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海拔高度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低海拔高度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寫的 手作步道:體驗人與自然的雙向療癒。特別收錄[手作步道・全方位工具箱〕【千里步道系列1暢銷增訂版】 和彼得.博德曼的 輝耀之山:兩位如風少年的絕壁長征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果力文化 和臉譜所出版 。

國立中興大學 昆蟲學系所 楊正澤所指導 詹明澍的 台灣直翅目昆蟲海拔分布特性 (2016),提出低海拔高度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海拔分布、直翅目、歸群分析。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農藝學系研究所 侯金日所指導 柯束旻的 不同海拔採集之車前草種子發芽生態之研究 (2015),提出因為有 環境因子、車前草、種子、發芽能力、海拔的重點而找出了 低海拔高度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低海拔高度,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手作步道:體驗人與自然的雙向療癒。特別收錄[手作步道・全方位工具箱〕【千里步道系列1暢銷增訂版】

為了解決低海拔高度的問題,作者台灣千里步道協會 這樣論述:

一百個人一起完成一公里 比一個人完成一百公里更有意義! ★ 台灣山林祕徑之間 一群人默默揮汗築徑、尺寸向前—— 他們是「手作步道」的築徑人 以跨越時空尺度的工匠精神 修築、守護林間蜿蜒的山徑與古道 依山而存、與水共生—— 手作步道訴說台灣最獨特的地質、氣候與人文 是人與自然關係的最好註解      把「手作步道」當作一門山徑藝術,我們懷抱著彷彿興蓋一座聖堂的虔心。每星期利用假日修十公尺。若要完工看來還要好一段時日,但我們沒時間壓力,只有是否做得扎實,合乎環境的要求。      我們慢慢地鋪,絕不趕工。每一段都要靜心思考,感覺每一處彎曲和起落的風景,期待打造一條台灣森林最美麗的步道。    

休憩時,有時回望鋪好的路段,猶若讀到自己寫了一首壯闊的長詩,正在完成當中。——劉克襄 作家・步道志工     「手作步道」是名詞,也是動詞,它是近年國際間極受矚目的綠色運動,強調:   ——以手工的方式維護步道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與周遭自然景觀融入   ——減少對自然山徑、環境生態的干擾     本書作者為長期守護山林的台灣千里步道協會,提倡「天然步道零損失,水泥步道零成長」,十多年來努力推動「手作步道」的實作與工作假期——由於台灣的步道密集且發達,面對步道工程化、水泥化、棲地劣化等危機,強調以「手作」「就地取材」維護步道,儘量避免大型機具、外來材料對山林造成過多擾動;以「手」為限制

,也能避免單一、快速與粗糙的步道工程對大自然帶來無法回復的傷害;而且鼓勵公民參與,人人皆可擔任志工學習實作!      在修復與築路的過程中,「築徑人」學習傾聽森林、水流、地質的聲音,尋找每一條步道獨特的自然條件、人文歷史、工法智慧及社會脈絡,找出與生態和諧共存的路線與工法。     ★人與自然關係的最好註解   透過手作步道,人們得以親近自然、徒步走上歷史——細細領略古道上行走的先民生活史、了解地質土壤與植被形成的自然史、觀察大自然的作用力與人的需求,而「就地取材」發展出來的工法智慧、敬重山林萬物的生命觀,更形成了一個正向又永續的循環。     本書從全台灣以手作工法修築的步道之中,精選出1

3條位於不同區域、海拔環境,並各具獨特性格、工法特色的最美手作步道,透過第一手深度描繪,並以手繪方式圖解步道上的精湛工法,帶你領略天人合一、大隱無形之美:     ★砌石駁坎:走過豎砌、交丁的百年手藝   ★竹木階梯:拾級而上,與山坡一起呼吸   ★山澗木橋、石板橋、糯米橋:最親水的過溪智慧   ★路緣護坡:復育植被棲地、最珍稀的生態野趣⋯⋯     暢銷增訂版特別收錄【手作步道・全方位工具箱】,從觀念、規劃到實踐,提供與自然共生的最佳導引;並與國際同步,完整引介國際間最新的步道運動趨勢:     ★守護歷史步道與遺址廊道、舊鐵道變步道   ★串聯跨州界、跨國界的長距離步道、環圈廊道   ★把

