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身 其間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側身 其間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程兆熊寫的 山地書 和閻錫山臧卓的 適中求對的山西王:閻錫山回憶錄及其他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華夏出版有限公司 和新銳文創所出版 。

慈濟大學 宗教與人文研究所碩士班 林建德 博士、陳啟文 博士所指導 呂沂庭的 尼泊爾 桑塔(Santa Ratna Shakya) 頌缽療癒之探究 (2020),提出側身 其間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Santa Ratna Shaky  、頌缽、脈輪、療癒、身心平衡。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工程科學及海洋工程學研究所 郭振華所指導 張紘瑞的 利用尾隨載具的側線壓力陣列於被動式前導機器魚定位之研究 (2019),提出因為有 群游、反算理論、估測、側線系統、自主水下載具、觀測性矩陣、不確定度分析的重點而找出了 側身 其間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側身 其間,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山地書

為了解決側身 其間的問題,作者程兆熊 這樣論述:

  用三個暑假在人煙罕至、交通不便的高山地區摸索前進,時時高切低繞;突遇惡劣天候,冒雨前行、涉險渡河;親睹原住民部落的生活型態,念其經濟發展之困頓,並對原住民純樸質直之心靈深感讚許。凡此種種,在靜寂的山中之夜,調整修養體力之際,仍不忘與家人、師友分享內心感懷,一封封由山林中寄出的信函,展現了程教授得相交摯友之情、夫妻之鶼鰈情深、身為人父對子女教育的關懷與叮嚀,尤其以其文哲儒佛之學的細緻觀察、民胞物與的情懷。此書在在展現出城先生的敦厚純樸與當時的濃郁人情味。

側身 其間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這是《佛說九色鹿經》裏記載的故事。
早在1500年以前,九色鹿的故事在敦煌一 帶流傳,莫高窟257窟就保存了北魏時代描繪的 《九色鹿王本生》的壁畫﹝圖版2﹞這幅畫採用 十分獨特的構圖形式─長卷式連環畫形式。 由於故事本身是兩條線索,在畫面上按照由兩 頭向中間發展的順序,從左起依次繪出:

溺人落水。
九色鹿救起溺人。
溺人長跪謝恩。
(以下便從右起)
王后要國王為她捕九色鹿。
調達告密。
國王率人圍捕九色鹿。
烏鴉叫醒九色鹿。
九色鹿在國王面前揭露調達。
這種"話分兩頭"的構圖,使故事脈絡清楚,在空間上已 交待得明白:右側是王宮,左側是恆河與山林。 畫面中,左側的鹿都向右走,右側的人馬都向左 行,很自然的標誌出故事發展的高潮,也是畫面 的視覺中心。

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畫家著力刻畫了九 色鹿的形象。按照佛經上說,九色鹿是跪在國王 面前訴說經過的。畫家卻不完全依照佛經,著意 表現九色鹿昂然挺立,勇敢地站在國王面前,正 氣凜然。而調達則相反,他身體不敢伸直,雙腿 好像在顫抖,臉上露出畏縮虛弱的神色,活像一 個反覆小人的樣子。這些表明了畫家強烈的愛 憎感情。最有意思的是王后的形象,她側身坐在 國王旁邊,一隻手搭在國王肩上,正在請求國王 為她捕殺九色鹿,長裙下露出的光腳,好像在有 意晃動,生動地表現出王后撒嬌的神態和想得 到鹿皮的迫切心情。
紅為底色,具有深厚、沉穩的效果。人物身體的 肉色已經變黑,房屋、車馬、鹿主要用石綠、淺 黃、黑色交替染出,顯得明淨而簡練。為了求得 變化,畫家甚至把其中一匹馬染成綠色,構成了 明、暗調子的最佳搭配,富有節奏感;前面的一 排山巒,也用石綠,赭紅、白、黑等幾種顏色交錯 染出;在畫面的空隙裏;又以白色或綠色星星點 點的花草點綴其間,更加強和完善了全畫的裝 飾效果。

九色鹿故事畫繼承和發揚了漢代繪畫長卷 式佈局、平面構圖的傳統,又吸取了西域式畫法 的特點,是敦煌早期故事畫的優秀代表作。

尼泊爾 桑塔(Santa Ratna Shakya) 頌缽療癒之探究

為了解決側身 其間的問題,作者呂沂庭 這樣論述:

