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義行政中心疫苗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信義行政中心疫苗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胡世忠寫的 雲端時代的殺手級應用:Big Data海量資料分析 和王力行高希均馬英九的 華人領袖破解台灣機會.中國想像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天下雜誌 和天下文化所出版 。

國立臺北大學 法律學系一般生組 葉啟洲、林國彬所指導 吳承軒的 論現行法下核保期間發生保險事故之責任-暫保制度之引進 (2021),提出信義行政中心疫苗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核保期間、暫時性保險、人壽保險、防疫保險、締約上過失、交涉過程三分說。

而第二篇論文中臺科技大學 醫療暨健康產業管理系碩士班 許哲瀚所指導 張家銘的 以健康信念模式分析臺中地區小學學童照護者流感疫苗接種意願 (2020),提出因為有 流感疫苗、健康信念、健康信念模式、意願的重點而找出了 信義行政中心疫苗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信義行政中心疫苗,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雲端時代的殺手級應用:Big Data海量資料分析

為了解決信義行政中心疫苗的問題,作者胡世忠 這樣論述:

  ★涵蓋美、英、日、印、澳等標竿企業與政府應用案例   ★首度揭露兩岸三地海量資料分析領先者的策略   每分鐘內、有68萬則臉書po文、3000張Flickr照片、4.7萬次APP下載、2億封email信件  這就是雲端時代的新金脈!   源源不絕的龐雜資料量,徹底改變遊戲規則,  雲端時代的殺手級應用,運用Big Data海量資料分析,  誰能理出脈絡、洞察商機、領先創新,就能成為新贏家!   「四百年前,發明了顯微鏡,改變了測量的標準,人類研究物體的細微程度,從此不同。海量資料分析將帶來的革命,就像四百年前的顯微鏡一樣,我們能夠掌握事件、行為的精細程度,也將從此進入全新的境界。 」-麻省

理工學院史隆管理學院教授班恩約福森(Erik Brynjolfsson)   美國白宮宣布,將海量資料喻為「未來的新石油」,是國家發展的戰略性資產; 哈佛大學更指出,海量資料分析將引領新一波經濟繁榮! 這是一場改變商業規則與競爭力的資訊革命!   完整公開Big Data海量資料新概念與應用技術,揭露領先企業的競爭優勢。   什麼是「海量資料」?   當你連上臉書按讚打卡、上傳照片到網路相簿與朋友分享、上班收發e-mail、用悠遊卡買杯咖啡、透過ATM領錢、走進大賣場刷卡購物、甚至是進家門開燈,都正在源源不斷創造「海量資料」。   每一天,全球人類製造出來的資料量高達25億GB,要用4000萬

台64GB的iPad才裝得下。   過去,資料量太大、毫無價值的資料太多、「賭博」的代價太高,沒有一家企業有本錢用過去既有的流程一一過濾所有的資料,但新的方法和工具,將從中挖出值得鍛鑄與收藏的珍寶。   經過整合、分析的海量資料,可以讓公司增加50%的新客戶,讓政府減少30%的成本!   這些如海潮般湧流的大量資料,正是雲端時代的新金脈,已經創造出驚人的效益:   運用海量資料分析,ZARA最短3天就可以推出一件新品,一年可推出12,000款時裝。   羅森(Lawson)便利商店收集和分析社群媒體和網站討論區的大量資料,即時反應顧客意見,預計2015年公司稅前營收,將因此較2011年大幅增長

60%!   藉由精準的預測和行銷機制,中國聯通重慶分公司已將客戶續約率提高34%。   金融業藉海量資料分析,將規劃和執行促銷的成本降低10%,客戶對行銷活動的回應率提高60%。   製造業採用海量資料分析,可縮短20~50%研發到上市的時間、提升供需預測精準度,增加2~3%毛利。   Twitter上發佈有關臉書的相關訊息,其情感傾向可以做為股價走勢的領先指標。   海量資料分析為英國政府提高效率及削減浪費,一年可省下160到330億英鎊。   斯德哥爾摩運用海量資料分析建置道路收費系統,市中心的交通流量銳減25%,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人數比前一年增加4萬多人,道路的廢氣排放量減少了8%至14

%,市中心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也下降了40%!   隸屬美國能源部的邦威電力管理局,省下了蓋一座新電廠的6到10億美元支出!   從過濾垃圾郵件而來的數學模型,居然可能找出HIV病毒的有效疫苗!   本書共分為三部份:   第一部份介紹海量資料分析的概念,以及企業、政府部門可應用的範疇。什麼是海量資料分析?與個人和企業有什麼關係?將對全球產業造成怎樣的衝擊?第一章至第三章將深入淺出地回答上述問題。   第二部份完整介紹海量資料在各產業的應用實況,為企業及政府部門提供應用的方向。案例涵蓋零售、金融、政府部門、能源、製造、娛樂、醫療、電信等八大類別,搜羅歐美、澳洲、印度、日本、中國大陸、台灣等地的實際

案例,展現海量資料分析產生的效益。   第三部份則概略介紹海量資料分析所需技術及未來發展趨勢,提供企業主管、以及對資料分析有興趣的學生、研究者應用與研究的方向。 作者簡介 胡世忠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工商管理系畢業,現為IBM全球副總裁兼IBM軟體集團大中華區總經理,全面負責IBM軟件中間業務和解決方案業務。曾任IBM新興市場資訊管理軟體總監,領導旗下的數據管理、企業內容管理、商業分析等業務,擁有豐富的軟體業務管理經驗。 推薦序 衝擊社會文化的大趨勢張善政推薦序 在數據海中航向創新之地錢大群推薦序 連女神卡卡都愛用的新技術黃慧珠推薦序 一個由資料組成的人與世界戴季全導讀 人類生活的

下一塊拼圖李實恭  第一部 什麼是Big Data?第一章 海量資料新世界  第二章 不只是大而已  第二部 Big Data大商機第三章 破壞式的全新競爭力 第四章 應用案例:從行銷到反恐  第五章 零售:更好、更快、更便宜 第六章 醫療:降低成本、促進醫學研發第七章 政府部門:提高效率、打擊犯罪 第八章 能源:節能減碳新利器 第九章 電信:龐大通訊資料就是寶山 第十章 金融:防堵詐騙、有效行銷第十一章 製造:協調產銷、管理供應鏈第十二章 娛樂:更深入、更即時的娛樂體驗 第三部 技術與前瞻第十三章 海量分析的技術要件第十四章 結語與展望 推薦序一 衝擊社會文化的大趨勢∕張善政   「海量

資料」(Big Data)就是過去沒辦法儲存、分析,但今天已可以駕馭管理的資料,是資訊產業裡最夯的新名詞;而更令各方垂涎的,是其背後隱藏的龐大商機。誰先開發出海量資料的創新應用,就可以領先對手。但是海量資料的衝擊層面絕對不僅於此,商業價值只是其冰山的一角。   讓我們退一步,從歷史與文化層面來想。人類的歷史,乃是把過去先人的活動加以有系統的串接。「史前」,就是沒有文字可以記載歷史的年代;「不可考」,就是文字紀錄已經喪失的歷史。歷史記錄的對象,以達官文人等成就顯赫人士為主,一般的庶民並沒有機會成為歷史記載的對象,充其量就是在家譜中的一個名字。   今天,一個人的行蹤透過手機定位可以全程追蹤、電子