自然生態帶回城市的綠道、綠廊與生態綠網   ★保育、經濟、社區三贏的生態旅遊   ★國際步道組織全球連結,回應氣候變遷與疫情等共同挑戰⋯⋯     依山而存、與水共生——手作步道,是地圖上最美的綠色驚嘆號,開展你我對於綠色未來的全新想像!     【手作步道・Eco-craft trail】小字典   手作步道以低設施、低衝擊的特性,具備適應大自然的韌性。強調嚴謹完整的事前調查與規劃,包括自然生態、文史資源調查,以掌握步道周邊環境因子等影響,進行問題分析與工項判斷,同時符合環境美學與生態保護的目的。數百年來台灣各地住民順應所在地的氣候、地質、生態習性等發展出許多傳統建築、步道修繕工法,體現的即

是手作步道因地制宜的「適切設計」。   本書特色     ★13條台灣最經典手作步道,精選必走百年古道、原民獵徑、郊山綠道!   ★20項精湛工法,第一次插畫全圖解!   ★10大國際步道運動趨勢,開展全新視界!   ★特別收錄【手作步道・全方位工具箱】從觀念、規劃到實踐的最佳導引!   熱血推薦     小  野|千里步道發起人   李偉文|作家、牙醫師、環保志工   吳  晟|作家、詩人、種樹的人   吳雲天|台北市出去玩戶外生活分享協會秘書長   劉克襄|作家、詩人、步道志工   (按姓氏筆畫序) 

低海拔高度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田寮中寮山(昊天宮)
中寮山位於高雄市的田寮區與旗山區之間,屬於玉山山脈的餘脈之一。雖然山峰高度不高,然而於此望去卻可遠眺大、小崗山、月世界泥火山、阿公店水庫及台南、高雄、屏東等地平原那壯觀奇特的美景,是一處絕佳的賞景之地。


路線資料
爬坡難度指數:25
累計平均坡度:3.9%
累計爬升量:331 公尺


最低海拔高度:43 公尺
最高海拔高度:350 公尺

資料來源:Strava、VeloViewer

===================

嵐教主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SeizeTheMome...

嵐教主Instagram: taiwan.eva


♥️YouTube訂閱
https://m.youtube.com/channel/UCQ6U7E...

台灣直翅目昆蟲海拔分布特性

為了解決低海拔高度的問題,作者詹明澍 這樣論述:

台灣屬西太平洋島嶼,海拔變化大造就地形多變氣候多樣,兼具亞熱帶熱帶氣候型,生物群落的組成與物種的分布模式是脆弱的島嶼生物多樣性,因應氣候變遷之重要議題。本研究沿著台灣中部橫貫公路,設計系統性調查直翅目昆蟲相海拔分布特性。在18個不同海拔之樣區中,選擇12個植被類型,2015年2月起至2016年7月,設定每兩個月採集調查一次,使用生物多樣性監測的定量掃網採集方法。結果共採到2054個標本,依外形分類為238個形態種,除了嚴重受損或無法辨認的標本外,鑑定結果共有7科佔直翅目理論科數的33%。個體數而言,最大的類群為蝗科,共採集到1067隻標本(佔55.3%),其次為蟋蟀科345隻標本(佔17.9

%),本研究結果也證實蟋蟀科的海拔分布上限為1500m。形態種而言,也是以蝗科(佔29.8%)最多,其次為菱蝗科(佔29.0%)。經過不同海拔各分類群形態種歸群分析,重新定義直翅目昆蟲海拔高度分佈變異範圍,主要為低海拔((500-700), 1000, 1100m);其次為高海拔(2000-2500m)都是以蝗亞目(Califera)為主;最後是中海拔(1500-2000m)以螽蟖亞目(Ensifera)為主。其他各類群則散布於各海拔樣區。生物及非生物的因子交互作用造成獨特棲地環境進而影響昆蟲相組成之不同,棲地特性對直翅目是重要且直接的影響,在海拔高度間形塑各樣區昆蟲組成,調查樣區環境因子分析

結果顯示,至少在低海拔地區,棲地植群(47%)及綠色指標指標值(61%)的相似性相對較高。棲地的影響外,氣候的適應與族群領域及避難作用的遷移造成現存分散與分布也是影響,在中、高海拔地區的直翅目昆蟲能適應當地的棲地,長時間對溫度變化的耐受度與移動性低的物種,受限組成特定類群,取得生存上的優勢;而低海拔物種,環境壓力小,物種的特有性低。海拔高度體型差異,以蝗科做為測量類群,海拔2000m以上的蝗科體型明顯小於海拔1100m以下的類群,不同於以往的環境直減率假說體型會因海拔上升而有線性變化,反而是高海拔與低海拔分成兩群,這可能是因為不同的類群組成以及同族群長時間適應之結果。本研究結果,直翅目的分布特