本研究視「頌缽」為身心平衡的途徑之一;主張不同的頌缽技能,可以引導出身、心、靈平衡與身體空間及環境優化的向度。本文即對「尼泊爾 桑塔(SantaRatna Shakya)頌缽療癒之探究」,依其 432Hz 振動效應及劶動模式不同,進行研究認識及發展實務的探討。主要論述包括:漢傳頌缽與尼泊爾頌缽之間的功能性及差異性;以及脈輪於尼泊爾頌缽中所突顯的重要性。尼泊爾頌缽對身心平衡及療癒,具有淨化、喚醒、連結的療癒作用,通過能量流,連繫內在世界;進而,使身、心、靈、魂恢復寧靜和諧。本文採用質性研究的進行方式;結合頌缽理論,及不同地實務施作技能,進行詮釋與探討。對於參與者的身心體驗,透過訪談及田野觀察工

作,蒐集研究所需資料。研究對象,為三位不同宗教信仰的靈性學習者,及研究者共四名;成員頌缽年資超過三年以上;同時邀請數位没有頌缽經驗的體驗者,分享內容,作本文的輔助說明。研究地點,為各成員之頌缽工作坊。研究策略預定為:一、時間向度:以治療時間、次數、期限的累進,了解參與者頌缽前、後不同的身、心變化。二、技能向度:以不同的經驗技能,累積與引導,強化與內在連結的層次;使用不同工具和技術組合來協助。例如:以頌缽來誘發深度放鬆狀態的技術、或以頌缽脈輪平衡、緩解壓力等作用的技術。技能的強度,除了不同缽擺放的數學結構位置之外,還需要應用特殊技術來啟動聲波流,並通過複雜的設計步驟來建立振動模式,以地、風、水、

火、空元素缽音融入人體;主要脈輪引發次要脈輪;而漸次整合。研究結果顯示:頌缽具有喚醒脈輪及身、心、靈修護及平衡;強化身靜、心靜、意靜,固守精、氣、神之本源;藉聲波流啟動內在之氣的運轉;使得脈輪河成行,喚醒精微能量流動;提升身睡意覺的入定境界。研究結論得出頌缽具有:一、喚醒脈輪、激活脈輪,釋放及進化的潛能。二、身體粗鈍能量轉化精微能量(負轉正)三、。內心智慧增長、靈性意識的覺醒。四、身、心、靈修護及平衡的功用。

適中求對的山西王:閻錫山回憶錄及其他

為了解決側身 其間的問題,作者閻錫山臧卓 這樣論述:

  中國近代史上最不能忽視的軍閥政要,名聲馳騁中外的山西豪傑!   閻錫山主政山西三十六年,其一生擁蔣也反蔣,聯共也反共,抗日也通日;   擅以切換立場來因應外在風險, 終身貫徹「適中求對」的處世哲學,人稱政壇「不倒翁」。   「予於北洋時代,曾隨節赴晉,數見其人。……我總感覺到閻氏之特立獨行,深沉不露,計劃周密,謀而後動;民國以來,自國父與蔣先生外,閻氏當首屈一指。」──《臧卓回憶錄——蔣介石、張學良與北洋軍閥》   研究山西近代史,閻錫山是一個絕對無法回避的人物,他既是國民政府在山西的封疆大吏,亦是行割據之實的亂世諸侯。自辛亥民國紀元起,經歷袁世凱時代及北洋軍閥時期,以至國民政府,洎

於大陸變色。在山西省整整在職三十六年之久,因此被稱為「山西王」或「不倒翁」。閻錫山治理山西省的時期,為當地提供了一個相對安定的發展環境,成為當時名揚四海的「模範省」。   本書分為三大部分:其一〈閻錫山早年回憶錄〉共有四篇,是閻錫山手寫,記述戎馬倥傯的前半生。其二〈閻公錫山傳略〉收錄於一九六三年的《閻伯川先生紀念集》,長達四萬餘字,對閻錫山的一生經歷有相當詳細的描繪,為文傾向褒揚而無貶抑,就客觀事實上多少有些差異。其三〈臧卓筆下的閻錫山〉為本書的精要,對名震當時的「中原大戰」有相當程度上的著墨,這是後人傳述上較為避重就輕的部分。臧卓幼時習經史,擅辭章之學。官拜國民政府的陸軍中將,參加北伐,對

