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久早聖臣手腕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佐久早聖臣手腕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黃石公,張良,東離子寫的 素書:上下一千三百六十字,半本伐謀交兵術 一代謀略大師張良領航入門,帶你征服職場、社交,通往順達人生 和王曉磊的 卑鄙的聖人 曹操3:起兵征討董卓,雄心暗起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佐久早圣臣x你】一个灰黑色的秘密 - 垂耳兔不吃草也說明:【佐久早圣臣x你】一个灰黑色的秘密. #预警:是dom小臣xsub你,先说好,这可是BDSM,部分内容我会备注解释,但是更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好優文化 和印刻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劉祥光所指導 蔡宗穎的 呂夷簡與慶曆前期的政治衝突 (2014),提出佐久早聖臣手腕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呂夷簡、朋黨、呂范之爭、仁宗、三次入相。

而第二篇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社會科教育研究所 簡後聰所指導 蔡桂美的 鄭成功的政治觀 (2003),提出因為有 鄭成功、政治觀、開臺聖王、政治作為、政治思想的重點而找出了 佐久早聖臣手腕的解答。

最後網站36 全国前五的主攻手_排球少年之黑羽传说則補充:“挺好了哦,首先就是你们那边的强敌白鸟泽的牛岛,左撇子的他进攻属性爆表,预选赛对抗他要有心理准备哦,接着是井闼山的佐久早圣臣,那家伙的手腕柔韧度好的吓人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佐久早聖臣手腕,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素書:上下一千三百六十字,半本伐謀交兵術 一代謀略大師張良領航入門,帶你征服職場、社交,通往順達人生

為了解決佐久早聖臣手腕的問題,作者黃石公,張良,東離子 這樣論述:

古籍今用,風華重現 賦予經典名著新的生命,透過書中睿智的文字,讓我們重拾過去不曾領悟的處世手腕、生活智慧。 本書特色   (1)一本書的智慧,扭轉一個人的一生,而這個人的一生,又影響了整個中國歷史的進程。   《宋史。藝文志》載:「宋代有黃石公《素書》一卷,張良所傳。」宋人張商英在素書序裡寫到,一代謀聖張良僅用此書的一、二謀略,就助劉邦得了天下。   (2)全書只有六章,共一千三百六十字,字字珠璣,小可修身處世,大能安邦定國   素書的內容可分為幾個面向:   一 、闡明一個人該具備的處世哲學:   道、德、仁、義、禮五位一體,是貫通素書一千三百六十字的精髓奧義,張良的謀略得益

於此,才能秉持「順境不喜,逆境不優」的態度。   二、闡述了一個掌權者該秉持的用人原則。   依據才學之不同,將人才分為俊、豪、傑三類,提出「任材使能,所以濟世」、「危莫危於任疑」等理論,提示掌權者應該「既用不任者疏」、「用人不正者殆,強用人者不畜」,放到現代等於是一套職場中的拚搏的生存哲學,具有指導性意義。   三、繼往五百年,一本謀略史,總結了作者在安邦治國、為人處世的經驗。   素書以道家思想為宗旨,集儒、法、兵的精華,既言述了治國安邦的大謀略,也注重為人處世的小智慧,反映出作者海納百川的思想。   綜上所述,《素書》從思想和行為兩方面,再進一步提出了如何加強個人修養的意見,兼收

並蓄, 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實用的價值,很值得一讀。   《素書》問世以來版本甚多。至今許多人仍孜孜不倦地鑽研書中短短不過兩千字的道理。   從書中的角度看來,一個國家的政治、軍事,不脫以「人」為主體,古人曾有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因此,素書將「人」的問題放在首位。   素書談及「建功謀略」、「通曉勝敗與興衰的道理」,提示讀者要以古鑑今,雖然一般人用不到「出奇制勝」的兵家謀略,但能否協調好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群體之間的關係,卻依舊與成功順達的人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讀素書,笑看那個時代的兵戰謀略,如何「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徹底改變了張良的命運,細品字裡行間的微言大義,你不

需要出將入相,但至少打通人情際遇的任督二脈,修練那些安身立命的處世智慧。  

呂夷簡與慶曆前期的政治衝突

為了解決佐久早聖臣手腕的問題,作者蔡宗穎 這樣論述:

本研究主要以宋代宰相呂夷簡(979-1044,1000進士)作為課題,主要是欲考察以呂夷簡在宋代的政治衝突,並以呂夷簡為中心分析呂夷簡當政時期的政治事件。慶曆3年(1043)呂夷簡是仁宗倚重的宰相,因病下台後,不久上台的是范仲淹。呂氏家族是北宋新興的大族,家族源流至早可追溯至唐末。宋初呂氏曾三代皆任宰執。呂夷簡年少任官有為、直言敢諫、勇於任事,不畏大臣,並對制度改革多有著墨。但是自從呂夷簡當上宰相之後,評價與前期反差極大。所以這篇研究主要是重新討論呂夷簡在北宋的政治過程,研究中我主要從宋真宗末年的政治動盪開始敘述,主要是想撰寫出呂夷簡當政前的政治情況。 其次,我也極力撰寫真宗晚

期的鬥爭,這場鬥爭一直延續到仁宗即位之初。從中我主要想強調這個時期宋代除了太祖、太宗出身軍伍之外,真宗、仁宗都是透過制度的繼體守文的君主,真宗、仁宗在繼位上隱含著些許的不穩定。特別是在仁宗時期繼位之際,宋代除了面對第一次女主劉太后的垂簾聽政,當時的朝中大臣丁謂也透過先帝對他的喜愛,在真宗末年壟斷朝廷權力。在這汲汲可危之際,能夠行將救禦、防患於未然的大臣除了王曾外,那就是呂夷簡。 劉后掌權時王曾對劉后多所裁抑,很快就被貶出權力的中樞。呂夷簡曾協助王曾扳倒丁謂,在王曾離開朝廷之後,真宗末年留下來的老臣除了垂垂老矣的張士遜便是呂夷簡。因此,在本篇論文中我會特別討論呂夷簡的政治過程,也會將呂、范

之間的爭論再度放在我的論文篇章中一併討論。

卑鄙的聖人 曹操3:起兵征討董卓,雄心暗起

為了解決佐久早聖臣手腕的問題,作者王曉磊 這樣論述:

曹操去世一千八百年來,曹操本人最服氣的曹操全傳 讀者口碑盛讚,瘋狂銷售三百萬冊的曹操大全集 豪傑拚場,機智交鋒,一部男人版的「後宮甄環傳」!   ◎全貌還原,細筆洞悉曹操的謀略、道德、情感與才情!   ◎戰場學問大,官場求生存,精準詮釋「忖度」一詞的歷史小說   ◎獻給所有三國迷和歷史迷最詳盡的曹操攻略本事   ◎文史學者、企業顧問、影劇名人、網路說書人等,聯名讚譽推薦   ◎當當網讀者好評刷破三萬則,好評率達99.4%   起兵征討董卓,雄心暗起   滅黃巾,據兗州,曹操94狂!   西元一八九年,漢靈帝劉宏駕崩那一夜,外戚與宦官殺紅了眼,十七歲的皇帝劉辯和九歲的陳留王劉協倉皇逃入

邙山避難。當群臣終於找到皇帝回京時,赫然發現董卓已率西涼兵以護駕為名進入洛陽,接防宮中守備。大漢都城天翻地覆,西園校尉曹操認清了一個事實:今後只能靠手裡的刀劍說話了!   西元一九○年正月,六路大軍匯集,誓師討董。然而董卓在二月脅迫皇帝劉協和洛陽文武官員、京都百姓,遷都長安;自光武帝中興以來的大漢都城洛陽,盡被焚毀。十萬討董大軍各擁其主,都怕領兵輕進先遭暗算;曹操和鮑信兄弟率軍西進衝鋒成皋,卻在滎陽吃了人生中第一場大敗仗,人馬死傷殆盡。   曹操歷劫回營,見諸家牧守聚酒高談,一怒之下和眾人撕破臉,乾脆領兵改投袁紹麾下。袁紹胸有城府之深,心有山川之險,甚至還想扶立大司馬劉虞為帝。初平二年四月