性,高海拔和低海拔的蝗科形態種組成有所區隔,部分證明不同類群物種會有不同的海拔分布特色。系統規劃採集調查的貢獻,除了分析定義各分類群海拔分布形式提供生態學基本資料,也是各個物種的海拔分布資料可供新系統分類學之參考,增加生物學特徵;各分類群的海拔分布範圍可以作為氣候暖化昆蟲海拔分布變化的界標,以高階昆蟲分類群的海拔分布模式作為環境變化監測的指標。

輝耀之山:兩位如風少年的絕壁長征

為了解決低海拔高度的問題,作者彼得.博德曼 這樣論述:

|詹偉雄 策畫・選書.導讀──臉譜出版2020年全新山岳文學書系meters 首波作品| 「《輝耀之山》是一本關於青春的山岳文學,或有可能,也是最迷人的山岳文學。」──詹偉雄 世界登山史上最傳奇雙人組合彼得‧博德曼(Peter Boardman)&喬.塔斯克(Joe Tasker) 生涯最具代表性、開啟人類登山新維度的一次攀登 影響世界山岳文學的先鋒名作,問世42年後中文世界首度出版 ▋兩位當時代最具盛名新銳登山家的首度攜手,登山史上傳奇搭檔的起點 1975年,時年25歲的彼得·博德曼(Peter Boardman)以最年輕的成員身分,跟隨克里斯.鮑寧頓的大型遠征隊前往聖母峰,成為

登頂並回返的四名倖存者之一,因而在登山界聲名大噪。而就在幾乎同時,喬·塔斯克(Joe Tasker)也以雙人輕裝方式攻克印度的都納吉里峰歷劫歸來。對彼得來說,與聖母峰超越百人的大型遠征相比,喬以雙人輕裝攻頂的冒險與不確定性更令他羨慕。沒想到,喬在返國後不久,就前來邀請彼得和他一起回到喜馬拉雅山區,攀登這座被稱為「輝耀之山」的強卡邦峰西壁。「這是我求之不得的攀登。」面對邀請,彼得毫不猶豫地答應了,也以此開啟了這段往後成為登山史上傳奇的搭檔情誼。 ▋開啟當代攀登風格,促使登山從集體轉向個人主義的里程碑 「這個計畫太荒謬了。不過,如果你們真的付諸行動,我認為這將是世人在喜馬拉雅山區所做過最困難的

事情。」 在他們向英國著名登山家克里斯.鮑寧頓(Chris Bonington)說了他們預計要單獨兩個人輕裝攀登強卡邦峰西壁的計畫後,鮑寧頓如此回答。強卡邦峰這面幾近垂直、爬升高度達5520英尺,且充滿冰雪岩混合地形的花崗石牆,攀登的技術難度超越聖母峰,被認為是喜馬拉雅山區中最可怕、技術上也最具挑戰性的一座絕壁。在那時,大多數人都覺得要攀登強卡邦峰西壁根本是不可能的,更不用說只有兩人的輕裝探險了。 面對這種高難度的岩壁,當時的主流攀登方式是有大隊人馬合作、投入大量資源,且背後常有國家支持的大型遠征隊(又稱「喜馬拉雅式攀登」);與之相比,僅以少數人輕裝方式進行的「阿爾卑斯式攀登」,因可攜帶的

裝備有限,亦無後援,因此難度倍增。但面對挑戰的誘惑,以及他心中希望讓自我認同與公眾認可達成一致的欲望,彼得接受了喬的邀約,一同前往那座險峻而美麗的高峰,最終成就了這場傳奇性的攀登,並為當代登山史奠定下了由集體主義轉向個人主義的關鍵轉變。 ▋將文學性、詩意與極度個人的感性帶入登山文學的先鋒名作 在彼得成功攀登強卡邦回返後親筆撰寫的這部作品,即完整記錄了整趟過程,從如何適應環境、整裝出發,到他們實際在強卡邦峰西壁40天孤立無援的攀登中,於技術與心境上所面臨的挑戰、兩人之間的交流與張力,以及途中各種錯綜複雜的時刻,直到最終登頂後的感悟,都於書中如實分享。這部作品與過往的登山文學不同之處在於,作者

拋開過往作品以技術、成就為主的描寫方式,而是以更具詩意、文學性的文字描繪他一路上的見聞,也誠實剖露他極度個人的感受與思考,因此更能使讀者在閱讀時身歷其境,感同身受。 在1978年出版後,這本書引起了廣大迴響,更於隔年獲得傳統得主是純文學英語作家(包括諾貝爾文學獎得主V.S.奈波爾)的約翰.列威林.萊斯紀念獎(John Llewelyn Rhys Memorial Prize),成為開啟山岳文學此一文類的先鋒名作,傳頌至今不墜。 1982年5月,彼得與喬參加了鮑寧頓的聖母峰遠征隊,試圖首攀高難度的東北脊,卻在接近峰頂時雙雙消失身影,直到1992年,日俄遠征隊才發現了彼得的遺體。為了紀念兩人在

