。在對中國的貿易中,英國雖然已迅速超過葡萄牙而位列首位,但英國國王對當

時的中英關係並不滿意,此次派馬戛爾尼前往中國,就是希望跟中國建立新的外交關係,並達成下列協議:   一、英國派遣駐中國使節。   二、准許英國在舟山和天津進行貿易,並仿效澳門先例,在舟山附近指定一個小島,供商人居留和存放貨物。   三、允許駐在澳門的英國商人居住廣州。   四、英國商品在中國內河運送時,爭取免稅或減稅。   準確地說,馬戛爾尼是當時英國派往中國並常駐北京的首位大使。但很可惜的是,英國人的這個願望,直到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由英法聯軍打敗清王朝後才得以實現,這離馬戛爾尼訪華已經是近七十年後的事情了。   馬戛爾尼絕非等閒之輩。1757年秋,二十歲的馬戛爾尼到倫敦完成律師實習

。1764年,他被封為貴族,隨即被派到俄國談判貿易條約。出發前,當外交大臣葛籣維爾建議他帶上1651年航海條例的複本時,他驕傲地回答道:「為避免增加負擔,我把它全背下來了。」這樣,他當上了談判特使。   1775年,馬戛爾尼成了英屬加勒比地區的總督。同年,美國獨立戰爭爆發,法國人站在美國人的一邊,共同打擊英國人。1779年6月,當法國海軍上將德斯坦率領二十五艘戰列艦、十二艘三桅戰艦和六千五百名士兵出現在格林伍德的海面上時,馬戛爾尼只有可憐的二十四門炮和三百名志願兵迎戰。剛一交戰,馬戛爾尼的兵力就死傷過半,他自己也當了法國人的俘虜。   還算幸運的是,1779年11月英法兩國交換戰俘,馬戛爾

尼便回到了倫敦,隨後又被派到印度擔任馬德拉斯總督。任職六年後,馬戛爾尼以為印度總督非他莫屬,但由於他當時只是愛爾蘭的男爵,在大臣們眼裡,印度總督的要求對馬戛爾尼來說似乎過高了,因此他最終未能如願。   不過,馬戛爾尼隨後又有了新任務,國王喬治三世把他派往遙遠的中國,去為大英帝國開闢新的市場。馬戛爾尼的助手喬治.斯當東,也是長年跟隨他的外交老手,如果馬戛爾尼發生意外的話,將由喬治.斯當東領導使團去繼續完成。值得一提的是,斯當東的十三歲兒子,湯瑪斯.斯當東,也跟隨使團前往中國,並在後來的外交活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也算是此次遠航的意外收穫吧。   當時船上還有四名中國傳教士,李神父、周神父、安

神父與王神父,他們在義大利教廷完成學習後搭順風船回國。因此,小斯當東有了很好的機會學習中文,後來的很多照會檔還都是出自於這位小朋友之手呢。成年後的湯瑪斯.斯當東作為東印度公司的專員長駐在廣州(1798—1816年),並用十年的時間翻譯了《大清律例》,這也是第一本直接從中文譯成英文的著作。後來,湯瑪斯.斯當東不僅成了當時中英關係的專家,而且還是一位知名的漢學家。   面對浩瀚的大海,馬戛爾尼意氣風發。在伊莉莎白一世時代,沃爾特.雷利爵士就曾說過:「左右商業的人左右世界的財富,因此也就控制了世界。」當時,所有的英國人像下面的歌詞一樣夢想飛揚:   「統治吧,英國,英國,統治那浩浩的浪波。」

  八百萬英國人既然「統治了大海」,他們也就相信,這次前往中國一定會有不小的收穫。不過,東印度公司駐廣州的代理人卻不這麼認為:「中國政府對外國人一概蔑視,它對外國實力的無知使它過分地相信自己的強大。它認為派遣使團只是一種效忠的表示。」   長途的航行也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順利,在快到好望角之前,氣候變得極為惡劣,「豺狼」號一度失去了聯繫,一直到進入亞洲海域,艦隊才得以重新會合。更要命的是,船上疾病的流行導致不少船員中途喪命,他們的屍體和靈魂也都只能永遠地沉入途經的深藍大海。   這個龐大的使團帶來了眾多的禮品。英國人想把他們最新的發明介紹給中國,如蒸汽機、棉紡機、梳理機、織布機,並猜想准會讓

