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電轉換效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光電轉換效率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永勝等寫的 有機小分子太陽能電池材料與器件 和(德)安德烈斯·G.穆尼奧斯的 光電化學太陽能轉換系統:分子與電子層面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有機太陽能電池的優勢與發展-工程技術也說明:研究團隊為極致的提升光電轉換效率,開發串聯電池所需的界面結構以提高光子的吸收效率和減少熱損失。結合非富勒烯電子受體優勢以及團隊開發的新穎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科學 和機械工業所出版 。

華梵大學 電子工程學系碩士班 陳淮義所指導 呂峻宏的 適用於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之氧化鋅摻雜碳化鈦工作電極與二硫化鉭摻雜石墨烯對電極之特性研究 (2021),提出光電轉換效率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二氧化鈦、氧化鋅、碳化鈦、工作電極、二硫化鉭、石墨稀、對電極。

而第二篇論文明志科技大學 材料工程系碩士班 黃宗鈺、黃裕清所指導 張銀烜的 應用超材料完美吸收體整合太陽能電池 (2021),提出因為有 超材料完美吸收體、阻抗匹配理論、室內弱光電池、光電轉換效率的重點而找出了 光電轉換效率的解答。

最後網站太陽能轉換效率公式 - JDWK則補充:而當中通常以單晶硅的轉換效率較高及較貴。(ii)在選購太陽能光伏板時, 而太陽能電池是人類次世代新能源開發目標之一,2018 年新增裝置量已突破100GW,光電轉換效率的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光電轉換效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有機小分子太陽能電池材料與器件

為了解決光電轉換效率的問題,作者陳永勝等 這樣論述:

有機太陽能電池具有成本低、可大面積印刷和柔性等優點,是近年來新能源研究領域最熱門的研究方向之一。活性層材料是有機太陽能電池研究的基礎和關鍵。本書從寡聚物及小分子活性層材料出發,介紹可溶液處理的寡聚物及小分子太陽能電池領域的進展,從專業角度、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全面系統地對寡聚物及小分子太陽能電池的重要和成果進行歸納和總結。內容包括:可溶液處理寡聚物及小分子給體材料和受體材料,器件構築與優。 序言前言第1章 有機小分子太陽能電池簡介 11.1 有機小分子太陽能電池的發展歷程 21.2 有機太陽能電池的光電轉換原理 61.2.1 光電轉換的基本過程 61.2.2 J-V特性及性能

參數 71.3 本章小結 9參考文獻 9第2章 可溶液處理小分子給體材料 122.1 A-D-A結構的小分子給體材料 122.1.1 寡聚噻吩類A-D-A小分子給體材料 132.1.2 基於苯並二噻吩的A-D-A小分子給體材料 232.1.3 基於二噻吩並噻咯(DTS)的A-D-A小分子給體材料 372.1.4 二噻吩並吡咯及其類似單元 392.1.5 基於卟啉單元的A-D-A小分子給體材料 422.1.6 其他代表性A-D-A小分子給體材料 462.2 D1-A-D2-A-D1結構的小分子給體材料 482.2.1 基於二噻吩並噻咯的D1-A-D2-A-D1小分子給體材料 482.2.2 基於

IDT/IDTT的D1-A-D2-A-D1小分子給體材料 532.2.3 基於BDT的D1-A-D2-A-D1小分子給體材料 602.3 其他代表性小分子給體材料 642.4 本章小結 68參考文獻 69第3章 小分子受體材料 773.1 基於富勒烯的小分子受體材料 773.2 基於苝二酰亞胺的小分子光伏受體材料 783.3 基於二噻吩吡咯並吡咯二酮的小分子光伏受體材料 873.4 基於羅丹寧端基的小分子受體材料 913.5 基於茚滿二酮端基的小分子受體材料 943.6 本章小結 104參考文獻 105第4章 有機小分子太陽能電池器件的構築與優化 1094.1 器件結構的優化 1094.1.1

