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王公粽子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十八王公粽子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苑洪琪,顧玉亮寫的 故宮宴 和苑洪琪顧玉亮的 故宮宴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左化鵬/祭拜陰廟十八王公廟「劉家肉粽」 | i-media 愛傳媒也說明:每回經過「十八王公廟」,我總會到附近的「劉家肉粽」,買幾粒肉粽和豆沙粽解解饞,這家肉粽店,已在此經營了四十多年,粽葉飄香,許多遊客都會聞香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大旗出版社 和化學工業所出版 。

中原大學 室內設計研究所 陳其澎所指導 陳冠丞的 現代性下的灶腳味-臺灣傳統小吃攤場所精神之研究 (2013),提出十八王公粽子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場所精神、地方感、現代性、飲食文化、小吃攤。

最後網站十八王公肉粽|ETMall東森購物網則補充:全世界都瘋迷!追求低熱量但代餐吃不飽又難吃?不如試試【年方十八微卡蒟蒻拌麵】吧!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十八王公粽子,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故宮宴

為了解決十八王公粽子的問題,作者苑洪琪,顧玉亮 這樣論述:

故宮宴──細說宮廷餐桌上的軼事   什麼是薦新呢?從周朝開始,歷代皇帝會根據當時的時令蔬菜和飲食文化來決定自己的薦新食材,舉行儀式敬獻神明、祭拜祖先。   匯集了故宮皇家的美食回憶,反應出當時人們的生活,對祖先、大自然的感恩。例如:因柿子「柿」與「事」有諧音,有「萬事如意」、「諸事順心」等意涵,因此成為九月的薦新食材。   皇家美食的文化記憶依照月份,講述皇室餐桌上的變化,康熙帝使用「一穗傳」的種植御稻米,打破中國北方氣候寒冷不能種稻的困境,使中國的農業極很大的進步;二月的薦新食材——鱖魚,因為肉質鮮嫩,但是捕撈不易,只在春季冰封的松花江開疆食材有,所以被喻為「天上的飛龍」,比喻鱖魚

是稀少名貴的淡水魚。現在就出發,來一趟故宮美食之旅吧!   一年四季,皇帝餐桌佳餚來自四方   正月:新年火鍋加餃子,點心餑餑配奶茶。   二月:半顆西瓜也覺得浪費的道光皇帝。   三月:喜愛海味的爺孫二人組——康熙帝、乾隆帝。   四月:四月初八,皇帝、皇太后、皇后要在宮中施豆結緣。   五月:玫瑰花在清朝被用在很多料理上,其中玫瑰花餅深受帝后們的喜愛。   六月:冰果、冰飲解暑氣。   七月:「蓮子、鴨子」連生貴子。   八月:栗子養胃健脾、補腎強筋,治癒了蘇東坡腰腿疼痛,還改善了慈禧的腹瀉。   九月:九九重陽節品嘗重陽花糕。   十月:佐餐小菜,康熙、乾隆喜好口味不一樣。   十一月

:羊肉深受紫禁城的貴人們喜愛,在冬季時是重要進補食品。   十二月:被西餐征服的末代皇帝溥儀。   紫禁城600年飲食文化記憶,用12個月一一告訴你,   讓我們隨著月份,吃一場穿越時空的故宮饗宴。   獨家首刷限定優惠   故宮晶華──多寶格御點集   優惠兌換券,隨書贈送   活動說明:於故宮晶華消費滿2,000元,贈「多寶格御點集」(總價值680元) 本書特色   御廚十八般武藝,「酸、甜、苦、辣」樣樣精,   用六十七道料理,品嘗一整年的皇家美饌   宮廷美饌製程細學問深   「櫻桃肉」其實是五花肉「焐」了一晚受熱緊縮,經廚師切開形狀像櫻桃而命名。   白蘿蔔切絲均勻精細,配

以山珍海味並製程羹湯後,讓女皇武則天賜名「假燕窩」。   北京名菜「四大抓」,抓炒裡脊、抓炒魚片、抓炒腰花、抓炒蝦,出自御廚王玉山之手。   各式御膳征服皇室味蕾   美食饕客乾隆帝一日三餐不可無鴨,曾經一日吃掉十幾隻。   康熙帝出巡,意外品嘗到德州第一扒雞,民間料理因此成為皇室御膳。   菊花火鍋是秋日養顏美容聖品,是宮中妃嬪所愛,更是慈禧太后的最愛。   紫禁城佳節料理端上桌   立春吃春餅,有「迎春之意」,在清代是全民參與的重要民俗活動。   大清入關,滿漢飲食融合,端午祭祀椴葉餑餑和漢族粽子一同端上桌。   七夕食巧果,在紅色漆食盒內裝七種不同寓意的巧果,分贈嬪妃,有吉祥美好的寓

