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洗油杯小北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免洗油杯小北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NAGAYAMAHISAO寫的 日本和食考:連日本人都大驚奇的和食百科 和思小妞的 焦慮也沒關係!:與焦慮和平共存的生活法則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商周出版 和方舟文化所出版 。

國立中山大學 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研究所 陸曉筠所指導 呂冠慧的 大學生減塑行為之探討─以國立中山大學學生為例 (2018),提出免洗油杯小北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海洋廢棄物、源頭減量、大學生、減塑行為、一次性產品。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幼兒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駱明潔所指導 張如蘋的 食品安全教育介入對幼兒食品安全認知與行為的影響 (2014),提出因為有 中大班幼兒、食品安全教育介入、安全與健康的飲食、盛裝容器、食品安全標誌的重點而找出了 免洗油杯小北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免洗油杯小北,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日本和食考:連日本人都大驚奇的和食百科

為了解決免洗油杯小北的問題,作者NAGAYAMAHISAO 這樣論述:

這樣品嘗和食更具風格,也更有味道! 一部日本料理愛好者不容錯過的「和食之國常識百科」! 舌尖上的和食精髓,你知多少?   ‧日本米食就是好吃!想「再添一碗飯」,怎麼做才不失禮? ‧壽司到底該用筷子夾或伸手直接拿取,哪種吃法較講究? ‧吃蕎麥麵時,吸食麵條發出聲音是「麵騷擾」?還是……   本書細心考究、收錄的和食典故與傳承精神, 顛覆了多數人自認已懂的日本飲食文化觀! ----------------------------------------------------------- ★日本料理愛好者必知的「和食之國常識百科」 ★上班族、商業菁英必備的「飲食文化素養」 ★豐富社交談資必讀

的「和食餐桌禮儀指南」   【各界好評推薦】 茂呂美耶│日本文化歷史作家 胡川安│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 徐銘志│飲食旅遊作家 黃世銓│清酒大丈夫專欄作家 萬岳乘│潮人物雜誌社長 曹家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日文教師 蕭秀琴│作家 螺螄拜恩│暢銷書人氣作家     和食在二○一三年正式納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日本料理與全球頂尖美食並列, 全世界流行吃和食, 關於和食的核心精髓,你知多少呢?   ◇在居酒屋沒點卻端上桌的餐前小菜,需要付費嗎? ◇日本獨有的「吹干」法,如何煮出讓人一碗接一碗的美味米飯? ◇想嚐英式燉牛肉,卻意外創造日式「媽媽的味道」,其誕生祕辛? ◇一個是藥物,一個

是點心,為何有著相同的「外郎」名稱? ◇專為戒菸的紳士淑女特製的成人零食是什麼?   本書作者長年關注研究日本古代到明治時代飲食, 書中精心探考、彙整各式日本飲食文化典故, 並解說許多連日本人都回答不出來的疑惑, 還有各類和食料理知識,兼具知識性與實用性。 不但是日本文化與料理愛好者不容錯過的「和食之國常識百科」, 更可做為商務洽談及社交時,適時帶動氣氛的談資。 從和食了解日本的風土民情,從探究料理的原點一窺時代的歷史面貌。 從此品嘗日本料理,更具風格,也更有味道!     【名家口碑場推薦】 《日本和食考》從不同的面相,由禮儀文化、烹煮方式、自然環境、養生功效、最後尋找到日本料理的根。本書每

篇都短小精闢,很適合在閒暇時間閱讀,讀完了不僅增加知識,還可以在餐桌上成為聊天的好題材。                                     胡川安│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   我喜歡和食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幾大理由……從這些角度出發,再對照而讀,便能更全面的理解和食文化的脈絡。                                     徐銘志│飲食旅遊作家   這幾年因公務或私人出訪,常常往返日本和台灣,但如何正確的在外吃喝而不失禮或更了解異國的飲食文化,常常是自己頭大的問題。 在本書中,小從食物的起源、吃法,大到飲食文化典故,都鉅細靡遺的陳述,讓人能

深入的了解和食精髓,進而對日本的飲食文化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在滿足口腹之欲的同時也可和日本文化相互呼應,讓吃不再只是吃而已。                                       黃世銓│清酒大丈夫專欄作家   這本書開拓了我一個全新的知識領域……但是奇怪的是,我說的「全新的知識」可不是什麼罕見、跟生活毫不相關的學科領域,而是吃日本料理這件在台灣幾乎接近「直率」的街頭餐食,竟可以給它個九彎十八拐的曲折故事,雖然貌似工具書,但讓我近乎閱讀偵探小說地,一步步想解開謎底。                                     萬岳乘│潮人物雜誌社長   在現今無

國界的世界中,要能品嘗和食,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但要能清楚瞭解和食的深層魅力,卻又不是那麼輕易地能夠達成。 透過本書指引日式料理的奧妙之處,讓人明白料理背後的由來典故及當時社會文化的實況。讀完本書,不僅靈活你的五感,更將彷彿置身於食界文化遺產的薰陶之中。                                     曹家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日文教師   本書以簡潔清晰的方式,讓對和食有興趣的讀者很快的進入了日本人的飲食世界,對熟悉並熱愛日本料理的人解惑和提醒,像是生魚片要從淡色的魚貝類吃到深紅色鮪魚,原來可以在擺盤的位置中發現這個道理,是一本很好的和食專書。             

                        蕭秀琴│作家   填飽肚子,也要餵足腦袋,讓大腦來趟豐盛的日本美食之旅吧!                                     螺螄拜恩│暢銷書人氣作家     【本書特色】 ˙與全球頂尖特色美食並列!和食(日本料理)於2013年正式納入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UNESCO)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第五項,與「法國美食術」、「西班牙、義大利、希臘、摩洛哥四國的地中海美食」、「地中海傳統美食」、「土耳其傳統美食keshkek(小麥粥)」齊名並列,挑動世界各地美食愛好者的味蕾。 ˙全世界都在流行吃和食!日本料理乃世界公認烹調過程最一絲不

