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好處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全球化好處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BrunoLatour寫的 著陸何處:全球化、不平等與生態鉅變下,政治該何去何從? 和(美)托尼·朱特蒂莫西·斯奈德的 思慮20世紀:托尼·朱特思想自傳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新世界藍圖:全球化為什麼有效 - 博客來也說明:書名:新世界藍圖:全球化為什麼有效,原文名稱:Why Globalization Works, ... 如此,「何謂全球化」至今仍有許多爭議,而全球化到底帶來什麼好處,也是見仁見智。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群學 和中信出版社所出版 。

逢甲大學 金融博士學位學程 張倉耀所指導 林挺正的 全球化與碳排放之關係研究 (2021),提出全球化好處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Quantile on Quantile 迴歸模型、碳排放、全球化、氣候變遷。

而第二篇論文嶺東科技大學 財經法律研究所 黃承啟所指導 陳建安的 電商平台業者之法律責任-以商標商品瑕疵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電子商務、消費者保護法、電商平台、網路購物的重點而找出了 全球化好處的解答。

最後網站全球化對所得分配影響之研究 - 行政院主計總處則補充:在理論與實證分析中,貿易全球化利大於弊。自由貿易的好處在. 於商品製造更有效率且價格低廉,透過在不同生產資源的國家中流. 通,進而影響所得分配。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全球化好處,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著陸何處:全球化、不平等與生態鉅變下,政治該何去何從?

為了解決全球化好處的問題,作者BrunoLatour 這樣論述:

爬梳晚近全球經濟與生態危機的歷史脈絡 拆解民粹話術,讓政治重新著陸,遏制失控的擴張夢   ★2020台北雙年展主題用書   「我們的生活方式沒得商量!」──老布希   「我們並非在捍衛自然,而是在捍衛自己,因為我們就是自然。」──扎地者(ZAD)運動口號   ◎難民潮、民粹旋風、貧富不均擴大……為什麼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人類竟進入了「大倒退」的年代?   ◎最知名的氣候變遷懷疑論者川普,其崛起的背後反映統治菁英的何種利益與佈局?   ◎生態政黨為何一直無法把餅做大?公民們又該採取什麼行動?   上述問題彷彿分屬不同現象,但它們之間其實有著緊密的關聯。   近50年來的全球去管制

化,持續加深國家、族群與階級間的不平等。隨之而來的移民及經濟危機,使民粹領袖趁勢主張收緊邊界。2017年,川普宣布美國退出巴黎氣侯協議,這是史上第一次,「氣候」成為一個政府的核心議題──只是以否認的形式!為什麼支持川普的富裕人士,如此不遺餘力地推動氣候懷疑論?   原因是,各國統治階級早已意識到,單憑一顆地球,絕不足以數十億人享受「美式生活」,因此他們透過去管制化、瓦解福利國家,拋開扶助弱勢群體的義務,又大肆榨取剩餘的地表資源。為了讓群眾繼續相信現代性的幻夢,氣候懷疑論必須站在舞台中央。   本書指出,未來的新政治必須和「全球」、「本土」、「離地」等立場區隔。除了指認對手的面貌,本書也診斷

生態運動的停滯,是因為落入現代人的某些思考陷阱。對於希望讓政治能真正「腳踏實地」的公民,本書無疑提供了最透徹的指引。   佳句摘錄   ■急速加劇的貧富不均、「民粹主義浪潮」或「移民危機」……這三個現象都是在回應地球的反撲。   ■如果借用《鐵達尼號》的老比喻,可以說:上層階級深知船難真有其事,便霸佔了救生艇,並要求管弦樂團盡量拖長搖籃曲的演奏時間,以便在其他人因船隻過度傾斜而有所警覺之前,趁月黑時分逃之夭夭!     ■川普代表的並非「後真相」政治,而是「後政治」政治。這意思是說,這種政治名副其實地「漫無目的」,因為它否認自己打算居住的世界。   ■如今不管是布景、後台、幕後,甚至整個