中國人感到驚奇而高興。英王還特意贈送了當時英國規模最大並裝備有一百一十門大口徑火炮的「君主號」戰艦模型。也許,他們想暗示六十四門火炮的「獅子」號在英國強大的海軍艦隊裡是那麼地微不足道。   英國人在禮單中還專門提及了「榴彈炮」、「迫擊炮」以及手提武器如卡賓槍、步槍、連發手槍,他們想,這些東西可能會引起中國軍官們的興趣。但後來讓英國人大失所望的是,天朝的大臣絕大多數都是文人出身,他們對此不感興趣。在他們看來,這些洋人的東西,不過是些無用的奇技淫巧罷了。   英國使團還帶去了一些精美的儀器。如當時天文學和機械學的最佳結合產品—天體運行儀。這個儀器代表了整個宇宙,它能夠準確地模仿太陽是天體的各種

運動,如月球繞地球的運行、太陽的軌道、帶四顆衛星的木星、帶光圈及衛星的土星等。另外,還有一個地球儀,上面標有各大洲、海洋和島嶼,可以看到各國的國土、首都以及大的山脈,並畫出了所有這些遠航的航海路線。   由於語言不通,解釋這些儀器的名稱很傷腦筋。所有的照會檔和禮品,必須符合天朝的語言,以便中國的皇帝能夠理解。譬如天體運行儀,就巧妙地寫成了「天文地理音樂鐘」。幸虧當時還有個小斯當東,經過半年多的中文速成訓練,他已能湊合著寫漢字了。當時照會檔的翻譯與謄寫,實在是出奇的複雜:羅神父不懂英文,必須首先從英文譯成拉丁文,然後再譯成普通中文,並改為天朝的官方語言,而最後的謄寫工作,往往就靠這個孩子來完成

了。   問題還不僅僅是語言。二十年之後,湯瑪斯.斯當東這樣總結英國使團的不妙處境:「這個龐大的帝國過分相信自己的智力資源,所以不願和歐洲各國建立關係,它幅員遼闊,別人無法強制它,它從不容許與西方發生任何關係。」   中國人並非一貫封閉,他們也喜歡貿易,特別是沿海居民。他們從海上貿易中討生活,無非是謀求提高生活水準。但歷代統治者不這麼認為,稍有風吹草動,往往就禁海鎖國。譬如元世祖忽必烈在消滅南宋後不久,便於1292年下令「禁兩浙、廣東、福建商賈航海者」,明清兩朝的大多數時間裡也是堅持類似的禁令。   但禁令有時候也未必能壓抑人的本性。事實上,一些廣東和福建人很早便僑居東南亞,也可以說是國

人最早的殖民主義事蹟,譬如鄭和下西洋的時候,就遇到有不少的中國人在海外謀生(其中還有部分人是在元末與朱元璋爭雄失敗的豪強們)。當英國使團經過巴達維亞(雅加達)的時候,發現中國人已經在這個荷蘭的殖民地從事著各種職業,如辦事員、經紀人、零售商、佃農、耕種者或僕人等,甚至連種植甘蔗這種給黑奴幹的活都幹,他們之中也有許多人做大買賣發了財。   中國人數量的劇增和取得的成功讓荷蘭人感到恐懼。1740年,荷蘭東印度公司聽到反叛的傳聞後對中國人進行了一場大屠殺,大約有二萬到三萬中國人因此喪生。荷蘭害怕中國皇帝會對其在廣州的荷蘭人進行報復,於是派了使團前往中國說明事由,並為此道歉。   令他們意想不到的是

,中國皇帝竟然毫不介意地答覆說:「我對於這些遠離祖國貪圖發財,捨棄自己祖宗墳墓的不肖臣民,並無絲毫的關懷!」   這個皇帝就是乾隆。   馬戛爾尼來中國的那年,乾隆帝已經八十歲了—中國的官員都認為英國人是給皇上賀壽來了。   1793年6月19日,在出發九個月之後,英國人終於來到了中國的海面。他們在澳門停泊數日後,便北上天津,前往覲見中國的皇帝。但讓英國人不快的是,剛一上岸,他們的隊伍便被中國官員不由分說地插上幾面彩旗,上面用中文寫著幾個大字:「英吉利貢使」。無論在旗上還是禮品清單上,中國官員都把「禮物」改成「貢物」。在天朝,給皇帝送禮從來都叫作「貢」。   馬戛爾尼並不認為自己是臨時