行事曆記錄了這個人的重要活動、信用卡與儲值卡記錄了這個人的消費行為、健保系統記錄了這個人大半的健康就醫資料,再加上這個人主動在社群網路上記載的形形色色活動,試想還有什麼資訊是不能記錄、掌握的?這會造就何等情境?舉其一,升斗小民的資料一樣會被記錄,也可以成為歷史的一部分。難怪國外有人提議全民用推特(twitter)寫歷史!   我們已經到了一個個人資訊爆炸的時代,而拜資訊技術之賜,這些資料都可以長期地記錄、保存,對個人、企業、政府都蘊藏了高度的應用價值。當然,利之所趨,就如網際網路的發展,先有電子商務、才有顛覆極權政治的社群網站;海量資料的衝擊首先會出現在商業行為上,其次就是政治、社會與文化。賣

場業者要推測一個固定購物客戶的家庭組成與飲食習慣絕非難事;電信業者透過基地台的手機註冊紀錄推算客戶日常行蹤,也是輕而易舉;政府可以透過特定醫療用品的銷售資訊,鎖定年長者社會福利的重點區域。這裡面夾雜了商業動機,也可以擴展到政治與社會目的。所以,海量資料不是單單資訊業者的事,更是社會有識之士必須深入了解的大趨勢。   這真是一個充滿了想像空間的時代!政府施政如能藉海量資料掌握潛在需求,必能促進施政的滿意度,故本人實非常樂見《雲端時代的殺手級應用:Big Data海量資料分析》這本書的問世。伴隨者政府推動雲端運算,政府與民間必須合力推動海量資料的運用,國家社會才能均衡的進步。本書提出許多海量資料的

應用案例,藉此應該能擴展我們的想像空間,刺激我們舉一反三的能力。期待以我們國人的智慧,能藉本書拋磚引玉發展出具本土特色、揚名國際的應用。 (作者為行政院政務委員、前Google亞太營運總監) 推薦序二 錢大群   隨著每一次的技術革命都意味著外部環境的大幅改變,而企業也必須跟著轉型,否則很快就會在時代的巨輪下消逝。而轉型,以IBM自身來說,有超過100年的經驗可以分享。   經過前50年的迅速發展,到1970年代的時候,IBM已經是在計算機行業裡非常成功的公司,但是1980年代之後,IBM犯了一系列的錯誤,在1993年陷入最低谷,甚至瀕臨破產。   市場的翻轉,讓我們走上一條不斷地改變自己,去

適應環境變化的轉型和創新之路。1993年之後,IBM歷經了三次重大的轉型,第一次轉型是從硬體轉向軟體和服務,第二次轉型則是出售了PC業務,向高價值業務轉型。2004年之後,整合全球企業和智慧的地球,讓IBM每年節約開支10億美元,每股盈利連續8年、36個季度以兩位數字成長。而今,我們其中90%的利潤來自軟體和服務,而不是來自硬體。   過去10年,大環境改變是很大的,尤其在金融危機以後。然而,成功的時代裡也有失敗的企業,即便是在最困難的環境裡也有非常成功的企業,唯有轉型和創新,才有能力駕馭這些外來的影響。   2012年,IBM在全球調查了1709位企業CEO,了解他們對互聯經濟大格局之下企業

如何持續轉型的看法,發現CEO們並不滿足於IT運用僅止於整合供應鏈和後端辦公系統,而是希望充分發揮海量資料和互聯科技的潛力,重新思考人與人互聯後對企業帶來的價值。   有超過一半的CEO認為,在新時代裡要轉型創新,必須建立廣泛的夥伴關係,進行充分的協作。超過70%的CEO認為,企業必須建立強大的業務分析洞察能力,從而能夠深入理解每一個客戶,對於他們的需求做出快速反應,以個性化服務贏得客戶。也有75%的CEO認為,在新的互聯時代背景下,社交媒體的影響愈來愈大,必須有新的人才戰略。   這些來自績優企業的三項最重要的發現,代表著企業必須建立更加開放的文化,抓住世界進入計算新紀元的趨勢和契機,挖掘出

海量資料中有價值的洞察,而這些洞察也將成為企業創新的源泉,以及和客戶一起智慧成長的能力。   尤其在現今的環境裡,數據量的爆發和以前完全不一樣,我們的資料有90%是過去兩年創造出來的,到了2020年的時候,全世界要消化的數據量是現在的44倍以上。為什麼有那麼大的數據源?除了傳統企業掌握的數字,每天都有各式各樣數據在傳輸的社交網站之外,也包括物聯網連接起來以後,即便養一頭牛、養一頭豬都有晶片,都會產生的無數數據。   今天的數據已經不是我們用傳統的方式,把數字打進計算機處理一下就得到報表,而是在感知化(instrumented)、物聯化(interconnected)和智能化(intellige

nt)的交會下,就好像把調節水量的三道閘門同時開啟一樣,遍及各處的數據量,從原本的潺潺細流匯流成磅礡大川,再傾洩灌入一片無邊無際的數據海。   而企業可以在這片數據汪洋中安全地航向目的地,還是被巨浪吞沒,就是這本書要談的主要議題,在這個命題之下,這本書裡所談的海量資料,並不只是一門新技術,更是以大量的資料為基礎,進行業務分析、預估與洞察的創新能力。   在這個變動的環境中、資料爆炸的時代下,全世界經濟正在重組。未來,有70%的增長來自新興市場,會有30億人口成為新的中產階級,帶動全球供應鏈發生新的變化,這個重組過程對企業來說,既是機會也是挑戰。   如果能把大量的資料,用科學化的方式做到更優化

的預估,那麼在面對複雜環境所帶來的諸多挑戰下,不管是企業或政府能運用這些經過提煉的智慧,創造新的成長機遇以及全新的價值。   誠如書中所說,這已經不是一個簡單的資料增加問題,而是一場量變形成質變的變革,衷心期盼在巨變之後的新世界裡,我們都會是搭上發現者號的一員,持續往創新的方向航行。 (作者為IBM大中華區總裁) 推薦序三 連女神卡卡都愛用的新技術∕黃慧珠   每一天在Facebook上的IBM Taiwan專頁裡,都會提供一則最新訊息分享給大家,趁著工作空檔,我也會滑滑手機,看看同仁的「小編報報」或「藍血生活」,今天又提供了什麼有趣的資訊或新知。   長達九天的春節連假裡,IBM Taiwa

n專頁裡的一則文章攫取了我的注意力,標題是「Big Data's Surprising Uses: From Lady Gaga To CIA」(海量資料令人意想不到的應用:從女神卡卡到CIA)。   我想,十之八九的讀者都和我一樣好奇,女神卡卡和Big Data之間究竟有什麼關係?在流行樂界,女神卡卡不僅是全球粉絲最多的歌手,也是本世紀以來最具話題性的演藝「產品」,包括哈佛商學院、歐洲管理和技術學院(European 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y)、安特衛普大學管理學院(UAMS)都曾經將她當作創意產業的MBA課程研究案例。   在被問及這位另類藝人

