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女養成記女主角的名字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俗女養成記女主角的名字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OS編輯部寫的 OS ISSUE 1 當代破格女 Odd Girls(附封面浮世繪完整版手繪海報) 和阿嘉莎.克莉絲蒂的 一,二,縫好鞋釦(克莉絲蒂繁體中文版20週年紀念珍藏05)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策展人帶你看展覽】鑽進八零年代這本大書裏王俊傑 - 鏡週刊也說明:... 《俗女養成記》《天橋上的魔術師》《刻在你心底的名字》《華燈初上》 … ... 王俊傑說:「傳統的展覽就是掛在牆上的那一幅畫,好像它就是主角,其他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話外音 和遠流所出版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國文研究所 陳貞吟所指導 高芷琳的 明傳奇中的兩性關係研究-以《六十種曲》為例 (2009),提出俗女養成記女主角的名字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明代、六十種曲、兩性關係、明代女性、明代男性、同性戀。

而第二篇論文輔仁大學 日本語文學系 陳明姿 老師所指導 李元凱的 中島文學當中自我追尋的軌跡 (1999),提出因為有 自我追尋的重點而找出了 俗女養成記女主角的名字的解答。

最後網站俗女養成記-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則補充:客串演員编辑 ; 鄭伃庭, 阿娟, 小嘉玲的鄰居姐姐,嘉玲常為她傳遞情書給阿誠。 ; 劉香君, 阿娟的媽媽,為了情書一事痛打阿娟一頓。 ; 蔡凱瑞, Mark, 計程車司機。 ; 張詩盈, 慧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俗女養成記女主角的名字,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OS ISSUE 1 當代破格女 Odd Girls(附封面浮世繪完整版手繪海報)

為了解決俗女養成記女主角的名字的問題,作者OS編輯部 這樣論述:

  ◉ All about Movies & the Odd Girls   ☑ Joachim Trier ✕ 世界上最爛的人 The Worst Person in the World   ☑ 林君陽 ✕ 茶金 Gold Leaf   ☑ 嚴藝文 ✕ 俗女養成記 The Making of an Ordinary Woman   ☑ 高校十八禁 Euphoria 越界相談   ☑ Pablo Larrain ✕ 史賓賽 Spencer・賈姬 Jackie・艾瑪 Ema   ☑ 女子圖鑑裡的她們 ✕ 東京・北京・台北   ☑ 甘露水 ✕ 林君昵・黃邦銓      ◉ 關於「當代破

格女」   《OS》Issue 1 的主題從女性出發,以「當代破格女(Odd Girls)」破題:處在逢瞬息萬變的今日,我們宣稱「生為女子不用抱歉!」     你被人說過「破格」嗎?形容一個人「破格」,在不同語境下有著大相逕庭的意味,台語的「破格」(phuà-keh)似在罵人下賤、命帶缺陷、天生瑕疵,但在中文、日文中的「破格」則有特例、脫序、不守常規的意思。話說回來,無論是負面貶義或正面讚賞,生為女子都可以肯定自己,無論如何破格失常,請無懼地宣稱「她就是我」。     專屬現代的女子有那些特點?當今女權已進步到什麼程度?女性如何以不抹煞自我的方式在父權社會生存?伴侶之間有支配(dominanc

e)與臣服(submission)的慾望關係正常嗎?你能否接受母愛不是每位母親的天賦?     「破格女」在語意中承接多變風貌——淫靡與暴力、施虐與被虐、犧牲與自戀、污濁與聖潔⋯⋯截至目前都難以釐清的複雜面女性真面目,現在藉由影像與你交會對望,盼你我能更多地理解。      ◉ OS視覺概念   偌大的「OS」呈現被畫上斜槓的「O」,有如禁止符號,第一時間引人聯想到「這不被允許」或「這樣不可行」。「O」就像是張開要說話的口,卻與中文「話外音」的「音」一起被封口。然而從「O」出現的裂縫使各種聲音有了逃逸之路:那些竄出銀幕/螢幕的情感與想像,那些沒能說出口的內心話,在OS品牌內容中,皆能自由發言、

嗆聲。     ◉ All about the OS   有時是影像中靈光一現,有時表白了你我心照不宣。   穿透電影的虛實交界,猶疑於政經權力結構裡外,在光線與粒子之間,不只帶你看向神作的動人之美,也帶你聽聽驚世駭俗的意見。這是屬於OS的反骨暴動,按下倒轉鍵,以話外音回放多重善變的破格發言。

