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世紀全國高中詩獎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創世紀全國高中詩獎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林銘亮寫的 尾巴人 和吳晟的 文學一甲子1+2套書:吳晟的詩情詩緣、吳晟的文學情誼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臺灣七年級新詩金典- PChome 24h書店也說明:... 青春詩展策展人、全國大學、高中巡迴詩展策展人、X19全球華文詩獎策劃人。 ... 獎、全國優秀青年詩人獎等,作品散見創世紀詩雜誌、笠詩刊、乾坤詩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九歌 和聯合文學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 趙天儀所指導 蔡豐安的 林宗源台語詩的性和愛 (2009),提出創世紀全國高中詩獎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情色文學、林宗源、台語詩、台語詩之父、性愛詩。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台灣文化研究所 林淇瀁 教授所指導 丁明蘭的 耕莘青年寫作會之發展與研究(1966~2009) (2009),提出因為有 耕莘青年寫作會、耕莘文教基金會、寫作班、文學社團、非營利組織的重點而找出了 創世紀全國高中詩獎的解答。

最後網站系主任 - 臺北市立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則補充:108,〈孫維民觀看之窗〉,《創世紀詩刊》第198期春季號,2019年03月,頁48-49。 106,〈殖民與樂土的錯位:論 ... 評審:110年度第二十屆紅樓文學獎高中散文複審.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創世紀全國高中詩獎,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尾巴人

為了解決創世紀全國高中詩獎的問題,作者林銘亮 這樣論述:

  從尾巴人的敏感多情,進化成莊子的逍遙自在   有時大人有時少年,文字抒情時傳遞知識,語氣議論中帶著幽默,   林銘亮從生活和藝術中揉搓出新意和道理,展現做自己的真性情。     林銘亮身為年尾出生的人,常有不合時宜之感,會從「尾巴人」的角度觀看世事。尾巴人敏感又感情用事,有空就回味從前,對眼前漫不經心,別人講「從前」是兒時記趣,他且在魏晉風神、明清俚趣徘徊;別人講「之後」是退休養老,他卻和慘遭外星文明降維攻擊的太陽系一起散滅。作者認為寫作是一種手工藝,「揉搓」主要講身世、說故事,想從生活中揉出新意和道理;「攪拌」試圖創造生活、旅遊、藝術中混雜的、迷路的、自由轉述的多

重樂趣;「撫摸」以色身輕盈地呈現中年面臨的課題。     作者行文看似絮絮叨叨、迷途不返,讀來卻有離題的過癮,也有結構的快樂,讓人在文字的結構與迷宮中,目擊散文藝術的鏡壁倒影。〈關於,小鐵櫃〉的愛書人隔著書櫃玻璃點評世人,〈防空論字〉談論書法追求創新和成名的種種怪象,只能時時夢迴不求成名、不懂物鬥的學書年歲。〈如果莊子辦護照〉,作者一定阻止他,因為作者對護照的印象很糟糕,第一次出國就被澳門海關阿姨討厭,在戴高樂機場被地勤質疑護照效力,差點抱著鵝肝醬、光屁股收拾被開腸剖肚的行李。〈連續出賽〉描述愛書不愛動的少年,意外翻出一本舊書而跌入瑜珈世界,當兵又抽中去外島免費體能訓練,退伍後更趕在老

邁之前走向健身房。題材內容豐富,寫作手法多變,抒情時傳遞知識,議論中帶有幽默自嘲。     全書時有文人書畫的沉靜美學,時而流露特有語調的嘲諷與俏皮,既有大人味,也不失少年心。《尾巴人》是一個人落後了,一開始苦苦追趕,等到自認可以放鬆慢活的時候,就接受自己的樣子,專心走自己的路,不再感覺落後,回首時反而有種領先的安慰。尾巴人以為生不逢時,其實耐人尋味,千帆過盡後,盡顯「做自己」的逍遙自在。   專文導讀     凌性傑、楊佳嫻   一致好評     作家∣王盛弘、吳億偉、胡淑雯、孫梓評、翁禎翊、張郅忻、謝旺霖、顏訥   詩人、台大中文系主任∣唐捐  

 作家、政大講座教授∣陳芳明   詩人、台北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曾琮琇   詩人∣詹佳鑫    

創世紀全國高中詩獎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集主題:「原泉滾滾:臺師大噴泉詩社50周年詩選」新書介紹
   
