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真過世小s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國立臺灣大學 歷史學研究所 陳弱水所指導 黃庭碩的 禪運與世緣:唐宋世變下的禪宗及其開展(740-1100) (2020),提出劉真過世小s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禪宗、發展圖景、空間分布、外緣因素、唐宋變革。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 王基倫所指導 廖本銘的 韓愈、柳宗元、劉禹錫文本互動研究 (2015),提出因為有 韓愈、柳宗元、劉禹錫、文本互動、互文性、交誼的重點而找出了 劉真過世小s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劉真過世小s,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劉真過世小s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禪運與世緣:唐宋世變下的禪宗及其開展(740-1100)

為了解決劉真過世小s的問題,作者黃庭碩 這樣論述:

本論文的探討主題,是崛起於唐代的禪宗,究竟如何在由唐入宋的歷史進程裡,一步步地拓展其勢力與影響力,最終成為近世中國、甚至是東亞佛教界及思想文化界的領軍力量?這個問題源自筆者對於既有唐宋佛教史研究中的一個困惑。儘管有許多二手研究告訴我們,禪宗本身就是最契合中國傳統文化菁英品味的佛教支系,是以自崛起後便迅速風靡知識界,加上其「不立文字」的教義特色,使之在面臨晚唐法難及五代動盪的衝擊時,不像其他義學型宗派那樣由於經典的散亡而大受損傷,遂得以挺立諸宗,在入宋以降繼續保有活力。然與此同時,筆者也發現有少數學者主張,禪宗在北宋前半基本僅行於南方,不大為以汴京為首的北地所知,要至宋仁宗於1050 年將禪宗

僧人大覺懷璉(1010-1090)詔入京城後方改觀。此二說之落差,引發了筆者重探此問題的興趣與動力。本論文將焦點擺在壟斷了近世禪宗傳承的南嶽與青原二系──筆者沿用部分學者稱法名之為「新南宗」──並以此二系最重要的奠基者馬祖道一(709-788)及石頭希遷(701-791)出世稍前的740 年作為考察起點,依循時序考察兩人法裔在中晚唐、唐末五代,及入宋以後的空間分布與置身環境變化,進而發現,儘管新南宗確如部分學者所言,在八、九世紀之交成功地打進京城知識圈,成為盛極一時的禪系,但其熱度似在憲宗過世後稍減,而未就此確立禪門正統地位;要至會昌難後,新南宗才因為受傷最微而挺立諸系,進而壟斷禪林,惟它自身

也大舉淡出以兩京為核心的北地,轉而固守發跡的大南方區;上述發展,在唐末五代大亂期間進一步強化,特別是如王閩、南唐、吳越、南漢等南方政權,皆對禪宗教團護持有加,從而深化了禪宗的「南重北輕」格局。在趙宋政權於 970 年代陸續攻滅分立諸國後,禪宗教團又再次被納入一統帝國架構。儘管立基於北地的新政府並沒有對大盛南方的禪宗給予太多干預,但也未展露出太高興趣,使得禪宗在入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只能沿守著其五代版圖。一直要到十一世紀前半,才靠著漸掌握到與新時代文化精英──即取代中古士族的新興士人群體──相處訣竅的雲門、臨濟兩系,在全國知識圈中打開知名度,進而引起仁宗皇帝興趣,遂有1050 年的詔入懷璉之舉。入

京的懷璉也成功在皇城掀起禪悅旋風,以此為起點,禪宗開始迅速風靡、滲透十一世紀後半的北宋知識文化界,終在十一、十二世紀之交成為近世中國的佛教暨文化主導力量。相較過往常見的內在理路解釋,本文勾勒的唐宋禪宗發展要更容易被非預期的外緣因素影響,因而呈現出遠為迴還曲折的發展圖景,這也使得禪宗之得勢,不再若過去設想得那般勢所必然,反充斥著因緣合和的偶然色彩。

韓愈、柳宗元、劉禹錫文本互動研究

為了解決劉真過世小s的問題,作者廖本銘 這樣論述:

本論文以「韓愈、柳宗元、劉禹錫文本互動」為題,試圖追溯並分析其「文本互動」現象。本文認為「文本互動」可分成兩種類型:一是文本在真實作者視野中進行動態傳遞,亦即傳統的書信來往、詩文贈答,筆者名為「贈答性互動」;二是文本在讀者視野中產生聯結互動,即「互文性」(Intertextuality),筆者名為「互文性互動」。所謂「互文性互動」意指:讀者會對文本間的「相同處」產生聯結思維,而使文本有了聯繫互動。前者互動考察屬於文本外部研究,後者屬於文本內部研究。前者文本互動聯結顯然可見,屬於結果態存在之文本間的傳遞關係;後者互動聯結則隱然可辨,屬於文本間內部要素的「相同」關係。本論題依上述兩種類型進行了考

