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影展徵件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南方影展徵件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王振愷寫的 光源下放電影:南方影展二十年 和AllenHong等19人,台北電影節統籌部的 一瞬二十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2009南方影展華人競賽徵件開始! @ 2008南方影展 - 痞客邦也說明:南方影展 為鼓勵華人地區之影像創作,特別設立「南方獎-華人影片競賽」單元,影片類型包括劇情類、紀錄類與動畫類等跨領域創作作品為主要徵件對象,以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蔚藍文化 和黑眼睛文化所出版 。

國立成功大學 中國文學系 翁文嫻所指導 黃湘涵的 從臺北詩歌節探研鴻鴻的策展理念 (2016),提出南方影展徵件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臺北詩歌節、鴻鴻、詩。

而第二篇論文嶺東科技大學 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 蔡昌吉所指導 張宗舜的 替代空間後期研究與實作-台中佔空間 (2012),提出因為有 替代空間、創意群聚、佔空間、庶民藝術的重點而找出了 南方影展徵件的解答。

最後網站MoCA TAIPEI台北當代藝術館2023五檔必看大展!跨界詮釋田 ...則補充:另外,「MoCA Studio&Video 徵件展」每年廣納當代藝術創作者徵件,今年度將展出6 檔展覽:首先是「戰前準備-常陵個展」由林郁晉策展,在面對全球疫情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南方影展徵件,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光源下放電影:南方影展二十年

為了解決南方影展徵件的問題,作者王振愷 這樣論述:

  一個獨立影展居然在臺灣南部   存活超過二十年!怎麼可能!!   「南方是光之源/給我們秩序與歡喜/與華麗。」——西川滿   《南方影展》創立於臺南藝術大學,旨在平衡影視資源重北輕南的現象,當中的「南方」是作為地理區位與影視資源中心相對的指涉。   近年來,南方影展藉由影展徵件、競賽、觀摩放映與推廣活動等機制定調出「華人、獨立」兩大品牌特色,並且透過不同形式的國際交流持續與東亞多個獨立影展進行互動。   當中的「南方」標誌著在全球電影流通中,作為華人獨立影像之平台,所進行抵抗、串聯與共享的精神意涵。   本書紀錄一群熱愛電影與影像的人,以臺南市作為基地,   默默用青春和熱血

交換出巨大的熱能,一路篳路藍縷,走了二十年。 各界影人,齊聲推薦   王君琦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執行長   反正我很閒 YOUTUBER/ 2020 南方影展代言人   但唐謨 知名影評人   林木材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策展人   孫松榮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教授   施名帥 演員/ 2019 南方影展代言人   翁煌德 《無影無蹤》版主   郭力昕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教授兼院長   陳斌全 前國家電影中心執行長   黃信堯 《同學麥娜絲》、《大佛普拉斯》導演   聞天祥 臺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執行長   藍祖蔚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董事長   魏德聖 《海角七號》、《賽

德克巴萊》導演   相挺推薦(按姓氏排)   南方影展很小,但就因為它那麼「小」,才會如此重要。   我曾在南方影展入圍也獲獎,在還沒被南方影展肯定之前,深刻感受創作路上的孤獨與難熬。也深知年輕一輩的創作者不見得都有機會入圍金馬獎或台北電影節,在資深創作者包圍之下,如何受到肯定與鼓勵是一件相當重要的事。   南方影展很小,但它給予創作的溫暖很大。期待南方影展繼續展現它那溫暖的臂膀,拉著觀眾的手,擁抱每一位創作者。就像當年的我,帶著南方影展和觀眾們的祝福,一路默默地創作、累積能量。才能繼續走在創作的路上,沒有離開。——黃信堯(《同學麥納斯》、《大佛普拉斯》導演)   南方影展二十年是創世紀,

下一個二十年將是啟示錄。——孫松榮(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教授)   位處「全球南方」(Global South)的島嶼之南,「南方影展」走在求存與茁壯的坎坷道路上,它的處境和不屈從的理念與意志,其實正是此影展得以保持敏銳、獨立、批判之思維的重要動能。臺灣的電影、藝術與文化,需要更多願意抗拒主流價值的機制或平台,「南方影展」是一個可以持續作為鼓舞力量的典範。——郭力昕(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教授兼院長)   影展的目的,在於透過電影形成「論述」,但影展本身卻常常缺乏「被論述」的機會。本書細數南方影展20 年來的累積,印證所處環境中「南方」概念的轉變,是為呼應南方影展獨立精神的文字紀錄

。然而,書中所敘述曾經參與南方影展的過往人、事,則是替那些和南方影展一起掙扎、努力,並且共同成長的電影愛好者們,所留下的最溫婉記憶。——陳斌全(前國家電影中心執行長)

從臺北詩歌節探研鴻鴻的策展理念

為了解決南方影展徵件的問題,作者黃湘涵 這樣論述:

臺北詩歌節自2000年開始,由臺北市文化局主辦,於每年秋天開啟一場詩歌盛宴,期待民眾在庸庸碌碌的生活之餘,能親近城市中的一縷精氣,因而開始舉辦詩歌節,歷時至今,已有十七年。也由於臺北詩歌節歷時多年、多屆,策展人從倪端(2000年)、初安民(2001年)、羅智成(2002、2003、2009年)、鴻鴻(2004年至2008年),到現在的「雙策展人」──鴻鴻與楊佳嫻(2011年至2016年),也因此每屆的臺北詩歌節風格與活動都有所差異,其中的變化與策展人們的理念絕對是息息相關的。 鴻鴻擔任臺北詩歌節的策展人在十七年中、十六屆中(2011年因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而停辦一年),共有十一年的策展經

