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 茅盾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作家 茅盾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王德威,高嘉謙寫的 南洋讀本:文學、海洋、島嶼 和賈平凹的 廢都(新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麥田 和麥田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鄭文惠所指導 黃璿璋的 後經典時代:現代視閾中的「四大奇書」及其改寫 (2021),提出作家 茅盾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四大奇書、現代文學與文化、故事新編、續書、後經典。

而第二篇論文臺北市立大學 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陳思齊所指導 劉菀芹的 蕭紅於左翼思潮下的女性書寫 (2021),提出因為有 蕭紅、左翼文學、五四文化、女性書寫的重點而找出了 作家 茅盾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作家 茅盾,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南洋讀本:文學、海洋、島嶼

為了解決作家 茅盾的問題,作者王德威,高嘉謙 這樣論述:

走近南洋「風土」、「人文」最重要的文學讀本 藉過去百年記錄、想像南洋經驗; 觀察華人與自然風土、地緣政治和歷史文化的互動生成, 建立認識華文文學的新框架 全書收錄80位作者,82篇文,文本包羅廣闊,文字試煉多元。   王德威(哈佛大學講座教授)、高嘉謙(台大中文系副教授)主編 =本書特色= ★以海洋—海峽、島嶼—半島為觀照,取文學作為航道,文字貼近風土為構想,透過不同地理意義下的路徑、視角,深度閱讀近現代東南亞迥異的人文地理、歷史文化脈動。 ★選文具代表性,跨越文類、國別及語言限制:本書的編選,以華文寫作為主,兼及馬來文、印尼文、英文、淡米爾文翻譯的文本,文類不拘,文言白話兼具;同時

不以國別/國籍作為選文分野,含括東南亞在地寫作,中國—香港—南洋的南來北歸書寫,台灣、歐美的熱帶文學與離散文本。除了選文的代表性,亦是對常見讀本的文類、語言限制的跨越,期待透過更開闊的南洋文本,帶來迥異又貼近風土的南洋世界觀。 ★名家引導,熟悉文本脈絡:每篇文末撰述簡要題解、作者簡介,引導和方便讀者進入文本的情境脈絡。 =叩問南洋= ★南洋在哪裡?——起自明末,泛指中國南方沿海區域,以及南海區域的中南半島、馬來半島、群島還有無數島嶼——即今日的東南亞。 ★下南洋謀求生路——明代人口膨脹迅速,因此東南沿海的許多人只能持續往南、往西謀求新的耕地與住處。他們搭船到中南半島沿海、菲律賓群島、印尼群

島等地經商、做工,甚至與當地人通婚、定居。 ★往昔東西殖民競逐所在,今日國際政經必爭之地——直到二十一世紀,「南洋」這個區域,依然是中國與世界交鋒的核心場域,南沙海權、一帶一路、新南向等操作此起彼落。 =關於本書= 南洋曾是華人移民海外的首選,東西殖民勢力競逐的所在,海上絲路通往印歐的必經之地,革命起點或流亡的終點,華洋種族、文化交錯的舞台。 《南洋讀本》共分四輯: 半島——唐山加南洋,異國裡的中國情調 中南半島的深山、叢林與河流承載著動人心魄的歷史故事,抗戰時期華人機工、森林裡的戰士枯骨、金三角反共救國軍基地,還有馬來膠林深處的左翼勢力。半島各處分布大大小小的華族聚落,泰國南部的最後

一批馬共有家難歸。州府吉隆坡五方雜處,演繹一代移民悲歡離合…… 海峽——商家、兵家的必爭之地 南洋海域航道縱橫,馬六甲海峽兩側的港口城市皆因地利之便興起,亦為華裔聚集重鎮。晚清民國人士經此流亡,都曾留下詩文。三〇到五〇年代,馬來和印尼殖民地華裔青年如王嘯平、黑嬰、韓萌經新加坡回到祖國參加革命,不同世代文人選擇在此安身立命,也是海外會黨與革命力量的發源地。 海洋——南洋風土最後的歸宿 在太平洋和印度洋間,海上絲路遠比陸上絲路繁忙,到了二十一世紀因為中國大陸政權一帶一路計畫從而受重視。 當神州大陸不再是安身之地,文人志士四處漂泊、流寓他鄉,康有爲、丘逢甲、邱菽園、許南英、郁達夫……成爲現代中國

