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學本體論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人類學本體論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李澤厚寫的 李澤厚論著集(共十冊)(平) 和107的 李澤厚論著集(共十冊)(精)(附贈藏書票)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惠典正版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全三册李泽厚原创性思想系统“ ...也說明:惠典正版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全三册李泽厚原创性思想系统“人类学历史本体论”的文本1F8E5U》,作者:无著,21世纪,3178416524856,品类:两性关系>性,以及《惠典正版人类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三民 和三民所出版 。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設計學研究所 范國光所指導 馮婷婷的 後殖民主義下中國動畫電影發展策略研究 (2021),提出人類學本體論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動畫電影、後殖民主義、敘事文本、身份認同、文化認同。

而第二篇論文台灣神學研究學院 神學碩士班 錢玉芬所指導 顏佩珊的 從存在主義神學「焦慮」概念下的牧者困境反思神學教育與靈性牧養 (2021),提出因為有 存在主義神學、焦慮、牧者困境、神學教育、靈性牧養的重點而找出了 人類學本體論的解答。

最後網站重塑问题空间:人类学本体论转向与民族志在场則補充:[摘要]:目前人类学界本体论与文化论观点冲突不断,以概念的阐释来表征和通约文化差异的知识论已经遭遇多重危机,人类学的本体论转向势所难免.在这样一个可以称作"当下"的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人類學本體論,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李澤厚論著集(共十冊)(平)

為了解決人類學本體論的問題,作者李澤厚 這樣論述:

  本套書集結李澤厚先生的經典之作   帶領讀者一窺當代哲學、美學之堂奧   一個哲人的殞落,象徵著一個時代的告別,   但他的思想將光耀永世。   李澤厚在五〇年代即嶄露頭角,   對於美學闡發許多嶄新的思想論點,   八〇年代,更掀起一股「美學熱」,   進一步建構他的美學體系。   同時深入哲學與思想史,   陸續發表了《我的哲學提綱》、《中國古代思想史論》等著作,迴響巨大。   三民書局改版推出【李澤厚論著集】,   將李澤厚先生的著作集結整理,   讓文本跨越年代,經典再現。     ◆美學   美的歷程   本書以宏觀鳥瞰角度對中國數千年的藝術、文學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學把握。  

 從原始遠古藝術的「龍飛鳳舞」,殷周青銅器藝術的「獰厲的美」,   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補」,楚辭、漢賦、漢畫像石之「浪漫主義」,   「人的覺醒」的魏晉風度,到六朝、唐、宋佛像雕塑,   宋元山水繪畫以及詩、詞、曲各具審美三品類,   明清時期小說、戲曲等等的藝術表現,   作者皆提出了許多前人所未發的重要觀念,形成美學上的重要議題。     美學四講   作者從「自然的人化」的觀念出發,倡「人類學歷史本體論」之說,立宏觀理論體系,結構嚴密,氣魄恢宏,不單回應了現時流行的中外各美學流派,而且從哲學高度,以主體的實踐和積澱,統一社會與自然,探討美與人的本體存在、美感與心理情感的「數學方程式」

、藝術產品與藝術作品、「後現代」等等問題,提出美學與人類命運相關連的前景。     全書分四部分,依序解答美學、美、美感、藝術的內涵,作者以簡潔有力、條理清晰的文筆與分析,引導讀者仔細閱讀並深入思考,走進金碧輝煌的美學宮殿。     華夏美學   作者漸進式的論述遠古的禮樂、孔孟的仁道、莊生的逍遙、屈子的深情和禪宗的形上追求,得出結論:中國哲學、美學和文藝,以及倫理政治等,都是建立於一種心理主義上,這種心理主義不是某種經驗科學的對象,而是以情感為本體的哲學命題。這個本體,不是上帝,不是道德,不是理智,而是情理相融的人性心理。它既「超越」,又內在;既是感性的,又超越感性,是為審美的形上學。  

  美學論集(新訂版)   中國大陸50年代中期爆發的美學論爭,是唯一未受政治嚴重干擾的真正學術論戰,歷時六年之久,發表文章超過百篇。有如30年代聞名於世的老美學家朱光潛所云:該時形成三大學派,即「朱光潛派」、「蔡儀派」與「李澤厚派」。李氏成名於該論戰中,時二十餘歲。李氏提出以人類總體實踐的基礎的「自然的人化」,來解說美、美感及自然美的根源,不僅當時一新耳目,而且影響至今。此觀點及作者獨創,為前人所從未曾道,因頗具哲學深度,為愛好理論之青年學人所歡迎而迄今大陸美學仍少有能逾此藩籬者。本書收集作者當時參與此次論爭的全部論文以及其他有關美學、中國古典文學等論著,展示出作者前期之主要美學思想。  

