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八大菩薩經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佛說八大菩薩經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洪啟嵩寫的 蓮花生大士全傳:伏藏傳奇(新全套五冊) 和洪啟嵩的 千手觀音(觀音大傳二部曲)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八大菩萨(《八大菩萨曼荼罗经》中的菩萨)_搜狗百科也說明:《七佛八菩萨经》说:文殊菩萨、 虚空藏菩萨、观世音菩萨、救脱菩萨、跋陀和菩萨、后大势至菩萨、得大势菩萨、坚勇菩萨。 《舍利弗陀罗尼经》说: 光明菩萨、慧光明菩萨、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商周出版 和全佛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宗教研究所 謝世維、林佩瑩所指導 劉育辰的 中晚唐時期的彌勒信仰與社會關係 (2020),提出佛說八大菩薩經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彌勒、大輪金剛、密教、末法救度、中晚唐佛教。

而第二篇論文法鼓佛教學院 佛教學系 杜正民、陳光華所指導 闕慧貞的 佛教語料「品目自動對列」研究--以《法華經》藏漢譯本為例 (2012),提出因為有 自動對列、佛教語料、CBETA、漢文、藏文的重點而找出了 佛說八大菩薩經的解答。

最後網站八大菩薩則補充:八大菩薩,是佛教著名的八位大菩薩,關於八大菩薩依據各經典的不同,有多種說法。一般是以《八大菩薩曼荼羅經》及《佛說八大菩薩經》等中所說:文殊菩薩、普賢菩薩、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佛說八大菩薩經,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蓮花生大士全傳:伏藏傳奇(新全套五冊)

為了解決佛說八大菩薩經的問題,作者洪啟嵩 這樣論述:

蓮花生大士曾預言:當鐵鳥升空時,是密法廣布人間的時代…… ★要了解藏傳佛法,就必須了解蓮花生大士 ★最完整的蓮師傳,最離奇壯闊的大師行誼 ★開啟蓮花生大士的祕密寶藏,照見超越時空的安住心法 ★新校訂大字版+硬殼書和,閱讀典藏兩相宜   【隆重推薦】 ◎貝諾法王/寧瑪派白玉傳承領袖 His Holiness Penor Rinpoche, the 11th throne holder of the Palyul Lineage of the Nyingma school of Tibetan Buddhism. ◎吉美‧廷禮/不丹前總理 Jimi Y. Thinley, Former Pri

me Minister of Bhutan. ◎瑪貢仁波切/尼泊爾瑪貢寺大修行者 Markung Rinpoche ◎帕瓦底‧錫瓦利‧泰柔尊者/印度摩訶菩提學會主任秘書 Ven. Palwaththe seewalee thero, General Secretary  of Mahabodhi society of India. ◎可蘭喇嘛/日本大乘教寺秘書 Mr. Kiran lama, The Secretary of Daijokyo Buddhist Temple ◎南澤多傑/菩提迦耶寺管理委員會秘書 Mr. Nangzey Dorjee,  Secretary of Bodhgay

a Temple Management committee ◎察林達比丘/菩提迦耶寺管理委員會住持 Bhikkhu Chalinda, the Chief Monk of Bodhgaya Temple Management committee ◎瓦拉三菩提泰拉尊者/菩提迦耶國際禪學中心主任秘書 Ven. Dr. Varasambodhi thera, the General Secretary of International meditation Center Bodhgaya    在西藏密教中被視為「第二佛」的蓮花生大士,是將佛法傳入雪域西藏的開山祖師,廣大傳奇的事蹟,至今千年仍被人們

