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斯拉夫歷史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南斯拉夫歷史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詹姆斯.韋斯科特寫的 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死後:西方行為藝術教母傳記 和李浩然,袁曉航的 從世界工廠到世界工程師:新角色下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臉譜 和三聯所出版 。

國立中正大學 戰略暨國家安全碩士在職專班 林泰和所指導 蔡寶元的 國家恐怖主義之省思與因應之道 (2021),提出南斯拉夫歷史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國家恐怖主義、白色恐怖、鹿窟事件、科索沃種族屠殺事件。

而第二篇論文東海大學 政治學系 黃信達所指導 葉于寧的 從人道干預檢視現代國家主權 (2016),提出因為有 主權、人道干預的重點而找出了 南斯拉夫歷史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南斯拉夫歷史,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死後:西方行為藝術教母傳記

為了解決南斯拉夫歷史的問題,作者詹姆斯.韋斯科特 這樣論述:

藝術家口述+私人特助近身觀察+六十位親友訪談+ 阿布拉莫維奇檔案庫資料、主要博物館和藝廊重要收藏 超過120幅珍貴照片,圖文並茂、多元視角 立體還原「行為藝術教母」的傳奇人生與表演現場   《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死後》 充分表達了那個世代最具挑戰精神的先鋒藝術家,無畏死亡的不朽作品及傳奇生命。 更難能可貴的是,至今,她還在第一線為當代藝術拚搏。 這部集感性與批判於一身的傳記,揭露了阿布拉莫維奇早年在南斯拉夫期間構築她藝術基底的歷程, 記述了她和德國藝術家烏雷相遇、攜手合作, 那段堪稱二十世紀將藝術和私人生活完美融合的經典範例。   ●隨書附專屬物件: ˙阿布拉莫維奇的遺囑 ˙阿布拉莫維奇與

烏雷的「藝術至上」宣言 ˙伴隨阿布拉莫維奇與烏雷的「Art is Easy」書籤   此書無疑是阿布拉莫維奇最重要的傳記,至少就其前六十五年的生涯而言。 -----羅伯特.莫克(Robert Mock),劍橋大學出版社國際戲劇研究期刊   這本書是了解阿布拉莫維奇作品最棒的途徑。 -----碧玉(Bjork),冰島創作歌手   讀者在讚嘆她神話般際遇的同時,也能深刻領會她大方溫暖、毫不做作的一面。 ----勞勃.威爾森(Robert Wilson),美國戲劇導演   這本傳記描寫了在各種美麗衝撞中不斷展現自我的阿布拉莫維奇。 -----蘿瑞.安德森(Laurie Anderson),美國前衛藝

術家   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死後,根據她的遺囑,告別式應照以下方式進行:       我希望我的告別式包含以下內容:     三具棺材。     第一具棺材有我真正的遺體。     第二具棺材有我的仿製遺體。     第三具棺材有我的仿製遺體。       我想指定三個人負責將這三具棺材分別送至世界不同地方(美洲、歐洲及亞洲)。給這     三人的特定指示將密封於寫有他們名字的信封中。       告別式於紐約市舉行,三具闔蓋的棺材都將在場。會後,三位負責人將照著我的指示     運送棺材。我希望三具棺材都埋入地底。       每個出席這最終儀式的人都該被告知他們不應穿著黑色,黑色以外的任

何顏色皆可。我     希望我從前的學生……為這個場合設計流程。儀式一開始我希望由安東尼與強森(Antony     and the Johnsons)的安東尼唱法蘭克•辛納屈(Frank Sinatra)的 (My Way)。         這場告別式應同時慶賀生與死。儀式完畢,將有一場餐宴,餐宴上將擺著用杏仁糖膏     (marzipan)製成、與我的身體尺寸和外觀相同的大蛋糕。那蛋糕要分配給在場所有人。   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一九四六年十一月三十日~)塞爾維亞藝術家,用身體與精神的痛楚顛覆藝術形式,奠定「西方行為藝術教母」地位,每件作品都被視為行

