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響曲結構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交響曲結構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飯尾洋一寫的 歡迎蒞臨古典音樂殿堂(附CD):演出即將開始,一起來經歷古典音樂的至高饗宴,感受讓BRAVO喝采響徹廳堂的魔力吧!將藝術融入自身涵養的名曲導聆 和的 徐復觀的思想史研究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交響曲[音樂形式] - 中文百科知識也說明:古典交響曲通常有四個樂章,其基本特徵為:. 第一樂章,快板,奏鳴曲式,音樂活躍,充滿戲劇性,由兩個對立主題作呈示、展開和再現,示意矛盾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瑞昇 和國立臺灣大學中心所出版 。

東吳大學 音樂學系 江靖波、張玉樹所指導 廖炎奎的 布拉姆斯《第一號小夜曲》編號 11 之作品研究 / 畢業音樂會 (2021),提出交響曲結構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布拉姆斯、第一號小夜曲、管弦樂作品、發展變奏。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音樂學系 王雅蕙所指導 黃立維的 布拉姆斯e小調第四號交響曲樂曲分析與指揮詮釋 (2021),提出因為有 布拉姆斯、第四號交響曲、指揮、古典主義、浪漫時期的重點而找出了 交響曲結構的解答。

最後網站古典鋼琴曲推薦- 2023 - decision.pw則補充:但對於學習任何樂器閱讀音樂結構而言,古典音樂8。 ... 卡塔與賦格003、貝多芬:第五交響曲「命運」004、莫扎特:G大調弦樂小夜曲(K. 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b小调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交響曲結構,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歡迎蒞臨古典音樂殿堂(附CD):演出即將開始,一起來經歷古典音樂的至高饗宴,感受讓BRAVO喝采響徹廳堂的魔力吧!將藝術融入自身涵養的名曲導聆

為了解決交響曲結構的問題,作者飯尾洋一 這樣論述:

  演出即將開始,歡迎您一起來經歷古典音樂的至高饗宴,   感受當指揮棒揮下之後,那股讓BRAVO喝采響徹廳堂的魔力吧!   拋開艱深又難以親近的刻板印象,   用最輕鬆、最情境式的方法重新感受古典音樂的知識與魅力   本書並非是要「教導」、而是要「引導」   各位摸索出最適合自己的品鑑門路與風格   不論是從零基礎開始培養認知,   或是想育成新世代菁英涵養的朋友   都能在其中有所斬獲的一冊!   由古典樂狂熱男子導覽, 漸漸被拉進古典音樂世界的女主角亞里沙。沒想到……這比自己認知的,還要棒多了!   由一份樂譜推展開來的無限多種解釋,再加上音樂家各自的個性,使得相同曲子也有不

同表現效果♪   這正是古典音樂的深奧之處。   如果豎耳傾聽每個樂音……   全新的感動,正等著你去發現!   「我是知道幾個著名音樂家名字,但對他們本身和代表作一無所知」   「交響樂、管弦樂、協奏曲、室內樂、歌劇……雖然都統稱古典音樂,但細分下來好像挺複雜的,真是難懂」   「覺得樂曲好聽,但不知道該怎麼更深入了解曲子相關的知識與故事」   「我很喜歡吹奏樂器的表現,但說到古典樂好像都是以小提琴或鋼琴為主對吧?」   「很想親身體驗現場演奏的魅力,但感覺自己的氣質和音樂廳格格不入」   ……etc.   如果你有以上疑問、煩惱、或誤解,不管是從基礎知識認知,還是延伸到實際鑑賞與名曲

選輯,都能在本書的協助下完成一次充實且美好的古典音樂世界體驗!   古典樂是人類情感與文化的延伸,透過音符和樂器展現各式各樣的人生百態與自然情境,探究其創作根源與發展就能了解到,古典音樂乃是相當親切、親民,不論男女老少、身分地位,都能愉快欣賞、享受的藝術娛樂。   是要聽熱鬧,還是聽門道?這並不是古典音樂的唯一解!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古典音樂就如同電視戲劇中的背景音樂一樣,隨著我們的生活,藉由樂音的流動,展現出豐富多元的情境。   配合當下的感受與情境,隨手點播一曲,讓樂曲與你的思緒、氣息相互連結,徹底品味那穿透身心靈的絕美體驗。   欣賞古典音樂其實並沒有過多的限制,   唯