的哪些地方值得企業學習時,這些名校老師的回答是:女神卡卡善用社群媒體營造自己的粉絲圈,以及利用各種平台不斷炒作自己。而這個成功策略的推動者就是她的業務經理卡特(Troy Carter),和他打造的新商業模式。   卡特認為,當你在推特上有超過3100萬追隨者、在臉書上被按了5100萬個讚時,這代表的是你擁有比地球上任何一個人都還要多的龐大粉絲團,但5100萬個讚並不意味著5100萬張CD或演唱會門票,你得知道這些人是誰,怎麼賺錢和持續促進明星的高人氣。   於是,卡特運用了海量資料分析,處理這些大規模、結構各異和高度複雜的資料,從這些龐大的資料中找到最具有吸引力的方法,成立了「Littlemo

nsters.com」這個微型社群平台,讓這一百萬個忠實的「小怪獸」成為女神卡卡各項活動的鐵票,維持100%的未來收入。   媒體這麼形容,每個成功男人的背後,都應該有一個女人;而在每一個成功的藝人背後,肯定有一個天才的經理。或許這麼說會更加適當,卡特是一個懂得「資料價值」的天才經理。   IBM估計,每一天從各種各樣感測器、社群媒體和數十億的移動設備中流出的資料量高達25億GB(Gigabyte,吉位元組),其中的90%為非結構性資料,而這些非結構化資料將會佔據IT最大比例的工作負載量。   今天,全球網路人口已超過20億人,光是中國就有5.5億,而台灣則有1100萬人經常上網,等於佔了人口

數的一半。全球手機用戶有60億,光是中國移動用戶就達到6.5億人,而台灣的行動電話更是超過3000萬支,等於平均每個人擁有1.3支,2012年手機上網用戶高達535萬人,比2011年成長一倍。   因應而生的海量資料帶動了2012年280億美元的全球IT支出,2013年帶動之IT支出規模可望進一步增至340億美元,國際研究暨顧問機構Gartner研究更顯示,其中針對社群網路分析和內容分析新增的支出比重高達45%。   這樣的衝擊不僅是在ICT產業,而是在各行各業。電子商務、移動電子商務和社群媒體帶來的變革,讓跨界競爭日益嚴重,以往的製造商搖身一變成為消費市場上的新對手,投入一億元的廣告費效果卻

比不上100則的消費者網路留言,在在顯示著直接與用戶端接觸的智慧終端時代已然來臨。   另一方面,自2007年起,全世界有超過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之中,到2050年全球城市人口將達到總人口的70%以上,大規模的城市化也使得環境、氣候、能源等各方面的規劃和發展愈來愈困難。   企業該如何維持有機式的創新(organic innovation),以找到未來的成長動能?政府和公部門如何才能讓城市的生活環境和公共服務有更高的品質?這是我們規劃這本書最主要的目的,也是IBM為什麼以「智慧的地球」作為人類社會發展願景的主要原因。   2013年3月,新北市會與IBM高階領導人團隊一起為城市的公共安全,建構

一個更智慧的藍圖,而屏東縣也將與IBM團隊針對能源議題進行討論及規劃,這是台灣邁向智慧城市的開端。同時,我們也幫助台灣幾家商業銀行,透過IBM顧問諮詢服務以及商業分析解決方案,藉由先進的分析和精確地區分客戶群,有效提升行銷活動的回應率達60至80%,不僅大幅提升行銷活動的效率,也是台灣企業邁向智慧商務的開始。其他包括醫療、交通、能源、製造、金融、電信、零售、娛樂業等,利用海量資料分析擷取商業洞察力(insights),創造出新商業模式的成功案例,也在台灣和全球持續開展中。   海量資料是一個正在發生的事實,而運用海量資料分析將會是一個開啟你我新視界的新世界,如果連女神卡卡都已經開始用它,而你又

如何能不開始了解它呢? (作者為台灣IBM公司總經理) 推薦序四 一個由資料組成的人與世界∕戴季全     「過去兩年,人們製造的資料就佔了當今全球資料總量的90%。」   這筆資料,有三個觀點值得被「特別提示」:   一、 資料增生的速度。   Big Data以這樣的速度逼近到我們面前。如果我們把兩年以前的文明累積基數以兩百年為限,意味著我們只用了近百分之一的時間,就創造了九成以上的資料。速度快到我們甚至來不及找出一個確定的中文翻譯,叫做:巨量資料、大數據、大資料、還是海量資料。我們就急於需要這些新的理解、新的應用,面對新的可能,還要面對新的危險。   二、個人資料的隱私。   從個人的

角度來看,我們從未被如此清楚地紀錄過。我們的基本行為其實沒有劇烈的改變,還是要吃穿,還是要交通,還是需要有住的地方,也還是需要娛樂和教育。即便我們有時候用冷漠來面對,政治依然是我們關心的事,即便我們有愈來愈長的壽命,用醫療來抵抗死亡依然是我們每天的企圖。   但我們從來沒有被如此詳實地被紀錄著。我們在什麼特定時間去了哪間餐廳、在某一個信義計劃區的商場待了三個小時,看了一場動作類型的3D電影,平均消費額超過新台幣六千元,因為某支新的智慧型手機上市帶動本月消費多了三萬元。哪個地點上車,哪一站下車。台北市五月的GDP因為天氣比往年多雨少了14%。購物推薦的演算法除了推薦商品,相同的演算法也可以應用在

類似基因的族群,把你可能會罹患的疾病推薦給你。這些資料,正以新的速度,揭露各種新的理解。   公領域和私領域的界限模糊更不只發生在臉書等社交網絡,這些資料的歸屬、誰能用什麼樣的方式紀錄什麼、如何應用或交易這些資料,更正在加劇衝擊我們以往所熟悉的隱私。提升,或者破壞我們的生活。   三、資料所帶來的權力。   我們還缺乏一個允許或不允許、哪些政府或企業、在什麼情況下、可以或不可以紀錄和使用、哪些資料到什麼程度,的成熟理解與機制。   從另外一個面向來看,擁有資料的組織,會比沒有資料的組織擁有更大的權力。擁有資料規模較大的組織,會比擁有資料規模較小的組織擁有更大的權力。擁有較完整的資料的組織,會比

擁有較不完整資料的組織擁有更大的權力。擁有更即時資料的組織,會比擁有更不即時資料的組織擁有更大的權力。擁有消費者信任、主動提供資料的組織,會比缺乏消費者信任、背後蒐集資料的組織,擁有更大的權力。   數據被大量地釋放出來,權力便被大量地釋放出來。知識被大量地創造出來,權力便被大量地創造出來。   缺乏這些數據的組織、缺乏能力將數據加值為知識的組織,就缺乏和這個世界互動的基礎,就無能成為這個新世界的一部分。   資訊焦慮只是個人遭受資訊時代衝擊產生的課題,那只是前菜。   歡迎來到瀰漫「資料焦慮」的大數據時代。 (作者為《TechOrange科技報橘》創辦人暨發行人、《WIRED國際中文版》創刊