意。 專文推薦   故宮晶華 經營團隊   「《故宮宴》不只是料理,更是皇權與時代的社會縮影,讓我們經由美食,看見歲月的美好痕跡。」 經典皇家膳單,各界推薦   (依姓氏筆畫排序)   方文山|華語流行音樂作詞人   「《故宮宴》為我們開啟了一扇門,讓我們看見,飲食除了是一種文化與歷史的累積,更是民族生活美學的實踐。」   李廼澔|《百年飯桌》作者   「蘇造肉、蜜煎、羊西爾占,讀書對於書中養份斤斤計較的我來說,《故宮宴》有著滿滿十二個月源源不絕的養份。」   馬伯庸|《長安十二時辰》作者   「趣味與知識性兼備,口水與食指齊動。」

十八王公粽子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偽小編被爸媽從淡水領回家,所以,蒐集土地公的原地小旅行,就順便擴大地圖,把爸媽騙去看一些奇奇怪怪的東西啊。當然,我們要去的十八王公廟並不奇怪,這是北部重要的民間信仰場所,從信仰成型的形式來看,屬於「有應公」一類的陰廟,以祭祀亡者為主。練美雪(2013)的《#新北市石門區乾華十八王公廟傳說研究》有完整的考究與紀錄,我們稍後再談。
.
▓ #十八王公廟的舊時記憶
.
到了十八王公。對,我就是想要來拍神秘可怕的「犬塚」(其實應該就是一個合葬的無主墳),但大廟新建,少了風味。三十多年前,我姑姑商人本色,偶而帶我來此,王公廟是要晚上祭拜,所以廟前橋下熱熱鬧鬧地聚集成夜市,肉粽是一絕。兒時膽小不敢入地下室墳穴,現在墳穴已移往平地,略失神聖感。
.
回到肉粽。廟旁一排小攤販仍有販售。爸爸說:「要吃林家的肉粽,什麼都沒包的那種,小小顆的那種,一個阿姨賣的,才夠懷念」。這家肉粽攤販,居然還在,阿姨已經變成老嬤,粽子依然是舊時的味道。
.
▓ #十八王公探源
.
大家對於十七具水流屍與一隻殉葬義犬的故事應該不陌生,這也是大眾傳播最盛的源起。不過,根據練美雪的研究,十八王公的傳說多由口耳,而版本也不一定。她從新聞媒體、《練氏祖譜》、《石門鄉誌》等文本與地方人士訪談,逐步分析推敲出十八王公的真正樣貌。
.
在文獻中,我看見一個有趣的有應公分類:野墓、水流、戰亡、成仁、殉職、車禍、田頭、囝仔、女娘、外人、發財、畜牲、縹緲等13類型(黃文博,1991,轉引自練美雪)。可以作為日後我們蒐集有應公的準則。所以十八王公廟供奉義犬算是畜牲有應公,似乎也不被列入因安撫流水屍的水流有應公。
.
▓ #十八王公與台灣發展
.
收埋無主水流屍是台灣的移民傳統,最初十八王公只是地方一個埋葬流水屍與狗的無主墳。因靈驗而聲名傳開,在70年代後香火極盛,80年代聚集攤販蔚為問題,甚至,還因為靈驗而形成宗教行為與社會風氣上的「功利主義」討論。而後往地方文化特色的轉向,可以說是台灣從經濟本土性轉向文化本土性的象徵(林富士,1995;練美雪,2013)。
.
▓ #十八王公的故事版本
.
練美雪(2013)這本論文,可謂是十八王公的民俗學,有機會一定要去下載閱讀,寫得極好,資料完備。她總共搜得39個十八王公的故事版本,其間互有脈絡,並非眾說紛紜(這個就跟網路上談得非常不一樣),有「#漁民罹難說」、「#宗親罹難說」、「#鉅紳罹難說」、「#義士罹難說」、「#商人罹難說」。這些故事各自呼應著「漁業」、「移民」、「反共」、「商業」的文化邏輯,有著類似的敘事主軸,但在詮釋時得以各取所需。
.
▓ #各種故事所以各種靈驗
.
也因為上述故事的文化邏輯,十八王公沿此發展出不同的靈驗現象,與不同的群體、場域、事件相關聯。當然,靈驗故事是信仰的重要實踐,靈驗的有效性與敘事性,會反饋加強神威,也形成規範,例如我小時候就常被警告「拜十八王公要還願,不然會遭受厄運」。
.
相關的靈驗傳說有:
.
1. #守護系列:地方守護神、練氏家族守護神、漁民守護神;
.
2. #風塵系列:庇佑風塵女子、後演變庇佑演藝人員、庇佑百貨從業人員;
.
3. #盜賭系列:庇佑盜賭者、庇佑黑道兄弟;
.
4. #商賈系列:庇佑商人;
.
相信大家,一定聽過上面所有的十八王公靈驗傳說,其他還有「拜香菸」、「要夜間參拜」等,原本我也是聽聽笑笑,但經練美雪(2013)整理後,才驚覺這樣的「有求必應」,背後有鮮明、清楚、豐富的脈絡。
.
▓ #台灣狗神信仰
.
十八王公最重要的一個信仰特色,就是「狗神」。對於義犬的描繪,共有五種,包含「#殉死船上」、「#跳入墓中合葬」、「#墳前殉死在合葬」、「#投海殉主」、「#無殉死情節」。整個十八王公的故事,因為「狗」的角色,而轉換了無主孤墳陰暗的氣質,更顯得信仰帶了些正向忠義。(練美雪,2013)
.
從小我就在想,這隻狗到底是十八王公的本體?還是吉祥物?練美雪也幫我們查完了!可以分為「#作為十七人神的同伴」、「#作為十八王公整體的代表」、「#作為十七人神的部將」、「#作為一個獨立的狗神」,狗的地位與象徵,隨著神威與靈驗而轉變。近年,信仰「規劃」有轉向以「狗」為中心的企圖,但似乎沒有很大的認同效果。
.
▓ #閱讀十八王公廟傳說
.
從一趟北海岸十八王公小旅行,不小心讓我看到這本好論文,從自己的練氏家族展開追尋,勘查有應公信仰,貫穿十八王公的整體資料,呼應台灣社會環境變遷,文筆詳實流暢。而且原來已經出版成《#十八王公廟傳說》(2014),我讀到半夜久久不能自己啊~