一可能出現的侷限,就是「當你誤解它遙不可及」的時候。   現在馬上就來感受知名作曲家 × 代表曲交織出的音樂魅力吧!   ♫為什麼這是本最適合各種族群的古典音樂世界「導覽書」?   ★詳盡的資訊與專欄,輔以活潑生動的情境漫畫,理解更親民!   ☆豪華收錄知名音樂家、音樂史、樂團編制、曲目類型等等超詳盡的內容,隨心所欲挑選自己喜歡或感興趣的領域,皆能自在上手。   ★單元間環環相扣,接連觸發讀者對衍生知識的學習興趣。   ☆附贈精選29首名曲的CD,配合介紹,立即感受樂曲意境。   ★介紹目前最新的音樂家與音樂活動國際情勢,掌握古典音樂潮流的最新脈動! 好評推薦   【跨領域「

斜槓」達人與你熱情分享!】   『《歡迎來到古典音樂殿堂》是部非常特別的專書,嚴格來說,是簡易的音樂百科全書,從基本古典音樂史、曲式、樂器深入介紹,進階的音樂比賽、歌劇、芭蕾舞、名曲導聆,到最實用的音樂廳介紹、購票、音樂欣賞禮儀等,內容豐富,非常適合高年級甚至成人做為音樂入門的好書。尤其是隨著大鳥亞里沙的足跡,讓人不由自主的想看看漫畫之外詳細的文字介紹,無形間吸收到完整的音樂知識。   記得自己雖然從小學習鋼琴,也對古典音樂有濃厚興趣,但必需承認,真正能體會出音樂之美,是在高中之後;在那之前對於古典音樂的喜愛,可以說是完全建立在音樂家軼事,和有趣的音樂訊息中(如誰是現在最厲害的鋼琴家、指揮家

、小提琴家……)。本書剛好可做為非常好的橋樑,讓剛入門,對音樂還無法深刻體會的愛樂者一個暫時的寄託,建議可放在手邊隨時參閱;但也別太早和它分手喔,您會發現即使已成為資深愛樂者,它還是您的好朋友,常常會給您意外的知識、驚喜、和收獲。   如果想要一輩子和古典音樂為伴,有興趣絕對是第一步,興趣自然會帶著我們走得更深更遠;相信本書深入淺出引導方式,加上日本作家一貫認真踏實的嚴謹態度,一定會成為您愛不釋手,時常想翻閱的音樂朋友。』──張延瑞醫師  推薦   『古典音樂博大精深,常讓初接觸的人望之卻步,不知道要從何瞭解,其實接觸古典音樂不一定要「學音樂」,不學樂器的人也可以變成古典音樂的賞析專家,反

之,學音樂的人若非出於自願學習或得到啟發,也可能無法真的享受古典音樂的美好。   本書以精緻的漫畫為串連,利用精美的圖表介紹作曲家年表及流派、重要的音樂家、樂器、古典音樂形式、音樂節及音樂大賽,還有歌劇及芭蕾音樂的詳細介紹,內容新穎且豐富,另外也搭配CD做名曲導聆,讓讀者可以加深對於書中內容的感受,將古典音樂的基本知識變得有趣!      古典音樂可是生活的一部份,也可以是一輩子的興趣,打開耳朵和心靈感受,每個人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感動!』──周怡君醫師  推薦   【來自古典音樂社群的好評推薦!】   知名Facebooke古典音樂社群「古典好好聽Classicalmusic to go」

主持人 阿智 盛情推薦!   zh-tw.facebook.com/taiwanclassicalmusic/

交響曲結構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制作協力-----------
track提供 by マツトシ→https://twitter.com/matsutoshisan
リリック提供 by だいきくん→https://twitter.com/daikid200303
本当に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m(_ _)m

■First Album配信中 "First Grade" 戦国武将ラップほか↓
https://linkco.re/0zqqt4SV

■Second Album配信中 "Second Grade" 四字熟語ラップほか↓
https://linkco.re/58NXYasz


■チャンネル登録はこちら↓
http://www.youtube.com/subscription_center?add_user=ryumc92

■オススメお勉強ラップはこちら↓
http://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GGiNF4ojvepiLQbtp6VvBpP2w_JuGW5F