總編輯) 導讀 人類生活的下一塊拼圖   早在幾年前,海量資料(Big Data)的相關話題就已在科技界發酵,當時大家著重的是技術層面,希望開發更先進的軟硬體,更有效的儲存、利用這些因應網路時代而不斷產生的資料。但是,海量資料(Big Data)之所以重要,絕不是更先進的數據資料採集而已,因此每當討論這個議題時,我總是一再地強調,我們要探討的主題叫做「海量資料分析」(Big Data Analytics)。   誠如本書所提到的,海量資料真正的價值在於趨勢背後所包含的「分析學」(Analytics),也就是以系統化的方式,把從不同管道獲得的大量資料,轉變為經過組織的資訊、甚至知識;這就像是一個

人同時擁有聽覺、視覺、味覺和觸覺一樣,將這些「感覺」綜合起來,才能感知到我們身處的每一個瞬間,然後因應各種狀況,做出適當的反應。   尤其是在這一個愈來愈「平」、愈變愈「小」的世界裡,人與人、人與環境之間的連結愈來愈緊密,交互影響力也愈來愈大,人們開始意識到在這個世界上生活,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無論好事或是壞事,就比如說這幾年的金融危機、能源短缺、環境污染、食品安全等風險,都已經不再是區域性問題,而是實實在在地影響著各個國家、各個階層的每一個人。   同時,透過手機、網路、感測器(sensor)等資料化系統,讓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幾乎任何東西都可以數位化地被測量,各種創新的感應科技大量被嵌入汽車

、家電、公路、水利、電力等設施當中,加上網路的高速發展,使得愈來愈多的人、物品、環境可以被建構成一個互聯互通的系統。   從資料裡挖出新需求   發展海量資料分析的意義是將這些大量增生的新資料,透過分析工具形成新的洞察,進而提早在變化莫測的世界裡預知風險,以追求更美好安全的生活,所以它不只是新科技,而是一種新生活型態的前導,而這種新的生活形態,對於人類文明的發展來說意義深遠。   如果我們不論時間軸次序去回顧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目前為止已發生了三種類型的革命,背後的原因大都是為了提高生產力。第一類型的分子是「需要花的時間」,分母是「地理上相隔的距離」,人類希望花在交通時間上的數值愈來愈小,也就

是不管距離有多遠,花的時間要愈來愈短,所以我們發明了新的道路系統和運輸工具,從馬車、火車一直到飛機。   第二種類型的分子是「生產量」,分母則是「一定的人口數」。人類希望這個數值可以愈來愈大,因此本來我們一天只有八小時的日光時間用來工作、生產,發明了電燈以後,現在我們一天的生產時間可能增加到十四小時以上。又或者是電冰箱和洗衣機的發明,是因為過去的社會結構,家庭需要女性來照顧,沒有電冰箱以前,女性得每天去買菜;沒有洗衣機以前,女性得到井邊或河邊洗衣服,因此過去的女性就被綁在家裡,直到有了家電的輔助,女性才有餘力投入生產,因此「電氣化」在近代史上也是一個很大的改變。   當整個生產的時間縮短、數量

變大,我們還希望它品質穩定,因此人類又發明了電腦,來幫助人類做一些重複的事情,例如抄寫、填表,也因此電腦最早的應用都是我們現在每天要用的文書處理(word document)和試算表(spreadsheet),之後逐漸發展成可以幫人類處理很多繁瑣又精細的重複性工作,像是設備、機床等儀器,藉由「設備化」把人為的不穩定性控制到最低。   從利用交通工作縮短時空距離、利用電氣產品增加生產量,一直到利用儀器設備優化生產品質,下一階段人類文明的發展又會朝哪裡前進?其實,不管是兩千年前、八百年前、一百年前,人類的基本需求都沒有改變,我們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所以想辦法提升了物質上的需求,但不要忘記,還有另一部

分也是亙古不變的,那就是人們心靈上的需求。   從歷史上看,今天很多的改變都是為了標準化,以提高生產力,但上帝創造每一個人的天性都不一樣,所以不管iPhone賣得有多好,就是會有人不想和大家一樣使用它,這種獨特性代表著在每一個人的心裡面,都有一個需要去填補的空虛,因此除了標準化之外,愈來愈多企業注意到每一個人內在個性化的不同需要。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說,一間會議室裡原本只有兩個人,當另外兩個人加入討論,溫度開始升高,這時候空調是不是應該開始調整?調整到幾度對人體才會最舒適?如果中途有人離開,或是有人的情緒愈來愈激動,那麼空調系統又該如何因應?滿足這些個性化的不同需要,在科技、商業以及社會中

都是正在進行中的實驗過程(ongoing experimentation),也是人類文明發展中另一個進程的開始。   經歷了銅器時代、鐵器時代、原子時代和計算機時代,現在我們正在進入爆發的「資料時代」,如果縮小了時間軸(time frame)來看,每一次的大變化都是文明發展中的一次革命,但如果拉長來看,這些革命一樣還是在解決人類提升物質和心靈的需求,海量資料分析的出現也是如此。   如何利用大量的資料分析、洞察,讓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以及心靈需要,和這個世界的管理結合起來,是我們希望海量資料能夠做到的應用和服務,而技術的演進則是幫助這件事情發生的推動力。   拼出未來的樣貌   所以,在這本書裡

我們並沒有提供很深入的技術,而是希望以「科普」的方式讓更多人了解,如何利用海量資料分析幫助你的企業、組織,甚至生活。尤其是當你可以用即時(real time)或近乎即時的速度,整合來自不同管道的龐雜資料,並運用強大的計算能力分析和挖掘,那麼趨勢(Trend)就不再只是像素,而是一塊有意義的拼圖。   海量資料分析可以幫助我們拼湊,甚至預測趨勢的發生軌跡,表面上看來是幫助產業找到新的方向,但是這本書所要傳遞更深層的意義是,希望這項新技術可以形成一股由資料分析帶動的正向迴圈,讓更多人具備相關的知識跟技能,成為這個世界更良善的幫助,引領著你我的生活走向一個更美好的新境地。

論現行法下核保期間發生保險事故之責任-暫保制度之引進

為了解決信義行政中心疫苗的問題,作者吳承軒 這樣論述:

保險契約之法律性質按多數學說及實務見解均認為應解為諾成、不要式契約,至於我國現行保險法條文卻有將保險契約解為要式性與要物性之跡象,此一爭議除了會牽涉到保險契約生效時點之認定外,更將造成要保人已經預繳全部或第一期保險費後,在核保期間內發生保險事故時,保險公司究竟是否需要負擔保險責任之爭議。在人壽保險之情形下,主管機關企圖透過示範條款,以實質影響力強行令保險人對於核保期間內之保險事故一概負責,如此做法不無可議之處。對此,本文先分析整理相關實務判決及學說見解,後借鏡美國法之暫時性保險討論並分析該制度是否為本爭議之最佳解決途徑,並於文末草擬有關暫時性保險之修正條文,期許可以成為未來立法之方向。本篇論