專訪:顧蕙倩老師、康書恩同學、曾映泰同學
   
內容簡介:
   民國54年師大國文系進來了一批新鮮人,這些文學青年雖來自四面八方,沒多久就發現有一個共同的興趣:耍弄文筆。其中年紀最大的是退伍老兵秦嶽(貴修),因為比較年長,且已有社團經驗,就帶動了同班及校內同學一起籌組詩社:同班的凡有林秀燕、古添洪、黃癸楠及李弦(豐楙);而英文系陳慧樺(鵬翔)、美術系藍影(建廷)等,也都惠然肯來。校內課外活動雖有文藝社,大家也會參加,但組詩社的意義卻不一樣:既能因應臺北詩壇的文學氣氛,也可以和其他大學的詩社交誼,如文化大學的華崗詩社。大學詩社不像「創世紀」、「藍星」等,強調文學主張的一致性,而較重以文會友的創作活動。當時臺北的大詩社、詩刋均已沒落,唯街頭奇景的周夢蝶詩攤猶在明星咖啡屋前。詩壇後生既不畏一切,當時政治氛圍雖則嚴峻,在校內只要和課外活動組溝通,仍可召兵湊齊人數籌組社團,通過時間正是民國56年,到今年(106年)剛好正滿50年。
   
   詩社成立後的第一目標:出詩刊?窮學生的辦法就是大家湊錢、出力,《噴泉》詩刊創刊號就是這樣出爐的。當初取名「噴泉」,既因紅樓前圓環有此一景,也謙喻只是滴水成泉而期待將來的巨流。創刊號所訂的黃道吉日:民國57年1月1日,指導老師當然搬請「藍星」名星:余光中先生,秦貴修當社長、美編則靠梁建廷,我們這一小群都在噴泉中匯成一股湧泉。社長就代表大家寫了〈創刊的話〉,其中有些話現在不容易體會,當時卻有諸多真實感受:如強調不躭心「蔑視的眼光」、不畏懼「冷冷的譏嘲」,就曲達了中文系未能正視新詩、現代詩;而關鍵句的「難懂、費解」,乃至不標榜主義、不依附流派,則是反映當時詩壇的困境:「創世紀」提倡的現代主義、「笠」刊登的圖像詩……,都曾被文學界所批評。當此之際,噴泉湧現的涓涓細流,既實踐於早期的詩刋中,也在畢業後持續噴湧,如成立「大地」詩社,和「龍族」、「主流」等彼此呼應,印證了大學詩社就是搖籃的作用。

在大學詩社的文化生態中,與噴泉相前後的詩社、詩刊也不少,為什麼只有噴泉竟然延續了五十年?縱使其間頓挫起伏,仍能持續迄今。期間和噴泉結緣的,後來離開校園後也續有發展,既有詩壇長青樹如陳黎,也有從社會到學院持續播種如陳義芝;最關鍵的則將新詩從大學帶入中學。在文學素養的培育中,新詩詮釋的方式愈來愈多樣化,從文本細讀到音聲朗誦,都能曲盡現代詩之美。記得林秀燕在新竹高中期間,從課內到課外,既詮釋新詩也帶動朗誦,如此播下種子而引發學子的興趣,在政大曾有學生提起:他對新詩有興趣閱讀、創作,就是在竹中被林老師啓發的,這樣的例證比比皆是。此即噴泉詩杜的創社目標,既對彼此的創作形成激盪效應,也將新詩的愛好帶入中學、大學及社會。五十年,整整半個世紀,今天文學世界早已被改變:中小學有朗誦詩比賽、臺北捷運上貼掛新詩獎作品,絕不會出現蔑視的眼光!這就表示臺灣的師範教育不「保守」,文學和社會也非斷裂。相信噴泉還會連噴五十年,這樣的精神從創社持續至今,願大家共同禱祝:噴泉精神永在。
   
主編簡介:
康書恩
   1995年生,臺灣花蓮人。逐漸明白生活是為不斷辯證,時刻擁有更新穎的說詞與假設。國立花蓮高中畢業,臺師大國文學系百六級。曾任師大噴泉詩社第48屆社長、第49屆顧問長;《詩生活》現代詩報創辦人暨發行人。現為太平洋文藝營營隊總籌及授課講師。曾獲臺積電文學獎、師大紅樓現代文學獎,並著有詩集《潮海印象》。

曾映泰
   1987年生。噴泉詩社第48屆社員,49屆創作股股長,50屆社長。曾任教於國中,現就讀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碩士班。多向人類以外的事物學寫詩,但沒得過幾個獎。習慣寫給愛情,寫給人類社會,寫給身邊的人類,希望他們重新成為人。曾經編過幾本書,目前努力將文學結合桌遊中。