當時的各路軍閥相當熟稔。雖為武人,但學識淵博、文筆粲然,晚年在書院教詩詞及國學課程,可見其文史功力。本書編排上採循序漸進的方式,先從自身筆述,中轉親近部屬側身描寫,後由文史專家總結,讓讀者全方位了解這位名震天下的「山西王」波瀾壯闊的一生。 本書特色   ★中國近代史上最不能忽視的軍閥政要,擅以切換立場來因應外在風險,名聲馳騁中外的山西王!   ★閻錫山一生擁蔣也反蔣,聯共也反共,抗日也通日, 終身貫徹「適中求對」的處世哲學。   ★本書特別收錄〈臧卓筆下的閻錫山〉,對名震當時的「中原大戰」有相當程度上的著墨,文史專家蔡登山專文導讀。   作者簡介 閻錫山(1883-1960)   

字百川、伯川,漢族,山西省五臺縣人,清末舉人,中華民國北洋政府將軍府同武上將軍,中華民國國軍(及其前身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北洋軍閥晉系領袖,曾任行政院院長、國防部部長及總統府資政等職務,並於民國三十八-三十九年期間短暫接替時任代總統李宗仁職務,是中華民國行憲至今唯一一位代理總統職權、形同國家最高領導者的行政院長。他所管轄之山西省經歷多場軍閥內戰、抗日戰爭及國共內戰依然屹立不倒,直至一九四九年四月太原戰役結束後被共軍佔領為止,一共歷經三十八年,是眾多軍閥中紀錄最長者。 臧卓(1890-1975)   江蘇鹽城人。幼時習經史,擅辭章之學。民國十三年,官拜陸軍部少將機要科長。民國十六年,任

職武漢衛戌司令部。北伐期間,他先後在陳銘樞的第十一軍和唐生智的第八軍任參謀長。臧卓與汪精衛私交甚篤,民國二十九年汪偽南京政府成立,臧卓先後任軍事委員會委員,軍委會第一、二廳廳長,點編華中和平軍四十餘萬,最後調任蘇北行營主任,統轄兩個集團軍,計十三個師。後因汪偽政權內鬨,被以「清鄉剿共不力」之名解職。抗戰勝利後,臧卓潛居香港,以教書為生。一九七五年春,病逝於香港。   編者簡介 蔡登山   文史作家,曾製作及編劇《作家身影》紀錄片,完成魯迅、周作人、郁達夫、徐志摩、朱自清、老舍、冰心、沈從文、巴金、曹禺、蕭乾、張愛玲諸人之傳記影像,開探索作家心靈風氣之先。著有:《人間四月天》、《傳奇未完─

─張愛玲》、《色戒愛玲》、《魯迅愛過的人》、《何處尋你──胡適的戀人及友人》、《梅蘭芳與孟小冬》、《民國的身影》、《讀人閱史──從晚清到民國》、《叛國者與「親日」文人》、《楊翠喜‧聲色晚清》、《多少樓臺煙雨中:近代史料拾遺》、《多少往事堪重數:百年歷史餘溫(1890-1990)》等十數本著作。   【導讀】閻錫山和他的回憶錄/蔡登山 【閻錫山早年回憶錄】 我幼年的時代背景與獻身革命的經過 掌握山西武力與太原起義前後 二次革命的波折與民初山西的境遇 袁世凱稱帝過程中我的處境與觀感 【閻公錫山傳略】 【臧卓筆下的閻錫山】 蔣介石與閻錫山之離合 閻錫山軼事之一:光復山西與「