文架構主要有三:一、對本文之核心問題進行通盤介紹,並討論現行法下之缺失,及學說與實務提出之嘗試解決途徑。二、借鏡德國及日本之學說理論,探討締約上過失請求履行利益,亦即相當於保險金損害賠償之可行性。三、詳述美國實務見解對此一爭議問題見解之演進,並以形成之暫時性保險以及美國州法為我國保險法之借鏡。

華人領袖破解台灣機會.中國想像

為了解決信義行政中心疫苗的問題,作者王力行高希均馬英九 這樣論述:

  處在變化多端的世界,面對「華人世紀」的關鍵時刻,   關於兩岸的未來互動,我們有什麼樣的想像?   關於台灣的未來景況,我們有什麼樣的計畫?   關於市場的未來變化,我們有什麼樣的應變?   關於文化的未來進展,我們有什麼樣的嚮往?   關於企業的未來責任,我們有什麼樣的期許?   馬英九、何大一、朱經武、郝龍斌、李開復、劉宇環、南方朔、余秋雨等二十位各領域的傑出華人領袖,針對兩岸互動、台灣發展、市場創新、文化版圖及企業責任,從所屬的專業領域出發,分享自身長期的觀察與經驗, 勾勒兩岸華人的想像地圖,提供美善的未來願景。 作者簡介 馬英九  中華民國第十二任總統 巫和懋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

究院副院長 何大一  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院士 朱經武  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院士 奈思比  趨勢專家 朱立倫  行政院副院長 郝龍斌  台北市市長 沈世宏  行政院環保署署長 李開復  創新工場總裁 張亞勤  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 杜書伍  聯強國際總裁 丁紹曾  凱基證券總經理 劉宇環  美商中經合集團總裁 賴聲川  表演工作坊總監 南方朔  文化評論家 余秋雨  文學家 鄭崇華  台達電子董事長 周俊吉  信義房屋董事長 馬玉山  冠德企業集團董事長 孔祥輝  飛利浦公司大中華區首席執行官 編者的話 發揮想像,創造願景 王力行 引言 台灣機會.中國想像──對「雙龍」發展歷程的

一些觀察 高希均 關於兩岸的未來想像 從中國大趨勢談起 奈思比 兩岸經濟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巫和懋 從「被遺忘的中國」 談全球防疫  何大一 打造世界一流大學 朱經武 關於台灣的未來發展 兩岸和解,共享和平紅利 馬英九 變局中,台灣的對策 朱立倫 台北邁向國際大都市之路 郝龍斌 綠色之島的想像與實踐 沈世宏 關於市場的未來創新 創業家的致勝法則 李開復 創新贏天下 張亞勤 品牌信任的積累 杜書伍 大中華區資本市場的機會及遠景 丁紹曾 從新兩岸關係看台灣資本市場運籌 劉宇環 關於

文化的未來版圖 兩岸文創產業的合作機會──從聽奧談起 賴聲川 學習蘇格蘭人的大智慧 南方朔 讓文化回歸本位吧 余秋雨 關於企業的未來責任 落實企業社會責任──台達電子的經驗 鄭崇華 失落的價值,看不見的危機──談倫理教育 周俊吉 企業社會責任的體悟 馬玉山 飛利浦的綠色創新與永續 孔祥輝 引言台灣機會.中國想像—─對「雙龍」發展歷程的一些觀察高希均 寫在前面   二○○八年五月馬總統執政後,兩岸關係終於進入「正視現實、建立互信、擱置爭議、共創雙贏」的新階段。當台北直飛南京(我的出生地)只要九十分鐘,比從台北到高雄的高鐵還要快時,兩岸在一瞬間就看到了合作的機會,以及繁榮的想像,華人世界

也就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樂觀願景。    「機會」是給要「爭取」的人,「想像」是給有「志氣」的人,「願景」是結合「機會」與「想像」的具體圖像。二○○九年十一月,四百餘位來自全球各地的華人領袖雲集在台北的圓山之巔,共同聚焦討論「台灣機會.中國想像.華人願景」,那是一場空前的海外精英的知識盛宴。 一、雙龍的出現   在瞬息萬變的全球化時代,不論做趨勢預測或數據推論,都有風險。半世紀前,凱因斯就調侃地說:「寧可『差不多』地對,而不要『精確』地錯」。國內外對中國大陸經濟發展的評估,一直出現二種極端看法:在過去三十年的改革與開放中,一邊是看它「即將崩潰」,另一邊是看它「持續成長」。「崩潰論」者隨著大陸發展的

軌跡已大幅減少,但仍有一些認為「崩潰遲早會發生」。「成長論」者認為巨龍已醒,此一認知已漸成為主流思維,但同時也提出因成長而付出的社會成本不可忽視。   我常用一個譬喻:一位女性臉龐出現的黑點,在外國學者從總體指標的望遠鏡裡,所看到的就是「美人痣」;當地居民用生活體驗的顯微鏡裡,所看到的則是「一個疤」。實情常是在二者之間。   台灣經歷了五○至八○年代輝煌的經濟成長,被譽為是創造經濟奇蹟的一條小龍。可惜九○年代後,進入後威權時代的民主陣痛,至今尚未擺脫。   民主政治與言論自由是台灣的驕傲,但其後遺症──政爭不斷、內鬥劇烈、選風敗壞、黑金政治等,使得台灣就像當前的美國一樣,陷入了「民主陷阱」,出

現了國會運作的癱瘓、利益團體的阻撓、政府效率的降低,以及財政赤字的膨脹。   本文將就雙龍──大陸巨龍與台灣小龍的發展過程提供一些觀察。 二、美國「大落」與中國「大起」   二○○九年出現了歷史上的三件大事:第一位黑人總統歐巴馬在改變美國,第一位共產黨領導人胡錦濤在挽救資本主義,第一位民選的外省籍總統馬英九在促進兩岸雙贏。很少人想得到這三件大事會一起發生。   同樣地,很少人會意料到超強的美國先在恐怖分子二○○一年的九一一事件中遭受重創,除了阿富汗,又陷入伊拉克戰爭的深淵難以自拔,更在二○○八年夏天被華爾街引發的金融海嘯險些淹沒。   更沒有人料到:天安門六四事件之後的二十年,中國大陸傾全國之

力,堅定地不走回頭路,投入改革與開放,打造成世界工廠,又構建成世界市場。以二兆美元的外匯存底,變成了當前與美國分庭抗禮的經濟大國。這對中國既是肯定,更是責任。   去年五月一日美國總統歐巴馬公開聲明:中國是國際社會重要的領導者,不是具有威脅性的敵人。如果沒有中國,就不可能處理好國際問題。   短短的八年,美國「大落」;短短的二十年,中國「大起」。在台灣海峽的東邊,我們只能做一個焦慮的旁觀者。 三、台灣「亂中有序」   二年前的春天,金融海嘯肆虐,西方媒體形容:「世界開始大亂」。   美國是「亂源」,歐洲是「亂糟糟」,其他地區則「亂成一團」。台灣呢?十多年來的台灣在統獨對立、政黨互有勝敗的僵持中