  ◆哲學   我的哲學提綱   本書作者曾認為,「哲學只能是提綱,不必是巨著」,「我不喜歡德國那種沉重作法,寫了三大卷,還只是導論。我更欣賞《老子》不過五千言。《論語》篇幅也遠小於《聖經》,但它們的意味、價值、作用並不低,......也很欣賞禪宗那些公案,你能說它們沒有『體系』,沒有巨著,就不是哲學嗎?」看來,作者似乎有意從內容到形式都步踵中國先賢後塵,以簡潔形式提出自己的哲學體系,即「天大,人也不小」,以一個世界為根本特徵的人類歷史本體論,創造以使用物質工具為基礎的工藝社會本體和以心理情感為人性指歸的文化心理本體。在全書結尾的〈哲學探尋錄〉中,作者概括地提出「人活著」、「人如何活」、「為什

麼活」和「活得怎樣」,深刻點出了生活價值、人生意義諸基本問題。     批判哲學的批判:康德述評   李著以謹嚴清晰之筆墨,全面深入地論述了康德的認識論、倫理學和美學。其中對「第一批判」(認識論)的分疏佔全書過半,倫理學則一併論及康德之政治、歷史諸觀點,美學又特別注意了對康德的目的論的闡述,均層次井然,條理清楚。     作者在分析康德之餘,各章節均附有基於作者個人哲學立場的「批判」,如作者認為應以「人類如何可能」來回答康德的「認識如何可能」之著名課題,以「客觀社會性」來理解康德提出的所謂「普遍必然」的「先驗」問題,以體用一源,一個世界的人類學本體論來對照以兩個世界的傳統為背景的康德本體現象斷

然區分之二元論等等。     ◆思想史   中國古代思想史論   本書從剖析孔子仁學開始,論說了自先秦至明清的各種主要思潮、派別和人物。其中著重論證了中國的辨證法是「行動的」,而非「思辨的」。     秦漢時期的「天人感應」宇宙觀;莊子、禪宗對人生作形上追求的美學;宋明理學則作為道德形而上學而具有重要價值,以及在明清時期思想中「治人」與「治法」已出現分離,象徵著傳統中國的政教合一制度動搖,思潮逐漸向近代靠近。     中國近代思想史論   本書收作者對近代中國自太平天國至辛亥革命時期各主要思潮和重要思想人物如康有為、譚嗣同、嚴復、孫中山、章太炎、魯迅等的系統論述和細緻分析。首篇即從思想角度剖析

,太平天國為何「其興也勃,其亡也忽」,指出農民革命戰爭諸多規律性的現象,慨乎言之,深意存焉。其後數篇乃對戊戌變法維新思想和人物的詳盡分疏,於康有為大同思想和托古改制策略,評價甚高。此外,對嚴復在中國近代思想史的特殊地位,章太炎的民粹主義的突出思想特徵,本世紀初知識者由愛國而革命的心路歷程以及梁啟超、王國維等人的獨特意義,都或詳或略了以點明和論述。     中國現代思想史論   本書以「啟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作為解釋中國近現代思想史上許多錯綜複雜現象的基本線索,在學術界引起了巨大討論。     此外,本書以數十年的新文學歷程,以及「現代新儒家」等哲學論題,深入淺出地探討現代中國思想的爭議與

價值,並或明或暗地顯現了本世紀中國六代知識分子的身影與坎坷的命運。     ◆雜著   走我自己的路(新訂版)   本書收作者各種序跋、雜感、散文、發言提綱、講演記錄、訪談記錄等等,內容包括生平自述、治學經歷或經驗、對當時和時下各種見解、問題或傾向的評論和意見。長短不齊,問題不一,均或信手拈來,或脫口而出,但據讀者反應,因之似更感直率、親切與真實。作者在書中強調微觀課題、實證研究,提出「學點形式邏輯、平面幾何」反對艱澀不通玄秘難懂的文風和大而無當泛說中西的學風等等。其中有關朦朧詩、主體性、「破天下達尊」、主方法多元、「西體中用」以及對馬克思主義的議論等等,曾引起大陸官方的極大不滿而予以討伐批判