,袁紹入主冀州,賢才豪強相迎,精兵糧秣充足,儼然一方之霸。曹操當然不甘寄人籬下,審時度勢,看準兗州是個可以邊忍邊等的好地方;正好民變陡起,曹操借平滅黑山軍之便,終於站住了這個立錐之地。   抵兗州,過頓丘,直搗武陽大破黃巾,曹操馬不停蹄,目標是收兗州之人望,固中原之衝要。此時長安城裡的太師董卓以為可以繼續過著爽日子,不料被他那俊美的義子呂布手持方天畫戟行刺,當場斃命。初平三年,曹操正式成了兗州刺史;袁紹和公孫瓚打得難分難解,劉表和孫堅殺得你死我活,劉焉、袁術忙著當土皇帝……曹操決定先消滅青州來的幾十萬黃巾賊,讓官員信服百姓歸心。不料這衝動的一仗非但沒有成功,曹操反而失去了好友鮑信。曹操痛定思

痛,重新部署,終於將黃巾全面擊潰收服。於是,他成了繼劉焉、袁術、袁紹、公孫瓚之後,又一個獨霸一方的人物。   ◎第三冊重點整理:曹操的落難史   ‧呂布追來了!九死一生逃命路   ‧這一刀,鑄下了千古罪名   ‧走投無路找上袁紹老兄   ‧殺!殺!殺!血洗徐州 豪情推薦   朱祖德(歷史學博士;《三國人物特寫—你所不知道的三國英雄》作者)   呂秋遠(律師)   祁立峰(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果子離(作家)   柳豫(三國專欄作者、說書人)   洪雪珍(yes123求職網 資深副總經理)   普通人(《非普通三國:寫給年輕人看的三國史》作者)     陳乃榮(全能創作才子,《終

極三國》演員曹操)   陳茻(國文教師)     陳啟鵬(歷史作家、媒體專訪歷史名師)   馮翊綱(「相聲瓦舍」團長暨創意總監)   蔡宇哲(高雄醫學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賴以威(數學作家)   劉政和(台灣光榮特庫摩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鄭立(香港企業家)     龔敏惠(《終極三國》編劇統籌)   --(依姓氏筆畫排列)   《卑鄙的聖人 曹操》,硬派歷史代表作!   以全十冊的縱橫捭闔大手筆登場,氣勢非凡。--祁立峰   有看透的能力,早已確定,天下大勢必將按照他的規劃發展進行下去,生前不稱帝,更換來歷史的高度,帝號?兒子會給他追封。--馮翊綱   距今近二千年的人物

在作者的精心描繪下,不僅個個形象豐滿,有血有肉,並且栩栩如生。……許多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穿插在各篇幅中,在作者的生花妙筆下,每個角色均躍然紙上。--朱祖德   曹操最迷人的是,政治軍事成就之外,藝術家的靈魂。--果子離   在電玩世界中,曹操根本就是織田信長的投射。他們就是最強的,永遠是遊戲中的魔王,也就是玩者最後必須打倒的終極大佬!--鄭立   曹操既代表「生」、也代表「死」,既代表「忠」、也代表「奸」,他就是那樣地模糊、就是那樣地矛盾。……這套曹操全傳定名為「卑鄙的聖人」,可以說是精準無比。--普通人   我們更願意看見的,並不是某些完美無缺的人格典範,而是那些與我們無關但相

似的掙扎與艱難,屬於人性、人生的血淚歡笑。--陳茻   以小說的方式重現了曹操的各個面向,在史料的考據上毫不馬虎,對東漢的官制、軍事場面、宮廷鬥爭做足了功課,關於正史、野史的各種記載,在書中也化作人物的血肉,讀起來宛如欣賞一齣氣勢磅礡的歷史連續劇。--柳豫  

鄭成功的政治觀

為了解決佐久早聖臣手腕的問題,作者蔡桂美 這樣論述:

鄭成功的政治觀 論文摘要 近年來雖然考古學家不斷的發現許多先住民的遺址,但仍然有許多政治人物一直強調臺灣只有四百年的歷史,而與臺灣這四百年歷史淵源最深的應當是開臺聖王鄭成功。鄭成功雖然來到臺灣只有一年多的時間就去世了,卻在臺灣留下很多歷史的遺跡,至今主祀鄭成功的廟宇仍然為數不少,與鄭成功有關的傳說故事也依然傳頌著,例如北部的「鶯歌石」、「劍潭」,中部鐵砧山山腳下的「國姓井」等,可見在臺灣一般百姓的心中,鄭成功是臺灣史上的重要人物,仍然受到大家的崇拜與尊敬。 鄭成功及其子孫與清廷抗戰數十年,清朝損失無數的名將,對鄭成功可說恨之入