,常出現「亂中有序」的解釋。   讓我們回到去年四月初G20的大會。正如會前的預測:「二十國集團」實際上已變成G2──美國與中國在主導全球經濟變局。在總統歐巴馬新作風下,從來在經濟上獨領風騷,甚至以單邊主義為外交核心的美國,顯得自我約束與強國彈性;從來在世界領袖雲集的會議上,謹言慎行的中國領導人胡錦濤則展現了既樂意合作,又樂意承擔的大國氣度。   胡錦濤在演說中提出了五個「進一步」:進一步堅定信心,進一步加強合作,進一步推進改革,進一步反對保護主義與進一步支持發展中國家。歐巴馬公開指出:「中美關係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關係」。媒體形容:「所謂G20不過是中美對話與其他幾個小配角插話而已。」   當G

2儼然成形時,西方媒體不忘記提出了G4:中國、台灣、香港與澳門。它們形容G4的綜合經濟實力,僅次於美國,居全球第二。這就是為什麼台灣的大企業家早就不斷地說:「結合大陸的資源與市場,兩岸才能共賺世界的錢。」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也就變成了敲門磚與催化劑。   沿著這個發展趨勢,我當時就提出GT的概念,這是指Global Taiwan「全球吸引力的台灣」。它有幾個面向:   —台灣首先要走出去,經由兩岸直航,打破了「邊緣化」的束縛。   —台灣要與大陸和平相處,因此才可節省大量軍費。   —在友善與和平的國際大氣候下,台灣更有本錢打造成一個「具有吸引力」的地方。   近年來常從國外友人(

從外交官到商務人士)以及華僑(特別是美國及亞洲地區)聽到,他們幾乎異口同聲地稱讚:「就居住、治安、物價、交通、友善、醫療、文化活動、旅遊等方面,台灣已經非常具有國際吸引力。」   當政府此刻正以巨額支出在推動「愛台十二建設」與經濟振興方案時,務必要同時深化與擴大台灣的吸引力。更具體地說,先讓台灣變成一個令人嚮往的投資、貿易、觀光、旅遊、中文學習、文化觀摩、留學、居住、退休的美麗之島。   儘管外國人與華僑很稱讚台灣,我們要盡量抓住全球經濟混亂的時刻急起直追。全力改善的項目包括:從落後的國際機場到基本建設的缺乏;從政府機構的權責不清到國會的效率不彰,從官商勾結到過去官官相護的貪污,從媒體到大學品

質之參差不齊,從財政赤字到虧損社會化之擴大,從提升軟實力所需之政策規劃及經費之短缺。與歐美社會相比,我們要從二流走向一流。   世界變亂了,台灣有機會變得亂中有序,更具吸引力。 四、台灣的發展方向   夾在美國與中國之間的台灣,如果變成麻煩製造者,就會陷入險境—─既得不到美國支持,又面對中國威脅,阿扁政府就這樣跌跌撞撞地過了不安定的八年。   馬政府「不獨、不統、不武」的政策立刻得到了善意的回應。就任總統以來,台美之間已加強了安全與貿易的合作;兩岸之間已開啟了追求和平之門。   我們要抓住時機,拓展台灣機會與中國想像。   我們要自問:台灣要愈做愈大,還是愈變愈小?讓我借用數學上的「平方」觀念

。「平方」是把一數自乘後所得的數,以級數倍的增加,如十的平方就是一百。十加十變成「二十」是「加」,「超」過二十,就可以泛稱它產生了「平方綜效」。因此它是指經由一股力量、一個變局、一個過程、一種組織、一種文化等的相互影響,產生了滾雪球的擴散作用,相當於俗稱的「事半功倍」。   一年以來兩岸關係已有突破性的進展,尤其大陸的重點採購及旅客人數的增加,正逐漸出現「平方綜效」;如果我們守住下面這些原則,那麼台灣機會與中國想像就容易持續凸顯:   (一)意識型態不可能再主導兩岸經貿決策。   (二)人民的福祉與台灣的安定是取決於兩岸關係的穩定;   (三)幾千億元的武器採購,不能帶來國家安全;以節省的軍費

投資於教育、環保、文創等領域,可以帶來持久的利益(和平紅利)。   (四)勇敢地開放適量的大陸學生來台就讀與進一步地擴大經貿、科技、文教合作。   (五)只有加強與加快兩岸交流,如簽訂ECFA,才能增加台灣的實力。   恐懼「改變」,就會被「守舊」淘汰;如果大陸與台灣共同克服傲慢與偏見,兩 岸就會出現無限可能的台灣機會與中國想像。 五、大陸經濟運作特色   二○○九年十一月,《富比士》雜誌公布的權力榜上歐巴馬第一、胡錦濤第二。這正印證在國際會議中,最關鍵的是所謂「G2」:美國與中國的態度及互動。《中國大趨勢》的作者奈思比有這樣的描述:「不管在哪裡,人們關注的焦點不再是美國,而是中國,毫無疑問的

是:中國已經昂首登上世界大舞台。」   但是去年十一月在新加坡舉行的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中,胡錦濤的演講不是充滿了自負,而是充滿了自省:「中國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矛盾和問題,無論規模還是複雜性都世所罕見,要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就在十年前台灣還有中國「崩潰論」與中國「崛起論」的大辯論。李登輝、章家敦(華裔律師)、梭魯(美國學者)等是悲觀論者;李光耀、大前研一、海克曼(諾貝爾獎得主)等是樂觀論者。務實的台商不管他們的辯論,千辛萬苦地在二十年前就去大陸投資布局。 我要對六十年來,具有中國特色的經濟成長,指出十項運作的特質:   (一)國力弱時發展硬實力,國力強時發展

軟實力。   (二)國際地位低時重面子,國際地位高時重裡子。   (三)權力分享可以慢,開放改革不能慢。   (四)民主可以慢,穩定不能慢。   (五)法治可以慢,親民不能慢。   (六)清廉可以慢,效率不能慢。   (七)公平可以慢,改善不能慢。   (八)「人民最大」可以說,「領導最大」正在做。   (九)先是「摸著石頭過河」,接著是「與時俱進」。   (十)「先讓一些人富起來」,接著是「和諧社會」。   依我的觀察,這就是中國推動經濟改革的優先次序。西方發展中認為是「先決條件」的民主、法治、清廉、公平,在中國社會中是屬於次要的。在西方人眼中被忽視的普世價值,在大陸是以另一種價值來「彌補」

:如以穩定來補民主、效率補清廉、改善補公平。   中國已擁有世界二強的地位,但是社會內部還有眾多「不穩定、不協調、不平衡、不可持續」問題時(溫家寶語),這個挑戰是無比的沉重。因此,兩岸的和平與合作,兩岸的整合與雙贏,實在是北京與台北最好以及唯一的選擇;這也正是創造台灣機會與發揮中國想像的新境界。 (本文作者為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 編者的話發揮想像,創造願景王力行   二○○九年,兩岸分隔一甲子;這是具有特殊意義的一年。六十年前,一批從中國大陸流離到台灣、香港、美國……的中國人,他們落地生根,自立自強,創造了另一個華人世界。   留在中國的,前半段歷經大躍進、三反五反、文化大革命;三十年