傳誦不絕。  為了完整的呈現蓮師的廣大成就與修證心要,作者參閱了現存各種蓮花生大士本生行傳、教傳法要,更考據了中國、印度、西藏相關史籍、地理、遊記等上千種文獻資料,以波瀾壯闊的時代史詩,創作出史上最完整的蓮花生大士傳記。  本書以最誠摯的心靈,引領讀者進入蓮花生大士的偉大傳奇,在神通幻化的密境中,宛如親眼目睹蓮花生大士修證成道的過程;更見到了蓮師進入雪域西藏,一路降伏妖魔精怪與異道的過程,令人目不暇給,如在眼前。  只有在如法的相應中,如理受持蓮師現生於此世間的法界因緣,才能在繁如虛空的訊息中,開啟蓮花生大士的心意寶藏。作者將蓮師的傳奇伏藏,藏在字裏行間,當讀者在高潮迭起的情節下,手不釋卷、目

不暫捨,自然與蓮師身、語、意相應。  蓮花生大士曾預言,當鐵鳥升空時,是密法廣布人間的時代。當人心浮動與大自然相互共震,地球持續高溫,極端氣候出現,乾旱高溫、暴雨洪災,世界天災人禍頻仍,願蓮師伏藏的出現,能消除人心的煩惱,與地、水、火、風、空五大的災障,開啟人間幸福覺悟的新紀元!   ▲蓮花生大士的劃時代地位  蓮花生大士是合諸佛菩薩身口意(彌陀身、觀音口、釋迦心)之三密金剛應化身,被譽為「第二佛陀」。原為印度的僧人,以神通與幻術聞名。在前往西藏弘法時,以神通降伏了當地原生的鬼神與苯教的巫師,創立了最早的藏地寺廟——桑耶寺,使藏民得以改宗正統佛教。所以,蓮花生大士可說是將印度金剛乘教法傳入西藏

的開基祖師,同時是寧瑪巴派(俗稱紅教)的開山祖師;藏傳最高教法「大圓滿法」及一些伏藏法如《西藏度亡經》等,也是由他所傳。故要了解藏傳佛法,就必須了解蓮花生大士。  本全傳即書寫蓮花生大士一身的行持與弘傳,為修學者很好的入門傳記書。作者以西藏寧瑪巴所述之蓮花生大士傳為底,參考上百本與教傳資料、歷史文獻、密乘教理與實踐修法等相關典籍,對蓮花生大士一生行跡作嚴謹的考查,並對其所傳之大圓滿教法及伏藏等,有精采的演譯。   ▲故事概述  蓮花生大士顧名思義,其清淨殊勝的化身就在蓮花中出世,受到烏仗那國因陀羅部底王迎回皇宮,撫育為蓮花王太子;成長之後與持光女成婚,並在烏仗那國親政為蓮花王;但是他最後仍決定

捨棄王位出家修行,並且拜師勤修佛法及菩薩五明。  蓮花王太子經由學習了悟,具足了一切天文地理、陰陽五行與因緣曆算的學問之後,他拜別了色珠仙人,繼續向神醫耆婆的後代,學習醫方明。  蓮花生大士除了修學菩薩五明及顯教的法義之外,並跟隨八大持明成就者,接受一切密法的灌頂;在八大恐怖的尸陀林當中修持,並獲得廣大圓滿的持明成就,開始一生不可思議的降魔、度眾、弘法的事業。  蓮花生大士受到西藏國王赤松德贊的迎請,啟程前往西藏這塊未曾經過佛法潤澤的土地弘法。在進入西藏的過程中,所有西藏的鬼神魔王全部驚動現身阻止蓮師入藏,但被蓮師一一降伏,並勅令其守護佛法。   蓮花生大士圓滿的建立了桑耶寺,並迎請護法,開始

