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文化衝突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全球化文化衝突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嚴紀華寫的 探究跨語際的文本分析:文藝理論與作品解讀 和張懿文的 不舞之舞:論當代藝術中的舞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全球化與文化認同也說明:[1]國府承繼以儒家的正統思想,以中共為僭偽。 三.文化的再涵化或文明的衝突. 文化衝突、融合、更新,是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秀威資訊 和書林出版有限公司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心理學研究所 黃光國所指導 胡俊鋒的 三「國」演義:來臺陸生的多元「中國」身份 (2013),提出全球化文化衝突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陸生、家鄉、國家、中國、臺灣、關係、認同。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碩士班 曹治中所指導 叢志偉的 美國旅遊實境節目《The Amazing Race》對台灣閱聽人的收視行為與旅遊目的地意象影響 (2013),提出因為有 實境節目、閱聽人、收視行為、旅遊目的地意象的重點而找出了 全球化文化衝突的解答。

最後網站文明衝突中的身份追認則補充:“國際移民是全球化的一個核心部分”, [2] 因而移民將構成大多數國家在全球化過程中社會轉型期的重要問題——移民使移出國形成一種移民文化,並在接受國成為社會關係和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全球化文化衝突,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探究跨語際的文本分析:文藝理論與作品解讀

為了解決全球化文化衝突的問題,作者嚴紀華 這樣論述:

  在一個眾聲喧嘩的激情年代,無論是孤獨的閱讀人、焦慮的創作者、或是憎恨的批評學派,面對圖像不假辭色地與文字對壘,包括由而不知、述而不作的立言,或中心瓦解、傳統崩離的辯證,譜清音也好,奏輓歌也罷;書寫文化正進行整頓,重領風騷。針對著文學作品提供的多層次想像,以及文學術語意義與文學現象研究的變遷流轉,本書是將中西文藝理論與批評,作品與讀解,應用與教學連結起來,尋求理論與書寫的交流與詮釋,開展與理解。是借鑑,也是探索;是沉浸,也是抽離;是發散,也是連鎖;是美學,也是樂學。…… 本書特色   ★ 從榮格的精神分析到羅蘭巴特的符號學,再到劉勰《文心雕龍》的六觀法,作者嚴紀華在此

書中藉由西方文論與中國文學的碰撞,試圖探究跨語際的文本分析。   ★ 通過傳統文論與當代文論的回應和聯繫,將有助於延展文學理論與批評的視界,引領我們涵泳於「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的閱讀樂趣與批評啟發。

全球化文化衝突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COVID-19疫情爆發之後,人類開始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和生活的模式,過去我們一直強調要跟世界接軌,要有全球化的思考,但是這幾個世紀以來,這種從工業化開始強調生產力和經濟產值的方式真的有帶給我們幸福嗎?後疫情時代人類是不是該思考一下其他出路呢?

我想先跟大家聊一下我最近看的影集,Emily in Paris。總之這個叫做Emily的美國女生帶了很多美國資本主義和政治正確的想法到了法國,有了很多反思跟挑戰。其中一個跟我們今天討論的很有關係。裡面講到說,這個Emily她在美國的行銷公司專門替藥廠打廣告。一個法國老闆就說,你們美國人很奇怪,一堆人吃到過胖,然後導致糖尿病,再發明糖尿病的藥,賣給這些人賺錢,就跟人類造成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然後現在又要想怎麼找疫苗,還有一堆醫療用品跟疫苗公司想用這個方式賺錢,很諷刺。

這其實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今天要好好介紹一位澳洲學者霍奇(Helena Norberg-Hodge),從1970年代開始就一直主張地方主義的她最近剛剛接受《紐約時報》訪問,在報導裡她講了一個很好懂的例子。她認為只用G.D.P.也就是國內生產總值來看生活水準有問題。她舉例說:「如果水污染嚴重,我們都喝瓶裝水,是有利於GDP。但如果你和我自己種菜吃,GDP卻會下降。簡單來說,如果你和我保持健康,GDP就會下降。如果你每年都需要化療,GDP就會上升。」