----------------------------------------­---------------------------------
■ブログ↓
http://www.cokeio.work/
■ツイッター↓
https://twitter.com/co_keio
■LINE↓
http://line.me/ti/p/@co.keio
■フェイスブック↓
https://facebook.com/cokeio
■ホームページ↓
http://cokeio.jimdo.com/
----------------------------------------­---------------------------------
ベートーヴェンと決勝戦
でCo.慶応劣等です!
耳が聞こえんドイツの作曲家!
俺が勝負勝つが大丈夫か?
伝統品な曲は高レベルだな
エロイカ作った俺英雄!やっぱ
ヘボいなあんた!歴然の差で
きみに勝つ誰のため?エリーゼのために

エロイカとか言ってるおまえエロいわ
韻踏めばいいと思っててせこいな
お前が英雄?アホでしょ!?
あの曲捧げたのはナポレオン
誤解招く奴は、さいなら
耳聞こえなくなったの30歳から
真実語れないならあばよ!
なんで聞こえなくなったの?

子供の頃父からの虐待
を受け続けて日々散々そんな不安に
駆られ、殴られ、耳硬化症になって
一生な重荷担って聞こえなくなる運命
だった、だが過大評価じゃ
ないのを作った”三大ソナタ"!!
楽聖の俺には疑問点もねえっすよ!
黙って聞いとけ悲愴・月光・熱情

聞きません。結構です。
面倒です。抵抗勢力vsベートーベン
コイツ嫌い!って行動とる!
好きじゃねーんだよ!uh 交響曲
校長よく 歌うのはラップ
ってかなんでおまえまでラップしてんだ!
おまえここで負けるのが大誤算
これ運命!Like 交響曲第5番
----------------------------------------­---------------------------------
〔使用画像〕
https://www.ac-illust.com/
----------------------------------------­---------------------------------
※音楽、画像、その他の素材は全て商用利用可能なものを使用しております。

布拉姆斯《第一號小夜曲》編號 11 之作品研究 / 畢業音樂會

為了解決交響曲結構的問題,作者廖炎奎 這樣論述:

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在音樂史上的地位擁有不容忽視的 位置。創作範圍涵蓋鋼琴、室內樂乃至管弦樂曲等,其四首交響曲在音樂史上佔 有極高的地位。《第一號小夜曲》為布拉姆斯第一首管弦樂團編制的作品,有許 多值得注意的內容。本文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從布拉姆斯早年歷史和生活背 景出發,探究《第一號小夜曲》的寫作背景;第二部分針對樂曲各樂章逐章逐句 分析整理,將樂譜文本中的細節整理出來;最後第三部分,以布拉姆斯的音樂特 色和風格為題,淺述此作品的特殊之處與音樂詮釋之想法。畢業音樂會曲目:陳米樂:The War貝多芬: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白遼士:幻想交響曲

徐復觀的思想史研究

為了解決交響曲結構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國立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於2009及2013年分別舉辦「徐復觀學術思想的傳統與當代」及「徐復觀先生的政治思想」兩場學術研討會,就徐復觀先生的思想史、文學史、藝術史、政治思想與經學思想等各方面進行深入討論。兩次會議論文集結為兩冊,一冊為《徐復觀的思想史研究》,另一冊為《徐復觀的政治思想》,充分展現徐復觀先生思想跨越傳統與現代,跨越各學科、各領域的學術成就。   就學術系譜而言,徐復觀先生主要被納入民國新儒家,一個有活力、有未來性的學派必然在共同主張之下包含諸多異質的元素,兩冊書中也有多篇論文論及徐復觀與熊十力、牟宗三、唐君毅等諸位先生之間的差異。若以學術關懷來凸顯徐復觀先生的思想特色

,是他的反形上學立場,他在文學藝術上的絕高造詣,他對政治思想的精闢論述,以及他與當代生活世界及臺灣草根社會的深刻連結。   編者簡介 陳昭瑛   1957年生,父親臺灣嘉義民雄人,母親臺南市人。臺灣大學中文系學士、哲學研究所碩士、外文研究所比較文學博士。現任臺灣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曾任臺灣大學儒學研討會召集人、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特約研究員、臺灣大學語文中心主任(2009-2010)、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短期客座教授(2002年4月)、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訪問學人(1998-1999)。曾獲科技部傑出研究獎(2016)、臺灣大學教學傑出獎(2015)、臺灣大學教學優良獎(20