俗女養成記女主角的名字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認真聽】純愛不純|#台灣青春愛情電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 李長潔
.
自2008年台灣電影再次興起以來,通俗的青春愛情故事,不但成為話題與票房的解方,也時常在各影展獲獎。以《#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為例,金馬獎就入圍5項,也榮獲「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盤點台灣青春愛情電影的興起,除了70年代瓊瑤式愛情的健康寫實延續,90年代台灣新電影借用愛情重建台灣性。但進入2000年後,一切開始慢慢不一樣了。
.
2000年開始,《藍色大門》(2002)、《盛夏光年》(2006)、《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2011)、《女朋友男朋友》(2012)、《等一個人咖啡》(2014)、《我的少女時代》(2015)、《六弄咖啡館》(2016)、《刻在你心底的名字》(2020),大量的青春愛情電影成為了台灣純愛想像的視野,他們以「青春」、「少男」、「少女」為名,表現出台灣人的情感文化模式。
.
我們今天的「偽學術 | 認真聽」,就來談談這20年來的粉紅泡泡。這廣大的戀愛流行文化是甚麼模樣?它們反映了怎樣的愛情轉向?從不同作品中又可以解讀出哪些文本隱藏的敘事?還有那些膾炙人口的電影主題曲。
.
📌 #今天的內容有
.
▶ 甚麼是愛情電影
▶ 我的《藍色大門》與青春
▶ 「青春」的形構
▶ 「少男」、「少女」的理念型
▶ 純愛不純—台灣青春的反叛結構
▶ 情感先於政治
▶ 愛情電影主題曲
.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k39z6z0zvfx0807v0lu7165?ref=android
.
📣 #kkbox 聽這裡:https://podcast.kkbox.com/episode/4pHpNRfyLL7Tosl61J
.
📣 #spot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3sbEXh0CwFSEICRNTdR09S?si=dyHHN9_qR-OzUF8q3P95JA
.
📲 #FB論述版: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674782469376038/
.
//// 完整論述 ////
.
▓ #甚麼是愛情電影
.
想要談「愛情電影」,那勢必是要做個「#類型電影」操作型定義,儘管近年台灣電影的類型化飽受批評,但其的確是招喚大眾的一個方便途徑。或許我們可以幫愛情電影分類為:羅曼史(romance film)、通俗劇(melodrama)與文藝片。目前2000年後的青春愛情電影來看,則較多傾向文藝片。
.
也是因為電影類型化的緣故,其可以更清楚地連帶成一套系統、原則與期待。當「#愛情電影」正式成為一種培養台灣人觀賞電影的習慣,除了公式化的內部敘事外,向外延伸後,便足以展開各種文化工業的制度性生成,例如偶像明星的打造、週邊商品販售、主題曲的流傳等(Illouz, 1997)。
.
最終,透過類型電影的集體觀看,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意識形態,或是文化模式。好比《#為甚麼愛讓人受傷》中,Eva Illouz(2012)藉由《傲慢與偏見》來理解西方個體主義的浪漫生態,或許我們也可以在這20年來的青春愛情電影裡看見自己。
.
▓ #我的藍色大門
.
在《#藍色大門》張士豪的那個年紀,夏天的午后是連續補習戰鬥的人生,週一、三、五是何明數學,週二與週四是徐薇英文,當然以我不學無術的青春,大部份都是呈現偷懶蹺課的狀態。那時候究竟能夠有甚麼煩惱?
.
2002年的《藍色大門》第一次開啟了我對愛情與性別的思考。導演易智言當年拒絕了參加金馬獎,不然,這部相當具有時代意義的作品,肯定有不錯的成績。片中孟克柔(桂綸鎂)、張士豪(陳柏霖)、林月珍(梁又琳)三人的關係,呈現了00年代台灣青少年的社會行動與市民生活精神。
.
▓ #青春的形構
.
我們以後會成為甚麼樣的大人,變成00年代後市民社會中年輕男女的煩惱。在後傳統資本主義社會的生活中,這些都市裡的小事件,個人選擇的養成遊戲,成為我們最需要煩惱的自由,一種集體規則與個人自由的協調抉擇。
.
「青春」,是一個重視自我探索的過程(過渡),無論是《藍色大門》或是《盛夏光年》,都試圖描繪這種秩序建構中的過渡,五月天同名歌曲的日文名稱就叫「#青春の彼方」-- 放棄規則,放縱去愛,放肆自己,放空未來。也是因為這樣的「#失序」,青春才讓人懷念。最終,沈佳宜說「人生中的很多事情,原本就是徒勞無功的」,的確,我們正在腐敗,但我寧可選擇相信《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結局的協調與釋懷是有可能發生的。
.
「青春」,也帶著台灣觀眾走出90年代的悲情。早期的青春愛情電影帶著濃厚的陰鬱,一直到《藍色大門》開始,我們開始談論同志情感、性別認同、家庭關係、三角戀愛等情感議題,青春變得多元而明亮。
.
青春愛情電影裡,反映著情感的真實體制(regime of emotional authenticity)(Illouz, 2012),非常強烈地要求內在性感作為行動與選擇的基礎。青春中的人們,因為初次面臨社會化規範,人們會認真審視自己與對方的情感(愛情、親情、友情),以判斷這段關係的重要性與強烈程度。這大量的自我情感檢視,一見鍾情的強烈情感暗示,時常就是「青春」的情感面貌。這也是青春迷人之處。
.
▓ #少男與少女的理念型
.
媒體中的少男與少女,帶給觀眾對性別角色的論述形構,一方面文本建立起一種戲劇性、典範式的形象,隨著故事的開展,加深觀影者的情感投射,另方面一起作用的是,少男少女的面貌外表的特質,也形成觀眾的欲望對象,產生明星化的作用,成為性別操演的模仿理念型。
.
青春愛情電影中的少男比少女更加倍重視,除了《藍色大門》與《我的少女時代》外,其它全部的愛情電影幾乎都圍繞著少男,少女通常則作為是推動劇情的力量。少男的姣好面貌,成為電影世界裡的耽美重心,隨便舉例就一堆,陳柏霖、張孝全、柯鎮東、陳昊森、曾敬驊,「#大男孩」的對純樸、憨直、大笨蛋的要求,他們表現忠誠、可受控制,並且,他們不會對(男性)觀眾產生威脅感。
.
至於女主角則以「#熱情開朗大方」為形象,如《女朋友男朋友》中的林美寶(桂綸鎂),就如同前述,她起了連結兩位男主角陳忠良(張孝全)與王心仁(鳳小岳)的作用,確實地帶動敘事的進展。
.
▓ #台灣青春的反叛結構
.
2000年後的台灣青春愛情,某個程度上融合了日本和美國的純愛視野,前者展現了「#物哀」的精神,後者則更多在表現西方個體主義的追求。當然,不同的作品也有各自主題脈絡的側重,像是性別認同、性別麻煩(Butler, 1990)、青春成長、描繪時代精神、國家與社會變遷的隱喻、情感抉擇等等。
.
總體而言,台灣的作品更擅長挪用青春的反叛結構,去對應、甚至逆返「#國家體制的規訓」,這個台灣電影本土化的大主題。2000年後的新導演,以90年代前後為基礎,自然而然流露出了導演本身的「懷舊」情感,想是一個包含了情慾、戀愛、政治、社會、經濟裝況的「情感的共同體」。
.
▓ #情感先於政治
.
以《女朋友.男朋友》為例,其為一部愛情電影,也是一部歷史電影。該片採用序列式的線性時空,將台灣的多重現代性再現。許多文化學者會討論國族與愛情的辯證關係,大時代下兒女情長,微小的愛情被鑲嵌在巨觀的社會脈絡中。但實際進入電影文本,才會發現,楊雅喆並不是要說明這種台灣性的社會—歷史時空,反而,他進行一種「#逆反」,讓情感能量來主導政治的場景。根本沒人真正在鳥民主自由,這才是真正的自由,非常後現代的後現代的後現代。
.
楊雅喆幾乎總結了後殖民與後現代電影裏頭所有的多元主體:女性、情慾、學生、社會運動、娘娘腔、同志、小三、本土、鄉下人、都市人等等,運用了諸多遊戲般的情節將這些概念構成一個皺摺,裏頭緊密扎實情慾流動,展開又可以觀看台灣自由的進程。
.
▓ #那些年我們一起唱的主題曲
.
青春愛情電影還是成為一種類型了,也不是壞事,也許是必然,這形成了一個穩定的大眾流行文化市場,引導著戀情與自由的話題,反映著純粹親密關係的渴望。在電影裡,人們才可以淡化成人愛情經驗的功利性、功能性。如果能夠再有一首好聽的情歌那就更好了!
.
要能在腦中烙印電影裡的青春記憶,就一定要有一首讓人感動的歌曲,當旋律響起時,瞬間喚起洶湧的刻骨銘心,像是《藍色大門》的「#小步舞曲」、《我的少女時代》的「#小幸運」等。盧廣仲的《刻在我心底的名字》就是一個不錯的例子。這首獲獎歌曲,編曲十分令我動心,第一聲,每次聽到小號與歌手聲線對唱,與法國號的穿梭交疊,都會全身起雞皮疙瘩。
.
這首歌起了關鍵的宣傳作用,五月天、魏如萱、周興哲、蔡依林、田馥甄、梁靜茹、李千娜、韋禮安、曾沛慈、徐佳瑩等歌手的cover版傳唱參與,更加豐富了電影文本與影迷/歌迷的連結。
.
結論是,該約唱歌了(?

|

#參考文獻
.
1. Illouz, E. (1997). Consuming the romantic utopia: Love and 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2. Illouz, E. (2012). Why love hurts: A sociological explanation. Polity.