|

📚 #參考文獻
.
1. 林富士(1995)。孤魂與鬼雄的世界: 北臺灣的厲鬼信仰。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2. 練美雪(2013)。新北市石門區乾華十八王公廟傳說研究。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現代性下的灶腳味-臺灣傳統小吃攤場所精神之研究

為了解決十八王公粽子的問題,作者陳冠丞 這樣論述:

中文摘要 綜觀臺灣飲食文化,會發現是一部臺灣近代史縮影,透過多時期移民的影響,及在全球化、都市化的種種現象浪潮下,其變化更顯加劇,到至今仍然不斷的改變、交融中。於其中,臺灣的「小吃文化」可說是臺灣飲食文化中一項頗具特殊性、歷史性、數量龐大的分支,其和常民生活息息相關,分布於生活中的每個大大小小角落,更曾登上國宴的舞台,其尺度有大有小,形式各異,但通常來說,小吃攤文化,其所交織出的,可說是一幅幅與在地文化所共同演繹出的在地風情畫。 然而現代性帶來飲食文化的變遷,小吃文化成了符號消費下的新產物,都市中的小吃攤成了被資本操弄的鄉土符號,人們都在趕效率,小吃成了一種需要,而不再細嚼慢嚥,

品嚐其背後文化,許多打著懷舊戲碼外表且與當地較無關連性的小吃攤空間,便出現於各大都市與觀光地區,利用壓縮時空、解構地方,成為地區上演迎合觀光人潮的小吃嘉年華,人們也不知自己所吞何物,更甚者,這些符號戲碼,吞噬許多傳統飲食環境,地方失去逐漸原有特色,將人們帶入了失序怪異的飲食環境,視覺刺激成了消費小吃的主要導向,小吃的好吃與否,似乎已不再過於重要,伴之而來的有小吃文化的符號化、去差異性、複製化、同質化……等各種變調。如從相關文獻記錄來看,臺灣各地原有的小吃攤應是有著原色美和人情家鄉味等各種感性和不拘形式的本質,可說是沒有所謂消費性的視覺刺激,並有著濃厚的人情滋味及在地風情。而在現今社會中,如還維