。作者則以為此書或從個人微小側面反映記錄了二十年來的中國大陸的某些歷史印痕和艱難步伐,可供反思和慨嘆。

人類學本體論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大阪之外] 古代皇室的最大安息地:古市古墳群 / 李長潔
.
#又看古墳 #世界遺產 #硬要扯萬聖節
.
厭倦了心齋橋的遊客喧囂?看膩了梅田的時尚男女?覺得大阪已經沒有地方可以去了?就讓我們稍微離開市中心,到大阪府的東南方的幾個小城鎮散步吧。自從2016年拜訪了以古墳為主題的「#大阪府立近つ飛鳥博物館」,開啟了我對關西一帶古墳的興趣,陸續以古墳為旅行主題。我認為,唯有考察古墳位置、形式、遺緒、敘事,方能得到理解過去時空之鑰。「#古寺古墳群」一直是我想拜訪的地方,和「#百舌鳥古墳群」同為古墳時代最重要的遺跡。

■ #古代文化的巨大痕跡
.
藤井寺市位於大阪府中南方,自阿倍野搭乘近鐵南大阪線,大概30分鐘就會到達,是一個僻靜的小城鎮。不過城鎮雖小,卻是古代文化的孕育之地。藤井寺市位在大和盆地口,地勢平緩,偶有丘陵,土器時代前就有人生活在此的痕跡。
.
#因為地方土俗與中國道教思想的影響,此處成為開土墓葬的優良選址(島津光夫,2006),還有一處地名就稱「#土師里」(土師ノ里),「土師」即為古代建造古墳、製作陪葬埴輪的職人豪族。大化革新後,此處設置「河內國府」,即河域之內的國度的環境描述意涵,算是相對富饒的地區。
.
■ #看到不要不要的古墳
.
古市古墳群大部分位在 #藤井寺市,以及 #羽曳野市,建設於古墳時期中期(4世紀~6世紀間),於東西2.5公里、南北4公里範圍內,共有大大小小246座古墳,目前是世界遺產的日本國內暫定名單。你可以輕鬆自在地漫步於古墳中(?),僅僅花個2小時,便可見到日本體積最大的「#應神天皇陵」,與其他重要的「#仲姫皇后陵」、「#仲哀天皇陵」、「#允恭天皇陵」、「#日本武尊陵」等。古墳的數量眾多,幾乎是沒幾步就可撞見一個知名或不知名的墳塚,有些古墳規模宏偉有如一座草木豐美的小丘陵,春天觀櫻,秋天賞楓,還可以在坡上野餐呢(像是古室山古墳、赤面山古墳)。
.
■ #古墳的政治權力結構
.
順著葛井寺一旁的路徑走,很快地就可以到達體積巨大的應神天皇陵。沿路經過一座陸橋,興奮地爬上登高遠望,廣闊的深綠色森林匍伏在低矮的民宅後,日常空間中有一座遠古設施隱匿著,千年前的政治權力結構展示眼前。
.
在古墳時期,#葬送儀式與政治權力結構有著相當緊密的關聯性,埋葬地址的空間因素、埋葬設施的構造、送葬禮儀的安排反映了古代國家形成期的制度性過程。像是古墳營造的選址、規模、造型有著王族、貴族與平民的劃分,逐漸形成階層較為鮮明的社會系統(都出比呂志,1989),在古墳建造的數量上,也於古墳時期中期、晚期暴增,透過大型古墳營造所需的強大財力人力之統籌營運,來展示(exhibit)王權的強度,可以說是一種混合「#展示複合體」(the exhibitionary complex)(Bennett, 2005),形成了一種規訓綜合與權力關係,上演了國家形成初期的巨大戲碼。
.
■ #劇場國家與銀河政體
.
在藤井寺市亂逛著大小古墳,腦子裏浮現日本古代國家形成的圖像,皇權的顯現(emerge)、權力的展示、國家的上演。我們可以從人類學家Geertz(1980)#劇場國家(theater state)與Tambiah(2013)的 #銀河政體(galactic polity)兩個理論概念來想像這政治秩序的運作。
.
Geertz在《尼加拉:十九世紀峇厘島劇場國家》一文中描繪了峇厘島上有別於西方的政治運作,透過 #戲劇性的象徵形式「表演」出「國家」的具體形象,在這樣的模式中,國家並不是一種行政體系,反倒比較像是一種示範,宣告世人「#我就是王權」,對應於宇宙整體秩序的存在。
.
而另一位泰國社會研究者Tambiah也提出一個有別於西方社會模式的政治模型:銀河政體,其權力系統並非相當集中,#結構有如許多行星環繞太陽的星系,各權力中心不一定是和諧的,更可能是充滿衝突矛盾的,且以模糊的象徵性力量所拉扯著。
.
■ #社會秩序如何可能
.
回過頭來看古墳、飛鳥、奈良、到平安時代,日本國家形成初期,送葬儀式、埋葬設施、死亡世界的神話觀點等,一直到《古事記》和《日本書紀》的寫成與論述確立,正有著上述兩種政治秩序的過程特色。
.
古市古墳群,無論是觀賞風景秀麗、散步健身,或是窺見此地的悠久歷史性格,甚至是回答「#社會如何可能?」,詮釋日本政治與社會秩序的生成,都是一個相當值得探訪的「#大阪之外」的地方。你還不快來玩~
.
■ #參考文獻:
.
1. 島津光夫. (2006). 古墳の石. 新瀉應用地質研究會誌. 66, p9-3.
2. 小笠原好彦. (1985). 家形埴輪の配置と古墳時代豪族の居館. 考古学研究, 31(4), p13-38.
3. 都出比呂志. (1989). 古墳時代の王と民衆 (Vol. 6). 講談社.
4. Tambiah, S. J. (2013). The galactic polity in Southeast Asia. HAU: Journal of Ethnographic Theory, 3(3), 503-534.
5. Geertz, C. (1980). Negara: The theatre state in 19th century Bali. Princeton: Princeton.
6. Bennett, T. (2005). The exhibitionary complex. In Thinking about exhibitions (pp. 71-93). Routledge.