登山及山岳文學上的貢獻,他們的好友與家人於1983年創立了「博德曼.塔斯克山岳文學獎」(The Boardman Tasker Award for Mountain Literature),每年頒與當年度傑出的山岳自然文學、非文學作品,此一獎項逐漸建立起隆崇聲譽,也帶動山岳文學的新世代閱讀風潮。 【各界推薦】 吳懷晨(詩人、北藝大教授) 呂忠翰(世界公民兼探險家) 李明璁(作家、社會學者) 徐如林(《孤鷹行》台灣首本山岳文學作者) 張元植(台灣新生代登山家) 雪羊視界(知名登山部落客) 張星雯(艾格探險技術總監) 黃聲遠(田中央工作群主持建築師)   每每看到攀山的書,總是讓我興奮不已,

也因為我不斷在探險,走向高海拔對身體的極限,深刻面對生死離別的情緒,很能理解在這樣的過程以及實際環境下,人是如此渺小而努力想保持探險的價值,那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但對登山家來說,永遠有更困難的攀登難題正在尋求著答案。祝福那些不斷追求夢想而逝去的人們。 ──呂忠翰,世界公民兼探險家   如果說攀登聖母峰是有組織的作戰,那麼絕壁的攀登,則是人與山的競技場。   一座山可以有很多條登頂路線,選擇絕壁一向被視為英雄事蹟。   海拔高度6,864公尺的強卡巴峰,不以高度取勝,也不是未經登頂的處女峰,然而那直插入雲的尖銳山型、令人望而生畏的花崗岩西壁、吊掛於高海拔崖壁的露宿、揹負糧食裝備的重量……只有懷

抱熱情的二個年輕登山家敢於挑戰。   隨著作者文筆的生動描述,我與他們一起經歷從準備工作到攀登時的種種磨難,年輕時自己在高山稜脊上的小小身影也不時浮現在眼前。 ──徐如林,《孤鷹行》台灣首本山岳文學作者   好的登山文學,是普世性的。登山之所以有趣,之所以撼人心弦,絕不在那些外顯的技術行為。每天從哪走到哪、用什麼技術攀爬多困難的岩壁,並非攀登的重點。這些,只是內心活動的載體。攀登體驗的深刻之處,在於人將自身置入那極端的絕境之域,從而激發的思考、體悟,以及人我之間的互動。那些屬於人的故事,才是攀登跟世界的連結,也是這本書的迷人之處。 ──張元植,台灣新生代登山家   「要知道怎麼寫登山,那就

去看The Shining Mountain吧!」不只一次,在箭竹草原穿梭、迂迴在石壁與冷杉林間的休息空檔,詹偉雄大哥這樣對我說。於是這一面閃著薔薇金、鑲著藤壺的鯊魚背鰭,夕照下的強卡邦峰,就這麼進入了我的人生。   比起鹿野忠雄博物學精神的好奇與探索觀察,我讚嘆彼得・博得曼是位非虛構寫作高手;在二十六、七歲的年紀就將白描法練得淋漓盡致,讓你能在希斯洛機場和印度小巷中和他相遇,身歷其境一九七〇年代的高峰攀登,看見屏幕般潔白的強卡邦峰,還有他與隊友間的情感:依賴與摩擦、競爭與合作。比起英雄式的肯定,他細膩刻劃了人面對山的渺小、兩個心靈間的碰撞,還有登山家在挑戰未知時的痛苦磨難、精神世界與內在轉變

。   在這個三十一歲長眠聖母峰,卻留下不朽山岳鉅著的青年淺白好讀、幽默卻不失優雅的文字之間,或許你有機會看見現代登山文化,在後遠征時代之中,冰雪高峰攀登者所尋求的價值、開創性與精采的生命歷程。   「什麼?這傢伙居然跟我一樣,會為了省托運行李重量而穿雙重靴登機?」這是本讀起來很享受、輕鬆的書。它無疑是世界經典的山岳文學,但卻沒有名著的貴氣,反而更像是看著一位熟悉的朋友,和他可靠的夥伴一起到異地,不顧一切圓一個嚮往已久的夢。 ──雪羊視界,知名登山部落客   台灣的登山翻譯書籍很稀少,最耳熟能詳不外乎是《登山聖經》(The mountaineering)與《聖母峰之死》(Into Thin