後,才真正邁入現代化、改革開放的路。   現在的中國,十三億人口,創造了許多世界第一(根據二○○八年數字):可勞動人口十.七億人,世界第一;城市之多是世界第一;經常帳順差四千二百六十一億美元,世界第一;外匯存底一兆九千四百六十億美元,世界第一;手機產量五.六億支,世界第一;鞋子產量超過一百零六億雙,世界第一;固網電話用戶三.三三億戶,世界第一;出版電子圖書六十五萬種,世界第一……。   三十年來,中國的崛起,讓世界矚目,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近八十二倍,二○一○年擠下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抓緊建設「鐵公機」——鐵路、公路、機場,鐵路增加二.七萬公里;公路增長三倍,已達三百六十八萬公里

;機場和海港的現代化,使得上海成為全球最大港口,北京機場在二○○八世運已展現國際一流機場的風貌。   二○○九年,金融海嘯襲擊全球,崛起的中國衝擊極小,復甦最快,呈V型反轉。高希均教授下了一個評語:「三十年前,資本主義救了中國;三十年後,中國救了資本主義。」   第七屆遠見「華人企業領袖高峰會」,在金融海嘯的這一年,選擇了「台灣機會.中國想像.華人願景」這個議題,期望結合華人經驗與智慧的激盪,在兩岸的競合中產生巨大能量,建構一個後金融海嘯的新動力。   和以往不同的是,這次峰會邀到了在美國極具影響力的華人領袖組織「百人會」參與。議題面向緊扣趨勢──如綠色產業創新、科技躍升和文化創意;重視人文─

─如文化夜談、企業倫理及法治精神。   兩天十二場的密集討論,如今摘要集結成本書,可以看出幾個特色: 一、傑出華人,站在全球觀點看兩岸和世界的發展   世界聞名的研究愛滋病專家何大一,觀察近年來愛滋、SARS在中國大陸的疫情,他說:「下一波流感病毒攻擊的第一個地區很可能是大中華區。」他提醒大陸、台灣和香港,「防疫計畫、防疫資金、疫苗都要加強準備,防範於未然。」   對台灣生技產業發展,「必須和中國、美國結合成夥伴關係」。   剛卸任的香港科技大學校長、國際知名超導體專家朱經武,在會中分享一流大學培養一流人才的要件。他舉香港為例,由於香港的開放、高度彈性政策,給予大學自主運作、願景明確、組織和人

力資源系統完整透明,以及資源豐富、國際化等條件,使得香港雖小,仍能建立起世界一流的大學。 二、政府領袖的願景,地方首長的落實   馬英九總統說:「『台灣機會.中國想像.華人願景』在二、三十年前只能是個理想,如今都可以實現了。」他期盼兩岸在「和平」這個最高價值目標下,追求更制度化、正常化的經濟合作、文化交流。   他說:「全球華人的動力凝聚起來,做正確而有共識的事。」影響力才會擴散,福祉全球。   台北市長郝龍斌指出台北要邁向國際大都市,從舉辦聽障奧運、花卉博覽會和世界博覽會「台北三部曲」做起。   這一切都建立在人才、創意和包容等軟實力上,他說,辦了聽障奧運之後,「更印證了台北市有這些資產和價

值」。 三、兩岸經濟、企業合作,扶植青年創業   兩岸簽訂關鍵的MOU(兩岸金融監理合作備忘錄)、ECFA後,台灣是增加了競爭力?還是被削弱了自主力?這是大家爭議關切的大課題。   美商中經合總裁劉宇環提醒注意三個關鍵點:一是政府能否在談判中「爭取到符合業界需要的條件」,二是「業界能否團結合作,並培育人才」,三是「政府能否在台商返台潮流的契機中,營造一個高科技群聚的資本市場」。   生在台灣,長在美國,目前工作在大陸的李開復,是華人青年的導師,他新創「創新工場」,協助兩岸青年創業。他說:「百年來,華人首次可以在一個富足的土地上共創未來。」他希望炎黃子孫彼此學習、互相扶持,創造一個「創新的未來模

式」。 四、文化是大智慧,文化要有獨立的價值   文化評論者南方朔最尊敬蘇格蘭人,他說:「蘇格蘭人在克服自己的限制裡,把自己變得偉大。」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哲學家休姆、發明蒸汽機的瓦特、發明腳踏車的麥克米蘭,都是蘇格蘭人;鋼鐵大王卡內基、電話發明者貝爾,也是蘇格蘭人。   蘇格蘭社會追求知識、重視教育、嚴守紀律,但和英格蘭比起來,畢竟國土太小。一七○七年,經過多年爭戰後的協議,簽了「合併法案」,從此徹底改變蘇格蘭的命運。   沒有文盲、重視科學、人文的蘇格蘭在合併後,大力協助英格蘭提升人的品質和品格,產生了更強大的英格蘭和蘇格蘭,這是一種從人文出發的「大智慧」。   華人世界最具影響力的文化人之

一的余秋雨,他對中國文化的詮釋,常能啟發智慧、導引心靈。余秋雨對人性真、善、美的追求,也令人感動。他在峰會上談文化超越政治,就是一個例子。他說政治的糾纏,是鬥爭,是誣衊,是衝突,而「文化是一種社會定力」。   他極推崇捷克前總統哈維爾,引用哈維爾的話:「我們活在茫茫大海中很不安全,我們不斷尋找島嶼,設定意義。」但許多島嶼是漂浮著的,只有尋找那座連通島嶼的海底山脈,「才是真正和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命直接相關的。」文化人要關心的是海底山脈,政治人關心的是漂浮的島嶼。「海底山脈是沉睡在人的心底的善良,喚醒它,是文化人要做的事。」   余秋雨更建議,文化人要向經濟人學習,「文化與其靠近官場,不如靠近市場。

」市場更靠近民生,而民生的最後價值是人性,是天地大愛。「惟其如此,文化才有價值。」   二十一世紀科學的發展,使得世界不斷加速改變。最近美國媒體的民調,更反映大部分美國人承認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處在這個變化多端的世界,希望透過這本書的出版,讓我們藉每年一次彼此分享經驗、共同學習的機會,真正發揮大家的想像,創造一個華人企業共有的願景。   最後,感謝前《哈佛商業評論》副總編輯王家英女士,經由她的採訪撰述,讓與會貴賓的睿見和觀點得以更完整、精彩的文字呈現,邀請讀者一起來探討台灣和中國如何攜手打造華人「新動力」。 從「被遺忘的中國」 談全球防疫何大一何大一先生發明治療愛滋病的「雞尾酒療法」,

舉世矚目。一九九六年美國《時代》雜誌評選為年度風雲人物,被譽為「人類在對抗愛滋病之戰中扭轉乾坤的真正英雄」。以卓越的醫學貢獻,獲得多項榮譽勳章和獎項,包括美國總統勳章獎、美國國家科學獎及太空總署成就獎,以及哈佛榮譽博士等。現任洛克菲勒大學艾倫‧戴蒙德愛滋病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膺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院士,也是美國百人會會員。由於個人長期專注在傳染疾病醫療防治科學研究,過去十年,我跑了不少中國城鄉,進行AIDS、SARS和流感等傳染病的研究工作,我所看到的,和中國光鮮亮麗的經濟發展成果不太一樣,關注的點自然也有不同。近幾年,中國的經濟改革實力,已經具體反映在上海等一級大城市的天際

