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管嗩吶教學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北管嗩吶教學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李婧慧寫的 交織與得賜:巴里島音樂與社會:以克差為中心的研究 和陳瀅仙的 聽.見芬蘭:音樂、教育、設計、生活的交換旅程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課程查詢 - 臺北市社區大學聯網->也說明:... 北管樂團創始人三重南義社藝術總監及指導老師. 選課要求, 具備基本的數字譜(簡譜 ... 大燈對清、讚,嗩吶教學. 第十一週, 風入松、急三鎗,鑼鼓教學, 大燈對母身,鑼鼓. 第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遠流 和遠流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音樂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林小玉所指導 黃亭瑋的 北管音樂教學方案實施於國小第三學習階段音樂課之行動研究 (2021),提出北管嗩吶教學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北管音樂教學方案、北管音樂、傳統音樂教學、音樂教學。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客家文化研究所 洪馨蘭所指導 李蘇櫻菊的 八音習藝與自我認同:一個台灣南部客家傳統八音女性樂手的自我實踐報告 (2020),提出因為有 客家八音、轎前吹、文化傳承、嗩吶、習藝技巧的重點而找出了 北管嗩吶教學的解答。

最後網站新竹嗩吶教學-附近10大優質嗩吶老師推薦則補充:新竹附近嗩吶老師10大推薦 · 范若茜(中國笛/鋼琴) · 李光盈音樂工作室 · 蔡松桓 · Daniel桃園全區音樂教學與演出 · 李承澔 · 沈愛齡 · AZ · 一生弦命管樂工作室.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北管嗩吶教學,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交織與得賜:巴里島音樂與社會:以克差為中心的研究

為了解決北管嗩吶教學的問題,作者李婧慧 這樣論述:

  本書開創性地運用巴里文化中的哲理──「交織」(Kotekan)與「得賜」(Taksu),輔以desa kala patra(「地-時-境」)為視角,結合民族誌與音樂學的研究方法,從廣角的巴里島樂舞、人文、宗教與社會的綜覽,再聚焦於克差(Kecak)的深度分析,以考察巴里島音樂與社會的互映互動,並回應島上的表演藝術哲理與精神。   「交織」,或譯為「連鎖樂句」,kotekan 的發音接近「勾-得-甘」, 英譯為interlocking,指連鎖鑲嵌的旋律或節奏的構成和互相依賴與合作的精神,廣泛見於島上各類表演藝術的構成、空間安排、村落共同體的社會生活實踐,並且反映了巴里宇

宙觀之二元(rwa bhineda, duality)和三界(tri bhuwana, three worlds)的思想。「得賜」,taksu,發音如「達塑」,意義上以「得賜」較貼切,指向神靈祈求的藝術才華與能量,以達到出神入化的展現。各類藝術,甚至各行各業都有祈求「得賜」的宗教心,這種神聖的能量,有賴謙虛誠心向神祈求,輔以個人技藝的充分掌握,方能臻於身心靈的合一、美感展現的境界。  

北管音樂教學方案實施於國小第三學習階段音樂課之行動研究

為了解決北管嗩吶教學的問題,作者黃亭瑋 這樣論述: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旨在探究北管音樂教學方案於國小第三學習階段音樂課之實施情形,透過教學設計與實施歷程,檢視學生學習成果。以臺中市日出國小(化名)第三學習階段全部共12位學生為研究對象,設計九週九節課的教學活動,於研究實施時蒐集、分析教學歷程所遭遇的困難與修正方式,以及學生學習成果、教學者觀察與省思。研究之資料蒐集與分析以質性為主、量化為輔,依據研究目的與發現,提出以下結論:一、北管音樂教學方案課程設計理念具體可行,對應日出國小校本特色課程主題、課程價值與核心素養,規劃北管音樂的演奏、創作與欣賞活動,有效提升學生學習興趣與成效。二、北管音樂課程教學歷程經實施、檢討、修正與再實施後,學生在演奏

精熟達成度良好,勇於發表創作之想法,能運用正向的態度與詞彙評析音樂。三、北管音樂教學方案實施於國小第三學習階段達到演奏、創作與欣賞之教學目標:(一)北管音樂課程有助學生學習與熟練北管,培養演奏北管音樂之能力與對北管音樂之認同感。(二)北管音樂課程有助學生以分組方式創作北管鼓介,並以北管樂器展演創作成果,提升創作想法與能力。(三)北管音樂課程有助學生學習音樂欣賞的方法,運用正面的態度欣賞傳統藝術,並具備欣賞的經驗與能力。四、傳統音樂課程如北管可於國小音樂課實施,在傳統音樂氛圍中加深加廣地學習,使學生體會傳統藝術的特色與美感,培育接納傳統藝術與多元文化的態度。根據上述研究結論,對未來欲進行相關研究

之研究者提出建議。

聽.見芬蘭:音樂、教育、設計、生活的交換旅程

為了解決北管嗩吶教學的問題,作者陳瀅仙 這樣論述:

這本書是我所讀過,最能讓人親近芬蘭的書。──楊忠衡   一個音樂系女孩,帶著慧黠的雙眼,交換學生,也交換了世界兩端的視角。這些故事來自與芬蘭人的互動、對話,也有自己躲在一旁的靜靜觀察。雪國景致、創意思維、文化特質、適性教育、藝術學習,以及平等奔放的音樂生活,從中發現這個北歐小國,更多的趣味與溫暖!   2011年,她是音樂系唯一的亞洲交換生,背著南管琵琶,獨自飛往北國芬蘭。   「西貝流士音樂學院」就在赫爾辛基新落成的音樂中心裡,從課堂、音樂會到生活面向,第一手直擊了這塊土地的音樂生態。她用慢活悠哉的腳步,遊歷赫爾辛基、土庫、波爾沃、於韋斯屈萊等城鎮,恣意享受俯拾皆是的自然天

籟和設計創意。她到波羅的海小島找尋會唱歌的石頭,到木工教室做一把自己的樂器,學習沒有譜的即興演奏,體會「活著」的音樂。看到芬蘭人如此珍視並定位自我的文化,尊重每個人的獨一無二的教育理念,「文化衝擊就像國小打躲避球被砸在身上般的震撼」!   這趟旅程不只是單純的音樂學習,而是更加認識了這個以教育、科技與設計聞名國際的小國,在美學上的培養與追求,在生活上的創意與態度。如果有機會,當你旅行到這個北歐國度,相信會找到屬於你自己的「芬蘭體驗」。 美好推薦   朱宗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講座教授)   吳祥輝(作家)   涂翠珊(《北歐四季透明筆記》作者)   張正傑(弦外之音室內樂集藝術總

監)   陳之華(作家)   陳聖元(《芬蘭的青年力》作者)   焦元溥(知名樂評人)   楊忠衡(廣藝基金會執行長)   音樂是最美麗的國際語言,更是溫柔的溝通精靈。只是,當我們被教導牢記貝多芬,莫札特,蕭邦等大音樂家時,音樂的本質或許正被遺忘或誤導。   想像一位台灣年輕女子,拿著嗩吶在台北或鄉下走,或許會激發人們的同情心,想起孤女的願望,懷疑她是不是剛從喪葬樂隊下工。場景如果換成在北歐芬蘭,卻可能是一種充滿好奇和興味的國際移動。《聽.見芬蘭》不是描述追求音樂的專業成就,瀅仙這位台灣女子把音樂的本質,回歸屬於您和我。──吳祥輝(作家)   瀅仙用溫柔感性的心,從踏上這段旅

程起,就一路認真地體會所有曾經相遇的人事物,以及芬蘭帶給她的一波波衝擊。她真誠地記錄下這段學習的旅程,跟著她的文字一路隨行,讓人得以深入難得的芬蘭音樂教育現場,探訪芬蘭民謠音樂的瑰寶,和教育理念的本質。──涂翠珊(《北歐四季透明筆記》作者)   芬蘭是當你瞭解她以後,沒有理由不愛上的一個地方。   為什麼芬蘭的教育、科技、設計、音樂在世界被看見?理由很簡單──「以人為本」。正因為這樣的核心理念,和「生活」結合是他們不變的成功法則。   瀅仙在音樂教育的第一現場,以細膩的觀察與反思,道出芬蘭人如何用他們「以人為本」的理念,衝擊在學習音樂上的認知。你會更了解芬蘭的魅力,也會開始了解音樂教育

的本質。──陳聖元(《芬蘭的青年力》作者)  

八音習藝與自我認同:一個台灣南部客家傳統八音女性樂手的自我實踐報告

為了解決北管嗩吶教學的問題,作者李蘇櫻菊 這樣論述:

客家八音主要是由嗩吶「客語稱tag5 e31」來領奏,是臺灣客家人傳統民俗樂器合奏的代名詞,保留了客家音樂風貌及文化思維。研究者作為一個閩南籍的客家媳婦,投入南部客家傳統八音學習擔任樂手,習藝至今接近二十年,拜師與精進技藝過程,感受到南部客家八音團的現實處境。本文忠實紀錄筆者從拜師開始到現在的習藝經過,以及摸索樂器與身體節奏契合的技巧,本文大量採用筆者實際習藝的現場紀錄,並透過田調訪談將背景脈絡予以說明。筆者作為樂手以參與觀察習藝過程中閩、客兩個團體,一為「杉林溫福仁客家八音團」,以及為了增進嗩吶吹奏技巧而參與的「旗山天后宮轎前吹聖樂團」,藉由兩團團員的學習過程、參與動機與曲目演繹之異同,包

括兩團在相同的曲牌、曲名中卻呈現出不同的表現方式,以民族誌書寫紀錄過程中再輔以文獻資料作註腳說明。發現閩南「旗山轎前吹聖樂團」的打擊樂器技巧、鼓譜、打擊口傳心法、各種打擊樂器的打擊板位默契,可運用於「杉林客家八音團」之「炒鑼」。筆者認為,兩團吹奏技巧互補創新後,能保有客家八音的韻味骨架呈現開場的熱鬧氣氛,進而活化八音侷限於刻板制式化的傳統表演框架。筆者以熱愛八音與文化傳承之期許,雖是一個閩南籍的客家農村媳婦,習藝不僅是筆者實踐作為「客家媳婦」努力成為客家人的身份轉變,也可以看到筆者努力學習的強度是伴隨著身份認同而越來越增強。結論期待南部客家八音的傳承得以找到出路,並呼籲年輕族群注入跨時代、跨族

群之傳承,避免珍貴的文化邁向斷層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