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水里火車站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南投水里火車站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蔡金鼎管雅菁寫的 千面八面:八仙山的百年樣貌 和蔣勳的 少年台灣(第二版)親簽書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水里車站也說明:集集線於921大地震中受到嚴重毀損,經過一年的整修後,集集線全線於民國90年1月21日復駛通車,原建於民國58年11月30日的 水里站站房,其結構也於921大地震中受損,故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遠景 和聯合文學所出版 。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教學碩士學位班 薛雅惠所指導 魏美珠的 集集鎮民宿群聚之研究 (2017),提出南投水里火車站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民宿、產業群聚、GIS疊圖、環域分析。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地理學系 吳育臻 博士所指導 藍文瑩的 集集與水里市街中地地位的消長—從位置與產業變遷的解釋 (2014),提出因為有 集集、水里、位置、產業變遷的重點而找出了 南投水里火車站的解答。

最後網站[南投水里] 車埕火車站 - YouTube則補充:部落格文章:無車埕 火車站 Google地圖位置:https://goo.gl/maps/ZvqUgjcbQBSUvekZ7[交通資訊]大眾運輸臺灣鐵路:車埕車站 ... [ 南投水里 ] 車埕 火車站.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南投水里火車站,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千面八面:八仙山的百年樣貌

為了解決南投水里火車站的問題,作者蔡金鼎管雅菁 這樣論述:

  八千成林,聚林為仙山。嵐霧氤氳,晨曦微光穿透濃綠瀉下絲絲和暖,旅人啟程探尋,跟隨熱愛且熟知八仙山的精靈們深度走訪,發現時光腳步緩緩,不只走成一片深邃的林,更走成一段深遠的史。最初,八仙山由泰雅族人原始守護,後來國家軍隊步步推進,山林最終成為國家掌控的資源。歷史的必然,揭開了八仙山神祕的面紗,歷經日治、戰後國府時期賡續開發,半世紀以來林木經濟興盛勃發,神聖地位無可動搖。回顧林業教育、機關車的山城夢與黏車、抽樹皮、抽甘蔗等點點滴滴,已鐫刻為一段曾經。如今育林、造林有成的八仙山國家森林遊樂區,搖身一變成了綠色樂園,這內蘊與含氧量等高的蓊鬱世界,靜靜等待旅人們一探究竟。 作者簡介     蔡

金鼎   現任臺灣東鯤文史協會長工,畢業於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研究所、東海大學社會所博士班輟學生。曾參與社區營造工作多年,出版作品包括:《臺中市政府九二一震災災後重建史》(2007年),為地方災難史留下珍貴的史料。《一個雲雨飄蕩的歲月:雲林蘇家傳記》(2011年),記錄白色恐怖時期「蘇東啟事件」相關人士的訪談;《征憶:高砂義勇隊與國共戰爭時期原住民軍人口述歷史》(2015年),本書獲第40屆金鼎獎政府優良出版品推薦書籍。2016年以後,陸續出版《衛武藝揚: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籌建史》、《大道之行:中山高速公路建設人員口述印記》等基層工程人員口述史書;2018年,開始以庶民口述史與地方社會學

為研究標的,協助臺中市梧棲區下寮社區編輯《漁寮囝仔討海網》乙書,為國家重大建設(臺中港)歷史提供庶民立場的另類史觀。 管雅菁   現任臺中市石岡人家園再造協會總幹事,畢業於國立澎湖科技大學航運管理系,後回到石岡從事社區營造工作,從一個返鄉青年變成返鄉壯年。現擔任《石岡人社區報》總編輯,長期進行田野調查,並推動客家、人文、歷史、生態、旅遊及導覽等工作。田調出版作品包括:《林鐵尋跡:尋找消失的五分車,八仙山森林鐵路》(2008年)、《神佑石岡好寶地:山城信仰滿客鄉 》(2013年)等書。   市長序 厚植臺中的在地文化 局長序 擁有豐富內涵的城市 前言 第一章【休憩篇】憩

