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造字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初造字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廖文豪寫的 漢字樹2:人體器官所衍生的漢字地圖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台南應用科技大學 應用設計研究所 王藍亭所指導 劉育辰的 漢字部首圖像形態研究 (2011),提出初造字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部首、象形文字、漢字、圖像、繁體字。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中國文學系碩博士班 許長謨所指導 張韌的 「然」字的語法化歷程研究 (2009),提出因為有 然、指示代詞、詞尾、語法化的重點而找出了 初造字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初造字,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漢字樹2:人體器官所衍生的漢字地圖

為了解決初造字的問題,作者廖文豪 這樣論述:

  英文字母只有26個,但是漢字部首卻將近200個,行政院全字庫系統所公告的漢字基礎構件更超過500個,要認識這麼多的漢字,談何容易?就算認識了,不知道漢字背後的有趣故事,何其可惜?   甲骨文有三千多個字符,而每個字符又有許多不同構型,與時發展之後,又有金文、篆體、隸書的分別。廖文豪教授在過去的十多年間,彙整分析了幾萬個古漢字,從中找出具有獨立構形及意義的符號,融會歷來各家說法,重新建構字與字之間的關連,所獨創的「漢字樹」既是圖像的、也是邏輯的。   而且,漢字樹的衍生路徑也隱藏著漢字的發展脈絡,由簡入繁,由具象到抽象,因此,漢字樹其實就是一部漢字衍生史!   不管是以中文為母語的學童或是中

文讀寫不得要領的外國人,都可以從漢字樹的衍生路徑產生直覺的線性聯想,望圖生義,因而學習起來事半功倍。   《漢字樹》是一扇門,一般讀者從中可窺見漢字構思之精、造字之巧。今天高談「文創」,漢字絕對是最高明的「文創」!   第一本《漢字樹》以「抽象的人」(小孩、成人、老人、女人)作為構字組件,第二本要帶你一起來看漢字如何表現具象的人體器官! 作者簡介 廖文豪   現任台北商業技術學院副教授兼圖書館館長。鍾情於古漢字研究,鑽研甲骨文十餘年,發表過《漢字龍原來是一條逆天之龍》、《紋身習俗對漢字的影響》、《在漢字裡遇見上帝》、《品茗漢字裡的酒香》等文章,著有《漢字樹:從圖像解開「人」的奧妙》。

第五章  心與肉第六章  頭第七章  口第八章  手第九章  腳與道路 自序   自古以來,人類用簡單的圖像符號來溝通,這是象形文的基礎,然後再由這些獨立符號的象形字再合成會意字及形聲字等。漢字保留了全世界最完善的圖像文字,我期望藉著《漢字樹》能讓讀者重新從圖像表達的角度來看待漢字。   我原本以為《漢字樹》要經過幾年的工夫,才能被讀者群所理解與接受,沒想到一推出就得到相當熱烈的迴響。這除了感謝上天的恩賜,感謝祖先所留下的文化瑰寶,也要感謝過去在文字學領域貢獻的先輩們所提供的研究文獻。在本書寫作過程中,初蒙作家暨古文學專家高大鵬教授的指導,復經台師大易經學大師暨文字學專家賴貴三教授

的指導與慷慨校閱,我在此致上十二萬分的謝忱。   《漢字樹》出版之後,我接到了許多人的回應,有驚喜與欣賞,也有提問或疑慮。對於各方的批評與指教,我甚為珍惜感謝,在此謹以問答的方式來敘明我的想法。   一、什麼是漢字樹?為什麼要建構漢字樹呢?   英文字母只有二十六個,拼寫容易,但是漢字部首將近兩百個(康熙字典有一七六個部首),行政院全字庫系統所公告的漢字基礎構件更超過五百個,要熟悉這麼多的漢字基礎構件談何容易?更何況這些構件之間似乎並無可依循的規律,無怪乎能學好漢字的外國人實在少之又少。但是,我找出古字中具有獨立構形及意義的漢字符號,以圖像方式建構出具有衍生關係的漢字樹。   而且,漢字樹的衍

生路徑隱藏著漢字的發展脈絡,由簡入繁,由具象到抽象,因此,漢字樹其實就是一部漢字衍生史,有助於我們有系統地理解古人造字的發展脈絡。同時,漢字樹使得每個符號的意義明確化且合於邏輯,其衍生路徑可以幫助學習者(包括以中文為母語的學童或是中文讀寫不得要領的外國人)直覺地產生線性聯想,學習漢字是一串一串地學,會更有效率。   二、什麼是圖像字?   古字的字型結構相當不一致,常常同一個漢字在甲骨文或金文就出現各種不同樣貌,如「方」的甲骨文就有大約三百種寫法,以致於許多文字學者難以破解其構字本義,即使破解了這個字,也難以挑選出具有代表性的古字與現代漢字對應。我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自行開發了一套「示意圖像」