燕晉聯軍」秘話 閻錫山軼事之二:最受中山推重、善與軍閥周旋 閻錫山軼事之三:是軍人思想家、有許多新辦法 閻錫山軼事之四:抗日防共雙管下、太原克難一場空 閻錫山軼事之五:勝利甫告接收、和談繼以戡亂 閻錫山軼事之六:閻錫山與太原五百完人紀念碑 閻錫山軼事之七:三遷內閣,終老台灣! 閻錫山軼事之八:憶中原大戰、作蓋棺之論!   導讀 閻錫山和他的回憶錄 蔡登山      在風雲變幻的民國史中,閻錫山絕對是相當值得研究的人物。而研究山西近代史,閻錫山更是一個絕對無法回避的人物,他既是國民政府在山西的封疆大吏,同時又是行割據之實的亂世諸侯,自辛亥民國紀元起,中歷袁世凱時代及北洋軍閥時期,以至國

民政府,洎於大陸變色;中間閻錫山僅離開山西數閱月,前後整整在職三十六年之久。因此被稱為「山西王」或「不倒翁」,誠可當之無愧。但閻錫山的割據統治,客觀上也為山西提供了一個相對安定的發展環境,使山西成為當時的「模範省」。   閻錫山主政山西,其一生擁蔣也反蔣,聯共也反共,抗日也通日。曾是國民政府的陸軍中將的臧卓在談到蔣閻兩人,曾指出兩人有其先天之癥結:「蔣視閻為軍閥、為不革命,而自以正統之革命領袖睥睨一切;閻視蔣為不公、為自私、為有畛域之見,而欲翦除群雄。」另外還有其後天之癥結:「則閻之輕取平津,坐鎮北疆,尾大不掉,形同割據;而編遣、餉糈、國稅、省稅諸問題,糾結難解;直至馮玉祥託庇於太原,出走於

潼關,燎原之火,乃不可收拾!吾人自不能歸之『運數使然』,寧抑『人謀之不臧』耶!」   閻錫山(一八八三-一九六○),字百川、伯川,山西省五臺縣人。一九○四年被清政府選送日本學習陸軍。他先後在東京振武學校、弘前步兵第三十一聯隊和東京日本士官學校學習了五年。其間結識孫中山而加入中國同盟會。一九○九年從日本畢業返國,初任山西陸軍小學教員,不久又應清廷朝考,得中舉人。回晉後,任山西陸軍第二標教官,翌年任第二標標統。一九一一年武昌起義,閻錫山當上了山西大都督。   一九二六年國民革命軍北伐起,十二月,閻錫山請求加入國民革命軍。次年一月,蔣介石提請任命閻錫山為國民革命軍北路總司令。六月,閻錫山通電擁護

三民主義,除五色旗,改懸青天白日紅旗,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第三集團軍司令,對張作霖作戰。一九二八年四月,蔣介石聯合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組成四個集團軍,舉行「二次北伐」,擊敗奉系軍閥。至年底「東北易幟」,實現統一。   一九二九年六月,蔣介石致電閻錫山,委任閻為北路軍總司令,要求閻幫助他進攻西北軍,迫使馮玉祥出洋。閻錫山在蔣馮衝突中,既想擁蔣壓馮、又想聯馮抗蔣。因而,閻錫山對蔣介石的電諭討價還價。他主張和平解決糾紛,並放出話來說他要和馮玉祥一起下野出洋。蔣介石於是委任閻錫山為全國海陸空軍副總司令,使閻處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   一九三○年四月,閻錫山與馮玉祥、李宗仁等軍事首領和汪精衛

、陳公博等改組派聯合發動反蔣運動。蔣、閻、馮陳兵百萬在中原展開規模空前的大混戰。史稱「中原大戰」。在發動軍事倒蔣的同時,反蔣派在北平成立了「中國國民黨部擴大會議」,決定另組「國民政府」,閻任「國民政府」主席。但後不久,倒蔣軍事失敗,「擴大會議」曇花一現便告結束。閻錫山在作了不到一個月的主席後,悄然離去,避往大連。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爆發,蔣介石為了抗日和昔日反對勢力和解。十二月,在國民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閻錫山的中央執行委員被恢復。次年二月二十日被任命為太原綏靖主任。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張學良聯合楊虎城發動兵諫,囚禁蔣介石。這就是震驚全國的西安事變。閻錫山雖然與蔣介石有過深刻的