的貢使,他是作為英國首任常駐大使派往中國的。但中國人從一開始就不接受這種區分,和對其他國家的使團一樣,他們對英國人採用的是同樣的措詞和禮儀。   問題很快又來了。中國的接待官員發現英國人不肯向皇帝下跪叩頭,要知道,其他國家的貢使和傳教士以前都是下跪的。但這次是馬戛爾尼。無論是他本國的禮節習俗,還是他的資歷性格,都決定了他不會向中國的皇帝下跪叩頭。要知道,即使在英國國王面前,馬戛爾尼也只是行單膝下跪禮,只有在上帝的面前,他才會雙膝下跪。他聲稱,自己決不對別國君主施高過於自己國君的禮節。   乾隆帝聽到後很不高興,但英國人不遠萬里前來,他還是格外恩准了馬戛爾尼只單膝下跪的要求。在形式上,馬戛爾

尼好像取得了勝利,但也為這次外交失敗埋下了伏筆,雖然他似乎沒有意識到這點。英國人認為特使單腿下跪是對大國皇帝表示尊重的合適方法,但在中國人眼裡,這是一種表示臣服的粗野方式。   西方文化和天朝文明的衝突,在禮節問題上展現無遺。   英國人被安排在大喜日子去謁見皇帝,不過,這個慶典不是為他們,而是為乾隆帝準備的,英國人和其他貢使一樣,不過是給節目增加點異國風味罷了。那天的拂曉三點鐘,在清朝接待官員的催促下,馬戛爾尼和他的隨行人員身著禮服向皇宮出發。英國人在一片漆黑中走了四公里多的路,據當時隨行人員的描述:「隊伍亂成一片,一些狗、豬和驢竟混入到我們的隊伍中來了—中國的動物都是夜中之王。」  

 四點左右,英國人終於來到燈火輝煌的宮殿前,但他們的隊伍已亂成一團。上千名的天朝官員、各國貢使和僕役,在無邊的黑暗中等待皇帝的到來。英國人第一次見識到中國的早朝制度,幸好周圍看不太清楚,倒沒有太多的人注意到英國人的狼狽。在燈籠的微弱燈光下,英國人趕忙整理自己的衣服,免得自己過於失態。   在靜靜地等待中,天色漸亮,曙光出現,皇帝來了!全體人員呼喇喇地跪下,英國人也照樣做了,但只是單腿下跪。當大家在叩頭時,英國人只是低下頭;大家抬起身子,英國人也抬起了頭。當大家又重新趴下時,英國人又低頭;大家站起來時,他們也就站了起來。   瞧,多麼醒目的一群人!在皇帝的眼中,這群人是多麼的無禮,大家下跪叩

頭的時候,他們居然比周圍的人高出許多!   隨後,馬戛爾尼向天朝的皇帝呈遞了英王的信,並送了幾隻西洋錶作為禮品。皇帝回贈了大使一件雕刻得十分精緻的蛇紋石禮品。接著,斯當東父子上前向皇帝致禮,乾隆帝也贈給斯當東先生一塊與大使一樣的玉石。皇帝對小斯當東很感興趣,於是把小朋友召了過去,並解下他身上的一隻黃色荷包,送給了這可愛的小朋友。   想必乾隆帝已經知道小斯當東會講中文,很想親耳聽聽,於是小斯當東用中文感謝了皇帝送的禮品。看來,在乾隆帝的眼中,小斯當東比那些討厭的英國大人懂禮貌多了。   覲見後,乾隆帝命大臣陪英國使團參觀行宮。英國人看到園內的樓裡都放著西洋的玩具、掛鐘和地球儀,感到十分掃

興,因為這些東西讓他們的禮品頓時黯然失色。陪同馬戛爾尼遊覽的官員還告訴他,比起圓明園內西洋珍寶館收藏的東西,這些都算不了什麼。英國人一陣尷尬的沉默,中國居然到處是英國人引以為榮的禮品物件。   不過英國人隨後也扳回了一局。馬戛爾尼發現了一些英國製造的音樂盒,一些考克斯博物館的藏品。福康安見馬戛爾尼對此興趣盎然,以為他從未見過這類東西。福大人於是傲慢地問,英國是否也有這些東西,但當他聽說這些東西就是從英國運入的時候,也感到十分掃興。   由於福康安的顯赫地位,馬戛爾尼想獲得他的好感,於是邀請他觀看英國使團警衛準備已久的操練,但被福康安拒絕了,他對此毫無興趣。馬戛爾尼在當天的筆記裡記道:「真蠢

!他一生中從未見過連發槍,中國軍隊還在用火繩引爆的槍。」後來馬戛爾尼穿越中國本土前往廣州時,他看出那些寬衣大袖的國防軍,並沒有受過嚴格的軍事訓練,使用的又都是西洋早已拋棄了的刀槍弓箭之類落伍的武器。   半個世紀之後,鴉片戰爭爆發了,天朝的武器設備看來並沒有什麼大的改觀。   英國人其他引以為傲的軍事技術也沒有得到展示的機會。回北京後,英國人曾想表演試射炮彈,但他們的炮兵很快被打發回來了,中國人告訴英國人,他們懂得發射技術。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時候,英國人驚奇地發現,這些大炮與炮彈都完好無損地擺放在那裡,從未被使用過。於是這些「英國製」物件在被冷落了半個多世紀後,又被重新運回了