3. Butler, J. (1990).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routledge.

明傳奇中的兩性關係研究-以《六十種曲》為例

為了解決俗女養成記女主角的名字的問題,作者高芷琳 這樣論述:

論文提要中國古代是一個重男輕女、男尊女卑的時代,即使到現代,仍有著許多的觀念遺留著,這是一個值得討論的文化現象。而明代則是中國五千年歷史中,男女兩性關係極為複雜的時代,從這個時代的兩性關係,我們可以看到整個中華民族兩性發展史的縮影,此外,明代戲劇興盛,從其中的搬演描述,我們可以了解各個階層的生活、兩性互動,所以本文借由探討明代傳奇《六十種曲》,來了解明代的兩性關係、形成背景因素,並也從中發掘中國兩性關係的共性。筆者探討的明代社會階層包括:一般大眾、才子、佳人、奴婢、僕人、娼妓、商人、商婦、女性經濟活動從事者、宗教人士、孌童、同性戀、後宮女性等,希望從他們的兩性互動、內在性心理、社會上的兩性現

象,歸納出明代兩性關係的特色,並成為現代兩性關係的借鏡,並希望因此而尋找出現代兩性關係的新方向。

一,二,縫好鞋釦(克莉絲蒂繁體中文版20週年紀念珍藏05)

為了解決俗女養成記女主角的名字的問題,作者阿嘉莎.克莉絲蒂 這樣論述:

  謀殺天后.推理女王.經典不朽   全球最暢銷的作者.跨世代的閱讀謎戀     ★ 全新校訂,嶄新視覺編排設計   ★ 特別收錄:克莉絲蒂大事記與推理作品出版年表     白羅在去牙醫莫利的診所看完後不久,接獲通報莫利醫師已死亡,手裡握著一把手槍。當天就診的病人除了白羅,還有銀行家布倫特、西爾小姐和希臘人安布若提斯,但安布若提斯在返回酒店後,就因麻醉劑注射過量猝死,懷疑莫利之死是畏罪自殺。而後,神祕諜報員的妻子查普曼太太慘遭毀容,棄屍於大鐵箱,西爾小姐也消失無蹤……   這幾宗死亡案件似乎都有合理的解釋,也有目擊者證詞,但白羅始終無法忘記西爾小姐那隻脫落鞋釦的鞋子。愈深

入調查,白羅愈加明白,死在自己診所的牙醫莫利雖是謀殺事件的起點,但只是一顆棋子。這個精明的凶手究竟是誰?其中又隱瞞什麼事?   全球每三到四人之中,就有一人讀過克莉絲蒂──   ★ 作品譯成103種語言,金氏紀錄中「人類史上最暢銷的書籍作家」。   ★ 全球狂銷超過20億冊,銷售量僅次於聖經及莎士比亞。   ★ 唯一成功創造兩位知名神探(白羅&瑪波)的犯罪小說作家,至今無人能及。   ★ 作品登上大小銀幕數量最多,是導演與編劇的最愛。   ★ 全套80冊,唯一最完整的推理經典。 國內外跨世代名家盛讚推薦   金庸(作家).詹宏志(作家、PChome網路家庭董事長)   吳念真(作家、導演

).楊照(作家).可樂王(藝術家)   吳若權(作家、節目主持人).藍祖蔚(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董事長)   李家同(作家、清華/靜宜/暨南大學榮譽教授).袁瓊瓊(作家)   鄧惠文(精神科醫師).吳曉樂(作家)   許皓宜(心理學作家).一頁華爾滋Kristin(影評人)   冬陽(推理評論人).石芳瑜(作家、永樂座書店店主)   余小芳(暨南大學推理研究社指導老師、台灣推理作家協會常務理事).林怡辰(國小教師、教育部閱讀推手)   張東君(推理評論家、科普作家).發光小魚(呂湘瑜)(文史作家、助理教授)   盧郁佳(作家).賴以威(臺灣師範大學電機系副教授)   謝哲青(作家、旅行家、知

名節目主持人).許榮哲(華語首席故事教練)   臥斧(推理小說家).膝關節(影評人)     閱讀克莉絲蒂的小說,在謎底沒有揭露之前,這種過程非常令人享受。──金庸|作家     推理小說中沒有一位說故事者像她這麼老少咸宜,雅俗共享,歷久不衰。──詹宏志|作家、PChome網路家庭董事長     文字的敘述可以讓全世界幾代的人「聽」的過癮、「聽」個不停,除了聖經,也許就是克莉絲蒂。她不是神,但她真的夠神。──吳念真|作家、導演     克莉絲蒂個性中的雙面成分,造就了特殊的偵探魅力。……不管後來的偵探、推理小說發展了多少巧妙詭計,克莉絲蒂卻不會過時。──楊照|作家     在人生適合的下午裡,

我總是一面嚼著口香糖,一面跟著矮子偵探白羅穿梭謀殺現場,克莉絲蒂的推理作品無疑是推理世界中最充滿「魔術性」的小說。──可樂王|藝術家     克莉絲蒂一系列的作品,簡直就是洞徹人性的算命師。而讀者,在她的文字中,發現了自己無可奉告的命運。──吳若權|作家、節目主持人     推理小說重布局、重人物描寫,克莉絲蒂最厲害的卻是犀利的人性觀察……看完她的小說,你只會更加訝異,到底是什麼樣的心靈才能成就這般視野?──藍祖蔚|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董事長     看小說應該要花腦筋、要思考,從小就要養成思辨的能力,看克莉絲蒂的小說,就是對邏輯思考能力極佳的訓練。──李家同|作家、清華/靜宜/暨南大學榮譽

