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議定書台灣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京都議定書台灣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鄭宗岳,林鴻祥寫的 空氣汙染防制理論及設計(第六版) 和李美華的 氣候變遷:媒體再現與風險傳播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溫室氣體減量概況 -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也說明:二、京都議定書. 為抑制人為溫室氣體排放 ... 管制工作,1997 年通過具有約束效力的「京都議定 ... 台灣. 2.5. 22. 1.0. 資料來源:工研院能源與資源研究所、IEA, CO2.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新文京 和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研究所 邱祈榮所指導 戚居姮的 臺灣高中學生之氣候變遷素養提升研究 (2017),提出京都議定書台灣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氣候變遷、素養、減緩、調適、認知、態度、行動與技能。

而第二篇論文東海大學 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 周瑛琪所指導 吳宛蓉的 臺灣生質柴油永續性發展指標之建構與評估 (2016),提出因為有 生質柴油、指標、永續發展的重點而找出了 京都議定書台灣的解答。

最後網站「京都議定書」到台灣「黑潮議定書」:大家一起來減碳!則補充:此外,台灣政府在京都議定書簽署之後,雖因應國際趨勢潮流喊出各種發展再生能源、節約能源等口號,卻無具體措施,甚至仍繼續推動中油、八輕等造成環境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京都議定書台灣,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空氣汙染防制理論及設計(第六版)

為了解決京都議定書台灣的問題,作者鄭宗岳,林鴻祥 這樣論述:

  本書匯集作者多年來在工作上之實務經驗、國內外相關期刊、設備設計文件及廠商型錄等寶貴資料,從理論原理至空氣污染防治設備之設計及選用,均作了相當詳細的說明及歸納整理,引導讀者有系統地吸收空氣污染控制技術理論及設計之精髓。自第一版出版以來,承蒙國內大專院校教授採用作為空氣污染防制相關課程教材或參考書籍,有志公職人士亦廣為推薦介紹,列為參加國家考試必備用書。   第六版配合國際上重大環保議題之進展及國民對空氣汙染等環保意識之抬頭(尤其是PM2.5議題),依國內最新環保法規和汙染防制設備及控制技術的最新發展,對本書內容進行增補修訂,並特別針對工業通風排氣章節(9-11)進行補述

。   同時,第六版將過去30年來環境工程及環保行政類科之國家考試歷屆試題(民國80年∼110年)及其參考解答,分別歸類納入每一章末之「歷屆國家考試試題精華」中,供讀者進一步研習,以增進對該章節主題之瞭解,亦可作為有志公職及進修人士之參考。

京都議定書台灣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從京都議定書以後,甚至到更近期的巴黎協定,你可以看到這裡面爭議不斷在發生。美國政府(退出京都議定書)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它認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會影響到美國經濟發展;第二個,它認為有公平性的問題,它說發展中國家也應該承擔減排、限排溫室氣體的義務⋯⋯」

2005年2月16日,由聯合國84國共同簽署的《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回顧2005年前後,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的危機意識高漲,很多人應該都還記得,2004年的電影《明天過後》,強烈的視覺效果,讓我們看見了全球暖化的連鎖效應,幾乎摧毀了整個曼哈頓,還有2006年《不願面對的真相》,當時也成為探討全球暖化議題的紀錄片經典。

氣候的改變,已經威脅到許多人的生活,許多國家認識到這不只是環境或經濟的問題,而是攸關國家安全和生存的問題。為了對抗全球暖化,簽訂《京都議定書》的各國,不僅必須守住減碳目標的承諾,對企業而言,要如何永續發展,善盡社會責任,如何在生產流程中減少碳排放?如何提高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效率?都是很重要的挑戰。

從企業社會責任(CSR)到環境、社會、企業治理的永續投資(ESG),台達電是台灣長期關注氣候變遷議題,積極參與各項國際倡議的企業,累積了許多節能減碳、綠建築的實務經驗,今年更加入RE100,承諾在2030年將要達成100%使用再生能源的目標。

永續投資為什麼重要?台達電如何獲得「危機中的商機」,如何因為堅持製造無鉛銲錫而意外打進SONY供應鏈?為什麼大型國際客戶要求百分之百完全使用再生能源?企業應該積極做好什麼準備?