05、2009、2013)、第二屆五四文藝評論獎(1999)。   著有小說集《江山有待》(1980)、《臺灣詩選注》(1996)、《臺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1998)、《臺灣與傳統文化》(1999)、《臺灣儒學:起源、發展與轉化》(2000)、《儒家美學與經典詮釋》(2005)、《荀子的美學》(2016),譯注馬庫色《美學的面向》(1987),另著有馬克思主義美學論文多篇及東亞儒學論文多篇。   編者導言/陳昭瑛   思想史研究的特色   儒家「內在而又超越」文化性格的歷史形成:徐復觀「中國思想史研究」追蹤/丁為祥 一、早年軍政生涯的反省:「雙重主體性」的發現 二、從「

思想史」溯源到「人性論」叩問 三、道德精神與宗教關懷的雙向聚焦 四、從「以仁挺禮」到「盡心知天」:內在與超越的平衡 五、結論:內在與超越的統一及其「兩極化」走向 為什麼是思想史:徐復觀的思想性格與學問取徑/陳少明 一、壓力結構 二、「反乾嘉」情結 三、離開形上學 四、批判性儒學 五、什麼樣的思想史? 徐復觀思想史研究之理論預設的探究與反思:以《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和《兩漢思想史》若干問題為例/陳明 一、憂患意識之論述的意義與局限 二、孔門三系之分判的邏輯與矛盾 三、關於史職演變與人文化進程 四、結語   形而中學的旨趣   董仲舒與儒家思想的轉折:徐復觀對董仲舒公羊學的探究/干春松 一、引言

二、徐復觀論董氏春秋學的形成 三、徐復觀論董氏春秋學的特點和基本方法 四、徐復觀論董仲舒的春秋大義 五、徐復觀論董仲舒「天的哲學」 六、董氏春秋學和儒學的轉折 七、結語 形上與形下之間:徐復觀與新儒家/馮耀明 一、新儒家內部的合與分:共同理想下的不同進路 二、社會通氣與向上貫通之異:自我限制中之多元與主體確立下之判分 三、學術與政治之間的分際:返本開新之曲通與修己治人之分立 四、形上理境之不同理解:超越內在的本體與向內超升的境界 五、治學方法進路之分歧:超越論證之思辯與歷史文本之分析 六、結論:不得已的好辯者與不容已之真儒者 重建中國的信念世界:徐復觀對儒教中國的精神激活/任劍濤 一、面對「

死的」中國 二、激活儒教中國的路徑 三、從信念下手 四、聚集制度資源 五、以改革為契機 六、激活儒教中國:信念表達,抑或現實需要 論徐復觀對熊十力思想的繼承與推進/李清良 一、問題意識的繼承與轉變 二、學術途徑的拓展與轉進 三、思想基點的反思與釐定 四、結論   儒道思想與經學   性惡與心知:徐復觀對荀子性論思想之詮釋/東方朔 徐復觀與當代學者關於「考據」與「義理」之論爭及評議/張崑將 一、論爭之背景與回顧 二、徐復觀與史料學派的「考據」與「義理」之爭及評議 三、徐復觀與錢穆的「考據與義理」之爭及評議 四、結論 雙面道家:尋找徐復觀道家研究中失落的黑暗面/郭啟傳 一、老子 二、莊子 徐復觀先

生史學思想的傳統與現代/翟志成 一、引言 二、傳統與現代 三、方法學 四、人格培養 五、結語 飄零中的傳承:徐復觀的「讀經」論述與文化心態/蕭敏如 一、裂變中的傳統──從「疑經」到「廢讀經」 二、傳統的重建──徐復觀的「讀經」論述 三、中華民族之花果飄零──徐復觀與當代新儒家的文化心理 四、結語──經學記憶與文化鄉愁   藝術思潮與美學   徐復觀與現代藝術思潮:以二十世紀六○年代初臺灣現代藝術論戰中的徐復觀為中心/李公明 一、引言:研究現代藝術論戰中的徐復觀的問題意識與學術意義 二、六○年代初臺灣現代藝術論戰中與徐復觀有關的幾個史實問題的考訂 三、徐復觀如何從政治的角度看現代藝術思潮? 四、