苟的國際美食,不僅台灣人熱愛,其精緻與健康理念的精神內涵,同樣讓歐美民眾瘋狂樂嚐。 ˙堪稱「和食之國常識百科」!日本飲食歷史圖片+繪圖穿插呈現,兼具知識性與實用性,可作為上班族在飲食交際時參考運用。    

免洗油杯小北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集節目特別感謝綠色和平提供相關諮詢
導流連結: https://act.gp/3nhQAys
#源頭減塑 #限塑政策

✔︎ 成為七七會員(幫助我們繼續日更,並享有會員專屬福利):http://bit.ly/shasha77_member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來看志祺七七粉專 :http://bit.ly/shasha77_fb
✔︎ 如果不便加入會員,也可從這裡贊助我們:https://bit.ly/support-shasha77
(請記得在贊助頁面留下您的email,以便我們寄送發票。若遇到金流問題,麻煩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各節重點:
00:00 前導
01:09 數據怎麼說的?
02:23 為什麼塑膠製品越用越多?
03:50 效果不好的限塑政策
05:02 被認為可能不適合的原因
06:49 針對數據的質疑
08:08 我們的觀點
09:42 提問
10:05 結尾

【 製作團隊 】

|企劃:宇軒
|腳本:宇軒
|編輯:土龍
|剪輯後製:Pookie
|剪輯助理:珊珊、歆雅
|演出:志祺

——

【 本集參考資料 】

→限塑10年塑膠袋用量反增1成 環署:包含內外銷 - 中央社(2020.11):https://bit.ly/2LmCFdo
→曾經是全球減塑前段班,我們的塑膠現在減少了嗎? - 綠色和平:https://bit.ly/3bcRkCP
→限塑令慘被當塑膠!綠色和平:免洗餐具用量10年多了37% - 風傳媒 (2020.11) :https://bit.ly/38jEPDv
→限塑10年塑膠用量反增 環團籲擴大管制、加重力道(影音) - rti:https://bit.ly/3njctgW
→【環境資訊中心】限塑10年政策失靈?一次性塑膠用量增22.8%:https://bit.ly/3nhnLSP
→塑膠袋一個1元,為何一次性塑膠用量還增22.8%?台灣10年限塑政策失靈背後原因解析 - 今周刊:https://bit.ly/3bbFbxV
→飲料杯用量增加五億個 減塑不成反加塑 - 綠色和平:https://bit.ly/35fxK4P
→臺灣減塑政策要加油!還要10年才禁用4項塑膠真的不夠 - 綠色和平:https://bit.ly/3hKJcL1
→當人體器官驗出塑膠微粒:台灣限塑18年,然後呢? - 報導者 (2020.09):https://bit.ly/3hOEQ5G

台灣的狀況
→限塑16年,我們改變了什麼? - 中央社數位專題:https://bit.ly/2XeJgJn
→2元自帶杯優惠敵不過外送夯 環團:減塑不成反加塑 應讓環保杯租賃服務進場 - 環境資訊中心:https://bit.ly/2MuuEDw
→手搖飲盛行每年用超過15億個飲料杯 國人自備率僅一成 - 環境資訊中心:https://bit.ly/3nkbk8X

其他小知識
→收費的塑膠袋,為何反而讓汙染更嚴重?減塑的反思 - 經理人(2020.01):https://bit.ly/3931XW1
→厚塑膠袋銷量變好了 澳洲將檢討限塑政策 - 環境資訊中心:https://bit.ly/2XgkdFO
→【消費人類學】真的有那麼多人在叫外送?獨家數據帶你看真相 - 天下雜誌:https://bit.ly/390NKsC


【 延伸閱讀 】

→一次用產品源頭減量宣導網 - 行政院環保署:https://bit.ly/3bbW9w0
→塑膠吸管禁不禁——「珍奶之亂」真的亂嗎? - 環境資訊中心(2019.04)討論推行限塑政策(以吸管為例)會面臨的各種阻力和難題,也有提及台灣的限塑時間表:https://bit.ly/3njMeqs
→【我們的島】資源回收不利用 令人一個頭兩個大的「薄片塑膠」:https://bit.ly/3hMm4vo
→有保存期限的塑膠袋? 專家告訴你生物可分解塑膠冷知識 - 環境資訊中心:https://bit.ly/3okqpZr
→生物可分解塑膠比較環保?真正的塑膠污染問題解法 - 綠色和平:https://bit.ly/2L9E72N
→生物可分解塑膠要分解,最後的一哩路 - 新興科技媒體中心:https://bit.ly/2MDW36c
→無所不在的海洋微塑膠入侵記 - 報導者:https://bit.ly/2XeyYcj
→【6月海洋月】淨灘有感:你我的一點不方便,換來海洋的無限機會:https://bit.ly/2L5HFmO
→儘速施行限塑政策 期盼台灣為無塑之島 -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https://bit.ly/3rVJvXX
→民間參與限塑政策 2030全面禁用吸管等四種一次性塑膠 -環境資訊中心:https://bit.ly/3rXGNkC



\每週7天,每天7點,每次7分鐘,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有趣的生活議題吧!/

🥁七七仔們如果想寄東西關懷七七團隊與志祺,傳送門如下:
106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二段111號8樓

🟢如有業務需求,請洽:[email protected]
🔴如果影片內容有誤,歡迎來信勘誤:[email protected]

大學生減塑行為之探討─以國立中山大學學生為例

為了解決免洗油杯小北的問題,作者呂冠慧 這樣論述:

海洋廢棄物污染為全球關注之重要議題,不僅會受到風及洋流影響,在世界各地之海域皆可發現其蹤跡,也會對環境生態、經濟及社會不同層面造成衝擊,甚至經由環環相扣的食物鏈而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體健康。海洋廢棄物類型以塑膠製品佔大宗,其中又以一次性產品佔多數。在減緩海洋廢棄物問題的策略中,源頭進行管理的減廢被認為是有效的方式之一,改變人類行為更被視為從根本解決海洋廢棄物的方式。由於相較於其它族群,大學生為具群聚效益之群體,外食頻率高且使用一次性產品頻繁,再加上大學生是未來環境重要的主導者,故本研究以大學生作為優先探討對象,並以國立中山大學的大學部學生作為減塑行為模式改變的測試。本研究目的為調查大學生族群產

生減塑行為之原因,並探討大學生如何改變行為及培養減塑習慣之過程。研究設計主要規劃成四個階段,並使用觀察法、影子體驗、訪談法、問卷調查法與實驗法等質性和量化綜合之研究方法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研究結合Fogg行為模型(Fogg’s behavior model)與行為網格(Behavior Grid),分析大學生採取減塑行為之動機、能力及觸發點,並提出合適的行為改變策略,研究接續將實驗作為減塑行為之觸發點,設計為期21天的校園減塑實驗挑戰,研究對象共30位大學生。本研究結果發現,需針對願意及不願意採取減塑行為的學生實施不同的策略,才能有效吸引初期改變的行為意願,由Fogg行為模型可以得知大學生族群

採取減塑行為的動機及能力,研究發現痛苦構面的生物危害和希望構面的環境保護兩大因素,對於提高大學生族群採取減塑行為的動機具有顯著影響。減塑習慣養成易受到行為執行時間長短和頻率之影響,除了習慣養成所需時間的考量外,如何維持並實踐減塑生活成為另一項難題。由減塑行為改變設計實驗發現,實驗對於大學生減塑行為有啟發作用,但行為改變的歷程需要有足夠的內在激勵,此次實驗確實有效使參與學生養成自備可重複使用容器的行為。本研究之相關成果可提供給後續促進減塑行為研究之參考,亦可作為大學校園執行減廢行動之策略規劃依據。

焦慮也沒關係!:與焦慮和平共存的生活法則

為了解決免洗油杯小北的問題,作者思小妞 這樣論述:

  焦慮不是病。   這個時代,每個正常人都有點焦慮,   沒有焦慮才不正常。                      和你一樣焦慮的人可能多到超乎想像!他們每天都被這些困惑折磨:   ●對生活的人事物充滿不安全感   ●急著把事情做完,忽略疲倦感   ●要求完美、更好,給自己壓力   ●花太多的時間、力氣卻覺得是應該   ●擔心、焦慮引發人際關係緊張,抱怨別人不配合   ●坐立不安,感覺緊張或心情不定   ●容易疲勞   ●注意力不集中,腦筋一片空白   ●易怒   ●肌肉緊繃   ●難以入睡、睡著後無法保持良好睡眠、覺得睡不飽   ●心悸、呼吸不順、腸胃問題   明明很努力還是心慌慌

?發愁事沒完沒了、壓力大如山?   其實,會讓我們腦袋、身體當機的不是「危險」,而是「恐懼」!   96%的人都有焦慮的事情,我們越感到焦慮,生活就越糟糕。在生活和工作中,焦慮時我們本能地什麼都不做,內心對未來充滿擔憂,直到被無力感完全侵蝕。其實,焦慮不是病。不要試圖去緩解、對抗、超越,它只是在提醒我們,未來的生活超出了我們的控制,我們需要去改變。焦慮,是因為你想表現得更優秀!      作者深度剖析現代人常見的六大焦慮,以哲學、社會學、心理學、管理學等理論與案例分享,提出與眾不同的思考角度與解決方法,幫助你解決問題,控制情緒,提升自我價值與能力, 面對人生六大焦慮,帶你無痛化解內心焦躁。

  存在焦慮:與其苛求親密無間,不如學會和自己相處   ★「親密無間」的真相是:你撰寫了劇本,希望有人如實演出。   但沒有誰有義務懂你,無須按照你的意志編排他的人生。   ★所謂長大,就是逐漸學會一個人玩的過程。   日子本來就是各過各的,老混在一起的群居生活,是原始人過的。   ★一個人的生活可以鬆散,但不能鬆垮。   因此能把獨身生活過得很好的人,至少證明了他很勤奮。   成長焦慮:沒人有權告訴你,幾歲時「應該」做些什麼   ★你也被網路瘋傳的那些〈30歲前應該知道的15件事〉搞得超焦慮?   實際上,學著用「不應該」去看待「應該」,才是你最該學會的事。   ★真正決定你高度的從來都

不是眼界(也就是體驗和見識),   而是能「耐得住性子往下沉」的深度:用心、行動和等待。   ★世界上最有誠意的一句話是:吃虧要趁早。   早點吃虧,早點長記性——還好是現在這個年紀,還好一切都來得及。   選擇焦慮:人生最大的失敗不是輕易放棄,而是搖擺不定   ★感到迷茫,其實是件好事:這代表你在乎。   真的很難做決定?思小妞教你快速選擇的五大高效撇步。   ★工作中,多勞未必真的就是能者,也可能是有病。   記住,能者多勞、多勞多得,才是最有誠意的感謝。   ★「努力」和「成功」二者間確實有關聯,但絕非因果關係。   你只要記住,該堅持的時候咬緊牙關,該放棄的時候別硬逞強。   社交

焦慮:克制社交、學會獨立,你會越來越出色   ★這個時代,可說是人到用時方恨少。   你有五分鐘能充飽電的手機,卻再也沒人能陪你講兩小時電話。   ★斷絕假社交,你的人脈裡只需留下五種人:   能談正事、能談心事、能陪你玩樂、能做榜樣、給你尊重的。   ★此外,還要小心那些老愛跟你說「隨便、都好」的人   ——這些人表面沒主見,骨子裡其實超有事!   職業焦慮:職場拚的不只是實力,而是……   ★只拚技術、業績的時代早過去了;現代職場,內外兼修才是王道。   你不一定要有高顏質,但專業、整潔的外在形象絕不能少。   ★你的人生才剛剛開始,所以別把第一份工作太當回事。   重要的是過程中,你是