驗,其中2004年至2008年是由鴻鴻獨自策畫,到2011年開始與楊佳嫻共同策劃領導。在鴻鴻的領導之下,使得臺北詩歌節能以詩為核心,結合不同的藝術形式,如「詩講座」、「詩演出」、「詩的跨領域展演」、「詩行動」、「詩徵件」和「詩歌節書展」等,這些不同且多元的活動都使的臺北詩歌節更加有聲有色。然而,臺灣卻沒有太多探討臺北詩歌節理念的相關論文與期刊,這是稍微可惜的部分。 因此,為了呈現鴻鴻對於臺北詩歌節的策展理念,本論文將分為六個章節進行探究。 第一章,是關於研究臺北詩歌節的動機書寫與文獻回顧,並對論文的架構稍作敘述;第二章,敘述全臺灣的詩歌節活動、歷屆臺北詩歌節的概況與活動內容,並說明

選擇臺北詩歌節和策展人鴻鴻為本論文主題的原因;第三章,呈現由鴻鴻策展時,歷屆來臺的國際詩人與臺灣詩人,並由此分析鴻鴻對於詩作的品味;第四章,在眾多「詩行動」、「詩演出」、「詩的跨領域展演」中選出六項活動進行討論,展現臺北詩歌節趣味性所在;第五章,討論空間之於臺北詩歌節的意義,並從中梳理空間與民眾之間的關係;第六章,統合前五章的內容,並說出本論文之困境,最後,以鴻鴻之言對臺北詩歌節進行未來展望。

一瞬二十

為了解決南方影展徵件的問題,作者AllenHong等19人,台北電影節統籌部 這樣論述:

  台北電影節二十屆紀念專書。   迎向二十週年的此刻,台北電影節試圖回到一九九八年,從台灣電影的谷底時期,探勘並梳整廿年來的沿革與意義,同時描繪電影創作與當下時空的文化景觀、社會氛圍,將台北電影節與台北電影獎入選、得獎的創作者嵌入臺灣影視環境和文化政策的脈絡,揭露彼此滋養、傷害又相濡以沫的複雜關係。   全書將廿年區分為五個斷代,每個斷代涵蓋了不同的文化事件、電影政策及電影產業等重要大事,同時貼合電影產業發展脈絡,採訪近三十位電影創作者,他們或崛起於台北電影節,或與台北電影節一路相伴迄今,包括歷屆台北電影節策展人,以及台灣敘事長片、短片、紀錄片、動畫的導演和藝術指導、

監製等不同角色。期許台北電影節與觀眾透過歷史的累積,理解近代台灣電影的步履所及,承繼、反芻,以此展向未來。   網址:www.taipeiff.taipei

替代空間後期研究與實作-台中佔空間

為了解決南方影展徵件的問題,作者張宗舜 這樣論述:

本論文研究源於生成台中的「獨立展覽空間」,欲創造有關常民展覽與生活藝術實踐的場域。近年台灣對於創意與文化不遺餘力,有鑑於此現象風起雲湧,於台中舊市區的一棟老街屋民宅作為基地,實際操作一獨立展間「佔空間ArtQPie」,對象以大眾常民為主,初期廣邀常民攝影影像,透過展覽推廣大眾美學分享與展覽型態,其中包含執行與活動,藉此發生社群群聚的效應,並在老屋中實際生活,分享生活;後期除了增加攝影個展,也在社群活動上落實,以偏向生活美學為基底,廣邀業界人士分享。本研究所營造的場域欲稱: 「佔空間」是一種日常生活意義的詞,詞意賦予一種行為,以微觀的方式從生活的細節為出發,可能來自自身的經驗,也可能對應到展覽

的行為與社群分享的具體活動。一、研究發現(一)佔空間的使用者與參與者:當「參與者」進入異於與過往白盒子般的藝術空間時,會與自我生活空間上產生強大的連結,進而引發對於創作的投入,而在了解後成為展出的空間「使用者」。引發更多的常民參與並成為使用者,而非單方面的處於參與者的狀態,在空間的發展上能夠更為多元化。(二)佔空間的涵構:一、保留與保持通透式思維:執行空間或策劃展覽時都應保持通透的思維,接受不同領域與層級的觀點,並積極於媒合跨領域的合作與交流,「替代空間」才有多元化的發展。二、生活的認同與參與:參與者對應空間的感受是藝術與生活接觸的源頭,也是最重要的事情,在參與者認同後,展品背後所欲傳達之訊息

或是講座分享之意念才得以有效的傳遞,並成為空間的使用者。三、美學與概念的互動:不以教育者的姿態面對廣泛民眾,藉由空間涵構的因子,間接的給予參與者或是潛在的參與者美學上的影響,同時以了解舊概念而非打破舊概念的方式傳遞欲傳遞之訊息與想法,自然而然的感染群眾。二、影響與後續應用「替代空間」這樣的外來名詞在本研究中更讚賞「佔空間」這樣屬於台灣自有的行為。呂佩怡(2011)提出「藝術家經營空間」的趨勢下,異於過去替代空間的新型態空間勢不可擋,對象無論是藝術家或是對藝術有興趣的民眾將集合更多的資源佔領新的空間。「佔空間」的樣貌在過去三年中被社會媒體賦予多種的可能。替代空間隨著社會趨勢的演化進入後替代空間,

往後的可能性將發生於更宏觀的態度之下日後期待遇見更多的實體空間產生,與多樣的營運方式,佔空間不僅是一個名詞更是一種行為。