建築物,通通都跑到舞台上來,和演員們爭著當主角。劇本全都變了,無法預料相同的結局。人類不再是唯一的演員,但同時,他們又被賦予一個難以擔綱的重要角色。   ■很長一段時間,建立在煤炭上的經濟讓階級鬥爭能夠有效運作,可是,一旦轉換到石油經濟,統治階級便更容易在鬥爭中勝出。   ■以伽利略式客體為模型,人們還可以幻想自然為「資源」,並加以利用;但一旦以洛夫洛克式行動者為模型,就沒有人在哄騙自己了。   ■鮮少有人會為「黑洞」或「磁場反轉」而論戰,提出不同版本的解釋。但按過去經驗,有關土地、疫苗……等臨界區的問題,即便是最小的研究,都會立刻陷入詮釋大戰。臨界區不是一間教室,我們和研究者之間也不只

有師生關係。 本書特色   ◆當代歐陸最重要的思想家、社會理論家拉圖,濃縮畢生論著精華於此書,透過閱讀這本最新的作品,對拉圖數十年來發展的概念架構便能有初步掌握。   ◆筆法平易近人,針對近幾年歐美的重大社會事件,進行深入淺出之分析。   ◆作者本身也是2020台北雙年展的策展人,展題與此書主題緊密相扣,同時閱讀此書與欣賞展覽,能夠以不同媒介(文字與圖像)更深刻認識「人類世」的議題。   ◆書中涵蓋豐富圖解,標定隱而未顯的政治立場及其背後的思考模式,有助於生態運動的支持者深化倡議與論述。   ◆作者是「科際研究」(STS)研究領域的奠基者,本書同樣融合理科與人文的思考,各種背景的讀者都能在

閱讀此書的過程中獲益。 各界讚譽   吳嘉苓(台大社會學系教授)   吳瑪悧(藝術家、國家文藝獎得主)   當地方與全球的界線在現代化進程中逐漸模糊,遊戲規則只讓少數人從中獲益,大多數人在越來越不適宜人居的星球尋找安身立命之所,人類文明何去何從?《著陸何處》關注當代地理─社會新問題,提醒我們看到相互依賴的行動者關係與「在地」的豐富性,把生產轉向生育系統的理解,重新定位理解當代政治的座標系統。──杜文苓(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教授)   在離地與在地之間,我們與現代性的距離   為何貧富不均與氣候變遷是同一現象?為何這個現象要用「全球政治」想像與介入?在人歸人,物歸物,任何倡議都似乎帶有特

定價值與立場,相互糾結之際,或許我們該翻閱本書,冷靜想想是否一開始我們就陷入現代性的迷思,問錯了問題。   在縱觀世局,疾呼「著陸」的各種呼籲中,本書提醒我們「臨界區」的重要,召喚的不是政治的世界大同、經濟的穩定繁榮,甚或風險社會下的身心安頓,而是兼具反省與建設,對人類世的周全觀照。它不是盛世危言,不是杞人憂天。著陸,是一種政治態度,對自身的省察與對在地的體悟。   本書是拉圖直指「我們從未現代過」後,對做為行動者的萬物的邀請。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在離地與在地間執著的你,何不笑納雅言,就地而坐,重新感受周遭,與誰共想共讀呢。──郭文華(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   拉圖的共享主義宣言,

要讓一切建制的穩固基礎煙消雲散,跳脫全球/本土、左/右的二分意識,在階級和實證同樣嬴弱的時代,尋求人與萬物同盟。   拉圖的蓋婭福音書,要拆毀民粹和帝國偶像,揭穿現代性與政治的虛偽,向各地民族傳播好消息,在末世新氣候體制籌設避難所。   拉圖的後疫情時代生存指南,瓦解川普謊言、脫歐迷思,宣告洛夫洛克的時代來臨,唯有在地的行動是出路。   這本書更是充滿了拉圖滿滿的鄉愁,他已經飛行很久了,想要折返、落地,在他的故土,也是他出生的酒鄉,在那裡,把握自己和歐洲的第二次機會。──陳宗文(政大社會學系教授)   我們需要……一本關於政治行動的描述手冊,以面對被現代進步論與後現代修辭摧毀的殘破家園。  