為藝術中的永恆經典。二○一四年被《時代雜誌》選為百大最具影響力人物。 ●出生游擊隊家庭,以身體為載體,時間為媒介 藉由承受極限領會各種精神境界,挑戰社會認知   阿布拉莫維奇生於南斯拉夫貝爾格勒的游擊隊家庭,從小受軍事般教育,冷漠又有潔癖的母親,不曾親吻過她,父親為了教會她游泳,將她丟入大海中獨自離去;父母感情失和離異,屢遭母親修理,甚至被關進衣櫥裡;在躋身國際藝術家行列之前,仍需遵守晚上十點前回家的禁令。儘管母親專制嚴厲,卻一手栽培她的藝術涵養。   進入貝爾格勒美術學院後,結識許多反抗體制的朋友,透過OHO行為藝術團體,開啟她探究身體藝術中不可抗拒的潛能與力量。二十三歲時,提出第一個公

眾也能參與的表演《和我一起洗》,雖然計畫遭到拒絕,卻未能阻止她走上將表演作為藝術形式的職業生涯。阿布拉莫維奇以身體為載體,時間為媒介,藉由承受極限領會各種精神境界,挑戰社會認知,並從恐懼中解放自我。「我體驗到了絕對的自由——我感到自己的身體毫無束縛、毫無限度;痛楚一點也不重要,什麼都不重要……那一刻我知道我找到了自己的媒介。」   一九七五年,她在義大利的那不勒斯表演著名的《節奏零》。桌子上擺放了七十二種道具(包括玫瑰、羽毛、蜂蜜以及槍、子彈、菜刀、鞭子等危險物品),觀眾可以用任何一件物品,對她的身體進行任意擺布,而她不做任何反擊。在這六小時裡,不僅挑戰藝術家本身,也考驗觀看者的道德底線,透過

這場表演感受人性最原始的一面。   ●結識靈魂伴侶,奠定事業高峰 沒有觀眾的《情人》畫下合作句點 波士尼亞戰爭啟發,以《巴爾幹巴羅克》榮獲金獅獎   同年,阿布拉莫維奇受邀前往阿姆斯特丹演講,結識長三歲、同天生日的德國藝術家烏雷。兩人皆以孤獨、承受及超越極限為創作理念,很快成為靈魂伴侶。在接下來的十二年間,默契十足的行為表演雙人檔,創作了許多轟動世界、充滿挑戰與挑釁意味的作品:《空間中的關係》、《時間中的關係》、《無法估量》、《吸進/呼出》、《AAA-AAA》、《靜能》等,透過十四件人際「關係」探討計畫,思索信任及傷害等議題。   《情人》是兩人共創的最後作品。一九八八年,他們分別從長城的兩端

起步,然後在中間相遇。烏雷八年前的突發奇想,在沒有觀眾隨行的九十天後,竟為親密關係畫下句點。「步行成為了一個完整的個人戲劇。烏雷從戈壁沙漠開始,我從黃海開始。我們走了二千五百公里,在中間相遇並說再見。」   一九九二年南斯拉夫共和國解體,波士尼亞族和塞爾維亞族爆發波士尼亞戰爭,造成大屠殺及波士族女性遭性侵慘劇。阿布拉莫維奇為了哀悼巴爾幹衝突,在一九九七年威尼斯雙年展上,發表《巴爾幹巴洛克》。她在地下室會場,連著四天,每天重複清洗牛骨頭七小時,影射死亡的氣味與鮮血的痕跡無法自身上去除,譴責國家因戰爭犯下的罪行及無法洗淨的恥辱。這項作品讓她榮獲金獅獎最佳藝術家殊榮。   ●《藝術家在場》與1675