骨,恨不得早日除之為快,但最後清朝對鄭成功只有讚頌沒有惡言,因為清廷對鄭成功的人格極為推崇,一再稱頌鄭成功的忠君表現。康熙三十九年,清聖祖康熙皇帝下詔說:「鄭成功係明室遺臣,非朕之亂臣賊子」。並且敕令遣官護送鄭成功及其子鄭經的靈柩歸葬鄭成功的故鄉福建南安,設置守塚、建立祠廟來祭祀。同治十三年,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上疏清廷請求在臺灣為鄭成功建立祠廟,清廷答應了沈葆楨及地方士紳等的請求,在臺南府城建立了延平郡王祠,並且追諡鄭成功為「忠節」,這豈是當初鄭成功起義抗清所預期得到的呢? 鄭成功一生的功業志在反清復明,但是驅逐荷蘭人、收復臺灣,卻是使他名揚海內外的重要事蹟,也是後世史家對

他最大的功績評價。鄭成功何以從一位儒生,轉變為統帥數十萬大軍與清兵抗衡,並驅逐當時的海上強權---荷蘭人,收復臺灣的大將軍,成為世界級的海戰軍事家呢?在與荷軍議和的條約中,更展現出其泱泱大國的政治家風範,給予荷軍最妥善的撤軍協助,這是如何做到的呢?從樹起反清復明的義旗至薨於臺灣這一段期間,支持其各種政治作為的思想理念如何呢? 明末在政治、社會上是十分黑暗的時期,君不問政事,閹宦當權,正直之士遭排擠迫害,國事日益敗壞。此時有東林等有志之士奮起,由政治而學識,藉講學以干朝政。他們雖然沒有階級抗爭和根本改變社會制度、組織結構的意識,但是反對舊的觀念而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試圖提出一

個新的構想。對於同一時期躬逢其盛的鄭成功,多多少少都會受到一些影響。 觀之鄭成功一生,除在日本時乳名為「福松」外,回到中國後先後有三個名字。第一個名字「森」,是父親鄭芝龍所取的;第二個名字是「大木」,是在南京國子監當太學生時他的老師錢謙益所贈的;第三個名字是「成功」,是隆武帝賜其姓「朱」時,又賜其「成功」之名。為他取名字的三個人「父親、恩師、君主」對他一生的影響可說至深且遠,但父親鄭芝龍、恩師錢謙益皆降於清,叫鄭成功情何以堪。而其後半生為報隆武帝的知遇之恩,孤軍奮戰於東南沿海一帶,延長明朝正朔近二十年,更是難能可貴。 成功滿懷愛國的熱誠,對時局非常的關心

,曾向老師錢謙益提出當時為政之道的理想與做法。錢謙益對鄭成功的意見心懷敬畏卻不敢採納,但對鄭森這個學生非常的賞識與器重,「鄭森」之別名為「大木」就是錢謙益所贈的。意思是一棵巨大的樹木,希望他將來做國家的棟樑,此名也顯現了錢謙益對他的殷切期望。當時錢謙益身為朝中大臣,不能聽從成功的話來圖謀改革,喪失了明朝中興的大好機會,最後自己卻投降異族而讓自己身敗名裂,真是何苦來哉。如果當時錢謙益能夠接受鄭成功的建議,大刀闊斧的清理門戶,整肅朝中大臣,充實兵備,文武官員同心協力,必有可為。尤其如果任用成功為武將,負責軍隊的調配指揮,錢謙益在朝中作為後勤支援,也許能為明室開創一番新局面。 鄭