 [本書]像是一項新氣候政治集群實踐的哲學鷹架,協助我們拆解兩三百年來未曾實現過的西方現代計畫,不論是道德、知識、美學、經濟的層面,也協助我們拆解我們內心中的全球化與地方化的自然魔咒,讓生態運動與著重「地理-社會」的社會運動重新接軌。──龔卓軍(南藝大藝術與創作理論研究所副教授)   拉圖拆解了許多老掉牙的政治範疇,像是左翼/右翼、全球/本土,這些詞彙的意涵在當今的時代已經不合時宜了。   拉圖的解決方案是多方多面的。廣泛而言,他呼籲重新定位政治地景的方向,以便對應新的爭議輪廓。更要緊的是,只要大家還是以抽象的方式理解「自然」,要動員群眾為了自然而站出來,就是難上加難的事。……維繫人類生命的

生物相並非所謂的自然,而是臨界區(Critical Zone)。此外,我們應該承認,臨界區的活動總是政治性的。如此一來,我們才能夠著陸,找到一塊安身立命的土壤。這個建議無疑是一記當頭棒喝。──倫敦政經學院USAPP書評   這個時代特有的環境和社會經濟危機帶來許多政治與哲學挑戰,這些挑戰正是本書作者拉圖亟欲探討的議題。當前世界面臨的全新處境,點出「現代性」的計畫充滿了矛盾與缺陷,這迫使眾人重新思考,當大地起身反抗時,棲居於其上的人類社會所扮演的角色。   這本書雖然是本小書,卻有許多洞見,它闡明了氣候變遷帶來的根本性困境:自然不再作為背景、作為人類活動取用的資源;反之,自然重新成為一個積極行

動者,主宰著這顆星球的命運。   許多人們視為理所當然的歷史時刻,《著陸何處》都以生動且令人信服的方式提出疑問。針對充斥矛盾與瑕疵的現代性計畫,拉圖的論證挑釁意味十足,卻又有十足的啟發性。──社會認識論評論(SERRC)書評

全球化好處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香港今日社論2020年08月07日(100蚊獅子頭)
https://youtu.be/Dvja5MrhJZM

請各網友支持, 課金巴打台
(過數後請標明所支持的節目或主持, 把入數收據WhatApps 至 : 94515353 )
- 恒生 348 351289 882
- 中銀 012 885 1 086914 9
( 戶口名: Leung Wai in Tammy)
- 轉數快FPS 3204757
- PayMe 94515353
- Paypal : [email protected]

巴打台購物網址
https://badatoy.com/shop/
巴打台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badatoyhk/
巴打台Youtube Channel: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mc27Xd9EBFnc2QsayzA12g
--------------------------
明報社評
近日,先後有兩名印傭確診感染新冠肺炎,當局追查,發現她們留港待聘期間,最少在4間外傭宿舍逗留過,兩人分別曾與約50名外傭同住。外傭宿舍環境擠迫,這兩個確診個案折射「宿舍」是防疫漏洞,當局必須盡快堵塞,確保滯港外傭健康,避免外傭爆疫而影響本港對整體疫情的控制。數月前,新加坡抗疫原本勢頭良好,但是疏忽了外勞感染,一度釀成危機,本港須引以為鑑,勿重蹈星洲覆轍。外傭宿舍由中介提供,是待聘外傭暫時留宿處所,原本離職外傭只能留港14天,惟印尼及菲律賓疫情嚴峻,她們未能按原規定及時返國,當局容許她們在港待聘,疫情數月下來,這類外傭由留港數日,現在動輒滯留以月計。業內人士說現在約有三四百個外傭宿舍,容納了約6000人留港待聘。

蘋果頭條
內地來港的專家批評,亞博治療設施的醫護以較簡易的深喉唾液檢測武漢肺炎是「太粗糙」,應改用較繁複、醫護須穿全套保護衣的咽喉拭子採樣;連日來又與本港化驗業代表唱雙簧,指本港若要擴大檢測規模,應棄用深喉唾液樣本,改為收集咽喉拭子。民政事務總署隨即宣佈,周五(7日)擴大社區檢測範圍至黃大仙、觀塘、屯門、油尖旺4區46幢樓宇,涉及8.6萬居民;重災區慈雲山慈愛苑5幢樓,居民要自行用棒「撩喉嚨」採樣。區議員質疑政府無充份理由就盲從內地「旨意」,「以後香港醫療制度仲有冇自主?」民政署回覆《蘋果》查詢時承認,社區檢測計劃一直採用了深喉唾液採様方式,但在擴大檢測計劃時,署方「認為可以嘗試採用咽喉拭子的採樣方式」,從中檢視採樣的方法對整體檢測流程、時間和人力資源需求的效果,總結不同採樣方式的成效和經驗。署方拒答有否諮詢本港專家意見。