第一批離散者,那是怎樣的情景? 島嶼——華人踏足過最遠蹤跡 南洋海上有超過兩萬五千島嶼與群島。婆羅洲是旅台馬華作家李永平和張貴興的創作原鄉;蘇門答臘島與郁達夫生死之謎畫上等號,太平洋戰爭期間台籍志願兵陳千武輾轉新幾內亞和爪哇,越南外海的富國島曾經收容最後一批國共戰爭撤退的孤軍,南沙群島慈母灘上被遺忘的守軍鬼聲啾啾…… 「南洋」是華語世界,也是非華語的世界;是「人間」的世界,也是風與土、山與海的世界。  

作家 茅盾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集主題:「鮫在水中央」介紹
  
訪問編輯:曾政源
  
內容簡介:
★ 80年後實力派作家孫頻全新中篇小說
★ 2019年茅盾文學獎新人獎得主
★ 文字幽微,劇情跌宕,意義蔓延至更深處
★ 死亡並不是疼痛的深淵,是活著的時候敗壞,腐朽、惡臭,更為接近

《鮫在水中央》由三篇獨立的短篇小說組成,書中的情節張力十足,對人性的描寫細膩、深刻。 其皆以小人物的視角出發,揭露大時代下的無奈和絕望。面對生命的困頓、荒誕,他們以隱瞞、欺騙、掙扎、逃避的方式,試圖與命運對抗,在黑暗中尋求幽微的光,對自我生命的追問。無論結果好壞,活著,就是一種與命運抗爭的存在方式。
  
作者簡介:孫頻
1983 年生,畢業於蘭州大學中文系,目前台灣繁體版書籍為《不速之客》等。被莫言、閻連科、蘇童等眾多著名作家看好的80代寫作者。自小說創作以來多在《收穫》《人民文學》《花城》等期刊上發表文章。已出版多部文學作品,榮獲 「趙樹理文學獎」、「紫金人民文學短篇小說佳獎」,並多次被《小說月報》《文學與評論》等雜誌評為優秀青年小說家。
  
  
出版社粉絲頁: 三民書局與三民網路書店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後經典時代:現代視閾中的「四大奇書」及其改寫

為了解決作家 茅盾的問題,作者黃璿璋 這樣論述:

《三國志通俗演義》、《忠義水滸傳》、《西遊記》和《金瓶梅詞話》在中國文學史上被譽為明代最傑出的四部小說。四部小說出版後,經明清評點家、現當代評論者的詮解,認為它們在敘事、結構、人物塑造與美學建構的優異表現皆非同時代作品可及,堪稱為「經典」之「四大奇書」。亦即,所謂「四大奇書」是小說「經典」,其實是文學史的後見之明。四部小說在文人化或經典化以前,歷「說故事」的表演、書寫、行銷、閱讀、評論等群體互動行為之生產,體現中國小說「世代累積型」的特色。四部小說早在成為「定本」以前,「故事」在不斷地「言說」與「閱讀」之間,成為了社群共同參與的文化資產。現存諸多明清古典小說「續書」,即是在續寫、翻案的改編行

為裡,反映創作者「當下」面對的價值更新與社會情境,是為一場集體的、世代相傳的,編織意義的行動。在中國現代化時期,「說故事」的傳統仍持續發生。對於「四大奇書」的現代新編,歷來學者較關注於晚清「新小說」所傳達的「啟蒙救國」,民國以後的研究卻付之闕如,泰半聚焦魯迅以來,五四新文學的「故事新編」體對古代歷史、傳說的改造發明。然而,晚清以後文人,仍仿照「新小說」的「章回體」敘事模式,持續以改寫行動思考古典名著「四大奇書」的現代轉型與文本更新,並藉由現代報刊、影戲等新媒體的傳播,獲得廣大的閱讀群眾與迴響。這批作者的身分多屬鴛鴦蝴蝶派、喜劇作家、滿洲遺民,甚至是不具名的作品。相對於以「五四」為標竿的菁英文學