其實有越來越多的學者探討這個問題,所以現在也有其他進步指標,去看除了金錢之外,會和環境的發展,像是世界幸福報告和人類發展指數等等。裡面也發現說,美國是世界上生產力最高的經濟體,但是生產力和收入的提高並沒有完全轉化為美國社會整體的福祉。這也是霍奇在談的「幸福經濟學」,像是長途運輸的產品其實是破壞環境的,或是許多社區經營的網絡帶來的利益也是無形的。

地方主義的對比其實就是全球化,尤其是全球貿易體系,當然這個問題是很複雜的,有些人因為全球化得到工作機會,有些人則相反,好像各有贏家輸家,但是用英國跟美國的例子來看,像英國脫歐或是美國從川普當選以來的狀況,都是更加強調保護主義,但是歐盟被削弱還有美國多元開放自由文化受到挑戰,我的意思是,難道鎖國會比較好嗎?這兩個國家的考量還是限於要如何保住經濟成長數字,從國家的角度去思考。但是霍奇關心的是人,她覺得對於人來說,就商業和人際交往來講,距離越短越健康。再來是多樣化,一個農民種植十幾種作物比單一種植更健康。但是全球化鼓勵的就是某些市場善於種這個做那樣的單一分工。所以她協助創立了許多小農市場,鼓勵更多元的種植,跟我們台灣人熟悉的菜市場差不多啦。

我當年在美國採訪的時候就有遇過那種農場,他們有養牛和豬,也自己種菜,想要吃什麼菜大家就會自己去找,我當時看了也很有感觸,就是那個社區裡面的大家,彼此之間的連結是那麼的緊密,也讓我想到新竹的原鄉部落司馬庫斯,當地泰雅族人強調的就是合作共生、土地共有理念。所以部落有自己的福利分配。有一些很特別的工作、土地共有、共食與全人照顧制度,也有部落議會凝聚大家的向心力。現在好像也有越來越多的原住民部落在思考,如何擺脫主流觀點所謂的成功模式。

而霍奇還有一個人生經歷很值得我們思考,她在1975年到了拉達克,也就是最近中印邊境衝突很嚴重的地方。當時這個印度西北部,主要是佛教徒的山地鄉,剛剛開始出現旅遊業和國際經濟,但是她發現經濟增長的背後,拉達克人的凝聚力逐漸被腐蝕,慢慢無法自力更生。她想盡辦法要幫助當地年輕人,告訴他們好萊塢電影不是真的,西方資本主義世界充滿了抑鬱、離婚和社會紛爭。

雖然如此,全球化還是帶來了一些好處,沒有什麼地方能鎖國或是排外,置身於全球共同利益之外。全球化另一個好處就是效率,講求地方主義或是在地化的國家會不會在反而無法跟其他人競爭?我們當然可以用更簡樸的方式生活,慢活或是更貼近自然,但是地方主義可以做到多徹底?跟全球化到底哪一個適合人類的未來生活?歡迎上網跟我們討論。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8點55分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三「國」演義:來臺陸生的多元「中國」身份

為了解決全球化文化衝突的問題,作者胡俊鋒 這樣論述:

臺灣開放陸生來臺就學已有兩年,對陸生的研究多集中在政策制定以及教育落實的評鑒上,而鮮有關注來臺陸生的適應問題。本研究將立基於兩岸特殊的歷史時空,通過對具有跨境經歷的陸生進行研究,探討陸生在調適自我與臺灣社會的關係中是如何被兩岸的社會文化脈絡影響,如何在我群與他群的關係指認和關係考量上作調適。研究包括三個部份,研究一使用「中國人」內團體認定量表,在臺灣學生、陸生和中國學生中進行施測,發現陸生在「中國人」內團體認定上與未跨境來臺的中國學生有顯著的降低;研究二使用參與式訪談與文本分析的方法,對10本陸生書寫的著作以及7位受訪者的訪談資料進行分析,發現陸生在融入臺灣社會過程中遭遇「異國」與「他鄉」兩

