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阿郎電影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再見阿郎電影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梁良寫的 梁良影評50年精選集(下):外語片 和梁良的 梁良影評50年精選集(上):華語片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再見阿郎》工作照 - 臺灣影視聽數位博物館|也說明:《再見阿郎》工作照. 典藏者.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70年,攝影師林贊庭拍攝《再見阿郎》夜景戲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新銳文創 和新銳文創所出版 。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 孫松榮所指導 李佳軒的 情色性方法作為臺灣缺席的電影系譜: 從健康寫實至新電影 (2020),提出再見阿郎電影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臺灣電影、國語電影、情色、身體政治、文藝正典。

而第二篇論文臺北市立大學 歷史與地理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學位班 張弘毅所指導 郭士彰的 臺灣電影「皇天后土」及其文化大革命論述 (2017),提出因為有 影視史學、大眾史學、文化大革命、皇天后土、政宣片的重點而找出了 再見阿郎電影的解答。

最後網站再見阿郎 - 閒來無事的隨筆則補充:第一次看是國小吧,那時候誰是誰我都還搞不清楚,就因為我爸喜歡周潤發所以我經常陪他一起看發哥的電影,而這部片我當時其實看不太懂,但是到了最後一段我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再見阿郎電影,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梁良影評50年精選集(下):外語片

為了解決再見阿郎電影的問題,作者梁良 這樣論述:

  談及影評人生涯的開端,梁良回到了1972年2月,當他的第一篇電影文章在香港的《中國學生週報》電影版上刊登。由此起算,至今半個世紀,他持續看電影、寫電影,觀影紀錄早已超過一萬部,陸續出版的電影相關著作達二十多本,而曾經發表的長短影評更累積有兩、三千篇。在影評人生涯屆滿五十年的2022年,梁良整理、精選歷年的影評原稿,首度出版純粹「就片論片」的影評集《梁良影評50年精選》上下二冊。     下冊收錄的是「外語片」影評,以影片類型為依據,分為「名導的足跡:二十位名導演作品短評」、「從愛情到親情:男男女女的所有情事」、「我們是這樣長大的:校園與成長電影」、「載歌載舞:音樂電影與歌舞片」、「令人

腦洞大開:懸疑、謀殺、推理片」、「歷史是這樣寫成的:戰爭片與政治電影」、「真假人生:紀錄片與動畫片」、「奇思妙想:奇怪題材與另類敘述」、「市場是他們的:賣座大片巡禮」九輯,挑出多元化、多角度的代表性作品,繪製梁良半世紀以來探索的「好電影世界地圖」,供影癡朋友們按圖索驥。   本書特色     ★突破電影製作地域、時代,以精選影評帶領讀者遊歷世界!   ★資深影評人持續50年的影評寫作,從文字中窺見影評人觀點和評論風格的演進!   各界推薦人     王曉祥(金馬獎前主席、《影響》雜誌創辦人)   史蒂夫(《史蒂夫愛電影》粉絲團作者)   吳思遠(華語影壇知名監製、導演)   李祐寧(臺灣知名導

演)   黃國兆(香港知名影評人)   蔡國榮(臺灣知名影評人)   彌勒熊(臺灣知名影評人)   (依姓氏筆畫排列)   ──齊聲讚譽

情色性方法作為臺灣缺席的電影系譜: 從健康寫實至新電影

為了解決再見阿郎電影的問題,作者李佳軒 這樣論述:

情色(erotic)作為一種表現積極的藝術手法,不同於色情(porn)顯現為暴力與剝削的感官刺激發展,電影視覺中的情色意圖混雜了眾多複雜的問題。歐陸、日本左翼電影中經常將「性」的極致建立與社會政治相呼應,反抗的機動性作為一種覺醒。情色一詞的意義不僅僅指向一個個體的,而是對於整個時代的「性身體即政治」。華語電影發展歷史中,臺灣電影作為一個始於殖民後沒有國族源頭的影史關鍵字。從中央戒嚴威權時期以至新電影運動現代性浪潮,情色始終是個空缺的名詞,原始衝動的情色被電檢尺度與政府規勸的禁錮下,以缺席(absence)在影像曖昧性呈現在電影中,當意識到自身與真實關係下的性慾,經由文藝電影的情節鋪成中被逐漸