東方正論
花無百日紅。港鐵昨日公布業績,今年上半年按年盈轉虧,蝕逾三億元,為上市至今首次見紅。曾經首屈一指的香港品牌風光不再,受疫情衝擊還是其次,服務質素每況愈下、大小事故不絕如縷、管理質素良莠不齊才是主因。更須指出,高鐵停駛逾半年,港府須按機制用公帑填氹,意味全民都要為港鐵埋單。無可否認,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下,口岸交通幾近中斷,禁聚令使市民減少外出,僱員多在家工作,學生亦停課抗疫,直接影響港鐵乘客量及收入,今年上半年總乘客量較去年同期大跌逾三成八,包括本地鐵路客量下跌逾三成三,高鐵香港段客量插水暴跌近九成。

星島社論
第三波疫情久久未能平復,港府為四個高危群組進行逾十萬檢測中,截至昨天零晨共發現有二十四個確診個案,感染率逾百分之零點零二,據悉,港府內部以此推算,估計社區有逾千隱性患者。為追蹤社區患者,政府昨午宣布擴大檢測計畫至黃大仙、屯門及油尖旺,涉及十條屋邨或屋苑,包括已錄得多達二十五宗確診個案的居屋慈愛苑一、二期,以及私樓創德樓、中原樓,計畫為合共八萬六千名居民進行檢測,而當局晚上再宣布為入住職業介紹所住宿設施外傭提供免費檢測。有專家指出,本港陽性比率未必如高風險群組般高,但認為現時確診個案中有四成為源頭不明個案,亦代表「病毒已深入社區」,故政府應加強針對高危地區及群組的檢測。

經濟社評
美國頻頻出「陰招」,最新又宣布擴大「淨網」計劃,全方位封殺中國科網企,並擺出一副不惜與華全面脫鈎的姿態。惟脫鈎過程陣痛,固然會損害中港科企發展,但中國有龐大內需市場撑住,加上積極發展國內大循環,再透過一帶一路助推,可望緩減衝擊;但美國卻因失去全球化好處,令企業和消費者都成受害人。美國淨網計劃原先只針對華為,但聲稱為確保網絡完全不受中方影響,國務卿蓬佩奧宣布擴大淨網範圍,點名針對中資網絡營運商、Apps商店、應用程式、雲端服務和互聯網電纜5個範疇,準備終止跟這些企業合作,並呼籲盟友加入封殺中國科網企。這是華府繼封殺華為5G和迫TikTok賣盤後,又一次針對中國科網企行動,由網絡硬件到應用程式,務求全面封殺中國科網企發展,已完全漠視美企與中國商業有千絲萬縷關係,將中美角力提升至意識形態之爭,出現「逢中必反」,打壓手段可謂橫蠻無理,就算完全破壞自由市場規則也在所不惜。

全球化與碳排放之關係研究

為了解決全球化好處的問題,作者林挺正 這樣論述:

全球化的發展過程,讓全世界各地的已開發中國家、開發中國家以及低度開發國家,都享受到經濟繁榮與成長所帶來的好處。但是全球化的發展之後,隨之而來的工業化、二氧化碳排放問題,衍生造成的溫室效應、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現象,也成為全世界必須共同面對的當務之急。 本研究透過實證方式,研究涵蓋面遍及四大洲,三種不同開發程度的九個代表性國家。採用 Sim and Zhou (2015)的雙分量迴歸模型,來重新再審視全球化與碳排放的影響,但為了避免忽略重要變數的偏差,本研究加入了 GDP 當控制變量。藉由採用非線性的 Quantile on Quantile 迴歸模型,以期能得到更好的模型預測,並

且加強解釋能力。實證結果顯示,在不同分位數的全球化指數,與不同分位數之二氧化碳排放量下,全球化指數對二氧化碳排放的影響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思慮20世紀:托尼·朱特思想自傳