否清楚明白自己的貢獻和收穫是什麼。   ★每天上班就在等月底發薪?別用「打工思維」去工作。   ——誰在這個時代求穩、不變,誰就會被淘汰。   愛情焦慮:沒人有義務永遠愛你,但每一個愛你的人都是行動派   ★年輕時你以為「人生=愛情」,但其實人生是「愛情+其他很多事情」。   賀爾蒙帶來的激情褪去後,只有各方面的匹配,才撐得起共同的生活。   ★別再抱怨前任了!他/她可能是你這輩子遇過最好的老師。   分手後每一次計較,最後傷害的都只是自己。   ★長久悼念一段戀情不代表你情長,只證明你無法承擔自己的抉擇。   相愛時,好好愛;不愛時,好好散。你該繼續往前走了。   本書專治擾亂你生活的各

種焦慮,徹底轉變焦慮的負面心理模式,   學習與焦慮和平共存,重獲淡定人生。 本書特色   ◆面對焦慮   焦慮就像地心引力,看不見、摸不著,但只要你生活在地球上,就永遠不可能擺脫。既然不能擺脫,那就接受吧!   ◆認識焦慮   人再怎麼焦慮,大抵不脫職場、愛情、成長、自我認同、社交等面向,作者從六大層面剖析焦慮,透過理論、自身經驗與案例分享,顛覆既定印象,讓你重新認識焦慮,透視內心的恐懼與需求。     ◆把焦慮當愛人   面對與剖析自身情況後,不妨更進一步積極接受,視焦慮為愛人,深深擁抱它,和諧共處。這樣才能把焦慮帶來的負能量轉變為正能量,找回生活掌控感,突破人生困境。   ◆與焦

慮共舞   這本書雖然沒有直接教你如何克服、戰勝焦慮,但作者用了自己的觀點和方法,幫大家「搞定」焦慮:那就是找到焦慮的根源、然後把問題解決、把事情做好,與焦慮和平共存,它就會成為讓你變得更好的利器。 名人推薦   律師娘/林靜如   暢銷作家/螺螄拜恩   臨床心理師/曾心怡   臉書粉專/瞎妹休日委員會   作者簡介     思小妞   知名教育培訓師。     現居美國,曾任中國頂尖教育諮詢公司培訓師,擅長個人發展、職業規畫諮詢與培訓。   曾為復旦、上海交大、華東師範大學等名校的600名學生提供諮詢。   經常於網上發文討論職涯與兩性相關議題,多篇文章曾被《清華南都》、《思

想聚焦》、《十點讀書》、《有書》、《悅讀》、《北美留學生日報》等微信公號瘋狂轉載。   新浪博客:思小妞的犄角旮旯的博客   blog.sina.com.cn/u/2670261272   推薦序 擁抱焦慮,才能掌控自己/律師娘 推薦序 與焦慮共舞/螺螄拜恩 推薦序 讓焦慮成為敲破舒適圈的槌子/瞎妹休日委員會   自序 請把焦慮當愛人   第一章 存在焦慮:與其苛求親密無間,不如學會和自己相處 •學會和自己好好相處 •維持高水準的獨身生活 •何必一定要脫單? •別去苛求親密無間 •一個人好好過,從整理開始   第二章 成長焦慮:沒人有權告訴你,幾歲時「應該」做些什麼 •學

會用「不應該」去看問題 •接受有瑕疵的自己 •真正決定你高度的不是眼界 •有一種幸運,叫吃虧要趁早 •什麼才是最好的時間管理? •抵抗懶癌,只需要這七招   第三章 選擇焦慮:人生最大的失敗不是輕易放棄,而是搖擺不定 •關於人生,你是不是誤會了什麼? •別用努力來掩飾你的懶惰 •自己挖的坑,自己填 •人生不一定非要有所成就 •為什麼你沒想像中成功? •感到迷茫,其實是件好事 •你以為的能者多勞,是一種病 •你也有選擇困難嗎?看這裡   第四章 社交焦慮:克制社交、學會獨立,你會越來越出色 •你的人脈只需要五種人 •小心那些喜歡說「隨便」的人 •給別人最有價值的回饋 •別用「打工思維」去工作 •

獨立,讓你越來越出色   第五章 職業焦慮:職場拚的不只是實力,而是…… •職場拚的不只是實力 •別把第一份工作太當回事 •如何避免職場上的暗箭? •三十歲以後的職場人生,怎麼過? •你是否已患有職場憂鬱症? •能混就混、唱衰公司……別當職場囚徒   第六章 愛情焦慮:沒人有義務永遠愛你,但每一個愛你的人,都是行動派 •沒人有義務永遠愛你 •前任是你最好的老師 •愛情裡的三觀一致 •選擇伴侶才不是什麼終身大事 •每一個愛你的人,都是行動派 •愛就是「你要盲目支持我」? •前任的婚禮要不要參加?   自序 請把焦慮當愛人 把焦慮當愛人?開玩笑吧!   焦慮是人類的天敵,隨便翻開一本與焦

慮相關的書或文章,都能看到許多專業人士的分析。焦慮產生的害處,可謂舉不勝舉,例如:焦慮造成的基本款傷害是失眠,那種幾週、幾個月的長期失眠,對生活和工作產生的破壞難以估計。而這還只是焦慮造成的低危傷害,更恐怖的是,焦慮會直接導致死亡率上升。   美國一項研究顯示:高度焦慮的男性和女性,因為患上了一種叫「心房纖維性顫動」的疾病,容易使人抽搐和死亡,所以死亡率比正常人高了二三%。   除了對身體、生命造成的巨大傷害外,患有焦慮症的人在精神上也飽受折磨。他們通常難以表達、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甚至作為人的基本情緒的喜、怒、哀、懼,也出現表達紊亂、難以自控的情況,這勢必對人際關係帶來巨大的不良影響。