成功青年時期在南京國子監學習,與東林黨人士結為師友,受到很深的影響。他的忠君愛國、矢志抗清,和當時東林黨所標榜的忠君愛國、殺身成仁的社會清議不謀而合。所以東林黨的最後領導人錢謙益對鄭成功一生的影響可說是非常深遠的。鄭成功受錢謙益的教育和培養,啟發了報國之志向,後來也不辱恩師的期望,成為南明抗清運動中的一支堅強力量。 鄭成功雖然不贊同父親的行為,但父親曾是威鎮八閩的明朝將領,這種英雄氣概與所享的權勢在鄭成功年幼時一定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影響了鄭成功的志向。後來鄭芝龍卻因一念之差,又不聽鄭成功的勸諫,執意向清朝投誠,最後成為清廷的階下囚,並被棄市於北京,讓重父子之情的鄭成功留下永

遠的遺憾。 隆武帝對鄭森的賜姓、賜名,與鄭成功建立了君臣關係,這種恩典讓鄭成功銘感腑內,從此以國家興亡為己任,不僅為隆武帝效命疆場,更為明朝江山鞠躬盡瘁,與其後代子孫延長明朝正朔近四十年。 鄭成功與永曆帝素未謀面,但仍然遵奉永曆帝為明朝正朔,並且多次南下勤王,有事呈報或封賞部下時,都面向行在遙拜,敬凜之心絕不因距離的遙遠而有所懈怠,一生奉行君臣之義實屬難得。 鄭成功帶領著一群不願臣服於異族政權的明末志士從事著反清復明的戰爭。戰爭就必須依賴軍隊,軍隊要達到克敵制勝的目標就必須靠指揮作戰者的智慧、謀略與運籌帷幄的才能。鄭成功的軍隊打過許多

勝仗,例如永曆六年三月敗泉州總督陳錦於長泰縣的江東橋北,永曆十四年五月敗清將領達素於廈門的圭嶼,都具有存亡關頭的決定性。而永曆十五年四月進軍臺灣戰勝荷蘭人的劃時代紀錄,更讓鄭成功名揚海外,成為世界級的軍事將領;但鄭軍也吃了不少敗仗,例如永曆十三年七月南京觀音門之役的慘敗,更讓鄭軍士氣大傷。 鄭成功的軍隊組織,至少有職稱繁雜、編制機動靈活、水陸兩棲皆宜、監督嚴密、武功至上等五個特點。 永曆九年二月鄭成功認為和議不成,必然要東征西討,事務繁多,就改中左所為思明洲,並決議設六官理事,分所部為七十二鎮,遙奉桂王,承制封拜。 自永曆二年起鄭成功

在浙閩粵一帶,每佔領一城一邑即派軍隊駐守外,少數重要地區亦設官治理,以配合軍事行動。其地方官的稱謂有「知府」、「知州」、「知縣」及「地方官」等之區別。所佔領之區域往往未經數月又落入清軍之手,縱然有旋即又收復之現象,但戰亂頻繁,地方官治理之政績難見成效。永曆十五年鄭成功驅逐荷蘭人,佔據臺灣之後,明鄭的地方政府組織才粗具規模。而當時的地方政府組織,實在就是今日臺灣地方政府組織的基礎。首先先確定行政區域,改赤嵌地方為東都明京,設承天府(臺南)及天興(嘉義)、萬年(鳳山)兩縣,改臺灣城(一鯤身)為安平鎮,以紀念他的故鄉。派楊朝棟為府尹,莊文烈知天興縣事,祝敬知萬年縣事。並於澎湖設安撫司,令周全斌總督南

北兩路的軍務,以屯田興農為施政方針。這就是臺灣設置郡縣治理政事的開始。又命府尹查報所屬田園冊籍,這一措施有兩種作用,其一就是對當時的土地利用做動態調查,一方面可以作為徵租納稅的根據,一方面亦可作為開發設計的參考;其二就是承認先來漢人和已開化土人對於土地的既得權益,這在安撫居民上,自然可以發生極大的效用。鄭成功諭告官兵,獎勵開墾時,亦嚴令不許混圈土民及百姓現耕之土地,都具有相同之用意。 鄭成功的戶政著重安頓入臺軍隊和其眷屬,使之有安土重遷之感,而不至產生離異脫逃之現象。除了搬金、廈兩島諸眷口到臺灣外,並設法鼓勵閩粵地區的人移民到臺灣來開墾。清廷採用明鄭降將黃梧的「平海五策」之