陶:在森林裡遊樂的精靈     一座國家級的森林遊樂區     認識八仙山遊客服務中心     八仙山林業史話展覽館     志工解說服務的軟實力     自然教育中心     八仙山莊到Basian Villas     森林遊樂區步道群 第二章【理蕃篇】Salamao:被趕出森林裡的Atayal     折翼的松鶴     酋長的故事     石頭的泰雅     蕃人樂園     生蕃退卻     樹林在哭泣     最後的反擊     久良栖 第三章【產業篇】Tori:鳥居的獨白 臺島森林遺利甚多 杣人綱島正吉 運輸設備的機械化 從林產到觀光 戰後的餘暉 第四章【交通篇】順路:點點

滴滴的回憶 土牛貯材所 輕便鐵路五分車 林業鐵路機關車 順路載人的索道 公路興起的年代 第五章【展望篇】杣人物語 未見黎明的大雪山林場 戰後初期的伐木工 日治時期的杣人 老林場人的真心話 臺灣林業新出路 結語 附錄:八仙山相關大事記 序     厚植臺中的在地文化 林佳龍   臺中位於臺灣南北交通的中點,氣候宜人,資源豐富,擁有良好的生活機能,更有優美的城市風景。多年來,我們積極活化市區,為市民打造一個生活的好所在,並且致力發展人文產業,為臺灣建立一座嶄新的文化城。   新臺灣國策智庫於2018年五月公布,臺中市是六都民眾心目中的最佳宜居城市,這是我們連續四次獲此殊榮,也是所有

臺中市民努力的成果。除了推動城市建設,我們還要厚植在地文化,才能擁有豐富的精神生活,從「希望的臺中」邁向「進步的臺中」。   世界各地的重要城市都有自己的定位與特色,由文化局策畫出版的「臺中學」系列叢書,呈現出臺中市的獨特歷史脈絡和優質人文風貌,在2016年和2017年都受到文化界和學術界人士的關注與肯定。第一輯的主題包括臺中公園、林獻堂、葫蘆墩圳、清水及珍奶茶飲;第二輯的主題則有臺中火車站、第二市場、中央書局、天外天劇場及膠彩畫家林之助,充實的內容獲得各界的一致好評,引領讀者們深入認識臺中在地文化。   今年出版的「臺中學」第三輯,延續先前的嚴謹製作流程,特別邀請文史學者深入描寫楊肇嘉、

八仙山、霧峰、客家聚落大茅埔、后里馬場以及和平區的原住民聚落,林景淵、蘇全正、蔡金鼎、管雅菁、林德俊、陳介英、林慶弧、郭双富、鄭安睎,透過充滿溫度的文字敘述和精采的圖示,帶領讀者穿越時光隧道,探索先人走過的痕跡,進而瞭解這些珍貴的歷史文化,如何造就出臺中現今的多元樣貌。   臺中人文薈萃,是名副其實的希望之城,也是富於文化底蘊的城市,建立在共生、共榮、共好的基礎上。讓我們透過閱讀的力量,把希望變成進行式,在追求進步的同時,也要珍惜自身擁有的文化資產,才能培養深厚的文化內涵,然後穩定地邁向新的階段,創造出人本、永續、活力的臺中。臺中的改變,會帶領臺灣的改變;臺中的進步,也會帶來臺灣的進步。  

戰後,八仙山伐木事業由大雪山林場取代,軌道運輸轉為機動性高的公路運材,一直到1974年,省政府解散大雪山林業公司,併入大雪山示範林區管理處,等同宣示「林業經濟」時代的結束,其後就是林場保育育樂事業的開展。戰後短暫的三十年伐木事業成效如何?一部《八仙山林業史》要談的並不只是八仙山過去的故事,在訪談過程中,我們一直不斷感受到這一群林業相關從業人員的失落。臺灣從林業經濟轉型為山林保育政策,看似符合先進國家的潮流,卻是一整個與林木相關的經濟、教育與文化的流失。林場的伐木工人可以轉型為山林保育員、林木解說員;但沒有了最好的木頭,所有日常生活中與「木器」有關的文化也隨之崩解。杣人物語,我們試