更不幸的是,焦慮還會遺傳給下一代,這種遺傳並非生物遺傳,而是焦慮症形成的認知和行為模式,會反映在家長的教養方式上,進而影響孩子的行為習慣。例如,如果你患有焦慮症,你會情緒失控、喜怒無常、訓斥、責駡孩子,甚至常常對生活抱有負面想法,這些都會對他們的一生造成毀滅性的破壞。   總之,焦慮幾乎是百害而無一利的傢夥,而愛人呢,至少他/她的人物設定是用來親密相處、終身為伴的,體驗起來應該是溫暖的。焦慮與愛人是完全相反的兩件事物,我們怎麼可能把焦慮當愛人,與它保持一輩子的親密?   先別急,我知道焦慮這傢夥不是省油的燈,人類也想盡各種方法要消滅它,不過在這之前,我們不妨先換個角度看焦慮。問大家兩個問題

:   問題一:你能擺脫焦慮嗎?   也許你讀過很多克服焦慮的書、聽過很多相關課程、甚至做過專業的心理諮詢和治療,可依然焦慮對不對?學業、工作、家庭關係、未來、存款、房子……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很難教人不憂心。   另外,說句落井下石的真心話,相信我,如果你才剛出校園不久、尚未結婚、沒有孩子就為諸多事情而焦慮,那你焦慮的旅程才剛剛起步。   焦慮就像地心引力,你看不見、摸不著,但只要你生活在地球上,就永遠不可能擺脫。既然不能擺脫,那就接受吧,光接受還不夠,這樣顯得勉強,你得真心接受、熱情擁抱。這樣才能把焦慮帶來的負能量轉變為正能量,讓自己變得更好。   問題二:焦慮一定糟糕嗎?   

美國的最新研究發現,居安思危(焦慮的文藝說法)、適度快樂的人,往往比安於現狀、高度快樂的人學歷更高、更富有,甚至更健康。   美國伊利諾大學的研究人員設計了六項調查,受訪對象涉及九十六個國家,近十二萬人。在一項自我評價生活滿意度的調查中,將生活滿意度評為八分或九分的人,普遍比自評生活滿意度為滿分十分的人收入更高。   而且從焦慮的起源來看,它是人類在與環境鬥爭、生存及適應的過程中發展出來的情緒,對於幫助我們面對具挑戰性和危險性的活動時,有相當積極的意義。所以,適度維持焦慮狀態是有好處的。   我自己的一個切身感受是,焦慮的確能讓我保持一種積極向上的狀態。我的第一份工作是一家著名的外資五○

○強企業,試用期結束時,每位新入職的員工都需要參加一次轉正職考試,滿分一百分,至少得有九十分才能留任;每個人有一次重考的機會,如果第二次還不合格就要捲鋪蓋走人。最恐怖的是,考試科目裡有我最頭疼的數學測試。備考期間,我夜夜失眠、掉頭髮、情緒一直高度緊張。當初面試時我可是過五關斬六將,從上百人裡殺出重圍的,試用期又異常辛苦,我可不想在這最後關頭前功盡棄。   這種狀態持續了近一個月,在我考完並通過後才逐漸結束,我還記得終於脫離苦海時,當天晚上我做了個夢,夢裡有一隻巨大的黑頭蒼蠅盯著我,一動不動,像是要吃了我,我也死死盯著它,然後它突然飛走了。當時的我非常焦慮,但事後我回憶了一下,自己確實挺喜歡那

種狀態的。當時的我處於一種緊張、競爭、但又不至於讓我「奔潰」的壓力中,日子異常繁忙;我沒時間去想剛分手的戀情、為鄉愁感嘆,只保持專注的狀態以完成一件事,並把它做到最好。   所以,焦慮並非一無是處,當你能用最大限度去Hold住焦慮時,它就能成為讓你變得更好的一件利器。   其實焦慮真的挺像愛人的,尤其是那種結婚多年的老夫老妻——你和他天天相處、習慣了彼此,他的全部小缺點和小毛病你都知道。但那些缺點和毛病又不至於讓你氣炸到離婚(雖然拍桌子喊過無數遍),或許是你沒有勇氣;或許是你知道即使分開了,下一個伴侶未必就有現在這個好,而且再好的人都有缺點和毛病,終究還得重新適應,但人生哪有那麼多時間耗費

在不斷嘗新上啊。   我們不能因為另一半的一點小問題就拿婚姻當兒戲,同樣,也不能因為焦慮伴隨我們左右就糟蹋自己的人生。   那我們如何克服焦慮呢?呃,對不起,這本書不講這個。   「前面說了半天焦慮,你竟不告訴我方法?搞什麼啊!」……各位請息怒,這本書雖然沒有直接教你如何克服、戰勝焦慮(我一直懷疑焦慮真的能被克服或戰勝嗎?)。但它用了自己的方式幫大家「搞定」焦慮:那就是找到讓你產生焦慮的根源、然後把問題解決、把事情做好(聽起來很簡單吧?)。   讓我們焦慮的事有哪些呢?我統計了一下,包括:總覺得時間不夠用、對未來的迷茫、工作上的煩心事、愛情的困擾、獨處時的胡思亂想、讀書(或學習)時常在

白做工……在這本書裡,我正是從這些病根兒入手去解決焦慮的。   例如關於愛情,我們總會為彼此能不能有個好結局、能不能天長地久而擔心。我反而覺得別去苛求親密無間的關係,因為「沒有誰有義務懂你,非得按照你的劇本編排自己的人生不可」。抱著這樣的想法去看待一切關係,你就會清爽很多。   關於迷茫,我們總覺得這種狀態很糟糕,好像一團漿糊困住了自己。而我的看法是,迷茫其實是一件好事,像是一個警示燈號,它一直閃著,正好說明瞭你尚未沉淪,想辦法保持不沉淪的警醒姿態,生活就不會虧待你。   還有這個時代備受稱讚的堅持和勤奮,我們都認為這兩者是治療焦慮的良藥,但我認為它們很有可能是一種變相的懶惰,你只是在感