後殖民主義下中國動畫電影發展策略研究

為了解決人類學本體論的問題,作者馮婷婷 這樣論述: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各國間的經濟、文化都在進行深入的交流,在國與國之間的頻繁往來中往往會夾帶異質的文化和價值理念,無形中對他國造成影響,文化的傳播已經成為增強國家軟實力的重要手段。而在當代以視覺為主導的社會中,文化軟實力的傳播與滲透更多的會倚仗於視聽語言,動畫電影作為文化產品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易於傳播,且受眾廣泛,不只承載了青少年的文化啟蒙,更是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人們的思想意識和文化價值觀念,因此其蘊含的權力話語和文化霸權不容忽視。美國作為動畫領域領先國家,其文化與意識形態也隨著動畫電影的放映在全世界進行傳播,在影片中甚至以異化“他者”的方式進行文化滲透,因此本研究將中美兩國中國題材動

畫電影作為研究對象,以後殖民主義的視角,將動畫電影作為文本進行分析,運用敘事學和結構語義學的相關方法,探尋了美國動畫電影文本背後所隱藏的文化權力關係,以及在動畫電影文本中對“他者”和“自我”身份建構的方式和目的。同時認清中國動畫電影文本中存在的問題和差距,提出了當前中國動畫電影的自我文化身份認同可以從紮根傳統文化建構自我和在第三空間中與異質文化平等協商兩個維度進行的發展路徑,以期可以為中國動畫電影未來的創作與發展提供理論參考。

李澤厚論著集(共十冊)(精)(附贈藏書票)

為了解決人類學本體論的問題,作者107 這樣論述:

  本套書集結李澤厚先生的經典之作   帶領讀者一窺當代哲學、美學之堂奧   一個哲人的殞落,象徵著一個時代的告別,   但他的思想將光耀永世。   李澤厚在五〇年代即嶄露頭角,   對於美學闡發許多嶄新的思想論點,   八〇年代,更掀起一股「美學熱」,   進一步建構他的美學體系。   同時深入哲學與思想史,   陸續發表了《我的哲學提綱》、《中國古代思想史論》等著作,迴響巨大。   三民書局改版推出【李澤厚論著集】,   將李澤厚先生的著作集結整理,   讓文本跨越年代,經典再現。     ◆美學   美的歷程   本書以宏觀鳥瞰角度對中國數千年的藝術、文學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學把握。  