圖從這一群現代林業相關人員的訪談中,了解戰後伐木事業的發展,以及臺灣林業未來的可能性。 未見黎明的大雪山林場 1960年代是戰後臺灣林業經濟最後的黃金時期,隨著八仙山林場直營伐木事業結束,翌年(1964年)5月大雪山林業製材廠 風光落成,佔地達三公頃,廠房設計完全仿美國西雅圖大型製材廠,採用一貫化的生產流程,從原木進場至分等出場皆在廠內完成,其中包括木材乾燥、防腐的最新技術。只是不過十年的光景,木材廠計畫宣告失敗,大雪山林業 因經營困難併入林務局。 林信雄家住東勢,原本擔任大雪山林場檢尺員的工作,我們在第一章已有介紹,他回憶當時大雪山林場成立的背景: 大陸撤退過來以後,在林務局之外,另外成立森

林開發處,安置退輔會榮民,主要林場在東部。中部就另外成立大雪山林業公司,跟八仙山有點疊床架屋。一開始大甲溪流域是八仙山林區管理處,南投集集水里是巒大林區管理處,主要以河流兩側來劃分。後來又把大甲溪流域分為南北兩岸,北岸是八仙山林區園區,南岸是大雪山林區管理處。

南投水里火車站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歡迎訂閱按讚分享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a7c1phjUa5UMWS68Ybgrdg
FB 小象愛出門
https://www.facebook.com/t60734tina/
===========================

南投不是只有集集埔里、日月潭而已!
這次跟著南投借問站來到好多地方,還有水里車站呢!
很多人會好奇 #借問站 是什麼?讓小象來解答

政府在當地特產店、便利商店、民宿飯店、旅行社、觀光工廠、博物館等合作推出「借問站」。
來到借問站可以詢問他們當地資訊、旅遊等問題,來自各地的旅人都不用擔心,有問題他們等很樂意回答❤️

所以這次跟著小象與借問站來玩南投吧!

感謝🙏
剪輯師 👦 老謝

💡 日月潭青年活動中心
📍 南投縣魚池鄉中正路101號
💡 水社綜合商場
📍 南投縣魚池鄉中山路163號
💡 水里火車站鐵馬驛站
📍 南投縣水里鄉民生路440號
💡 Hohocha 喝喝茶(台灣香日月潭紅茶廠)
📍 南投縣魚池鄉魚池街443-36號
💡 紙教堂PaperDome新故鄉見學園區
📍 南投縣埔里鎮桃米巷52-12號
💡 禪與松休閒養生會館
📍 南投縣水里鄉頂平路71巷11號
💡 OTOP臺灣地方特色產品館日月潭館
📍 南投縣魚池鄉名勝街24號
💡 散步的雲
📍 南投縣魚池鄉平和巷 1-66號

=============================
旅行Follow
IG:elephant_gogo
Line:t60734tina
合作邀約 (影片、文章、旅遊、講座、行銷)
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集集鎮民宿群聚之研究

為了解決南投水里火車站的問題,作者魏美珠 這樣論述:

集集鎮民宿群聚之研究摘 要集集鎮位於南投縣中央偏西的位置,為縣內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的鄉鎮。以歷史悠久的集集火車站與綠意盎然的綠色隧道聞名,隧道所在的草嶺,將集集鎮的民宿分為東西兩部分,大部分集中在集集火車站與集集古街上,極少部分則在西半部區域,集中在龍泉車站周邊。利用點密度分析,搜尋半徑500公尺,網路值300公尺,發現集集鎮民宿主要分布在玉映里、集集里及吳厝里交接處。透過環域分析得知,道路100公尺範圍內有44家民宿,佔集集鎮全部民宿的83%。道路主要為八張一街、民權路和民生路,為火車站及古街熱鬧之處。以集集火車站為環域分析中心,環域4公里內的民宿有52家,佔集集鎮全部民宿的98%。得知九