徐復觀對科學與藝術問題的認識如何影響著他對西方現代藝術思潮的批判? 五、關於徐復觀對西方現代藝術現象和思潮的認識的幾個問題 六、在認識和批判現代藝術思潮的過程中對代際斷裂的文化關注 (不)可能的平淡:山水畫的跨文化反思/何乏筆 一、跨文化哲學的提問 二、氣化美學 三、論氣韻 四、平淡與超越性 音樂與政治:徐復觀與阿多諾的音樂美學研究/陳昭瑛 一、前言 二、感覺的共同體、感動的共同體 三、音樂之用:內在目的論 四、傾聽、忘我與震撼:對藝術接收者的思考 五、反主體性:論現代音樂 六、結語   附錄一 開幕致辭稿/徐均琴 附錄二 圓亭憶往錄/翟志成 跋/陳昭瑛   編者導言 陳昭瑛(臺大中文系

特聘教授)   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以下簡稱「高研院」)於2009年和2013年分別舉辦了兩次徐復觀(1904-1982)的學術研討會,兩次會議皆由我向高研院爭取經費並負責籌辦。第一次會議於2009年12月5日、6日舉行,會議名稱為「徐復觀學術思想中的傳統與當代」,共二十二人發表論文,內容涵蓋徐先生的思想史、文學史、藝術史方面的研究與思想。因感於徐先生的政治思想深具特色,又是他的學術中與其生命史不可分割的部分,於是在2013年9月28日高研院又召開第二次徐復觀的會議,會議名稱為「徐復觀的政治思想」,共發表七篇論文。2013年之後關於這兩次會議論文的結集出版事宜也由我負責。但由於家事與

教學工作太過忙碌,造成論文集的拖延,我實難辭其咎,必須向所有與會者致上最深的歉意。在拖延中稍感有益的是部分學者得到更多時間修改論文或先行將論文發表於期刊,獲得學界的回饋。   目前特將兩次會議論文合併考量,分為兩冊。第一冊定名為《徐復觀的思想史研究》,第二冊為《徐復觀的政治思想》,第一次會議中較偏重政治思想的論文則收入第二冊。兩次會議的論文或許尚不能涵蓋徐復觀的全部研究領域,但已經達到相當全面的地步。論文發表人為一時之選,其中多位為徐先生弟子,亦能在客觀的角度上進行研究與評價。因此兩次會議之論文集的出版不僅是紀念徐復觀對中國思想的偉大貢獻,也是現階段徐復觀研究的一次跨學科、跨領域的成果展現。

徐復觀在兩岸學術界的地位逐漸提昇,就學術系譜而言,徐先生主要被納入民國新儒家(或「港臺新儒家」);作為熊十力的弟子,徐先生經常在「唐、牟、徐」的敬稱中被提及。徐先生地下有知,應不會反對這些定位,但我們卻不能忽略徐先生於生前即經常提及他與熊先生、牟先生、唐先生之間的差異。一個有活力、有未來性的學派必然在共同主張之下包含諸多異質的元素。若要以學術關懷來凸顯徐先生的思想特色,大概是他的反形上學立場,他的思想史論,他在文學藝術上的絕高造詣,他對政治思想的精闢論述,以及他與當代生活世界及臺灣草根社會的深刻連結。上述這些特色皆能在這兩冊論文集中表現出來。   茲就第一冊《徐復觀的思想史研究》中的論文略作

介紹。   丁為祥的〈儒家「內在而又超越」文化性格的歷史形成:徐復觀「中國思想史研究」追蹤〉從新儒家「內在而超越」的共識出發,指出徐復觀的《中庸》研究即聚焦於以「成己成物」為「內在而超越」,並且強調徐復觀的「憂患意識」並不缺乏宗教性,而是「道德與宗教的雙向聚焦」。丁為祥指出「內在而又超越」作為儒家文化的基本特徵,本身不成問題,問題在於「內在」與「超越」之間的平衡,而徐復觀於此深具卓見。   陳少明的〈為什麼是思想史:徐復觀的思想性格與學問取徑〉對徐復觀的思想史研究所呈現的思想性格有深入闡述。作者指出徐復觀一方面和其他新儒家一樣反乾嘉學,另一方面亦反對部分新儒家所追求的形上學,而提出以心的文