線和二○○八年的北京奧運,我相信,中國會愈來愈強大,變得愈來愈好。不過,從我的專業觀點來看,如果能讓那個「被遺忘的中國」一起變好,就更理想了。因為,生活在「被遺忘的中國」裡的人民,每天只能賺到一、二美元,他們不但難以溫飽,而且沒有任何健康照護,大陸AIDS問題最嚴重的地區,就是這樣的世界。在我看來,沒有健康的地方,也不可能有繁榮的經濟。中國的人口這麼多、發展這麼快,使得傳染病的威脅更加嚴重。之前愛滋病、H1N1、SARS等病毒大量散播時,在貧窮的農村,因醫療設備資源不足,造成的傷害更大。我衷心地盼望能夠把我這方面的經驗分享出來,喚起更多人關注「被遺忘的中國」帶來的威脅,也就是傳染病的禍害,我們

應該投注更多心力與關懷,設法降低這樣的威脅。傳染病防範為當務之急愛滋病毒是人類面臨最恐怖的病毒,一九八一年發現至今,快速地擴散,二十八年來,已有二千五百萬人因此死亡,三千五百萬名愛滋患者存活,但如沒有妥善照顧,可能會面臨死亡。每天仍有七千多個新的感染案例發生,每年增加二百五十萬個新感染者。其中非洲是嚴重的疫區,中國大陸也無法倖免,一九八五年出現第一個病例之後,九○年代開始快速傳染開來,大部分集中在雲南南部與河南。前者可能因為是海洛因集散地,許多人注射毒品而感染;後者則因當地人窮困,約有一億農民每日所得還不到一美元,為了生活,只好賣血維生,因為共用針頭,不少人因此得了愛滋病。悲哀的是,甚至有個村

莊,十人當中有九人死於愛滋病,婦女、兒童感染率比男性還高。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為大家原先都以為愛滋病是非洲或美國其他地區的問題,或是性行為不當才會導致,然而,就是這種心態導致愛滋病在大陸快速擴散。二○○二年,世界衛生組織甚至預測到了二○一二年,中國大陸會有一千萬個感染病例。所幸,這個預測並不準確,這主要拜二○○三年SARS疫情快速擴散之賜。香港是最先被確認出現SARS病症的地方,世界衛生組織在二○○三年三月對SARS病毒的傳染提出警告,隨著疫情快速擴散,全球約三十多個國家都淪為疫區,其中中國大陸最為嚴重,導致大陸和香港經濟受到嚴重衝擊。面對這種情況,中國政府也開始認知到,對一個發展中的國家,公

共衛生與健康,尤其是傳染病的防範,在政府政策中應列為當務之急,因此緊急妥善規劃,採取防範行動。所以,即使還沒有研發出新的疫苗,到了當年夏天,SARS就被控制住了。這段期間總共出現了八千個病例,其中有八百人死亡,致死率僅十分之一,和其他傳染病比起來,還不算太嚴重,主要關鍵就是政府適時採取了有效一致的因應行動。由此可見,如果政府能負起最大責任,採取正確做法,即可適時遏止傳染病的蔓延。相對於SARS的容易傳播、致死率僅一成,HIV、AIDS屬於可以控制的慢性病,但中國大陸在這兩方面的防治狀況明顯不佳,致死率高達九十九%。看到數字的強烈對比,中國官方高層終於覺醒,開始改變對這兩種疾病的態度與政策,中國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以「高度的專注力及熱情」,動員政府機器強力採取多項措施。其中包括成立國務院愛滋病協調辦公室、展開大規模的檢測、提供免費抗病毒治療、提出疾病預防計畫等。這種種的改變,終於有了初步成果,愛滋病毒的傳播逐漸減緩,感染者的數目控制在百萬人以內,而不是世界衛生組織原先預估的千萬人。不過,這種疾病仍在持續傳播中,仍有許多挑戰待克服。其中包括,地方政府多頭馬車、無法貫徹執行中央的政策,太過偏重硬體而疏忽軟體投資,以及缺乏適度的財務資源執行防疫政策等。雖然中國政府提供免費抗病毒治療,可是能享受這項福利的人有限。愛滋孤兒雖然可以享受免費治療,但每人只有一百元人民幣的額度,這麼一點點補助,實在發揮

不了什麼作用。更令人憂心的一大挑戰是,中國大陸醫療系統與設備非常不足,一旦有下一波像流感這種傳染病毒出現,將更突顯這個問題的嚴重性。

以健康信念模式分析臺中地區小學學童照護者流感疫苗接種意願

為了解決信義行政中心疫苗的問題,作者張家銘 這樣論述:

目的:國內流感疫苗意願相關研究主要針對可公費施打疫苗之幼兒、老人與醫護人員等。先前並未有探討國內25~49歲疫苗自費民眾,且為國小學童照護者族群之研究,該族群除了經濟產值外同時也須肩負家庭老小照顧之責任,因此如何有效避免感染為須重視之問題。本研究旨在以健康信念模式探討臺中市25~49歲國小學童照護者接種流感疫苗意願之相關因素。方法:本研究採橫斷式研究設計,針對台中地區民眾以便利取樣進行調查,問卷分為人口學變項、流感及流感疫苗的認知、健康信念、流感疫苗接種意願等等四部分。問卷總計發放253 份,排除年齡不符樣本及無效問卷後共222 份有效問卷,有效回收率87.7%。結果:25-49歲民眾之疫苗

認知在背景屬性上無顯著差異,對接種意願亦無顯著影響,惟整體對疫苗的保護效果與安全性仍有疑慮。自覺罹患「嚴重性」與「可能性」兩構面得分最高,然與接種疫苗意願並無顯著相關性。卡方檢定與單變項分析一致發現性別、居住地、就業狀況、每月家庭收入、去年是否施打流感疫苗、及「自覺行動利益」、「自覺行動障礙」、「自覺行動線索」 均與施打流感意願顯著相關。階層羅吉斯迴歸分析確認就業狀況(OR = 2.66, 95% CI 1.02-7.79)、去年是否接種流感疫苗(OR = 40.82, 95% CI 15.14-110.05)、自覺行動障礙(OR = 0.85, 95% CI 0.76-0.94)、自覺行動線

索(OR = 1.16, 95% CI 1.03- 1.29),為25-49歲學童照護者流感疫苗施打意願之預測因子。所有預測因子對流感疫苗施打意願預測率高達0.928 (AUC = 0.928, 95%CI: 0.896-0.920)。結論:建議利用接種流感疫苗的電子的決策工具以減少對疫苗的安全性、保護效果等疑慮,以減少行動障礙;考量專業醫療團隊建議與介入、影音行銷傳遞正確訊息,以強化行動線索,提升25-49歲國小學童照護者流感疫苗接種之意願,也能間接保護其家中的小孩與親人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