家,這些經典文學史的邊緣人物,其創作往往被視為文化的「雜質」,但他們與五四「新文學」的故事新編者,同樣是在回應「現代性」中的「傳統性」,且更彰顯出一個時代整體庶民的精神面貌與價值。本文對照魯迅與五四文學以來「故事新編」體的小說發生學,並透過文學史料的重新探勘,觀察現代作家對於「四大奇書」的改編情形,嘗試打開過往經典文學史與文化史的多重視點。本文並關注晚清以後的現代作家,如何對古典小說極具代表性的「四大奇書」進行「再書寫」與「再閱讀」,於「通俗性」與「傳統性」之中言說「現代性」,並強調經典原著的符號系統,如何在全球化知識環流中被解構與重構。題中的「後經典」,即用以命名這些「經典」之後,以拆寫、重

組古典元素,使文學主題以及文化符號擴散轉化的作品。本文除對個別作家與作品進行微觀研究,探索重寫文本背後的重要形塑因子外,也宏觀式地為「四大奇書」勾勒出四種現代的閱讀軸線:歷史與狂歡、江湖與遺民、神魔與啟蒙、淫婦與烈女。此四種軸線分別是在「故事—新編」之間分屬「傳統—現代」的游移命題,亦為創作者在「三國」、「水滸」、「西遊」、「金瓶梅」的古典故事框架中,以脈絡化或去脈絡化的方式,進而關切歷史、族裔、啟蒙與性別的策略。透過鬆動原有文本的符號內容,轉化至新的情境加以擴寫,在遊戲與油滑之中施加諷喻,這並非是一勞永逸的事業,而是一場永無止境的言說。本文即試圖在學界既有的「明清續書」、「故事新編」等研究基

礎上,將時間軸從明清擴大延伸至現當代文學與文化,嘗試勾勒一種「後經典」的敘事學/續事學。

廢都(新版)

為了解決作家 茅盾的問題,作者賈平凹 這樣論述:

榮獲一九九七年法國「費米娜文學獎」 二十世紀的中國重量級禁書 中國大陸正版與盜版超過一千兩百萬冊 《廢都》揭開西安古都裡的飲食男女們痛並快樂著的爭食世界。 融會《金瓶梅》驚世駭俗、貫通《紅樓夢》人性寫實的批判世俗、堪比《人間失格》嘲弄頹廢人生的奇書。 這本小說引起空前震撼的主因是它的色情描寫。賈平凹玩弄前現代的情色修辭學,卻招引出後現代的眾聲喧譁。從西京看中國的過去與未來,賈平凹是頹廢的,也是警醒的。在這個意義下,《廢都》是後社會主義中國具有預言與寓言意義的第一本作品。 ——王德威(美國哈佛大學講座教授) ●精采內容 一座「鬼魅猙獰,上帝無言」的廢棄人性之都 一九八○年代,來自

潼關,在西京城裡功成名就的莊之蝶,是人人欣羨與攀附的文化名人, 卻與婚姻觀念傳統的妻子床笫不和諧,精神陷入極度苦悶與盲目之中。為了得到解脫,莊之蝶周旋在眾女之間,他就像《金瓶梅》裡的西門慶,雖然已有妻室牛月清,卻仍招惹情婦唐婉兒和保姆柳月,以及諸多的風流韻事,他將走向一場怎樣未知的人生風暴? 一頭來自道家仙山終南山進西安古都的老乳牛,有人的思考,又像一個哲學家;小說以牛的獨特視角隱喻著回歸自然的意識,思索生存的本質,反芻社會交際中錯綜複雜的聯繫,鞭撻人類的醜陋和社會的黑暗;最後病亡的老牛又給予莊之蝶對生命有如何巨大的衝擊悲嘆? 諸多人的命運牽繫著莊之蝶的人生謎局。他周旋於眾女之間,又捲入數