化為基礎的「形而中學」。作者並指出徐復觀由其獨特的學問故事激發出來的思想內容如「憂患意識」、「政治的二重主體性」、「心的文化」皆富於深刻啟發,而他的思想史詮釋「富有生存感」,他的儒學是「批判性儒學」。作者種種見解頗能凸顯徐復觀思想史研究的特色。   陳明的〈徐復觀思想史研究之理論預設的探究與反思:以《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和《兩漢思想史》若干問題為例〉較具批判性,主要論點在於批判徐復觀將人文性置於宗教性之上,此處可看出作者推動公民宗教的用心與立場,也與徐復觀之間形成具有建設性的對話,但作者認為徐復觀的反形上學立場是因接受了五四以來傳入中國的近代實證主義,則是對徐復觀的誤解。實證主義重視「事實

」與「觀察」,徐復觀則重「價值」與「參與」,雙方壁壘分明。西方反形上學者還有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與實證主義亦壁壘分明。   干春松的〈董仲舒與儒家思想的轉折:徐復觀對董仲舒公羊學的探究〉對徐復觀的董仲舒學做了清楚的整理。作者認為徐復觀將董仲舒《春秋繁露》的思想內容區分為「春秋學」與「天的哲學」,旨在區分知識與信仰。徐復觀認為董氏凸顯「天」,是為了限制秦漢大一統之後人君過高的權力。此為徐復觀的董仲舒學的要旨,作者在這方面的理解切合徐復觀的看法。但作者對於包括徐復觀在內的當代新儒家的「非經學性」提出質疑,認為此種性格造成徐復觀對康有為公羊學的忽視。   馮耀明的〈形上與形下之間:徐復觀與新儒

家〉針對當代新儒家內部的分合與不同進路進行條分縷析的闡述,運用牟宗三與徐復觀分別予唐君毅的書信,凸顯兩人彼此的心結,以及不同的思想立場,馮耀明指出牟宗三是「向上貫通」,徐復觀則是「社會通氣」。此文凸顯唐、牟、徐三位先生之間的微妙關係,也能見出三人的個性差異,通過新儒家內部成員的比較研究,作者充分掌握了徐復觀的思想特色。   任劍濤的〈重建中國的信念世界:徐復觀對儒教中國的精神激活〉探討徐復觀思想中足以激活儒教中國的方面。作者認為徐復觀一生的努力在於重建中國人的信念世界。作者指出徐復觀努力於「挖掘中國文化心理結構中有助於中國人樹立自信的深厚積累」,並且「通過中國文化即『心的文化』的斷定,確定了

從心的功夫上重建中國文化自信的理路」,並將之定位為形而中學。然作者並未忽略實踐的問題,即理論上的激活中國與中國的社會現實之間如何對應的問題。      李清良的〈論徐復觀對熊十力思想的繼承與推進〉亦論及徐復觀思想中的反形上學性格,這一性格一方面促使徐復觀以「實踐」作為思想基點,另一方面並標舉「思想史研究」此一學術進路,李清良強調徐復觀的「形而中學」的實踐性格以及徐復觀對傳統所作的「現代的疏釋」,並認為這是「一種超越考據而指向思想本身的內在結構與發展歷史的學術途徑」。在這些方面徐復觀表現了與其師熊十力不同的關懷。   東方朔的〈性惡與心知:徐復觀對荀子性論思想之詮釋〉討論徐復觀的荀子學,以徐復

觀的《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為主要文獻。新儒家因受宋明理學影響,對荀子較缺乏共鳴,牟宗三與徐復觀對荀子尤多批評。東方朔於徐復觀的見解並無正面批評,但補充了他個人對荀子人性論的看法,如徐復觀認為荀子之「性」只是「欲」,東方朔則補充荀子許多對「性」的深刻正面的闡發,如「化性」之「性」正說明「性」之「可塑」,即具有正向發展的潛能。   張崑將的〈徐復觀與當代學者關於「考據」與「義理」之論爭及評議〉探討徐復觀參與的關於考據與義理之優先性的論爭,作者將參加論戰的學者及其文章列表整理,根據作者的研究,與徐復觀論辯者為毛子水與錢穆。其中尤以毛子水為主要論敵。作者探析兩人主張背後深刻的分歧,在於毛子水近於「