 從原始遠古藝術的「龍飛鳳舞」,殷周青銅器藝術的「獰厲的美」,   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補」,楚辭、漢賦、漢畫像石之「浪漫主義」,   「人的覺醒」的魏晉風度,到六朝、唐、宋佛像雕塑,   宋元山水繪畫以及詩、詞、曲各具審美三品類,   明清時期小說、戲曲等等的藝術表現,   作者皆提出了許多前人所未發的重要觀念,形成美學上的重要議題。     美學四講   作者從「自然的人化」的觀念出發,倡「人類學歷史本體論」之說,立宏觀理論體系,結構嚴密,氣魄恢宏,不單回應了現時流行的中外各美學流派,而且從哲學高度,以主體的實踐和積澱,統一社會與自然,探討美與人的本體存在、美感與心理情感的「數學方程式」

、藝術產品與藝術作品、「後現代」等等問題,提出美學與人類命運相關連的前景。     全書分四部分,依序解答美學、美、美感、藝術的內涵,作者以簡潔有力、條理清晰的文筆與分析,引導讀者仔細閱讀並深入思考,走進金碧輝煌的美學宮殿。     華夏美學   作者漸進式的論述遠古的禮樂、孔孟的仁道、莊生的逍遙、屈子的深情和禪宗的形上追求,得出結論:中國哲學、美學和文藝,以及倫理政治等,都是建立於一種心理主義上,這種心理主義不是某種經驗科學的對象,而是以情感為本體的哲學命題。這個本體,不是上帝,不是道德,不是理智,而是情理相融的人性心理。它既「超越」,又內在;既是感性的,又超越感性,是為審美的形上學。  

  美學論集(新訂版)   中國大陸50年代中期爆發的美學論爭,是唯一未受政治嚴重干擾的真正學術論戰,歷時六年之久,發表文章超過百篇。有如30年代聞名於世的老美學家朱光潛所云:該時形成三大學派,即「朱光潛派」、「蔡儀派」與「李澤厚派」。李氏成名於該論戰中,時二十餘歲。李氏提出以人類總體實踐的基礎的「自然的人化」,來解說美、美感及自然美的根源,不僅當時一新耳目,而且影響至今。此觀點及作者獨創,為前人所從未曾道,因頗具哲學深度,為愛好理論之青年學人所歡迎而迄今大陸美學仍少有能逾此藩籬者。本書收集作者當時參與此次論爭的全部論文以及其他有關美學、中國古典文學等論著,展示出作者前期之主要美學思想。  

  ◆哲學   我的哲學提綱   本書作者曾認為,「哲學只能是提綱,不必是巨著」,「我不喜歡德國那種沉重作法,寫了三大卷,還只是導論。我更欣賞《老子》不過五千言。《論語》篇幅也遠小於《聖經》,但它們的意味、價值、作用並不低,......也很欣賞禪宗那些公案,你能說它們沒有『體系』,沒有巨著,就不是哲學嗎?」看來,作者似乎有意從內容到形式都步踵中國先賢後塵,以簡潔形式提出自己的哲學體系,即「天大,人也不小」,以一個世界為根本特徵的人類歷史本體論,創造以使用物質工具為基礎的工藝社會本體和以心理情感為人性指歸的文化心理本體。在全書結尾的〈哲學探尋錄〉中,作者概括地提出「人活著」、「人如何活」、「為什

麼活」和「活得怎樣」,深刻點出了生活價值、人生意義諸基本問題。     批判哲學的批判:康德述評   李著以謹嚴清晰之筆墨,全面深入地論述了康德的認識論、倫理學和美學。其中對「第一批判」(認識論)的分疏佔全書過半,倫理學則一併論及康德之政治、歷史諸觀點,美學又特別注意了對康德的目的論的闡述,均層次井然,條理清楚。     作者在分析康德之餘,各章節均附有基於作者個人哲學立場的「批判」,如作者認為應以「人類如何可能」來回答康德的「認識如何可能」之著名課題,以「客觀社會性」來理解康德提出的所謂「普遍必然」的「先驗」問題,以體用一源,一個世界的人類學本體論來對照以兩個世界的傳統為背景的康德本體現象斷