持著舊時風情的小吃攤,更是現今人人嚮往,每到假日必去朝聖觀光的各大地點,可說是,當社會越趨進步,人們卻越趨向早期的傳統風景,也印證了小吃攤著實有其不可抹滅的魅力及種種特質存於其中。 本研究透過場所精神及人文地理學等相關理論,著重人和環境的互動經驗,不做單純探討空間表象或餐飲專業本身之討論,而是更注重於人們透過各種知覺經驗,產生於傳統小吃攤中地方感、認同感及各種獨有特質,記錄探討至今臺灣各地,仍有其舊時風貌的小吃攤,其所具有的場所精神,並藉由分析飲食文學、空間文本等資料,探究出何以構成小吃攤所具有的場所精神之脈絡。以此對在現代性發展下所衍生的小吃攤文化之混沌現象,提出改善之道。當瞭解小吃攤

所具有的傳統文化特質與架構脈絡,望其當較傳統之小吃攤面臨改變的浪潮時,能有所本可循,而不輕易的陷入視覺刺激的符號消費空間中,並希冀其研究可給相關領域設計者、經營者等相關人士產業有關更多在地飲食文化底蘊的知識和感性特質,供其參考或應用。

故宮宴

為了解決十八王公粽子的問題,作者苑洪琪顧玉亮 這樣論述:

食紫禁城人間煙火,品大故宮人間百味。   《故宮宴》由故宮研究員、前宮廷部副主任苑洪琪和中國廚王顧玉亮共同完成。以清代宮廷薦新食材為線,以《膳底檔》記載美食為案,以清代宮廷飲食習慣為味,80餘篇鮮為人知的禦膳重構檔案,80道塵封已久的皇家復原美食,喚醒“紫禁城600年”的文化記憶。   打開《故宮宴》看康乾盛世、嬪妃喜樂;看宴會慶典、清宮正禮;看飲食變遷、民俗習慣;看真實歷史、文脈傳承。   故宮宴,另一部故宮史。 苑洪琪,故宮博物院研究員。1976年畢業于南開大學歷史系,同年進入故宮博物院,從事宮廷文物與宮廷史的研究和展覽工作。曾任故宮博物院宮廷部副主任。現負責故宮乾隆花園

的文物保護研究專案。   曾主辦宮廷原狀(復原清宮當年的生活)展覽和大型的專題展覽。在主持、策劃展覽的同時,注重對紫禁城建築的使用與宮廷文物的利用、研究,尤其對宮廷史進行研究,提出了清代宮廷飲食的研究課題,對宮廷飲食、帝王養生等有系統的研究。目前這一課題已經得到社會的認可,應釣魚臺國賓館、臺灣中華飲食學會等邀請,聯合研究、開發清代宮廷飲食。與釣魚臺國賓館研究的成果已經成為招待國際客人的國宴。   顧玉亮,中國飯店協會烹飪大師、北京中華廚藝研究會副會長、2019義大利駐中國大使館美食主題周星級主廚、CCTV-2“2018廚王爭霸”獲勝廚王、一廚一範(北京)餐飲創始人、景德鎮美食美器設計院顧問,以

及CCTV-1“中國味道”、CCTV-2“回家吃飯”、北京衛視“養生堂”等多檔美食節目特邀主廚。   專注於美食烹飪多年,秉承輕奢、養生、食物美學、自然的烹飪理念,形成中國風意境菜、創意融合菜、減脂增肌輕食餐等獨樹一幟的風格。 正月   薦新食材 鯉魚 青韭 鴨卵   開篇:新春宗親宴 〇〇二   新年子時第一餐 清代宮廷中有一條不成文的規矩,除夕夜吃素餡餃子。 〇〇八   皇帝也愛吃火鍋 火鍋又稱暖鍋、熱鍋,是溫熟食、煮生食的「炊食合一﹂用具。〇一一   元宵節吃﹃圓子﹄ 到了清代,無論南方北方,吃元宵已經成為全國範圍的節令標誌。〇一八   鑿冰取﹃金鯉﹄ 清代太廟正月薦新的鯉魚即貢品之