顯形,特別而突兀的畫面則成為了一種情色關係。從國語電影建立中,始於健康寫實政策下的《蚵女》(1963)豎立了文藝正典的展開;宋存壽的《母親三十歲》(1972)一閃而過的偷情窺視,傷害母子關係間的缺失;白景瑞的《再見阿郎》(1970)中刻意的性暗示場面,逐漸在通俗文藝劇盛行的電影中成為反常與挑釁,代表著那些從未尋覓滿足的慾望煽動。新電影來臨,楊德昌的《指望》(1982)將年輕身體作為一種渴望存有,如同一現代凝視解放。分別改編自鄉土和現代文學作品,王童的《看海的日子》(1983)利用妓女從良後面臨新時代的光明,將袒露女性乳房轉化為母性之愛;曾壯祥的《殺夫》(1985)則用女性退去衣物異色感官瀰漫,

表達屠宰殺豬的沙文反抗;張毅的《玉卿嫂》(1984)濃厚離散意味下守寡的年輕女性作出一種性慾展現,追求個人解脫下悲劇而終。這些不經意的情色於影史中男性創作者的眼界觀看,以一種方法、調度成為正典範例,稱作之情色性方法。本文從健康寫實至新電影間的作品分析與其背後隱喻,試圖引領出當臺灣電影中浮動的情色性方法調度手法,在啟蒙後如何成長、佈置抒情空間。千禧年後回返跨國與無邊界的電影時空,情色破除了曖昧的禁忌,持續不穩定與浮動,穿透文藝電影應當禁忌的日常與平凡。

梁良影評50年精選集(上):華語片

為了解決再見阿郎電影的問題,作者梁良 這樣論述:

  談及影評人生涯的開端,梁良回到了1972年2月,當他的第一篇電影文章在香港的《中國學生週報》電影版上刊登。由此起算,至今半個世紀,他持續看電影、寫電影,觀影紀錄早已超過一萬部,陸續出版的電影相關著作達二十多本,而曾經發表的長短影評更累積有兩、三千篇。在影評人生涯屆滿五十年的2022年,梁良整理、精選歷年的影評原稿,首度出版純粹「就片論片」的影評集《梁良影評50年精選》上下二冊。     上冊收錄「華語片」類型,分為「焦點時代:1930年代中國電影」、「焦點話題:金馬獎作品」、「歷史三階段的華語電影」,分別關照1930年代以上海為製作中心、締造華語電影第一個黃金時代的早期中國電影,華語電

影發展重要指標金馬獎得獎作品,以及以「新電影」為軸心劃分出三階段、打破出品地域和類型限制的華語電影。   本書特色     ★收錄電影年代從1930年代到2021年,呈現跨越近百年的華語電影流變!   ★資深影評人持續50年的影評寫作,從文字中窺見影評人觀點和評論風格的演進!   各界推薦人     王曉祥(金馬獎前主席、《影響》雜誌創辦人)   史蒂夫(《史蒂夫愛電影》粉絲團作者)   吳思遠(華語影壇知名監製、導演)   李祐寧(臺灣知名導演)   黃國兆(香港知名影評人)   蔡國榮(臺灣知名影評人)   彌勒熊(臺灣知名影評人)   (依姓氏筆畫排列)   ──齊聲讚譽

臺灣電影「皇天后土」及其文化大革命論述

為了解決再見阿郎電影的問題,作者郭士彰 這樣論述:

摘要「文化大革命」為中國近代史上難掩傷痛的一幕,中共官方於1981年透過〈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將其定義為「十年浩劫」,其相關研究和電影數量繁多,不勝枚舉。同時在威權體制下的臺灣與中共爭奪正統話語權的時代,臺灣出品了一系列的反共電影,《皇天后土》為其中一部以寫實揭露「文化大革命」為目的的電影。本篇論文即以《皇天后土》為文本,探討1981年臺灣出現此類政宣電影其時空背景相關影響,以及電影導演白景瑞其個人歷史意識如何影響電影的呈現。輔以臺灣的國中歷史教科書,探討在國家控制下的意識機器如何書寫文革,並透過兩岸三地間的文革電影和相關紀錄片,瞭解在不同時空背景下,文革紀錄有何差異。透過本

研究可以發現,官方記錄與民間觀點的差異甚大,官方由上而下的史觀與民間對於口述記憶、日記以及自身經歷的重視,截然不同。從影視史學的理念中,文本如何呈現「文化大革命」,深受相關現實意識和歷史意識的影響。1981年正逢臺灣在外交政治上的困境,因此構成《皇天后土》上映的絕佳時機,並以此激起臺灣民眾同仇敵愾的愛國心。電影中的「虛實」均呈現當時代現實意識和歷史意識刻劃痕跡。關鍵詞:影視史學、大眾史學、文化大革命、皇天后土、政宣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