知識的獨立性」、「為知識而知識」的主張,徐復觀則主張研究方法不應脫離研究對象,而知識應「內化為與求知者自身人格修養有關的知識」。作者的解析可謂得徐復觀思想之要旨。   郭啟傳的〈雙面道家:尋找徐復觀道家研究中失落的黑暗面〉聚焦於徐復觀的道家研究,全文分論老子與莊子。徐復觀認為傳世《老子》中有部分內容是漢初道家為了迎合統治者而摻入,並對道法雜揉下的人君神秘化、黑暗面有所質疑。郭啟傳則力辯老子之「黑暗」與其思維原型──即「道」(作為創世之前的渾沌)乃是息息相關的。對於徐復觀從藝術精神來看莊子,並指出莊子於藝術的影響是「淡」而非「寂」,郭啟傳認為有待商榷。   翟志成的〈徐復觀先生史學思想的傳統

與現代〉旨在探討徐復觀的史學,作者指出:「徐先生以現代學術的標準和框架來研究和建構中國古代思想史」,並且採取「發展、比較、動進」的觀點,以及「追體驗」的方法,另一方面留意核心觀念與思想家的共性與個性。對於如何培養研究核心觀念的思維能力,徐復觀主張應該鑽研中西方的學術經典,藉以培養「思想力」。此外,徐復觀亦強調「史德」,這一點既符合傳統史學精神,也表現新儒家的一貫主張。上述為作者強調的論點,皆切合徐復觀的史學思想。   蕭敏如的〈飄零中的傳承:徐復觀的「讀經」論述與文化心態〉則聚焦於徐復觀的經學,梳理徐復觀對經學的態度是肯定經學而反對晚清經學中支離割裂的訓詁考據之風,徐復觀主張經學思想的核心是

人倫之教。作者並強調徐復觀將經學定位為中國文化的基型,重視經學自身的人文精神,將經學視為古代文化傳統的載體,而經學詮釋則是對經典賦予當代意涵。作者論述細膩,充分掌握了徐復觀經學思想的核心。   李公明的〈徐復觀與現代藝術思潮:以二十世紀六○年代初臺灣現代藝術論戰中的徐復觀為中心〉翔實而細膩地對徐復觀與臺灣的現代畫派之間的論戰進行中肯、公允的評議,也做了若干翔實的考辨。此一論戰發生於上世紀六〇年代。作者認為徐復觀主要從政治的角度與中國傳統藝術精神的立足點來看現代藝術;其次,作者也指出徐復觀對現代藝術的研究相對薄弱,他對現代藝術的批評則是基於個人的文藝觀,亦即徐復觀重視「共感」以及「個性與民族性

之間的互動」,此說能得徐復觀美學之精髓。   何乏筆的〈(不)可能的平淡:山水畫的跨文化反思〉從跨文化哲學的角度,將朱立安的平淡美學與徐復觀所談的「平淡的境界」做出有意味的參照。作者指出徐復觀將「平淡」的美學內涵歸於老莊思想,忽略了儒家對「淡」的重視。另一方面,作者也認為朱立安在《淡之頌》將平淡連結於「內在超越性」,而觸及了阿多諾的《美學理論》與徐復觀的《中國藝術精神》之間「最深切的呼應處」。此外,作者認為徐復觀的反現代主義立場妨礙他更積極融入藝術哲學的跨文化思維。   上述二文聚焦於繪畫,本人之〈音樂與政治:徐復觀與阿多諾的音樂美學研究〉一文則專論音樂美學,在跨文化的關懷下,本文也以阿多