一。〇二三   哪裡都不能少的餑餑 餑餑是清代宮廷飲食中最富民族特色的食品。〇二六   奶茶為﹃國俗﹄ 清代宮廷筵席所用奶茶的熬制由光祿寺承辦。〇三〇   貳月   薦新食材 萵苣 菠菜 小蔥 芹菜 鱖魚   開篇:參加國宴是個﹃辛苦活兒﹄〇三四   鸚鵡菜 藥食同源是中醫藥的傳統。 〇三八   豆腐禦廚 大約到了唐宋以後,豆腐這個名字就被人們廣泛接受了。 〇四一   桃花流水鱖魚肥 有人將鱖魚比成天上的龍肉,喻其稀少名貴。 〇四五   廂子豆腐 清代宮廷禦膳是五味調和的模範。 〇四七   節儉的道光帝 道光帝覺得每日供應一個西瓜浪費,就改為每日供應半個西瓜。 〇五〇   乾隆帝愛吃筍 乾隆帝

喜歡吃的水筍絲的食材就是萵筍。 〇五四   三月   薦新食材 王瓜 蔞萵 芸薹 茼蒿 蘿蔔   開篇:宮廷素膳 〇六〇   宮廷春日吃春餅 立春日有迎芒神春牛的典禮。〇六四   殺菌驅寒食五辛 清代五辛即蔥、薑、蒜、韭、辣芥。〇六八   素膳廚役 清代宮廷的節令食品也有食素的講究。〇七一   雞米鎖雙龍 隱含吉利、祥瑞詞句的菜肴極受皇帝喜愛。〇七二   王天下者食天下 康熙帝、乾隆帝祖孫二人都多次下過江南,江浙地區的河鮮、海味是行一路嘗一路。〇七三   蘿蔔 皇帝與後妃的尊卑不同,所得份額多寡有異。蘿蔔的份額明顯不同。〇七六   肆月   薦新食材 櫻桃 茄子 雛雞   開篇:清帝罷珍味 〇

八二   圓與緣 食結緣豆時,還要佐以醬苤藍、醬胡蘿蔔、藕等。〇八六   止葷添素 四月初七,乾隆帝開始吃素。〇八九   《詠人參詩》 乾隆帝不但﹁恩寵﹂人參,就連服用的方法也特別有講究。 〇九二   平淡無奇的茄子 乾隆帝喜食茄子,還曾為茄子作詩。〇九五   南、北果房 為保證皇帝、皇后有充足的幹鮮果品,宮內設南、北果房。〇九八   神州第一奇 康熙帝的一句讚揚使德州扒雞成了神州第一奇。 一〇〇   伍月   薦新食材 桃 杏 李 桑葚 蕨香 瓜子 鵝   開篇:夏日食鮮 一〇六   康熙帝視蕨菜為﹃長壽菜﹄ 蕨香即蕨菜,是五月薦新的食材之一。一一〇   蜜煎 果品是人類較早用來果腹的食物之

一,人類認識果樹的歷史十分悠久。一一三   玫瑰花開香如海 玫瑰以其豔麗的花朵和濃鬱的香氣為人們所喜愛。一一六   端午粽子不含糊 故宮博物院館藏的《午瑞圖》真實地反映了清代宮廷的端午節景。一一八   乾隆帝喜食鴨 清代皇帝的菜肴幾乎每餐都有鴨子。一二三   明日餑餑換撚轉兒 每到初夏,乾隆帝都要讓禦膳房給他做「撚轉兒」吃。一二五   陸月   薦新食材 杜梨 西瓜 葡萄 蘋果   開篇:宮廷冰窖 一三〇   冰食冷飲 清代宮廷每至夏天,特別是入伏前後,冰食冷飲就提上日程了。 一三四   全身是寶的杜梨 在古代,士大夫們飯後用杜梨來消食。 一三七   萬歲爺傳咯吱一品 咯吱是老百姓粗糧細做的產

物。 一四〇   康熙帝與禦稻米 ﹁禦稻米﹂改寫了長城以北不能種稻的歷史。一四三   慈禧的私廚 慈禧的私廚都是有名的廚師,他們各有絕活。一四六   柒月   薦新食材 梨 蓮子 菱 藕 榛仁 野雞   開篇:替萬歲爺用膳 一五二   食英 食英習俗歷代相傳,並根據四季不同選取食用。一五六   陪皇帝用膳的後妃 乾隆帝多次賞賜蓮子鴨給令貴妃。 一五九   七夕巧果 生活在宮廷中的後妃們亦有﹁乞巧﹂的風俗。一六一   空腹吃燕窩 乾隆帝自中年起,每天早上空腹吃一碗冰糖燕窩,然後才進早膳。 一六五   禦廚八珍豆腐秘方 康熙帝將八珍豆腐列為自己心愛的禦膳菜肴。一六八   堅果之王榛子 榛子不僅香脆