名觀眾對坐凝視,直透人心 和解瞬間成歷史畫面,創下觀展人次最高紀錄   「每個坐在我對面椅子上的人,會留下一種特別的能量。人離開了,能量則留下來。」二○一○年,阿布拉莫維奇在紐約MOMA舉辦回顧展,除了展出四十年來的作品、年輕藝術家重新演繹其經典之外,還發表新作《藝術家在場》。連續三個月、每日八小時,阿布拉莫維奇在長桌一端,與一千六百七十五名觀眾,進行一對一的一分鐘對坐凝視,靜謐地感受人與人之間情感能量的流動。展期最後一天,烏雷無預警地坐在她對面,兩人從獨自靜默到淚眼婆娑緊握雙手,瞬間成為展覽的經典畫面。這項展覽吸引了八十五萬人參訪,創下開館以來觀展人次最高紀錄。   兩年後,由馬修˙艾可斯執

導的紀錄片《凝視瑪莉娜》問世。該片以《藝術家在場》為敘事主軸,平實細膩地記錄整個布展及演出過程,同時回顧阿布拉莫維奇的早期作品,以及她與烏雷的共同創作。淋漓盡致地呈現她對愛情、藝術與生命的關懷。   ●史詩級回顧展從歐洲開始巡演,繼續挑戰新媒介 最愛辭世,佳話成絕響   橫跨五十年藝術生涯的史詩級回顧大展《清理者》,二○一七年從瑞典開始,依序巡迴到丹麥、挪威、德國、義大利、波蘭,二○一九年秋天移師到塞爾維亞。同一年,阿布拉莫維奇也邀請觀眾前往倫敦蛇形藝廊,見證藝術史上前所未見的重要作品《生命》。這項總長十九分鐘的行為藝術作品,首次以容積擷取(volumetric capture)和混合現實(m

ixed reality)的方式呈現,門票兩小時便售罄。二○二○年秋天,阿布拉莫維奇除了受邀於佳士得拍賣會場演出《生命》,皇家藝術研究院也舉辦她在英國的最盛大回顧展《Marina Abramović:After Life》。   烏雷曾於二○一五年指控阿布拉莫維奇侵吞版權收益,次年,阿姆斯特丹法庭裁定他勝訴,再隔年雙方公開和解。二○一八年,烏雷受訪時宣布:將與阿布拉莫維奇攜手譜寫屬於他們的共同回憶錄,分享不為人知的軼事。這段佳話,卻在二○二○年三月二日,因烏雷淋巴癌去世而成絕響。   「過去多年來,我們之間發生過衝突,但此刻僅存的,唯有愛與感激。」 ——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   ●藝術家口述+

私人特助近身觀察+六十位親友訪談+ 阿布拉莫維奇檔案庫資料、主要博物館和藝廊的重要收藏 超過120幅珍貴照片,圖文並茂、多元視角 立體還原「行為藝術教母」的傳奇人生與表演現場   作為行動激進、思維繁複的藝術家,阿布拉莫維奇的生命歷程精采且富戲劇性。作者自二○○二年觀看阿布拉莫維奇的表演後,與她展開頻繁密切的互動,成為私人特助。為了忠實呈現她的生命進程,除了細密的近距離觀察外,還訪談六十位與阿布拉莫維奇關係深厚的藝術家朋友及親人,爬梳阿布拉莫維奇檔案庫資料、主要博物館和藝廊的收藏,佐以120餘幅珍貴照片,將其人生前六十五年的生活經驗與創作歷程,栩栩如生地呈現出來。   全書分三大部分。第一部「