一的遷徙策,下令將沿海五省人民遷徙至內地,並設立邊界,佈置防守,而且將沿海船隻悉數焚毀,寸板不得入水。一六六一年底,清廷命蘇納海至閩將沿海人民牽至內地,離海三十里村莊,悉皆焚毀。遷界造成無數百姓流離失所,哀鴻遍野,鄭成功因此下令招徠不願遷徙至內地的沿海居民到臺灣開墾。 鄭成功初起兵時,實力有限,糧餉困難,常常藉軍事行動來徵餉、措餉。主要是沒有一個廣大的根據地,可以做長遠的計劃。後來經過屢次用兵,力量漸大,但在全盛時期所控制的區域也僅有從廣東潮州至浙江台州一帶的沿海區域,這裡的地理環境山多田少,糧食一向是依賴外方的接濟。鄭成功雖然擁有制海權,財源不至斷絕,但糧食的問題依然無法

解決。尤其自金陵戰敗以後,元氣大損,根據地祇留下金、廈二地,更見窄小,籌糧更見困難。為了打出一條活路,鄭成功力排眾議,毅然渡海來臺。大軍一到澎湖,就已缺糧。所以一登陸鹿耳門,鄭成功就急於解決缺糧問題。一再派人下鄉搜糧,也僅夠供應半個月的需要;而來自大陸的糧船又未到,官兵已到吃木子充飢的地步。因此鄭成功為了求糧食問題的徹底解決,只有加強墾政,以求增產糧食。所以攻佔赤嵌城後,除了留一部份軍隊包圍臺灣城外,一方面先安撫百姓,回家樂業,並親自巡視各社撫慰原住民;另一方面就是將各鎮分派汛地,實施屯墾。 永曆八年(1654)十月,鄭成功為了培植人才以為國用,乃令錄陣亡忠臣後入育冑館,又

考諸生優行者入儲賢館。鄭成功也送生員到粵東參加永曆帝舉辦的科舉考試,初據臺灣時,即察舉有孝弟行為者、努力從事耕作者及有特殊才華能力者試用,試圖使之成為政府之重要幹部,協助政策之推行。 鄭成功時代刑事政策大概可以用「嚴刑峻罰」來形容,鄭成功的禁令就是法律,舉凡戰陣無勇、臨陣退縮、作為不當或假借徵餉之名義而行劫掠之行為者,都在誅殺之列,雖親信亦不例外。對貪官污吏之懲戒尤其嚴厲,其執法之嚴,不論平時或戰時都是相同的。 鄭成功在大陸時期以金、廈兩島為根據地,並沒有充足的糧餉,當時都以就地徵餉之財稅政策來解決。據有臺灣後,實行兵農合一政策,進行屯墾,以求軍民皆足食

的地步。 鄭成功打敗荷蘭人,進入赤嵌城以後,赤嵌附近的新港、加留灣、麻豆諸番社頭目都來迎接,鄭成功命令以厚宴款待他們,並且賜給這些原住民頭目中國內地的袍帽、鞋帶,彼此關係極為融洽,因此南北路「番社」聞風歸附者,接踵而至。永曆十六年四月,掌理戶部事務的楊英發現當時的原住民耕種不得法,收割時不知道使用鉤鐮的便利,耕地也不用犁耙,不僅費力又費時,收穫也少。所以向鄭成功上書建議教導原住民改革農耕方法,不僅將從大陸帶來的農具及稻穀種子分發給原住民外,並且派遣熟悉農耕技術的漢人到各社去指導他們耕作,而使山地農業進步發展,是鄭成功到達臺灣後對原住民最大的貢獻。 鄭成功

的根據地並不穩固,永曆政府又遠在遙遠的滇緬地區,對鄭成功的軍隊並無法照顧到,鄭成功向內求援無門,所以只能向外求助。一方面以外交手腕派使者到日本求救兵,或向日本請求資助軍餉。並以自己國姓爺的名號和在臺灣的荷蘭人、在菲律賓(呂宋島)的西班牙人談判、交涉貿易問題。另一方面利用商船載運貨物和亞洲各地來往貿易,以賺取豐富的利潤來養活一、二十萬的大軍,北達日本,南至暹邏、巴達維亞(印尼爪哇)等地,都有鄭成功的商船來往穿梭。 我們從鄭成功在政治上、軍事上的表現,分析他的政治理念,可以知道鄭成功的政治觀如下:一、他對南明的隆武帝、永曆帝有強烈的君臣倫理觀念;二、對自己的部屬表現出賞罰分明的