味美,還有極高的藥用價值。 一七〇   傳統菜野雞瓜 野雞瓜是冬天特別耐存儲的小菜,清皇室入關前滿洲軍隊作戰時隨身攜帶,十分方便。一七三   捌月   薦新食材 山藥 栗實 野鴨   開篇:宮廷宴王公自帶酒肉一七八   乾隆生日套餐 乾隆帝的壽辰是八月十三日。 一八二   清代宮廷的中秋宴 宮內中秋節較有特色的就數宮廷月餅。 一八六   康熙帝的養生之道 康熙帝非常節儉。 一八九   千果之王栗子 栗子桂花糕調理了慈禧的身體,補益氣血、健脾和胃。 一九二   蘇造肉 乾隆帝曾六下江南,深為江南美食所吸引。一九五   玖月   薦新食材 柿 雁   開篇:九月洞庭橘子二〇〇   櫻桃肉中無櫻桃

乾隆帝常吃的櫻桃肉,實際與櫻桃無關。 二〇四   九九重陽圍場過 九月九日重陽節,清代宮廷應節食品是重陽花糕。 二〇六   羊西爾占 羊西爾佔有團團圓圓的吉祥寓意。 二〇九   慈禧最愛的菊花火鍋 菊花既可當食物又可當藥材。 二一二   柿子 柿子是清代宮廷九月的薦新食材之一。 二一五   拾月   薦新食材 松仁 軟棗 蘑菇 木耳   開篇:清帝大婚 二二〇   『山珍』蘑菇被譽為是集天地之精華,采天地之靈氣的人間珍品。 二二四   老虎菜?勞苦菜? 這是一道勞苦大眾吃的重口味的﹁勞苦菜﹂。 二二六   禦膳食品源於民間 鍋塌雞是清代中期皇帝禦膳膳單中經常出現的一品菜肴。 二二九   餐餐都

有的佐餐小菜 冬季,醃菜不僅是民間百姓餐桌上的主角,也是宮廷帝王每餐必備的佐餐小菜。 二三一   松仁瓤山楂 松子仁與山楂搭配是宮廷大宴中果桌的常客。 二三四      拾壹月   薦新食材 銀魚 鹿肉   開篇:乾隆賞禦廚 二三八   鹿筋福肉 清代皇帝視鹿肉為珍貴食材,用鹿肉祭祀和賞賜有功的滿漢臣子。 二四二   厭於藥、喜於食 清代宮廷的後妃有﹁冬食茯苓夏食梅湯﹂的傳統。 二四五   豆汁兒入宮 喝豆汁兒是一種享受,主味酸、回味甜,妙不可言。 二四八   羊肉進補 羊是人類較早飼養的家畜之一。 二五〇   糟鹵四樣 清代宮廷的糟制食品品種繁多,魚肉蛋菜都有。 二五三    拾貳月   薦

新食材 蓼芽 綠豆芽 兔 蟫蝗魚    開篇:滿漢席二五八   如意菜 豆芽在乾隆帝的膳單中也是常有的禦膳。二六二   祭神肉 參加祭祀是官員資格和待遇的象徵。 二六五   臘月初八食臘八粥 歷代飲食習俗不同,臘八粥的選用材料也不同。 二六七   冬至餛飩﹄是古風 中國的傳統節日都有對應的飲食風俗。 二七〇   溥儀生日吃西餐 紅牆黃瓦隔不斷溥儀對新鮮事物的嚮往和追求。二七三    附錄:宮廷飲品二七七 我在故宮工作了44年,我所在的宮廷歷史組研究的是宮廷生活和衣食住行。故宮,泛指過去的皇宮。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誕生文明的國家之一,有近5000年的歷史。清代是離我們最近的一個朝代

