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館歷任館長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北美館歷任館長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劉宜君,陳映廷,陳諾,熊思婷,蔡春陣,周婧景,王文彬,向麗容,許家瑋,陳思妤,陳家鳳,陳佳利,林玟伶,呂憶皖寫的 誰的博物館經驗?觀眾研究新趨勢 和蘇瑤華,呂佩怡,鄭邦彥,謝景岳,余青勳,張婉真,施承毅,方鈞瑋,黎世輝的 意義創造的載體:探索博物館策展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林曼麗:百年跌宕的台灣文化,我們還有許多事需要努力 - 新活水也說明:林曼麗是「工作狂」,不論位居何職都提出開創性觀點:她在北美館館長期間極力推動台灣近代美術史研究、典藏、和日本的美術館合作《東亞油畫的誕生與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藝術家 和藝術家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社會學系 陳宗文所指導 梁佑涵的 藝術實作者的稟性分析:以2018年台北雙年展為例 (2020),提出北美館歷任館長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稟性、藝術實作、台北雙年展、場域、策展。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 廖仁義所指導 張懿的 臺灣公立美術館的館內策展人角色之研究─以臺北市立美術館為例 (2018),提出因為有 策展人、館內策展人、策展人角色、臺北市立美術館、公立美術館的重點而找出了 北美館歷任館長的解答。

最後網站歷任館長 - 國史館則補充:館長 姓名, 吳密察(民國45年生). 任期, 105年5月20日至108年2月13日. 派令, 總統蔡英文任命. 呂芳上館長. 呂芳上. 館長姓名, 呂芳上(民國33年生).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北美館歷任館長,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誰的博物館經驗?觀眾研究新趨勢

為了解決北美館歷任館長的問題,作者劉宜君,陳映廷,陳諾,熊思婷,蔡春陣,周婧景,王文彬,向麗容,許家瑋,陳思妤,陳家鳳,陳佳利,林玟伶,呂憶皖 這樣論述:

  本書收錄了量化、質化與混合研究法等不同研究取徑的文章,針對 觀眾研究策略,提供讀者在進行研究時的參考。本書依序涵蓋量化的非觀眾研究,與參觀民眾的動機、 資訊搜尋、參觀前後評量、參觀行為、參觀後滿意程度、學習成效評量等文章;質化研究則討論訪談 法、焦點團體與觀眾留言分析等三種質化研究取徑,與從情緒參與探討觀眾的學習經驗;同時也收錄 近年來逐漸受到博物館界重視與應用的質量混合的觀眾研究策略。   商品特色     我國博物館界泰斗——黃光男教授,集藝術家、教育家及博物館工作者於一身,曾任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校長,開創臺灣的博物館特展風潮並作育英才無數。為

祝賀黃光男教授八十歲大壽,表達對教授深厚貢獻之敬意,由主編們邀請博物館領域的專家、學者,撰寫學術研究及個案實踐的精彩文章,並彙整成六個主題成冊出版,延續教授致力推廣藝術人文教育的理想與精神。

藝術實作者的稟性分析:以2018年台北雙年展為例

為了解決北美館歷任館長的問題,作者梁佑涵 這樣論述:

本研究基於Bourdieu社會學理論中「場域」、「實作」與「稟性」的概念,探討2018年台北雙年展在藝術場域的特殊性和意義。概略地梳理亞洲藝術雙年展和三年展的發展,細部探討藝術實作者的創作媒介、風格展現、創作歷程、展覽經歷和社會地位,以及細部討論2018年台北雙年展的意涵,從展覽內容與展示空間的對話特質,詮釋該屆雙年展意義建構與權力知識生產,並與2020年台北雙年展的進行比較,並透過藝術實作之呈現、場域擴張特質與展覽政治等概念,深入詮釋個案展覽的意義。研究指出,2018年台北雙年展象徵資本、社會資本的更新,以及場域位階鞏固的策略,藝術家作為履行「環境責任」和「藝術理想」的行動者,藝術媒材與創

作經驗成為了他們形成多元藝術風格的先決條件。策展人也整合公共藝術、生態藝術與學術社群,積極地推動理論策展,衍伸成為展覽的作者。藉著2018年台北雙年展研究,對藝術實作者的稟性進行分析,並審視對雙年展的治理俗見,提出更為脈絡化分析方法與批判詮釋。

意義創造的載體:探索博物館策展

為了解決北美館歷任館長的問題,作者蘇瑤華,呂佩怡,鄭邦彥,謝景岳,余青勳,張婉真,施承毅,方鈞瑋,黎世輝 這樣論述:

  本書集結關注博物館策展議題的實務工作者、專家,與學者,探索當代博物館策展的視角,試圖理解 策展中的意義創造,與策展意圖、機構定位與策略,和觀眾社群溝通之間的多方關聯。全書分成兩大 部分,第一部分聚焦「博物館機構」本身,做為展覽的發起者,如何定位自身,擬定展覽策劃與製作 策略,使展覽成為實踐城市外交、永續發展、創造新意義與關注當代文化議題的媒介;第二部分圍繞「策展與觀眾、社群的對話」,探索策展促進在地文化、科學知識的溝通、當代原民文化發展,與地方知識的梳理與傳承等層面,深度探討策展如何成為意義創造的載體。   商品特色     我國博物館界泰斗——黃光男教授,集藝術家、教育家及博物館工作

者於一身,曾任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校長,開創臺灣的博物館特展風潮並作育英才無數。為祝賀黃光男教授八十歲大壽,表達對教授深厚貢獻之敬意,由主編們邀請博物館領域的專家、學者,撰寫學術研究及個案實踐的精彩文章,並彙整成六個主題成冊出版,延續教授致力推廣藝術人文教育的理想與精神。

臺灣公立美術館的館內策展人角色之研究─以臺北市立美術館為例

為了解決北美館歷任館長的問題,作者張懿 這樣論述:

臺灣1990年代初期開始出現策展的專業與觀念,時至1990年代中期亞洲美術「雙年展」的策展系統逐漸興起,臺灣如火如荼地探討何謂「策展」和「策展人」,臺灣文獻普遍提到「獨立策展人」(independent curator)此語詞源自於1998年日本獨立策展人南條史生(Fumio Nanjo)受邀策劃第一屆臺北雙年展時,「策展人」此一新興角色,發展成為一種當代策展的趨勢。臺灣藝術的發展使「策展人」的活動場域也不侷限於美術館之內,相較於遊走在各機制與體制之間的「獨立策展人」,美術館內的「館內策展人」(in-house curator)又代表何種意義?藉由回溯臺灣策展人的發展軌跡,可以發現第一代獨立

策展人多半來自美術館或責任藝評的職場背景,其中以臺北市立美術館對於臺灣策展人的養成生態上具相當的貢獻,訓練了許多本土的人才,但在過去美術館內陷於所謂的行政體制,館內策展人的專業角色及專業度並不明朗。時日至今,在策展型態的轉變之中,館內研究人員其工作內容也從對作品的收藏、保存、研究,更進一步擴大到目前所指稱的「策展人」,成為詮釋、策劃,並含有作者意識的角色;在這樣的轉變中,館內策展人的專業又如何和其角色做緊密的連結,以至於展覽呈現及整體的價值精神。本研究欲整合目前已有的館內策展人相關論述,以北美館為例說明在臺灣的藝術脈絡下「館內策展人」的定義,並探討美術館中「館內策展人」之位置轉換,如何突破體制

內的制度性,以及在藝術生產中所扮演的角色,相較於獨立策展人之優勢及劣勢,並分析館內策展人的角色意識、策展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