行事態度;三、對其子民有仁民愛物的寬大胸懷;四、選用人才注重道德與才能;五、政策的推行講求賢人政治;六、在民族意識上強烈的分別華夷;這些就是他從政表現的政治理念。 從鄭成功的這些政治理念,可以看出受儒家的影響最深。儒家政治,以君子為主體。重君、臣之義,尤重道德,主張以德在位,君子者以德位兼備之身,收修齊治平之效。儒家於政治上有頗多主張,但以「尚德」為主,用人皆「唯德是用」、「唯才是用」。孔子注重一統觀念及華夷之別,孔子主張行仁政,認為為政之道必須「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就是要順民之心,而民心所希望的,不過是「富厚」而已。所以行仁政須先「富民」,使民足食。鄭成功強烈的君臣倫理觀

,就是重君、臣之義的表現。嚴禁軍隊擾民,軍隊所到之處,市肆不易,百姓生活如常,並且禁止宰殺農民耕種所需的牛隻,這都是仁民愛物的表現,就是儒家所謂的「仁政」。在用人方面注重品德,考核諸生中行為優良者進入儲賢館,加以訓練培育;初據臺灣時,察舉有孝弟行為者、努力從事耕作者及有特殊才華能力者試用,作為輔佐推行政策的人才;都是以「德」及「才」為用人的標準,這就是儒家主張的賢人政治,注重道德教化,期望建構一個有助於道德實現的人文環境。鄭成功反抗滿清的重要原因乃是視滿清是有別於漢族的「異族」,當然也是受儒家華夷之別的觀念所影響。更與明末清初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三位明末學者強烈的華夷有別的民族觀不謀而合。

至於受到法家的影響方面,則是表現在「厚賞重刑」方面,這是在戰時所必要的非常手段。法家不但主張信賞必罰,而且又主張厚賞重刑。鄭成功管理、統帥約二十餘萬的大軍,為了鼓舞士氣,不吝於賞賜;為了維持軍紀,也不濫於刑殺。所以鄭成功的軍隊才能在戰場上屢建戰功。 墨家的兼愛與非攻思想當然不能適用於鄭成功所處的時代,為了維護明朝的江山,為了華夏民族的尊嚴,鄭成功不能不戰,而且非戰不可。道家主張君主的無為而治,以及反對戰爭,對於強敵環伺的明鄭軍隊無異於宣佈投降。所以墨家與道家的政治思想對鄭成功的影響最少。 鄭成功的政治思想與同時期的明末學者的思想有許

多不謀而合之處。例如鄭成功非常重視百姓的福祉,這就是黃宗羲所主張的「身為君主之臣,就要盡到輔佐君主治國的職責,來為百姓謀福利」。顧炎武反對專制集權而治,認為靠教化來匡正人心,敦厚風俗,國家才能長治久安。這與鄭成功注重德治、注重以德服人,也有異曲同工之妙。王夫之認定種族自存自固乃是天經地義的自然界規律,而政治組織的基本作用,就在於保類而衛群,並且明白指出中國不容夷狄侵犯,不僅中國疆土不容夷狄侵犯,中國文化也不容夷狄侵犯,這種重華夏的強烈民族觀,更是促使鄭成功抗清、反清的原動力。可見明末學者的思想對鄭成功也有很大的影響。 鄭成功的政治理念受儒家的影響較深,因為鄭成功所學的就是儒

學。日本的儒教歷史極為悠久 ,當然日本文化也受儒教的影響,鄭成功幼年在日本這一段時間多多少少受到日本文化的薰陶,所以儒家思想對鄭成功的影響最大;明末學者的思想也有許多與鄭成功的思想不謀而合,可見鄭成功許多思想觀念是因時勢所趨,所謂「時勢造英雄」,的確不無道理。 鄭成功的人格與行事作風雖然有許多可議之處,並不能說是一個完人,但他在政治領域上的作為與主張頗有獨到之處,深入研究後,對鄭成功的政治理念更感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