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光宿舍位置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台灣文化研究所 戴寶村所指導 蕭安惠的 西螺地方歷史意象之形塑 (2018),提出僑光宿舍位置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西螺、歷史意象、市街復興、地方節慶。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僑光宿舍位置,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西螺地方歷史意象之形塑

為了解決僑光宿舍位置的問題,作者蕭安惠 這樣論述:

西螺地區從清朝漢人移墾以來,因地理位置介於濁水溪下游沖積平原,極適合農業發展,因此也成為臺灣水陸貨運交流的重鎮之一,除了豐富的物產及農產加工食品外,也有著深厚的地方歷史背景及人文意象。在西螺有需多商家林立,老街延平路上十分繁榮,有戲院、市場、旅店、茶行、藥舖、鐘錶行等,皆可看出當代之繁榮。以人文意象來看,從清代以來,有許多物產像是西螺米、西螺醬油等從西螺出產的產品,人氣不減延續至今,因交通所需而在日治時期所建的西螺大橋,亦成為西螺代表符號之一,成為在地的意象。自經濟全球化之後,臺灣地方傳統文化及產業結構面臨衝擊,使得地方的「獨特性」、「特殊性」等特色遭受危機,而危機感讓地方諸多民眾覺醒,再次

建構出地方特色與文化認同。自1990年代起,臺灣文化政策開始重視「本土化」,針對地方特色產業、生態、觀光、節慶等,提高培育人才與創造當地的就業機會,進而推動創造可永續經營的經濟循環。有特殊人文意象價值的西螺,從西螺老街的修復、東市場的再運用、每年舉辦的大橋文化節以及每月舉辦的藝文活動,並結合西螺福興宮的媽祖繞境所聚集的人群,形成文化市集,吸引當地及外地居民來遊玩,讓地方更活絡,皆是發展在地特色很好的例子。本文針對西螺自然地理、農特產品、市街復興與地方節慶經營為探討基礎,了解地方在公部門與私部門間的合作機制下,如何透過西螺市街活化與保存諸多文化資產來擬聚地方意識,運用探討西螺地方特色、農特產品、

地方民間信仰、傳統節慶與地方舉辦的文化活動等所代表之意義,整理出在地文化之發展與相關困境。希冀透過闡述人們參與市街空間、節慶文化等活動,體驗在地文創與社區營造的成果,不單只為休閒娛樂,更經由這些活動去認同在地,認同歷史,能讓西螺的意象被形塑,使民眾對西螺產生歷史意象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