矛盾,但卻堅決站在國民黨主和派一邊,力促和平解決西安事變。   抗日戰爭爆發後,閻錫山被任命為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軍曾積極抗日,在同日軍的激烈作戰中。閻錫山損失慘重,實力大減。為了重振隊伍,鞏固實力,閻錫山於一九四○年四月將第二戰區司令部遷往山西隰縣南村坡。閻錫山在這裡一住便是五年,直到抗日戰爭結束。   抗日戰爭勝利不久,國共全面內戰爆發。閻錫山的部隊率先和中共解放軍多次交鋒,敗多勝少。時不過三年,閻錫山在山西的統治已岌岌可危。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中共解放軍對太原發動總攻擊。在太原城內的梁化之、王靖國、孫楚等人仍率殘部三萬餘人拒絕投降。據統計,當時因此自殺者為五十人上下。閻錫山以此為基

礎,對外稱有以梁化之為首的「太原五百完人」殉城。後來閻錫山到了臺灣後,通過行政院撥款在臺北圓山建「招魂塚」,閻錫山還題了碑文和祭文。   一九四九年六月三日閻錫山擔任了國民政府的行政院長,以朱家驊為副院長,其餘國防部、財政部等部門都未曾變動,還是蔣介石的原班人馬。同年十二月八日,閻錫山飛往臺灣。次年三月,蔣介石在臺灣再次出任總統。陳誠繼任行政院長。閻錫山從此逐漸退出政治舞臺,其職位是總統府資政和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一九六○年五月二十三日閻錫山病逝於臺北寓所,享年七十七歲。      閻錫山在清王朝末期、辛亥革命、北洋軍閥、國民政府及國民黨退據臺灣的最初十年等幾個時期,總是扮演著一個引人注目的

角色,功過自有評說。筆者也試圖整理有關他的傳記資料,名為《適中求對的山西王:閻錫山回憶錄及其他》。本書可分為三大部分:其一是〈閻錫山早年回憶錄〉,其二是〈閻公錫山傳略〉,其三是〈臧卓筆下的閻錫山〉。其中〈閻錫山早年回憶錄〉是閻錫山手寫的,共有四篇,分別是〈我幼年的時代背景與獻身革命的經過〉、〈掌握山西武力與太原起義前後〉、〈二次革命的波折與民初山西的境遇〉、〈袁世凱稱帝過程中我的處境與觀感〉。我記得當年是在香港的《春秋》雜誌刊登,名為《閻錫山手寫回憶錄》,被當做相當重要的文獻資料。至於〈閻公錫山傳略〉未著撰者,收錄在《閻伯川先生紀念集》,一九六三年五月由閻伯川先生編輯委員會編印,亦曾附刊於一九

六八年十月傳記文學出版的《閻錫山早年回憶錄》中。此文雖長達四萬餘字,對閻錫山的一生有相當詳細的描繪,但由於是出自紀念集的編輯委員會,呈現的只是褒揚而無任何貶抑,就客觀事實上會有差異的,也因此我特別找到臧卓所寫的多篇文章合為本書的第三部分〈臧卓筆下的閻錫山〉。臧卓當年是親歷北洋軍閥的這一些戰役的,他的筆下自有其褒貶的,這就構成本書的重要內容。   而由於臧卓大多數人對其相當陌生,因此有必要在此做一簡單的介紹:臧卓(一八九○-一九七五),字勺波,筆名一勺,江蘇鹽城人。父親是個窮秀才,屢試不第,只得在邑中設館教書。臧卓幼時習經史,擅辭章之學。清光緒二十六年(一九○○年),他十一歲時在私塾讀書,旨在

博取科名,適科舉廢止,稍長到南京考入陸軍,先後在陸軍小學、陸軍中學共五年。辛亥那年他正屆陸軍中學畢業,參加武昌起義,南北統一後,他在北京參謀本部當第五局(管戰史)科員,但不久辭職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繼續讀書,深受校長蔣百里賞識。一九一四年上學期,在保定軍校畢業後,分發到江蘇馮國璋那裡做見習軍官候補排長,六個月期滿後,又回到北京。後到北京高等師範(即後來的師範大學,在北京琉璃廠廠甸)當地理教員,講地球投影及中國兵要地理。一九二四年,臧卓調任陸軍部少將機要科長,後受南方革命影響和軍校同學之招,悄然南下,參加國民革命軍。一九二七年,任職武漢衛戍司令部。北伐期間,他先後在陳銘樞的第十一軍和唐生智的第八軍