正向結構器件 1094.1.2 反轉結構器件 1104.1.3 疊層器件 1164.2 活性層形貌的調控 1244.2.1 活性層形貌的理想特征 1244.2.2 活性層形貌的表征方法 1244.2.3 活性層形貌的調控方法 1274.3 界面修飾 1424.4 其他優化方法 1474.5 本章小結 153參考文獻 153第5章 有機小分子太陽能電池中電荷輸運研究方法簡介 1585.1 電荷輸運研究手段的介紹 1585.1.1 線性增壓載流子瞬態法 1605.1.2 時間飛行法 1615.1.3 有機場效應晶體管法 1615.2 經典有機小分子太陽能電池中的電荷輸運研究 1625.3 高效有

機小分子太陽能電池中分子結構對電荷輸運的影響機制 1695.4 本章小結 172參考文獻 173第6章 光動力學研究——激子產生、解離和電荷傳輸 1756.1 有機太陽能電池中的激發態過程概述 1766.2 有機太陽能電池中的復合過程 1786.3 有機太陽能電池中的激發態動力學過程 1796.3.1 fs~ns動力學過程 1796.3.2 ns~μs動力學過程 1886.4 活性層形貌、激發態動力學與器件性能之間的關系 1966.5 本章小結 201參考文獻 201第7章 有機太陽能電池的穩定性 2047.1 有機太陽能電池穩定性研究方法 2047.2 影響有機太陽能電池穩定性因素 2077

.2.1 影響器件穩定性的內部因素 2087.2.2 影響器件穩定性的外部因素 2097.3 提高有機太陽能電池穩定性的方法 2117.3.1 反向器件結構 2117.3.2 電池封裝 2127.3.3 活性材料優化選擇與形貌控制 2127.4 有機小分子太陽能電池壽命研究 2137.5 本章小結 219參考文獻 219第8章 展望 2228.1 新型活性層材料的設計與優化——進一步提高光電轉換效率的基礎 2228.2 光伏器件的制備優化——進一步提高光電轉換效率的手段 2248.3 從實驗室走向實際應用——有機太陽能電池的大面積制備 226參考文獻 228

光電轉換效率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PNNPTS )
PNN Justin.tv頻道 ( http://zh-tw.justin.tv/pnnpts )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太陽光這個取之不竭,乾淨又安全的能源,讓很多人對它的未來,充滿著美好的想像。不過,在成為主要能源之前,還有幾個問題要克服。

以效能最高的單晶矽太陽電池來說,發電轉換效率平均在15%左右,遠低於傳統核能電廠的30%,以及火力發電廠的37%。

誰能掌握到提升效能的關鍵技術,就能開闢這個產業的新藍海。

薄膜太陽電池被認為是太陽能產業的下一個明日之星。未來的應用也將更為廣泛。

連水養建議,台灣應該在前端的研發,投入大量的經費,掌握關鍵技術和設備,才有可能在這個產業裡頭發光發熱。 "

適用於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之氧化鋅摻雜碳化鈦工作電極與二硫化鉭摻雜石墨烯對電極之特性研究

為了解決光電轉換效率的問題,作者呂峻宏 這樣論述:

在工業科技發展的同時,自然環境中的天然資源也不斷地被消耗,這使得再生能源中的太陽能源,在未來的需求上,變得愈加重要,也因此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dye sensitized solar cells, DSSC)的進展日益受到重視。是以,本研究進行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的相關議題研究。本研究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一、將不同重量百分比之TiC摻雜於ZnO而成的TiC/ZnO複合物作為DSSC的工作電極,並研究不同TiC摻雜比例對於ZnO基底之DSSC (ZnO-based DSSC)的光電特性影響,結果發現當TiC/ZnO複合物內TiC的摻雜為3 wt %時,其最佳光電轉換效率為1.54%。二、將不同重量

百分比之石墨烯(graphene, GP)摻雜於TaS2而成的GP/TaS2複合物作為DSSC的對電極,並研究不同石墨烯摻雜比例之GP/TaS2 對電極對於TiO2基底之DSSC (TiO2-based DSSC)的特性影響,且與傳統使用白金(Pt)當對電極之DSSC作比較,結果發現當GP/TaS2複合物中石墨烯摻雜量為1 wt %時,其最佳光電轉換效率為4.83%。