教授     雖然被公認是冷靜理性的謀殺天后,但是在理性之下,克莉絲蒂的底色依舊是感情。克莉絲蒂很明白,所有的慾望之後,都無非是某種愛情。──袁瓊瓊|作家     克莉絲蒂所塑造的人物生動且各具特色,不同個性所出現的情緒反應描寫,皆細膩而準確,讓讀者產生豐富的想像空間,一展卷便欲罷而不能。──鄧惠文|精神科醫師     文學作品不問類型,若要流傳於世,最終仍得上溯至「人性」的理解與反思。……我認為,這也是克莉絲蒂的作品能夠璀璨經年、暢銷不衰的主因。──吳曉樂|作家     推理小說荒謬驚悚嗎?不,它其實很寫實。它幫我們說出心裡的苦、怨、醜陋的慾望,於是,我們可以重新學習愛了。──許皓宜|心理學

作家     閱讀克莉絲蒂最迷人之處往往不在真正的凶手是誰,而是在於「Why」(為什麼)與「How」(如何進行),在於人性與心理描摹的故事肌理。──一頁華爾滋Kristin|影評人     設計犯罪事件的巧妙多元,既日常又異常,凶手更是叫人意想不到。……我因此沉醉在每一場迷人故事裡,成為這個類型書寫的俘虜,享受至今不疲的美好滋味。──冬陽|推理評論人     布局細膩,處處留下線索,破案解說詳細,說明了這位安靜、害羞的推理小說女王心思縝密,且充滿想像力。──石芳瑜|作家、永樂座書店店主     踏入推理文學領域需要認識的作家,阿嘉莎.克莉絲蒂絕對名列其中……故事內容與人物性格融為一體,以高超的

想像力結合說好故事的能耐,為推理小說開創新局面。──余小芳|暨南大學推理研究社指導老師、台灣推理作家協會常務理事     喜愛推理偵探作品的人不可不讀,你會驚異於她在文字中施展的魔法!──林怡辰|國小教師、教育部閱讀推手     克奶奶的作品是跨越文字、國界的。只要看過一本,就會不停地追下去。──張東君|推理評論家、科普作家     看她的小說不只能得到解謎的快樂,同時對人性也能夠有所省思。──發光小魚(呂湘瑜)|文史作家、助理教授     國小時,家裡買了一套阿嘉莎.克莉絲蒂全集,從此成了我的毒品……陰謀在現實中沒有克莉絲蒂寫得那麼複雜,但她刻畫的心理卻是現實中解謎的試金石。──盧郁佳|作家

    我永遠記得第一次讀克莉絲蒂的作品時,被那宛如嚴謹設計數學謎題的鋪陳、推進給深深吸引、震撼。克莉絲蒂的推理小說被稱之為「經典」,可說是當之無愧。──賴以威|臺灣師範大學電機系副教授   我從克莉絲蒂的小說學到很多,除了推理小說有趣的事實之外,最重要的是,我在工作的職場跟人應對的時候,如何從語言和對話裡去捕捉某些隱而不顯的事實。──謝哲青|作家、旅行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每讀一遍《東方快車謀殺案》,我都會被這顆偉大的寬容和悲憫之心深深打動。……以上,便是我從克莉絲蒂的小說所領悟到的。──唐隱|《蘭亭序密碼》作者     克莉絲蒂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魔術師,她可以把謀殺案轉變成娛樂消

遣。──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文壇大師     克莉絲蒂是推理小說大師,她有著驚人的說故事天賦!──肯尼斯‧布萊納|《東方快車謀殺案》導演     《東方快車謀殺案》是我最喜歡的書。這本小說幾乎接近完美!阿嘉莎‧克莉絲蒂以聰慧、天分以及勇氣,給了這本書一個全新的定位。──強尼‧戴普|《東方快車謀殺案》主角之一     人人都愛克莉絲蒂。不管你幾歲,或是二十年前還是去年才認識這位作家。克莉絲蒂超棒!──潘妮洛普‧克魯茲|《東方快車謀殺案》主角之一     儘管這世界這麼多寫作天才,但你還是很難不去說克莉絲蒂真是個天才。她就是這麼特別!──勞倫斯‧卜洛克(Lawrence B

lock)|紐約時報暢銷作家   還有哪本偵探懸疑小說能像這樣讓人上癮?──《紐約時報》     必須得說,「小小的灰色腦細胞」又再次解決了看似無法解決的難題。克莉絲蒂將這個故事發展的非常真實,她讓讀者讀得入神,一直不斷猜測劇情直到最後。──《泰晤士報》文學副刊  

中島文學當中自我追尋的軌跡

為了解決俗女養成記女主角的名字的問題,作者李元凱 這樣論述:

本論文是以中島敦所著『虎狩』『山月記』『我的西遊記』『弟子』『李陵』等五部短篇小說為主要研究範圍,探討中島敦在尋找自我以及自我定位的摸索過程。中島敦在前期作品當中呈現出濃烈的「自我懷疑」之訊息,但從後期作品中卻可看出他心境上的轉變,這也可算是中島文學的獨特風格之一。中島文學中之自我追尋的軌跡 研究動機與目的 我一直認為文學是一種發掘存在於「人」當中之問題,進而尋求解決之道的學問。初次接觸日本文學時是在大學時代,當時對於描寫事物、情境多纖細、優美的日本文學,感到非常好奇。有別西方或中國式的文學,日本文學的特徵之一,是將作者的內心世界作一深刻的頗白

、分析,進而感動人心。 中島敦的小說有很深的漢文風格,且多以中國古代典籍的故事作為題材。中島敦的小說中常流露出追尋「自我存在價值」的主題意識,這種作品風格透過其獨特的題材,創造出一種屬於中島個人的文學世界。 中島敦初期的小說當中,常會發現主角對自己所發出的疑問:我到底是什麼?這種不斷的自我詢問,反映了現代人對自我角色定位的不確定感,以及對未來的茫然。如『山月記』當中因膨脹的自尊心而化成虎的李徵、『我的西遊記』當中努力尋找自我根源的悟淨、『虎狩』當中主角的自我剖白…等,在在表現出作者對自己的困惑與對環境的不適應感。

但是在中島後期的小說中,這種對人生充滿疑惑的感覺大體上已被消融。如『弟子』當中子路純粹無利害得失的心裡、『李陵』當中超越命運的司馬遷與蘇武。表現出中島敦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的他頓人生的疑惑,轉而較積極進取的人生觀。 由於對於中島敦的這種轉變感到好奇,以及為自己本身長久對人生目標的不確定感找尋解答,我希望能藉由研究中島敦的作品,來探討其小說中主角的內心世界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並試圖透過中島的作品,為自己的疑惑找到解答。 第一章 中島敦的文體當中充滿了濃厚的漢文氣息,這樣的特徵歸因於中島所生長的家庭中,家族的長者們多是