任參謀長。一九三○年,唐生智組織「護黨救國軍」進行第二次武裝反蔣失敗後,臧卓隱寓於上海,時常在《新聞日報》上發表對時局的主張,蔣介石閱後頗有讚賞,特地召見,意在籠絡。蔣介石問其是否與唐生智脫離關係,臧卓答以「關係脫離,感情還在」,為蔣介石所忌,未予重用。其間,臧卓就個人戎馬生涯作了筆憶,著成《萬裡征驂錄》,「辭含珠璣,時譽甚隆」。後來唐生智就任陸軍訓練總監,臧卓應唐生智之招,就任中將訓練所長。一九三七年「八一三」事變後,國民政府西遷,唐生智留守南京,臧卓在城防設施方面多所建言,並為唐生智所倚重。南京失守後,臧卓隨軍退至武漢。不久,臧卓悄然折回上海。臧卓與汪精衛私交甚篤,一九四○年汪偽南京政府成

立,臧卓亦落水當了漢奸,先後任軍事委員會委員,軍委會第二廳、第一廳廳長、點編委員會主任委員,點編華中和平軍四十餘萬,最後調任蘇北行營主任,統轄兩個集團軍,計十三個師,號稱十萬人之眾(實際七萬餘人),清剿盤據蘇北之新四軍。後因汪偽政權內鬨,被以「清鄉剿共不力」之名解職。抗戰勝利後,臧卓潛居香港,以教書為生,開始以私家教讀為主,學生之中,分為研究與補習兩種。後於一九五八年入聯合書院,講授「詩學通論」,後又教「斷代史」、「專書選讀」、「駢文選讀」,也擔任過「詩詞選」、「左傳」、「荀子」、「莊子」、「老子」等課,從聯合書院到後來改組為聯大,前後擔任教職有十四年之久。在光夏書院教書則前後兩年,因後來學校

關門而作罷。在遠東書院則勉強教了一個月。臧卓幼時習經史,擅辭章之學。雖為武人,但學識淵博,晚年能在書院教詩詞及國學課程,可見其文史功力,至於文筆粲然更為其餘事。   臧卓所著《我在蔣介石與汪精衛身邊的日子》這本回憶錄就是一九七○年一月起在香港《春秋》雜誌連載,原名《蔣汪與我》,但並未結集成書,這是他晚年的回憶錄,刊登時就一紙風行。作者是國民政府的陸軍中將,參加北伐,對當時的各路軍閥都相當熟稔。曾以「射陵外史」寫有〈北洋成敗縱橫談〉數萬字長文,鞭辟入裡,允為公論,讀者稱頌。   臧卓說到他曾數次見過閻錫山,並對他有其深刻的論斷:「予於北洋時代,曾隨節赴晉,數見其人。迨民十八、九之交,又以一介

之使,三至太原,一蒞平原,有所親炙。又與其幕賓及部屬如趙戴文、趙丕廉、楊愛源、周岱、李服膺、傅作義、王靖國、李生達……等頻有往來。我總感覺到閻氏之特立獨行,深沉不露,計劃周密,謀而後動;民國以來,自國父與蔣先生外,閻氏當首屈一指。餘如北之段、張、曹、吳;南之馮、唐、陳、李,自鄶以下無稽焉。」於是他久就想寫閻錫山的傳記,但苦無具體資料。後來他根據賈景德先生所跋的〈閻故資政錫山事略〉全文及他在北方十餘年見聞所及綜合而成,這些文章發表在早期香港《春秋》雜誌上,臺灣的讀者或研究者甚少關注,四年前整理《臧卓回憶錄——蔣介石、張學良與北洋軍閥》一書才收錄這些文章。其中〈閻錫山軼事之八:憶中原大戰、作蓋棺之