動自己罷了,勤奮和堅持過後反而會讓自己更焦慮。   以及,在職場方面,我們都篤信工作要拚實力,但如果你真的只拚實力,那就輸定了。   我就不劇透了,還是請移駕看正文吧。   總而言之,糾正另一半的小毛病和缺點不是靠打壓、威脅、隱藏、逃避,而是找到這些缺點產生的根源,然後一點一滴藥到病除。焦慮也是如此,對它我們要胸懷寬大、行動精準! 推薦序一 擁抱焦慮,才能掌控自己 律師娘/林靜如   拿這個例子來說明很奇怪,不過簡單又淺白,大家就姑且聽聽吧!   有一次我在百貨賣場買了杯現壓的精釀生啤酒,金黃色的瓊漿玉液裝在透明的外帶杯裡,八分滿不附蓋子,就讓顧客可以邊走邊喝。我心情大好地一手

推著十一個月大女兒的娃娃車,一手拿著外帶的精釀白啤酒暢飲,旁邊跟著我九歲大的兒子,準備去找老公會面。這時走在一旁的兒子,一直反覆地跟我說:「媽媽,妳的啤酒杯沒有蓋子。」   一開始我沒有意會到他的焦慮,只是隨口「嗯……嗯……」地敷衍應和著。後來他實在重複這句話無數次到我無法忽略的時候,我才轉頭問他:「你是擔心媽媽的啤酒打翻嗎?」兒子立刻點頭如搗蒜,緊張的情緒寫滿在臉上。   我笑了出來,這是多小的事啊!卻讓他幾百公尺的路程一直惶惶不安。於是,我開始認真處理他的焦慮:「首先,媽媽覺得啤酒很好喝,所以我會很小心,慢慢走,不會打翻它。再來,假設媽媽真的打翻它了,會怎麼樣嗎?不會啊!不會有員警把媽

媽抓去坐牢的,太陽一曬,啤酒馬上就蒸發到天空去了。」   就這樣一段話,兒子立刻安心地走他的路,不再擔心我的啤酒會打翻了。為什麼要舉這個例子呢?在本書中,作者提到一點:焦慮會遺傳給下一代,這種遺傳並非生物遺傳,而是焦慮症形成的認知和行為模式,會反映在家長的教養方式上,進而影響孩子的行為習慣。   對於這個論點我相當有感,身為一個母親,我常常在路上看到焦慮的媽媽,因為控制不了孩子的行為而動怒、發飆。我也非常能夠理解,雖然這些行為對孩子很不好,容易在童年回憶裡留下陰影,但通常都是肇因於媽媽對於孩子脫序行為的過度焦慮及擔憂,最終導致情緒失控。   我不只認同作者所說的,焦慮會教養式地遺傳,我甚

至認為,焦慮會病毒式地感染。當你身邊都是雲淡風輕式的人,你的步調也會跟著放慢;當你身邊總是焦躁易怒的人,你真的很難淡定。   回到我跟兒子的啤酒杯事件,當引發你焦慮的事件發生的時候,通常來自於你對某件事情的不確定感與不安全感。例如說,兒子的自信心與心理強度不夠,他擔心打翻啤酒,路人的眼光會讓他無地自容。但事實上,不僅路人可能不在乎,甚至啤酒打翻這件事,發生的機率也不高。   可是,生活中,會引發我們焦慮的事件非常多,包括配偶離異、兄弟鬩牆、父母離世、老闆裁員、同事霸淩等,這些都是不可能百分之百預防和控制的。因此,就如同作者所說的,我們只能與焦慮共存、擁抱焦慮,甚至把焦慮當愛人,才能夠掌控自

己的內心,不傷人,也不傷己。   (本文作者律師娘林靜如,自述:「從全職媽媽意外成為作家,從作家意外成為廣播主持人,從主持人意外成為娘子軍的女頭目,我的人生是一連串意外,推著我走的,是不認輸的主婦氣概。」      擅長以溫暖卻又洞悉人性的文字,將法律結合人心,說出動人的故事,臉書擁有二十八萬追蹤者,並成立「娘子軍行銷有限公司」,率領女性建立自己的品牌,為自己創造屬於自我的生涯與幸福。著有《說好的幸福呢?律師娘的愛情辯護》、《轉身的幸福》、《離婚事務所》、《為幸福,再勇敢一次》、《世界這樣殘酷,我們仍然溫柔以對》五本作品。) 推薦序二 與焦慮共舞 暢銷作家/螺螄拜恩   我的人生中一

直有位不合格的舞伴隨傍在側,我們舞不出輕快流暢的華爾滋;也踏不出恬靜圓熟的狐步,總是齜牙裂嘴互踩對方痛處;僵硬的肢體彼此牴觸,一路坑坑疤疤期待樂音劃上休止符,可惜舞曲永不結束。   這位令人深惡痛絕的舞伴名叫「焦慮」(它與焦仁和絕對沒有親戚關係),在大考前、面試前、提案前等種種緊要關頭,總無視個人意願,端起虛假的微笑道:「來吧!我們跳支舞!」,便不由分說攬起我的腰(不幸中的大幸是我還有腰),跌跌撞撞滑進舞池,搞砸所有可能成功的事情。   後來我發現,幾乎人人身後都伴隨著這位隱形的舞伴,它不僅現身於重大事件,連日常亦翩然降臨。例如當你對未來規畫感到迷茫、為職場升遷萬分緊張,感到愛情前景沒有夢