字體,也就是圖像字。圖像字除了要符合甲骨文及金文所表達的構字本義之外,還要與現代字體的筆劃相接近,使它發揮實用價值。   三、《漢字樹》寫作動機是什麼?為什麼一個學資訊的理工人願意花十幾年的工夫研究漢字呢?   其實一開始,我並沒有想要寫書。我從小學漢字,卻不知道一筆一畫代表什麼意義。這種疑惑隱藏在心裡,日積月累,最後我實在受不了,於是我開始探究漢字背後的世界。我彷彿是一個好奇的小孩,推開了一扇門,然後掉進一座漢字的迷宮花園。我被這座花園裡的甲骨文與金文迷住,對於古人的造字智慧,充滿驚奇與讚嘆。走著走著,發現自己其實已經迷路了。我不斷摸索著出路,先按著前人的蹤跡,以為能找到出路,但卻沒想到引發

更多的迷惑。   我經過一番坐定沉思之後,決定學福爾摩斯,先廣泛蒐集資訊,再尋求破案之道。《漢字樹》的系列書籍,就是我把破案經過公諸於世的結果。簡單地說,我寫作《漢字樹》的遠因是在學生時代就對漢字的來源產生好奇,而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又無法完全令我信服。近因則是甲骨文、金文逐漸普及,使我有機會較全面地進入古文字的世界。但是我廣泛閱讀知名甲骨文學者的著作,如徐中舒的甲骨文字典以及王國維、郭沫若、董作賓、陳夢家、唐蘭等知名甲骨文學者的論著,覺得各家的說法相當分歧,同一個符號往往出現許多不同版本的詮釋意義。   有些文字學者往往只看見局部的甲骨文及金字,未能看見全貌,故難免產生以偏概全的弊病。唯有

全面彙整分析,才能找出更加一致可靠的答案,而這種工作就必須藉助於完整的資料庫及資訊技術。   甲骨文有三千多個字,而每一種字又有許多不同構型,數量龐大。一般人聽到要彙整分析幾萬個古字,往往就打退堂鼓。而我,憑著一股傻勁,鑽研了十年,才大致弄通每一個甲骨文及金文符號的意義。   四、漢字樹的詮釋,根據在哪裡?   《漢字樹》出版之後,我請教過幾位中文系教授,得到許多指教,受益良多,但同時我也覺得有必要在此加以解釋。   書中使用的獨立符號(又稱獨體字),學者之間大部分沒有什麼異議,例如「又」代表手,「止」代表腳掌,「□」代表跪坐的人等等。但是兩個以上的符號所組合成的字(又稱合體字),在學術界向來

就是意見分歧,例如「居」是由尸與古所組成,但對於居的詮釋,就有不下十種說法。現代人僅能從後來的《說文解字》及先秦典籍裡找線索,有時不可能確知當初造字真正的想法。我是將「尸」與「古」的構字符號與意義彰顯出來,提出我認為較有根據且合理的說法。   五、漢字樹是否有過度詮釋的疑慮?   文字學界當中向來有保守派與較前衛的實用派。保守派認為,若是古文獻中沒有解釋的字或沒有具體證據的字,就不要強加解釋,甚至他們認為將漢字圖像化都是不允許的。我個人是支持較前衛的實用派的。因為古文獻所解釋的也是後人依據有限的證據加以揣測的,不見得是真正的構字本義。   而且古體字當中,有許多有不同的造字來源,非常一致性,也

難以系統化,以致於產生學習的障礙。為了使漢字更有系統化,本書主要是選取最能與現代漢字相呼應的甲骨文、金文或篆體。我認為唯有如此才有助於有系統地學習現代漢字。   如果要推廣漢字,就必須以易學易懂的方式來解說漢字的構字意義。在這方面,我開發了圖像字,並將相關聯的基本符號組合成有意義的敘事,例如「聊」代表兩個人面對面(卯)互聽(耳)對方談話。   漢字的構字,本身就有理路可循,因此,漢字樹是試圖重新有系統、大規模地勾勒漢字的邏輯,有些個別的詮釋或許因為個人才學經歷有限,還有疏漏之處,但是大的架構與方向,應該是正確的,在此也感謝讀者的賜教,盼望與讀者的交流。([email protected]

w) 人體器官在漢字中,「身」是指人的軀體。就構字而言,「身」就是「人」的「肉」體。金文及篆體都是意表「人」腳盤以上的所有「器官」。許多具有器官意義的漢字都包含肉(月)的古字。「身」的另一個篆體則是調整筆順並加以美化之後的結果。人的軀體所衍生的字,可以分成三大類。第一類是實體器官(肉)及抽象器官(心)所衍生的字;第二類為頭部器官所衍生的字;第三類為肢體器官所衍生的字。第五章 肉與心古人造字,將人體的器官分成「實體」與「抽象」兩種。含有「月(肉)」的字多表示看得見、摸得著的器官;而含有「心」的字則大多賦予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意義。實體器官幾乎都是由筋肉所組成,所以與「實體器官」有關的字大多被賦