論!〉是非常重要的文章,他說許多談閻錫山的人,尤其是他的故舊多對「中原大戰」避而不談,隱諱其詞。臧卓認為閻錫山:「他是一位研究六韜深謀遠慮想統制中國的人。他又恐群雄跋扈,不為己用,讓他們先後反叛,一面削弱中央勢力,一面叫他們一個一個通倒下來,然後聽其驅策,使天下英雄入我彀中,這正是晉文公所謂:『莫予毒也已』。」於是他利用汪精衛以取黨,利用馮玉祥以作戰,利用桂以牽制湘贛,利用下台軍閥孫傳芳、吳佩孚、齊燮元等以安餘孽,以壯聲威;至是乃成反中央之「集大成」,宜其以為必勝也。   【閻公錫山傳略】 攻太原外圍,公為防其各個擊破,以全部兵力集守太原,建立「載鬥城」的體制,規定戰鬥城十二行動綱

領以為集中太原後的奮鬥目標,主要在徹底實行生活生產戰鬥合一,人人直接間接參戰,一切人的勞作為了戰鬥,以建立戰鬥城。在整體工作之下,貫徹四大平等,做到政治軍事化,生活戰鬥化,勞作生產化,健全開展的種能與說服感化的團力,收復全省,完成兵農合一的政治。並根據此奮鬥目標,訂定《戰鬥城十二行動綱領》如左: 一、戰鬥城以太原區的要塞圈為起點,其範圍內所有男女成員、均須編組起來,直接間接向戰鬥目標努力。建立起地利上的工事堅固陣地,與人的堅強意志的團力,尤須提高旺盛的自學精神,嚴密的管理政治生活行為,徹底實行鐵的紀律,使戰鬥城成為嚴肅的民眾進步學校,保證戰鬥城圓滿完成。 二、戰鬥城的成員要養成親愛互助,忠貞團

結,上下一致的整體團力,並以進步的戰鬥作風,保證不懦、不懶、不偷及永久不變節的本質。 三、徹底劃清國家與國家的敵人,堅決的剷除國家的敵人,使戰鬥城的範圍內,皆為國家的成員,沒有一個兩面的人,建立起與國家的敵人不並立的精神。 四、實行精兵政策,確實的選官練兵,加強殺敵術能,緊密軍中政治空氣,提高殺敵企圖,一切為了前線,一切支援部隊,作到守必固,攻必克。 五、實施兵農政治,組成生活生產戰鬥合一的戰鬥體制,緊密社會政治空氣,選訓種能幹部,發揮說服感化的種能政效。壯大開展力量,向下看組訓民眾,向外看解救匪區人民痛苦。 六、戰鬥城範圍內的成員,無一人不勞作,且無論是精神勞作,身體勞作,均須每人每日服二小

時(或每週一日)的建設勞動,實現以企圖支配身體,以物質表現力量。 七、戰鬥城內實行歷史上的戰時經濟,在只求共生,不謀私蓄的生活原則下,以勞動結果的生活剩餘,增大了再生產的資本。 八、在戰鬥城範圍內,盡量施行建設工作,購製機器加大工業製造,擴大永利,實行機器耕作,改良種子,開墾荒地,並本行政院頒佈設置合作農場辦法,建立合作農場,實行集體生產,增進生產效率。 九、實行人物管制,凡有害戰鬥城的人物往來,絕對管制,無益於戰鬥城的人物往來,相當管制。

利用尾隨載具的側線壓力陣列於被動式前導機器魚定位之研究

為了解決側身 其間的問題,作者張紘瑞 這樣論述:

本論文利用水下載具側身的壓力計陣列以量測機器魚尾鰭振動所造成的流體壓力變化,來估測前行機器魚的位置。根據勢流理論建立出前導者(機器魚)之尾鰭振動壓力場受尾隨者(水下載具)影響下的壓力場數學模式。首先藉由非線性觀測矩陣計算前導者和尾隨者在不同相對位置下的觀測度,並根據所建立之壓力場模式估測前導者的所在位置,並討論其不確定性。定位方法與其誤差分析之數值模擬結果顯示前導者縱向與橫向的定位誤差大小隨著與尾隨者間的相對位置而改變,且當前導者在尾隨者前方扇形區域內有較小的定位誤差,此結果與觀測度所預測之結果相符;水槽試驗亦獲得類似的結果。自然界的魚群編隊型態亦可見尾隨者在後方的群游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