漢學家的緣故。 漢學家系 中島敦的祖父中島撫山是江戶時代有名的漢學家,在三十歲時於矢倉開設了私塾「演孔堂」,曾在此私塾受教育的學生超過千人。中島敦的伯父中島斗南受其父的薰陶,也曾於明治末年開設了「名倫館」,並埋首於研究中國問題。中島斗南也是一位思想敏捷的漢詩人,著有詩文集『斗南存搞』。至於中島敦的父親中島田人,則是一位經國家漢文學考試及格,在國立中學任教的國文教師。 中島氏一家三代,可說是漢學家族兼教育家族。中島敦之所以會如此熟悉漢學典籍,並熱愛創作的原因,從他的家庭背景當中不難發現一些蛛絲馬跡。由於中島敦的父親長年旅居國外,多多少少

也造成了中島敦在人格上多愁善感、以及孤獨的個性。除此之外,中島敦從小就患有哮喘的疾病,可能也由於長年受病痛所苦的緣故,導致中島敦產生對人生價值的懷疑以及對自我追求的企圖心。 追尋自我的原點 『虎狩』是中島敦初期作品中自傳風格頗強的一部短篇小說,可說是中島敦邁向作家之路的試驗作品,此篇小說曾獲得「中央公論」社所舉辦徵文比賽的佳作。這篇小說是以「獵虎」事件為中心,以第一人稱的視角來詮釋筆者幼年時代的朝鮮朋友趙大煥。全篇七章當中,花了六章篇幅勾勒出趙大煥這個人的形象。不單只描述了趙大煥的外表形象、作為,更深入了趙大煥的內心世界。

『虎狩』的主題意識是「自我追尋」,透過從旁觀察照大煥的主角的自白以及自我剖析,可以清楚揣摩中島敦的內心糾葛。所以趙大煥可以說是反映出主角本身的一面鏡子,主角對照大煥的分析,其實就是主角對自我的分析。 第六章描述真正狩獵老虎時的情況,主角對獵虎的過程毫無印象,反而對趙大煥的舉止印象深刻。趙大煥在獵虎過後,走到受老虎驚嚇而暈厥的男子身旁,非但沒有幫忙使他甦醒過來,反而踢了他一腳,用蔑視的口吻說道:「呸!又沒受傷,真沒用!」這樣的舉動讓主角第一次體認到趙大煥這位身為當地豪族子孫的氣魄及威嚴,有別於平常作為受日本統治下植民地的二等公民之模樣。這個意外的發現,使得主角驚

覺到自己是否也有不為人知的一面,而對自我的定義產生了另一種不同的詮釋。 在最後的一章裡,描寫了主角與趙大煥分別了十五年後,偶然在電車當中碰面的情景。由於趙大煥的再次出現,使得主角不得不再一次審視自己外在及內心的變化。所以這個奇妙的「偶遇」,暗示了中島敦往後自我追尋的旅程。 第二章 統稱為『我的西遊記』的兩篇『悟淨出世』『悟淨歎異』是取材於中國的四大奇書之一的『西遊記』,文中不只是採用了西遊記中的背景,連出場人物三藏、悟空、八戒、悟淨也是取材於書中主角。悟淨此一角色雖然在『西遊記』中被視為是微不足道的角色,但是卻在『我的

西遊記』之中擔任主角。中島敦筆下的悟淨生性駑鈍卻因此四處遍歷,是個令人憐惜的人物。這一部作品的創作也表示著中島敦由自傳式的小說型式中脫穎而出,開始了藉由既有的故事或歷史事件來深入描寫自我的理念和對自己的深入探索。那麼悟淨這一個角色到底有甚麼樣的特質能吸引中島敦的注意呢?首先就讓我們從『我的西遊記』其主角角色的設定來探討。 主角的選擇 眾所皆知『西遊記』的內容是敘述唐三藏前往印度取經,歷經多重劫難功成歸國的故事。現代中國的西遊記研究者李振冬氏在其研究「西遊記的人物分析」中便指出三藏並非是西遊記的主角,真正的主角是悟空。此外他也提及到[沙僧是一位最忠厚,然最

沒用的人。此後有關於悟淨的研究則是少之又少。相對於悟空的詼諧、高傲、逞強、好義、勇為,悟淨總是沉默安靜地扮演著協調者的角色。在「我的西遊記」中為何中島敦會捨悟空而取悟淨呢?鄭清茂氏認為中島敦看出了悟淨的遍歷與性情與自己有最多的相似點,因而從中得到了共鳴。文中悟淨的遍歷便是為中島敦本身博覽古今中外群書,足跡行遍日本各地甚至於滿洲、中國的行為做了說明。 至於悟淨與中島敦在性情的相似處上,鄭清茂氏認為「悟淨乃是個非行動性的懷疑主義者,且具有強烈的內省傾向」,中島敦應是基於這個原因而選擇悟淨為主角。不過西遊記中的悟淨雖被認為是個不算積極的協調者,且具有非行動性的性格,可是他絕對不是

個「懷疑主義者」。相反的他是個意志堅定,一心往西天取經以贖前罪的人。在這一點上無庸置疑的是與中島敦本人不一樣的。但是我們可以當作這是中島敦想要將其特長加諸自身的一種暗示。 以上就是『我的西遊記』的先行研究,對於主角選擇的一個探討。 悟淨的遍歷 『悟淨出世』是一篇以悟淨的懷疑為主題的作品。被「我到底為何物」這樣一個對自我的懷疑所苦,悟淨為了尋求解答開始了探訪流沙河諸賢人的遍歷之旅。對自我的世界觀感到懷疑而執著追求真實答案的悟淨,卻遭到了其它妖怪的嘲笑。中島敦以溫暖的筆調鮮活的描寫出一心一意追求自我幸福的悟淨。 中島敦

的出發 經歷了連日的遍歷後,疲勞的悟淨連續睡了好幾日。而悟淨藉由睡眠轉變成一個新的自我,後來得到菩薩的指示,尋得保護唐三藏以試驗自我的方法。這可以說是悟淨的「出世」。鄭清茂氏指出這個「出世」,乃是中島自己本身從非行動者轉為行動者,由空想家轉為現實主義者,由自我嫌惡轉為自我肯定的一種暗示。換言之,中島敦是藉由悟淨的描寫來暗喻自己,也藉此激勵、肯定自我。 第三章 中島敦的『弟子』,是在昭和十七年(一九四二)六月二十四日完稿的。 這個作品,是中島在三月十七日自南洋回京之後,看到先前託付給深田久彌氏的原稿被刊載出來

且廣受好評,於是下定決心投入作家的行列之中,並與另一本『悟淨出世』一起同時執筆撰寫的。比『悟淨出世』較慢完稿的『弟子』,則是在中島因氣喘發作病逝之後的隔年,昭和十八年(一九四三)二月一日的「中央公論」二月號上被發表出來。 『弟子』的構成 『弟子』和中國古典文學的關聯,佐佐木充氏在這方面有著詳細的調查。據其研究,中島主要是以『史記』、『孔子家語』(以下略稱為家語)、『左傳』、『論語』、『莊子』、『說苑』、『禮記』、『詩經』等等為素材而來構成『弟子』一書的。再加上中國古典文學的紀錄裏有關於心理及內省式的記述似乎本來就比較少,因此中島便充分掌握此一特點並盡情自