然區分之二元論等等。     ◆思想史   中國古代思想史論   本書從剖析孔子仁學開始,論說了自先秦至明清的各種主要思潮、派別和人物。其中著重論證了中國的辨證法是「行動的」,而非「思辨的」。     秦漢時期的「天人感應」宇宙觀;莊子、禪宗對人生作形上追求的美學;宋明理學則作為道德形而上學而具有重要價值,以及在明清時期思想中「治人」與「治法」已出現分離,象徵著傳統中國的政教合一制度動搖,思潮逐漸向近代靠近。     中國近代思想史論   本書收作者對近代中國自太平天國至辛亥革命時期各主要思潮和重要思想人物如康有為、譚嗣同、嚴復、孫中山、章太炎、魯迅等的系統論述和細緻分析。首篇即從思想角度剖析

,太平天國為何「其興也勃,其亡也忽」,指出農民革命戰爭諸多規律性的現象,慨乎言之,深意存焉。其後數篇乃對戊戌變法維新思想和人物的詳盡分疏,於康有為大同思想和托古改制策略,評價甚高。此外,對嚴復在中國近代思想史的特殊地位,章太炎的民粹主義的突出思想特徵,本世紀初知識者由愛國而革命的心路歷程以及梁啟超、王國維等人的獨特意義,都或詳或略了以點明和論述。     中國現代思想史論   本書以「啟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作為解釋中國近現代思想史上許多錯綜複雜現象的基本線索,在學術界引起了巨大討論。     此外,本書以數十年的新文學歷程,以及「現代新儒家」等哲學論題,深入淺出地探討現代中國思想的爭議與

價值,並或明或暗地顯現了本世紀中國六代知識分子的身影與坎坷的命運。     ◆雜著   走我自己的路(新訂版)   本書收作者各種序跋、雜感、散文、發言提綱、講演記錄、訪談記錄等等,內容包括生平自述、治學經歷或經驗、對當時和時下各種見解、問題或傾向的評論和意見。長短不齊,問題不一,均或信手拈來,或脫口而出,但據讀者反應,因之似更感直率、親切與真實。作者在書中強調微觀課題、實證研究,提出「學點形式邏輯、平面幾何」反對艱澀不通玄秘難懂的文風和大而無當泛說中西的學風等等。其中有關朦朧詩、主體性、「破天下達尊」、主方法多元、「西體中用」以及對馬克思主義的議論等等,曾引起大陸官方的極大不滿而予以討伐批判

。作者則以為此書或從個人微小側面反映記錄了二十年來的中國大陸的某些歷史印痕和艱難步伐,可供反思和慨嘆。

從存在主義神學「焦慮」概念下的牧者困境反思神學教育與靈性牧養

為了解決人類學本體論的問題,作者顏佩珊 這樣論述:

本論文旨在探討神學教育如何有助於牧者面對存在主義神學「焦慮」概念下的困境。問題的起點在於,筆者觀察到牧者常在事奉中耗竭、迷失自我,甚至遠離上帝的呼召,即便他們都曾經歷過上帝恩典,並帶著生命熱情委身。筆者好奇神學教育與靈性牧養作為培育牧者的角色與功能,能過如何改善和調整,來堅固每一位牧者的事奉。筆者從「牧者」的處境和經歷切入和探討,以關注「人」與「處境」之關聯的存在主義神學為研究路徑,藉著田立克的「相互關聯法」訪談兩位牧者,對話涵蓋牧者於事奉中常見的焦慮處境,與其應對焦慮之經驗分享。本論文中所談的存在主義神學的「焦慮」概念,主要以齊克果、田立克、羅洛梅三位學者的論述為主,其中的重點在於人在根源

與上帝關係的疏離,因此焦慮成為人本質性的存在,而焦慮唯一的出路就是連結正確的終極關懷—耶穌基督。從疏離到連結上帝的終極關懷的過程,需要我們勇敢面對真實的自己和處境,以信心來接受自己的限制,並且勇敢地與上帝連結,藉此得到勇氣和力量來重新認識自我,進而再次回應呼召。筆者藉著受訪者與自身生命經歷和事奉經驗,以及從《馬可福音》耶穌於客西馬尼園的禱告段落來觀察與反思,進而以「覺察」、「接納」、「關係」三點,提出對神學院和教會在神學教育與靈性牧養上的回饋。當我們繼續將這些論點實踐在個人的生活和事奉,也會發現「覺察」、「接納」、「關係」在牧者的焦慮意義中是彼此關聯的,並且呈現雙向反覆循環。這既是人心狀態,也

是事奉現場,更是神學教育與靈性牧養所當關注的重點,讓我們能在當中經歷到上帝無限且永恆的愛與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