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山是什麼宗派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佛光山是什麼宗派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盧勝彥寫的 七旬老僧述心懷:見道真言 和慈容法師的 活出生命的豪情:走過佛光會三十年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財團法人真佛般若藏文教基金會 和佛光所出版 。

南華大學 生死學系碩博士班 釋永有所指導 林淑妃的 佛教淨土信仰者臨終助念經驗及其生死觀之探討 (2021),提出佛光山是什麼宗派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佛教淨土信仰者、臨終關懷、生死觀、臨終助念。

而第二篇論文華梵大學 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李治華所指導 吳絮薇的 《楞嚴經》諮商理論與實務之探究 (2020),提出因為有 楞嚴經、如來藏、心理諮商、哲學諮商、本土諮商、心靈諮商的重點而找出了 佛光山是什麼宗派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佛光山是什麼宗派,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七旬老僧述心懷:見道真言

為了解決佛光山是什麼宗派的問題,作者盧勝彥 這樣論述:

  蓮生活佛在書中說道:   我要出離這世間,知幻離幻,追求真實的本性。   然後,我要以大慈悲的光芒,來幫助一切有情眾生,離苦得樂。   我發願,不捨一個眾生。   我祈願本書能以無上心得的教法,照亮無量眾生的心靈   就是這本作者用「心」來照亮眾生,不但如此,書中也說到「一切唯心造」。成佛作祖、凡夫、三惡道,全是「心」,祈願眾生也要有一棵菩提心,所以本書環繞的主題就是你我的「心」。本書作者將他一生學習佛法的心得,盡顯書中,祂祈願一切眾生能免於一切的迷惑。祈願一切眾生能走在正道上。祈願一切眾生度過艱辛困難。祈願一切眾生見道開悟。 本書特色   得道高僧分享一生修行的「無所得」   盡說

人生真諦、見道真言   大家來瞧瞧   僅僅在補牙這般俗事上,老僧是如何洞見了勝義諦?   而在這人手一機、機不可失的年代,老僧為何不做低頭族,獨獨閉上眼睛?   明明修行是求解脫出離,老僧為何卻說輪迴也好?   老僧心懷湛然,通透又妙不可言,只待有緣的您掀開書頁慢慢嚼、細細品⋯   本書贈送作者畫作複製畫一幅   作者簡介 盧勝彥   蓮生活佛盧勝彥,西元1945年生於二戰下憂患的台灣,   現旅居於煙雨微微的西雅圖,每日修行、寫作及繪畫,   以實證和慈悲勾勒度眾的文字,如月河流水閃耀智慧的光環。   是真佛宗創辦人   平易親切、慈悲為懷的開解病難憂苦,獲得千萬弟子的景仰

皈依。   是一位演說家   深入淺出、幽默風趣的闡述佛法哲理,具有獨樹一格的講演藝術。   是一位畫家   天賦異稟、微妙觀察的書畫自然景物,成就自在任運的揮毫創作。   更是一位著作等身的作家   多元題材、精勤撰寫的抒發心境體悟,紀錄親身經歷的數百冊文集。   1967年第一本創作《淡煙集》問世。   1992年5月完成《第一百本文集》。   2008年5月出版第二百本文集《開悟一片片》。   他是當代能將佛法與藝術結合的第一人,精進與毅力不同凡響。 序 七旬老僧述心懷 001 不分教派 002 我早已死了 003 我的修行是「零」分 004 一滴水注入大海

005 我修成了「淡定」 006 修行忍辱不易 007 出離心 008 自由與戒律 009 更嚴苛的戒律 010 四白業與四黑業 011 大善與大修行 012 指頭上的腫痛 013 對症下藥 014 乾坤大挪移 015 巨靈掌 016 禪修的練習 017 述述心懷 018 大禹治水 019 同修時的覺受 020 袁天罡秤兩 021 極惡之人 022 寫給「花」的簡訊 023 掉了一顆牙齒 024 心開意解 025 我喜歡說的笑話 026 對於「魔」的看法 027 我與我的上師 028 沒有「手機」的人 029 心如止水 030 灌頂的意義 031 消融 032 寂天菩薩的話 033 人問我答:

成佛有幾種? 034 見道與解脫 035 修行的要件 036 蓮萊上師之悟 037 佛力素描 038 報身佛的神變 039 老僧的心聲(一) 040 老僧的心聲(二) 041 老僧的心聲(三) 042 老僧的心聲(四) 043 老僧的心聲(五) 044 老僧的心聲(六) 045 老僧的心聲(七) 046 老僧的心聲(八) 047 我這輩子沒有白來 048 蓮訶的信 049 大幻化網金剛感應篇 附錄 『聖尊蓮生活佛』法語開示:『時輪金剛』禪定九次第全文 序 七旬老僧述心懷   我。   蓮生活佛盧勝彥。   七十七歲。   住在美國華盛頓州「南山雅舍」。   心中一直有一個理想,想寫一本