為了解決全球化好處的問題,作者(美)托尼·朱特蒂莫西·斯奈德 這樣論述:

《思慮20世紀》是當代重要的歷史學家、思想家托尼·朱特的絕唱,它以朱特的個人經歷和研究興趣為線索編織出一部20世紀的智識思想史。20世紀是作為一個理念的時代出現的,在朱特與蒂莫西·斯奈德的一系列長談之中,朱特精到地解釋了這些理念以及它們政治許諾的危險之處。他復活了那些思想和思想家,指引我們穿越那些塑造了我們這個世界的論辯。隨著對那些被遺忘的觀念的重訪和對時髦思潮的仔細檢視,20世紀的輪廓得以浮現。朱特和斯奈德將我們深深地帶入他們的分析當中,使我們猶覺置身其中。我們開始意識到現在對於過去的責任,以及歷史視角和道德考量在對社會的批判和改革中一直所具有的力量。在對20世紀的智識生

活的恢復和示范中,《思慮20世紀》敞開了一條通往21世紀道德生活的道路。這是一部關於過去之書,但也是關於我們應為之努力的未來的一份申辯。托尼·朱特作品」系列還包括《戰後歐洲史》《沉痾遍地》《論歐洲》《未竟的往昔:法國知識分子,》《責任的重負:布魯姆、加繆、阿隆和法國的20世紀》等。托尼·朱特(Tony Judt,1948—2010),著名歷史學家,以其對歐洲問題和歐洲思想的深入研究而聞名於世。出生於英國倫敦,畢業於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和巴黎高等師范學校,先後執教於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紐約大學。1995年,他創辦雷馬克研究所,專事歐洲問題研究;1996年,當選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

2007年,當選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並獲漢娜·阿倫特獎; 2008年,入選美國《外交政策》評選的「全球百大思想家」;2009年,以其「智慧、洞察力和非凡的勇氣」獲得奧威爾終身成就獎。托尼·朱特長期為《新共和》《紐約時報》《泰晤士報文學增刊》等歐美主流媒體撰稿,並以尖銳的自由主義批評立場成為備受尊重的知識分子,擁有「知識分子中的知識分子」之美譽。其主要著作有《戰後歐洲史》《重估價值:反思被遺忘的20世紀》《責任的重負:布魯姆、加繆、阿隆和法國的20世紀》《記憶小屋》《未竟的往昔》《思慮20世紀》等。蒂莫西·斯奈德(Timothy Snyder),先後就讀於布朗大學牛津大學,在巴黎、華沙、維也納和

哈佛任過研究員,目前為耶魯大學歷史學教授。他撰有五部備受稱譽的歐洲史著作。本書是一位學者與知識分子的重要成就,他的英年早逝將是我們所有人的遺憾。—弗朗西斯·福山(《紐約時報書評》)對所有想了解當代歷史學家想跟人們說些什麽的人來說,這本書都是必讀。它也是全球學術界文明對話的模板。這本書展現了,歷史學家能夠探入他們自己的設想,檢視他們所認定的事,看到他們自己的人生被他們所生活的世紀一次又一次塑形的方式。尤其是,這是對一個非凡的人和他所力圖爭取的生活頗為相稱的紀念。—艾瑞克·霍布斯鮑姆 (《倫敦書評》)在這本卓然不凡的書中,兩位探索者踏上了一場只有一人得以歸來的旅程。他們涉入的未知土地是一片通常令人

畏懼的大陸,我們稱其為20世紀。他們的路途穿過他們自己的思想與記憶┅┅才思出眾、洋洋灑灑,兩位歷史學家近乎回憶了每一本他們讀過的書,對幾乎所有事物都說出了一些讓人印象深刻而新穎的見解。—尼爾·阿徹森(《衛報》)一次對朱特歷史與政治思想十分巧妙的匯集。—伊恩·布魯瑪(《紐約時報書評》)每一頁都因為智識力量而灼熱耀眼。—潘卡吉·米什拉 (《展望雜志》)這是一段痛切的生命終曲,主人公的生命因其偉大寫作、學者洞見和當代論爭而聞名,粉絲們會在這里找到眾多鼓舞他們的東西┅┅朱特始終是勇敢的,但也克制得當。正如斯奈德先生在序中所說,這本書是一部關於精神生活(the life of the mind)與用心生