成民宿以集集火車站為中心,而車站本身是集集鐵道觀光小鎮的復古懷舊熱門景點。921地震後,集集為振興觀光舉辦火車好多節,經常把集集小鎮擠得水洩不通。而住宿設施方面為了因應旅遊的人潮,開始興建許多飯店及民宿。地震後的集集,民宿如雨後春筍般開著。2012年集集獲得台灣十大觀光小城榮譽,多樣化的活動吸引遊客造訪小鎮,是民宿至今不斷增加的原因。集集鎮文化交流及發展協會與集集鎮形象商圈觀光發展協會成立於921地震後,協會的成員有民宿業者,有食農教育的業者,有文史工作者以及關心集集的居民。民宿業者為拓展客源,會與附近鄉鎮遊樂園合作,如九族文化村及日月潭遊湖搭纜車專案套裝行程,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導覽活動或是

其它的優惠方案。業者間即使沒有合作關係,仍會主動建議遊客到民宿附近的景點參觀,店家間彼此互相支持與幫忙。關鍵字:民宿、產業群聚、GIS疊圖、環域分析

少年台灣(第二版)親簽書

為了解決南投水里火車站的問題,作者蔣勳 這樣論述:

  蔣勳   孤獨而青春的流浪筆記   踏進心靈原鄉的美感對話   這本書闔起來,就可以揹起背包,準備出發了。   你,當然就是書中的「少年」。   為一個奇特沒有聽過的地名出發吧,揹起背包,隨意坐車,搖晃去一個沒有去過的地方。   台灣的少年,應該可以這樣在島嶼上四處流浪,習慣在孤獨裡跟自己對話吧。   你有多久沒有一個人走出去,體驗這塊土地上最厚實的情感?   蔣勳說:「我不為什麼,寫了《少年台灣》,那些長久生活在土地裡人的記憶,那些聲音、氣味、形狀、色彩、光影,這麼真實,這麼具體,我因此相信,也知道,島嶼天長地久,沒有人可以使我沮喪或失落。」   不論世界如何忙碌轉動,你都能以

緩慢平靜的節奏閱讀這本書,看見台灣各角落每個人獨特的故事,淚水、感動將取代沮喪、失落;不管歷經多少人生低潮,只要像個少年一樣揹起背包在島嶼上浪蕩遊走,在孤獨裡和自己對話,你的生命永遠都可以重新出發…… 作者簡介 蔣勳   祖籍福建長樂,一九四七年生於西安,成長於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研究所畢業,後負笈法國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一九七六年返台後,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並先後執教於文化大學、輔仁大學、台灣大學、淡江大學,任東海大學美術系系主任。現任《聯合文學》社長。著有詩作、小說、散文、藝術論評等數十種,近年來更以理性感性兼具、深入淺出的「美學」闡述風靡廣大讀者,作品有《孤獨六講

》、《生活十講》、《天地有大美》、《漢字書法之美》、《新編傳說》、《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卷》、《此生:肉身覺醒》等。 自序 少年集集 少年水里 少年南王 少年望安 少年白河 少年野銀 少年九份 少年月眉 少年鹽寮 少年八里 少年苑裡 少年扇平 少年龍坑 少年西寶 少年鹿港 少年東埔 少年古坑 少年笨港 少年通霄 少年豐山 少年梓官 少年觀音 少年彌陀 少年龍峒(一) 少年龍峒(二) 少年龍峒(三) 少年龍峒(四)──紀念我的小學好友陳俊雄 少年龍峒(五)──蝙蝠 少年龍峒(六) 少年龍峒(七)──防空洞 少年芹壁 少年南竿 少年水頭 附錄:《少年台灣》蔣勳的少年與少年的蔣勳  