涵蓋了我這一生學習佛法的心得。   但,這個理想,太大了,似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然而,   我不顧一切,就動筆了。   書名是:   《七旬老僧述心懷》。   其實真正的書名,應該是《七旬老僧述心得》。   ●   我當然知道:   所謂「得」,即是「無所得」。   而「無所得」也即是「得」。   因為經歷了「聞」、「思」、「修」。   我珍貴人身的依止。   上師的種種教法。   由信心到菩提心。   由道到果。   對一切事物絕對純淨的淨觀。   我終於領悟了:   「無所得」。   這「無所得」。   這「無所得」是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   這裡寫了三個非常,正是絕對正確的「心

得」。   ●   以前。   釋迦牟尼佛在開示說法的第一句話是:   「弟子們!請諦聽,人生是苦。」   這「苦」,就是「真諦」。   接著:   「空」是真諦。   「無常」是真諦。   「無我」是真諦。   「無所得」是真諦。   我以自己親身的經歷來證實,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真理。   ●   也許所有的學佛者都認為,這「苦」、「空」、「無常」、「無我」、「無所得」,我們都耳熟能詳。   但,我告訴大家:   人人都知道。   人人都做不到。   這是要我們去實踐的,佛陀所說的道理,我們都明白。   問題是要去實踐。   實踐了之後,才是「大手印」、「大圓滿」、「無所得」。   我

祈願本書能以無上心得的教法,照亮無量眾生的心靈。   ●   我祈願:   願一切眾生能免於一切的迷惑。   願一切眾生能走在正道上。   願一切眾生度過艱辛困難。   願一切眾生見道開悟。   眾生皆是佛,   卻為染污蔽;   染污若淨化,   佛果即現前。   Sheng-yen Lu 17102  NE 40th  CT REDMOND WA 98052 U.S.A. 蓮生活佛‧盧勝彥 二○二一年四月 001 不分教派 在「藏傳佛教」中,目前共分四大教派: 寧瑪派(紅教) 格魯派(黃教) 葛舉派(白教) 薩迦派(花教) 其他還有無數的小支流派,無數無數,數也數不清。 但,

也有大師主張:「不分教派」。 十九世紀初: 蔣揚‧欽哲‧旺波。(一八二○—一八九二) 蔣貢‧康楚。(一八一三—一八九九) 秋吉‧林巴。(一八二九—一八七○) 這三位大師都是主張「不分教派」的。 這叫「利美」(Ris Med)運動。 主張藏傳佛教宗派之間,經常無法和諧相處,互相攻訐、論諍、迫害。 因此, 致力於保存各派傳承法教,無門戶之見。 ● 在「台灣佛教」亦是如此: 佛光山。 慈  濟。 法鼓山。 中台山。 這是台灣的四大教派。 有此一說,在佛光山,你不可說慈濟的好;在慈濟,你不可說佛光山的好。 我看到如此現象,哈哈大笑! 我個人主張: 「不分教派。」 ● 我學習密教時,皈依了四派師父: 了

鳴和尚(紅教)。 薩迦證空上師(花教)。 十六世大寶法王(白教)。 吐登達吉上師(黃教)。 因此證知: 我根本不分教派。 我說法時,經常會提及: 孔子。 老子。 耶穌。 上帝。 穆聖。 佛陀。 我為什麼會這樣子說法?因為我已「見道」,見道是平等的。 ● 佛滅後百餘年,佛教僧團分裂為「上座部」、「大眾部」。史稱「根本分裂」。 後再分「上座十部」、「大眾八部」史稱「枝末分裂」。 上座十部: 說一切有部、犢子部、法上部、賢冑部、正量部、密林山部、化地部、法藏部、飲光部、經量部。 大眾八部: 一說部、說出世部、雞胤部、多聞部、說假部、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 ● 我告訴大家: 所謂「真佛宗」,就

不是「真佛宗」,根本沒有「真佛宗」。 在我眼中,也沒有「蓮生活佛‧盧勝彥」。 這些,只是名詞。 暫時的象徵。(其實是沒有的) 002 我早已死了 我讀「大同國小」時。 有一位很好很好的同學。 他的名字叫「黃金雄」。 我們全家人,給他取一個綽號,就叫「圓臉」。 他因病逝世。 我回台灣時,在高雄中學禮堂說法時,第一次聽到他的死訊。 我說不出話來。 默哀久久。 我讀「高雄高工」時。 有一位很好很好的同學。 他的名字叫「莊正和」。 他是一位登山的專家,最後卻死在山上,登山的時候過逝。 他與我是《雄工青年》的主編。 我懷念他。 我讀「測量學校」(大學部三十二期),有一位很好很好的同學。

佛教淨土信仰者臨終助念經驗及其生死觀之探討

為了解決佛光山是什麼宗派的問題,作者林淑妃 這樣論述:

  本研究的目的,探討佛教淨土信仰者參與臨終助念關懷的因緣及體驗過程,與助念前後之生死觀之探討。  研究方法採質性研究,深入訪談的方式,立意取樣,選擇參與臨終助念三年以上,每年須超過10次以上,五位佛教淨土信仰者為訪談對象,採用「半結構式的訪談大綱」為設計準則,將其訪談內容作整理與分析。研究結論:一、佛教淨土信仰者參與臨終助念關懷的因緣  佛教淨土信仰者接觸臨終助念的最初的因緣,包括親人往生、家人罹癌、電視佛學講座的介紹、配偶皈依三寶;投入臨終助念關懷的動機包括親人曾接受到他人的助念,感恩回饋他人、克服死亡的恐懼、廣結善緣、自利利他。二、佛教淨土信仰者參與臨終關懷的體驗過程  第一次參與臨終

助念的體驗,包括能同理安頓家屬喪親的無助感,視往生者為親人、對初次的助念經驗忐忑不安、緊張害怕。印象最深刻的助念經驗包括過年期間為自殺的男子助念,自覺惋惜、不吉利、助念後往生者面帶微笑的瑞像,深受激勵。臨終助念能增強佛教信仰的信心,深入佛教義理,明因識果,有因緣因果觀,更能與佛感應道,發長遠心參加助念善行。三、佛教淨土信仰者參與助念前後生死觀之探討  參與助念前的生死觀包括:畏懼、避諱談論死亡、生命僅存現世,人死了就會變成鬼。參與助念後的生死觀:少欲知足、真誠向家人懺悔、並珍惜相處、了脫生死、大家皆發願,往生極樂世界。準備自己的臨終事宜包括尚未想過自己臨終事宜、生前代辦事項皆在計畫進行、與家人

行四道人生、簽署器官捐贈。

活出生命的豪情:走過佛光會三十年

為了解決佛光山是什麼宗派的問題,作者慈容法師 這樣論述:

  繞著地球的弘化生涯,慈容法師始終抱持為教的使命感,勇往直前,走過世界五大洲,以活動凝聚共識,穿越時空,展現生命豪情,他的發心立願,不畏艱難的弘法歷程,透過五十四篇撰文,為人間佛教的弘傳,寫下光輝燦爛的一頁。

《楞嚴經》諮商理論與實務之探究

為了解決佛光山是什麼宗派的問題,作者吳絮薇 這樣論述:

本論文以《楞嚴經》之如來藏性及首楞嚴定體為思想核心,以阿難多聞但未修定誤墮入婬室無法自拔,而殷勤起請佛陀教授予十方如來所修成菩提之大定,作為諮商的案例。先分析佛陀三番破其妄想之識心,令阿難決定捨之;十番開顯真心之特性,令阿難決定取之。再探究阿難既然肯捨妄心取用真心,但只知真心自性惟在六根中,不瞭解萬物現象乃由真心顯現。佛陀再會通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乃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雖為幻妄相狀,其性真為妙覺明體;次融合地、水、火、風、空、根、識,七大的體性是真實地、圓融地周徧法界。雖生滅相妄卻具有不生滅的真性,不但具有不生滅的真性,且徧滿整個法界,而全體法界皆不出一心,

此即「如來藏妙心」;又因為性真且周徧法界,故而生命有無量的發展可能性。 本文依循著佛陀對阿難之認知與行為之間的探究與批判,來了解《楞嚴經》諮商的理論依據。進一步對照現代諮商理論的五大取向:(1)心理動力取向,(2)經驗與關係取向,(3)認知行為取向(4)系統以及後現代取向,(5)哲學諮商,最後形成七大學派主流思想做為立論之基礎;再從心理學八大主題針對現代心理諮商的效果、時代與文化背景可能的侷限,及未來朝向整合的趨勢,詮釋《楞嚴經》的心靈諮商理論並建構其諮商的實務。使現代諮商師及相關學者,對《楞嚴經》心靈諮商的內涵及義理,能得到完備和清晰的理解,並提供一些新的諮商策略與資料。 本論的

目的之一是從心靈諮商的角度詮釋此開慧的經典,透過《楞嚴經》的思想與實踐,開發我們本有的智慧潛能,化解心中的矛盾和疑惑,重新設定生命目標、邁向證悟涅槃的境界。本文期許藉由《楞嚴經》心靈諮商的角度,建構一套隸屬於「東方人文諮商模式」或「本土諮商心理學」,使學界對東方心理諮商三十幾年的開展,提供一個不同的視角,有助於東方人文於心靈上的昇華;其次是讓多元文化國際社會中的諮商師能多一項諮商策略,給予個案生命最適切的諮商與輔導;同時面對全球化未來的整合取向,提供一個具生命智慧的方案,此將可能是本論對心靈諮商整合策略另一重要參考與貢獻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