南斯拉夫一九四六~一九七五」,寫阿布拉莫維奇出生到三十歲前夕,出走阿姆斯特丹發展創作事業前的生活及藝術啟蒙。作者巨細靡遺記述她的家庭背景,其中不僅牽涉二次大戰後巴爾幹半島上的宗教及政治情境,也呈現她與外祖母、母親、父親、弟弟充滿張力的互動關係。這些看似瑣碎的背景軼事,其後都成為解讀阿布拉莫維奇作品的重要線索。同時   第二部「烏雷一九七五~一九八八」,寫阿布拉莫維奇移居阿姆斯特丹之後,與情人烏雷合作,創作雙人表演的時期。此階段是奠定、成就她藝術地位的關鍵期。他們倆反覆以極端的身體行動探究人際關係的本質、詰問社會常規的界限,終使兩人在歐洲及全球各地都受到極大關注。這時期的雙人創作裡,最為後進藝術

家及評論人稱頌的作品之一,是一九七七年在波隆納國際表演藝術週演出的《無法估量》。共同創作的時期,兩人收拾所有家當,住進一部改裝過的箱型車,持續在歐洲境內遊牧旅行,以隨機、自發的生活體驗刺激創作。兩人獨特的生活方式,在當時亦是藝術圈津津樂道的話題。最後兩人在《情人》分手告終。   第三部「人群中的獨演~」,寫兩人分手之後的個人創作歷程,以及與文學、藝術家如桑塔格、碧玉等人的往來。此時期,阿布拉莫維奇回看自己的成長經驗,從中截取創作的素材。在一九九〇年代南斯拉夫內戰之後,她由南斯拉夫歷史及個人歷史出發所得的創作,將她送上藝術事業的高峰。一九九七年於威尼斯雙年展演出的《巴爾幹巴洛克》,獲頒雙年展最出

色藝術家金獅獎。其後由歐洲移居紐約。二〇〇二年,在紐約尚凱利藝廊演出《面對海景的房子》,穩固了她在紐約藝術圈的位置。於是開始嘗試整理一九六〇和七〇年代以降重要的身體表演藝術作品,提出「再表演」概念。   透過整合資源,訓練年輕藝術家演出前輩表演藝術家的經典創作,阿布拉莫維奇不斷再造、推廣身體表演藝術,而且逗引視覺藝術觀眾對身體表演的興趣。她終生捍衛的兩個目標:成為藝術家及將行為藝術納入二十世紀藝術史,已然實現。

南斯拉夫歷史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老景观影】没有恶搞,只有一本正经的尊重原作!
《地下》是由南斯拉夫导演埃米尔·库斯图里卡执导,拉扎尔·里斯托夫斯基、米基·马诺洛维克、米里亚娜·约科维奇、斯拉夫科·斯提马科主演的剧情电影,于1995年10月25日在法国上映。该片讲述了南斯拉夫从 1941 年纳粹占领时期至 1995 年内战结束的曲折历史。
9分--优异电影合集: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KBZ9cW2wu3eIw_rGAlcCxssYjm15jwAA
8分--优秀电影合集: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KBZ9cW2wu3d--5nhABiblxtWHKaq2Spz
7分--优良电影合集: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KBZ9cW2wu3cVdZ7fv4BtlAbk5MQaM34H
6分--优良电影合集: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KBZ9cW2wu3cmmuQPAXotIkhm_aSCklDt

#老景观影 #电影解说

國家恐怖主義之省思與因應之道

為了解決南斯拉夫歷史的問題,作者蔡寶元 這樣論述:

國家,也可能是恐怖份子。一個國家對外為了達成特定的外交目標,憑藉其優勢的軍事能力,灌輸國家民族主義,以保護主義為名目,從事盲目式英雄崇拜,掠奪世界利益,保護貿易優勢,排除異議民族國家,結派拉幫,保持絕對操縱地位。惟在使國家恐怖主義披上美麗的糖衣,意即受到合法性的暴力授權、遂行其利益意圖,無所不用其極,枉顧民主原則,戕害人民基本權利,以鎮壓、侵略為手段侵害基本人權,扼殺民主政治成長,助長恐怖主義盛行。國家是人民中流砥柱,維繫人民基本權利。以先前歷歷在目的國家恐怖主義例子為警惕,並以國內與國外之例子,探討國家恐怖主義如何運作,勿使政府當局重蹈覆轍,而且順應新思維、新現勢、新格局,規劃因應之道。本