予「月」(肉)的構件。古人認為「心」是掌管「思想、情感及生命氣息」的內在器官,所以便賦予與這些活動有關的字「心」的構件。這一章就從「月」(肉)和「心」這兩個觀點來詮釋相關的漢字。肩 ㄐㄧㄢ jiān像門「戶」轉軸的「身體器官」。肩膀是「身體」與「手」的連接處,可以像門軸一般靈活地轉動。愛 ㄞˋ ài心中愛慕,頻頻回頭,不忍離去。當人看見愛不釋手的寶物,或當年輕人看見所暗戀的對象,心頭就碰碰跳,頻頻回頭,捨不得離去, 生動地刻畫出此戀慕之情。篆體表示一個因心中渴慕而頻頻回頭的人;另一個篆體添加了夂,意表緩步前行,不忍離去。愛的相關用詞如喜愛、愛慕、愛情等。「愛」的簡體字為「爱」,「心」消失了。肢

ㄓ zhī 分「支」出去的身體「器官」, 人的手腳也,「支」也是聲符。胃 ㄨㄟˋ wéi身體的「器官」,會將吃進去的「米」 「包圍」 起來處理。篆體表示吃進去的「米」被某一器官「包圍」起來; 金文及篆體加了「肉」,表示身體的「器官」,會將吃進去的「米」「包圍」 起來處理。《說文》:「胃,穀府也。」脊 ㄐㄧˊ jí支撐許多支肋骨的「器官」。篆體,上構件是連著肋骨的「胸椎」,下構件是「肉」, 表示身體的「器官」。《說文》:「脊,背呂也。」肥胖肥 ㄈㄟˊ féi「肉」多的「巴」人(請參見「卩」,第二章)。第六章 頭漢字基礎構件中,與頭有關者主要為 「囟」、「甶」,而與頭部器官有關者主要為「目」、「

自」、「耳」、「牙」、「口」。「目」衍生出許多與視覺有關的字,「自」衍生出許多與嗅覺有關的字,「耳」衍生出許多與聽覺有關的字,「口」衍生出許多與嘴巴有關的字,「牙」則衍生出與牙齒有關的字。低頭審視的人古代的大臣負有監督的責任,以確保全國百姓能夠平安度日,因此,不僅城門口及重要道路口設置檢查哨,官兵還要不定期對百姓進行臨檢,便以一隻專注的眼睛加上一個彎腰的人來描寫低頭檢查的人。臥 ㄨㄛˋ wò 低頭「注視」 的人。以「臥」為構件的字都具有這個意涵,如臨、監、鹽等。「臥」的本義是低頭俯視的人,引申為俯臥的人,相關用詞如臥房、臥倒、臥病等。監 ㄐㄧㄢ jiān一個人低頭注視臉盆裡的水所反射的面容。「

監」的本義為檢查自己的面容,引申為仔細檢查,相關用詞如監察、監管、監工、監牢等。由監為聲符所衍生的字相當多,音發監(jian)的字有鑑、鑒、艦;音發ㄌㄢ(lan)的字有覽、襤、藍、籃、濫、攬、欖等。聊 ㄌㄧㄠˊ liáo「兩人面對面」彼此互「聽」對方的談話。「 聊」傳神地描寫出用耳朵專心傾聽對方談話的意境。「 聊」引申為閒談、樂趣,相關用詞如閒聊、聊天、無聊(沒有樂趣)等。緊 ㄐㄧㄣˇ jǐn 「善於做事者」(臤)製作「繩索」,牢固且密合。「糸」是一條以兩、三股的植物纖維交纏而成的繩子。善於製繩者,總能將繩子做得牢固且密合,相關用詞如緊密、緊繃等。「緊」的簡體字是 「紧」。

初造字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文化後浪】本地字體設計師許瀚文,年初發起「空明朝體」群眾集資計劃,至今募得近1300萬台幣,他表示:「想不到如此抽象、geeky的字體設計,大眾認受性會這麼高。」

「空明朝體」包括香港字、台語、客家語等中文字,合共15000個,許瀚文希望中文字體回歸到大眾對漢字的真實理解,「你可以打從心底,直覺感受到字的美。」

字體設計師的造字歷程:https://bit.ly/3abo3Gp

文化後浪,與你細聽文化界新浪潮,創作背後的一份信念。

-----------------------------------------------------------------------------------------
立即訂閱《明周》電子版:
https://bit.ly/3t1Jmmx