想之際,焦慮便會牽住你的手,腳尖一個旋轉,種種思慮直接從十八層地獄墜入第十九層。你只能拍拍屁股,裝沒事地站起來乾笑:「還好,多了一層,價格不變。」  也許你受夠了這般小丑似的愚弄,想狠狠一腳踢走它。所以翻閱了市面上所有關於焦慮的書籍、每星期做一次心理諮商,或滿頭大汗 做著熱瑜伽……最後當你為束在腳上的紅鞋些微鬆動而欣喜時,猛然一看,原來焦慮依舊陰魂不散……。   等等!別急著撕書!因為本書作者提出了一個嶄新到讓人跌破眼鏡的觀點,假如你無法擺脫焦慮,不妨視其為愛人,深深擁抱它,與焦慮和諧相處(就像在電影院你儂我儂地互相用嘴餵爆米花)(好,這句是我加的)。現居美國,曾任頂尖教育諮詢公司培訓師的

作者思小妞認為,既然焦慮無法克服,何不找出產生焦慮之根源,把事情做好,甚至將其轉化為一把傍身利器。   以第三章的〈選擇焦慮〉來講,從古至今,人們始終難以脫離將權力、名聲與金錢作為衡量成功的一把尺,以此區分自己是魯蛇(loser)或溫拿(winner),深深為個人成就焦慮。然作者認為,人生不一定非要有所成就,甚至直言此為假命題,「定義成功」比「追求成功」更有意義,我們可以從平凡生活中尋找人生的意義。   再例,許多人不擅拒絕,被「能者多勞」這頭銜一扣,陀螺似地忙到惶惶不可終日,引發諸多身心疾病。而作者指出,如果你真是對方眼中的「能者」,對方就應給予真正的尊重和誠意回報感謝,如金錢、假期或職

位。而非空口講些漂亮話敷衍了事。「能者多勞」後面還少一句「多勞多得」不是嗎?為何我們要為自己應得的感到慚愧,或貌似謙卑地索求?   考慮到焦慮之形式千變萬化,除了以上例子,本書作者深入分析現代人常見的六大焦慮:「存在焦慮、成長焦慮、選擇焦慮、社交焦慮、職業焦慮和愛情焦慮」,以哲學、社會學、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管理學等堅實理論及案例為論述基礎,貼近大眾生活,提出觀點與眾不同、條理分明、下筆犀利之解決方法及看事情的角度,洞見透澈。全書質量均佳,而且內容竟然毫不枯燥,雅致幽默的文筆具高度可讀性,稱本書為心靈雞湯簡直是汙辱了雞湯(咦),請稱呼其為「心靈氣泡水」,泉水採自安地斯山脈之永凍層,喝之冷冽開

胃兼發人深省哪~(拿香檳酒杯乾杯)。   (本文作者為暢銷作家,但迄今沒見過有人第一次就能正確寫出「螺螄拜恩」,累積至目前為止看過三十種不同寫法。念了個跟大學無關的研究所,又做了份和研究所不相干的工作,在人生的路上迷途已成為一種僅次於如廁的好習慣。電影是糧食,電玩是愛人,閱讀是靈魂,吐嘈是生命。畢生最驕傲的事是用嘴剝蝦和單手擒蚊。) 推薦序三 讓焦慮成為敲破舒適圈的槌子 臉書粉專/瞎妹休日委員會   我的第一份工作帶給我相當嚴重的焦慮感。   大學生的畢業集體焦慮:找工作,我也同樣經歷過。一開始我以為那樣的焦慮已是我的極限,所以在我接到錄取通知的電話,欣喜若狂。   可是我從未想

過,這將是我短短人生之中,最痛苦的一年,這只說明瞭我的人生經驗過於貧乏。那時的主管像是全知全能的天神,我總是會被一個又一個考題擊倒,怎麼做似乎都達不到要求。依稀記得到職剛滿半年,搭著每天通勤的公車,都想著:「今天就遞辭呈吧!」但是一想到要與老闆共處一室的焦慮,竟嚴重到讓我一拖再拖。   一方面覺得好氣又好笑,對主管的焦慮慢慢轉化為憤恨,這樣的情緒反倒成為我上班的動力,困獸被逼到了穀底,只想拚個你死我活。當時手中有個專案,只想著:我要做到完美,我要讓他覺得我無可取代,然後我要在他最需要我的時候,狠狠地離開他。   揣著這個大夢,工作的繁忙與挨罵雖然不曾中斷,我卻莫名地感到一絲異樣的輕鬆。

  已經離開這份工作好幾年了,但在讀這本書的時候,那一段時光卻一直讓我回憶。現實中,想當一個無憂無慮的人,簡直是天方夜譚。生命的成長來自不斷地毀滅與重生,「長大」這件事,往往伴隨著傷心,是內在的突破,必須靠內省以達成,外力難以介入。   如果用運動來比喻的話,適當的焦慮就像有點累的慢跑,不至於讓你氣喘吁吁,但也不是太輕鬆的事情。所以大部分人無法享受這個過程,雖然你的理性知道,持之以恆的運動對身心靈是好的;但你的感性拒絕讓自己陷入不輕鬆的狀態。   實際上,將焦慮提升至欲望,就能變成不斷向前的動力。(不見得是功成名就,而是你個人冀求的終極目標——每天躺在床上一事無成也可以。)   再繼續聊

聊我的主管,當我的王子復仇記展開之時,他卻開始對我推心置腹,很多事放手讓我做了,外出時會閒話家常了,旅遊時也有專屬我的一份小禮物了。   某次出差,我們路過一座花園,恰巧更上層的主管來了通電話,一接起就是頓飆罵,聲音大得我都聽得見,我知道部門的流動率很高,我知道業績不好,我還知道好多問題但都無解。九月的太陽不熱,雲影天光,小小的水池裡錦鯉一直轉著,主管默默地蹲了下來,臉低低的,什麼都沒說,直到電話那端的聲音漸弱,主管的姿勢仍舊維持著,一分鐘後又神情自若,一貫仍是那個我討厭的主管。到了很後來的後來,我才知道主管有多厲害,與自己的焦慮相處自如,甚至讓焦慮成為武器。因為當我遇到類似的情形,焦慮便如