活(mindful life)的著作。朱特為兩者都做了示范。—《經濟學人》《思慮20世紀》從諸多方面來說都是一本令人矚目的書:書名中「思慮」這個動詞的背後所蘊含的一生的學術與智識參與;兩位作者在互動中思想火花的碰撞沖擊;對政治和帶有爭議的議題激揚熱烈的涉入;以及,在那樣不幸的境況下,這本書竟能寫成┅┅朱特成功地引領者讀者進入了一場穿越20世紀思想中意識形態之激流與淺灘的狂野旅程。—《洛杉磯時報》充滿挑釁和啟發┅┅它所展現的純粹的人類勇氣,以及知識分子的才智都讓人印象深刻┅┅《思慮20世紀》是一項極具實際意義的成就。—《金融時報》正是朱特這種經過深思熟慮又激越強烈的「不伺候」的態度讓這本書變得如

此珍貴,並讓他繼奧威爾和加繆之後,躋身我們文化偉大的獨立聲音之列。—《丹佛郵報》朱特是一個挑釁者,但這可能是偶然的,而讀過這本非凡的、令人印象深刻的書之後,你就很難懷疑他的赤誠┅┅《思慮20世紀》是朱特對被他視為「一種歷史無知和政治冷漠文化」的事物發起的猛攻,而它正如他此前的作品一樣,堅定、新穎、充滿才氣。—《紐約時報》網站《思慮20世紀》從很多方面來說都是朱特注定要寫的,它是一位相宜的歌者歌唱著一段燃動人心的知識分子生活┅┅及時而鼓舞人心,《思慮20世紀》是對塑形過去一百年的思想富有先見的審視。—《維也納書評》令讀者動容的莫過於朱特對歷史的堅定獻身,他將歷史視作理解當下和自身能力的不可或缺的

關鍵,即便在通過一條呼吸管道說出他的想法,以清晰、直率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時候,依然是如此┅┅它使本書充滿了令人難忘的洞見,所有受過教育的人都會欣賞這些洞見。—《外交事務》一場智識上的盛宴,廣博、清晰、挑釁、易讀。—《舊金山紀事報》才華橫溢┅┅由一位名實相副的著名公共知識分子寫就的生動、易讀、讓人深感滿足的對晚近歷史的深思。—《出版人周刊》

電商平台業者之法律責任-以商標商品瑕疵為例

為了解決全球化好處的問題,作者陳建安 這樣論述:

上網購買商品或服務,這動作已是現代人生活的日常步驟。網購平台業者藉由提供買方與賣方一個交易空間,提升交易者之間的搜尋或媒合速度,並以評價等信賴機制增加交易成功率;網購平台業者也從中獲取手續費、上架費等收益,不僅有助於經濟發展,也建購電子商務的模式與消費環境。電子商務提供消費者方便的購物環境,但也造成消費者保護問題,如交易安全、隱私權保護、網路詐欺及跨國界的消費爭議處理等等。又由於電子商務具有全球化、技術密集、快速變遷及匿名性的特性,以致所衍生的消費者保護議題,遠較其他交易型態複雜,台灣政府、企業經營者及消費者必須共同合作面對。我國行政院為提供消費者與企業經營者與其他交易型態相同的保護,因此訂

定電子商務消費者保護綱領。然而,此綱領僅為指導原則或一種精神的宣示,並無實質上的法律效益。我國沒有電子商務的獨立專法,而是透過現有的法律及制度謀求解決,且基於電子商務的技術與特性,另制定電子簽章法以符合電子交易的需求。不過,台灣目前對於網購平台業者也還沒有專法管理或課予責任義務。在現今電商發達的時代,釐清平台業者與買賣雙方間的權利義務關係,已顯得迫切需要。尤其在實務上,平台業者都在其服務條款中聲明:「不介入買賣雙方的實質交易內容,亦不對賣方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務提供保證」、「若雙方對於商品或服務有爭議,平台也僅協助雙方進行溝通協調,平台本身不對其中一方負擔任何責任。」等語,如果當買方向賣方求償無門

時,又該如何保障買方的權益,此時則出現法律保障上的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