由地發揮自己的想法,這也算是其能形成一種獨特文學的原因之一吧。另外冰上英廣氏也說道:若是將『弟子』與『李陵』立體式般的結構做一比較的話,『弟子』則宛如一幅壁畫一般綿延不斷地伸展開來。若是要將其結構分成三個部分的話,則可分為:【一到六章】子路與孔子的相遇與相互關係、【七到十三章】周遊列國時的人際關係與命運的自覺、【十四到十六章】子路的仕官之途與死這三個部分。 在第一部份【一到六章】裡,中島從史料中掌握住「子路」這個小說主人翁的性格,透過子路的雙眼來觀察其對老師孔子的印象,並且融入一些歷史事件所交織而成的。在這之中,我們也得以一窺子路和其「精神支柱」孔子的關係及關於子路

學習過程中的描寫。 第二部分【七到十三章】是以孔子一行人的周遊列國為背景,針對孔子的諸項思想以及子路對其之回應看法等等,子路思想上的變化則在這個部分裡表露無遺。 第三部分則是最後【十四、十五、十六章】的部分,主要是描寫子路在衛國仕官晚年之事及其之死。 關於『弟子』中所描述到的歷史事件,全部都是自史記裡有關於子路的資料中所選取收集而來的。 孔子和子路 在作品的一開始即以「遊俠之徒」來形容子路,這是暗示子路此人的人物性格的一個很重要的形容話語。在『史記』裡的「仲尼弟子

列傳」中有云: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雞,佩豭豚,陵暴孔子。』 這說明了子路的性格粗暴好勇,是個血氣方剛的男子。而在『論衡』的「率性」篇中說到,在孔子所有的弟子之中只有子路是如此不守規矩的,並且是個沒有恆心的凡夫俗子。 再加上孔子對子路的看法,子路的面貌於焉產生。 (濃眉大眼,眼睛充滿血色,雖然看起來是個十分剽悍的青年,但不曉得從何處湧現出一股令人感到疼愛的樸實感浮現在他的容顏上。) 這樣的容姿確實是很符合愛好逞勇子路的感覺,但在原典『史記』中所

看不到記述,便是中島自己可以發揮想像的空間。子路的「純樸」可在『論語』一書裡在他與孔子的對話中得見端倪。再者因為子路擁有質樸的個性,因此也暗示了他與孔子之間的對立關係。另外,其好逞勇力的特質不只是表現在與孔子初次見面之時。雖然在他長年伴隨孔子身旁周遊列國途中,有在「匡」地遭受暴民的凌辱、在「宋」處遭到奸臣的陷害、在「蒲」所遭遇凶漢襲擊等等事件的發生,但他從未離開孔子的身邊逕自走去。子路「直」與「勇」的特質確實是很容易就可以從『史記』中得手,但中島也十分好好地善加引用這些素材並且加以活用,而能把握住子路整個人物的型像。 中島敦把子路定義為「遊俠之徒」,並以「俠者」、「

一諾千金的豪爽男兒」、「勇者」等詞來形容他。『史記』的「遊俠列傳」也說道,所謂遊俠,乃俠客也,別異於無法無天之徒。是個肯為了別人而奮不顧身的俠者。 總而言之,中島從中國古典的各種文獻中有關於子路的紀錄裡,大致上掌握住了上述的一些「勇」「直」「果斷的性格」「有政治才能」等特質,但這大部分都是屬於子路表現在外的姿態。當我們看到『弟子』中的子路時,應該也能感受到中島想要更積極地試著活下去的心理層面的成長吧。 從子路來看中島的轉變 中島敦是一位凝視自己內心,常把因「自我」而感到苦惱的問題當作是許多文學主題的文學作家。其代表作『

山月記』就是其中之一。化身為虎的李微,其告白充滿了對自我的苛責。而最能表現出如此那般自我的矛盾以及煩悶的作品,則莫過於早期的『變色龍日記』和『虎狩』。 在『悟淨嘆異』之後所執筆的『弟子』,其故事主要是在描寫一個豪放爽快男兒子路的半生錄,子路以一個弟子的身分醉心地追隨其師,對於其無法見容的事物則會從事情的真正面來加以搏擊。『弟子』中所上演的戲碼,不單單只是發生在內心裡的世界而已。除了內心的矛盾之外,我們也能窺視到以一個率直行動者的身分出現的子路。 如果說在『悟淨嘆異』中的悟空、三藏的人格特質裡就含有中島敦自己本身的特質,那麼在子路及孔子之中

也可見其活生生的一面。在此書中的子路和孔子確實是擔負著作者本身的性格,但像他們這種純粹行為者及純粹觀察者的身分,我們卻不能夠斷言他們就是背負著中島敦理想和憧憬的典型代表。 在『弟子』中子路敬愛孔子的情感是非常激動的。相對於此,孔子的關愛則顯得有如守護般的沉靜,關於兩人師生之間的情誼描寫的相當動人。在『弟子』之前的作品,主人翁都是籠罩在孤獨的陰影之下,自始自終都是在內心裡的問題裡打轉,當然對於和其週遭環境的關係也顯得相當薄弱。但是,『弟子』中的孔子和子路卻不孤獨,他們倆人以脫離利害關係的師生之愛來彼此牽繫著。或著我們可以說,正因為描寫師生情誼的成功,刻劃因情愛強烈所造

成的矛盾也才能真正的算是被描繪了出來。 截至目前為止都如我們所看到的一般,『弟子』是以師生之愛為主軸,描寫行動者和觀察者之間的矛盾。除了有此糾葛之外,中島敦再加注以自己文學的主題內容來繼續進行有關於內心層面問題的種種探討。因此這個作品不單單只是描述一個充滿憧憬的行動者的故事而已。 也就是說,行動者子路和觀察者孔子之間的矛盾、融合,以及彼此強烈的吸引以致相互認同的心情,都再再映照出作者自身糾纏不清的內心。這個糾葛被行動者的事物所吸引,另一方面也為觀察者的世界所深深吸引住,這都顯示出中島敦對自我分裂所承受的苦楚。再更進一步的看,我們是不是可以