策畫簡介:
顧蕙倩
   噴泉詩社第19屆創作組組長。1965年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學士、淡江大學中文所碩士,佛光大學文學系博士。曾任中央日報副刊編輯、國立師大附中教師、現任臺灣師大及銘傳大學兼任助理教授。曾獲師大噴泉詩獎、臺北詩人節新詩即席創作首獎、2014教育部特色課程特優獎、2016國家文藝基金會文學類創作補助、第51屆廣播金鐘獎「單元節目獎」。

許碧華
   1966年生。噴泉詩社19屆副社長、20屆社長。師大國文系畢業、師大國文系研究所結業、輔大宗教系在職專班碩士畢業。板橋高中專任教師、導師、國文科召、訓育組長、社團活動組組長、教師會理事長、退休教師聯誼會會長(現任)。曾任全國高級中等學校教育產業工會教學部主任和新北市分會副會長、台北市公私立中等學校詩歌朗誦比賽評審委員。

林宗源台語詩的性和愛

為了解決創世紀全國高中詩獎的問題,作者蔡豐安 這樣論述:

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戰後,林宗源應該是台灣第一個寫台語詩的人。林宗源是1935年農曆4月16日子時,出世佇台南府城無尾巷。伊真早就開始寫詩,大概佇16、7歲初中e時就開始練寫詩,毋擱兮是伊按小學五年去讀私塾跟漢學仔仙學漢文後,佇初一e時陣學寫唐詩(七絕) ,bat寫過三首舊詩,因為伊認為無合文學創作的道理,嘛無合新文學韻律、形式自由無拘束的創作原則,就放棄啊,改寫新詩。終戰後,詩人林宗源佇高中的時陣,真早就用伊純真的心,專心去深思欲按用台語來寫詩,而且試用台語句法來從事台語詩創作;伊佇1964年加入「笠詩社」,1976年得到吳濁流新詩獎,1987年參加台灣筆會,是發起人之一,1991年5月25日

創立蕃薯詩社擔任第一任社長,1994年得到榮後台灣詩獎,1996年8月25日佇第16屆世界詩人會議日本大會,得着「名譽文學博士」,1997年7月擔任「台語文推展協會會長」。2004牟8月得到鹽分地帶文藝營「台灣新文學貢獻獎」。自古以來,〝男女之間的愛情〞一直是作家和詩人迭迭咧寫,而且是寫未完的題材,毋擱,講到性,小說作家嘛迭迭會去寫到,而且寫到有夠精彩,親像一幕幕的實景呈現佇讀者眼前。對詩人來講,情形完全無仝,佇人類的詩史內,較少有詩人咧寫描述性愛行為的性愛詩的歷史現象;這款情形,隨著人類對性有擱較深入的認知,社會愈來愈進步嘛愈開放,一定會改變e。人稱「台語詩之父」 的林宗源,佇愛情詩性愛的探

索和創新的技巧,實在是值得學術界來做深入的研究。林宗源佇少年的時陣,真緣投,佇高中的時,就有交12個女朋友,佇1955年,就有寫一首和伊初戀的對象-其美有關的詩〈中央山脈的戀歌〉,表達了林宗源對青春女友-其美的愛慕和欣賞的詩。1954年,高三下學期畢業前2個月得到風濕症,休學佇厝裏,感覺前途烏暗,想講袂當予女友幸福,就故意誤解伊罵伊,為著欲和其美分手,寫一首〈病thai死咱的影〉,兩個人就因為安爾的誤會,才來分開。好佳哉,伊利用前後二遍休學總共歇睏一年四個月的時間,拼命看真濟世界名著、中國名著、天文地理哲學等種種冊,成做以後寫作的本錢。了後,林宗源就kah男女之間的小愛,轉移到對台灣這塊伊家己

生長的土地的大愛,將近參拾年的時間,除了家己的牽手,毋捌閣和別個查某產生有愛情的關後。一直到1984年2月28日,寫了〈予我一暝的愛〉,表達了伊長久以來除了牽手的翁某感情外,半世人的感情世界竟然一片空白,佇這首詩內,伊表達了對愛情深深的映望。此後伊所創作的詩,雖然猶有寫各類的詩,毋擱就迭迭出現有關愛情的詩,甚至性愛行為、動作、表情和數念的描寫的性愛詩,到2008年12月27日寫出予差伊大概七歲左右的日本女詩人愛人的〈做愛的時陣〉,攏總差不多有二百外首。本篇論文,除了會甲林宗源的生平做一個詳細通盤的紹介,也會就林宗源的詩觀和伊按怎寫詩做一個大概的介紹,上重要欲介紹予讀者的是林宗源相當傑出的性愛詩

的分析和比較。

文學一甲子1+2套書:吳晟的詩情詩緣、吳晟的文學情誼

為了解決創世紀全國高中詩獎的問題,作者吳晟 這樣論述:

出身農村,荷鋤握筆的大地之子 創作一甲子以來,最真摯深情的回顧   他的創作根著於土地,和社會脈動息息相關。   他的閱讀歷程,猶如一張廣闊的文學地圖。   他的詩開闢出台灣文學的新路線,也是對母鄉的誠摯告白。   他的風格從沉鬱走向明朗,創造出了獨特的色澤。   《文學一甲子》輯為二冊,是吳晟創作生涯的集結,以「詩」為核心,輻射出珠玉斑斕的篇章,構築了一條雋永動人的文學路。   《文學一甲子1》   卷一「文學起步」:審視創作來時路,不順遂的求學過程,文學成為一扇心靈的窗口。少年吳晟的文學足跡,啟蒙於台灣農村,他作為一個文學家的基調此時已隱然確立。   卷二「一首詩一個故事」:每

一首詩背後不同的際遇和命運,當他因緣際會與這些作品「重逢」時,又隨著讀者不同的詮釋,而讓詩作產生新的質變和意象。   卷三「詩與歌的故事」:吳晟的詩受到許多知名音樂人的青睞,有的成為民歌,有的成為交響樂,有的製作成專輯,有的一度成為禁歌。   卷四「詩集因緣」:記載五部詩集出版時的背景,從不顧家境清寒也要自費出書的《飄搖裡》,到現代主義風潮的異軍《吾鄉印象》,以及獲得台灣文學獎的《他還年輕》等等。   卷五「文學獎」:收錄歷年獲得文學獎的感言,每一次獲獎都是創作的里程碑。   《文學一甲子2》   卷一「文學情誼」:因為文學機緣而結識的友人,記錄他們的生命歷程、寫作轉折、美學特質等等。

吳晟不只閱讀已經成名的作家,對文學新銳、青年世代、藍領階級,也用心看待,常常成為他們作品的優先閱讀者。   卷二「未完成的編輯夢」:兩度受邀北上擔任編輯職務,但因農事與家務的考量,不得不放下編輯的夢。而在編選兩本詩選的過程中,也發生了意想不到的波折。   卷三「詩與我之間」:與詩連結的人事物,書寫詩壇長者的淡泊誠懇,與文學前輩的知遇之感,或記錄過去完成的組詩,或觀看自己最具代表性的影像時,那難以言喻的凝重和蒼茫。     卷四「追念」:緬懷那些走進時光隊伍的友人,他們不滅的文學火焰,依然在吳晟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記。 專文推薦   「這套書乃是以『回望』與『反芻』為基調。回望文學履痕的軌跡

,回望創作歷程中,許多難忘的長輩詩友。也反芻詩的記憶,反芻生命與詩的關聯。在反芻中,許多細膩的思考重新被提起,許多創作之際的心境與遭逢也因之具體地放大顯影。」──施懿琳   「吳晟就如他的詩作〈土〉,既是揮鋤者,也是那片寬厚的土地本身。他日日閱讀、思考、書寫,『安安份份握鋤荷犁的行程』,然後躺臥成一片豐饒田土,讓世代青年落土湠生。」──楊翠

耕莘青年寫作會之發展與研究(1966~2009)

為了解決創世紀全國高中詩獎的問題,作者丁明蘭 這樣論述:

1963年,耶穌會會士牧育才神父(Rev. Edward J. Murphy, S.J.)創辦了全臺第一個以交流中西文化暨北區大專學生活動交流中心─「耕莘文教院」,1966年,擔任師大英語系教授的美籍神父張志宏(Rev.George Donahue, S.J.)成立了兩個社團:「山地服務隊」和「耕莘暑期青年寫作會」,其中,「寫作研習班」陪伴了許多臺灣文藝青年們走過無數個寒暑,然而,這樣一個培育臺灣文學創作人才的民間機構卻一直缺乏完整的論述與研究。本文將透過歷年的活動手冊、出版品與回憶錄等紙本文獻、歷屆會員的訪談記錄、及筆者個人的實際參與和觀察,為「耕莘青年寫作會」耙梳四十四年的活動歷程與核心

價值,重新整理更為完整的耕莘青年寫作會、寫作班發展史。此外,1990年,「耕莘文教基金會」成立後,以非營利組織模式持續經營下的耕莘青年寫作會,也將是觀察與論述的核心。全文將透過通過資料蒐集、訪談與觀察,並與文化地理學的理論相互分析、詮釋,能為長達四十四年的耕莘青年寫作會釐清其在臺灣文學教育的現象,與文學性非營利組織的推動歷程,企盼這段珍貴的歷史成為一種意義的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