謝旺霖 自序   一九五○年,三歲的時候,父母帶我在馬祖白犬島照相館拍了一張照片,用來申請進台灣的入境證。   在拍攝那張照片之前,我的人生完全空白,沒有絲毫一點記憶。   一九五一年隨母親在基隆上岸,踏上生命中宿命的島嶼,開始了此後成長成少年的歲月。   這個少年,成長的過程中,父親常談起故鄉福建,母親常談起她的故鄉西安。父母都有他們的鄉愁,然而,少年自己,全部的記憶都是台灣。   最早落腳的地方是松江路,在遠房叔公的公家宿舍,母親帶著五個孩子,打地鋪,窩居在一間小小屋子裡,鼻腔裡有許多小孩球鞋穿久了的濕臭鬱悶的氣味。然而院子裡夏天夜晚的扶桑花和一些蕨類野草,釋放出清新混合著辛

辣香甜的芬芳,我常常深深吸一口氣,像是要把一個季節花草的香都吸到肺裡去。   父親晚一年到台灣,我們搬出叔公宿舍,在當時的中正路和建國北路交叉口鐵道邊租賃了一間日式木造的小房子。   我開始有很清晰的記憶了,火車定時駛過的空咚空咚的聲音,氣笛長長的嗚嗚的聲音。隔壁吳家鄰居小女孩在門口洗澡時的裸體,水晶肥皂的泡泡和她身體的氣息。(她不時會跑來我家,沒有原因地坐在我旁邊很久。)   小我四歲的弟弟不斷哭泣抽咽的聲音,直到母親回來,一手解開衣襟給他餵奶,一手打開報紙裹的溫熱饅頭,遞了一個給我。   (我記憶著一種飢餓,肚腹裡空空的慌張,那也是襁褓中弟弟死命哭叫的原因嗎?)   兩年以後我讀

了中正國小,是不足歲的入學生。   再過一年,賦閒兩年的父親找到糧食局的工作,可以配給到一棟在大龍峒的宿舍。   母親帶我坐二號公車,在最後一站「大龍峒」下車。   車站緊靠孔子廟南面的紅牆,孔廟西側是屋頂有許多彩瓷裝飾的保安宮。   保安宮前有一大水池,水池四周許多垂鬚的大榕樹。那天,我跟母親走過,池邊聚集一群人,我鑽進人群看,是一具淹死的屍體,用草蓆蓋著,一個和我同樣大小的孩子,用石頭丟擲屍體裸露在草蓆外的腳。   母親走過保安宮,在保生大帝神龕前合十拜拜。   穿過保安宮西側的窄巷,一畦一畦的菜田、稻田,遠遠看到一排新蓋好的黑瓦平房,母親說:「這就是家了。」   重慶北路三

段295巷21弄2號,那幾個數字,好像成為少年時記憶裡的密碼。我的腦海裡常常閃過這幾個數字,記憶的盒子就打開了。一直到我二十五歲,第一次離開島嶼,去了巴黎,我持續只用了這一個密碼。   「少年台灣」是我許多揮之不去的青少年歲月的記憶,這裡面的人物很少是知識份子,他們在島嶼各個角落的底層生活著,嘉義月眉,笨港,雲林古坑,台東南王,南投集集,高雄彌陀、梓官,花蓮鹽寮,澎湖望安,蘭嶼野銀,金門水頭,馬祖芹壁──   1999,五十年來島嶼第一次政黨輪替之前,好像有一種莫名的盼望,我開始寫「少年台灣」。   2000,政黨輪替之後沒有多久,「少年台灣」停筆了,一停就是六年。   (為什麼停了六

年?我在疑惑什麼嗎?那些生活在島嶼各個角落的人物沮喪失落了什麼嗎?)   六年後,「少年台灣」重新開始,「少年台灣」應該有比「政黨輪替」更重要的事吧。   島嶼上習慣談論政治,我聽多了,常常悄悄離開那些喧囂的聲音,揹起背包,搖晃去一個安靜小鎮或村落,去看一看島嶼上沉默生活著不善談論政治的一些人。   那一段時間,在台北、高雄、台中,這些大都會,初見到一個人,我習慣問:你從哪裡來?   那個人如果說是「高雄」,我會追問,高雄哪裡?旗津?鹽埕?燕巢?岡山?路竹?鼓山?六龜?   那個人如果說:「台北」,我會追問:台北哪裡?萬華?三張犁?芝山?廈門街?永康街?汐止?大稻埕?木柵?   我