種不同類型的情感矛盾;研究三採用情境擬實驗設計,分別在「政治中國」、「經濟中國」和「文化中國」三個脈絡下觀察陸生、中國學生、臺灣學生在兩岸事件上的關係考量,發現陸生在政治與經濟脈絡下的利益性考量成份均有上升,而情感性考量則有減弱的趨勢,在文化脈絡下情感性考量雖有減弱但利益性考量並沒有顯著差異。三部份的研究結果表明,陸生在融入臺灣社會的過程中,偏愛以「鄉」的情感理解臺灣,而非以「國」的差別詮釋臺灣。

不舞之舞:論當代藝術中的舞蹈

為了解決全球化文化衝突的問題,作者張懿文 這樣論述:

  本書集結了表演與文化研究學者張懿文過去十多年的觀舞紀錄及舞蹈評論,介紹了在多樣化場域及展演形式的跨域舞蹈,並探討在當代視覺藝術中的跨界「編舞」,以及現代科技如何解構並重塑了編舞美學。     作者從編舞理論出發,考察了過去被「正統」舞蹈論述所忽視的跨界表演,如在美術館或替代空間中的行為表演、科技藝術中的身體裝置,甚至是面向普羅大眾的社交舞蹈和世界舞蹈,並進一步從舞蹈和表演理論的觀點,提供視覺藝術跨域身體展演的分析和討論。     本書上篇「論舞」,以「舞蹈展演空間——跨場域實驗」、「表演科技實踐——跨進人類世」、「當代舞蹈反思——跨文化對話」三個角度切入,探討表演的

美學演變、身體展演。下篇「話舞」是賞析二十多場舞蹈,以「論舞」的三個角度深入評析,並論證台灣當代編舞與歐陸「非舞蹈」實驗的交互影響,展望國際,同時關照在地的文化視野。   鑑賞推薦     陳雅萍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副教授/台灣舞蹈研究學會理事長   邱誌勇 國立清華大學藝術學院學士班主任/科技藝術研究所所長  

美國旅遊實境節目《The Amazing Race》對台灣閱聽人的收視行為與旅遊目的地意象影響

為了解決全球化文化衝突的問題,作者叢志偉 這樣論述:

在旅遊實境節目的風行下,漸成為提供閱聽人世界各地旅遊目的地意象的來源之一,以此為研究動機,本研究選擇收視群最廣的《The Amazing Race》節目為例,參考相關文獻編寫訪談大綱,使用訪談法,與十一位受訪者一對一面訪,整理其訪談逐字稿,分析美國旅遊實境節目對台灣閱聽人的收視行為與旅遊目的地意象影響。研究結果發現節目中綜合旅遊、競賽、實境的元素,加強台灣閱聽人對《The Amazing Race》節目的熱衷參與程度。雖然台灣閱聽人對旅遊實境節目的真實性感到質疑,但不影響其收視行為。而關於當地的旅遊目的地意象的部分,本研究以越南、波札那、德國三地為例,比較離台較近之國家、較陌生的國家及熟知的

先進國之間,在收看節目後對當地旅遊目的地意象的影響。研究結果發現閱聽人對越南及德國的旅遊目的地意象受原始意象影響較深,節目出現的內容使閱聽人對當地的意象更加具體化。若節目呈現內容不符合閱聽人的原始意象,閱聽人則選擇質疑,認為是實境節目製作時必要的修飾、拼裝,對當地的旅遊目的地意象影響較少;相對地,閱聽人對波札那的旅遊目的地意象則受節目影響較大,閱聽人選擇節目中最有印象的畫面來代表波札那最具代表性的旅遊目的地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