光電化學太陽能轉換系統:分子與電子層面

為了解決光電轉換效率的問題,作者(德)安德烈斯·G.穆尼奧斯 這樣論述:

在化石燃料日趨減少的情況下,太陽能作為一種新興的可再生能源,已成為人類使用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不斷得到發展,然而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仍然是制約電池發展的一個主要因素。為了達到調控和提高太陽電池效率,使其完全替代傳統的能源,對光電轉換基本原理、界面效應、模型系統構建等進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書涉及太陽光轉化為化學產品的分子和電子變化過程新見解,從歷史概述和近期的一項關於半導體電化學和光學技術發展的調查着手,對轉換電池科學做了全面的介紹,回顧當前的問題和潛在的方向,並涵蓋范圍廣泛的從有機到無機電池材料。 譯者序原書序作者簡介第1章 光致能量轉換理論與系統1.1光致燃料電池產生的

基本概況1.2能量轉換系統的發展1.3先進的太陽光能量轉換概念1.4無機概念1.5能量和電子轉移過程參考文獻第2章 以半導體—氧化物—金屬為電解質接觸的納米系統2.1電化學相形成基本法則2.2實驗技術和實驗設計2.3選擇系統的電沉積2.3.1電鍍金屬銦2.3.2在硅上電沉積鈷2.3.3在硅表面貴金屬的電結晶2.3.4氧化鈮上電沉積2.4陽極氧化生長:機制、方法和性能參考文獻第3章 納米維度電解液—金屬—氧化物—半導體接觸物理性質3.1納米維度肖特基接觸的電子轉移3.2復雜系統分析:EMOS界面參考文獻第4章 納米尺寸的EMOS接觸電催化4.1金屬—電解質界面的基礎知識4.2金屬—電解質界面的電

子轉移:源自Butler—Volmer的量子力學概念4.3特定體系的反應機制:氫的產生和二氧化碳的減少4.4開發新的電化學催化劑:未來的發展方向參考文獻第5章 EMOS接觸的電子學和化學5.1方法:電化學技術與表面敏感光譜學相結合5.2產生於Si界面電化學的化學和電子性質5.3納米尺寸的EMOS連接中界面電位的調節參考文獻第6章 光學效應的研究現狀和未來的發展方向參考文獻

應用超材料完美吸收體整合太陽能電池

為了解決光電轉換效率的問題,作者張銀烜 這樣論述:

在此研究中,我們預計整合一個室內弱光電池與超材料完美吸收體來促進整合元件的能量轉換效率。在模擬中,我們先將原先太陽能電池中包括電子傳輸層、主動吸光層和電洞傳輸層視為超材料完美吸收體中兩層金屬間的介電層;而在完美吸收體中所需要的上下金屬層亦可以作為太陽能電池中的上下金屬電極。在這樣的設計中,連續的金屬層可以阻擋穿透光,使得元件穿透為零。另一方面,具有圖形的金屬本身提供電響應。而具有圖形金屬亦會與底部連續金屬耦合形成反平行電流,進而提供磁響應。如此一來,整合元件的阻抗可以與自由空間阻抗匹配,使得元件的反射為零。簡單來說,整合元件在共振頻率下可以達到近乎完美吸收。緊接著,我們將利用電子束微影製程、

電子槍蒸鍍製程以及旋轉塗佈製程來製備試片,並利用自製光路系統量測整合元件以及作為對照組以銦錫氧化物為主室內弱光電池的吸收值。整合元件和銦錫氧化物為主室內弱光電池的總吸收值以及吸收積分值分別為3.42/276和3.45/281。其中兩個元件的總吸收值以及吸收積分值差異只有0.87%和1.78%。因此,我們相信兩個元件的光學特性極為接近。而在光學吸收差異較小的情況下,我們提出的整合元件擁有了包括較小的理論片電阻值(0.51 Ω⁄□),且因為使用金屬所以擁有較高的可撓曲性以及較便宜的金屬成本(相對銦而言)。綜合以上特點,我們相信我們所提出的超材料完美吸收體可以作為未來室內弱光電池中透明導電電極的候選

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