這集節目,我們邀請台達電永續長周志宏,來與大家分享企業如何看待氣候變遷的議題,以及可以採取什麼樣的具體行動。

主持人:涂豐恩
與談者:台達電永續長 周志宏

#台達電 #氣候變遷 #CSR #京都議定書 #巴黎協定 #永續

►按小鈴鐺通知 搶先看,精采獨家全面掌握!
►需要字幕的朋友,請記得開啟CC字幕 !
=================================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

◎天下雜誌:http://www.cw.com.tw
◎天下雜誌video:http://www.cw.com.tw/video
◎天下雜誌video FB粉絲專頁:https://ppt.cc/flhPQx
◎天下雜誌IG http://bit.ly/2R6jfL6
◎天下雜誌網路書店:https://www.cwbook.com.tw/

臺灣高中學生之氣候變遷素養提升研究

為了解決京都議定書台灣的問題,作者戚居姮 這樣論述:

根據聯合國氣候變遷小組(IPCC)的報告,人類活動是二十世紀以來氣候變遷及暖化加速的主要原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對未來的氣候有至關重要的影響。面對無法停止的氣候變遷過程,各國規劃並進行減緩和調適的策略刻不容緩。透過氣候變遷教育,我們可以提升公民的氣候變遷素養。透過對氣候變遷科學知識的深化、態度的建立與技能的熟悉,得以使人民對氣候變遷理解、危機感、關心進而願意參與,甚至有能力主導氣候變遷的減緩、調適策略。因此,在基本教育中提升人民氣候素養,對於促進公眾參與和支援氣候變遷因應行動至關重要。這不但是一種對公民的培力,同時也是支持巴黎協議並有效落實國家自定預期貢獻(INDC)的重要參與方法。 本

研究以教育部委託世新大學發展的氣候變遷調適素養檢測問卷作為主要研究工具,共分為認知、態度及行動與技能素養三個主構面,並以松山高中三個年級的學生作為檢測對象,檢測結果並與全國高中學生施測所得到的結果進行比較與討論,並以高二學生為對象進行氣候變遷素養提升計畫。研究結果顯示進行氣候變遷素養提升計畫之課程對高中生氣候變遷的素養有提升效果,以行動與技能素養最為顯著。本研究的結果將有助於未來各級學校推動氣候變遷教育時的落實及進行。

氣候變遷:媒體再現與風險傳播

為了解決京都議定書台灣的問題,作者李美華 這樣論述:

  哪一家台灣媒體最關注全球暖化新聞?   除了取自國外編譯稿,台灣媒體的氣候變遷新聞如何產製?   社群及影音媒體的按讚、評論、分享,   會對災難新聞的關注帶來什麼影響?   當極端氣候、地球暖化、氣候變遷、聖嬰現象、溫室效應、氣溫上升、節能減碳等新聞關鍵詞成為日常,每位世界公民都應該自問:「我可以採取什麼行動」?而擔任風險溝通、議題管理及危機傳播過程中之關鍵角色的「媒體」,更該在彷彿回到皮下注射理論的大效果時代,善盡風險溝通和常態科學傳播的責任。   本書集結作者近十年關注媒體再現與產製人為氣候變遷議題過程與效應的研究成果,透過橫斷與縱貫研究,結合量化與質性研究方法,從新聞守門人、消

息來源、媒介框架、議題設定、風險溝通、危機傳播等理論架構及研究取徑,探討傳統報業媒體與新媒體之再現、產製,以及傳播氣候變遷與全球暖化議題的樣貌及效益。   期盼在當下與未來,聯合國、各國政府、企業、科學界與媒體組織都能更有效地整合、宣傳、教育,以及告知全球公眾關於氣候變遷風險危機的資訊。面對氣候變遷風險危機,人人都必須警醒,都必須改變既有行為模式,因為氣候行動已迫在眉睫。 本書特色   1. 集結作者於氣候變遷傳播領域的學術文章,引用資料充實,有益學術參考。   2. 從風險傳播的角度分析平面媒體、網路媒體與社群網站之氣候變遷報導,呈現多元媒體的架構與傳播意義。   3. 透過本書之研究