樁沒頭沒腦的官司。他的墮落不知伊于胡底,最後身敗名裂,生命瀰漫著找不到出路的痛苦與孤獨,莊之蝶最後將何去何從…… 一場虛實交錯的人生,一個莊周夢蝶的故事,情慾如此寫實,他們的人生卻如此愴涼。 糾纏不清如蛛網罩布的人際關係,無法自拔的出軌的男女欲望,到底無法通過人性的試煉,讓出人頭地的知名作家面對人生感到無力與疲憊,終以悲劇收場。纏繞生命的枷鎖,是道德的束縛,是欲望的天梯;而揭去道德假面,原來你我的欲望都一樣。 一九九三年,《廢都》引發一場大陸文壇的軒然大波,性的過多描寫被輿論譴責是最大的道德墮落。歷經多年後,大家對時代有了更確切的認識,當時書裡所說的情境現在很多知識分子都已經開始經歷。面

對存在意義,《廢都》通過對虛無、頹廢、無聊等精神廢墟景象的描寫,反證了一個時代在理想上的崩潰與信念上的荒涼,至今讀來仍令人觸目驚心。 本書不但有眾多評論家撰文討論,在海外更廣被翻譯成日文、法文、俄文、英文、韓文、越文等多個版本。 賈平凹以遊刃有餘的古典語言,狀寫八○年代西京城內人生百態與情感模式,別有一番深刻韻味。《廢都》描繪出一部中國社會風俗史;它勇敢地表達出我們的生活和心靈,而且質疑和批判了我們的生活和靈魂。  

蕭紅於左翼思潮下的女性書寫

為了解決作家 茅盾的問題,作者劉菀芹 這樣論述:

許多研究者從不同面向探討蕭紅與其作品,部分的研究者將蕭紅視為左翼作家。但分析蕭紅的作品,不只充滿了對底層女性的關注,也將自己的生命經驗投射在筆下的女性形象,這樣的作品基調與左翼文學的訴求並不一致。因此本論文以「蕭紅於左翼思潮下的女性書寫」為研究主題,探究蕭紅的女性觀點與描寫女性的方式,以及其女性書寫的時代意義。本論文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除了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方法外,也從文獻中探求現有的研究成果。第二部分探討影響蕭紅女性書寫的背景,包含五四文化、左翼文學,以及東北的風土民情。除此之外,個人的生命經驗是蕭紅創作最大的養分,漂泊的生活以及坎坷的愛情,都影響了蕭紅筆下的女性形象。第三部

分透過蕭紅的作品,從三種不同的角度探討蕭紅所描述的女性形象。首先是女性在經濟、教育、婚姻都處於弱勢,因此淪為男性附屬。其次看蕭紅作品中很重要的主題――愛情,不管是沉浸於愛情的患得患失,或是渴望愛情而得不到的惆悵,還是對於自身情慾的負面想法,都呈現愛情的苦痛。接著是蕭紅筆下的母親,生產帶來的肉體痛苦,養育子女的無力,以及母親與成年女兒的情感糾葛,構成了蕭紅眼中的母親形象。第四部分比較蕭紅作品與其他左翼文學的不同,在寫作的主題上,愛情多於革命。在描寫的技巧上,重視對個人的具體描述,而非整體的群像。在基本的寫作精神上,拒絕空泛的政治口號,而以同理的角度看待女性的命運,並為自己以及其他女性發聲。第五部

分為結論,蕭紅關注的對象集中在底層女性,但在創作題材、寫作技巧以及基本訴求上都與左翼作家不同。初萌的女性意識,以及在女性書寫上承先啟後的地位,都是蕭紅作品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