篇研究為瞭解是否有無國家恐怖主義,國家是否為國家恐怖主義之主體,以國家恐怖主義的定義、認定、產生原因、目標、手段、種類等國家恐怖主義理論進行探討,並以台灣白色恐怖時期1952年鹿窟事件之原因、經過和影響進行國家恐怖主義支國內案例探討;除此之外,也以1999年科索沃種族屠殺為例,從其事件原因、經過,及其後續產生之影響以及作為進行探討,期能以此省思面對國家恐怖主義最適當的做法,以最少弊害,創造雙贏,期能達成世界平和之願景。

從世界工廠到世界工程師:新角色下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

為了解決南斯拉夫歷史的問題,作者李浩然,袁曉航 這樣論述:

名人推薦   前香港歷史博物館總館長丁新豹博士、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以及文化旅行家陳智遠為本書贈序   「我希望通過浩然和曉航這本視角廣闊的書籍,能夠為大家提供一個更加生動和深入的角度去瞭解『一帶一路』倡議。不僅能夠瞭解倡議給世界、中國和香港帶來的改變和機遇,也能夠充分意識到沿線各國的基本情況,以及在文化、經貿制度、法律制度等等方面的差別。」——丁新豹博士   「世界廣闊,非親歷不可得真知;『一帶一路』的沿線國家幾乎涵蓋了這個世界上所有的宗教和文化類型。想要瞭解、認識他們並與之展開交往,就必須用腳步去丈量,用心靈去感悟,去真正的感受這個有血有肉的、真實的、活著

的世界。」——陳智遠   「從擴大對西方發達國家的開放,到擴大對廣大發展中國家的開放,『一帶一路』標誌著中國正在構建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在書中,作者提出了許多富有獨立思考和創新性的觀點,將對未來的國際格局帶來深遠影響。香港如何落棋,是最值得深入探討的議題之一。」——張燕生

從人道干預檢視現代國家主權

為了解決南斯拉夫歷史的問題,作者葉于寧 這樣論述: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國與國之間的界線不再如此明確,國家之間在許多共同極需解決的問題上,將必須讓渡或放棄部分主權來共同面對並加以處理。由此可見,國家主權原則似乎已有別於過去不再那麼的不可干涉,而產生因時制宜的轉變。而隨著人權意識抬頭,以違反人權干預事件增多,本研究藉以探討人道干預為由的國際干涉是否隨時間演進而有所增加?其次,而以人道干預為由的國際干涉的成功率是否提升,且是否能找出成功或失敗的要件為何?最後,國際社會以人道為名的干預成功是否造成近代國家主權內涵有所轉變? 本研究運用比較研究法中增加研究個案數的方式,探討冷戰至冷戰後,國際上十三個人道干預的事件。主要研究發現這十三個人道

干預之個案可以歸納出七個特性面向來觀察比較:分別為事件起因、干預主要理由、干預者分類、被干預者分類(與干預者實力相比)、事件國際注目程度、干預手法、干預結果等七個視角。由此七大視角分析,可以發現隨時間演進人道干預是有所增加,而國際社會以人道為名的人道干預是有其效果,但不一定是成功的,影響成功或失敗的因素很多,每個個案的情況也都不同。就目前個案研究分析所得,近代國家主權內涵並無發生轉變,然而,考量本研究的發現,「國家內政不容干涉」此一近代國家主權核心內涵,如果干預利益涉及廣泛,似乎是可以被打破的,因此,本文亦不排除在可見的未來,國家主權具有倫理責任此一涉及違反現有國家主權平等與不干預他國主權的觀

念原則,迫使使得各國重新思考國家主權的相關問題,並在未來一旦能形成共識後,成為廣泛接受的觀念,進而形成國家主權內涵的典範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