分析,可進一步理解媒體如何進行風險傳播,提升媒體識讀力。 作者簡介 李美華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教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傳播學系(Department of Communication,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Buffalo)博士。曾任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School of Communication,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訪問學者、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資訊與媒體研究學院(Faculty of Information and Media Studies, Western Univers

ity, Canada)訪問學者;國立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主任、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主任、國立交通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執行秘書,以及《全球客家研究》副執行編輯、《新聞學研究》書評書介主編。 自序 序章  導論:研究背景、理論與方法 中外報業媒體篇 第一章 台灣報紙的全球暖化新聞內容分析(2003年至2008年) 第二章 台灣報紙的全球暖化新聞:再現與產製 第三章 台灣報業媒體網路平台的氣候變遷風險傳播(2009年至2016年) 第四章 國外新聞媒體:全球暖化懷疑論/否定說 新興網路與社群媒體篇 第五章 網路科普平台:氣候變遷議題的產製與傳播 第六章 臉

書粉專:氣候變遷風險論述 第七章 YouTube:氣候變遷風險的文本敘事 第八章 後記與結論 參考書目   導論 研究背景、理論與方法(摘錄)   「人為氣候變遷」(Anthropogenic Climate Change)(又稱氣候變遷、全球暖化),是本世紀全球人類面臨最嚴峻的風險議題,其牽涉層面包括生物、環境、地理、醫學、政治(策)、經濟、社會、文化、科技、科學、哲學及倫理領域,也是本世紀全球公眾討論及國際政治的核心議題。(註1)傳播媒體在使用「全球暖化」跟「氣候變遷」這兩個名詞時並不會特別加以區分,但比較傾向使用「全球暖化」,而科學家及政策社群則多使用「氣候變遷」,值得注意的

是,國際政策社群對於氣候變遷的定義並不相同。(註2)   多數民眾獲得有關氣候變遷風險的科學知識來自傳播媒體,並以新聞報導作為最主要的科學資訊來源。在媒體產製氣候變遷風險議題的報導過程中,受社會結構、政治及社會行動者的影響深遠。根據媒體社會學(Media Sociology)、新聞社會學(Sociology of Journalism)理論,傳播媒體對於氣候變遷風險議題的再現(representation)及產製(production)與新聞守門人(gatekeeper)、媒體社會次系統、媒介框架(frame)、議題設定(agenda setting),以及消息來源等影響因素密切相關。  

 在新聞產製過程中,守門人把關資訊品質,使其最終成為「新聞」。而守門人的新聞價值與社經背景必定影響新聞選擇與產製。學者將新聞守門人研究分為:個人、傳播常規、組織、機構、社會等五個層面。(註3)新聞媒體作為社會當中的一個次系統,影響其運作的其他次系統包括生產次系統、運銷次系統、閱聽人、廣告商、廠商、政府管制機構、自願性團體及立法機構。在發生人為、天然災害、社會變革與衝突時,傳播媒體會成為民眾最主要的消息來源,此時新聞媒體傳播的巨大影響力將更加突顯,且個人、團體、組織及社會系統對於傳播媒體的依賴程度亦會加深加劇。(註4)除了消息來源,媒體再現與建構氣候變遷風險議題的過程,亦受到媒介(組織)框架與個

人(成員)框架的影響。(註5)此外,機構化(institutionalized) 消息來源、消息來源的商業基礎(financial base)、消息來源的文化資本(cultural capital)等三元素對於氣候變遷風險議題的再現與產製亦有長足影響。(註6)   事實上,我們所認知與理解的社會真實多是媒體所再現與建構的媒介真實。媒體藉由守門過程,以選擇、重組、排除及改寫等方式再現社會真實。以氣候變遷風險議題為例,傳統大眾傳播媒體與網路社群媒體扮演風險溝通、議題管理及危機傳播過程中的關鍵角色,重要功能包括溝通、政治、資訊、協助、情感療癒及維護社群意識。(註7)由於民眾理解氣候變遷的科普知識主

