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草小說意思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仙草小說意思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鄭金生寫的 藥林外史(蒙汗藥、寒食散、本草綱目:你所不知道的中醫藥祕史)(二版) 和王家珍的 說學逗唱,認識二十四節氣:虎大歪說民俗趣事,狗小圓吃時節當令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東大 和字畝文化所出版 。

國立清華大學 臺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 王惠珍所指導 張令芸的 論李喬《咒之環》的虛構與紀實 (2021),提出仙草小說意思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李喬、咒之環、小說、非虛構寫作理論、虛構、紀實。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中國文學系碩博士班 陳昌明所指導 楊惠椀的 80年代以來台灣飲食散文研究 (2008),提出因為有 台灣文學、飲食文學、現代散文、飲食散文的重點而找出了 仙草小說意思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仙草小說意思,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藥林外史(蒙汗藥、寒食散、本草綱目:你所不知道的中醫藥祕史)(二版)

為了解決仙草小說意思的問題,作者鄭金生 這樣論述:

  跟風吃補、濫服藥物,中醫藥養身保健之外的另一面!      美術、文學、宗教,中醫藥的延伸面向大解析     本書以「外史」為名,從外部環境(社會、文化、人文思想等)探討中醫藥學發展的原因。作者開宗明義即強調中藥的強烈社會性,除了是醫家治病的武器,在民間社會更有道家用於長生、江湖術士用來變把戲等各種用途。中醫「藥林」汲取多方的用藥知識,又與社會文化互相滲透,從來就不是醫藥的獨家領域!     書中簡要清晰地介紹了有關本草文獻、學風演變、中藥炮製等主題,有助於讀者瞭解中藥的歷史全貌;而濫服藥物、追風用藥的始末與原因分析則發人深省;另外還有藥效發現、本草與文學和美術的關係、歷代不同的藥王,

以及古代蒙汗藥等,期望從不同面向建構出更貼近大眾生活角度的中醫藥發展史。

論李喬《咒之環》的虛構與紀實

為了解決仙草小說意思的問題,作者張令芸 這樣論述:

畢生勤於筆耕的李喬(1934-),著作等身,創作數最豐富的作家之一,同時在台灣文壇亦是一位極具影響的文學實踐者。其創作文類形式多變,以長、短篇小說、文化論述為主,小說之外更涵括散文、評論、雜文、戲劇、詩、資料等。2000年,因兩屆國策顧問的經歷開啟了李喬另一精彩的人生篇章,因此,筆者將針對李喬積極參與政治活動的生命流變、台灣文壇主流發展與台灣政壇發生事件作為對照,探討晚期的李喬是如何有意將歷史的、現實的、恐懼、盼望等等,以有別以往的「虛構」(fiction)之藝術技巧藉由小說形式呈現出來。本文以「論李喬《咒之環》的虛構與紀實」為題,將觀察時間聚焦於2000年至2008年前後,台灣政治歷史上出

現第一次政黨輪替、施明德號召紅衫軍倒扁事件的時間點,以對應李喬《咒之環》的虛構與紀實的選材安排與其目光軌跡的視域與觀點,嘗試以近年在台灣逐漸蔚成風氣的非虛構寫作理論,透過文學性和新聞性的視角,探究在虛構的小說架構下,作者如何以藝術形式將真實的台灣歷史事件於文本故事中開展,並與之大眾讀者對話。藉此釐清其創作歷程與其生命史的關聯性,洞悉其題材選擇的意義,以及作家與台灣政治歷史事件的連結,提供一種解讀、分析文學作品的全新視角。

說學逗唱,認識二十四節氣:虎大歪說民俗趣事,狗小圓吃時節當令

為了解決仙草小說意思的問題,作者王家珍 這樣論述:

金鼎獎得主 王家珍 × 版畫設計藝術家 洪福田 攜手推出專欄人氣明星——虎大歪、狗小圓主講的精采節氣童話   歷史悠久、知識含量超高的二十四節氣,   由不打不相識、不鬥不開心的哥倆好——虎大歪、狗小圓來介紹,   保證讓人捧書大笑、愛不釋手   二十四節氣是古人觀察天地的變化而訂立,反映黃河流域的氣候變化與農作物的關係。天候決定農作物是否能順利生長、收成,每個節氣與農耕相關的諺語、民俗活動也因應而生。   比方說,穀雨節氣之後氣溫升高,害蟲增多,以前的農家會張貼畫有大公雞把蛇、蠍子、蜈蚣、壁虎和蟾蜍等五毒吃掉的圖案、祈求平安,稱為「穀雨貼」,其他還有鞭春牛、祭白虎、祭灶神等等活

動。   每個節氣該吃哪種食物,每個地方也各有不同習俗。好比說,小滿節氣來臨時,代表炎熱的夏季正式開始。由於暑氣和溼熱容易讓人精神不濟,因此吃些苦瓜、苦菜,喝喝苦茶,就是最應時節的飲食好選擇。   還有哪些有趣又合時令的活動跟佳餚呢?就讓虎大歪跟狗小圓,說給各位聽!   名人推薦   劉還月  救荒本草堂園丁.作家   謝鴻文  兒童文學作家   一致推薦

80年代以來台灣飲食散文研究

為了解決仙草小說意思的問題,作者楊惠椀 這樣論述:

本論文以 1980-2008 其間台灣的飲食散文文本為研究對象。先架構飲食散文書寫史,再析論其藝術表現,最後呈現其文化意涵。首先探討台灣現當代飲食散文在八○年代後大為風行的原因。分析興起背景為受中國傳統典籍飲食書寫影響、移民社會飲食現象多元、經濟發展帶來消費與旅行風氣以及媒體出版業推波助瀾。本論文認為,八○年代之後崛起的飲食散文可依特色分為三階段:1980-1987 為第一階段,特徵是表現對中國大陸的鄉愁。隨著解嚴進入第二階段,1988-1998 十年之間,結合旅行的飲食散文及結合自然的飲食散文都已出現,同時想像的家鄉味隨開放探親而幻滅,西方的飲食文化帶來衝擊,飲食散文開始醞釀多元的面貌。1

999-2008 為第三階段,在此期間飲食散文蔚為風尚,建立各種風格與模式,至今仍不斷推陳出新。台灣當代飲食散文的藝術表現,主要為詳盡的敘事、意有所指的詠物及揉合歷史表現文化的議論。而考察其內容則可發現飲食散文寓寄情感、呈現社會變遷軌跡,同時透顯女性性別意識,並與消費及慾望不斷相互對話,此為當代飲食散文所主要傳達之文化意涵。綜上所述,證成當代飲食散文寫作是散文中一重要且有價值之次文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