明周娛樂 Web/ https://www.mpweekly.com/entertainment/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entertainment.mpw
Mewe / https://bit.ly/39s8vgS
明周文化 https://www.mpweekly.com/culture/
想食明周 https://www.facebook.com/foodiempw/
INNER https://www.facebook.com/innermpw/
https://www.instagram.com/in__ner

漢字部首圖像形態研究

為了解決初造字的問題,作者劉育辰 這樣論述:

文字是人類進行溝通的視覺媒介,它是讓社會文明化的重要推手,有了文字的出現,人類才得以記錄歷史、傳承文化。古代的文字都是由畫演變而成,稱之為象形文字,其中包括埃及與中國的象形文字,兩者皆是用圖畫文字傳達思想,其中又以中國的文字最為特別,它是目前世界上僅存被延續以及廣泛使用的文字。漢字亦稱中文字、中國字,它主要是以形為主的文字,其部首、聲旁會連帶影響到字的形成和字義上的不同,而部首又被視為造字的基礎,熟悉漢字的字形結構,會發現到絕多數的漢字和其字形結構都是有邏輯關聯性的。 本研究目的在於透過每個漢字和其部首的演變史,了解文字本身的象形意念形態和其部首之間的關係演變。本研

究將漢字分為五個階層,「群、體、類、屬、部」,利用歸納分析法,依照部首屬性的不同作分類,分為三大類群,第一群體為生命體,包含了人類、植物類、動物類;第二群體為自然體,包含了自然現象類;第三群體為形象體,包含了人文地理環境類、無關實物形象類,並以內容分析法搭配圖像式的描繪分析,探討字彙與部首間的關係與涵意。 研究結果發現,現今的漢字有些與當初造字時的形體相差甚遠,許多字體也有所引申而被轉注、假借其他意義,但儘管字體形體的演變差異性極大,也幾乎都有一定的脈絡可循,基本上凡是使用相同部首的漢字,通常在字義上也有相同的意思,有些文字所屬的部首即使與歸類的組別並無直接的關係,但從其字形流變也

可觀察到與歸類的組別有間接上的關聯。期以本研究之結果,能讓人們了解部首與文字背後的歷史,探索文字的知性與感性,建立對文字的審美感,提升學習的效率,並且體認到漢字的美,不但是一種符號、是一種傳達意念的工具,更是一種藝術視覺美學的象徵。

「然」字的語法化歷程研究

為了解決初造字的問題,作者張韌 這樣論述:

摘 要 在上古漢文中,「然」字用途甚廣,字義甚繁,有做動詞、代詞、名詞……等各種解釋。以「然」字原初造字本義而究,其字形乃象「於火上燒炙狗肉」之形,作動詞解。是故,東漢許慎為其義界為:「然,燒也。?火,?聲。」然本文在「然」字於上古漢文文獻的語料探查裡發現,「然」字做動詞解的出現頻率,遠遠低於其做為指示代詞的頻率。這顯示:「然」在上古當做指示代詞的用法已相當成熟,其普遍性已凌駕其原初詞性。 王力直言道,「然」字在普遍當做詞尾前,已有指示代詞的用法。而上古時期指示代詞「然」字在各文獻裡相當活躍,以致於開始有語法化現象的產生。於是本文以魏培泉的語料分期為主,輯選各朝代較為口語化之文獻

,做為各漢語期的語料,用統計語料的方式,研究指示代詞「然」在漢語語言應用上的語法化歷程。 上古漢語期,「然」字在指示代詞的用的比例超過半數。本文在探索指示代詞「然」所形成的詞彙與句法結構中,找出除了詞尾外,「然」字所構造的連詞與副詞亦是以「然」為指示代詞的用法語法化而來。由此,本文在上古漢語期歸結出了一個以指示代詞「然」為起點,在語言演化後分化出的幾條「然」字語法化途徑的系統。 中古漢語期,為「然」字語法化發展之關鍵期。於此期,「然」字指示代詞用法比例,比起上古漢語期驟減一半以上,取而代之的是助詞與連詞用法的增長。會有這樣的激烈改變,主要是因為「如?若…然」句式及其重新分析句式所產

生之類推效應在此期起了莫大的影響,而代詞「然」外部競爭激烈,使得代詞「然」使用頻率不如上古漢語期高。 近代漢語期,為「然」字語法化發展之成熟期。此期「然」字助詞用法延續上一期激增,反觀原本上古漢語期向連詞與副詞的語法化傾向,日漸減退。此期也確立了現代漢語中所有「然」字用法,以致現代漢語期所有「然」字用法,已找不出有進一步語法化的跡象。 最後,本文歸結了影響「然」字語法化的內、外在因素,望研究漢語語言學的學者,可對於「然」字在由古至今語法化的歷程有概括性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