它們的故鄉。   在中國期間,天朝並沒有對英國使團進行特別優待,相反,因為禮節問題—英國人竟然不給皇上叩頭—增加了乾隆帝對英國人的惡感。英國人根本沒有受到他們想像中的歡迎,相反,卻是天朝接待官員在熱情和禮貌下的極度厭煩和戒備,因為有人還因為禮節問題丟了官。清朝最終取消外國使節的叩拜禮,那已是1873年的事了。   馬戛爾尼後來再也沒有機會和乾隆帝見面,他們的外交請求也只得到了皇帝黃色詔書的回應,僅此而已。正如馬戛爾尼的隨員安德遜所說的:「我們的整個故事只有三句話:我們進入北京時像乞丐,在那裡居留時像囚犯,離開時則像小偷。」   這些狀況的形成,是當時天朝文化的必然體現。用乾隆帝的話來說就

是:「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特因天朝所產茶葉、瓷器、絲綢,為西洋各國及爾國必需之物,是以加恩體恤……。」但這並不是乾隆爺的發明,明代已經有此說法:「中國之物自足於用,而外國不可無中國之物。」   狂妄的英國人在傲慢的天朝人面前碰了一鼻子灰。   懊喪之餘,英國人只好灰溜溜地離開北京前往廣州,他們的艦隊在那裡等待多時了。乾隆帝為了讓英國人見識一下天朝的地大物博,特安排馬戛爾尼一行人由陸路返回廣州。但臨走之前,乾隆帝有點不放心,於是他下了一道密詔給沿途接待的官員:「英吉利夷性狡詐,此時未遂所欲,或至尋釁滋事,固宜先事防範。但該國遠隔重洋,即使妄滋事端,尚在二三年之後。

況該貢使等目觀天朝法制森嚴,營伍整肅,亦斷不敢遽萌他意。此時惟當於各海口留心督飭,嚴密巡防。」   英國人一路南行都有天朝的官員陪同,在經過艱難的跋涉並領略了天朝的人文地理後,他們終於見到了等待已久的「獅子」號與「印度斯坦」號,戰艦鳴十九響禮炮,迎接他們的歸來。   對馬戛爾尼來說,這實在是一次極其失敗的出使。但他在南下的過程中,卻發現清政府的貪污腐敗已是病入膏肓。譬如乾隆帝批准給使團的招待費,當時算是一個駭人的鉅款(每天五千兩白銀),但大多數已被經手的官員克扣中飽。在馬戛爾尼來看來,大清帝國只不過是一艘外強中乾的「破船」罷了。  英國人還不甘心,但後來的遭遇還要更糟糕。1816年6月底

,阿美士德勳爵再次率領使團來到中國。這次,我們前面提到的小斯當東已經長大,並和他的父親一樣,已經當上使團的副使。但他們遇到的,卻是父輩們同樣的問題。   覲見前,中國的大臣勸阿美士德屈從同意叩頭,但被阿美士德拒絕了。隨後發生了一場混亂,中國人和英國人展開了一場混戰,有人推,有人拽,到處喊成一片,要把英國人拉去見皇上。阿美士德等人抵擋著,抗議對使節動武。他的抵抗被彙報上去,結果嘉慶皇帝龍顏大怒,命令英國人立刻滾出北京。   也許,阿美士德被趕走的遭遇使英國意識到,靠談判的方法,無法改變天朝的外交方式和加到英國商人身上不平等的待遇,除了談判,其他的方法也必須試一下。   後來,倒是當時已經成

為聖赫勒拿島的「長住居民」的拿破崙說了幾句公道話。拿破崙聽說英國使團要來島上順訪,很是責怪了英國內閣為什麼不讓阿美士德服從中國的習俗,他說:「在義大利,您吻教皇的騾子,但這並不視為卑躬屈膝。阿美士德像中國最高官員一樣對皇帝施禮,一點也不會有損名譽。」他還憤憤不平地說:「你說他準備像向自己國王那樣向皇帝行禮,但你怎麼能要求中國人服從英國的禮節呢!」   拿破崙畢竟是做過皇帝的人,他十分瞭解乾隆皇帝的不快。   柏楊在《中國人史綱》裡指出:要感知同一世界,必須屬於同一世界,也就是說要具備同樣的心理結構。英國人和中國人之間的狀況並非如此:兩者在對方眼裡都是精神病患者,互相平等的儀式在清朝皇帝眼裡