要來自媒體,大眾媒體須將科學資訊轉化為公眾理解的語言、文本及影像,傳遞給地理及文化相異的公眾接近使用。網路社群與普羅大眾亦可透過接近使用網站、社群媒體、串流媒體、行動媒體等各類新興媒體科技(emerging media technologies),增進對於氣候變遷科普知識的理解,或進行人際串聯,以進一步訴諸實踐;亦可透過互動媒體科技,針對政府因應氣候風險與危機管理的政策與作法提出評論。綜觀全球各地環境組織的社群媒體,對於氣候變遷風險議題管理與危機傳播多能發揮極大作用,此現象相當值得探究。   從傳播效果的理論視角觀察,在氣候變遷議題上,中外研究文獻多使用媒介框架(media framing)

與議題設定作為理論架構。除了探討傳統媒體對於氣候變遷的議題設定功能,亦探討新舊媒體之間的跨媒體議題設定效果。相關研究文獻亦試圖瞭解不同媒介框架策略對於來源屬性不同的閱聽人之影響效應,或探討增進公眾理解氣候變遷風險議題的有效媒介框架,以及提高閱聽人採取氣候行動的框架效能。值得注意的是,長久以來位於世界系統中心的西方主流傳播媒體,持續扮演主導與設定全球各地氣候變遷風險議題框架與論述建構的角色。   全球在21 世紀初進入Web 2.0 時代,互動媒體科技與新興媒體平台迅速發展,這些新興媒體科技具備互動性、常駐性、易蒐尋、更新速度快、超連結、延伸閱讀的科技能供性(affordance),能夠提升氣

候變遷風險議題的溝通對話及行動參與。時至今日,傳統大眾傳播媒體(報紙、雜誌、廣播、電視、電影、紀錄片)與新興媒體科技(網站平台、社群媒體、串流影音媒體、行動媒體)共同產製媒介框架與敘事,並且設定、再現、建構及詮釋氣候變遷風險議題。這些具備不同科技能供性的傳統大眾傳播媒體與新興媒體科技,均扮演為人類守望環境、聯繫與警示,以及說服人類改變既有認知、態度與行為的風險傳播關鍵角色。在人類世(Anthropocene)時代的今日,全體人類已逐漸覺知地球母親(Mother Earth)對於人類行為的反撲,因應與解決氣候風險與暖化危機,人類沒有躊躇悲觀的權利,時間上也已刻不容緩。   另一方面,探討媒體再

現、建構與產製氣候變遷議題時,不能忽略影響議題走向最深的國際組織「聯合國」,及其歷年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遷框架公約》締約方會議。聯合國是當今世界主權國家之間最重要的聯繫橋梁與對話平台組織。1992 年,世界各國在巴西里約熱內盧開會,擬定《聯合國氣候變遷框架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後於1995 年3 月28 日到4 月7 日在德國柏林召開UNFCCC 第一次締約方會議(COP1),其後於1997 年頒布《京都議定書》(The Kyoto Protocol),揭開聯合國主導氣候變遷與全球暖

化議題之全球各國協商與風險溝通的序幕。2009 年於丹麥哥本哈根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遷框架公約》第15 次締約方會議(COP15/CMP5)中,各國積極討論《京都議定書》於2012年到期後的新協定,後於2015 年的第21 次締約方會議(COP21/CMP11)達成《巴黎氣候協定》(The Paris Agreement),並於2016 年11 月4 日正式生效。《巴黎氣候協定》決議各國致力在2030 年以前達成限制全球升溫攝氏1.5 度為目標,並在2050 年以前達成全球全面淘汰燃煤發電的訴求。   檢視聯合國主導世界各國共同減碳抗暖化的重要協定有二,即1997 年的《京都議定書》及201