說『弟子』的主題就是中島運用客觀的形式,來形容中島自己觀察與行動夾雜之間的糾葛,而塑造出來的一齣戲呢? 在此之際,中島探尋自己文學上的新道路,朝著吐露內心痛苦的方法持續前進。假設說分析自己並加以確認是中島文學的一貫主題,那麼『弟子』就可算是其對新方法的實踐所做出來的實驗作品。 命運觀的轉變 『弟子』是一部描寫一個與老師擁有不同資質的弟子,在老師的引導之下而成為其堂下門生,後來發現他自身的命運~生與死的過程的一部作品。和尊師一起過著周遊列國日子的子路,瞭解到尊師以及自己的生命意義,並且養成了「不論遇到何種情況都不可以絕望,

絕對不能鄙視現實,在能力可及的範圍之內盡最大的努力。」的積極人生觀。透過主人翁子路和孔子的生存之道,我們可以見識到一種積極的命運觀。 『弟子』裡的主角子路,和從「過去帳」以來及「古譚」、「古俗」等等作品裡的主人翁是大相逕庭的。要通過命運的試練,除了要能捕捉到孔子偉大的存在之外,為了要表達對孔子的純粹情感,也漸漸地把自己和孔子同化了。因此,子路放棄了對於存在的懷疑及對命運不確定的思索,而從一種肯定的角度來發現到人們的存在。是故,這和從以前以來就一直為存在意義而苦的「過去帳」、「古譚」、「古俗」等等作品裡的主人翁便是劃上了一道明顯的界線。 子

路經由覺悟到自己的「跨時代使命」,才能夠肯定他自我存在的價值。雖然子路遭受到身體被肢解慘死的命運,但是卻擺脫了過去在「過去帳」中「人類所依憑的自由意志,其可活動的範圍是狹窄甚或沒有的」如此這般對自我存在的懷疑。在「古譚」、「古俗」裡的主角,當他們遇到命運惡意的戲弄時,也只能眼睜睜地屈服在命運的畏怖感之下。然而「弟子」下的子路與孔子,卻是滿懷著勇氣直接向命運的惡勢力挑戰。中島敦所描畫的人物,由對自我存在不確定的方向轉而為對自我的肯定。 從消極的對生命如窒息般的心情,轉變到積極地看待人生,這不只是子路對其命運的自覺,同時也被認為這是作者中島心境變化的反映。從消極態度轉為

積極的變化,我們也可以看到中島敦身為一個作家的決心。當子路「願成天下萬世之表率」的使命覺醒之際,中島敦也確立了終身當個文學者的志向。因此,「弟子」的完成對中島來說格外地具有重大的意義。 故事的最後,衰老的孔子在魯國聽到遠方衛國政變的消息,都不禁為子路的死落下淚來。這是對敬愛老師、知曉尊師真正價值的子路所表現出來的深深哀悼之意。 從「弟子」之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下定決心要選取一條符合作者自身性情道路的心情。承接其下而更加發展擴大的,除了「李陵」之外別無他選了。 第四章 與『弟子』一樣都是中島敦

死後才發表的『李陵』, 是在昭和十八年七月, 刊載於雜誌『文學界』上。這篇文章並沒有經過作者中島重新修改潤飾,現在遺留的就是他所寫的草稿。深田久彌世從夫人拿到的原稿發現,可以說是滿目瘡痍,看起來改了非常多的地方黑壓壓的一片,甚至沒有寫上題目的原稿。所以他盡量不要加入自己的主觀,選擇就簡單的題目,於是他就選擇了『李陵』為標題。而且在中島遺留下來的筆記上,也看到了許多包括「李陵・司馬遷」與「漠北悲歌」等的文字,所以深田久彌世認為中島應該是想從這些名字中選出一個來作為題目,而最後的『李陵』為題名被認為是最符合中島敦的想法。 『李陵』這篇文章的主人翁包括

有與匈奴大戰失敗,成為匈奴的俘虜後在北方度生活的將軍李陵;及為李陵辯護但被處宮刑後以寫『史記』為職志的司馬遷;及雖成為匈奴的俘虜但一直堅守對故國忠誠,經過十九年的苦難後終於到故國的蘇武。這三人各自與不同的命運挑戰為故事的架構。『李陵』雖然是站在考察歷史中人物的角度,但是與其說是故事中虛幻的人物,還不如說是作者透過歷史人物李陵、蘇武及司馬遷來表現作者創作的意圖。『李陵』是中島敦一直到死前都還很努力寫作的作品,而且從文章的內部的條件看來,也被認為是很明顯的將中島敦推向文學頂點的一個優秀的作品。 『李陵』的架構 『李陵』中主要登場的人物有「李陵」「司馬

遷」「蘇武」三人。這三人都是中國漢朝的人物,他們的事蹟與命運都在中國的正史『史記』『漢書』裡有記載。為什麼中島敦會選出這三個人呢?或許是因為在寫『弟子』的時候,對於『史記』有特別深入的接觸,而被偉大的史書作者司馬遷所吸引,同時也知道了讓司馬遷發憤完成『史記』的直接原因-「李陵事件」的事情之後,又注意到同樣留在蠻邦沒有回到故國的蘇武吧!鄭清茂氏認為中島著眼於蘇武、李陵及司馬遷的歷史人物,其原因是中島敦在探求生命的悲劇命運時,活躍於同一個時代,而且互相有關聯的這三個人,提供了最理想的標的與場所。 另外佐佐木充氏也認為中島敦的『李陵』與資料不同的想法是因為想要去維持李陵最

後的尊嚴。他認為中島敦將關於蘇武及司馬遷好的一面放在一邊,將沒有像他們兩人一樣有這麼好名聲的李陵推向正面的評價的作品。從這一點來看,這個作品就是逆轉了過去一般人的看法,不但從中得到新的發現,也讓人看到中島其獨特文學的誕生的這種說法似乎也不為過。 濱川勝彥氏將『李陵』的內容構成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份中的最後關於李陵戰敗的地分,與資料之間有一些差異。參考來源『漢書』只記載因為李陵沒有面目見漢朝天子才投降﹔但是中島敦改成李陵並非自己投降而是因為失去意識而被捕,關於這點佐佐木充氏認為這是作者自己創造出來的李陵像,也就是說中島敦將李陵改寫成志氣更清高的人。這或許是因為他用客觀

的角度重新評量歷史上記載的敗將李陵吧!第二部主要是記載關於司馬遷的部分,透視人物內心深處的位置。第三部份主要的事描述李陵內心的動搖及改變,參雜了歷史事件加以紀錄的方式。 『李陵』中的人物形象 『李陵』中的主角究竟是誰到目前為止仍然沒有定論。但是作者有深入描寫的其實就只有李陵與司馬遷的部分。關於蘇武只有從李陵的視點來描述。而相對的受到宮刑的司馬遷他的憤怒與嘆息則有十分生動的描寫。而對於李陵內心的動搖的表現則是最詳細的部分。李陵因為單于的禮遇賞識而留在匈奴的世界,但是因為看到忍受孤獨對漢祖國忠心不變節的蘇武之後,讓他又回到了漢的世界,結局就是分裂為兩