想追問的是身體裡最初的記憶嗎?小小的地方,有氣味,有色彩,有聲音,還沒有大到像「台北」、「台中」、「高雄」那麼抽象或空洞,還有很具體的人的踏實生活,──生活還沒有只剩下一堆吵鬧空洞囂張的語言。   為一個奇特沒有聽過的地名出發吧,揹起背包,隨意坐車,搖晃去一個沒有去過的地方。   台灣的少年,應該可以這樣在島嶼上四處流浪,習慣在孤獨裡跟自己對話吧。   坐在路邊,坐在小火車站,看午睡流口水的黃狗,聽夏日午後一樹蟬聲,廟口有打瞌睡的獨眼老人,欖人樹大片葉子墜落,風吹過,像屋角貓伸懶腰的一聲嘆息,遠遠有油炸紅蔥頭的酥香的氣味,一陣一陣,在坫板上剁碎肉的「哆-哆-」──   如果風裡是一陣一

陣濃鹹香郁的醬味,我大概知道到了西螺。如果風裡是一陣一陣剛採收的辛烈的蒜味,我大概知道是在雲林莿桐。   我用嗅覺記憶我的故鄉。   這幾年我住在八里,南邊是「龍形」,北邊是「米倉」,「龍形」是因為觀音山在這裡像龍轉了一個彎,「米倉」是山腳下一塊小小的河岸腹地,有稻米堆積。   我不為什麼,寫了「少年台灣」,那些長久生活在土地裡人的記憶,那些聲音、氣味、形狀、色彩、光影,這麼真實,這麼具體,我因此相信,也知道,島嶼天長地久,沒有人可以使我沮喪或失落。   這不是一本閱讀的書,這本書闔起來,就可以揹起背包,準備出發了。   你,當然就是書中的「少年」。 2011年12月2日蔣勳寫於八

里鄉米倉村 少年望安 人們稱呼這裡為「離島」。 但是,它並不是一個孤立的小島。 它與數十個大大小小、有人居住或無人居住的島嶼,形成海洋中一片島嶼群。 島嶼群海拔很低,幾乎沒有高山。冬季吹過海峽的季風毫無阻擋,使植物難以生長。 一些極度耐旱、耐乾、耐風的植物在這裡才生了根;像仙人掌、天人菊、瓊麻。 那個研習島嶼生態的學生說︰這裡生長的植物,都必須在炎熱的陽光和乾冷的風中努力貯藏水份。 也許因為沒有肥碩茂密的植物,島嶼的視野非常潔淨,可以眺望到很遠。 看到陸地和海洋連接的線,看到一點微微起伏的線,像躺臥著的女子的軀體;看到高而藍的天空,在夏季時一點雲都沒有。 陽光使人暈眩,彷彿走進一個沒有聽覺的

世界。 (蹲在石砌的矮屋牆角陰影下,一個乾瘦的中年女人,在地上鋪了一張報紙,報紙上一堆帶殼花生。向偶爾過路的遊客說︰買花生。) 因為每年十月後一入秋冬,海面季風強勁,島上大部份靠海維生的漁民被迫停止作業。 長久以來,島上的居民便習慣於在季風期的半年中前往鄰近的海港,依靠短工或零工的方式賺取生活。一旦有較穩定的謀生工作,就逐漸在繁榮的港都定居,不再返回島嶼,形成了這個小小離島的移民潮。 望安,便是有眺望盼望的祝福之意罷。 在天氣晴朗的時候,在島嶼高處叫做天台的地方向東眺望,浮游的海氣上隱隱約約,抱著孩子的婦人指指點點,彷彿那就是男人前去打工的所在,彷彿那就是夢想中繁華的港灣。 從天台一路走下來,