察。本文有意從「贈答性互動」的歷時考察,重新探究韓、柳、劉三人交誼關係。第二、第三章共分成四期考察:(1)大曆三年(768)至永貞元年(805);(2)元和元年(806)至元和九年(814);(3)元和十年(815)至元和十四年(819);(4)元和十五年(820)至會昌二年(842)。貞元十九年(803)韓被貶陽山以後,直到元和五年(810)以前,對柳呈現冷淡無往來的跡象,對劉更是幾乎無往來跡象。韓對劉、柳的態度轉變大致呈現在元和八年(813)前後,在那幾年才有比較明顯的跡象可論。韓各對劉柳有過一段冷落時期,且時間長達七年左右,從三人整體文本互動概況來看,這可以旁證所謂韓疑心劉、柳陷害之說,

即韓確實曾對劉、柳有過誤會。第四章將韓、柳、劉交誼分開而論,共分成「韓柳」、「劉柳」、「韓劉」三組交誼,參考第二、三章文本互動之現象,對彼此交誼進行細究、檢討。「韓柳交誼」則有意評判學界說法,因學者之間說法分歧,雖各有推論而缺乏考辨。筆者統整與考辨之後,認為最可信的說法為:韓愈懷疑劉柳洩密陷害於己,此當為韓個人之誤解,是韓單方面懷疑而已,實際上與劉柳無關;「韓劉交誼」則以「韓柳交誼」的考辨來合併觀之。從本文第二、三章的文本互動來觀察,從貞元十九年(803)至元和五年(810)間,韓柳有過一段長達七年的冷落時期。從元和元年(806)至元和八年(813)間,韓劉亦有一段七年冷落期。本文認為友誼發展

當有歷程變化,韓柳、韓劉交誼關鍵便在於韓的看法何時改變?劉柳不曾愧對於韓,因此問題出現在韓何時願意改變這段友誼?韓對劉柳的態度轉變大致呈現在元和八年(813)前後,在那幾年才有比較明顯的跡象可論。嚴格來說,韓與劉柳的轉變期並不能斷定,僅能適度推測而知,大約在元和八年(813)以後發生變化,元和十年(815)柳返京也有影響,元和十三年(818)劉求援於韓亦有所進展,中間過程韓都有可能消除個人的芥蒂,最晚至少在元和十四年(819)柳過世時,韓對劉柳達成一生的和解;「劉柳交誼」則以「八司馬」的罪名為基本框架,這個特殊綁定形成某種人生場域,生命從此深深牽絆於其中,所有困頓窮途,皆是罪名使然。這個基礎框

架造就了劉、柳友誼深化之契機。綜觀來看,劉、柳實有三項要件貫穿於整個貶謫時期,並隨之逐漸形成深厚友誼:第一,書藝往來。第二,感懷傷逝。第三,僧侶相訪。本文參酌了「互文性」理論之後,深覺「互文性」亦屬於文本互動的一種面向,著實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因此納於論題之下。互文研究者必須對文本的聯繫思維或方式,進行詳細說明。第五章、第六章則以熱奈特五種跨文本關係進行研究,意思是採用熱奈特的文本聯繫思維。其狹義互文性理論被廣泛使用,原因在於他對互文性建構了一套標準,他的「五種跨文本關係」被認為是較具系統化的模式,對文本聯繫的選擇與限定具代表性,被許多互文性學者所認可。五種跨文本關係考察韓、柳、劉文本互動——

以「批評關係」、「鄰近關係」、「共在關係」、「原型關係」、「派生關係」,此五種關係進行考察,當有以下幾點意義:第一,在「互文性互動」發現有別於「贈答性互動」的實質影響痕跡,這種影響痕跡來自文本內部,而非外部關係。第二,了解韓、柳、劉如何認知對方的話語,三人彼此觀點的差異,從「批評關係」、「鄰近關係」、「共在關係」的考察可知。第三,發現隱藏在檯面下的文本模仿或角力,從「派生關係」、「原型關係」的考察可知。熱奈特五種跨文本關係,當以「派生關係」最值得注意,因為它提供了一種新的研究角度。以往這種研究角度較少被注意到,它探討的是文本間秘而不宣的模仿與改造關係,此部分對本文最具啟發性,原來韓、柳、劉文本

也存在著「派生關係」,這點則較少人注意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