諾作為徐復觀的參照對象。由何乏筆之文與本文皆將徐復觀與阿多諾並論,足見徐復觀思想中的跨文化內涵。此文首先論及阿多諾音樂美學中之「感覺的共同體」與徐復觀「人我一體之仁」、「群體生命的感動」近似。再者,本人從「內在目的論」討論兩人對「音樂之用」的看法,最後則論及兩人皆以「反主體性」來批評現代藝術。   本冊主要收入第一次會議中的十五篇論文,內容涵蓋徐復觀之心性論、兩漢思想、思想史方法論、經學思想、美學思想等方面,充分展現徐復觀思想跨越傳統與現代,以及跨文化與跨學科的學術成就。 音樂與政治:徐復觀與阿多諾的音樂美學研究(摘錄) 陳昭瑛(臺大中文系特聘教授) 一、前言 儒家和馬克思主義在美學理論方

面有驚人的類似性,連各自面對的批評也如出一轍。當代儒家美學方面的成果並不豐盛,與西方馬克思主義美學難以相提並論。雖然如此,我們仍可以看到徐復觀(1904-1982)在藝術美學的表現,一支獨秀,值得從比較美學的角度深入探討。若要在當代新儒家中尋找一位足以和西方馬克思主義對話的儒者徐復觀亦是不二人選。由於對感性世界的重視,徐復觀和西方馬克思主義都重視文學與藝術,並且在基本論點上有相當可觀的相似性。本文嘗試以和徐復觀同年生的德國美學家也是法蘭克福學派(Frankfurt School)的阿多諾(Theodor W. Adorno, 1903-1969)為徐復觀的對話對象。阿多諾本人是一位音樂家,他的

多部著作以音樂為其美學研究的對象;徐復觀雖非音樂家,但由於他對孔子性格的深刻體會,使他對孔子的音樂精神做出許多精采的闡述。由於儒家與馬克思主義在美學上的近親關係,使徐復觀和阿多諾在諸多關鍵處提出相應相通的見解,這兩位同代卻不相識的學者不約而同的提出了對現代藝術的批判、對藝術活動中「感覺的感動的共同體」的發現、對忘我的欣賞經驗的闡述、對藝術的道德性中的內在目的論的深奧解析。這麼多相似的見解非出於偶然,實與儒家和馬克思主義之間的共通性息息相關。 二、感覺的共同體、感動的共同體 針對音樂的效果,不論是指在欣賞者方面造成的影響,或終極而言的道德教化和社會影響,徐復觀與阿多諾有諸多共同看法。徐復觀強調群

體的共同感情,一種感動的共同體,阿多諾多次提及藝術應有形成「感覺的共同體」(Gefühlsgemeinschaft)的力量。他多次引述貝克爾(Paul Bekker, 1882-1937)論交響樂中用以塑造感覺共同體的特殊力量,他認為這一看法可以重新表述,他指出交響曲是「人民大會的美學化形式」。他指出聽眾在聆聽的過程中經驗一種奇妙的整合, 聆聽者被交響曲擁抱吸納,一個不斷演化的整體像儀式般將個人接入其內在。交響曲結構的美學整合,同時也是一種社會整合的圖式。[……]藝術沒有能力從它自身來設定真實的社會形式。音樂不具形成社會之力,而是從個人誘導出他們是彼此相連的意識形態,強化他們和它的認同,並強化

他們相互之間的認同。

布拉姆斯e小調第四號交響曲樂曲分析與指揮詮釋

為了解決交響曲結構的問題,作者黃立維 這樣論述:

綜觀浪漫主義後期交響曲的發展,布拉姆斯《第四號交響曲》可說是與同時代創作潮流背道而馳的作品,不同於當時對於交響曲結構與配器逐漸的龐大發展,布拉姆斯承襲自古典主義時期絕對音樂的創作脈絡,甚至回溯中世紀、巴洛克時期的風格與精神,堅持自身獨到的品味,並以最純粹呈現音樂的方式來構成藝術性與美感,造就了這部經典之作。 本篇研究論文中,將從第四號交響曲之樂曲創作背景、歷史、曲式結構、和聲上的使用、管弦樂配器等面向進行研究,目的將其分析成果運用於實際的指揮與排練上。在指揮詮釋的部份,會以有效呈現音樂上之藝術性內容與增加排練效率為出發點,並加入筆者個人對於樂曲的想法與見解,以及過往排練與演出經驗,從指

揮樂團的實務層面去引導出有效的排練與演出計畫,以利達成藝術層面的完整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