在雪域西藏弘法、度眾、利生。由於蓮師以及弟子們的努力,使佛法的光明普照雪域大地。蓮師並開啟了大圓滿以及寧瑪巴(紅教)的教法之流。  蓮師在西藏弘法,並為有緣的眾生埋下伏藏;在人間化緣圓滿之時,他諄諄教誡西藏國王和子民,有關輪迴的可怖,教導他們勤修佛法。最後蓮師示現無死的虹身,騎著天馬到羅剎國中,調伏羅剎們,持續永無止盡的度生事業。  蓮花生大士所示現的莊嚴廣大弘偉的事蹟,時至今日,仍然被傳誦不絕。而且大家還深切地相信,已證得無死虹身的蓮花生大士,現在依然在羅剎世界中教化著眾生。  他如同虛空中繁星一般地無量化身,在無邊的世界中示現佛境妙行;在娑婆世界的我們,只要至誠祈請、一心相應,必能感得花生

大士現前導引。

佛說八大菩薩經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集主題:與佛有約 - 佛教造像題記中的祈願與實踐

  本次將帶著聽眾朋友第五次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文物陳列館,由此特展的策展人之一曹德啟先生,他同時也是政治大學宗教所博士候選人,來為各個聽眾介紹此展。

  本拓片展覽內容主要是石刻佛教造像碑的發願文。石刻造像顧名思義,是指在石頭上雕刻佛像。這是非常慎重,珍貴難得的經驗。造像完成時,刻下發願文記錄緣起過程、時間、共同出資的佛弟子、指導法師、造像內容,最重要的還有個人或眾人發願造像目的。發願是學佛、修行成佛的起點,可稱為初發心。發願造像供養佛陀,同時請佛見證、護持眾人的修行。發願產生的動力既是向上供養佛,也是祈請佛向下護持。藉由造像,發願者與佛陀之間深層地溝通互動,這是我們將發願文的展覽命名為「與佛有約」的原因。

  「與佛有約」,約定的內容分為供養與護持。何以造像供養?佛教強調佛形像(色身)莊嚴美好,非世間語言所能比喻。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令觀者無上歡喜,目不能捨,心更嚮往,由此走上學佛之道。可以說在佛教傳播上,文字與圖像並重,尤其是對初階者,佛像莊嚴是直觀入門的捷徑。

  佛教又說畢竟空,三界唯心,色身如幻;故《金剛經》說,「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又如《心經》所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但是古來名僧大德都深知圖像的重要,《續高僧傳》記載唐代淨土宗大師善導(613-681),造淨土變相三百多幅。日本的雲遊僧圓空(1632-1695),盡其一生日夜雕刻木佛像,行腳四方以佛像與信徒結緣,他刻了十萬尊以上的佛像,至今在各地寺院遺存約五千尊。他們都成功地透過佛像傳播佛法。如展覽拓片內容所見,或個人發願,或信眾相約共同集資造像,表明他們供養佛陀,虔誠修行的心意,與古代高僧的願力沒有兩樣。僧俗積極複製圖像,造像無數的過程,是佛教藝術的特徵之一。

  「與佛有約」約定的第二部分是請佛護持,或稱保佑、加持。為何需要請佛加持?發願是修行者實踐的第一步,也可以說是自力,而佛陀加持可以說是他力;自力與他力互為表裏,相互輝映。修行菩薩道者,在實踐生活中唯恐自力有限,智慧不足,故祈請佛力加被,速成佛道。現實世間紛擾不斷,飛來橫禍難以預料,故而需要觀世音菩薩無時不刻的保護,「千處祈求千處應」,滿足世俗人的需求。

  佛陀出家,修行證道的初發心是為了解脫無常世間,超越生死輪迴。他證得圓滿正覺,說法度化無數弟子,最後在雙樹之間側臥,宣稱進入常樂我淨的無餘涅槃。弟子們依法火葬荼毗後,將無數的佛舍利子分送天下,造塔供養,流傳佛法。從此佛陀不在世間,進入像法時期。僧眾為了克服佛法即將消失的深刻憂慮,除傳抄經典,講經說法之外,更加強對佛舍利的崇拜。世間護法的皇帝如印度阿育王為弘揚佛法,供養佛陀,在各地造八萬四千佛塔;隋文帝也仿效阿育王,積極在全國各州造立舍利塔。