海嘯般捲來,使人情緒崩潰。   那一瞬間,我才明白,原來焦慮是不分人的,尊貴如天神般的主管,下賤至我這種免洗員工,大家都有自己要處理的焦慮。而書裡所討論的職場焦慮,我都經歷過。第一份工作的重要性?同事之間的爾虞我詐?現在離職是不是就完了?對公司開砲,是否會害得自己被業界封殺?焦慮這件事,作者從存在、成長、選擇、社交、職業、愛情六大項,有系統地探討,沒有單一解方,帶領你認識、學習擁抱焦慮,內外兼修,不迷惘自己的步伐,終而使焦慮成為敲破你舒適圈的槌子,迎向更多可能性的宇宙。   (本文作者為臉書粉專瞎妹休日委員會,寫日記是唯一做自己的方法。偶有深度但垃圾話居多。臉書粉專:www.faceboo

k.com/BSDFcommittee)   1.前任的婚禮要不要參加? 不少人都認為「前任即禍害」,因為你不知道他在哪個時刻,會突然給你平靜的生活掀起一次波瀾,讓你原本歲月靜好的內心瞬間陷入恐慌。當然,最近被撩動心弦的是我的讀者朋友小梵,她留言向我求救:她的前男友要結婚了,發來請帖邀請她去參加婚禮。 兩年前他們分手,都是遠距離戀愛惹的禍。分手後的這兩年,兩個人依舊在不同的城市各自生活,唯一的交集就是過年時,彼此傳一則群組訊息問候一下,除此之外再無其他。小梵不知道已經幾乎算是陌生人的前男友為何邀請她參加婚禮。摸著自己的良心說,她是不想去的,畢竟已經沒感情了,還要舟車勞頓跑去另一座城市

,沒這個必要。可是不去,或者就算是禮到人不到,她又覺得對方也許會認為她小氣、還沒有對這份感情釋懷。糾結了三天,小梵依舊沒有下定決心。 ▍分手即陌路才是正確解 如何看待前任?我一直秉持著「分手即陌路」這個原則。倒不是我曾經深受前任毒害,所以藏了一肚子仇恨。大家都是俗套般地相戀又分手,我自認臉皮還算不薄,內心也算強大,所以早就斬斷了對前任的那些三回九曲的心思。之所以抱有這種決絕的態度,是因為我喜歡一切純粹的關係。例如,父母就是要親生的,不要讓我在幾十年後才恍然大悟,然後歷盡艱辛地去尋父找母;朋友就是要三觀合拍談得來,不能點過幾次頭,說過幾次你好就能稱兄道弟;愛人就是要你情我願、不離不棄,不要各懷鬼

胎、自稱有各種身不由己(我才不在乎);同事就是要在商言商、因利而聚,不要有太多帶感情的成分或道德綁票。 基於這些觀念,加上前任與生俱來的複雜性和蠱惑性,我喜歡用前任即陌路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來看待此種關係。無論如何,我是一定不會參加一位「陌生人」的婚禮的。原因有三: 第一,無論你曾是多好的現任,都恕我無法祝福已變為前任的你。說我小心眼兒也好、三觀扭曲也罷,婚禮是一個需要祝福的活動,我又不是聖母瑪利亞,為什麼要去祝福一位陌生人呢? 能成為彼此的前任,無非是經歷了他找你分手、你找他分手、你倆相互想分手這三種情況。他找你分手,理由歸納起來不外乎這麼幾條:要嘛是有了新歡;要嘛是覺得你不夠適合;要嘛是因為

各種客觀條件幹擾愛不下去了。

食品安全教育介入對幼兒食品安全認知與行為的影響

為了解決免洗油杯小北的問題,作者張如蘋 這樣論述:

本研究主要探討食品安全教育介入對幼兒食品安全認知與行為之影響。研究者利用自編「食品安全認知與行為量表」及「食品安全教育介入活動課程」為研究工具,採立意取樣方式,以臺中市某國小附設幼兒園4歲與5歲,兩班中、大混齡班之幼兒為研究對象,分成實驗組與控制組,實驗組進行8週共720分鐘的食品安全教育介入。採準實驗研究法,有效樣本數為47人。食品安全認知與行為量表所得資料,分別採用描述性統計、同質性考驗、共變數分析、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與處理,其主要研究結果如下:一、食品安全教育介入前,兩組幼兒在食品安全認知與行為上沒有顯著差異,但教育介入後,實驗組幼兒在「食品安全認知總量表

」、食品安全行為之「盛裝容器的選擇分量表」、「食品安全標誌的選擇分量表」及「總量表」得分皆高於控制組,並達顯著差異。二、食品安全教育介入後,實驗組幼兒在「食品安全認知總量表」、食品安全行為之「盛裝容器的選擇分量表」、「食品安全標誌的選擇分量表」與「總量表」得分後測皆高於前測,並達顯著差異。三、食品安全教育介入前,實驗組幼兒在食品安全認知與行為無顯著相關;教育介入後,實驗組幼兒在食品安全認知與行為有顯著正相關。四、食品安全教育介入前後,性別及年齡不同之幼兒在食品安全認知與行為得分沒有顯著差異;食品安全教育介入前,照顧者教育程度不同,其幼兒在食品安全認知與行為得分沒有差異,但教育介入後,幼兒在「食

品安全認知總量表」、食品安全行為的「安全與健康的飲食行為」及「食品安全標誌的選擇」表現,會因為照顧者教育程度不同而有所改變。本研究依據主要實驗結果發現與結論,針對幼兒園教師、幼兒家長與未來研究者提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