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館地下室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另外網站高而潘建築作品珠玉展〉開展!五大關鍵字了解台灣戰後第一代 ...也說明:北美館 、華視大樓、淡水高爾夫球俱樂部,這些富饒美學的現代建築市景, ...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同時不影響到寺廟景觀,便將廁所設置在地下室,並特別 ...

國立臺南大學 美術學系視覺藝術教學碩士班 朱紋皆所指導 黃鳳鳴的 心眼速記—黃鳳鳴創作論述 (2012),提出北美館地下室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運動、焦點、心理距離。

而第二篇論文輔仁大學 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班 陳國偉所指導 游婷雯的 成為美術館:國立台灣美術館的空間變遷 (2010),提出因為有 台灣省立美術館、國立台灣美術館、美術館建築、國立台灣美術館整(復)建工程的重點而找出了 北美館地下室的解答。

最後網站他們演著被許哲瑜畫下來的故事:關於許哲瑜的《致信黃國峻》則補充:許哲瑜在北美館地下室的個展「麥克風試音」中,一如往常的展出了他以漫畫風格覆蓋被攝者的影像作品《麥克風試音:致信黃國峻》(以下簡稱《致信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北美館地下室,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心眼速記—黃鳳鳴創作論述

為了解決北美館地下室的問題,作者黃鳳鳴 這樣論述:

心靈是視覺的指引,它屬於個人的生命總和,以一種不得抗拒的條件,引導著視覺的觀看。心靈的加總,從日常之中的思想、情緒、經驗、甚至是身處的時代當下文化,都成為視覺行為背後的原因。 筆者經常乘坐火車,在速度下的觀看,眼前景色從前景到後景,有著模糊到清晰的差異,這與平時觀看的狀態—前景清楚;後景模糊,有所區隔,這一連串的觀看,是實際視覺知覺運用影響,還是心理因素介入的干擾,有感於此,筆者將生活之中的體驗,創作出心靈的狀態。 二○一○年到二○一二年為主要的創作軸心,創作研究主要架構,包括:研究動機、目的及論文主要的研究方法,最後界定研究範圍,並針對各章之架構分項簡述。第一章:以搭乘火車的狀

態,延伸出視知覺的運動、距離及繪畫的時間感知,敘述乘車過程中的視覺、時空、心理距離問題。第二章:將觀點集中在焦點,分成視知覺的焦點如何選擇、記憶;繪畫中的焦點與輪廓清晰的關係;後將焦點拉回筆者旅途中的心理因素。第三章:記錄作品實驗、創作演變,並針對各章作品解釋分析。結論:綜合各章節結語,期許自己未來展望。

成為美術館:國立台灣美術館的空間變遷

為了解決北美館地下室的問題,作者游婷雯 這樣論述:

國立台灣美術館館舍空間的變遷是一個值得關注和書寫的案例,因為國內極少有博物館在開館時遭受到如此嚴厲的批評,也極少有博物館能夠獲得如此大幅改造的機會。本研究最主要的目的,在重新整理國立台灣美術館從興建至整建的過程。在空間變遷的架構底下,探問這棟建築物究竟發生過什麼樣的問題,為什麼會發生這些問題,以及這些問題如何影響到美術館的運作。此外,本研究也大量呈現了建築師的參與經驗及想法,俾使美術館更加了解設計者的需求,促進雙方的理解與互動。本研究將整個空間變遷的歷程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80年台灣省政府決議在台中市興建一座美術館,至1996、1997年之際,台灣省立美術館開館近十年為止。其次是從1

997年第二任館長倪再沁上任,欲採取類BOT的方式進行館舍整建未果,至2000年引發「八二七拯救國美館行動聯盟」的抗議。第三階段從2000年開始進行國美館整(復)建工程,至2004年美術館全面重新開放,並獲得該年度台灣建築獎佳作。本研究採取個案研究作為主要研究策略,文件分析、半開放型訪談、直接觀察為資料收集方法。國內目前仍鮮少出現以美術館的空間變遷作為研究主題者,國立台灣美術館從興建至整建的過程,呈現出不斷在迷惘與嘗試錯誤中反反覆覆的特徵,並從建築師的挑戰、主事者的角色以及規畫的重要性等三方面提出思考。國立台灣美術館從原本強調莊重、紀念性的外觀實體,置入新的服務機能及造型元素,最終得以確立作為

一座專業美術館的地位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