  在無佛的時代,修行者造像祈願,將來往生彌勒菩薩所在的兜率天宮。彌勒菩薩在久遠的未來將下生世間成佛,並且廣大說法,令所有眾生開悟。修行者往生兜率天,將來也隨著彌勒下生,聞法開悟。這是最初往生者的心願。到了南北朝末期,阿彌陀佛西方淨土逐漸取代兜率天,成為世俗信眾臨終往生的標的。阿彌陀成佛前曾發四十八大願,其淨土極樂世界莊嚴光輝,滿足物質需求,修行精進,更方便的是信者臨終前只要發願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十次,必得往生。

  從展覽拓片可看出,發願者涵蓋社會各階層,皇帝、貴族、官吏、將軍、士兵、僧人與民眾,不分貴賤,在不同的時空,各自發願,共同參與供養與實踐學佛修行的經驗,此展共分分為六大展區。

• 壹、莊嚴
• 貳、崇因樹果
• 叁、現世利益
• 肆、修行實踐
• 伍、佛法復興
• 陸、淨土往生

中晚唐時期的彌勒信仰與社會關係

為了解決佛說八大菩薩經的問題,作者劉育辰 這樣論述:

佛教當中有過去、現在、未來的空間與時間觀念,在佛滅之後,積極針對正法延續性,發展出彌勒信仰,不管是大乘佛教或是上座部佛教,彌勒都包含在內,成為佛陀授記的未來佛。彌勒信仰中有多種表示信仰的方式:上生信仰、下生信仰、轉輪聖王、菩薩信仰。分類的原因來自於彌勒在佛教當中具有多重角色,釋迦牟尼佛所授記的未來佛、轉輪聖王的形象,促使許多起義或政權需要以彌勒作為理由,來幫助著自己能夠有理由或正當性。除此之外,在彌勒為未來佛之前,彌勒以菩薩是以菩薩的身份,在兜率天說法。唐代社會具有豐富多元的宗教,加上唐代是佛教興盛之時,佛教各宗派在當時各大展身手,百家齊鳴,彌勒信仰有不例外。本論文利用社會學理論-布赫迪厄(

Pierre Bourdieu)的場域(fields)理論來討論中晚唐時期的宗教場域發展,以不同面向探討彌勒信仰興盛緣故,並觀察中晚唐時期宗教與社會關係以及宗教流行的關鍵原因。在中晚唐時期,密教興盛於唐代社會,因為系統化的密教傳入,加上當時政權的支持,不管是佛教、道教、或是民間信仰都有受到密教的影響。密教與大乘佛教一同傳入中國,主要多以陀羅尼方式與佛教其他宗派或是民間信仰一同在中國社會存在,但等到中晚唐時期系統化的密教傳入,加上善無畏、金剛智、不空從印度學習,並到中國譯經、教法,密教廣為流行,也影響彌勒信仰形象、修行方法等,甚至密教經典《大妙金剛大甘露軍拏利焰鬘熾盛佛頂經》看到與彌勒末法救度形

象相似,也是佛陀授記的金剛-大輪金剛。雖然密教沒有改變彌勒信仰核心,但是增添彌勒信仰的多樣性。宗教、社會、信仰者三者關係緊密。宗教的流行除了社會關係之外,不可忽視信仰者的需求性。彌勒信仰因為多重身份,發展出不同的信仰,站在信仰者角度,去探討彌勒信仰所發展出不同型態、目的的信仰。綜合彌勒信仰、社會關係、信仰者來討論彌勒信仰核心末法救渡的概念。

千手觀音(觀音大傳二部曲)

為了解決佛說八大菩薩經的問題,作者洪啟嵩 這樣論述:

  —— 第一本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史詩傳記《千手觀音》 ——   ▋觀音傳十萬史詩系列全傳十五部,將媲美印度第二大史詩鉅著《羅摩衍那》。   ▋《千手觀音》以詩偈匯集了千手觀音不同系統的真言,以及龐大的修法體系與教法總集。   ▋作者手書千手觀音、四十二手眼、二十八部眾等悉曇梵字真言,並親繪四十二手眼與補陀落海會文字曼陀羅等圖。   ▋作者洪啟嵩禪師繼《如觀自在》、《觀音的幸福力》、《楊枝淨水》後最新力作!     我們的心現出了  一千隻的手眼   我們的身現出了  一千隻的手眼   我們的呼吸與聲音都成了 大悲心陀羅尼   這一切都是法界中的施無畏   大悲觀世音菩薩的真心所現   我

們同成了觀自在王菩薩   在宇宙中永遠傳述著他的故事     眾生精巧的妄念,繪出六道輪迴中所有的驚怖痛苦,癡心自縛……,何不如善財童子登上地球的普陀洛迦心山,初發心的小王子般,那一千隻手早已預備好牽著你,二十八部眾護著你,在法界遊學,如心的圓滿灌頂。從普陀洛迦山到極樂世界、蓮華藏世界海、宇宙星系,再回到自心的普陀洛迦山。      打開本書,讓我們一起進入普陀洛迦山聖境,《千手觀音》大悲壇城!     本書為千手觀音最完整的真言匯集,包含了各種不同系統的大悲咒,及四十二手眼、二十八部眾的真言等,為史上手書最完整的千手觀音大悲咒悉曇梵字真言及教法總集。

佛教語料「品目自動對列」研究--以《法華經》藏漢譯本為例

為了解決佛說八大菩薩經的問題,作者闕慧貞 這樣論述:

藏漢佛學研究的一項重要課題是從語言學與文獻學角度比對與勘定藏漢佛典文獻。佛學研究發展至今,卻依然未能建立佛典文獻文本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在梵文原典散佚而所剩無幾的情況下,研究藏漢佛典文獻無疑是揭示藏漢譯文的種種闕漏,釐定藏漢文譯本的較為可行的道路。然而,藏譯或是漢譯佛典在千餘年的流傳過程,難免出現種種版本上的問題,僅僅依靠個別譯本佛經本身的勘定難以解決問題,必須透過相應的不同譯本作為參照。然而,傳統上這樣的比對工作卻僅能仰賴佛教文獻學者親力親為,花費大量人力與時間,卻僅能進行小規模的研究工作。基於前述的現象,本研究發展一套自動對列藏漢語料的方法,在文獻的品目層次,對列藏文佛典文獻與漢文佛典文獻

,以降低佛教文獻學者在整理研究文獻的時間成本與人力成本,而將研究重心放在電腦系統無法取代的文獻校勘與經典譯注。本研究主要係基於資訊檢索(Information Retrieval,簡稱IR)及計算語言學(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簡稱CL)的相關理論及技術,使用藏漢雙語辭典,建立向量空間的運算模型。實驗語料《法華經》的藏文版與漢文版分別取自臺北版之藏譯大藏經與CBETA版之漢譯大藏經。為了探討停用詞與雙語辭典對於運算模式的影響,本研究使用二部不同類型的雙語辭典:張怡蓀編《藏漢大辭典》通用綜合辭典和榊亮三郎整理之《翻譯名義大集》專業佛學辭典,並因應停用詞的使用與否發展二

套運算模式。實驗結果顯示採用vector-space model,搭配CKIP中文斷詞處理、使用專業佛學辭典的實驗設定,可以在前二個候選品目找到真正的對應品目;簡單的n-gram matching方法,搭配專業佛學辭典,平均而言,也可以在前三個候選品目找到真正的對應品目。這樣的實驗結果顯示專業藏漢佛學辭典對於處理不同譯本對列問題的重要性;此外,停用詞僅有在n-gram matching方法,有比較大的影響。綜言之,本研究的結論是不同語言譯本的佛典文獻品目層次的自動對列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