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大湖租屋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仰大湖租屋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何來美寫的 鄉醫鄉依:謝春梅回憶錄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淡江大學 歷史學系碩士班 吳明勇所指導 潘國明的 被遺忘的帳篷傳教--美國宣教士花翹奇博士(Rev. George Alexander Hudson)在臺灣的宣教事業(1951-1966) (2018),提出仰大湖租屋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花翹奇、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倍加運動、美南差會、會幕佈道。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歷史學系 張瑞德所指導 王政文的 天路歷程:台灣第一代基督徒研究(1865-1895) (2008),提出因為有 基督徒、改宗、社會地位、日常生活、身份認同、社會處境的重點而找出了 仰大湖租屋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仰大湖租屋,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鄉醫鄉依:謝春梅回憶錄

為了解決仰大湖租屋的問題,作者何來美 這樣論述:

  謝春梅生於公館石圍墻,兩百年前吳琳芳率客家人開墾建庄,已故鄉賢陳漢初曾撰《石圍墻越蹟通鑑》,作家張毅亦寫成小說《源》,並先後拍成電影及電視。而《鄉醫鄉依:謝春梅回憶錄》這本由謝春梅口述的回憶錄,可說是延續前兩本著作後的石圍墻村史。   謝春梅醫師生於日據中葉,現年97歲。公學校畢業後,經貴人介紹向多位名醫學醫,1944年通過醫師試驗合格,末代台灣總督安藤利吉於治台最後一天,發給他「醫師免許證」,爾後在苗栗縣公館鄉開設福基診所行醫,守護鄉民「生老病死」至今,是苗栗偏鄉的「史懷哲」。   他經歷石圍墻大地震,考取航空少年兵,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在台北受訓躲過空襲劫難。謝春梅

珍惜生命,在台灣光復初期醫療資源貧乏的年代,救過許多白喉、天花、肺結核等病患,也碰過狂犬病病例。他視病猶親,成為苗栗偏鄉老人病患「身心靈」的依賴。   行醫七十四載,早期交通不便,他跋山涉水,坐流籠、涉急灘,走遍公館、銅鑼、大湖、泰安、獅潭等偏鄉山澗聚落,救人無數,醫德口碑早在鄉間流傳。   近廿年來,許多年輕醫師不願下鄉驗屍,他為幫喪家與殯葬業者處理後事,卻不畏寒暑,全縣奔波,看盡生老病死,悲歡離合,是全台年紀最大的驗屍官,更是位人道送行者。  

被遺忘的帳篷傳教--美國宣教士花翹奇博士(Rev. George Alexander Hudson)在臺灣的宣教事業(1951-1966)

為了解決仰大湖租屋的問題,作者潘國明 這樣論述:

花翹奇,半世紀前台灣有人稱呼他為花博士、花牧師,以及花祥,而今日這個名字幾乎已被遺忘了,更何況是他在台灣的事蹟了。本文以多數長老教會對他的稱呼--「花博士」為其稱謂。清末基督傳教解禁後,美國的基督宗派積極來到中國傳教,花博士的父母親得到喬治亞州教會的支持,於1893年受到美國長老會派往中國傳教;傳教之前接受漢文學習期間,1894年在浙江嘉興生下了花博士。花博士的成長階段皆由母親教育,16歲時回到美國接受大學教育、完成神學學位,亦獲得教會支持下,返回中國浙江,陪同父母經營嘉興的宣教事業。 二戰後共產黨赤化東亞時期,花博士於1949年被中國共產黨驅逐回美,後因北韓共產黨在1950年掀起韓戰

,美軍駐防台灣後,他於1951年夏秋之際來到台灣。花博士居住在淡水小鎮,兼在台灣的傳教基地,得到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在全省的教會協助下,環島傳播福音;他前往沒有教會的地區,開拓新慕道友、協助信徒成立佈道所及教會,對二戰後台灣基督宗教的衰落到復興,深具貢獻。他停留台灣近14年,傳教事蹟散佈於各地長老教會的紀念史冊內。最重要的事蹟,臺灣基督長老教會推行倍加運動期間,他以美南差會傳教師的身份,支持經濟匱乏的教會,捐獻金錢蓋新教堂,獲得捐款的教會或佈道所超過50所。 1953年10月起至1966年9月之間,花博士延續了他父親在中國的「帳篷傳教」,以這種罕見的佈道方式,組成了「福音會幕佈道團」前往台灣

各地傳道,特別是搭機跨海到澎湖以及數次前往花蓮。佈道團來到城市、進入農村,利用公園、學校、廟前廣場以及教堂前空地,搭起1或2個帳篷。在帳棚內,日間舉辦婦女基督課、幼兒主日學,夜間則舉辦成人的「大佈道」。在全台舉辦129場佈道會,吸引聽道的民眾達130萬人次,其中35000人簽名決志,最終3400人受洗加入教會。1966年花博士在新竹縣政府後面廣場後,完成在台灣的最後一場佈道大會後,年底因屆齡退休,返回美國。

天路歷程:台灣第一代基督徒研究(1865-1895)

為了解決仰大湖租屋的問題,作者王政文 這樣論述:

本論文所要探討的問題是:十九世紀台灣第一代基督徒的改宗歷程及其社會處境與身份認同。論文企望分析十九世紀台灣基督徒改宗的社會脈絡,描述信徒改宗基督教前後所面臨的社會壓力,以及疑慮、惶恐、矛盾的心理;其次說明基督徒徘徊在文化、社會與族群之間的自我認同與價值觀衝突,進而瞭解基督徒與親人、周遭的人際關係及社會處境,以說明基督徒在尋求「天路」與「人路」之間的迷惘心態及生活轉變與調適。 研究的對象是以往被忽略而處於無聲及邊緣的第一代基督徒。研究的主旨是要探討第一代信徒的生命歷程,說明個人或群體由不信到信的社會意涵,解釋社會對基督徒的態度及基督徒生命所呈現的意義,瞭解時代環境下信徒的遭遇與自處,由此

建立起一個新視野的台灣基督徒生命史。 研究企望重新尋找台灣信徒的論述位置,凸顯第一代基督徒改宗的主體性及社會脈絡,強調除了瞭解傳教士與信徒的互動外,也應重視地方社會勢力與改宗的關係,更應注意信徒成員的社會結構與內部之間的互動。研究中將凸顯基督徒生命的主體意識,重視社會與基督徒的關係及基督徒日常生活的調適與轉變,強調基督徒改宗所面對的價值與人際衝突,呈現基督徒追求信仰與自我認同的意義。 本研究將修正以往以教派或傳教士為主軸的台灣基督教史,改以信徒為主體,擴充台灣基督教史的研究面向,觀察信徒的社會處境,而不是傳教士的社會貢獻,重視信徒的生命抉擇,而不是教會的宣教方式或內部組織。研究方式

跳脫傳統教會史論述下,重視傳教士傳教的研究範式,而將焦點放在異文化跨界下的台灣社會脈絡中來思考,目的在重新思考傳教者與被傳教者之間的互動關係,以呈現台灣第一代基督徒改宗的社會意義,解釋由異教徒到基督徒的「天路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