,它的宴會記錄比較詳細,可以說達到了中國古代美食的巔峰,也是中國近現代美食的起點。 很多讀者都非常關注清代宮廷的飲食,民間也有很多傳聞,比如皇帝是不是每頓飯都吃108道菜?皇帝們真的吃得很奢華嗎?他們都吃些什麼呢?我想從薦新這個角度,再結合《膳底檔》的記錄,借“故宮宴”三個字,來介紹一下紫禁城裡的清代宮廷美食文化。 44年的工作和研究,我看的較多的史料是《禦茶膳房》和《內務府遺產》。這裡有用於記錄皇帝每日用膳情況的《膳底檔》。《膳底檔》會將早膳和晚膳的食譜、廚師名單、用膳地點、膳桌擺設、使用餐具以及皇帝是否有賜膳等都詳細記載,不僅是皇帝在宮中的用膳情況,在宮外時也同樣記錄。 什麼是薦新呢

?在我國古代當有新的收穫物時人們並非自己先用,而是先舉行儀式祭拜、敬獻神明和祖先,然後再自己享用,這就叫作薦新禮。薦新在周代時已有了禮儀規定,歷朝歷代統治者都十分重視薦新的禮儀,並逐漸將薦新發展成為每月一次的禮法儀式。每個朝代都會根據時令蔬果和飲食習慣來決定自己的薦新食材。 明代洪武二年“重訂時饗,春以清明,夏以端午,秋以中元,冬以冬至,惟歲除如舊”,一年四季要舉行五次比較重大的祭饗薦新活動,並每月由太常寺主持薦新,凡是薦新未獻太廟者不得私獻家廟。《明史·志第二十七禮五》明確記載: 正月:韭、薺、生菜、雞子、鴨子; 二月:水芹、蔞蒿、薹菜、子鵝; 三月:茶、筍、鯉魚、鮆魚; 四月:櫻

桃、梅、杏、鰣魚、雉; 五月:新麥、王瓜、桃、李、來禽、嫩雞; 六月:西瓜、甜瓜、蓮子、冬瓜; 七月:菱、梨、紅棗、葡萄; 八月:芡、新米、藕、茭白、薑、鱖魚; 九月:小紅豆、栗、柿、橙、蟹、鯿魚; 十月:木瓜、柑、橘、蘆菔、兔、雁; 十一月:蕎麥、甘蔗、天鵝、鶿、鹿; 十二月:芥菜、菠菜、白魚、鯽魚。 清代皇室源於東北滿族,入關後尤其重視薦新禮儀。據載,薦新太廟的程式僅次於祭天儀式。薦新的物品每月更換,以時令鮮蔬水果以及禽蛋、豬、鹿、兔、魚等按月更換。薦新儀式前,皇帝要親自派專人到太廟告知並檢查薦新犧牲和物品。 清代薦新物品與明代略有不同,《清史稿·禮志四》的記載是:

正月:鯉魚、青韭、鴨卵; 二月:萵苣、菠菜、小蔥、芹菜、鱖魚; 三月:王瓜、蔞萵、芸薹、茼蒿、蘿蔔; 四月:櫻桃、茄子、雛雞 ; 五月:桃、杏、李、桑葚、蕨香、瓜子、鵝; 六月:杜梨、西瓜、葡萄、蘋果; 七月:梨、蓮子、菱、藕、榛仁、野雞; 八月:山藥、栗實、野鴨; 九月:柿、雁; 十月:松仁、軟棗、蘑菇、木耳; 十一月:銀魚、鹿肉; 十二月:蓼芽、綠豆芽、兔、蟫蝗魚。 清代薦新物品與明代相比,特點十分明顯,一是對歷代按照時令節氣將新鮮果蔬奉獻于祖先和神靈一直遵循不逾,二是突出滿族發祥地東北物產,如正月的鯉魚,是東北鑿冰取魚的傳統;五月的蕨菜又稱萬壽菜,是長白山的特產;

七月的野雞即是東北的樹雞,被清代康熙、乾隆兩位皇帝稱作飛龍的山珍美味。至於蘑菇、木耳、蟫蝗魚那更是地道的東北貨。知時節、吃食宜,遇到各種時令節日,宮廷也與民間一樣享受節令風俗,享受節令食品。這些在《膳底檔》中都有明確的記載。 薦新反映出人們對祖先的崇敬,對大自然的感恩,也演繹出許多吃的禮儀、吃的文化,對我們的生活產生深遠影響。 我也希望通過《故宮宴》這本書能讓大家更客觀、多角度瞭解清代宮廷飲食的文化,由飲食文化看真實的歷史。 苑洪琪 2020年2月寫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