Air,舊版書名為《巔峰》)兩本書,前者為登山技術書籍,後者則為敘述一九九六年聖母峰山難的故事。而記述著彼得.博德曼及喬.塔斯克兩人攀登強卡邦峰西壁登頂的這本《輝耀之山》,則是繼《聖母峰之死》一書之後值得推薦的山岳文學。   攀登的過程除了自我技術與外在環境的抗衡之外,更存在著攀登者的反思與山岳的互動。《輝耀之山》一書也把這些登山迷人的要素闡述得相當動人,讀著讀著內心也跟著激動起來,猶如身歷攀登過程,想著我應該怎麼做呢?   如果你想要了解世界經典攀登史,《輝耀之山》是你不可不讀的經典之一。 ──張星雯,艾格探險技術總監 ──詹偉雄 策畫・選書.導讀──臉譜出版山岳文學書系 meters 

現代人,也是登山的人;或者說——終究會去登山的人。 現代文明創造了城市,但也發掘了一條條的山徑,遠離城市而去。 現代人孤獨而行,直上雲際,在那孤高的山巔,他得以俯仰今昔,穿透人生迷惘。漫長的山徑,創造身體與心靈的無盡對話;危險的海拔,試探著攀行者的身手與決斷;所有的冒險,顛顛簸簸,讓天地與個人成為完滿、整全、雄渾的一體。 「要追逐天使,還是逃離惡魔?登山去吧!」山岳是最立體與抒情的自然,人們置身其中,遠離塵囂,模鑄自我,山上的遭遇一次次更新人生的視野,城市得以收斂爆發之氣,生活則有創造之心。十九世紀以來,現代人因登山而能敬天愛人,因登山而有博雅情懷,因登山而對未知永恆好奇。 離開地

面,是永恆的現代性,理當有文學來捕捉人類心靈最躍動的一面。 山岳文學的旨趣,可概分為由淺到深的三層:最基本,對歷程作一完整的報告與紀錄;進一步,能對登山者的內在動機與情感,給予有特色的描繪;最好的境界,則是能在山岳的壯美中沉澱思緒,指出那些深刻影響我們的事事物物——地理、歷史、星辰、神話與冰、雪、風、雲……。 登山文學帶給讀者的最大滿足,是智識、感官與精神的,興奮著去知道與明白事物,渴望企及那極限與極限後的未知世界。 這個書系陸續出版的書,每一本,都期望能帶你離開地面! ▍詹偉雄──策畫.選書.導讀 台大圖書館學系、台大新聞研究所畢業。曾擔任過財經記者、廣告公司創意總監、文創產業創業

者,參與博客來網路書店與《數位時代》、《Shopping Design》、《Soul》、《Gigs》、《短篇小說》等多本雜誌之創辦,著有《美學的經濟》、《球手之美學》、《風格的技術》等書。退休後領略山岳與荒野之美,生活重心投注於山林走踏與感官意識史研究。2019年協助青年登山家張元植與呂忠翰攻頂世界第二高峰發起「K2 Project 8000 攀登計畫」,目前專職於文化與社會變遷研究、旅行、寫作。

不同海拔採集之車前草種子發芽生態之研究

為了解決低海拔高度的問題,作者柯束旻 這樣論述: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不同海拔採集之車前草(Plantago asiatica L.)種子,在不同環境因子 (恆溫、變溫、水分潛勢、鹽分濃度、酸鹼度、光質、氧氣與埋土深度)處理下對其種子發芽能力之影響。結果顯示車前草種子於恆溫25℃、變溫25/20℃環境下,海拔1390m發芽能力最佳;水分潛勢0MPa~ -0.6MPa範圍皆有發芽能力,水分潛勢0MPa~ -0.2MPa之處理,海拔2050 m及海拔1390m發芽率皆在92%以上;鹽分濃度0至 0.6%皆有發芽能力,濃度0%、0.1%、0.2%、0.4%處理下,以海拔2050m有最高發芽率;溶液酸鹼度方面,pH3~11之間皆可發芽,pH5~pH

8處理下,海拔1390m有最高發芽率,達90%以上;在不同光質,白光及紅光處理下發芽率最佳,不同光質處理下海拔1390m有最高發芽率,低海拔高度之種子發芽率則較低。氧氣濃度充足環境下發芽率可達75.3%,不同海拔高度在不同氧氣濃度下,海拔1390m有最高發芽率;在埋土深度試驗中,以埋土0cm的出土率98.7%最佳,種子出土率隨埋土深度增加而有下降的趨勢,當埋土深度為1.0cm則種子出土率降至10%,不同海拔高度以1390m及2050m的出土率最佳。關鍵詞:環境因子、車前草、種子、發芽能力、海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