個世界。就像是『山月記』中的李徵一樣,李陵也一定活在矛盾的悲劇中。 李陵 李陵是名將李廣的孫子,是一位名射手。血器方剛的他,為了提高威望,於是拒絕接受簡單的任務,但是有勇無謀憑著一股一點點的自信與能力,大膽地向武帝毛遂自薦,表明願意與平常訓練的手下一起深入敵區,進攻匈奴敵營。 從作品裡可以看到第一部裡的李陵因為戰敗全軍覆沒無顏返回故國,而求戰死,是一位典型的大丈夫。但是在第三部裡是從失去意識被生擒的李陵,在單于的帳棚中甦醒開始。本想自殺卻無法如願的李陵,因為匈奴不會羞辱的習慣而且面對單于以禮相待的厚意,這樣受賞識難得的機會

,讓他開始陷入猶豫中而痛苦不已。 蘇武 作品中的蘇武與李陵或及司馬遷不一樣,他是透過李陵的觀察及思考,間接的描寫出來的人物。蘇武比李陵早一年成為匈奴的俘虜。因為拒絕歸順匈奴而被放逐沒有回來的希望。在歷經多位首領的輪替,新的單于指定李陵勸蘇武歸順匈奴,而有了李陵與蘇武面對面的情節。但是即使是兩人見面的場面都是屬於中島敦自由的創作。 當然在這裡刻意地與蘇武作一對照,中島敦對於李陵的行動與被捕後李陵的心理,都是改編史實的一種中島敦的創作。但是這樣的對照,並不是接受命運的安排在異國渡過一生的人﹔與對祖國忠心最後被迎接歸國者之間的對照。

對照的是意識到「要彰顯聲名於世」的李陵與沒有意識到這部分的蘇武。 李陵與蘇武 對國家盡忠守節十九年的蘇武,就像是映照李陵內心的一面鏡子。勝又浩氏也認為這個作品中登場的蘇武的人物形像,都是透過李陵的眼睛看到的。也就是說蘇武是活在李陵意識中的幻象,更進一步的說或許賦予他的就是「反李陵」的意義。另外也想藉由從第一部到第三部為止李陵的改變﹔李陵與蘇武的關係及史官司馬遷的態度與使命感等去研究關於三人對於生命的意義。而且從中發現中島敦在中島文學上所成就的理念。 最後中島塑造的蘇武像,象徵著中島文學中的一個主題-「純粹」!也就是「肉身即使毀

滅了還是希望能把聲名留於後世」,中島透過李陵的眼睛,在蘇武的身上發現了人類在執著信念上的一種純粹。如果跟上述的意義相同的話,那麼是不能否定蘇武的存在價值,在『李陵』的作品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 作家的自覺-司馬遷與中島敦 當我們在研究『李陵』的時候,司馬遷是一位不能遺漏的人物。因為替李陵求情的緣故,觸犯龍顏的司馬遷,本來是一位對於自己相當自負的人,處以剝奪男性尊嚴的宮刑,受到的屈辱與衝擊之大可想而知。知道自己個性的司馬遷,也已經抱有一死的準備,只是沒想到竟然是遭受到最讓人難以承受的宮刑。在極度的痛苦之後,他開始反省自己到底是為了什麼,而遭遇這種的

下場。雖然起初他將怨恨歸咎於國君身邊的小人饞臣,但是最後他還是把錯誤歸咎於自己的身上。 既然是因為自己的緣故,為什麼司馬遷沒有自殺呢?原因在於他認為自己賦予修史的使命,所以肉體的司馬遷已經不在人世,但成為了一部書寫的機器。也就是說自從被剝奪男性尊嚴之後,司馬遷已經像是行屍走肉的人一樣,沉默寡言,感覺不到笑或是生氣,廢寢忘食的專注於修史上。或許就像濱川勝彥所言他認為這樣的司馬遷是『李陵』的主角中被認為最像是作者中島敦的分身。 長年受到宿疾所苦惱的中島敦,寄託歷史上被公認為史學家同時也是文學家的司馬遷,而藉由完成『李陵』的作品,確立了積極的自我價值吧

。 跟中島敦過去的作品一樣,『李陵』裡的三位主角都是屬於「悲劇性」的人物。從李陵「執宥的自尊心」﹔蘇武「清高的純粹」與司馬遷「異常的固執」中,將自己也導向了悲劇性存在感。不過他們因為命運的不同各自有著不同的生存方式與態度。李陵雖然在蠻邦裡苦惱,自我懷疑的過生活,但是卻發現了「天」永遠的存在,覺悟到自己只是天地間一粒砂子一樣,有著順從天命的生命觀。相對於李陵,蘇武雖然與困境抗戰了十九年,最後終於在後世青史留名。另外,司馬遷導向悲劇的根源,歸結於「我的存在」,而將用「我不存在」的狀態將一生奉獻在工作上。雖然已經不在人世,但是他的精神與意志都活在『史記』裡,在現在仍流傳著

,這或許就是司馬遷存在的價值吧! 結論 『虎狩』『山月記』『我的西遊記』『弟子』『李陵』等五篇小說,在中島文學的主題:「自我追尋」的過程中佔了很重要的地位。例如在自傳風格很強的『虎狩』中,主角藉由觀察好諷刺人的「趙大煥」,來對照反映出自我的存在。在此作品中,主角對「趙大煥」的分析,可以等同於對自己的心理分析。以唐代小說『人虎傳』為題材寫成的『山月記』,主角李徵苦於自己的詩不能彰顯於世,因而拋妻離子去追求詩業的極至,導至自己幻化為虎。這種對主角的「另類」諷刺,顯示了中島的孤獨感以及不安。李徵對於中島敦來說,不啻是一種「反面」的示範。對於中島敦想要辭

去教職,專心於創作的願望,以及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作了一個很好的詮釋。 『我的西遊記』可以算是中島敦對作家這一職志作一重新出發的代表作。當中,悟淨積極尋求人生解答的動作,顯示了中島決心邁出腳步的意圖。而『弟子』的完成,子路堅定不移的人格特質,可說是確立了中島敦長年追求的理想形象。最後的『李陵』裡,中島更將自己假託於「司馬遷」的形象當中,明白展現了自己的人生態度,確定了自己做為作家的理想及人生目標。不管命運如何的惡劣,只要勇於實踐自我的理想,那麼生命的價值自會存在於實踐的過程當中。 中島敦在即將綻放出最美的光芒時辭世,但即使在臨走的時刻,他還

是念念不忘他最喜愛的創作。那種對寫作的執著、熱情,正是他生命的最佳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