純屬荒誕可笑的不可思議之舉,但英國人何嘗又不是這樣認為呢?   時間不會因為誰而停留,歷史也是一樣。該來的,它遲早會來,並不會因為古老帝國的孤傲和拒絕而改變歷史的進程。面對這一切即將發生的可能,我們的老祖宗們,他們準備好了嗎? 三、權力平衡:咸豐臨終安排的大漏洞 很多人認為當皇帝是天下第一美差使,但對於歷史上的咸豐皇帝來說,可謂是福沒多享,難沒少受,算得上是一個知名的苦命皇帝。也許是過多的磨難,才能這位少年天子過早的離開了人世,由此也引發了晚清政局的極大動盪。 1861年7月16日,也就是咸豐十一年的六月初九,這一天是咸豐的三十一歲生日。在這個盛夏的三伏天裡,在折騰了整整一天後,身體已經

十分虛弱的病皇帝咸豐終於在晚上大戲開唱後支撐不住了,本是戲迷的他,丟下大臣們,獨自回宮了。 過完三十一歲萬壽節的咸豐,在生日後臥病不起。咸豐十一年七月十六日的下午,咸豐突然昏厥,值日的大臣們都預感情況不妙,當晚誰也不敢散值回家,都在行宮外靜靜地等待,並暗自揣測著今後的政局變化。 當晚的子初三刻(即晚上11點45分左右),咸豐甦醒過來,他看起來還算神智清楚,但這只是臨死前的迴光返照而已。隨後,咸豐用微弱的聲音傳諭,將宗人府宗令、御前大臣、軍機大臣等召入寢宮,他要在他最後的時間裡履行最後一項職責,那就是為大清王朝解決皇位繼承人和未來大政安排的問題。 這個問題,咸豐想了很久,但他當時已經沒有力氣去跟

大臣們解釋,甚至連拿筆的力氣都沒有。咸豐的遺囑遺命,就只能口述,命在場大臣們代筆書寫。 趁著清醒,咸豐用最簡潔的語言口述了兩道諭旨。第一道諭旨是:「咸豐十一年七月十六日,奉朱諭:皇長子載淳,著立為皇太子。特諭」;第二道諭旨是:「咸豐十一年七月十六日,奉朱諭:皇長子載淳,現立為皇太子,著派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盡心輔弼,贊襄一切政務。特諭」。 「咸豐十一年七月十六日,奉朱諭」這句,其實是大臣代寫時添加的,咸豐真正口述的是「皇長子載淳,著立為皇太子」和「著派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盡心輔弼,贊襄一切政務」這兩道有實質性的諭旨。這兩句話極為簡單明

確,足見當時情況的緊迫倉猝。 咸豐十一年七月十七日(1861年8月22日)卯時(即早5點至7點之間),在熱河避暑山莊的煙波致爽殿西暖閣中,咸豐駕崩,苦命天子終於走完了他短暫的一生。

當代新竹六張犁林姓聚落之地景變遷與認同(1971-2013)

為了解決交大 貴 儀 預約的問題,作者羅玉伶 這樣論述:

六張犁,一處北台灣聞名的林姓單姓客家聚落,兩百多年後,卻消逝在現今地圖上,取而代之的是特意形塑、具文化象徵的「六家民俗公園」。昔日的農村田野已被高樓大廈取代。此一劇變起源於廿一世紀具農村殺手之稱的都市計畫,短短十年間促使地景丕變,人口遽增。相對於聚落外的高樓林立,公園內保留的六座傳統建築、兩座傳統寺廟,與新建的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土樓意象建築,顯得壁壘分明。聚落原住戶與社區新住戶是如何詮釋此地景?本研究以「在地關懷」為出發點,探究歷史與社會發展下,地景與認同間的連結。筆者認為,即使地景變遷,人們仍難以割捨對於地景的認同,且六張犁聚落內富涵「多種認同關係」,故本研究探討問題有四:1.六張犁聚落

保留下來的地景有哪些?保留原因為何?2.這些地景的關鍵行動者分別為何?3.不同行動者對保留與興建的地景象徵性與認同關係為何?4.如何詮釋地景象徵性與認同關係的共通性與差異性?因此,筆者進行文獻分析、深度訪談及(祭祀、社區活動)參與觀察,配合理論架構,期盼能提供一份六家地區較完整的人地關係學術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