6 年的《巴黎氣候協定》。在全球各界普遍認為氣候變遷是人為因素造成的同時,全球暖化懷疑論與氣候變遷否定說亦甚囂塵上。以全球整體排碳量數一數二的美國為例,民主黨的前美國總統克林頓(Bill Clinton)在1998 年簽署《京都議定書》,但共和黨前總統小布希(George Walker Bush)於2001 年上任不久後即宣布退出。民主黨的美國前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於2016 年簽署《巴黎氣候協定》,共和黨的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於2017 年上任後不久也宣布退出。顯見美國長久以來兩黨政治極化(political polarization)的歷史共業,是造成全

球暖化支持論者與懷疑/否定論者之間意識形態相持不下的主因。反觀台灣,氣候變遷風險議題的媒體報導多取材或應和西方主流媒體主張的「人為氣候變遷」論述立場,氣候變遷懷疑論則是在非主流的新興媒體上較常出現。   根據上述研究背景,本書集結筆者2010 年至2020 年期間發表的研究成果,各章研究主題聚焦在人為氣候變遷議題的媒體再現與風險傳播,理論架構分別為:   第一章:消息來源、新聞守門人   第二章:媒介框架、新聞產製   第三章:風險溝通、社會建構論   第四章:媒介框架、論述分析   第五章:消息來源、媒介框架   第六章:議題設定、論述分析   第七章:風險溝通、敘事理論   全書各章

採用歷時性縱貫研究與共時性橫斷研究方法蒐集資料,並透過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論述分析、敘事分析及深度訪談等量化、質性研究方法,探討國內外媒體針對氣候變遷議題的媒體再現與風險溝通,以下綜合學者見解,分述本書所使用的研究方法……   (完整內容請見《氣候變遷:媒體再現與風險傳播》序章《導論:研究背景、理論與方法》   註1. Jensen, K. B. (2010). Media Convergence. The Three Degrees of Network, Mass,an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New York, NY: Routledge.8.

  註2. Whitmarsh, L. (2009). What’s in a name? Commonal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climate change” and “global warming”.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18, 401-420.   註3.Shoemaker, P. J. (1991). Gatekeeping. Newbury Park, CA: Sage.   註4. DeFleur, M. L. & Ball-Rokeach, S. J.

(1989). Theories of Mass Communication. White Plains, NY: Longman.   註5. Goffman, E. (1974). Frame Analysis: 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xperienc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註6. Schlesinger, P. (1990). Rethinking the sociology of journalism: Source strategies and the limits of media-cen

trism. In Ferguson, M. (ed.), Public Communication: The New Imperatives (pp. 61-83). London, Sage.   註7. Macias, W., Hilyard, K., & Freimuth, V. (2009). Blog functions as risk and crisis communication during Hurricane Katrina.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15, 1-31.

臺灣生質柴油永續性發展指標之建構與評估

為了解決京都議定書台灣的問題,作者吳宛蓉 這樣論述:

目前全球主要依賴化石能源,而世界能源協會(WEC)預估,全球之石油含量將於40至50年以內耗盡,故各國開始重視潔淨能源的發展,其中生質柴油的開發也是具有潛力之一,而最重要之考量點則是生質柴油的供需市場是否能永續平衡。生質柴油開發關鍵在於料源的選擇與生產之技術,同時必須評估其規模經濟與建廠之可能性,而生質柴油的發展,涉及政治、經濟、環境、國際關係等多元評估面向,各因素間存在複雜的互動關係。本研究為探討台灣生質柴油永續性發展指標之建構,指標架構為四大面向(環境、經濟、社會、政策),其中共有18項指標群,41項指標項目,經蒐集該專業領域專家學者之意見以評估每一指標項對台灣生質柴油現況發展之重要性與

數據可取得性。確認初步重要指標後,評估各個指標在生質柴油發展中最適「生質柴油100%臺灣自產」、「生質柴油自產與仰賴進口各半」與「生質柴油100%仰賴進口」之何種選擇,最後依據評估結果提供爾後生質柴油政策之參考,以達環境、經濟、社會三方之永續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