近海的岬角上就有可以奉祀神明的廟宇。 婦人從陽光明亮的戶外進來,廟宇黝暗陰涼,雕花的窗透進幾線陽光,香爐裡猶自冒著上一個婦人點燃仍未燒完的香煙。 (你從碼頭的水泥舖設小路一路走來,黃昏的夕照的光,雖然每天都一樣,仍然使你訝異。一圈圓圓紅紅的落日,像一枚哭得紅腫的眼睛。許多詭異的紫、紅、藍、灰,在金色扎眼刺眼的光線裡,交替、變幻、閃爍。) 島嶼各處都聞嗅得到魚的腥味。許多甫經撈獲的一網一網的丁香魚、沕仔魚,成片成堆曝曬在廟宇前的廣場。 婦人哭哭啼啼牽著孩子的手走過,一群嗡聚在魚屍上的蒼蠅,即刻飛散,似乎有點戀戀不捨地在空中盤旋。 等待婦人的哭聲漸漸遠去,孩子獨自一人仍兀立在廣場中央,蒼蠅又一一降

落,密聚在濃郁的魚腥的屍味上。

集集與水里市街中地地位的消長—從位置與產業變遷的解釋

為了解決南投水里火車站的問題,作者藍文瑩 這樣論述: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摘要研究所別:地理研究所碩士班論文名稱:集集與水里市街中地地位的消長—從位置與產業變遷的解釋指導教授:吳育臻研究生:藍文瑩論文內容:共一冊,文13萬8千餘字,分五章13節,約以800餘字扼要說明。摘 要集集地區在光緒年間因樟腦業發展而興盛,以致大正9年(1920)新高郡役所與集集庄役場皆設於集集街,直到日治中期都是這一帶最高級的中地。日治中後期,為運輸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所需之建材,而興建二水至門牌潭的鐵路(集集線鐵路的前身),然而日治末期集集的交通樞紐地位已被水里取代,因此本文欲從位置與產業活動來探討集集與水里的發展變遷。研究目的有三:1.釐清集集、水

里聚落中地位階的轉變,2.探討集集與水里的位置對兩地市街中地地位消長所扮演的角色,3.分析產業活動對集集與水里市街中地地位消長的影響。研究方法以整理和分析相關文獻資料、地圖比對,以及半結構型訪問法為主,以歸納分析集集和水里中心市街轉移的因素。清代集集與水里地區屬於漢番交界的沿山地帶,集集的位置位在西邊,水里相對在東邊,此位置的關係,影響清代漢人由西向東拓墾,集集的開墾較早於水里,此外,集集地區的地勢相對較低平,位於入山的孔道,因而成為漢人入山開墾的起點,早在乾隆45年(1780)即出現市街,成為漢番交易中心,做為一個停留點;隨著漢人逐漸往內山開拓,水里當時為進入埔裏社或通往東部後山的過路點。而

造成日治末期集集交通樞紐地位漸被水里取代的關鍵原因為,大正8年(1919)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的建造,為水里帶入許多的工程師與工人,因為人口的進駐,帶動水里的發展,水里逐漸成為附近區域交通中心。戰後,由於臺灣的香蕉與外國香蕉競爭,同時民國60年(1971)臺灣農村的勞工外移,因此臺灣的香蕉逐漸沒落,集集賴以發展的經濟優勢消失,集集發展日漸沒落;另一方面,民國47年(1958)林業政策開放,為水里也帶入更多的人口,將水里市街的發展推到巔峰,其影響直到民國74年(1985)林業政策轉變為止。此外,民國70年代,臺灣電力公司在水里地區興建兩座抽蓄水力發電廠,透過人力的注入,因此維持水里市街將近30年(

民國47年至民國74年)的穩定發展;雖然民國80年代至今日以來,集集致力推動觀光業,成為假日遊客的停留點,相對水里則較少遊客進入,然而就兩地市街發展而言,水里市街的中地等級仍高於集集市街。關鍵詞:集集、水里、位置、產業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